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①,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阶段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它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工业革命在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发生过,但它在英国发生得最早,表现得最为典型,对其他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研究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革命的前提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是英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十七世纪的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解放了生产力。在革命中废除了封建的骑士领地制,消除了地主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限制圈地的法律也废除了。十八—十九世纪发生的大规模的议会圈地运动使英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把原来带有封建残余的地产变成了近代意义的资本主义财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十七世纪末开始,政府采取了奖励粮食出口的政策,粮食出口量从1706—1725年间的458万夸特
①增加到1746—1765年间的951万5千夸特。
革命打击和削弱了保王派大封建主的势力,进一步消除了各个地区之间的隔绝状态,加强了全国经济上的联合。征服苏格兰后,取消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边界关税,实行了统一的税制,从而大大地扩大了国内市场。
由于资产阶级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英国上层社会不以经商为耻,许多贵族、地主都乐于在银行和工商业中投资,积极参加海外殖民和远征等等。英国在宗教信仰上比大陆上的一些天主教国家自由,在居民中影响比较大的清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清教鼓励工商业中的进取精神,它把在事业上的成就说成是上帝的恩惠。在大陆上一些国家受到迫害的新教徒纷纷逃到英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棉、毛、丝纺织技术。英国的企业主也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中国的陶瓷业、瑞典的冶铁技术、德国的丝带织机对英国工业的发展都产生过影响。
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君主立宪政体、两党制和内阁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商业、航运和工业发展的政策,首先是保护关税政策。1650—1651年,英国通过航海法,沉重打击了当时英国船运和外贸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独占了英国进口货物的运输。1656年秋天,议会通过了《促进英国生产、生长和制造的各种商品出口法案》,对一些商品规定了优惠的出口条件,而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则征收很高的关税。1691年,取消了肉类和奶制品的出口税,1699年,又取消了毛织物、谷物等的出口税。十八世纪二、三十年代,取消了上百种货物的出口税,同时对许多商品的出口实行补贴。而对本国急需的原料羊毛等则禁止出口,英国还禁止殖民地向其他国家出口烟草、糖、棉花、靛青等。英国还禁止或限制殖民地生产可能与母国竞争的产品,例如禁止北美殖民地生产铁、帽子,对运往英国的爱尔兰毛织品征收禁止性的关税,并禁止它向其他国家出口。上述政策促进了出口贸易和海运业的发展,1750年的出口额为1600年的6.3倍,从1688到1750年,商船队的吨位增加了2倍以上。
政府的对外政策也是为维护商人和工业家在海外的利益服务的,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海外商路的安全,保证原料的来源,开拓英国商品的销售市场。例如,在护国主时期,为了波罗的海地区的航运和商业利益,英国外交竭力利用各国的矛盾,展开了非常积极的外交活动,它先后同瑞典、丹麦签订了有利于英国贸易和航运的条约。革命后,英国把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拓作为一项国策,到了十八世纪,殖民扩张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革命后,政府还促进了银行信贷业的发展,它有利于资本的流通,使地主、资本家手中积攒的财富被有效地利用于商业,并为工、商业的信贷、贴现、支付等财务活动提供了方便。
工业革命的基本前提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来创造的。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圈地运动
①。圈地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式的土地革命,马克思称之为“农业革命”
①。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议会通过立法使圈地完全合法化。据统计,在1760年以后,议会共通过了约5,400项圈地法,圈占土地700万英亩以上,约占英格兰总面积的20%。圈地运动的主要后果是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造就了一支不受土地束缚的“自由”劳动大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它导致资本主义农场迅速发展,为工业提供了日益增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使农业可以与工业的发展相适应;农场的发展增加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加上圈地运动消灭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仰赖市场,从而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第二,国债和税收制度。自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连连进行对外战争,耗资巨大。为筹集经费,政府向金融家和商业公司大举借款和增加捐税。英国的国债从1717年的5,400万镑增加到1814年的85,000万镑,即在近一百年中增加了约15倍。政府的国债利息1792年为947万镑,1815年为3,045万8千镑。为了偿还国债和支付利息,政府不断增加捐税。1688年,主要捐税收入是180万镑,而到1755年则增至660万镑。在此期间,消费税从62万镑增至350万镑。这样,资本家就以向政府放债取息的方式,经过国家税收的渠道吮吸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积聚了资本。
