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发生于1848至1852年,是伊朗人民一次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大规模反封建起义,也是十九世纪中叶亚洲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义前夕的伊朗 巴布教的勃兴和起义的酝酿 马赞德兰的起义 赞兼城保卫战
伊朗古称波斯。十七世纪中叶,伊朗处于萨非王朝的统治之下,还是一个部落和部族的混合体,当时居民的1/3是游牧部落成员。1722年,阿富汗人征服了伊朗,伊朗的一部分土地亦被土耳其所占领。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军人出身的纳狄尔赶走了阿、土侵略者,于1736年宣布为伊朗国王。
纳狄尔王朝崛起于伊朗后,迅速对外扩张,很快建立起一个幅员广阔的帝国,其版图扩展至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及中亚细亚的一部分。纳狄尔国王对外持续不断的掠夺性战争和对内的残暴统治,受到被侵略国家人民和本国人民的反抗,伊朗很快陷于混乱。1747年,纳狄尔被封建主暗杀。从此,伊朗不断发生宫廷政变,国内各汗长期进行封建混战。
1794年,恺加人亚加·穆罕默德汗兴起,战胜了其他各汗,伊朗重新统一。1796年,亚加·穆罕默德汗正式建立恺加王朝,定都德黑兰。恺加王朝初期, 曾对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等外高加索地区扩张, 并使这些地区隶属于伊朗封建统治之下。
恺加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伊朗, 是一个落后的专制君主国。全国的土地、森林和水源, 都掌握在以国王为首的世俗封建主和教会封建主手中。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他把土地和土地上的收入作为采邑或俸禄, 赏赐给王公、贵族和伊斯兰教会。因此,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国有土地、各地区封建汗的汗有土地和清真寺的寺有土地——庙田。此外, 还有少量地主的私有地、农村公社的公有地和农民的小块土地。
国王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之下设立由首相领导的枢密院, 负责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全国划分为30个省和州,省设总督,州设州长。国王很少过问地方行政。各地封建汗有权拥有军队,铸造钱币和征取商队关税。他们名义上服从中央, 实际上独霸一方。在封建汗之间, 常常为了夺取地盘而发生公开的武器冲突。
公元七世纪, 伊斯兰教传入伊朗。伊斯兰教十叶派①在伊朗的社会生活中地位历来十分重要, 早在十六世纪初萨非王朝时期就被宣布为国教。十叶派高级阿訇是封建王权的支柱。他们有权根据《古兰经》②解释国家法律, 并广占地产(庙田), 执掌教权,控制国民教育, 统揽有关宗教、财产、婚姻、交易等民事诉讼,在掠夺、压迫人民的勾当中与世俗封建主狼狈为奸, 利用宗教的威权, 为所欲为。深为广大下层群众和低级阿訇所憎恨。
低级阿訇的地位同高级阿訇有根本区别。庙田的收益,他们分沾不到;从民事诉讼案件中他们也一无所获,因为富有的当事人都只找高级阿訇行贿求情。由于生活困难,许多低级阿訇不得不经营手工业、小商业,甚至农业,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接近剥削者,而接近劳动人民。其中有些人和人民经常往来,代表下层群众的思想和要求,在斗争中常常站在下层群众一边。如1829年1月,一些下级阿訇就曾领导群众冲击俄国使馆。
农民和手工业者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很多农民除从事农业外,还从事家庭手工业,诸如纺纱、织布、织地毯等。他们被束缚于封建主的土地上,按中世纪的“五分制”(土地、水、种子、耕畜和人工各作一份)缴纳地租,往往要将收成的80%交给地主。并负担各种实物贡赋和徭役。至于城市手工业者,其处境也十分艰难。他们都组织在封建性的行会里,不仅要以现款或劳动产品交付重税,在产销过程中还要受包买商人的盘剥。
