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7年6月23日,在印度孟加拉地区加尔各答正北约120公里处的普拉西村附近发生了一场战役,英国殖民军打败了印度军队。从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站稳了脚跟,并对印度进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武力征服,使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普拉西战役被看作印度由主权国家沦为英属殖民地的转折点,印度近代史的开端①。
普拉西战役发生的历史背景
1707年莫卧儿皇帝奥朗泽布(1658-1707年在位)去世后,莫卧儿封建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王室内部争夺王位,地方总督拥兵自立,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外族入侵接连不断。西方殖民者乘印度内部混战,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
早在十七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开始侵入孟加拉,设货栈,置商馆,用金银收购香料、纺织品、蓝靛等货物。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势力进一步扩大,不再满足于商业掠夺,企图直接控制这个富饶的地区,因此,它同孟加拉的地方官吏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1756年4月,年轻的西拉杰-乌德·道拉继承外祖父阿里瓦迪汗就任孟加拉的纳瓦布。英国人依仗经济实力强大,拒不执行纳瓦布关于拆除商馆私自构筑的工事的命令,拒绝向纳瓦布缴纳赋税,窝藏反对纳瓦布的显贵。英国殖民者的这一系列挑畔行为激怒了西拉杰,他写信给英国人,愤怒地指出:“我以万能的上帝和先哲的名义发誓,除非英国人同意填平堑壕,夷平防御工事,并根据与扎法尔汗纳瓦布时代相同的条件进行贸易,否则,我将拒绝考虑英国人的利益,还要把他们完全驱逐出我的国家。”
1756年6月初,西拉杰率军攻占了英国在卡西姆巴扎的商馆。6月16日,又统率5万大军包围了加尔各答。英国惊慌失措,向法国人和荷兰人求缓,均遭拒绝。4天后东印度公司加尔各答参事会的大部份成员携带妇女儿童沿胡格里河逃到法尔塔。留守的霍尔威尔也只抵抗了一天,就在6月20日投降了。
霍尔威尔声称,西拉杰的军官把146名俘虏塞进了一间长5米多,宽4米的曾经作过军事监狱的黑房子里。第二天早晨6点钟,当牢门打开时,只有23名俘虏还活着,其余的123名都因窒息而死。这件历史上有名的“黑洞事件”,成为英国妇孺皆知的关于印度的三个事件之一
①。虽然当时加尔各答参事会的纪录没有提及此事,很多学者也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它却被英国殖民者用作煽动民族仇恨,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加尔各答失陷的消息传到马德拉斯,为了恢复英国人在孟加拉的势力,英国当局决定派遣海军上将沃森和尉官罗伯特·克莱武率军远征,收复加尔各答。野心勃勃的殖民主义者克莱武不以收复加尔各答为最终目的,10月11日,他在写给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信中表示,“我认为这次征讨不只以收复加尔各答为目标,而要永久性地巩固公司在那个地区的地位……我希望能够把法国人从昌德纳戈尔驱逐出去,使加尔各答成为设防城市。”.
远征军由900名欧籍士兵和1,500名土著雇佣军组成,于10月16日出发,12月到达加尔各答。克莱武收买了守将,于翌年1月2日进入该城,还劫掠了胡格里城及其周围地区。
