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慕尼黑会议后的欧洲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76 评论: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出现是同整个三十年代,尤其是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之后,欧洲局势的发展分不开的。三十年代,在亚洲和欧洲先后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战争策源地。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发动一连串的侵略,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点燃了战火。1938年,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绥靖主义者,牺牲了奥地利,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他们满以为在慕尼黑为西方争得了“光荣的和平”,实际上却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英国和法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破坏了三十年代初以后苏联和世界民主力量争取建立反侵略阵线的努力,鼓励了希特勒的侵略,为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创造了条件。希特勒看透了英法害怕战争的弱点,在慕尼黑会议之后大大加速其侵略步伐,开始从建立囊括中欧的“大德意志”,迈入夺取欧洲大陆霸权的新阶段。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出兵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其标志。在这一阶段,纳粹德国先要确立对东欧和东南欧(首先是波兰)的控制和统治。但谁都清楚,夺占波兰等国,还不足以确立欧洲大陆霸权。希特勒要称霸欧洲,就必须打败法国,消灭苏联,把英国的势力排出欧洲大陆。

除掉法国和苏联是希特勒这一阶段扩张侵略的总战略目标。先向西打英法,还是先向东进攻苏联?那就看哪一边好打。希特勒早在1937年11月就基本确定了先西后东的扩张方针。①这是德国同英法争霸欧洲的冲突逐步尖锐化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发展的合乎规律性的现象,同时也是英法软弱退让的结果。英法害怕打破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形成的霸权地位,对希特勒的侵略实行绥靖政策,瓦解了自己的阵线,给德国造成了首先击西的有利时机。

如果说希特勒在扩张侵略的第一阶段,追求的主要是“不流血的征服”的话,那么当他迈进第二阶段时,就一心以武力征服了。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在新帝国办公厅的秘密高级军事会议上说:“今后不流血再也不能获得成功了”,“我们不能期待重演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对英法的战争将是生死的搏斗,……我们应当破釜沉舟。”希特勒要打仗了,这是1939年的基本特点,是当时稍有一点政治眼光的人都清楚的。希特勒要打仗,就必须造成一个有利于自己的、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态势。希特勒准备首先击西,因而他就收起一贯“反布尔什维克”的叫嚷,着手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伸出外交触角,开始同苏联谈判,以便从东方寻求避免两线作战的条件。

英国自从张伯伦取代鲍德温担任首相后,设想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绥靖德国的政策,打算以有限的让步换取德国放弃向西方的扩张,维护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在欧洲大陆上,张伯伦打算让出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区、波兰的但泽等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并把东南欧作为德国经济扩张的势力范围,以满足希特勒建立“大德意志”的愿望和对原料、市场等的需求。根据这一设想,英国默认了德奥合并,纵容侵略者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以为这样就消除了英德冲突的根源,“一代人的和平”就能得到保证。

1939年3月15日布拉格的枪声,打破了张伯伦之流的迷梦。绥靖派感到自己低估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意识到已经面临着德国发动战争的严重局面。他们发觉自己的战略地位十分不利,战争准备非常不足,而一味妥协退让并不能使希特勒放弃侵略,必须改换手法。张伯伦政府迫于形势,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应付措施。在国内方面,开始加紧扩军备战,设立军需部,实行征兵制,通过义务军训法,决定把陆军从6个师扩充到32个师。在外交方面,通过互换照会同法国结盟,改变过去不在欧洲大陆承担军事义务的传统政策,先后向波兰、比利时、荷兰、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丹麦、瑞士等欧洲中小国家,作为单方面的安全担保,力图建立起西线以法国为主体,东线以波兰为主体的对德“遏制圈”。但是,正如丘吉尔所说,“没有苏联,也就不能有强大的东战线。”在这种形势下,张伯伦不得不调整对苏联的政策,开始同苏联进行谈判。

苏联在1939年所面临的是一种十分特殊而又紧迫的局势,既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也包含着极大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看,苏联也是一个在慕尼黑被别人叛卖了的国家。自从德国法西斯上台并走上扩军备战和扩张侵略道路之时起,苏联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自身的安全,积极致力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即国际反侵略统一阵线)。由于英法政府顽固推行绥靖政策,苏联的努力未能奏效。德国的扩张政策和英法的绥靖政策相得益彰地发展起来,结果导致了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同苏联有利害关系和条约义务的国家。早在1935年,苏联就同它缔结了互助条约。1938年捷克危机期间,苏联一再表示关心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保证履行援捷的条约义务,呼吁英法共同行动,制止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但是,英法政府竟把苏联完全排斥在解决事关欧洲安全大局的捷克问题之外,使苏联成了当时欧洲唯一被孤立的大国。现在希特勒进一步把手伸向苏联的近邻波兰,侵略的战火逐渐蔓延到苏联边境。加上西方国家关于“希特勒将要东进夺取乌克兰”的叫嚣,这些都使斯大林不得不特别警惕起来,并实行极力使苏联避免首先被推入战火之中的政策。这就是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所强调的:“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①

现在,希特勒德国和张伯伦英国,各自从不同的目的出发,都想争取苏联。苏联一下子由被孤立和隔绝的状态,跃上了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中心位置。这种情况对苏联是十分有利的,也正因为如此,又隐伏着十分严重的危险。英法政府这时同苏联进行谈判, 目的是要把苏联拉入冲突的漩涡,让苏联去承担战争的主要重担,避免自己同德国直接对抗。希特勒追求改善德苏关系则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如果希特勒无法从东边取得避免两线作战的条件,德国完全可能转而再同英法妥协,首先东进攻打苏联。面对这种既有机会而又异常险要的形势,斯大林同时与英法及德国两方面进行十分谨慎的外交谈判。

① 这是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的高级秘密军事会议上提出的,由当时的元首副官霍斯巴赫写成备忘录。纽伦堡国际法庭确认这份材料,并以此作为希特勒侵略计划的铁证。
①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82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2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