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经济·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28 评论:0

1941年夏至1942年秋,为适合战争的需要,苏联经济全面转入战时轨道。这一时期是苏联战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战争开始后,苏联大片的西部领土落入德寇之手,农业生产急速下降,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各经济区间的交通运输几乎瘫痪,苏联被迫中止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国防委员会于1941年7月4日通过决议,要求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向战时轨道,并制定了实现这种转变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即1941年第三季度计划)。此后,以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H·A·沃兹涅克斯基为首的委员会制定了这一动员计划和1941年四季度及1942年的战时经济计划。8月16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人民委员会通过和批准了这些计划,提出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的关键是对现有工业进行调整和重新布署。

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和战时经济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对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再分配,以保证军工生产的需要;全力发展军事工业;对现有的工业布局进行大幅度调整,变东部地区为战时经济的主要基地;保证军队和军事工业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要等。

为了迅速实施这种转变,成立了一系列新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其中包括疏散委员会、劳动力计算和分配委员会、粮食和物资供应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等。同时成立了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各种总管理局。在科学院的属下还成立了各种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研究动员和利用乌拉尔、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和卡马河地区的资源为战争服务的方案。

国民经济动员计划战时经济计划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把工业企业、人员和设备从随时会被德军占领的西部地区搬迁到东部地区,搬迁工作由疏散委员会负责领导。这一工作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1941年的夏秋,第二阶段是1942年的夏秋。在第一阶段,有一千多万人、1,523家大的工业企业搬迁到东部地区。到1942年,疏散到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超过2,500个。

1941年10月29日,人民委员会作出决议,在东部地区恢复搬迁工厂的生产。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H·A·沃兹涅克斯基在古比雪夫城指挥,负责对东迁工厂恢复生产的工作进行全面监督。1941年,在伏尔加河地区、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安置了1,137个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安置了308个企业,到1942年年中,已有1,200多家企业在东部地区恢复了生产。

大量工业企业的东迁,使东部地区的生产在全苏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急剧上升。1942年,90%的黑色冶金工业的产品,82%的煤,18.3%的石油,59.3%的发电量以及绝大部分军工产品都是在东部地区生产的。

大量企业东迁的同时,在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东部地区兴建的一些大型企业中,开始对工业生产的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不断扩大军工生产的规模,不断加快军事工业的生产速度。国家预算中军事支出所占的比例迅速扩大,1941年为830亿卢布,到1942年就增加到1,080多亿卢布。

为了加速进行这种调整,国家强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扩大了对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投资。在这种方针指导下,本来就是发展重点的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获得迅猛的发展。1940年,生产资料生产的比重在全部工业生产中占61.2%,而其中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的比重占36.3%。到1942年,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所占的比重上升到57%,其中尤以优质钢和坦克的生产增加得最快。结果,军工产品的总值在1942年比战前水平高出86%,这些产品在工业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达到68%(1940年为26%)。

然而,1942年的战时经济计划的实施仍然有极大的困难。除了在经济发展转向战时轨道时出现的组织安排方面的困难外,其中最突出的困难是燃料动力极端短缺。1942年,煤的产量只有7,550万吨,即为战前产量的45.5%,致使发电量急据下降到291亿度,即为战前发电量的60%。燃料动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他工业的发展。例如钢的产量只有810万吨(为战前产量的44.3%),铁的产量只有488万吨(为战前产量的32.2%),金属切削机床只有22,900台(为战前产量的39.2%)等。一些民用企业的生产急剧下降,除了动力不足外,大量民用企业转为军工生产也是重要原因。到1941年9月30日,仅在莫斯科就有2,000家企业转为生产军用品,670家地方工业和工业合作社企业中,就有654家为前线的需要进行生产。全国拖拉机的生产企业转为生产坦克,拖拉机的产量在1942年只有3,500台(仅相当战前产量的11%)。其次是工业工人大量减少。1942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工作的工人和职员数从1940年的3,120万下降到1,840万人,即为战前人数的59%。所以,1941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减少了一半以上,1942年有所上升,但也只达到战前水平的75%。

1941年和1942年期间,德国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良田沃土,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致使粮食匮缺。战前,国家的粮食主要靠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供应。但到1942年底,集体农庄数和战前相比减少了38%,国营农场减少了一半。同时,农业中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大批青壮年从军,农村劳动力锐减,半成年劳动力从1940年占集体农庄劳动力总数的60%上升到1942年的95%。于是,国家一方面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点放在东部地区——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在这些地区大规模扩大耕种面积,增加秋播作物。同时,还把中亚地区的一部分棉田改种粮食作物。此外,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在1942年10月18日作出决议,要求各工业人民委员部创建自己的粮食基地,以解决粮食和原材料供应的困难。1942年,28个工业部的所属农场播种了818,000公顷土地的土豆和蔬菜。为了解决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问题,人民委员会于1941年7月18日作出决议,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包括郊区)等二百多个城市和居民点实行面包、 肉、油、糖和生活必需工业品的定量供应。1941年11月底,列宁格勒工人每天的定量为250克面包。这一切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联人民经受了极为严峻的考验。

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和1942年战时经济计划的实施最终使和平经济转入了战时发展的轨道,但1942年这一年依然是战时经济发展中最为困难的一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31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