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十九世纪初南非班图人的迁徙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32 评论:0

十九世纪初,非洲南部地区班图各族掀起了一次迁徙高潮,这次迁徙活动同发生在1817-1834年间的姆菲坎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姆菲坎战争是班图各族为争夺土地和生存权利而进行的大厮杀,它既使生灵涂炭,又促成了南部非洲班图各族自南向北大规模的迁徙与扩散,引起了一系列重要而复杂的社会变化,使班图各族进一步分化、融合与定型。这是非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殖民入侵前南非各族分布情况


在白人染指南部非洲之前,南非广大地区分布着科伊桑人和班图人。前者分桑人和科伊科伊人两支。桑人主要分布在安哥拉东南至奥兰治河地区。奥兰治河以南的桑人从未超过2万人。他们以小型的、结构松散的父系群体游动,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占据着南部非洲最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卡拉哈里沙漠地带,社会发展一直十分迟缓。
科伊科伊人分布在开普地区,其体型特征和语言与桑人相似。据英国学者埃尔菲克统计,他们的人口最多不超过10万。他认为,科伊科伊人源出桑人一支,曾分布在林波波河以北地区,从班图人那里接受了畜牧文化,引入了牛群,后沿卡拉哈里沙漠东部迁徙至奥兰治河与瓦尔河交汇处,并开始发生分化。一部分沿奥兰治河西去,形成今日纳米比亚的纳马人。另一支则向西南扩散至开普沿海地区,在荷兰殖民者到来前,他们已形成戈纳人、格里瓜人、阿塔瓜人、赫塞瓜人、乔乔瓜人等支。他们以畜牧为生,有较严密的社会结构,形成一个个父系氏族,平均每个氏族人口达2,500人左右。其东界为乌姆齐姆乌布河。他们与邻近的班图人有贸易往来,交换牛、野麻及铁器、铜器,在语言文化上相互影响,甚至互相通婚。社会发展已步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班图尼格罗人,即班图人,是当前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分布在北纬4°以南非洲大陆南半部,人口计13,211万(1978年),占全非人口32%,是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22个国家的主要居民。
班图人是非洲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历史不到3千年,可考史仅两千年。关于其起源问题,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其发祥地位于今非洲中部沙里河与洛贡河之间或贝努埃河上游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交界地区。公元前十世纪后开始南移,在随后两千多年间数次南迁扩散,排挤或融合了昔日赤道非洲俾格米人和南部非洲的科伊桑人,发展迅速,后来居上,成为南部非洲历史的主人。
南部非洲班图人早在公元二至三世纪已出现在林波波河地区;到五世纪已进入南非德兰士瓦高地,并与科伊桑人发生混合;至十世纪扩散到纳塔尔德班地区,十五世纪末分布于奥兰治中部、纳塔尔南部和开普地区东部。按起源与传统文化可分三大支系:<1>西南非洲的奥万博人、赫雷罗人等,来自刚果盆地,与本文所淡的历史事件牵涉不多。<2>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地区为绍纳各族,公元六至八世纪创立了大津巴布韦文明,十至十二世纪建立了强大的莫诺莫塔帕国家,控制着内陆与沿海地区的黄金贸易。十六至十七世纪,主要活动者为姆比雷绍纳人,其西南为布图阿王国,十七世纪被绍纳人的一支昌加米雷罗兹韦人所占领。绍纳各族与林波波河以南的南班图人在历史上关系密切,为本文历史事件的涉及地区。<3>林波波河以南的班图人一般分四大支系:文达人、索托-茨瓦纳人、恩戈尼人和聪加人。他们是本文所谈历史事件的主要活动者,尤以恩戈尼人最为重要。