第三,殖民掠夺。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先后打败了海上和殖民掠夺的主要竞争国家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它夺取了直布罗陀海峡,控制了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航线;在北美,它夺取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在印度,它排挤了法国的势力,取得了对印度的实际统治权。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后的55年间,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掠夺了多达50亿英镑的财富。殖民地还是重要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商业上的霸权往往造成工业上的优势,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奴隶贸易。英国从十六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根据1713年的乌特勒支和约,英国取得了向西属拉丁美洲贩卖黑奴的权利,此后,英国成了最大的奴隶贸易国。奴隶贩子从本国用船载上廉价的纺织品、玻璃制品、烟、酒、枪枝、金属制品等,运去非洲,用欺骗和暴力的手段掠取奴隶,然后运往西印度群岛和北美,卖给英、法、西种植园主,再从那里运回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和糖等。据估计,在1680—1780年间,运到美洲的黑奴达230多万人。奴隶贸易的利率高达100—300%。不仅仅是奴隶贩子赚了钱,工业家、土地贵族、造船主等也都从这种三角贸易中得到好处,仅仅利物浦的奴隶贩子在1783—1793年的10年中所赚取的纯利就达1,500万英镑。
从上述可见,圈地运动、国债和税收制度、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等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累资本、形成雇佣劳动大军、开辟国内外市场和提供工业原料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还与工场手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分不开。到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已相当发达。手工工场主要不是靠技术的进步,而是靠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精细的分工、工具的专门化、手工业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准备了技术条件。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1642—1727年),在热学方面,又确定了冷却定律,他还和莱布尼茨一道创立了微积分。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波义尔(1627—1691年)用实验阐明了气压升降的原理,确立了气体定律,开始了分析化学的研究。布莱克在热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他学科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这样,到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前提都基本具备了。
工业革命的主要过程
工业革命是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开始的。由于国内外市场的迅速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手工业生产所能提供的数量,市场的需求刺激了生产技术的变革。
技术上的重大变革首先发生在棉纺织工业。这是因为,棉织品价廉物美,是人们的衣着必需品,社会需求量大;棉纺织业是新兴的工业部门,不像毛纺织业那样受行会规章的束缚;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在技术上也比较容易;英国,特别是西北部地区气候潮湿,非常适合于发展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经改进后得到推广,初步改变了靠手工穿梭织布的落后方法,提高功效两倍。飞梭织布机的运用使棉纱供不应求,造成纺纱和织布之间的不平衡,推动了纺纱技术的革新。
1764年,兰开夏北部的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台同时能纺八根纱的纺纱机,取名为“珍妮机”(Spinning Je-nny)
①。珍妮机经过改进后可以同时纺16—18根纱,以后甚至能纺80—130根纱,大大提高了功效。珍妮机的缺点在于,纺出的纱细而易断,不能作经线;且需要人工操作,很费力气。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取得了一种新纺纱机的专利
①。他的机器开始是以马力作动力的,1771年,他在有水力资源的克朗福德建立了第一座工厂,用水力作动力(所以他的机器称为水力纺纱机),从此开始了以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过程。水力机每台装有几十个纺锤,而且用水力代替了人力,纺出的纱坚韧结实,可作经线,克服了珍妮机的两个主要缺点。但水力机纺出的纱太粗,还不能完全取代珍妮机,两种机器只能互为补充。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
后来,童工出身的纺纱工人塞缪尔·克伦普顿经过五年的反复实践,综合了珍妮机和水力机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缺点,于1779年发明了被称为骡机(Mule)
①的新型纺纱机。后来骡机又经他人改进成自动纺纱机,每架机器同时可纺三、四百个纱锭,而且纺出的棉纱精细而又结实。
这样,纺纱机械化的技术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纺纱的效率大大提高。于是,纺纱和织布之间又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织布技术的革新又成了当务之急。
