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建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17 评论:0

1921年2月21日,伊朗军人礼萨汗与亲英政客赛伊德·齐亚丁合作,发动军事改变,推翻塞帕赫达尔·拉什蒂政府,建立了以赛·齐亚丁为首相、礼萨汗掌握军权的新政府,暂时保留了卡扎尔王室。1925年年底,礼萨汗在夺取了全部军政权力后,最后推翻了统治伊朗达140余年之久的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这一事件是伊朗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的标志,它在中东和世界现代史上留下了鲜明的痕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伊朗的局势


伊朗旧名波斯(1935年改为今名),是一个文明古国。20世纪初的伊朗是个封建的农牧业国家。全国大约有1千万人口,其中农民占一半以上,牧民约占25%。农村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居统治地位。贵族和地主占有可耕地的70%以上。85%的农民沦为佃农,他们每年所得仅为总收成的1/4,还要承担沉重的封建徭役。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大量侵入,使伊朗的社会经济发生变化。据统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对伊投资约960万英镑,沙俄对伊投资为1.6亿金卢布。外资的侵入使伊朗成为它们的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伊朗的农业生产被迫服从世界市场的需求,手工业生产也日趋萎缩,粮食生产逐年减少,传统的蚕桑业一蹶不振,而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却大量扩大。到19世纪末,伊朗出口的农副产品已由粮食、干果、丝绸、皮革等变成了棉花、羊毛、树胶、鸦片等。20世纪初,伊朗国民经济更加依附于世界市场。
农村中商品生产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促成了农民的分化,也分解了地主阶级。其中,一部份地主已有别于旧式地主,他们采用新的经营方式,面向世界市场,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有很大一部份商业资本也进入农产品的收购、出口业务,其中一部份还直接投入购置土地,以生产世界市场所需要的经济作物,这就使新式地主阶层得到了扩展。
外国资本对伊朗经济的操纵和控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外资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享有的政治特权(领事裁判权),处于优越的地位。它封堵了伊朗民族资本向工业和矿山投资的道路,迫使它们只能投向购买土地和从事高利贷,力图把它们变成外资在伊朗的商业活动的代理人。资产阶级也发生分化:部份从事外贸的商业资产阶级,资金比较雄厚(一般都拥有10万土曼①以上的资金),成了外资的买办;更多从事国内贸易的中小商业资产阶级力图挣脱外资的控制,他们构成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争得自由发展的权利,伊朗商业民族资产阶级曾奋力斗争。旱在19世纪末,德黑兰的商人便建立了联合公司,同英国控制伊朗金融的波斯帝国银行竞争。商业资产阶级还曾积极投入1907—1911年的伊朗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建立国家银行的主张。革命的失败使他们的希望破灭,1911年以后,民族资本经营的企业几乎没有增加,接踵而至的一次世界大战更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不仅是中小商人,甚至连商业资产阶级中的首富扎尔卜家族所属企业,也纷纷破产倒闭。