文达人聚居德兰士瓦北中部索特潘贝格地区,在语言上与绍纳人相近,但在传统文化上与其西邻索托人有联系。随着东部沿海贸易的兴起,1700年左右有向南扩散之势,将铁器和铜器加工技术传向德兰士瓦内地。
聪加人分布在莫桑比克境内萨韦河与圣卢西亚湾之间沿海地区,与恩戈尼人在语言文化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与绍纳人比较接近。他们一直控制着迪拉果阿湾地区的贸易,从纳塔尔运出象牙和奴隶,运入欧洲商品——衣物、珠子、黄铜制品、枪支等。最初,聪加滕贝人是外来商品的主要控制者。直至1794年,其控制权被聪加人另一支马普托人所掌握,其活动中心为马卡提尼低地。
索托-茨瓦纳人分两支:西支为茨瓦纳人,东支为索托人。分布在德拉肯斯堡山脉、卡拉哈里沙漠以东和林波波河之间的高地草原地区。其最先群体为弗肯人,后分化为罗龙人和特尔哈宾人两支。后者演化为茨瓦纳族,前者在1500年前后开始分化,产生了许多酋邦,如胡鲁歇、奎纳、克加特拉、恩瓜托、恩瓜凯策、佩迪等。以奎纳人为中心,进一步聚合形成以后的北索托人。克加特拉人穿过德兰士瓦向南扩散,形成南索托人,即今日莱索托的主体民族。
在南、北索托各支形成的过程中,恩戈尼人已定居纳塔尔和特兰斯凯沿海地区。他们分化为南北两支。北支包括塞列人、巴萨人、图利人、夸贝人、德拉米尼人、齐齐赫列人等。十六世纪以后,北恩戈尼人从聪加人地区引进玉米,牧农相结合,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炼铁、冶铜和制陶等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与邻近各族的贸易往来十分活跃。到十八世纪末,开始形成部落联盟。南恩戈尼人包括科萨人、姆蓬多人、姆蓬多米西人、滕布人等,他们占据着沿海肥美的牧场,在姆菲坎战争前夕,有向西南方扩散的动向,一方面与科伊科伊人发生交往和混合,一方面直接与欧洲殖民者发生冲突。
总的说来,在欧洲殖民者来到非洲大陆之前,班图人由北至南的迁徙已经结束,各族已基本定型。在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之时,它们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自原始社会末期至封建制早期之间。
班图各族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的正常发展被西方殖民入侵所打断。十七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首先来到今莫桑比克沿海地区,后深入津巴布韦。1652年,荷兰殖民者在开普地区建立了在南部非洲的第一个殖民据点。从1779年开始,英国殖民者发动了掠夺性的“卡菲尔战争”,将罪恶之手伸入凯河流域。至十九世纪初,由于各种因素又诱发了姆菲坎战争。

姆菲坎战争的爆发


姆菲坎战争,索托语称为“迪法坎”,(Difaqane)意为“痛击、猛打”;恩戈尼语称为“姆菲坎”(Mfecane),意为“全面战争”。一般史书上采用恩戈尼语说法,称为“姆菲坎战争”。姆菲坎战争是班图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
从经济方面看,首先与恩戈尼人卷入东部沿海贸易有关。如前所述,非洲东南沿海贸易长期由聪加人控制,活动中心为迪拉果阿湾。十八世纪,当马普托排挤滕贝人取得“霸主”地位时,北恩戈尼人正在形成各种部落联盟。当时在蓬格拉河上游形成几个群体,如恩德旺德韦人、恩瓜内人。他们长期参与迪拉果阿湾贸易,获得不少好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试图打破聪加人的贸易垄断权,并排挤马普托人。为了争取更大的贸易控制权,刺激并诱发了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的动向。蓬格拉河下游姆塞斯瓦部落的酋长丁吉斯瓦约(1809-1818年在位)在位之前,曾多次旅行到过迪拉果阿湾和布法洛河流域,深知贸易在当时的重要。他也看到英、葡殖民者咄咄逼人的侵略势头,认识到加强团结和建立武装的重要。当政后,他组织商队,运输象牙和牛群,并与马普托人建立同盟。他征服了北部约30个部落,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为了防止对自己权力的任何威胁,他将被征服部落的男青年编入联队,力量日益扩大。蓬格拉河上游的恩德旺德韦人被姆塞斯瓦一马普托同盟排斥在贸易之外,力求寻找出路。在其酋长兹韦德率领下,联合近邻恩瓜内人,于1817和1818年先后攻击了姆塞斯瓦和马普托。战火从蓬格拉河流域燃向马卡提尼低地。“姆菲坎战争”从此开始。
