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亚历山大帝国的兴亡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97 评论:0

公元前四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数万马其顿和希腊军队,对东方进行侵略性远征,经过近十年时间,征服了从小亚细亚直至印度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和奴役被征服的东方各国人民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帝国在其建立者死后迅即瓦解,但帝国的建立及其采取的一些政策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有一定的作用,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帝国统治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地中海东部地区奴隶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亚历山大的远征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承父位,登上了马其顿国王的宝座。亚历山大即位时,国内外环境十分困难:马其顿内部宫廷骚乱、北方各部族暴动和希腊城邦反马其顿运动此伏彼起。亚历山大果断、迅速地扑灭了各地的反抗活动,接着,便着手实现腓力二世蓄谋已久的对东方的侵略性远征。
亚历山大远征的主要对象是外强中干的波斯帝国。波斯帝国虽然据有广大地域,但帝国内部矛盾重重。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优柔寡断,昏庸无能;宫廷内讧经常发生;军队士气低落,纪律松弛。特别是被征服地区的居民,由于不堪忍受波斯贵族的残酷压迫和横征暴敛,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所有这些。为亚历山大远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军队,包括步兵30,000人,骑兵5,000人和160艘战舰,渡过赫勒斯滂(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向亚洲进发。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科斯河附近,亚历山大和波斯军队发生了第一次交锋。波斯军队抵挡不住亚历山大的攻击,很快溃败,死伤累累,2,000余人被俘(多为希腊雇佣军),全部贬为奴隶,送往马其顿做苦工。
格拉尼科斯河战役的胜利,为亚历山大向小亚细亚进军打开了一条通道。亚历山大对小亚细亚的诸希腊城邦采取的政策是,免除贡赋,允许自治。因此,许多城邦把他看成解放者而纷纷归顺,只是在米利都和哈利卡尔纳索斯,遇到希腊雇佣军的顽强抵抗,经过猛烈的攻击,才占领两城。此时,波斯人企图迫使亚历山大在海上作战,但没有成功。因为亚历山大意识到自己海军力量的薄弱,敌不过波斯强大的舰队,决心利用陆军攻占地中海沿岸城市,拔除波斯海军据地,同时也为了减轻维持舰队所需的财政负担,便遣其舰队回马其顿去了。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同年秋,进军叙利亚。亚历山大的军队在品那罗斯河畔伊索斯城附近与波斯军队发生了第二次激战。波斯国王大流士也亲自督战。但是,在亚历山大的凌厉攻势下,大流士首先动摇,丢盔卸甲,弃阵而逃。主帅遁逃,军心大乱,全军迅速崩溃。亚历山大乘胜突入大流士军营,掳获了大批金银财宝和武器,大流士的母亲和妻女也都落在亚历山大手中。
伊索斯战役之后,亚历山大并没有立即率军追击大流士,而是南下占领腓尼基沿海城市。当时亚历山大深知波斯海军还相当强大,如果他们切断远征军的补给线,或和希腊的反马其顿力量联合起来,将对远征军构成严重的威胁。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而降,只有推罗凭借自己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进行坚决的抵抗。亚历山大为了摧毁波斯的海军基地,决心攻占推罗。经过七个月的围攻,使用了一切攻城器械,最后终于攻陷该城。亚历山大残暴地对待战败者,推罗居民8,000人惨遭残杀,30,000人被卖为奴隶。


