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小协约国的建立和瓦解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57 评论:0

小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由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3国结成的同盟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反对匈牙利修改1920年《特里亚农和约》。它在30年代初期还曾进行过某些反对德、意扩张的活动。3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德意进行分化,小协约国内部团结日趋涣散,1938年慕尼黑会议以后终于瓦解。
小协约国的产生是一次大战后欧洲国际关系中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它在成立的初、中期,曾得到当时欧洲首要强国法国的大力支持,并同法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对巩固法国在欧洲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法国和小协约国的同盟与合作,是构成20—30年代欧洲国际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协约国的涣散与瓦解,使法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对欧洲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反对修改《特里亚农和约》


德奥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匈牙利有2/3的土地易手,其中绝大部分是非马扎尔人居住的地区。多数居民为罗马尼亚人的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多数居民为南部斯拉夫人的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等地,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南斯拉夫)的组成部分。多数居民为斯洛伐克人的斯洛伐克以及多数居民为卢西尼亚人的卢西尼亚,则成为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组成部分。
匈牙利不甘心其原有版图的缩小,把这看成是自己的领土遭到了“肢解”。出席巴黎和会的匈代表团长阿波尼反对变更领土,强调必须保持具有“千年历史”的匈牙利的“完整”。匈牙利战败后,末代君主查理四世逃往瑞士,他时刻伺机回国复辟,恢复固有疆域。这些情况,对捷、罗、南形成了威胁。
罗马尼亚的统一和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的成立,是3国人民对奥匈侵略和民族奴役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维护胜利成果的共同要求,使3国代表在巴黎和会讨论对匈和约时,频繁接触,密切配合。他们向和会发出联合备忘录,批驳匈牙利在维护领土“完整”口号下反对领土变更的主张。匈牙利对捷、罗、南3国的合作,十分不满。1920年2月21日,匈牙利《佩斯消息报》称3国为“微不足道的小协约国”,是“大协约国的可笑的相似物”。“小协约国”一词由此产生,并被捷、罗、南3国所接受,还在巴黎和会内外广泛流传。
1920年6月4日,战胜国同匈牙利缔结《特里亚农和约》,确认1918年发生的匈牙利的领土变迁。匈牙利政府虽然接受了和约,但声明这是受“政治环境的压力”所迫,暗示一旦条件许可,就要修改和约。捷、罗、南3国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和约,维护和约所确定的领土现状,捍卫自己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胜利成果,又把原有的合作关系发展到缔结同盟条约的高度。
1920年8月14日,捷南缔结同盟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遭匈牙利无端攻击,缔约另一方应对被攻击的一方提供援助,以进行防御。双方“坚决维持…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和平”及《特里亚农和约》“所建立的秩序”。
1921年4月23日,捷罗缔结了与捷南条约内容相似的同盟条约。
1921年6月7日,罗南缔结同盟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遭匈牙利或保加利亚,或该两国无端攻击,而有损于对匈《特里亚农和约》或对保《纳依和约》所建立的秩序时,缔约另一方保证向受攻击的一方提供援助,以进行防御。罗南条约的假想敌,除匈牙利外,还有保加利亚,这是因为保加利亚同罗、南之间,也存在着修约和反修约的矛盾①。
上述3个条约,使小协约国成为一个拥有4,300万人口和7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同盟体系,在战后中欧和东南欧的国际关系中,曾一度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同法国的特殊关系,十分引人注目。