十九世纪初,伊朗已经有了简陋的毛织、丝织和棉织等手工工场。工场主主要是些中等商人。由于封建割据,战乱频仍,税卡林立,工场手工业也无法发展。例如,从里海沿岸的腊什特到波斯湾的班达布什尔,沿途就有税卡14处。更有甚者,有些地区的统治者竟派遣武装队伍,拦劫商旅,形同土匪。
从十九世纪初年以来,英、法、俄等国先后强迫伊朗签订不平等条约。1801年的英伊条约,保证了英国商人得以在伊朗购买土地,建立商馆;免征进出口税,自由贸易。1808年的法伊条约,给了法国人以领事裁判权。1804—1813年第一次俄伊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古里斯坦条约:伊朗被迫承认格鲁吉亚、达吉斯坦和巴库等各汗国划归俄国版图;准许俄国商人在伊朗自由贸易,其商品入口关税值百抽五,境内关卡杂税一概豁免。同意俄国独享在里海停泊舰队的特权,而且伊朗被迫放弃在里海保有海军的权利。英国有效地利用了俄伊冲突, 于1814年迫使伊朗订立新约,规定英国对俄、伊划界有“仲裁”权; 伊朗倘与欧洲国家(指俄国)开战, 将得到一笔由英国公使监督使用的补助金。它使伊朗在政治上、财政上依附英国。
1826—1828年第二次俄伊战争的结果, 签订了土库曼彻条约: 伊朗放弃在南高加索的一切权利, 赔款2千万金卢布; 俄国取得领事裁判权。1841年, 英国以武力威胁又强迫伊朗订约, 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其商品入口关税值百抽五, 豁免境内关卡杂税。总之, 到十九世纪中叶, 伊朗已经沦为半殖民地。
不平等条约给伊朗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低关税率使外国商品洪水般地涌进伊朗市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 英国纺织品几乎占伊朗进口总值的90%。伊朗的纺织品、铜、金、皮革等手工制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英国的机器制造品。例如, 在伊朗全国行销的伊斯法罕生产的布, 1843年时, 每匹值7卢布50戈比到9卢布, 而同时期, 英国的布只卖3卢布。外国廉价商品的倾销造成了1836—1837年伊朗市场的严重销售危机。1833—1836年间, 运到大不里士的欧洲商品总值, 激增近2.7倍。结果是,伊朗脆弱的手工工场频频倒闭, 上万的纺织工人失掉了工作, 中小商人和个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冲击着封建伊朗的经济基础。伊朗农业的基本产品——棉、毛、丝在国内销售量愈来愈少,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农民加速丧失原有耕地。封建主则竞相要求以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从中加重剥削, 并且每年都增加租额。与此同时, 国王政府变本加厉地增加捐税,包税者又巧取豪夺, 从居民身上征取超过法定的一倍到两倍的税款。这些包税者不是别人, 正是各省的统治者及其代理人。贫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交租纳税, 被迫举借高利贷, 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写道: 在伊朗这个国家, 可以肯定地说, 欠债者多达十之八、九。