织布机的发明酝酿了很长时间。牧师卡特莱特在木工和铁工的协助下,于1785年制造出了一架自动织布机,提高功效40倍。卡特莱特于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织布工厂。据一家地方报纸称,在他的工厂里,一个小孩看管水力织布机一天织的布相当于用老办法一周织布的数量。但他的织机比较笨重,后又经过一些人的改进才得到广泛推广。
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克伦普顿和卡特莱特仅仅是发明纺纱机和织布机的主要代表,其实,在实现纺织工业机械化过程中有过发明创造的人可以开一长列名单。
在发明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同时,棉纺织工业的相关部门——净棉、梳棉、漂白、整染等行业也相继实现了机械化。毛、麻、丝纺织工业也逐渐采用机器生产,尽管时间要晚一些。
棉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动力、钢铁、交通运输和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技术上的变革。
在十八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棉纺织工业的动力主要是水力。纺织厂必须建在有水力的地方。水力不但受到地区和季节的限制,还受到河流落差和流量的限制。迅速发展的工厂工业迫切要求发明一种适应性更广的发动机,这就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客观历史条件。
瓦特并不是第一个发明蒸汽机的人。在他以前很久,就有人开始了利用蒸汽力的研究。还在1698年,英国人萨维利就发明了蒸汽抽水机,后来纽康门又在萨维利抽水机的基础上,于1705年制成了可以用于矿井的蒸汽抽水机。但这种机器效率很低,耗煤量很大。
詹姆斯·瓦特(1736—1819年)是格拉斯哥大学的仪器修理工,自幼刻苦好学,当时著名的热力学家、格拉斯哥教授布莱克的热学理论对他有直接影响。他曾接触过许多机器和仪表,修理过纽康门的蒸汽抽水机,知道它的缺陷。他利用潜热原理发明了分离冷凝器,制成了单动式蒸汽机,于1769年取得专利。这种蒸汽机克服了纽康门蒸汽机汽缸时冷时热的缺点,提高了热功效率。以后,瓦特在企业家博尔顿的资助和合作下,继续改进他的蒸汽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于1782年制造出了复动式的蒸汽机,这种机器通过传动装置可作旋转运动,使它可以用作各种机器的动力。瓦特蒸汽机的耗煤量由纽康门蒸汽机每马力25公斤降低至4.3公斤,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瓦特的蒸汽机是科学技术史上划时代的成就。
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使工厂可以设在原料、燃料、劳动力资源、交通运输和市场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蒸汽机大大促进了机器的运用和工厂的产生,使工业技术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飞跃。恩格斯对蒸汽机的意义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①当然,最新的蒸汽机还很不完善,性能的可靠性差,而且由于专利权的关系,购置蒸汽机要付很高的使用费,所以蒸汽机并不是一下子就推广开来的。1785年,蒸汽机开始用于棉纺厂,1791年开始用于织布厂,以后逐渐在毛、麻纺织工业、煤炭、冶金、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广泛采用。1800年,大约有500部“博尔顿-瓦特式”蒸汽机
①用于生产,但到1825年,蒸汽机数已增至1万5千台,以马力计,比1800年增长近60倍。
钢铁工业的技术变革在工业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各种机器和交通运输工具都离不开金属。十八世纪钢铁工业最重大的突破是用焦炭取代木炭炼铁和炼钢新技术的发明。传统的炼铁方法是以木炭作燃料,但到十七世纪,英国的森林资源被砍伐殆尽,铁的产量逐渐下降。英国是一个煤藏量很丰富的国家,人们早就在探索用煤取代木炭作炼铁燃料。
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发明了用煤炼成焦炭后炼铁的新技术,实现了这个宿愿。但用焦炭炼出的铁含硫磺等杂质多,质地很脆。后经过达比的子孙和约翰·斯米顿等人的改进,采用了大型鼓风机,增加了高炉炉温,减少了硫磺等杂质,提高了铁的质量,从而完善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784年,在海军服役的工程师亨利·科特发明了“搅拌法”和“辗压法”。所谓“搅拌法”是指铁矿石在冶炼时,经搅拌烧掉生铁中含有的炭素,炼成熟铁。所谓“辗压法”是指用辗压机代替铁锤锻压熟铁,生产钢。按照科特炼铁法,可在12小时内炼出15吨精铁,提高功效15倍。科特的发明标志着炼铁工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785年在设菲尔德建成了第一座近代化炼钢厂,熔铁炉比过去扩大了50倍,英国近代钢铁工业从而建立起来。由于这些技术变革,使钢铁产量猛增,质量提高,成本下降,这为在机器制造、建筑等领域用钢铁取代木材和石料创造了条件。
用焦炭炼铁技术的推广、蒸汽机的发明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等增加了对煤炭的需求量,促进了采煤工业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初,蒸汽机广泛用于矿井。1815年,戴维发明了安全灯,减少了地下瓦斯爆炸的危险,使煤的开采量增加。
工业的发展没有交通运输的相应发展是不可能的。交通运输的技术变革首先是运河的开凿、河道的疏浚、公路的改良、铁路的兴建,其次是运输工具的机械化。
运河首先是为适应笨重物品运输的需要而开凿的。1755年开凿了从桑基河到圣海伦斯的运河。煤矿主布里奇沃特公爵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于1759年开凿了一条从华斯里到曼彻斯特的运河(长11英里),使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轰动了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的热潮。英国政府对开凿运河十分重视,1790—1794年间颁布了81项开凿运河的法令,到1830年仅英格兰就有运河2,500英里。此外还疏浚了大量的河道,把运河、河流和海上运输连接起来,形成了水运网。水运的机械化来得比较晚,虽然用蒸汽机推动木船的试验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但蒸汽机广泛用于船运还是十九世纪的事。威廉·赛明顿在1788年制造了船用蒸汽机,他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实用汽船于1802年试航成功,但由于船的明翼所激起的波浪对河岸破坏较大,遭到运河所有者的反对而未被实际采用。1812年,亨利·贝尔建造的汽船“慧星号”在克莱德河试航成功后,汽船才开始出现在不列颠的水道上。1819年,第一艘汽轮横渡大西洋成功,1840年,英国正式建立轮船航运公司。