战后,法国的主要防范对象是德国,它同小协约国的对手匈、保两国,并无直接利害冲突。但是,在反对修改和约,维持巴黎和会所确立的战后欧洲国际秩序这一点上,法国同小协约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法国从一开始就支持小协约国,向它们提供贷款和军火。小协约国则在外交上支持法国巩固凡尔赛体系的努力。在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和1923年的洛桑会议上,以及国联的裁军活动中,小协约国都同法国采取一致步调。法国同小协约国合作,旨在加强自己在中欧和东南欧的阵地,以利于它抑制德国,并同英、意较量。这种合作,客观上有利于小协约国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
1924年1月25日,法捷缔结友好同盟条约,规定:当霍亨索伦王朝企图在德国复辟或发生德奥合并的威胁时,两国将采取措施。在1925年的洛加诺会议上,法捷缔结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在遭到“无端攻击”时,双方将相互提供援助。1926和1927年,法国又分别同罗、南缔结友好条约,规定在遭到“无端攻击”时,缔约双方将进行协商。这些条约,加强了法国同小协约国的合作,并同1920年的法比盟约和1921年的法波盟约一道,构成了以法国为首的,以维持巴黎和会所确立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秩序为主要目的的条约体系。
法国曾企图利用罗马尼亚同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领土争端,把罗马尼亚拉入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反苏“防疫线”中去,但法国未能把小协约国变成它的反苏工具。因为捷、南两国,同苏联既不接壤,又没有重大的直接利害冲突,它们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效劳。捷克斯洛伐克外长贝奈斯反对干涉和孤立苏联,他害怕孤立苏联会推动它去同德国达成协议,共同反对欧洲其他国家,那将对欧洲的未来造成“极大的危险”;而对捷克斯洛伐克来说,那将意味着“致命的危险”。1920年苏波战争期间,捷、罗、南三国达成协议,对苏波战争严守中立。1921年4月,南斯拉夫首相帕希奇公开声明,在任何情况下,南斯拉夫都不同俄国作战。1921年6月26日,苏俄《消息报》曾在一篇社论里指出,小协约国并“不能构成对苏俄的威胁”。但同时《消息报》又认为:小协约国是“帝国主义列强巩固其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东欧)的统治地位的前哨”。
小协约国在成立过程中和成立初期,不断同匈牙利展开斗争。斗争的中心内容是反复辟和反修约。
1921年3月27日,流亡瑞士的匈牙利废王查理四世突然潜回本国,企图重登王位。对此,捷、罗、南3国迅速作出强烈反应。它们宣布,哈布斯堡王朝复辟不是匈牙利内政,而是一个国际问题,必要时,它们将用武力加以反对。英、法、意政府也表示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复辟。查理四世被迫离匈,重返瑞士。
10月20日,查理四世重整旗鼓,再次潜回匈牙利。他得到部分匈军的支持,气势汹汹地要求现政府交权,并摆出一付合法君主的架势,公然任命前国民议会议长拉科夫斯基为“首相”。面对这个新的挑战,捷克斯洛伐克迅速动员了30万军队,南斯拉夫动员了20万军队、罗马尼亚也动员了6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3国一致表示,将采取一切措施,以制止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复辟。在英、法、意的支持下,小协约国再次粉碎了查理四世的复辟活动。查理四世被迫再度离开匈牙利。匈牙利国民议会通过王位废黜法令,永远禁止哈布斯堡家族成员重登王位。
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复辟的两次活动都失败了,但匈牙利国内要求修改《特里亚农和约》的情绪仍很强烈,还成立了为开展“领土收复运动”的专门组织。它广泛宣传:“残缺不全的匈牙利不算一个国家,完整的匈牙利才是伊甸园!”在学校、教堂和其它公共场所,到处张贴《马扎尔人信条》。士兵和学生每天都要诵念《信条》中的几句:“我们相信唯一的神,相信我们国家的统一,相信匈牙利的复兴”。匈牙利各地张贴地图,或将捷、罗、南的大片领土画入匈版图,或说明匈牙利“千年帝国”的土地如何遭到“野蛮的肢解”。图上的口号是“不,不,决不同意”。匈牙利军队对《特里亚农和约》关于裁减和限制军备的规定,进行怠工。
1923年初,捷外长贝奈斯说,”我们密切注视着现在正在匈牙利发生的事。我们不能容忍推翻和约的武装力量和军事措施。”1924年3月,小协约国同英、法、意一道,利用匈牙利的经济困难,向它提供1,100万英镑的贷款,条件是匈牙利必须保证履行《特里亚农和约》,特别是该约的军事条款。1925年,小协约国在布加勒斯特举行外长会议。会后,罗马尼亚外长杜卡强调指出,“反对任何修约企图,维持和约,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小协约国的主要的和根本的想法。”