1830、1831和1835年,阿塞拜疆霍乱流行,人口死亡过半。十九世纪前50年间,饥荒和疫病夺去了伊朗几百万人的生命。当时,整村整村荒无人烟。1840年夏天,一个俄国旅行家曾到过伊朗,他说,从伊斯法罕到哈马丹,不久前还是繁荣的乡村,现在已是十室九空了。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伊朗城乡不断发生贫民暴动。1847年在伊斯法罕和赞兼等地就发生过小规模的起义。伊斯兰教低级阿訇在这些群众性的发动中起着积极作用。由于与劳动者处境基本相同,兼受人民群众不满情绪的影响,加上当时低级阿訇差不多是下层居民中唯一的知识阶层,因此,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很快便成了人民运动的思想家和领导者。因为斗争对象是勾结外国侵略者的封建反动势力,所以,起义者所倡导的宗教思想必然是与官方伊斯兰教派——十叶派相对立的。一个新的伊斯兰教的宗教派别——巴布教派应运而生。
巴布教创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期,创始者是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这位年轻的赛义德①, 1820年②10月生于设拉子城内一个棉布商人的家庭。他18岁迁居班达布什尔,在该地经商5年之久,成为伊斯兰教在伊朗的新教派——谢伊克教派③的信徒,成为低级阿訇。1843年,教派领袖赛义德·卡塞姆·拉什特去世。1844年5月,他利用赛义德·卡塞姆·拉什特未指定继承人的机会, 在教徒们的支持下自称“巴布”, 并集结了18位弟子, 分别到各地传教。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 巴布的意思是“门”。据说,人们渴望的伊斯兰教救世主的旨意, 将通过此门而传达给人民。
关于伊斯兰教救世主——第12世教长马赫迪,人们世代相传,说是已近千年不见, 只有当世间充满着不幸和灾难的时刻, 他才会降临大地。因此。这种救世主思想并非巴布独创。不论是官方的十叶派, 还是伊斯兰教其它派别, 都不承认马赫迪将会降世。但是, 巴布所宣传的救世主思想却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他预言,救世主的降临不是在遥远的未来, 不是在“最后审判日”①, 而是在最近期间; 不是普降尘世, 而是只降临伊朗。他教导说, 马赫迪到来之时, 即“正义王国”建立之日。这里, 没有暴政, 人人平等, 共享美满幸福生活。在马赫迪降世之前, 他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 帮助人们作好准备, 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巴布的信徒很快增加起来, 统治阶级开始感到不安。1847年,国王下令逮捕并囚禁巴布。起初巴布被囚于马库要塞, 次年移至契利克要塞。在狱中,他完成了自己的主要著作。这就是他仿照《古兰经》的形式写成的《默示录》。这部被巴布教徒奉为圣经的“新古兰经”,集中阐明了作者改革宗教、改革社会的主张。
巴布宣布自己是阿拉(主)的使者, 《默示录》是圣书。巴布认为, 人类社会是依次更迭的,一个时代总要被另一个时代所代替,后一个时代定将超过前一个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殊的制度和法律,其制定者不是普通的人,而是“真主”的使者——人类的“先知”。新先知给予人们的指示就是新圣经。现在,先知穆罕默德的时代已经过去, 《古兰经》也陈旧了,应该让位于巴布及其《默示录》,一切制度和法律也应按《默示录》重新制定。巴布还认为,世俗官吏和高级阿訇不愿抛弃旧制度就是世界充满不平及倾轧的原因。巴布宣告,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正义王国即将建立。在这里,不信奉《默示录》者,其财产将被没收,分给巴布教徒。他称经商是光荣的事业,主张贸易自由,统一币制,改良邮政和严守商业通讯秘密;在反对当局强制征税的同时,承认债务必须偿还,收取赊销利息合理合法。《默示录》谴责了现存社会,指出教俗显贵的统治,使伊朗陷入灾难的深渊,如今应按照它的要求进行改革。