恰卡(1787-1827年)崛起与祖鲁民族的兴盛,使姆菲坎战争扩大了范围。祖鲁最初是一个只有几千人的部落,被丁吉斯瓦约征服后,其首领森桑加科纳受到丁吉斯瓦约的保护,他的私生子恰卡也投奔丁吉斯瓦约。1817年,丁吉斯瓦约在同兹韦德的战争中兵败被杀,恰卡充当了联盟首领。在反对恩德旺德韦人和恩瓜内人的斗争中,他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和军事改革,使祖鲁人强大起来。他在丁吉斯瓦约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地将恩戈尼人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年龄等级制”改造成适于战时的年龄军事联队,也称“同龄兵团”。他把所有具有战斗力的男子从各部落中抽调出来,按年龄等级编成兵团。每600-1,000人组成一个团。军人分三类:新兵、战士和有经验的老兵。男子从12岁起接受半军事训练,满16岁后入伍为新兵,18岁正式接受军事训练,成为战士。他们在35岁以前不许结婚。军官由老兵充任。他规定所有官兵必须讲阿马祖鲁语。这些措施打破了固有的部落和氏族的界限,有利于各族的联合和国家的形成。
为了提高战斗力,恰卡进行了相应的技术与战术改革,将传统的长柄投掷型矛标和小盾牌改换为短柄宽刃刺杀型矛枪和大盾牌,以便祖鲁战士进行白刃战。恰卡创造了称为“牛角型”的作战方法:将队伍排成密集的新月队形,进攻时由两角突进冲向敌阵,对敌人实行合围。祖鲁军队战斗力很强,打起仗来勇往直前。到了恰卡时代,畜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牛不仅提供居民的奶食,还用于贸易交换和战时运输。为了适应祖鲁民族兴旺的需要,恰卡使“同龄兵团”肩负战斗和牧牛的任务,使年龄等级制战时化。恰卡在1818年即位时,只有数百名战士,数千个臣民;1828年被暗杀时,已拥有常规军队6万人,臣民达几十万人了。
恰卡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在于扩大和巩固祖鲁族的国家。他在战争中执行了有效的策略,对其反对者予以严厉制裁,对其同盟者给予极高奖赏。在其将士中奉行赏罚分明的政策,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祖鲁军队的战斗力。通过10多年的征战,恰卡征服了100多个部落,权力遍及20多万平方公里,在南非建立了当时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并在这一地域内催生了祖鲁民族。
姆菲坎战争的爆发与人口因素也有关系。有的研究者指出,公元二、三世纪班图人出现在林波波河之时,他们拥有铁器农具,在同德兰士瓦高地的科伊游牧民族进行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促进了南非人口第一次大发展。十六世纪后,北恩戈尼人从东海岸引进易于种植和产量高的美洲玉米后,牧农相结合的经济发展很快,人口迅速增殖。这是南非班图人口第二次大发展。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就德兰士瓦中部一些遗址的推算,可以得知当地人口已从石器时代最高峰的几百人增加到几万人。另据埃伦伯格估计,仅巴苏陀族人口就增加到75万人。姆巴谢河以西地区科萨人的人口迅速增到10万,拥有36万头牛。恰卡组织“同龄兵团”,大力发展牧牛业,牧场明显不足。人口的压力与有限的土地及牧场产生了矛盾,成为推动班图各族向外扩张的重要因素。
荷、英殖民者在开普地区的殖民扩张,是引发姆菲坎战争的一个重要外因。十八世纪,殖民者的东界已达到桑德斯河流域,直接与南恩戈尼人中的科萨族分布区连接。1806年,布尔人约有1万6千人,但占地达65万平方公里。1806年英国夺取开普殖民地,布尔人与故土荷兰失去联系,无力与英国人抗衡。1812年,英国军队把科萨人赶出了楚尔费尔德地区。1819年,它又占据大鱼河与凯斯卡马河之间的大片土地。1819年,英国政府鼓励并资助向南非地区移民。英国人霸占了最肥沃的土地,对布尔人课以重税。英国货币定为法币。英语定为官方语言。1834年,英国当局宣布废除在开普殖民地的奴隶制,布尔人的种植园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布尔人对英国人统治不满,开始“大迁徙”