伊朗在政治上是个封建专制国家,它只在1907—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冲击下,发生了一些变化: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通过选举产生了第一个国会。不过这些上层行政改革大都流于形式。
伊朗还是个伊斯兰教什叶派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宗教势力控制了司法(民事诉讼)和教育大权,左右着群众的思想。教会拥有大量土地,上层教士实际上就是大地主,他们享有广泛的权力,常常干预政治,是封建统治的支柱。中、下层教士就其经济地位而言,和小资产阶级较接近。
18世纪的波斯帝国疆土辽阔,领有直达顿河、黑海北岸和中亚的广大地区。但在外国侵略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北部等地区先后被并入沙俄的版图,国土日蹙。19世纪中叶以后,更加速沦为半殖民地。到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己经控制了伊朗的全部重要资源(石油、矿产、渔业等),直接干预政府的组成,控制了财政、关税、金融、交通、邮电等大权,操纵了伊朗的武装部队。帝国主义分子在伊朗享有领事裁判权。沉重的外债(到1914年为止,伊对英、俄负债700万镑)及其附加的奴役条件,象一道道锁链,紧紧地捆住了伊朗。
英、俄、德等帝国主义在20世纪初对伊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中美国和沙俄是主要的对手。1907年8月,英俄达成了协议,其中涉及划分伊朗势力范围问题,规定北部(从伊拉克边境的卡斯列——西林经伊斯法罕、伊斯得至阿富汗边境的祖尔卡达尔一线以北的地区,面积为79万方公里)为沙俄势力范围;东南部(从波斯湾畔的班达——阿巴斯港经克尔曼、比尔占德至阿富汗边境的加迪克一线的东南部地区,面积为35.5万方公里)为英国势力范围;在这两个地区中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区,双方保留在这一地区获得租让权的权利。列宁在分析这一局面时指出:伊朗“差不多完全变成了殖民地”①
在伊朗1907——1911年革命期间,英俄两国又从1909年起,同时派兵侵入伊朗。俄军占领了北部的大不里士、腊什特、喀兹文等城,以后就一直盘踞在伊朗的阿塞拜疆省北部。英军则占领南部的布什尔、班达——阿巴斯等城,以后也一直强赖在库齐斯坦省的阿瓦士、穆罕麦拉等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伊朗的独立遭到进一步蹂躏。尽管伊朗政府宣布中立,但交战双方的帝国主义集团却把伊朗作为战场。德国和土耳其军队占领了伊朗西部,并与俄军在西北部激战。俄军击败德、土军后,占领了伊朗的阿塞拜疆省并继续进占恩泽里、库姆、哈马丹、伊斯法罕等城。英军也强占了克尔曼、班达一阿巴斯、伊斯得等城。英俄两国又在1915年3月达成秘密勾结, 商定战后由英国占领1907年英俄协定所划定的中立地带,沙俄则得到土耳其的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作为补偿。到1917年,伊朗北部及西北部为俄军所控制、南部及东南部为英军霸占,西部邻近土耳其边境一带为德、土军占领。伊朗政府直接管辖的国土己所剩无几。
帝国主义战争给伊朗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许多地区在战火洗劫下成为废墟。据战后到过伊朗北部各地的美国人米尔斯波的实地调查,伊朗西北部的佳鲁斯地区所辖的241个村庄,就有106个被毁或荒无人烟。全国播种面积大减,如棉花种植面积比战前减少80%。农田灌溉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饥荒流行,1918年德黑兰省的农业人口中,就有1/4死于饥馑。接着又瘟疫四起,设拉子市的5万居民中,就有1万人死亡。战争也使卡扎尔王朝残存的统治权力继续削弱,各地封建势力各自为政,少数民族(库尔德族、土库曼族、阿拉伯族等)和游牧部落纷纷分立。社会秩序紊乱。