伊索斯战役中的亚历山大


在推罗被围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曾派使臣向亚历山大提议媾和,并以割地赔款为条件,但被亚历山大断然拒绝了。
公元前332年冬,亚历山大由腓尼基南下, 征服加沙,进入埃及。波斯驻埃及总督马扎凯斯听到大流士三世败逃的消息,知道大势已去,双手把埃及奉献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在埃及采取了征服和怀柔相结合的政策,任命了两名埃及人为政府首脑,而将军事和财政大权交给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掌握。他特别注意拉拢埃及的宗教势力, 争取他们的支持。为了表示对埃及神祇的尊崇,他还不辞劳苦地穿越茫茫沙漠来到西瓦绿洲的阿蒙神庙,作了一次极其隆重的拜谒。埃及祭司感激之余便宣布亚历山大为太阳神阿蒙的儿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西瓦之行给亚历山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后人对此有许多揣测,并渲染为神奇的故事。亚历山大还在尼罗河三角洲的西部建立了一座城市,他亲自参加这座城市的规划,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后来,亚历山大里亚发展成为地中海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继续东侵, 到达美索不达米亚。10月,在亚述古都尼尼微附近的加于加麦拉村,与波斯军队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史料记载,大流士三世在该地集结了来自24个部族的80,000人,包括200辆车轮上装有锋利刀剑的战车。亚历山大的军队总数只不过47,000人。波斯军队首先发动进攻,想以新式武器出奇制胜。大流士命令战车部队全力冲击,企图一举击溃马其顿的方阵,结果遭到预先埋伏的马其顿弓箭手的迎头射击。大流士故伎重演,带领残军逃往米底。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占领了巴比伦。为了笼络人心,像在埃及一样,亚历山大对巴比伦神祗也表示尊崇,特令修复主神马都克庙宇。不久,他又侵占了波斯首都苏萨和波斯波利斯,深入到波斯帝国的腹地。亚历山大在这里进行了惊人的掠夺,洗劫了波斯波利斯的王宫,仅在国王宝库中就掠得十二万塔兰特的财宝。他借口对波斯人过去“侮辱”希腊圣地进行报复,下令焚毁波斯的王宫(也有人说是亚历山大酒醉后一时冲动纵火焚烧的)。
以后,亚历山大为了追击大流士,又率军来到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这时,巴克特里亚总督比索斯起事,擒杀了大流士三世,自称为波斯国王。不久,比索斯为亚历山大部将托勒密所捕获。亚历山大在埃克巴坦那召开了有巴克特里亚贵族参加的审判大会,指控比索斯背叛自己的君主和亲戚,依波斯的传统习惯处以极刑。亚历山大找到大流士三世的尸体,按照国王礼仪将其安葬在波斯王室的坟墓中。大流士三世死后,波斯阿黑明尼斯王朝即告终结,亚历山大遂成了波斯的最高统治者。
为了慑服人民, 建立更大的霸权, 亚历山大兴师北上,转战于中亚细亚,残酷地镇压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公元前327年夏, 亚历山大率领军队越过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流域。他利用印度内部矛盾,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很快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许多小王国。强大的波鲁王国,经过激战也被打败了。继后,亚历山大妄图进一步进军印度的心脏地带。但是,继续远征遇到很大的困难:酷暑暴雨,疫病流行,军队疲于长期紧张作战,厌战思归情绪日益增长。官兵们拒绝继续前进,他们由沉默不满发展到公开反对,要求回师。亚历山大在士兵们反战情绪压力下,当然主要还是遭到亚洲人民,特别是印度人民的英勇抗击,只得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最后决定停止前进,班师回国。
亚历山大的军队分海、陆两路撤兵, 两路军队于公元前324年终于返回巴比伦。将近十年的亚历山大远征,到此宣告结束。

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其政策措施


亚历山大经过大规模的军事远征,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帝国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抵多瑙河。位于帝国中心的巴比伦城成了帝国的首都。
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是建立在对东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奴役的基础上的。它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旧规,继承了波斯的政区划分和管理体制,并让相当一部分原有的官员继续任职。另一方面,面对马其顿的迅速扩张,大批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涌入被征服地区,亚历山大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解决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在新建的帝国中, 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位居要津。在中央一级,亚历山大最亲近的助手是地位相当于宰相的“千夫长”。这一职务由赫菲斯提昂(约公元前356-324年)担任。赫菲斯提昂是他从儿童时代起的挚友,不仅深谙韬略,而且洞悉他缔造帝国的意图。他的早逝使亚历山大悲痛不已。办公厅由亚历山大的秘书、希腊人埃于麦涅斯(约公元前362-316年)掌管,负责处理国王的日常书信。他还替亚历山大作“起居注”。财政管理部门划作一个独立行政机构,由亚历山大的老友哈尔帕洛斯负责。但是,为了巩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亚历山大也擢用一些波斯和其他国家的贵族,让他们充任地方的统治者。他曾任命波斯将领马扎埃于斯为巴比伦总督,甚至在入侵印度打败波鲁王国之后,让其国王重新统治原来的国土。
亚历山大曾大批地吸收波斯人和东方各族居民参加马其顿的军队。公元前326年,他招募了三万名波斯青年,按照马其顿方式进行训练,并装备以马其顿的武器。他还把波斯贵族青年编入马其顿皇家骑兵警卫队。回到巴比伦后,亚历山大将一万名服役期满的马其顿老兵遣送回国。后来,他的军队主要由东方人所组成。
亚历山大吸收东方人加入军队,除了弥补兵源不足以外,还有其他的深刻原因。马其顿军队主要由农民构成,他们参加远征,长期脱离生产,远离家乡,必然会引起不满。同时,在马其顿人之中,原始的民主传统还严重存在。随着亚历山大专制统治倾向的不断发展,他和马其顿官兵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屡次演成亚历山大与他的近臣以及广大士兵发生冲突以至流血事件。为了摆脱马其顿人对他的牵制, 亚历山大便把大批马其顿老兵遣送回国去。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亚历山大也从一个权力受到公民大会和氏族贵族议事会限制的马其顿国王和泛希腊同盟的领袖,变成了帝国的主宰,专制的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他强令人们尊奉他为神,还模仿东方君主的穿戴服式,命令周围的臣民对他行叩拜礼。亚历山大的这种做法,曾经引起许多马其顿的将领和士兵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对。
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促进马其顿人和东方人融合的政策。他积极倡导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举行的一次盛大的“结婚典礼”上,他带头同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在此之前他曾娶巴克特里亚的王公之女罗克珊娜为妻),八十多位马其顿将领效法他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举行婚礼的将士计有一万人之多。他还亲自馈赠新婚者一笔可观的礼物以示鼓励。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新城。这些新建的城市皆被定名为亚历山大里亚。据普鲁塔克记载,新建城市多达七十多座,近代史学家认为实乃四十多座。著名的有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中亚细亚的阿里安那的亚历山大里亚(今赫拉特)和边区亚历山大里亚(今列宁纳巴德)等。在这些新城里,不仅置有马其顿长官、武装驻防军、希腊军事移民,而且还居住着各族和平居民。一些城市最初只不过是军事要塞,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亚历山大还把一向储藏在波斯王宫里的大量金银,铸成货币,投入市场,加入了商业流通。他不仅在希腊和西亚之间实行统一的币制,还着手采取措施改革以往的税收办法。这些财政方面的改革措施,对于贸易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此外,亚历山大还组织考察幼发拉底河,疏通河道,兴修新的水利灌溉工程。他在巴比伦附近开辟一个大港,可停泊一千艘船只,并附设有船坞。他还专门派出考察团,调查里海沿岸和阿拉伯海域情况,并着手计划作环绕阿拉伯的新的航海远征。