英国远征军的强盗行径激怒了西拉杰-乌德·道拉。他调集4万军队,向加尔各答进发,要把英国人永久驱逐出去。1月19日,西拉杰抵达胡格里,2月3日,进抵加尔各答郊区。克莱武表面上通过使节摆出谈判的姿态,暗地却策划突袭纳瓦布的军营。2月5日夜,英军以近两千人的兵力突然袭击印军。但是,向导在大雾中带错了路,袭击的不是纳瓦布的军营,而是他的卫队,引起了军营中酣睡的印军一片混乱。惊慌失措的印军以猛烈的炮火还击,20名欧洲人当场毙命。9时,大雾消散,正在沼泽地中挣扎的英军暴露在印军面前。印军集中炮火射击,克莱武的副官在他身边倒毙。英军被迫抛弃两门炮,在上午11时仓皇逃回威廉堡,结果死97人,伤137人,纳瓦布死伤1,300人。虽然这次夜袭对英军来说是一次失败,但是西拉杰却接受了他的军官的劝告,于2月9日,与英国人签订了和约。和约确认莫卧儿德里皇帝过去给予英国人的一切特权,规定英国人可以继续利用贸易敕书在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境内进行自由贸易,恢复各商馆,纳瓦布赔偿一切损失,英国人还可以自由地在加尔各答建立防御工事,另外还获铸币权。作为这些让步的交换条件,英国人与纳瓦布订立了攻守同盟。
为什么西拉杰不乘胜追击,再次把英国人赶下海去,却反而和他们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呢?明显的原因有两点:加尔各答的陷落,胡格里的惨遭蹂躏以及被英国人夜袭,使西拉杰对他军中那些一直支持英国要求的军官的忠诚产生了怀疑,他担心依靠这些人不一定能重新夺回加尔各答。更主要的原因是西拉杰了解到阿富汗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沙·阿卜达利已经侵入印度,占领了德里,并正在计划与罗希拉人和奥德的纳瓦布一起进犯孟加拉。面对这一威胁,西拉杰只好不惜一切代价,求得英国人的支持,以免腹背受敌。
克莱武认为2月9日和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纳瓦布随时都有可能撕毁。因此,必须在孟加拉扩大势力。1756年在欧洲爆发了七年战争,英法在欧洲大陆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在印度,英法殖民者也卷入了这场火并。1757年3月14日,沃森和克莱武出其不意地向法国在孟加拉的主要居留地昌德纳戈尔发起了猛攻,只用了7天时间就把它攻陷了。英国人在昌德纳戈尔的胜利不仅为自己在孟加拉排除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消除了法国人支持西拉杰反对英国人的潜在危险,是克莱武进一步发动侵印战争的必要准备。
推翻西拉杰的阴谋
贪婪的英国殖民者对富饶的孟加拉早已垂涎三尺,时刻梦想占领这个地区。2月9日和约签订后,西拉杰继续和法军在德干的指挥官布什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昌德纳戈尔被英军占领后,西拉杰又接受了法国的难民。由此,克莱武借口只要他率军返回马德拉斯,纳瓦布就会重建与法国人的关系,把英国人从孟加拉赶走,以所谓接受马德拉斯特别委员会的劝告的名义,决定“与孟加拉省不满纳瓦布和政府的暴政的任何势力或图谋担任‘苏巴’(省长)的任何人建立联系,永久废除纳瓦布西拉杰-乌德·道拉。”
西拉杰是阿里瓦迪汗三女的后代。在继位后不久,姨母伽西蒂公主和表弟肖卡特·詹就分别向他的王位提出挑战,并举行了叛乱,而且受到英国人的支持。在几个月内,西拉杰就控制了伽西蒂,镇压了肖卡特·詹。但是,孟加拉有权势的贵族中对西拉杰的不满情绪并没有消除。受过纳瓦布制裁的贾加特·塞特等大银行家和马哈拉加·克里希纳昌德拉等大地主反对西拉杰的反印度教的政策,曾经密谋用纳瓦布的一个军事长官亚尔·拉蒂夫汗取代西拉杰,没有成功。后又密谋用另一个军事长官、阿里瓦迪汗的妹夫米尔·贾法尔取代西拉杰。米尔·贾法尔曾被西拉杰废黜,也急于报仇。同时,纳瓦布的军队多数是波斯和阿富汗的亡命徒,他们只知有顶头上司,为出价最高的人服务,根本谈不上对纳瓦布或国家的忠诚,很容易被人利用。