战争期间,各地群众自发地掀起了反对外国占领的爱国斗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吉朗省森林军的反帝斗争。森林军由商人出身的米尔扎·库切克汗领导,以吉朗省的茂密丛林为根据地。他们提出争取独立,在伊斯兰旗帜下进行反帝斗争的口号;要求恢复宪法与振兴经济;采取了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如减免地租1/3至1/2。他们的正义斗争得到人民的拥护。吉朗的商人直接为森林军提供军费和武器。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改变了伊朗的国际环境。1917年11月20日苏俄发表了《告俄罗斯和东方全体劳动穆斯林书》,宣布放弃沙俄在伊朗的特权,废除沙俄强加给伊朗的不平等条约,声明立即从伊朗撤出全部俄军,并号召伊朗人民起来同帝国主义斗争,掌握自己的命运。1918年1月14月和1919年6月26日,苏维埃俄国两次照会伊朗政府,确认放弃对伊朗的领事裁判权及一切特权,提出把俄资企业交还伊朗。1919年8月28日苏俄又发表《告波斯工农书》,旗帜鲜明地支持伊朗人民进行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苏俄的诞生使伊朗摆脱了战后被瓜分的厄运,也为其争取独立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但是协约国在一次大战中的胜利,却给伊朗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英帝国主义对伊朗的侵略野心急剧膨胀了。英国在俄军撤出后,立即派遣“远征军团”,进占伊朗东北部和北部,1918年年中,英军已占领伊朗全境,并以伊朗为基地,侵入高加索及中亚,进行反苏武装干涉。1918年8月,英国扶植亲英分子、官僚贵族沃苏格·杜拉出任首相,进一步控制了伊朗政府。至此,英国基本上达到独吞伊朗的目的,正如列宁在1919年指出的。“波斯归了英国”。①
为了使独占伊朗合法化,英国和沃苏格政府于1919年8月9日签订了英伊条约。条约规定:英国有权向伊朗政府各部派出享有实际控制权的顾问;向伊朗军队派出教官、顾问和提供全部装备;英伊合办(实即英国控制)铁路和其它交通事业;共同确定关税。伊朗因此丧失了国防、行政、财政、关税、交通等大权,完全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英伊条约遭到了伊朗人民的反对,全国各城市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和群众大会,一致要求取消这个条约,责令沃苏格政府辞职。在国际上,美、法等国也对英国独吞伊朗的行动表示不满。美国驻伊公使发表声明,不赞成这个“将伊朗从拥有独立和主权的国家名单上抹掉”的条约。
1920年初,英国在高加索及中亚的反苏武装干涉,在红军的胜利反击下连遭失败。1920年5月红军追击敌军,乘胜进入伊朗,在吉朗省的恩泽里港登陆。红军的胜利进攻打击了英国的侵略计划,鼓舞了伊朗人民的反英爱国斗争。
1920年6月沃苏格政府在群众斗争的强大压力下垮台。继任的莫希尔·杜拉政府宣布停止执行英伊条约。莫希尔政府为了解决红军进入吉朗的问题,同意苏俄的建议,于8月派出代表去莫斯科与苏俄进行谈判,同时宣布承认苏俄。
苏伊关系的改善,使英国处于不利的地位。英国被迫从变伊朗为保护国的计划后退,采取寻找代理人对伊朗进行间接控制的方式,以维护其帝国主义利益。在英国的中东战略计划中,伊朗的地位也从原来预定的反苏前进基地,改变为防止苏俄影响南下的防波堤。
1919——1920年间,与伊朗毗邻的土耳其和阿富汗掀起了反帝独立斗争的高潮。1919年8月英国被迫承认阿富汗独立。1920年4月土耳其人民成立了大国民议会政府,坚决进行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土、阿人民的成就鼓舞了伊朗人民,使伊朗的反帝斗争在1920年上半年逐渐发展为革命高潮。4月,阿塞拜疆省爆发了群众反英反卡扎尔王朝的起义,建立了民族政府,并企图建立独立的阿塞拜疆民主国家。6月,库切克汗领导的爱国武装宣布建立吉朗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号召进行反英战争。同月霍拉桑省爆发了反英起义。伊朗共产党①也在6月举行第1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党的纲领,并和库切克汗合作。革命烈火在整个北方熊熊燃烧。