小协约国协同一致的行动,有力地制止了匈牙利修改和约的行动,稳住了东南欧的局势。

防范德意侵略


20年代末,特别是30年代初,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协约国在不放松对匈牙利的警惕的同时,不能不同来自意、德的威胁展开新的斗争。
意大利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但它对和会的分赃不均,深为不满,一直图谋改变和约所确定的南欧和中欧秩序。1926—1927年,意大利先后同阿尔巴尼亚缔结友好安全条约和同盟防御条约,实际上建立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取得了意大利对亚得里亚海的霸权。从1927年起,墨索里尼公开鼓吹修改《凡尔赛和约》,宣传“和约的永恒不变意味着人类的僵化。”
1927年4月和11月,意、匈先后缔结友好仲裁条约和商务条约。意匈两国,一个是战胜国,一个是战败国;一个是大国,一个是小国;但在要求修改和约,改变中欧和南欧现状的基础上接近了。这对于匈牙利同小协约国较量,显然是有利的。匈议会对此报以一片欢呼。一些议员公然称墨索里尼为匈牙利的“保护人”和“真正的朋友”,并暗示匈牙利可以指望在“消除《特里亚农和约》的非正义的规定方面”,同意大利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1928年和1932年,意大利两次通过奥地利领土,秘密向匈牙利运送军火,在小协约国和法国引起了震动。
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德国加紧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走上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31年3月,德、奥缔结关税协定,两国互免进出口税,实行统一的关税法和协商一致的税率。当时,德、奥两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出口贸易中占31%的比重,一旦德奥互免进出口税,势必沉重打击捷货出口。更有甚者,德奥关税同盟乃是德、奥走向经济统一,进而实现德奥合并的准备步骤。贝奈斯警告道,这最终将使德国攫得在中欧的领导权。
1931年5月3日至5日,小协约国在布加勒斯特举行外长会议,谴责德奥关税同盟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和1919年对奥《圣日尔曼和约》所造成的欧洲秩序。小协约国的态度得到法国支持。意大利想向中欧扩张,对德奥关税同盟也持反对立场。1931年5月19日,国联理事会将《德奥关税协定》提交海牙国际法庭审理。9月5日,国际仲裁法庭判决,该协定违反1922年《日内瓦议定书》关于禁止直接或间接威胁奥地利独立的规定。
由于在国际上遭到广泛反对,德、奥宣布放弃关税同盟协定。小协约国在同羽毛未丰的德国的初次较量中占了上风。
在1932年2月开幕的裁军会议上,德国在争取“军事平等”的口号下,要求取消《凡尔赛和约》对它的限制,实行大规模扩军。纳粹党外事局领导人罗森堡公开发表关于修改和约的主张,在欧洲引起了不安。捷外长贝奈斯和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致认为,小协约国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对付修约的行动。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更主张,把小协约国变成一道“不使修约的风浪冲击欧洲海岸的堤坝”,并使之同法国和苏联结盟,在中欧堵塞修约主义的道路。
1933年2月16日,小协约国在日内瓦举行外长会议,宣布为了保证中欧形势朝向“真正稳定的方向”发展,特缔结《小协约国组织公约》,把3国之间现有的友好和同盟关系,置于稳固的法律基础上。公约规定: 3国实现一般政策的统一;由3国外长或特派代表成立小协约国常设理事会,作为3国集团共同政策的领导机关,理事会每年至少应开会3次,其决议应全体一致作出;小协约国的任何政治条约或具有重大政治后果的经济协定,或改变小协约国中任何一国对第三国的政治形势的任何行动,从今以后,都应经常设理事会一致同意;设立小协约国经济理事会,以逐步调整3国相互间或它们与其它国家之间关系的经济利益; 3国之间现有的同盟条约一律无限期延长。
《小协约国组织公约》加强了捷、罗、南3国之间的合作。贝奈斯解释道,小协约国缔结这个公约的原因,在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他说,洛加诺政策曾经打算使欧洲走向和平,但“这一发展进程因为德国国内政策上发生的事件,而被猛烈地打断了”。此外,意大利正在“牺牲小协约国”而发展同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友好关系。他强调,最近在一些大国的政界里,再度提出了划分势力范围的计划,小协约国对此表示反对,并要保卫自己,不受其害。
贝奈斯的言论,反映了小协约国反对德意侵略扩张,维护自己安全的正当愿望。
小协约国在缔结组织公约后不久,就以国家联盟的姿态,投入了反对《四强公约》计划的斗争,并显示出团结结盟的力量。

对抗大国主宰