克莱武决定利用这种形势。1757年4月底,东印度公司驻孟加拉首府木什达巴德的代表瓦茨报告说,密谋者要求英国人与他们一起推翻西拉杰,拥立米尔·贾法尔为纳瓦布。克莱武立即表示同意。
在东印度公司的前代理人、大商人奥米昌德的协助下,克莱武与米尔·贾法尔进行了谈判,签定了秘密条约。密约共14条,主要规定米尔·贾法尔在当上纳瓦布后,批准西拉杰给予英国人的一切补助金和特权;赔偿英国人等在西拉杰进攻加尔各答时所受的损失和军费,总数达1,770万卢比;向东印度公司割让一些领土;在胡格里城以下的胡格里河上不设防御工事;与英国人订立攻守同盟;把在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的法国人和他们的财产一律交给英国人,并且永远不许法国人在这三个省份重新定居。
秘密条约起草后,奥米昌德要求英国人酬谢他30万卢比和1/4的西拉杰的珠宝,并在密约中予以载明,否则他就要把全部阴谋报告西拉杰。克莱武为了欺骗他,分写了两份密约,在红色的密约上,载有满足奥米昌德的条款,在白色的密约上没有这一条款。沃森海军上将拒绝参加这一欺骗活动,克莱武命人伪造了他的签名。这样就稳住了奥米昌德。为了保守秘密,英国殖民官员瓦茨以打猎为名把奥米昌德带到了加尔各答。
但是,秘密还是泄露了。西拉杰所采取的唯一应急措施是召见了所有的四名军事长官:米尔·贾法尔、罗易·杜尔拉帕、亚尔·拉蒂夫汗和米尔·马丹。他们重新向纳瓦布宣誓效忠。可是,除了米尔·马丹,其余三名军事长官都参与了推翻西拉杰的阴谋。
普拉西战役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克莱武给纳瓦布写信,指责他与法国人勾结,违犯了2月9日的和约,并且不等回信,就于6月23日凌晨1时把军队开到普拉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普拉西战役揭开了序幕。
克莱武的军队包括613名欧洲步兵,100名左右欧亚混血士兵和171名炮兵,另外还有土著雇佣兵2100名,总兵力近3千人。装备10门野战炮和两门榴弹炮。英军迅速占领了位于河堤的纳瓦布的猎舍和附近的芒果园。猎舍面积较大,用砖砌成,比较坚固,克莱武就在这里设立了司令部。芒果园长近200公尺,宽300公尺,周围有土墙和堑壕保护。后半夜,英军在这里露营。
由此往北约一公里半处,西拉杰-乌德·道拉设置了军事大营。他有步兵约3万5千名,大部分士兵没有经过训练,武器粗劣,纪律松弛;骑兵约1万5千人,绝大部分是来自西北的阿富汗族的优秀骑手,配用大刀和长矛。纳瓦布的炮兵装备53门野战炮,多数都是大口径的。法国军官圣弗莱领导下的40-50名法国军人指挥印度炮兵的行动。可是纳瓦布能够直接指挥的只有2千人,其余4万8千人由米尔·贾法尔等4名军事长官指挥。
纳瓦布占据着有利的战略要地。军营前有条堑壕,向东延伸近200公尺,转向东北达四公里半。转弯处有装备大炮的防御工事,由此向东,堑壕的前方有一座满布丛林的小山。山南近800公尺处是一个小人工湖。再往南近100公尺处是一个较大的人工湖。两湖周围都有较高的土丘。战役即将在这两个地点进行。
尽管人数众多,地形有利,纳瓦布觉得自己处于阴谋包围之中,忧心忡忡,对部下毫无信心。
6月23日凌晨,纳瓦布的军队走出堑壕,摆开阵势。指挥印度炮兵的法国军人把4门野战炮架在较大的湖旁,离英军阵地最近,只有半公里多。在他们与巴吉拉蒂河之间,布置了两门重炮。在他们的后面是纳瓦布最优秀的部队——他的唯一的忠诚的军事长官米尔·马丹指挥的5千名骑兵和7千名步兵。旁边是纳瓦布的亲信印度教徒莫汗·拉尔。其余的部队约为3万6千人,部署在一个新月形的阵地上,由3名叛将指挥,罗易·杜尔拉帕居右,亚尔·拉蒂夫汗居中,米尔·贾法尔居左,对英军形成了一个包围的阵势。
克莱武在猎舍屋顶上监视着纳瓦布军队的调动。他看到印军不仅占领了和他的侧翼相对的阵地,还有抄他的后路之势,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对付纳瓦布的强大阵势。他命令军队从果园出动,一字排开,左翼和司令部相联,正面部署欧洲士兵,两边各架3门大炮,土著雇佣军分别部署在左翼和右翼。同时他还派了一支小分队带着两门榴弹炮占领了左翼前方近200公尺处的几孔砖窑。