革命高涨的形势使伊朗统治集团中的当权派惊惶失措。他们是贵族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集团利益代表,因公开投靠帝国主义,早已声名狼藉。统治集团中代表新兴地主——商人集团的在野派,他们处事比较精明干练,同帝国主义较少联系,在群众中还享有一定声誉。他们自信还能设法挽救统治阶级的命运。英国自然企望在这一派当中物色到代理人,通过政变建立一个较强有力的政权,以稳定局势,制止革命。

1921年二月政变


1921年2月21日发生的军事政变,使一批新的政治人物登上了伊朗的历史舞台。
英国原先属意的政变人选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如新闻记者赛伊德·齐亚丁;前外交大臣、封建主诺斯拉特·杜拉;巴赫蒂亚尔部落的首领阿萨德·巴赫蒂亚尔等。英国当局最初选中诺斯拉特·杜拉。但他的亲英色彩太浓,声誉不佳。英驻伊使馆和驻伊英军当局则交相推荐塞·齐亚丁。他不仅对英国忠实不贰,又常以自由派的姿态抨击朝政、倡导革新,既擅长口才,又会舞文弄墨,在首都曾主持《雷声报》,有些虚名,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号召力。最后,塞·齐亚丁中选。但是,他平日与武装部队无缘,缺乏实力作为后盾。英国几经踌躇,为他物色了一位执掌部分军队的强有力人物礼萨汗,作为辅佐。英国公使向英国外交部保证说;“礼萨汗是个诚实能干的军官,没有政治野心”。英国远征军团的埃昂塞德准将也很赏识礼萨汗的军事才干,并向上级力荐。于是,礼萨汗被选中为协助齐亚丁发动政变的搭挡。
礼萨汗当时是伊朗哥萨克师的一名团级军官。该师师长胡马雍只是个领有虚衔的贵族,很少到军中视事,因而礼萨汗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这支部队的实权。他出身低微,起自行伍,性情粗野,作战勇敢,军功卓著,在军中甚有威望。他憎恨沙俄及哥萨克师中的俄国高级军官。俄国二月革命后,他带头把他们逐出部队。他从一次大战后期起同英军建立了联系,历史渊源并不太深。但他反对布尔什维克,曾率部多次与进入吉朗的红军作战。他敌视人民革命,曾长期进剿吉朗森林军,因而博得了英国人的青睐。不过礼萨汗对国家的积弱沦落和外国的恃强凌弱,常常愤然于心,怀有朴素的民族感情。他没有上过学,文化很低,但能刻苦自学,经常阅读报刊,尤喜阅读历史,对古代波斯帝国的繁荣强盛,十分响往。
当时伊朗的武装力量是不统一的,中央政府能指挥的只是一支人数不多的皇家警卫部队;负责维持地方秩序的宪兵部队由瑞典军官指挥;首都的警察部队掌握在瑞士顾问手中;各部落都拥有自己的武装,根本不听命于政府。甚至外国也可以在伊朗直接建立自己的军队。在1917年以前,沙俄一直控制着哥萨克旅(一次大战时扩编成师),这支部队装备精良,兵力最强,约有8千人。抓住了它的指挥权,就等于抓到全国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军权。英国在沙俄军官被逐后,向哥萨克师提供经费和弹药,派出了一些教官和顾问;只因插手的时间太短,未能达到完全控制它的程度。
英国人积极怂恿牵线,礼萨汗同意参加政变。塞·齐亚丁便主动与他进行联系。双方同意共同行动。
1921年2月中旬,国王艾哈麦德准备出巡南方,指名要哥萨克师派出部队护卫。齐亚丁利用这个机会,疏通了师长胡马雍,让他指派礼萨汗率部入京,出任护卫部队司令官。齐亚丁从英国方面为哥萨克师争取到一批经费、军服和弹药。2月18日,礼萨汗率领2千名哥萨克骑兵出发,在首都郊区与齐亚丁会合。这时国王艾哈麦德风闻礼萨汗有异心,派人前来劝阻,为礼萨汗所拒绝。他表示:一定要发动政变,因为“德黑兰显然已没有人能在英军撤出伊朗后,抵挡住布尔什维克的前进”;他们进军德黑兰,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能抵抗布尔什维克的强有力的政府”。礼萨汗同时表态将忠于王室,但也要清除君侧,排除那些包围国王的宵小。