对土著民族而言,大迁徙意味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和土著居民被杀。它在不同地区改变了姆菲坎战争的蔓延方向,导致了北恩戈尼人数支作北上迁徙的最后选择。

几次主要的迁徙路线


恰卡即位之后,为报丁吉斯瓦约被杀之仇,自1818-1821年,连续三年对兹韦德进行战争。1819年戈利山之战和姆赫拉图泽河之战,打败了主要对手恩德旺德韦人,把他们逐出祖鲁兰。恩德旺德韦人的同盟者恩瓜内人向恰卡称臣归降:恩德旺德韦人开始分化。兹韦德下属的几员军事将领,诸如恩哈巴、索尚加内、兹旺根达巴率部向迪拉果阿方向离散。恩戈尼人的迁徙正式开始。
我们所说的南非班图人迁徙,主要指北恩戈尼人支系恩德旺德韦人的迁徙和扩散,因为他们的迁徙范围之大,后果之深,是其他迁徙路线无法相比的。主要有两次迁徙浪潮。
第一次迁徙浪潮波及大湖地区,催生了尚加族和恩戈尼各族。索尚加内、兹旺根达巴和恩哈巴率领恩德旺德韦人各部向北离散,来到迪拉果阿湾聪加人分布地区。当时,英国殖民者的势力已深入迪拉果阿湾。恩德旺德韦人各部在聪加地区的扩散受到英国殖民者的阻拦,暂时在海湾南部扎营。起初,三位首领休戚与共,以抵御恰卡的追击。1831年,他们之间发生了分裂,索尚加内赶走了其他两位首领,将祖鲁人的军事技术引入自己的军队,开始征服周围聪加人各部落,遂在该地区形成统一的尚加民族。
兹旺根达巴和恩哈巴的追随者分别向北迁徙,波及大湖地区。兹旺根达巴率领的部下称杰雷恩戈尼人,跨过林波波河,来到卡米地区(即今布拉瓦约以西),打败了当地的昌加米雷罗兹韦人,成为绍纳人地区的一支强大军事力量。1835年11月,他们跨过赞
比西河到达与卢安瓜河交汇的地区(今赞比亚西北中部)。为了摆脱与当地强大的本巴酋邦的纠纷,曾一度在坦噶尼喀湖与马拉维湖之间的地区游动,其中一支北上到达维多利亚湖地区,融合在当地的尼亚姆韦齐人之中。兹旺根达巴1845年去世时,其追随者便定居在马拉维湖东北部的菲帕高原,从而形成了今日此地的恩戈尼族。另一支恩戈尼人群体分离出来,称马塞科恩戈尼,跨过赞比西河来到马拉维湖以东,深入到今坦桑尼亚南部,随后又南折至希雷河流域定居下来,形成今日马拉维境内的恩戈尼民族。恩哈巴率领的部下深入巴罗策兰(今赞比亚的西南部),一度对当地洛齐人处于支配地位。
第二次迁徙浪潮,产生了恩德贝莱族。
1819年兹韦德败北,他的义子姆齐利卡齐为了脱离恰卡的攻击,带领近亲族人库马洛(即恩德贝莱人的先民),越过德拉肯斯堡山脉向西而去,迁到德兰士瓦北中部佩迪人和文达人分布区。由于与当地各族无法妥协以取得立足之地,他们迁至阿佩河流域。在这里又直接与茨瓦纳人各支发生冲突。姆齐利卡齐按照祖鲁人的方式组织库马洛人,建立了纪律严明的“同龄兵团”,颇具有战斗力。他们攻击了当地的奎纳人和克加特拉人,使战火向西蔓延,直至科伊科伊人支系科拉人分布区。
1829年,科拉人用牛从布尔人那里换来火枪,与当地茨瓦纳人其他部落联合,准备向姆齐利卡齐发动回击。姆齐利卡齐事先得到情报,夜间突袭,打败了对手。这次战争波及甚广,包括林波波河、克罗科代尔河、瓦尔河与莫洛波河之间地区,面积达三万平方哩。1831年,姆齐利卡齐攻击奎纳人大酋长莫谢谢的驻地萨巴博休,结果失利。为了远离祖鲁国王、恰卡的后继者丁刚的追击,他率部西进,与茨瓦纳人其他酋邦发生一系列冲突。1835年进驻胡鲁歇人首府马利科,其势力扩至莫塞加。就在这个时期,布尔人“大迁徙”的车队进入德兰士瓦,造成了北恩戈尼人第二次北迁的局面。
1836年,由波特吉特尔率领的一批布尔人迁徙队伍来到德兰士瓦西部,他们沿途劫掠了格里瓜人,受到姆齐利卡齐的阻击。年底,布尔人在维格科普与库马洛人激战,姆齐利卡齐受到沉重打击。1837年1月,布尔人另一支车队赶到,在首领雷提夫率领下,用近千名军队突袭莫塞加。姆齐利卡齐军队被击溃。入侵者采取阴险伎俩,与丁刚联合,第三次攻击姆齐利卡齐。当年10月,集中兵力突袭库马洛人驻地马利科,顺势占领了德兰士瓦。