十八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公路状况很糟,一到雨季,公路都变成了烂泥坑。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由于麦特卡夫、特尔福德和麦克达姆等人发明了新的筑路技术,建造了硬面路,使公路白天黑夜、雨天晴天都能通行,大大缩短了公路运输的时间。过去从爱丁堡旅行到伦敦,路上需要14天,在新公路上乘快速马车仅需40小时。
交通运输变革中影响最大的是铁路的兴建。人们早就知道在运输中使用木轨,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英国开始用铁轨取代木轨。但早期的铁轨是用生铁铸造的,很容易破碎。当然这种铁轨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铁路,在铁轨上行走的是人力或兽力牵引的小车。像把蒸汽机用于推动木船一样,人们也想到把蒸汽机用于铁路,1804年,发明高压蒸汽机的特里维西克发明了火车头,并牵引5节车箱行驶了10英里。1814年,斯蒂芬逊又发明了一种更完善的机车。1823年,他负责修建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这条铁路于1825年建成通车,全长37英里,这是第一条运送旅客和货物的铁路。斯蒂芬逊的机车带着一长列满载客货的列车,3小时走了25公里(中间停歇了1小时)。从此,斯蒂芬逊制造的机车被实际运用于铁路上,他本人便以蒸汽机车的发明人闻名于世。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是一条马车和机车混用的铁路,因为在有的地段还得用马车来牵引。1830年,斯蒂芬逊负责修建了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他设计的“火箭号”机车以31公里的时速行驶完了全程。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随着廉价钢材的产生,钢轨逐渐取代了铁轨,路轨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铁路运输的优越性很快显示出来,在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出现了修建铁路的狂潮。到1850年,英国已建成铁路6千英里。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河退居次要地位。
交通运输业的技术变革降低了运费,加快了货运的周转速度,方便了劳动力的流动,它使技术革命如虎添翼,在经济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
各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还有赖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随着机器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手工制造的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像蒸汽机这样比较复杂的机器如果没有机器加工就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客观的需要推动了工作母机的发明。十八世纪已开始出现简单的工作母机,1825年,克莱门特发明了刨床、旋床。1839年,内斯密斯发明了汽锤。1848年,罗伯茨发明了镗床。其他专业工具机也相继涌现。有了这些工作母机,金属的直线、平面、圆筒、圆锥、球体等的加工所能达到的精密度已超过任何熟练工人的技巧。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产生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历时近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的后果
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飞跃,而且,“在机器的影响下,全部社会关系开始受到急遽的改造”
①。工业革命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完成了从手工生产方式到机器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制到工厂制的过渡,使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一个世纪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量都成倍、成十倍地增长。例如:英国的棉花年加工量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是1,100万磅,1840年增至45,900万磅,增长了40余倍;棉织品的生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增长了49倍;煤的开采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增至1861年的5,700万吨, 即增长了8倍多;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至1850年的225万吨, 即增长了1,300多倍; 出口商品总额从1820年的4,800万英镑增加到1850年的17,900万英镑,增长了近3倍。
由于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使它的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场”的称号。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工业革命加强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它靠着工业和在殖民地的垄断地位,把工业品倾销于全世界,使许多国家的民族工业受到沉重的打击。例如,廉价的英国棉纺织品完全挤垮了印度的棉纺织业。
生产力的发展还表现在农业方面。农业吸收了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十九世纪上半叶,开始采用脱粒机、马拉播种机、收割机、割草机等农业机械。耕作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人工牧草和粮食作物的轮作制代替了过去的休耕制,人工排灌、选种、深耕和肥料的施用开始广泛推广。畜种得到改良。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在1831—1851年间,每年粮食平均产量比头20年提高了16.5%。但是,农业的发展还是赶不上城市、工业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到十九世纪,英国已从粮食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801年的30%下降到1841年的21%,英国已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