驻防首都的几千宪兵和警察由于英国早已进行了疏通,对政变袖手旁观。2月21日政变部队兵不血刃,推翻了塞帕赫达尔·拉什蒂政府。塞·齐亚丁出任新政府首相,礼萨汗被任为哥萨克师师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二月政变的成功表明:贵族集团开始衰落,卡扎尔王室从此大权旁落了,伊朗的统治权力已开始从传统的贵族集团,转移到新兴地主——商人集团之手。英国扶植了地主——商人集团,并组成了以这个集团为主干的强人政府,这对制止革命势力的扩展,确实将起重大作用。但这个集团却和贵族集团不同,不是那么俯首帖耳,它有着自己的野心和抱负,决心为保护并发展本身的阶级利益作一番奋斗。礼萨汗更从政变成功后不久便表现出较强烈的独立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顶撞英国,自行其是,这就使英国原定的建立代理人政府的计划,在很大的程度上落空。

新王朝在权力斗争中诞生


新政府虽以塞·齐亚丁为首脑,政府的实权却为礼萨汗所控制。从政变之日起,礼萨汗便在伊朗政治舞台上展开了近5年之久的夺权斗争,这场斗争首先是在他与塞·齐亚丁之间进行的。
面临中东人民反帝高潮和伊朗人民蓬勃兴起的反英独立斗争,塞·齐亚丁深知,必须以爱国民主的色彩来伪装自己。他以爱国者和革新派的面貌出现,上台伊始,便宣布了一个冠冕堂皇的施政纲领,其主要之点是:1、宣告要根除贪污腐化,改组行政机构,铲除“寄生虫和吸血鬼”;2、许诺改善工农生活,把国有土地分给农民;3、发展教育,改善交通运输;4、建立强大的国防军;5、结束外国占领,拒绝1919年英伊条约。
齐亚丁的纲领是集空谈、高调与骗术之大成。他确曾拘禁了一批王公贵族,达官显官,但主要是为了借机勒索,筹集款项,以济政府开支之急。他也曾裁减一些机构,清退一批冗员,但主要是为了借机排斥异己和培植私人势力。表面上,他确曾公开要求废除1919年英伊条约,表示反对英国军官继续在伊朗军队中留任;实际上他早就明白:英国已经改变策略,决定放弃这个条约了。他公开唱起反英高调,却在私下向英国公使献策,劝英国在伊朗“牺牲影子,保全实体”,以此来保持它在伊朗的地位,获得“从一个不切实际的条约(指1919年条约)中所得不到的好处。他还向英国保证,日后要在军队中雇用英国顾问。
齐亚丁唯一付诸实施的诺言是建军和扩军,这是礼萨汗全力坚持的结果。但齐亚丁却不愿让礼萨汗独掌兵权。他一面企图拉拢宪兵部队,使他与礼萨汗分庭抗礼,一面又企图以明升暗降的手法,任命礼萨汗为国防大臣,将礼萨汗调出哥萨克师,但都未达到目的。齐亚丁和礼萨汗不仅在权力问题上产生矛盾,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如对是否在军队中保留外国顾问的问题,也有着明显分歧,礼萨汗坚持要解除他们的职务,而齐亚丁则反对。这就表明: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也带有真假爱国斗争的性质。
齐亚丁的改革高调及上述的一些行为触怒了传统的封建贵族势力。王公显贵对他群起而攻之。齐亚丁向人民群众的许诺只是空头支票,群众对他的不满和反对日趋增长。而他和礼萨汗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新政府内部的严重不稳定。这种状态对英国亟欲建立强人政府的意图十分不利。英国经过一番斟酌,决定放弃对齐亚丁的支持。1921年5月,齐亚丁终于不得不弃职出走巴勒斯坦。6月份组成了由著名的政客、前任霍拉桑省总督、大封建主卡凡姆为首相的新政府,礼萨汗首次出任国防大臣,同时仍兼任哥萨克师师长,取得夺权斗争中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在夺取最高权力的道路上,礼萨汗还面临不少劲敌,他们是:卡扎尔王室及贵族集团、宗教上层势力以及地方割据势力;此外,北部各省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始终威胁着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也被礼萨汗引为心腹大患。为了稳定统治秩序,逐步夺权,礼萨汗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措施。
他首先全力以赴,夺取全国军事领导实权,大力扩军,组成一支强大的、号令统一的国防军。他出任国防大臣后,抓紧时间于1921年7月,全部解除了哥萨克师中英国军官的职务,使这支部队民族化,并置于他个人的绝对指挥之下。9月又全部解散了为英国所控制的南波斯步枪队。同年底还下令遣散宪兵部队中的瑞典军官,将宪兵的指挥权收归国防部。
