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主要大国都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或者通过改革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因此十九世纪最后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产生了如垄断组织、金融寡头、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等新现象。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基本瓜分完毕。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列强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使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先后发生了美西战争(1898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日俄战争(1904—1905年)。到二十世纪初,垄断资本已经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十九世纪最后30年,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它的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十九世纪最后30年和二十世纪初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都超过了农业;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发展更快,美国在1914年以前已基本实现了电气化。内燃机的出现及九十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由80万吨增加到2千万吨。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八十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生产和使用。电气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和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和加速发展。如1870年以前,世界钢的年总产量只有52万吨,由于六十至七十年代以后,接连出现了一些新式炼钢法——托马斯炼钢法、电弧炼钢炉、电解炼钢法等,到1900年,世界钢产量猛增到2,830万吨。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速度加快,世界工业总产值1870—1900年增长了2.2倍。美国因为经历了内战,德国实现了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这一时期工业产量增加更快。1860—1890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6倍,大大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增长速度,产值达到949,800万美元。六十至九十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从世界的第四位跃居世界第一位。在八十年代后期其工业产值就已超过英国;1895年机械产品也大量向英国出口。表明其技术上也超过了英国。德国也在二十世纪初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异常地加剧了。英国和法国工业化过程开始较早,英国自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法国稍晚也在六十年代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自七十年代以后,英、法的工业技术都只停留在过去蒸汽机的改进上,设备得不到更新,大量“过剩资本”投向国外,国内工业发展缓慢下来,被迅速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的美国和德国超过。1860—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1860年的名次排列为英、法、美、德; 1880年为美、英、德、法;1900年则为美、德、英、法。
从主要工业产品煤、铁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来看,英、美、德三国生产发生的变化更为明显,英国已落在美国和德国之后。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更加剧了。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益剧烈。少数率先采用新技术并管理得好的企业,挤垮了技术差和管理落后的企业,逐渐形成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同时由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出现几次大规模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一次危机都使大批中小企业破产,从而被大企业吞并,生产集中的过程加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了和新的对手展开竞争,有时几个企业之间达成协议,共同议定价格和市场范围,这便产生了垄断组织。这样由生产竞争而逐渐集中并导致垄断,是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趋向。
垄断组织最初出现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一种联营的垄断组织形式,德国也出现了垄断组织卡特尔①。美国在1870年成立的美孚石油公司,是最早的托拉斯①垄断组织。德国的垄断组织卡特尔,在187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有了广泛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在英、美、德、法等国,冶金、海运、铁路、化学、电气、石油等工业部门,绝大部分的生产都已集中在几十个甚至几个大企业中,并且它们之间建立了联合组织。除了卡特尔、辛迪加②等横向的集中联合形式以外,并且出现了纵的联合形式——康采恩③, 比如把开采煤、铁,冶炼,机器制造,甚至运输等工厂和部门,都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形式,不是偶然的,它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产物。垄断组织形成之初,对于调节生产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垄断是在股份公司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要解决个人资本积累不能在短时期内创办规模巨大的企业这个矛盾。进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大工业(特别是煤、钢等重工业)迅速增加,新兴工业部门(如电气、化学、石油等)大量涌现,这些规模巨大的企业靠个人资本积累往往不能在短时期内建立。 所以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合成一个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①垄断组织的产生也正和股份公司一样,是为了要相对地解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是应该指出,资本的集中过程,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欺诈、破产、吞并等一系列斗争进行的,垄断不能消除竞争,更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而且由于垄断价格的产生还会妨碍技术的改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二十世纪初,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这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的结果。1900—1903年发生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大发展。德国的卡特尔在1896年约有250个,到1905年达到385个,参与的企业约有12,000个。这些垄断组织发展到跨行业甚至跨国联盟。美国的托拉斯组织在1900年是185个,1907年发展到250个。这些垄断组织掌握着各个重要工业部门,控制着国民经济的最主要部分。由美国垄断财阀摩根在1901年创办的托拉斯组织美国钢铁公司,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66%和矿石产量的44%,在1907年拥有工人和职员21万人。德国的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业辛迪加,垄断鲁尔区煤炭产量的90%,超过了全国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控制,而航运业集中于汉堡一美利坚公司和北德意志航运公司。