第二,导致了经济地理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在煤铁比较集中的英格兰西北部、苏格兰南部、威尔士南部等地区出现了新的工业区,工业的重心从英格兰东南部转移到了西北部。在新兴的工业区,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利物浦、设菲尔德、利兹等工商业中心,这些城市的人口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例如曼彻斯特的人口从1770年的1万人增至1851年的34万1千人。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在1750—1850年的100年间,英国人口从750万人增至2,100万人,增长近两倍。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从十八世纪初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大批人口从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移动,新兴工业区的人口迅速增加。
第三,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工厂制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两个新的相互对抗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政治后果。工业革命简化了社会的阶级关系,使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逐渐向两极靠拢:土地贵族适应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商业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变成了厂主,工业资产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的主体,走上了前台;农民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手工业者竞争不过大工业,纷纷破产,加入了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居民中的一切差别都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无产阶级已成为一个稳定的阶级。工厂工人完全脱离了土地,一无所有,成百上千的工人集中在一个工厂里,很容易意识到阶级的力量。资本家的富有和工人阶级的赤贫状态很快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
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工厂制使原来的手工业工人失去了一切独立性和自由,把他们完全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在工业革命中,许多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境况恶化;人的劳动时间每天长达十三、四小时到十七、八小时;机器生产使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成为可能,他们的工资大大低于成年男工,这就加重了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工厂的劳动条件恶劣,居住条件很坏,卫生状况差,疫病流行;工人们经常受着失业的威胁。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工业革命是在损害工人阶级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迫使他们为争取本阶级应有的地位而进行斗争。
工人阶级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开始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最初的斗争形式是破坏机器,因为他们当时在政治上还不成熟,不能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这种斗争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卢德运动
①。无产阶级在为自己的生存权利进行斗争时,逐步组成工会、合作社等组织,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分散的地方性工会发展成全国性的工会,工人的组织程度迅速提高。工会领导工人群众为改善经济状况和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了一系列的罢工斗争。在政治斗争方面,最初,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口号而进行斗争,但随着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便独自地走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十九世纪三十一四十年代的宪章运动就是工人阶级为争取政治权利而独立进行的政治运动,它标志着工人阶级已从一个自发的阶级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第四,促进了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必然造成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化。大工厂生产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实力,在资产阶级内部,金融贵族、银行家等等愈来愈被工厂主推到后台去了。1688年以后,政权主要掌握在土地贵族手中,工业资产阶级基本上还处于无权的地位,许多工厂主连选举权都没有。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下半叶掀起了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改革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他们要求议会改革,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涉,主张废除过时的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等等。在这个运动中,资产阶级利用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实现了一系列改革: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政权;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法,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1867和1884年又两次实行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了选举权;1870年,实行教育改革,开始推行初等义务教育;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规定了通过公开考试录用文官的原则。上述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消除了上层建筑中最腐朽的部分,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