《默示录》是巴布教徒运动的纲领。它虽然更多地代表了伊朗中小商人的利益,但确实反映了广大农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他们要求社会平等和摆脱封建压迫的渴望。它对于动员人民同世俗官吏和高级阿訇的封建统治作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起初,巴布教徒主要在统治阶级中间进行传教活动,巴布认为只要感化统治者,使王公、大臣、地方长官转信巴布教派,自己的社会理想就可以实现。因此巴布反对采取暴力手段。但是,严酷的事实击破了巴布教徒的幻想,他们很快就失望了。巴布和他的信徒被捕,并禁止传播巴布教。在狱中,巴布与其信徒保持着联系,他毅然宣布自己是马赫迪再世。这件事又给了巴布教徒以新的鼓舞。群众自发地、越来越多地聚集在巴布教派周围。
斗争形势推动着巴布教徒转向人民群众宣传教义。这时,在巴布教徒中间,出现了一些比较接近劳动人民的著名人物。在马赞德兰,有农民出身的巴尔福鲁什(今巴波尔镇)的阿訇穆罕默德·阿里;在喀斯文,有被亲切地称为“库拉图兰”(意为“清澈的眼睛”)的女传道者查玲·塔什;在呼罗珊,有波什鲁耶村的阿訇胡赛因。
1848年夏,在穆罕默德·阿里和库拉图兰率领下,大批巴布教徒来到了沙赫鲁德市以东的别达什特镇,展开大规模的传教活动。穆罕默德·阿里宣传巴布教派的新纲领: 废除封建特权, 取消一切赋税和劳役; 废除私有制度, 实行财产公有。巴布教徒的领导者明确指出, 私有制是对他人权利的剥夺, 一切财产都只能属于真主和他的使者。他们公开号召进行武装起义, 以推翻伊朗封建统治, 迎接正义王国的到来。显然, 巴布对商人利益的关心已退居次要地位, 运动更多地反映了城市贫民的正义呼声, 对统治阶级采取道德感化的手段也被抛弃了。巴布教徒运动发展到了新阶段。
巴布教徒在别达什特的传教活动, 对周围农村的农民很有吸引力, 他们纷纷来找巴布教传教士。局势的发展使官方大为震惊。政府赶忙自沙赫鲁特派军队, 驱散了别达什特镇的传道者,伊朗国王下令, 并逮捕了库拉图兰等人。穆罕默德·阿里逃脱了魔爪。他重新聚集弟子来到马赞德兰省的巴尔福鲁什市(今巴博勒)。不久, 遭官府通缉的胡赛因率众前来汇合。巴尔福鲁什市遂成为巴布教徒运动的主要中心。斗争形势日见紧张, 武装起义箭在弦上。
1848年9月, 国王穆罕默德·弥尔查去世。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倾轧不已。在呼罗珊、伊斯法罕、克尔曼、设拉子和伊斯得等省市, 纷纷爆发城市居民和农民的起义。局势对巴布教徒有利。
10月, 聚集于马赞德兰省巴尔福鲁什市的700名巴布教徒,在穆罕默德·阿里领导下揭竿而起。在击溃了当地的驻军之后, 起义者占领了距该市东南20公里的希赫·塔别尔西陵地。
塔别尔西陵地是一座古圣墓。按照伊朗的古老传统,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即使里面藏有犯人,当局也不能搜捕。起义者决定在这里长期坚守。他们筑起有12座塔楼的城堡,四周围上土堤和水壕,在八角形堡垒里又修盖了一座座木头房子,四出进行宣传活动。不久,起义队伍发展到2千人①。新参加起义的大都是备受压迫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的来自附近村镇,有的则从邻近各州远道而来。四乡农民赶来了牲畜,运来了粮食和饲料;手工业者生产军需品和打造武器,制造劳动工具和缝制衣物等等。一时,肃穆清静的希赫·塔别尔西陵墓地区,变成了热闹异常的劳动者大家庭。
在穆罕默德·阿里和胡赛因的领导下,起义者将自己的社会理想付诸实践。他们将其所有的及所获得的财产都宣布为公产,平分共享。粮食和其它物资悉归公共仓库,由专门选派的人员管理和负责分配。实行共餐制,由专管伙食的炊事员按钵子给食,大家兄弟般地围成圆圈席地而坐,共同进餐。巴布教徒理想的正义王国俨然在地上建立起来了。
希赫·塔别尔西陵地的“叛逆”,使德黑兰宫廷大为震惊。新国王纳歇尔丁的首相密尔札·达吉汗命令地方武装进行镇压,但马赞德兰诸汗的军队经不住起义者的夜袭,连连败阵。1848年底,国王特派其叔父密尔札·马赫底·古里率领2千王军,从德黑兰出发前往“讨伐”。起义者又发动夜袭,出奇制胜。在1849年1月的一次夜袭中,起义者烧死了两个亲王,敌人为之丧胆。1849年2月3日夜,被围的巴布教徒又组织了400人的部队出击,再次击溃了政府“讨伐军”。
起义军大捷振奋人心。巴布教派的影响不断扩大,信徒日益增加。1849年2月,达吉汗首相告诉驻德黑兰的俄国公使朵尔哥鲁基说,据他看,这时伊朗全境的巴布教徒已有10万余人。而这位被1848年欧洲革命吓破了胆的、视科学共产主义如洪水猛兽的俄国公使, 更进一步说, 巴布教徒是“用武力传播共产主义”。其实, 巴布教徒所传播的不过是原始的空想的共产主义而已。