亚历山大帝国的瓦解及其原因


公元前323年,正当亚历山大筹划进行新的远征时, 突然患恶性疟疾病逝于巴比伦。亚历山大逝世后,他所建立的帝国不久便瓦解了。
在偌大的帝国内,实际上只有军队才是一支真正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但是,这支军队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的:它既由不同民族的人组成,有不同的军种之分,又是由一些争权夺利的将领所指挥。亚历山大的部将们为了争做继承人和瓜分遗产,互不相让,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都自认为最有权势者,并自称是亚历山大临终受命者。当亚历山大穿着紫红袍的尸体还陈放在宫中宝殿上时,各军团的将领之间便发生了关于故王继承人问题的争吵。争论的结果,决定宣布腓力二世的庶出之子、亚历山大的异母兄弟阿里代奥斯为王;还决定如果亚历山大的怀孕妻子罗克珊娜生了儿子,就宣布他为王。过了两个月,罗克珊娜果然生了儿子,取名亚历山大(史称亚历山大四世),并被宣布为合法继承人。亚历山大的部将、最年长的战友佩尔迪卡被选定为帝国的摄政。亚山大的遗体由托勒密伴送到亚历山大里亚,安葬在华丽的石棺之中。
但是,各军团将领之间的协议很快便破裂了,争夺王位和瓜分遗产的斗争又重新开始。实际上,帝国各地的政权,早已落在亚历山大的部将们,即所谓“继业者”的手里。他们各据一方,互相争夺,在埃及、西亚和巴尔干半岛地区进行长期的混战。战争几乎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给兵燹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而希腊各邦则受害尤深。在争夺过程中,亚历山大的兄弟阿里代奥斯、遗腹子亚历山大以及罗克珊娜都先后被杀。独眼龙安提岡诺斯及其子德米特里奥斯实力渐增,并有可能取得胜利成为统一帝国的继业者。然而,他们力量的加强,迫使其他继业者停止互相倾轧,结成同盟进行对抗。公元前301年, 在弗里吉亚的伊普索斯城发生一场激战,结果安提岡诺斯战败阵亡,其子遁逃。经过战争残杀和重分领土,到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帝国便分裂为一系列“希腊化”国家,其中势力最强的有三个独立的王国,即安提岡诺斯王朝统治下的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王国(我国史称条支)。
亚历山大帝国的分崩离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首先,与波斯帝国一样,亚历山大帝国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也没有能够维系它的长期统一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制度。正如斯大林同志在分析包括亚历山大帝国在内的古代帝国特征时所指出的:“这些帝国不曾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这些帝国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语言的部落和部族的集合体。”①因此,这种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帝国的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其次,亚历山大帝国在继承波斯帝国领域的同时,也就继续了波斯帝国的全部矛盾,而且加上了马其顿、希腊人同被征服的东方各族人民的矛盾。亚历山大的武力征服,虽然稍稍改变了地中海东部和亚洲广大地区统治力量的配置,但是始终无法解决帝国内部固有的种种社会矛盾,相反地使矛盾更加尖锐化。第三,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之后,原来一些地区的城邦制度就显得不能适应了。尽管亚历山大在征服过程中曾经采取了不少“应时”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旦这座在征服过程中硬塑起来的偶像塌倒下来时,这个庞大帝国也就迅速地解体了。
亚历山大帝国存在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它在历史上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帝国的建立,开拓了东西方通道,建立了数十座新城,使得大批的希腊殖民者和工商业者来到东方,开设手工业作坊,经营商业,贩卖奴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联系和贸易的发展。同时,统一帝国的建立,还加强东西方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交流,扩大了知识范围,开阔了思想境界,因而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促进了这个地区后一段时期科学和艺术繁荣。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地中海东部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所谓“希腊化”时期。

①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9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34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