第五,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社会科学方面,亚当·斯密(1723—1790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创立古典政治经济学,阐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在文学上出现了拜伦(1788—1824年)、雪莱(1792—1822年)和狄更斯(1812—1870年)为代表的具有一定人民性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自然科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焦耳的能量守衡和转换定律等。
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推动科学技术发明的文化团体,如皇家艺术协会、伯明翰新月会和曼彻斯特文学哲学协会。这后一个组织的成员中有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技术革命的浪潮使资产阶级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兴建机械学校和工学院的热潮。有名的伦敦大学(1837年建立)、伦敦大学学院(1826年)、欧文学院(今曼彻斯特大学的前身,创立于1851年)等一大批理工科院校都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建立起来的。在这些新建的大学里,实用科学被放在首位,扫除了旧式大学脱离实际的陈腐气息。这些学院的建立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
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英国最终战胜了封建的生产方式,把社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弊病——工人大众的贫困、失业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等。而且用工业革命所造就的铁甲船、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还给亚、非、拉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了欧洲和世界的头等强国,它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大大加强;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不可能受国界的限制,例如纺织机、蒸汽机、机车等等冲破了技术封锁,迅速传到欧洲、北美和其他国家,使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新的推动力;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欧洲大陆上较落后的国家,如奥地利、俄国等国的社会革命,对这些国家的封建制度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恩格斯在论述奥地利帝国的没落时说:“蒸汽彻底摧毁了奥地利的野蛮,因而也就摧毁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根基。”
①①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译成“产业革命”。有人认为,这一术语首先是由法国人布朗基于1837年提出来的。恩格斯在1845年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中第一次给工业革命下了科学的定义。
① 又译夸脱,英容量单位。每夸特折合1.136公升。
① 圈地运动是十五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地主通过暴力和立法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它构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十五世纪末,因毛纺织工业的发展及羊毛价格的上涨,地主用栅栏、围墙和沟渠圈占农民的土地,把耕地变为牧羊场。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通过大量的圈地法令,大规模圈占农民共用地、条田、森林、牧场和沼泽地等,把土地变成了近代的私有财产。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229页。
①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史书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以他的妻子命名的,有的则说是以他的女儿命名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叫托马斯·海斯的人同哈格里夫斯争夺“珍妮机”的发明权,他的证据是,他以他女儿的名字为机器命了名。其实,哈格里夫斯的妻子和海斯的女儿都不叫珍妮。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engine一词,当时把机器就叫engine,在约克夏某些地区,engine一词就读作jenny。
① 据有的史书记载,水力纺纱机是钟表匠凯伊发明的,阿克莱特获取他的发明而取得专利。这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问题。不管怎样,阿克莱特是第一个实际使用这种机器的人。
①Mule意为骡子,表明这种机器是综合珍妮机和水力机的优点而制成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0页。
① 博尔顿是瓦特的合伙人,他们生产的蒸汽机称为“博尔顿-瓦特式”蒸汽机。
①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99页。
① 传说卢德是一个工厂的工人。一次, 他和厂主发生争执,厂主招来警察,他被处以鞭刑。卢德在盛怒之下举起铁锤捣毁了自己开动的机器。以后破坏机器的运动便称为“卢德运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