国王决定加强镇压, 迅速调派7千精锐王军和一些高级阿訇开赴希赫·塔别尔西陵地。得到增援的王叔马赫底·古里, 又气势汹汹地向起义者扑来。他们先是用直接冲击的办法, 企图一举攻占起义者的阵地, 但失败了。于是, 王军便封锁了巴布教徒据守的堡垒, 调来大炮, 疯狂地轰击。同时,由高级阿訇出面煽动,号召向被视为“异端”的巴布教徒进行“圣战”。
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 起义者又缺少火枪, 但他们仍顽强地战斗着。他们高举自制的大刀、长矛和短剑, 以密集的队形发起冲锋。经过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敌人又一次溃退了。
但是, 起义者由于被包围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粮食吃完了,弹药用尽了, 激战与饥饿使起义者的伤亡人数急剧增加,英勇的胡赛因也在一次出击中壮烈牺牲。堡垒的保卫者已经不足250人了, 而包围堡垒的王军却达1万多人; 力量对比是如此悬殊,平均每个起义战士要抵抗40个以上的敌人。但是, 巴布教徒们誓不投降, 决心与堡垒共存亡。王军无可奈何。他们十分清楚, 如果用武力强占堡垒, 必将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1849年5月初, 阴险狡诈的马赫底·古里布下一场大骗局。他在圣墓前捧着《古兰经》发誓许愿: 只要起义军放下武器, 离开堡垒, 就可以保全生命和自由。起义者信以为真, 便停止了抵抗。但是, 当他们放下武器, 走出堡垒时,背信弃义的屠杀便开始了。堡垒的所有保卫者被杀死。巴布教徒的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等人被戴上镣铐, 押解到巴尔福鲁什, 经过严刑拷打后, 于1849年8月当众杀害。刽子手们还把起义者兴建的、在炮火下残存的堡垒和房舍拆除殆尽, 充分表现其对人民和人民起义的刻骨仇恨与内心恐惧。
为了替希赫·塔别尔西陵地的死难者报仇,1850年2月,巴布教徒的秘密组织打算刺杀国王、首相和一些高级阿訇。但不幸事机泄露,密谋被破获,40名秘密组织成员被捕。达吉汗胁迫被捕者当众咒骂巴布,结果,7名拒绝咒骂巴布的教徒惨遭杀害。
血腥的镇压阻挡不住声势浩大的巴布教徒起义。1850年,巴布教徒又在赞兼城发动起义。这次起义酝酿已久,是赞兼的阿訇穆罕默德·阿里(与巴尔福鲁什的阿訇穆罕默德·阿里是两个人)领导的。早在1847年,这里已有数千农民成为巴布的信徒。到1850年春,这里的巴布教徒达到1万5千人。穆罕默德·阿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指示不仅为巴布教徒而且也为许多赞兼居民切实
巴布教徒起义形势图
两次尼里兹起义
① 十叶派是伊斯兰教中两个主要派别(逊尼派和十叶派)之一, 其名称原意有党派或教派的意思。
② “古兰”, 阿拉伯文Qu’ran的音译, 意为“诵读”。《古兰经》一译《可兰经》, 相传为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传教过程中提示的教义和教律, 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
① 中近东国家中,自命为穆罕默德后裔的伊斯兰教徒的荣誉称号。
② 一说是1819年。
③ 谢伊克教派相信救世主即将降临,建立正义王国,消灭人间不平。
① 原为基督教的一种教义。说是耶稣将于“世界末日”(即所谓现实世界最后毁灭之日)审判一切死去的和活着的人,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
① 有的书载为2万人。
① 门兵制, 每一门, 即一家, 有10人的农户, 都要派1人当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34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