1933年3月18日,墨索里尼建议,由意、英、法、德缔结为期10年的《四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4国就欧洲问题达成协议,必要时可迫使其它国家接受4国的决定;认可在国联范围内修改《凡尔赛和约》的原则;如果裁军会议失败,就承认德国和其它被限制武装的国家军备平等的权利; 4国就殖民地问题达成协议。
这个建议的主旨是修改和约、削弱国际联盟、全面动摇凡尔赛体系、实现大国主宰。德国和匈牙利对它表示欢迎,波兰和小协约国则强烈反对。1933年3月25日,小协约国常设理事会在日内瓦开会,集中抨击拟议中的《四强公约》及其“修约主义政策”。会议公报指出,墨索里尼的建议将使4大国有权处理属于别国权利范围内的事务,这是不能容许的,“正如人们不能直接间接处理他人的财产一样”。贝奈斯说,任何人企图强令捷克斯洛伐克调整边界,就必须把军队开进它的领土,而“我们是懂得怎样来保卫自己的”。蒂图列斯库则警告道:修改和约就“意味着战争”。南斯拉夫许多城市举行群众大会,反对修改疆界。
在法国政界,以保罗-庞古为代表的一批人,主张接受把苏联排除在外的由4大国主宰欧洲的安排;以巴都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当务之急是反对来自德国的战争危险,为此,必须同苏、捷、波等国合作,反对修改和约,不使和约所确定的秩序发生有利于意德的变化,双方争执不下。小协约国对法国施加影响,警告它说,如果法国承认修改和约的原则,它们就要改变亲法的方针。
1933年7月15日,英、法、德、意4强签订《谅解与合作公约》。由于小协约国的强烈反对和英法统治阶级内部的意见分歧,意大利原先提出的公约草案,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了。公约只适用于纯粹与缔约国有关的问题,也就是说,4大国无权处理英、法、德、意以外的欧洲中小国家的事务。意大利草案中关于修改和约、4大国主宰欧洲事务和4大国就殖民地问题达成协议的条款被完全删掉了。关于承认德国等战败国军备平等权利的条款,则改用十分模糊的措词。在草签《四强公约》后,法国外长曾向捷、罗、南驻法公使保证,法国参加《四强公约》决不有损于它同小协约国缔结的条约,并保证,法国决不允许提出修改边界问题。
尽管如此,《四强公约》仍遭到英法舆论的谴责,未获议会批准,因而没有生效。
《四强公约》的夭折,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英法的绥靖主义虽己露头,但尚未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它还说明,象捷、罗、南这样的中小国家,只要团结一致,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对抗大国主宰,就能够在欧洲国际舞台上,发挥不容轻视的积极作用。当时,瑞士《日内瓦日报》曾就《四强公约》的失败,发表评论道:“小协约国的力量挡开了这次打击……。如果我们要考虑4大国的意见,那末,还有一个大国是任何人也无权加以忘却的,那就是由捷、罗、南联盟组成的第5大国。”
30年代初,小协约国,特别是捷克斯洛伐克,明显地加强了对苏联系。
贝奈斯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希特勒上台后,“我们在布拉格尽力之所能及,保卫自己对付正在到来的灾难,措施之一,是建立对苏合作,争取它直接参加欧洲和国联事务。”日内瓦裁军会议期间,贝奈斯同苏联代表李维诺夫频繁接触。贝奈斯对李维诺夫说,捷政府确信,“如果没有苏联参与欧洲的特别是中欧的事务,德国就会重新称霸欧洲。”1933年7月4日,罗、捷、南和其它7个中小国家一道,同苏联缔结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当时,罗、捷、南3国同苏联尚未建交,罗苏之间为比萨拉比亚的归属问题,业己争论了十几年,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侵略定义公约》的签订,具有特殊的意义。
1933年10月,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加紧进行撕毁《凡尔赛和约》,改变欧洲现状的活动。法国外长巴都希望小协约国同苏联密切合作,并建议缔结包括苏、捷、波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东方洛加诺公约》(或称《东方公约》),作为《洛加诺公约》的补充,得到了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支持。1934年6月9日,捷、罗两国同苏联建交。9月中旬,小协约国常设理事会在日内瓦开会,决定支持苏联参加国联。1935年5月,捷苏缔结互助条约。
总之,30年代上半期,小协约国除了继续反对匈牙利的修约企图之外,进而试图对抗大国主宰,反对德意的侵略扩张,并进行了某些有利于建立欧洲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活动,这一切,对于维护欧洲和平和安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小协约国的瓦解


小协约国内部也并不是亲密无间的。捷、罗、南3国,虽然宣布实现了外交一体化,实际上它们的利益和政策,却存在着差别和分歧。这就给了德国以分化离间的可乘之机。法国对德国一味绥靖,也使小协约国对它由失望而离心。从30年代中期起,小协约国就日趋涣散,终于走上分崩离析的道路。
捷克斯洛伐克在小协约国3成员中,筹建欧洲集体安全最为积极。捷苏之间,不但没有直接利害冲突,而且有反对德国侵略扩张的共同要求,所以,在对苏合作中,捷克斯洛伐克能够迈出较大的步伐。在小协约国3个成员国中,唯有它同苏联缔结了互助条约。