同时,他还开始了统一整编全国武装力量的行动。1922年1月,政府颁布了统一全国军队的命令,把全国划分为6个军区,由国防部管辖,各种杂牌部队被取消了原番号,统一编练,归国防部直接指挥。礼萨汗掌握的军队从而增加了几倍。为了扩军,礼萨汗强令政府把大部分收入用于军费。1922年的军费开支就占国家预算的49%。
礼萨汗整军的目的,在于加强地主一商人集团和自己的地位,对付异已和镇压革命。
在统治阶级积极整顿内部以镇压革命的同时,革命力量内部却发生了分裂。分裂的导因,是吉朗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的部分领导人和伊朗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错误地推行了一系列左倾政策,如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剥夺商人和手工业者,反对伊斯兰教和强令妇女脱去面纱等,严重地脱离了群众,导致统一战线内部意见严重分歧。伊共和其它革命力量组成的民族统一战线迅速瓦解,革命出现危机。1921年1月,伊共改组领导机构后,提出了新的纲领,纠正了大多数左倾错误,重建了革命统一战线。1921年5月,吉朗省的革命力量重整旗鼓,宣布成立以库切克汗为首的新政府,宣告吉朗为苏维埃共和国。然而,统一战线内部各派的旧怨并未真正消除,库切克汗对伊共还存在着重大的猜疑,加上吉朗内部潜伏的帝国主义间谍分子大肆挑拨离间,各派之间只恢复了表面的团结。这时,统一战线内部以厄萨鲁拉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却在革命创伤未复,又未做好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军事冒险,竟匆匆向首都发动进军。但伊朗政府已作出准备,卡凡姆继任首相,礼萨汗就任国防大臣后,积极整军备战。英军也还留驻伊朗未撤,积极支援政府军,甚至出动部队和飞机,协助哥萨克师作战。吉朗军向首都的进军于8月初失败。
吉朗内部再次陷入分裂和混乱。1921年9月库切克汗公开与伊共破裂,统一战线彻底瓦解,伊共领导人被杀害,库切克汗和其它领导人也相互攻讦。礼萨汗乘机展开了全面进攻。1921年底哥萨克师占领了吉朗全省,库切克汗殒命。至此,吉朗反帝革命便被最后镇压下去。
与此同时,礼萨汗挥兵镇压了霍拉桑省的反帝起义;接着又在1922年初把阿塞拜疆省的反帝反王室起义淹没在血泊里。
在扫平各地的分裂割据势力方面,礼萨汗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随着中央政权的衰微,帝国主义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对地方势力进行收买利用,长期以来,各地的封建主和部落首领在不同程度上都独立于中央政权管辖之外。艾哈麦德王登基以来,分裂割据现象更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北部有沙赫谢文汗、马金汗的割据;西部的库尔德族坚决要求分立;中部和南部有鲁尔汗、喀什开部落和巴赫蒂亚尔部落的分立抗命;西南部更有英国公开卵翼下的以哈扎尔为首的阿拉伯部落的割据。20年代初,英国还利用这一状态来作为控制礼萨汗的得力手段。
因此,礼萨汗平定分裂割据的行动,也具有和英国对抗的性质,在客观上有利于伊朗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复兴。
1922年至1922年间,礼萨汗集中力量,先后征服了北部的沙赫谢文汗等,平定了西部库尔德地区和中央鲁利斯坦,使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展到了这些化外之域,为国内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极受商人集团的欢迎。1924年平定哈扎尔的行动更博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聚居在西南部库齐斯坦的阿拉伯族,历来就不愿臣服伊朗。20世纪初该地发现丰富的石油矿藏后,英国为了控制这一地区,于1922年鼓动该地阿拉伯部落首领哈扎尔建立“南方部落联盟”,阴谋成立一个听命于己的傀儡国家。哈扎尔依靠英国,拥有雄厚的财力和数万人的武装。他公开反对礼萨汗的统一行动。