垄断组织支配各个生产部门,绝不只是这少数突出的例子。在德国,据1907年统计,占企业总数不到1%的3万多个大企业,雇佣的工人有570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39.4%,它们占有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占全国3/4以上。在美国,1904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有1,900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的产值为56亿美元,占全国总产值的38%。有些垄断组织独占某种原料来源,形成世界性的垄断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和英国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垄断世界许多地区的石油市场。英、法两国垄断组织的发展较美国和德国缓慢,主要是由于国内技术装备的陈旧和大量的资本输出。但是也同样出现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在工业资本和工业生产集中的同时,银行资本集中的过程也迅速发展,并与工业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资本(财政寡头)。在比较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这一过程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国家,这一时期有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一些资本家创办这类企业缺乏资本,银行贷款起重要作用,这就促使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有些大银行利用贷款和购买工业企业股票的方式,对工业进行控制;工业垄断组织也通过购买大银行的股票或自己开办银行等方式,把自己的势力打入银行界,二者逐渐融合为一。美国两家最大的银行集团摩根和洛克菲勒,他们控制着美国银行界,但同时又是拥有成百家工业企业的巨头,被称为“钢铁大王”和“石油大王”。在德国,1909年柏林9家大银行及其附属银行,支配资本130亿马克,约占德国银行资本的8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柏林6家最大的银行,由经理和董事作代表一共参加了751个各种类型的企业;另一方面,在这6家银行的董事会中,1910年有51个最大的工业家(包括克虏伯公司的经理等)参加。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等3家最大的银行,分行总数达1,229家,遍布全国各地,控制许多企业。英国的银行业集中最为突出,大战时期归并为5家银行集团,它们影响着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全部国民经济。尤其是英格兰银行,实际上是英国整个金融市场的调节器,它是一个“银行的银行”,英国其它银行的准备金都存在它那里。二十世纪初,在许多国家都形成了这种金融寡头的统治。
垄断资本家为攫取垄断利润,他们还把大量所谓“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主要是输往落后国家或者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或者工资低、原料和地价便宜,或者在新兴的工业部门办企业会带来更高利润。这种资本输出的现象,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就已出现(例如十九世纪中叶在英国),到二十世纪初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英、法、德三国资本输出最多,尤其是英、法两国,这一时期国内工业发展缓慢,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英国资本输出在1862年为36亿法郎,1914年增加到750亿至1,000亿法郎。伦敦是世界最大的金融市场。在1904年英国有50家殖民地银行,管理着2,279个分行,其触角几乎伸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十九世纪60年代在中国设立的汇丰银行,后来就是垄断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头之一。法国的资本输出仅次于英国,在1869年为100亿法郎,1914年达到600亿法郎。德国从1902—1914年,资本输出由125亿法郎增加到440亿法郎。英国资本主要输往殖民地和附属国,以及美国。英国输往其殖民地的资本约占一半,输往美国的资本,在1914年达到67亿美元。法国的资本则主要是输往俄国。美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仍是资本输入大于输出的国家。俄国一面大量举借外债,输入法、德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同时又把资本输往近东和中国,以服务于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需要,俄国在中国设立的华俄道胜银行,就是这种靠引来外资又向外输出资本的组织,其中法国的资本占绝大部分。
各垄断组织为了争夺投资场所,争夺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不仅分割国内市场,在本国范围内垄断;而且成立国际卡特尔,以分割世界市场。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国际铁轨卡特尔,垄断铁轨的生产和销售。二十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纷纷成立。美国和德国的电气工业正处于世界的前列,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德国电气总公司,一直为瓜分世界电力市场进行尖锐斗争,1907年这两个公司达成暂时妥协,订立了瓜分世界市场的协定,通用电气公司获得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电气总公司分得德国、奥地利、俄国、荷兰、丹麦、瑞士、土耳其和巴尔干各国市场。在航运方面,1903年汉堡—美利坚公司、北德航运公司和摩根英美航运托拉斯之间,也签订了划分航运范围的协定。1897年,德国参加的国际卡特尔有近40个,到1910年已有近100个。垄断巨头们虽然订立了各种瓜分世界市场的协定,但他们之间的斗争仍然极为激烈,而且协定也经常变动,极不牢靠。
