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英国十六世纪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的后果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41 评论:0

近代美国学者盖伊,根据1517至1607年期间英国政府组织的几次圈地调查委员会的文献资料统计,从1455至1607年,英国24个郡共圈地516,676英亩,占24郡土地总面积的2.76%, 被驱逐的农民约3—5万人。发生在十六世纪的这样一个规模的圈地运动,对英国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对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早在十五世纪后期,英国经济变革的苗头已经开始显露,工农业均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方式,它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英国农业中资本主义的最初因素表现为“分成制”,它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国的大多数地区,贵族地主出租自营领地在十五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自营领地的出租是农场制发展的基础。贵族地主将自营领地分割为若干块,分租给一批批租地农耕种,出租土地的年限有时是一代,有时以若干年为期(一般为21—80年,最长达99年),有时按贵族地主的意愿而定,双方订立契约,贵族地主同这种租佃者的关系已不是过去那种按传统惯例租地的关系,而是契约关系,双方依契约来维系,租约期满,土地有可能被收回。租地的面积通常比公簿持有农的佃册地大,有时租地还附带牲畜之类的实物,因此有的承租人除了自己投入部份劳动以外,也雇工协助耕种,成为租地农场主,产品在贵族地主和租地农场主之间瓜分。十五世纪后期,租地农场主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和扩大,这种经营方式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分成制”,马克思称英国分成制下的租地农场主为“分成农”。从剥削形式看,分成制是农业上从封建剥削向资本主义剥削过渡的一种形式; 从生产角度上看,又是从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英国很快就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真正的租地农场主。”①促成这个转变的就是圈地运动。

十六世纪的圈地运动来势猛烈,波及了农村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形式,无论是贵族地主的自营领地,还是佃册地,自由地,还有公用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袭。虽然被圈占的土地不占多数,但并非个别和偶然的现象。贵族地主、租地农场主和自由自耕农当中的一部份人,侵夺了各种形式的耕地和公用地之后,赶走各种身份不同的佃农,提高地租,压低雇工的工资,把侵夺得来的土地变为专门靠雇工劳动从事经营的大地产。结果不仅提高了土地收益,增加了剥削数量,也最终改变了剥削方式。十六世纪的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农场制的产生和发展。根据对52个庄园中的67个农场所作的调查,其中37个拥有超过200英亩面积的土地,1/4以上农场土地多于350英亩。从这些数字里可以看到十六世纪大农场制发展的规模。在这个时期里,英国农村中农牧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在比重上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它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

圈地运动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严重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为两个营垒,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份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如前所述,在这个时期的圈地运动中,贵族地主是主要的圈地者,但是他们当中的大贵族阶层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亲自经营,除了少数人以外,大都通过把更多分散的小农租地改为集中的大片的租地,租给乡绅、市民和租地农场主经营,然后提高地租,靠征收高额地租过奢侈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席卷欧洲的价格革命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出租土地的年限往往很长,在租约期满之前租金额固定不变。因此他们的实际收入逐渐下降。在落后的北部和西北部各郡以及没有受到圈地运动波及的地区,大贵族的数量还相当之多,他们仍然用旧的封建生产方式经营土地,向农民征收传统的封建地租,要求农民服名目繁多的徭役,他们本身则依然保持旧日的生活习惯。这个时期封建阶级中的大贵族阶层形成为一股顽固的封建势力,但是他们由于固守旧的经营方式, 无法与新经济竞争,经济上入不敷出,逐渐趋于没落。

在大贵族经济衰落的同时,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新贵族在它的近旁诞生了,这是十六世纪英国社会的特征。农村中的租地农场主是新贵族阶层的重要组成部份,他们当中的一部份人来源于乡绅,还有市民和从自耕农上层中分化出来的成员,包括租地农在内。在圈地浪潮中,他们或者是通过契约关系向大贵族租入更多的土地,或者是通过直接圈地扩大了土地的占有,或者是通过土地买卖致富,土地买卖也是新贵族阶层发迹的一个途径。由此可见,在大贵族的经济状况日趋下降的同时,租地农场主、乡绅和市民的经济实力却迅速上升。总之,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量地产,或者用地产作投机生意,视市场行情买进或抛出,利用买卖土地渔利,或者采用新方法雇工经营,创办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土地对他们来说, 已经不是用来剥削传统的封建地租,而是作为牟取资本主义利润的一种手段;同时,这一部份人也已经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封建贵族,而是带有资本主义习惯和倾向的新人物。