罗、南两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德国侵略扩张的威胁,但它们同德国并不接壤,它们境内也不存在象捷克斯洛伐克那样的德意志少数民族问题,所以,这种威胁,对罗、南来说,不如捷克斯洛伐克那样直接。
捷克斯洛伐克是个比较发达的工业—农业国,罗、南两国则是比较落后的农业一矿业国,它们出口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对德国市场有很大依赖。德国利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下罗、南出口的困难,用提高进口限额,实行优惠税率和以货易货等办法,大幅度地增加同罗、南的贸易。30年代中期,德国在南斯拉夫对外贸易中己占首位。1937年,罗马尼亚出口的石油和小麦,分别有40%和45%是输往德意的。1937年12月,德罗缔结贸易条约,规定1938年头9个月中,罗自德进口额为80亿列伊,其中50亿列伊将用于购买德国的大炮、军用飞机和光学仪器。
对德经济关系的发展,促使罗、南亲德势力迅速增长。1933年12月,推行反法西斯政策的罗马尼亚首相杜卡被刺。亲法西斯的民族基督教联盟领导人竟公然宣称,“谁能满足我们的经济利益和国防利益,谁就应当成为我们的盟国。……我深信,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满足我们的经济利益,并在冲突时期保卫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就是德国。”受德国支持的罗法西斯组织“铁卫团”的活动日益猖獗。法西斯分子在1936年11月举行示威,参加者竟达10万人之众。
按照《苏捷互助条约》,如果捷克斯洛伐克遭到侵略,苏联有同法国一道援捷的义务。但因苏捷不接壤,苏军要援捷,必须假道波兰或罗马尼亚。对此,波、罗都坚决反对。罗苏之间为比萨拉比亚的归属问题,长期争议不决。罗马尼亚对苏联一直心存疑惧。它害怕一旦苏军入境就不会撤出。罗首相塔塔列斯库曾把德苏两国相提并论,说“罗马尼亚政府认为,来自蒂萨河方面和来自德涅斯特河方面的入侵的威胁,可能性同样大。”这些情况,不能不影响对捷罗关系和小协约国的团结。
法国同小协约国和波兰合作的基础是维持现状,反对修约。但由于法国国内绥靖主义的抬头,这一基础逐渐发生动摇。1933年缔结《四强公约》的过程中,法国部分统治阶级对意、德的修约要求采取容忍的态度,使小协约国和波兰对法国产生了不信任。波兰率先改变单纯亲法的方针,转而在法、德之间保持平衡。在1934年1月缔结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对缔结《东方公约》一事怠工和阻挠,使波法同盟遭到严重削弱。1934年10月,赞成集体安全的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被刺后,由保罗亲王当政。在他的支持下,首相兼外交大臣斯托雅廷诺维奇步波兰的后尘,标榜推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不参加欧洲两个相互竞争的集团中的任何一个,实际上逐步同法国和小协约国疏远,而同德、意、保和解。法国方面则自从为建立集体安全而积极奔走的外长巴都同南王亚历山大同时被刺后,继任者改弦易辙,对德国的扩军备战,越来越公开地推行妥协退让的方针,使小协约国中的亲法势力产生了失望情绪,给了亲德势力以可乘之机。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未受法国制裁。事后,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对法国总理勃鲁姆说:“请安慰我们吧,至少也请说实话吧!因为我们没有忘记,3月7日你们并没有保卫自己,那么,你们又将如何保卫我们免受侵略呢?”亲德势力则借机大力宣传说,法国国际威望日益降低,苏联军事上软弱,罗马尼亚与其同法、苏站在一起而在国际冲突中沦为战败国,不如同德、意、波合作,德、意、波、罗联合的军事力量将是“不可战胜的。”1936年8月,一贯主张加强小协约国,密切罗马尼亚同法、苏合作的罗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被迫去职。新任外交大臣安东内斯库在谈到罗法关系时表示,“罗马尼亚的路线是十分明白的,不再有任何同盟了。”
德国利用捷、罗、南之间的差别和分歧,纵横捭阖,对之进行分化互解。希特勒说,“必须削弱(小协约国的)内部团结”,但“不要在几个方面分散力量,而要集中在一个方面——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一面用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贸易的办法,在经济上吸引罗、南,一面在政治上对它们进行安抚和拉拢。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向罗国王卡罗尔保证,德国不使用军事手段修改和约,不支持匈牙利对罗的领土要求。希特勒则对南首相斯托雅廷诺维奇表示,德国在巴尔干只有经济利益,而没有领土要求。如果匈牙利破坏匈南边界,德国将轰炸布达佩斯。
保加利亚和意大利也步德国的后尘,去破坏小协约国的合作。1937年1月,保南缔结《永久友好条约》,搁置了保加利亚对马其顿的要求,缓和了保南关系。罗马尼亚报纸评论道,这个条约“使小协约国的团结处于值得怀疑的地位”。1937年3月,意南缔结中立条约,意外交大臣齐亚诺说,这是“在小协约国下面埋了炸药”。希特勒在获悉意南缔约后,立即向双方表示热烈祝贺。