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市场,导致各资本主义列强从领土上分割世界。因为这些垄断组织只有占领了殖民地,才更有可能避免在与竞争者的斗争中所发生的各种意外和不幸。所以,在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殖民地的高潮。这一时期主要是分割非洲和太平洋岛屿,因为亚洲和美洲未被占据的土地已经没有了。十九世纪末,非洲和太平洋岛屿也被瓜分殆尽。所以世界分割完毕是这个时期的特点。1876—1914年,英、俄、法、德、美、日这6个国家扩大了殖民地面积2,500万平方公里,连同原有的殖民地共达6,5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他们本土面积之和(1,650万平方公里)的4倍,这些殖民地的人口共52,340万人。但是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是极不均衡的,其中英国最多,有殖民地面积3,350万平方公里,人口39,350万。德国、美国和日本在1876年还没有殖民地,直到1914年,他们占有的殖民地比起英、俄、法也少得多,德国为290万平方公里,美国和日本各为30万平方公里。而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实力,在二十世纪初都已超过英、法。因此,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日益尖锐起来。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
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一系列新变化,特别是列强疯狂瓜分殖民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通常把扩张殖民地的政策称为“帝国主义”。英国自十九世纪中叶起,就已具有了广大的殖民地和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七十年代后,更大规模地进行殖民地扩张。大约从八十年代起,帝国主义这一名词便经常在英国出现。但最早对现代帝国主义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学者霍布森。他在1902年出版了《帝国主义》一书。他所说的帝国主义,是指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政治经济上的统治。他说,在宗主国对殖民地保持政治束缚的情况下,“帝国主义这一名词至少是同殖民主义一样适用的”。他只从殖民政策和资本输出的必要来进行研究,离开了生产特别是生产的内部条件的变化,因而不能对帝国主义作出科学的分析。他只是区分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认为如果对殖民地没有政治束缚便是殖民主义;有政治束缚便是帝国主义。该书对殖民政策的揭露是很深刻的。
这一时期还有许多人对帝国主义进行了研究,写出了不少著作。他们或者只是把帝国主义说成是资产阶级实行的一种政策而不是一个历史阶段(如考茨基);或者虽然把帝国主义看成是一个历史阶段,但又认为应当永远保存它(如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库诺)。只有列宁分析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指出了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垄断阶段,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这就是:“(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①
在这些特征中,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组织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的过程。这些垄断资本家为攫取垄断利润把那些过剩资本输出到利润率通常较高的落后国家去,以此为基础,垄断组织便组成国际性的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后在领土上瓜分世界,并按照新的力量对比而不断重新瓜分。这种垄断资本主义便是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的形成时间,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作为其标志的是1900—1903年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和三次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即1898年的美国—西班牙战争,1899—1902年的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1904—1905年的日本对俄国的战争。但是因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在形成帝国主义时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英国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工业发展速度已经缓慢下来。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开始丧失了在世界市场上的工业垄断地位。但是由于英国一方面继承了前几个世纪已经夺得的大量殖民地,同时又大力扩张新的殖民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帝国。1914年英国拥有的殖民地(3,350万平方公里)比本土面积(30万平方公里)大110多倍,殖民地人口(39,350万)比本国人口(4,650万)多7.5倍。英国拥有如此广阔的殖民地,并进行最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和海外贸易,成为英帝国繁荣的基础。英国的垄断资本和财政资本便是首先在从事掠夺殖民地的企业中形成起来的。比如在南非开采金钢石矿和金矿的、由罗得斯建立的德·比埃尔公司就是一例。该公司与伦敦的各大银行都有密切联系,他们把掠夺的金钢石和黄金源源不断运回母国。英国的殖民地遍于全世界,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成为一个剥削全世界的国家。所以,英国的特点是一个殖民地帝国主义。
法国在十九世纪末,工业生产的集中也同样产生垄断,但法国工业发展速度和集中程度都比较缓慢,中小企业仍占重要地位。法国银行资本的集中程度很快,并与工业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二十世纪初,法国几家最大的银行控制着全国的经济生活,并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向国外的投资数大大超过对国内的投资。如1910年新投资总数中,向国内的投资为77,900万法郎,而向国外的投资则为309,800万法郎。法国对外资本输出额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到1914年,资本输出达600亿法郎,每年收入利息约30亿法郎。法国的资本输出大部分是作为借贷资本即公债,而不是投资于工业企业。如输往俄国的资本,大部分是对沙皇政府的贷款,输往土耳其的有2/3是对土耳其政府的贷款。这些资本具有高利贷性质,而非生产性质。由于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法国国内工商业萎缩,而食利者阶层却大量增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达到200万人。因此,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德国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容克资产阶级性质。因为德国统一后,容克阶级握有政权,他们掌握大部分土地,并从事资本主义经营;资产阶级依靠这个政权得到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容克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日益溶合为一,容克地主大量加入垄断工业企业和银行业;垄断资本家也力图购置土地,挤入贵族行列。半专制主义的统治和资产阶级议会制形式结合在一起;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欲望结合在一起,使德国的社会生活打上了容克阶级的烙印。因此德国帝国主义是一个具有现代资本主义技术和高度组织性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美国自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比任何国家都更为迅速和猛烈,而且与银行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到1900年,美国的垄断组织——托拉斯已发展到不下800家。这些垄断组织控制着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有些形成跨行业或跨国公司。如约翰·洛克菲勒创办的石油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公司,在十九世纪末集中了美国石油生产量的90%,垄断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石油市场。摩根财团不仅掌握许多银行、保险公司和工业公司,而且拥有8万多公里长的铁路(比当时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铁路还要长)。托拉斯是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形式,也是美国最盛行的垄断组织形式。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