圈地运动所引起的农村阶级分化还有着另一种表现,就是农民阶级中极少数人致富,上升为乡绅、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同时大批小农被迫改变了原来的地位,沦为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的雇工,或者成为流浪者。这样,十六世纪的英国社会便出现了新的阶级结构、新的阶级矛盾和新的社会问题。

十六世纪的圈地运动,实质上是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上的一个变革。它首先是由呢绒业的发展,对羊毛原料的直接需要引起的,农业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早在十四世纪后期,英国呢绒业便比起其它各手工行业突出地发展起来,因之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也比其它各业为早。它最早冲破行会束缚,从十五世纪起开始向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过渡。圈地运动所造成的后果,在一极是使一部份人手中积攒了大量地产,地产成了他们的资本投放场所,使土地合并于资本;在另一极是把大批失业待雇的劳动力抛向了社会,既为资本主义农场也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十六世纪英国的呢绒手工工场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565年,呢绒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羊毛次之,占6.3%,其它所有商品仅占15.7%。这表明呢绒业也已经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它的出口关税构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还影响着相当一部份人的生计。都铎王朝时期,西南部的威尔特、萨姆塞特和格洛斯特三郡是最重要的呢绒生产区,其次是约克郡的西来丁区,还有东安格利亚。西南部的三郡的呢绒生产主要分散在农村,由呢绒商经营,设立中心据点,在那里计划并采购羊毛,农村破产的农民定期到那里去领取羊毛和纱线,替呢绒商纺线或织呢。这些破产农民虽然在家里工作,但原料,有时连生产工具(织机)都属于呢绒商所有,因此生产者实际上是一些领取工资替雇主工作的雇佣工人,这种生产的组织形式就是分散形式的手工工场。十六世纪英国西南部地区的农村和十七世纪的约克郡农村,形成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网。在那里,一个呢绒商的手下往往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为他工作。西南部地区分散的呢绒手工工场之所以有较大的发展,是和这个地区有很多茂盛的草地,便于牧羊,从而保证了当地丰富的羊毛原料有关,也和这里圈地比较彻底,敞地制和公地制让位于圈地,因而存在许多无业的穷人有关。分散的手工工场是十六和十七世纪英国呢绒生产主要的组织形式,与分散的手工工场同时并存的,还有集中形式的手工工场,开办这种工场的企业主,如伯克郡纽伯里地方的约翰·温彻康布,威尔特郡的马尔麦斯伯里的威廉·斯顿普,都雇佣了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的织呢工和精整工等,这些雇工被集中在工场里,在企业主的监督下工作,成批地生产呢绒,企业主为此积累了大量财富。

随着工业中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大企业主、富有进取心的航海商人、银行和大商业公司的股东、交易所的经纪人等等,逐渐形成为一个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和农村的新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呢绒业生产中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大企业主,有的本身也是一个大地主,大商人中花费上千镑银钱购买地产的也不乏其人。这些人很乐意对土地投资,认为这最可靠,而经营地产又易于获得贵族称号,以保证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往往拥有相当多的地产,兼营农业和牧业,其中有些人还获得了贵族头衔,跻身于贵族行列。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利益一致,在政治上结成紧密的联盟,成为专制王权的有力支柱,对都铎王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以上事实表明:英国的工农业早在十五世纪已经显露出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十六世纪的圈地运动极大地加快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就经济方面来说,它揭开了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全面发展的序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封建生产方式进步,但是,恩格斯指出: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①因此,圈地运动也表明了,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广大劳动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圈地运动暴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本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3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38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