上述种种情况,对小协约国造成了深刻影响。
1936年6月,小协约国在布加勒斯特举行首脑会议,捷克总统贝奈斯建议,缔结一项“反对一切侵略者”的公约。南斯拉夫保罗亲王竟说,这样做“会使德国同我们对立”,并强调英、法态度“捉摸不定”,小协约国不宜轻举妄动。实际上埋葬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建议。南、捷在对外政策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表明,小协约国开始出现了裂痕。
1938年,小协约国内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了,各成员国的同床异梦,迅速导致了小协约国的名存实亡。1938年3月,德国并吞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召开小协约国紧急会议以讨论局势,南、罗均加以拒绝。德奥合并后,德国侵略矛头迅速指向捷,它通过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党,掀起了要求该区完全“自治”的恶浪,企图肢解捷克斯洛伐克。5月初,捷外长要求小协约国讨论德国对捷威胁问题。对于这样一件直接和小协约国的存亡有关的事,南、罗外交大臣竟同声宣称,苏台德问题是捷内政,南、罗两国不愿过问。事后,罗国王进一步表示,“罗马尼亚不干预德捷冲突。”
为了迫使捷政府拱手接受德国的侵略要求,英国张伯伦政府竟劝罗、南政府,要它们向捷政府表态:如果捷为苏台德问题而同德国发生冲突,别想指望得到罗、南的援助。慕尼黑会议前夕,戈林也要求南、罗两国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持中立立场。在拆散小协约国方面,英德两国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罗、南政府果然按照英、德的意图行事,最后抛弃了自己的同盟国。1938年8月,罗政府向捷政府表示,希望按照德国所能接受的精神,去解决苏台德问题。9月中旬,南外交大臣表示,他认为苏台德问题和奥地利问题一样,都是“德意志人民的内部事务”。
正当法西斯德国磨刀霍霍,准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匈牙利也在恢复“历史边界”的口号下,在1938年9月22日向捷提出了领土要求。捷要求罗、南提供援助以对付匈牙利的威胁。9月25日,罗、南两国外交大臣会晤,竟认为捷匈边界应该修改。这次没有捷代表参加的罗南会晤表明,罗、南两国不但拒不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对抗德国的侵略,而且连援捷抗匈的义务也不愿承担了。难怪南外交大臣对罗外交大臣强调,“小协约国己不复存在了”。
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罗、南两国政府在捷政府被迫接受屈辱的《慕尼黑协定》后,竟反诬捷未按1933年《小协约国组织公约》的规定,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征得罗、南的同意,并借机宣布:因此,小协约国应该被认为“已经永远被埋葬了。”
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给业己入殓的小协约国钉上了最后一颗棺材钉。罗南政府本想以背弃盟反,瓦解小协约国为代价,以求苟安,但结果终于逃不脱先后沦为德国的附庸国或被它占领的命运。
小协约国的解体,对欧洲局势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法国丧失了在东欧的盟友,和其多年经营的东欧同盟体系的消失,它在东欧的优势地位顿然崩溃,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不仅如此,它既然失去了从东面箝制德国的盟友,对付德国的力量也就大为削弱,这就使法西斯德国敢于肆无忌惮地对英法挑战。另一方面,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加强,贪欲也就越来越大。这一切都增强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决心。
小协约国存在的历史告诉我们:在3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中小国家为了维护本身利益所结成的国家集团,还很难作为一种自主力量而独立存在,因而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这种状况与二次大战后出现的局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①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把南多布鲁加割予罗马尼亚。1919年《纳依和约》缔结后,原保属马其顿割予南斯拉夫。保对这些领土变迁不满,要求修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33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