俄国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后,资本主义发展很快。从八十年代起,在工业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经过九十年代的工业高涨和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垄断组织迅速增加,其主要垄断形式是辛迪加。如1904年成立的火车厢制造辛迪加几乎垄断了全国火车厢生产。1900年巴库的5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石油产量的42.6%。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资本日益结合,形成金融资本。二十世纪初,以俄罗斯银行为首的8家大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行资本的55.7%,并控制电气工业投资总额的30%,冶金工业的50%和煤炭业的60%。这些金融寡头已操纵了俄国的经济命脉,主要工业部门都已由垄断资本统治。但是俄国的垄断资本是与封建残余密切结合的。因为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实行的,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地主阶级仍是沙皇政府的支柱。因保留封建残余,使俄国国内市场狭窄,沙皇政府力图对外扩张,并把边区作为国内殖民地。俄国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特别是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依靠对中国、朝鲜的掠夺,发展本国的重工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和生产迅速集中,从八十年代起,开始出现工业垄断组织,并且与银行资本相结合形成财政寡头(“财阀”)。二十纪世初,这种垄断财阀已统治了各主要工业部门。当时日本的4大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都拥有银行,投资于各种主要企业,并向国外输出资本。但因为农村还保留封建残余地主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落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又非常缺乏。所以垄断资产阶级与军阀相勾结,使日本带有强烈的军事侵略性,它依靠军事力量上的垄断和对外掠夺,来部分地补充和代替金融资本的垄断权,所以日本成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从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的情况看,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帝国主义五大经济特征,特别是垄断资本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垄断会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因为垄断资本家可以通过垄断市场和价格来获得利润,而不一定要改进和采用新技术。另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形成,资本输出的大量增加,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形成一个庞大的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如英、法),根据这种现象,列宁曾指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①。在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尖锐起来,所以列宁又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②。在这里所谓“垂死的”即“过渡的”,帝国主义不过是向更高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
帝国主义的腐朽趋向和过渡性质,并不排除它的继续发展。因为垄断虽然代替了自由竞争,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有竞争就会有发展。列宁当时曾指出:“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形成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确实比以前快得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还是很高的。当时和后来的历史都证明了列宁上述论断是正确的。
①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订立关于共同划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或规定商品售价的协定。参加者如违反协定,就处以罚金,但它们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保有自己的独立性。
①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其目的是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但并没消除其内部的竞争。
②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企业间订立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其目的是通过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料,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者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
③ 垄断组织的形式之一,是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它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的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虽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控制。康采恩已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结合的特点。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5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第842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第843页。“垂死的资本主义”,俄文原文是Умираюшийкапитализм。其中“垂死的”用的是现在时主动形动词,而没有使用性质形容词。从这种修辞方法也可看出,文中所说的“垂死的”同“过渡的”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① 《列宁选集》第2卷,第8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