礼萨汗在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之后,又于1924年10月出动了3个军讨伐库齐斯坦的哈扎尔,并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英国为了保护自己的走狗和不使自己的石油利益受损,一再提出照会,警告礼萨汗停止军事行动,但他不为所动。在战斗迫在眉睫之际,英国权衡轻重,认为避免与礼萨汗直接冲突更为有利,表示只要石油利益不受损害,可以放弃对哈扎尔的支持。礼萨汗随之作了妥协,同意了英国的条件。哈扎尔失去主子的撑腰,不战而降。库齐斯坦平叛的胜利,宣告了全国统一事业的完成,大大加强了礼萨汗在内部权力斗争中的地位。
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中,礼萨汗最强劲的对手是封建贵族集团。尽管礼萨汗掌握军权,在平定割据势力,恢复国家统一的事业中屡建功勋,但在他们的多方阻挠下,礼萨汗却难于谋取首相的职位。1923年2月卡凡姆内阁倒台后,礼萨汗曾力图出面组阁,立即遭到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反对礼萨汗组阁的还有地主商人集团中带有自由色彩的人士、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后者主要是对他的军人专制作风和限制人民的民主自由不满。这就使礼萨汗充分意识到,必须争取这支力量。
礼萨汗在试图组阁失败后,迅速改变姿态,公开表示赞成广泛的政治经济改革。在他的影响下,伊朗政府宣布废除贵族称号,削减王室开支,统一全国度量衡,实行茶、糖专卖,以其收入作为修建铁路的费用,通过征兵法(实行普遍征兵和义务兵役)。这些措施颇受商人及知识分子的拥护。他还努力与地主一商人集团中的自由主义人士及民族主义分子,建立政治上的合作,拉拢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呼吁建立民族力量的团结。经过一番努力,礼萨汗在政治上的势力加强了。1923年10月,他终于在权力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获得首相职位。新内阁颇具爱国开明的色彩,自由主义人士、社会党①领袖苏莱曼,著名爱国人士、主张改革内政的前司法大臣摩萨台等,担任了政府部长。
为了彻底打击贵族集团及其后台卡扎尔王室(礼萨汗组阁后翌月,艾哈麦德王被迫出走欧洲),礼萨汗在1924年发动了经过周密策划的“共和运动”,亮出废除卡扎尔王朝,建立共和国的旗帜。
从1924年2月开始,首都各报对卡扎尔王室及国王本人发动全面抨击,指责王朝制度妨碍伊朗国家的进步,揭露宫廷丑闻和国王的腐化,要求建立共和制度。针对宗教界反对共和制度,各报陆续纂文阐明共和制度并不违反伊斯兰教义。在政府的默许下,首都和一些大城市纷纷举行群众集会,要求建立共和国。各种以促进共和政体为宗旨的政党和群众团体纷纷出现,它们开展多方面的活动,为共和制大造舆论。
1924年第4届国会任期届满,第5届国会尚未选出。礼萨汗为了掌握国会这一合法工具,急忙下令加速国会选举,设法使自己的追随者成为议员。他在全国议员仅选出70多席(总数为96席)的情况下,便急忙宣布召开国会。在已经选出的议席中,礼萨汗的拥护者占40席,仅略占优势;因此他又大力争取到自由派人士(14席)的支持,从而在国会中拥有稳操胜券的多数。国会决议要求召开制宪会议来决定国家制度。
卡扎尔王室在礼萨汗的猛烈打击下,声名俱败,在政治上完全破产。至此能与礼萨汗抗衡的唯一势力,就是在伊朗拥有强大影响的宗教上层。
这股势力历来是旧秩序的维护者,它们和王室及贵族享有共同的利益,惧怕统治制度的改变。它们以共和制度不符伊朗历史传统及不合教义为名,策动受其影响的群众,反对共和运动。它们煽动罢市,怂恿群众进行集会示威,提出“我们是古兰经的子民,不要共和制”等口号。