姆齐利卡齐数次受到打击,四面受压,只有撤离德兰士瓦,跨过林波波河北去。姆齐利卡齐利用当地绍纳人内部的政治纷争,在马托波丘陵附近的布拉瓦约设立了新的首府。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与兹旺根达巴的继承者杰雷恩戈尼人女酋长尼亚玛扎娜结婚,从而使两支恩戈尼人融为一体。他实行睦邻政策,东与尚加人和平共处,逐渐建立了对当地绍纳人诸部落的控制权,形成强大的恩德贝莱族(又称马塔贝莱族)。
北恩戈尼人的支系德拉米尼人十五世纪迁至迪拉果阿湾以西地区。姆菲坎战争前夕,在其首领恩格瓦尼三世领导下,越过卢邦博山,南移至蓬格拉地区。当恩德旺德韦人与姆塞斯瓦一马普托同盟互争贸易垄断权的时候,为了逃避恩德旺德韦人的攻击和吞并,他们退出蓬格拉地区,又一次南迁,移到今斯威士兰西南部。姆菲坎战争爆发后,恩格瓦尼三世的孙子索布扎一世通过征服和联姻,同化了当地索托人各部落,并按照丁吉斯瓦约的方法,将被征服者的青年编入自己的军事联队。在恰卡时期及其以后一些时间,与祖鲁人友好。十九世纪中叶布尔人入侵之前,这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北到奥利瓦茨河流域, 南达蓬格拉河流域,西到卡罗林纳和厄格洛,东达卢邦博山,从而促使了斯威士民族的诞生。
夸贝人为北恩戈尼人的又一支系,在姆菲坎战争初期被恰卡征服。其首领恩格托拥护恰卡的政策,很受赏识。1828年,恰卡的同父异母兄弟丁刚联合另一弟弟翁赫兰加纳,谋杀了恰卡,夺取了王位。丁刚极力根除恰卡的支持者,恩格托首当其冲。1829年,他率领部下逃离纳塔尔,定居乌姆齐姆乌布河与乌姆齐姆库卢河之间,与当地的姆蓬多人发生了摩擦。姆蓬多人在其首领法库率领下,与其南邻滕布人和科萨人建立了同盟,以抵御祖鲁人的南下。1830年,在今圣约翰堡地区,法库攻打恩格托,恩格托被杀,余下的夸贝人为了求生与另一支逃避祖鲁人攻击的北恩戈尼人支系巴萨人联合。法库利用丁刚根除恰卡的支持者的机会,与祖鲁人联合,最后打败了夸贝人和巴萨人,大约在1845年前后,两部分北恩戈尼人支系融入姆蓬多族之中,形成更大的族体。
在姆齐利卡齐与茨瓦纳人各部落的战争中,其中一支叫科洛洛,在布尔人大迁徙车队到来之前,由酋长塞贝特瓦内率领,向西北方向迁移,沿途对卡拉哈里边缘地带的茨瓦纳诸部落进行劫掠,后在恩瓜凯策人打击下惨败,退入卡拉哈里沙漠。他们在塞罗韦地区成功地攻击了恩瓜托人,并将对方一直追击至恩加米湖地区,这是姆菲坎战争波及的最西范围。当时,葡萄牙人的势力已深入安哥拉南部,科洛洛人曾试图与其建立联系,由于缺水,又不时遭到当地桑人的袭击,联系未能成功。只有转向东北,沿乔贝河和赞比西河迁移,曾一度想在卡富韦河西岸落脚,因未与姆齐利卡齐率领的库马洛人达成谅解,便迁入巴罗策兰。他们对最先来到此地的恩戈尼人发动了攻击,杀了恩哈巴,并利用当地洛齐人闹分裂的机会,各个击破,在林扬提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对洛齐人的支配权。科洛洛人在洛齐地区时间并不长,但其文化影响至今犹存,洛齐人今天仍操科洛洛语。

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姆菲坎战争以及由它引起的恩戈尼人的迁徙扩散,是非洲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它对南部非洲各族人民,尤其是对南班图各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战争的洗礼,首先产生了南班图人中最强大的祖鲁民族。在恰卡被害前夕,祖鲁族以纳塔尔为中心,分布地域达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之多。在姆菲坎战争中,涌现并造就了丁吉斯瓦约、恰卡、丁刚等一批军事家、政治家和英雄人物。他们领导祖鲁民族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和较完善的国家机器,对布尔人和英国殖民军的入侵进行了英勇抗击,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1838年2月6日,丁刚率领祖鲁兵团,先发制人,消灭了布尔人首领雷提夫及其车队。当年12月15-16日,祖鲁军民与布尔人激战恩康姆河,写下了令人难忘的“血河”之战的历史。祖鲁的强大和英勇阻击,使布尔人只有北退,从而保护了德拉肯斯堡山脉以东班图各族的暂时发展。