礼萨汗面临和宗教上层势力发生尖锐对立的严峻形势,斟酌再三,终于后退。在邻邦土耳其废除帝制、宣告共和的强烈感染下,他并非无意仿效凯末尔的榜样,但他的决心却远逊于凯末尔:此外,在共和运动高涨的影响下,伊朗国内出现了日趋浓厚的民主气氛:以进步工会及一些群众组织为代表的民主力量空前活跃,使地主—商人集团受到威胁。这使礼萨汗对是否要把共和运动继续下去,发生了动摇。1924年3月首都拥护民主共和的群众举行了数千人参加的大会,与会群众对第5届国会的选举方式和组成表示不满,提出了打倒国会的口号。礼萨汗大为震惊,他终于认定:继续推行共和运动,势必促进民主势力的壮大,从而会对自己造成严重的威胁。封建贵族集团乘机接近和拉拢礼萨汗。这个集团在国会中的代表,集体晋见礼萨汗,表示愿意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民主势力,并怂恿他和宗教上层接触。
礼萨汗于是下令共和运动刹车。他立即亲临宗教中心库姆城,拜见宗教领袖伊斯法罕尼及赖尼等人,并与该地的什叶派领导集团谈判。双方很快取得妥协:礼萨汗撤销建立共和政体的计划,宗教上层也不再支持卡扎尔王室。3月31日礼萨汗发表声明,要求人民放弃建立共和制度的打算。共和运动宣告夭折。尽管如此,这一运动毕竟还是给了卡扎尔王朝以沉重的一击,为新王朝的建立制造了舆论。
1924年10月伊斯法罕尼和赖尼也发表公告,要求人民不要反对礼萨汗政府,“反对者将被视为离经叛道”。这一事实表明:宗教上层势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礼萨汗。
共和运动的半途而废,标志着礼萨汗政治方向的重大转变。从此他一反过去,致力建立自己的封建王朝,公开排斥以往曾保持一定联合的自由派人士,并和封建贵族集团建立日益密切的关系。1924年8月,礼萨汗改组了政府,竟把大封建主诺斯拉特纳入内阁,同时斥退自由派人士、社会党领导人苏莱曼。这表明在礼萨汗的地位空前巩固后, 地主一商人集团和贵族集团在新形势下开始携手合作。
1925年1月,礼萨汗又亲自向宗教领导人伊斯法罕尼及赖尼承诺:他如掌握最高权力,将执行宪法中有关伊斯兰教的各项规定。
最终废黜卡扎尔王朝一事于1925年2月提上了日程。国会通过授予礼萨汗以全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称号。10月31日,国会又通过决议,决定废黜卡扎尔王朝,召开制宪会议,决定今后政权的形式。12月12日制宪会议宣布建立以礼萨汗为首任君主的巴列维王朝。
一次大战后国际局势剧烈变动下产生的巴列维王朝,是十月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尤其是土耳其革命的影响,在伊朗历史中几经折射和变型,最终孕育而成的畸形儿。它既不是老的封建贵族政权,也不是民族资产阶级政权;而是以统治阶级中新兴的地主一商人集团为主干,吸收了一些封建贵族分子参加,主要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这在伊朗历史上是首创的。
作为巴列维王朝的前奏的二月政变和巴列维王朝的产生,在制止人民革命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暂时改变了伊朗历史发表的方向。但新兴的地主一商人集团和以卡扎尔王朝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集团不同,他们为着自己的阶级利益,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要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而不愿事事听命于外国和屈从外国的支配;有较强的民族性。当时,他们作为伊朗历史舞台上新登台的角色,还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和卡扎尔王朝相比较,在伊朗历史发展的曲折道路上,巴列维王朝的建立,毕竟不失为向前跨进的一步。

① 伊朗旧式的货币单位。
① 《列宁全集》第22卷,第250页。
① 《列宁全集》第29卷,第469页。
① 伊朗共产党的前身是正义党,成立于1916年。1920年6月召开的第1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改名为伊朗共产党。
① 伊朗社会党是由民族主义政党民主党的左翼发展而成的,在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34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