在姆菲坎战争中,还造就了像兹韦德、姆齐利卡齐、莫谢谢、法库等军事家、政治家。除祖鲁民族外,还形成了斯威士、尚加、姆蓬多、恩戈尼、恩德贝莱等民族。姆菲坎战争对南非各民族的最后定型起了助产婆的作用。正是姆菲坎战争和班图各族的迁徙,导致了各族的分化、合并与融合,加速了由部落联盟向民族的形成进程,增强了抗击英、荷、德、葡等国殖民侵略的力量。
恩戈尼人的迁徙绝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动和战火的蔓延,同时也包含着文化的流动和传播。在姆菲坎战争中,祖鲁人作为恩戈尼人的代表,创造了较前更高的文化。其中包括社会军事结构、先进的技术(武器和炼铁、锻铁术)、先进的战术、较高的畜牧业生产水平、较完善的国家机器,等等。恩戈尼人所到之处,这些文化就传到那里,从而产生与当地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各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斯威士族和尚加族的形成就是祖鲁文化和当地各族文化结合的产物。恩德贝莱人对绍纳各族,恩戈尼族对中央班图各族,科洛洛人对洛齐人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北恩戈尼人的北迁扩散及其文化影响,无疑对今日南部非洲国家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姆菲坎战争和恩戈尼人的迁徙,大体上与布尔人的大迁徙同时开始和结束。如前所述,大迁徙限制了姆菲坎战争的范围和发展方向,使恩戈尼人只有作北上的选择。而姆菲坎战争又为布尔人的东迁扩张提供了某种条件。这是南非历史上一次不利于班图人发展的“巧合”。从历史结局而言,姆菲坎战争和恩戈尼人迁徙造就了许多班图民族,传播并交流了较先进的文化,对班图社会的发展是一大促进;而布尔人的大迁徙则达到了掠夺性扩张的目的。仅数万布尔人占据了南非内陆广大地区,建立了两个布尔人国家(奥兰治自由邦,1848年;德兰士瓦共和国,1852年),打乱了南非土著民族的布局。二者相比,按南非学者达文波特的观点,“姆菲坎确实使‘大迁徙’相形见绌了”。
西方一些学者对姆菲坎战争和恩戈尼人的北迁一直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将其描绘为班图人历史上最黑暗、悲惨的一页,是“充满腥风血雨的半个世纪”。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恢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作出科学的评价,无疑是非洲史研究工作者的任务。

① 卡菲尔战争系指英国殖民者伙同布尔人(荷兰殖民者后裔)对班图科萨人的掠夺战争。十八世纪,布尔人蔑称科萨人为卡菲尔(Kaffir),即“异教徒”,故这场战争史称“卡菲尔战争”,它持续达百年之久(1779-1879年)。其结果使开普殖民地向东扩张,科萨族土地全部被侵占。
①“年龄等级制”是非洲库希特人和尼罗特人畜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形态,社会成员按不同年龄级差划分为数个级别,各年龄等级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从事经济活动和战争。班图人在南迁过程中,一些以畜牧为主的群体在与以上民族交往中,承袭了这种社会结构,恩戈尼人就是一例。
① “大迁徙”也称“布尔迁徙”,指布尔人在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离开开普殖民地迁往南非东部和东北部,直到建立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为止的过程,
① 有关科洛洛人的系属说法不一,一种认为属北恩戈尼人一支;另一种认为是弗肯人的别称,应属索托-茨瓦纳人。
① 1838年12月15-16日,祖鲁军民与布尔殖民者在恩康姆河激战。祖鲁军奋不顾身英勇冲锋,伤亡达3千人,鲜血染红了恩康姆河。此后这条河改名“血河”。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2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