上午8时,战斗开始。双方激烈的炮战进行了半个小时。虽然英军炮火的命中率较高,但毕竟炮的数量少,口径小,抵挡不住纳瓦布密集炮火的攻击。克莱武命令他的士兵撤退到果园的土墙后面隐蔽起来。看到敌军后撤,纳瓦布军队的士气大增,把炮向前推进,更加猛烈地进行轰击。隐蔽在土墙后面的英军安全无恙,伤亡人数减少。他们在土墙上凿出炮孔,向印军开炮,印军伤亡有增无已。炮战连续进行了3个小时,仍不分胜负。米尔·贾法尔等3个叛将一直按兵不动。在这种形势下,克莱武也束手无策了。11时,他召集主要军官举行军事会议,决定坚守到天黑,半夜时分偷袭印军军营。
军事会议刚开过,下起了瓢泼大雨,持续一个小时。英军备有油布,把弹药苫好,印军没有这样的准备,弹药被雨淋湿,随之炮声越来越稀。米尔·马丹以为英军弹药也已潮湿,率一支骑兵向芒果林扑去,英军报之以一阵猛烈的炮火,击退了骑兵。米尔·马丹受了重伤,被抬进纳瓦布的军帐后死去。纳瓦布失去了忠诚的将官,军帐中一片混乱。
米尔·马丹的去世对西拉杰说来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他只得求助于米尔·贾法尔。他摘下头巾放在米尔·贾法尔面前,乞求道:“你必须保护这块头巾”。这是纳瓦布对臣属所能使用的最谦卑的请求方式。米尔·贾法尔表面上诚挚地表示竭尽全力,希望西拉杰撤退,把战场交给将官们处理。但是当他回到军营后,马上派人去向克莱武通报纳瓦布军营中所发生的一切情况,并要求克莱武立刻发起攻击。
米尔·贾法尔走后,西拉杰又把罗易·杜尔拉帕请来征询意见。他同样也劝说西拉杰撤退。西拉杰屈服了,给代替米尔·马丹指挥战斗的莫汗·拉尔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然后,骑上仆人的骆驼,带着自己的两千名士兵,向木什达巴德方向逃去。
克莱武的部将基尔帕特里克少校看到纳瓦布的军队撤退,法国军人被遗弃在阵地上,立即集中炮火进行轰击,并派出一支小分队占领了法军阵地。接着,克莱武命令其余的部队开始进攻。
克莱武来到法国军人抛弃的阵地上,开始对堑壕后面的印军展开了猛烈的炮击。坚守在阵地上的纳瓦布军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出卖,还在顽强地抵抗。克莱武受到了印军炮火的还击,放弃了原来的阵地,向堑壕靠拢,他把一半步兵和炮兵部署在小湖的土丘上,余下的一半兵力大部分部署在右边近200公尺处的一块高地上,又挑选了160人部署在靠近堑壕的一个水塘后边。从这三块阵地发出猛烈的炮火。滑膛枪队也进行持续的瞄准射击,使印军遭受很大的伤亡。炮车上的役牛不再驯服,失去了指挥和后援的印军再抵挡不住英军的攻击。克莱武又组织了两支强大的小分队去占领圣弗莱扼守的防御工事和它东面的小山。圣弗莱看到其他军队都已撤退,自己又受到英军的威胁,也只好撤退了。6月23日下午5时,英军占领了整个堑壕和纳瓦布的军营。普拉西战役结束了。
普拉西战役的结局
纳瓦布军队总计5万人,只有米尔·马丹指挥的1万2千人和几十名法国士兵直接参加了战斗;3个叛将指挥的3万6千人始终没有参战,处于中立状态。英军数量不到3千。整个战役断断续续进行了不足9个小时。
据克莱武估计,印军500人阵亡;英军18人阵亡,其中欧洲人4人,印度人14人;有45人受伤,其中欧洲人9人,印度人36人。
西拉杰-乌德·道拉在6月24日晨逃回首府木什达巴德。他在战斗中失败的消息使全城陷入一片混乱。他尽力聚集力量,他的军官和士兵都四处逃散。尽管他向军队散发了许多金银,已经是徒劳无益了。大约半夜时分,传来了米尔·贾法尔已经进城的消息。西拉杰带着妻子拉特芙·温·尼莎和几个忠诚的仆从逃出了木什达巴德。他在溯河而上逃往拉杰马哈尔的途中,被一个名叫达纳沙的穆斯林出卖。7月2日,在木什达巴德,米尔·贾法尔授意其子米兰将西拉杰杀害。一个具有一定爱国和独立思想的统治者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年仅20岁,统治时间也只有短短15个月。
6月24日,叛徒米尔·贾法尔会见了克莱武,并按照克莱武的命令立即返回木什达巴德维持治安。6月28日,在木什达巴德,克莱武扶植米尔·贾法尔登上了纳瓦布的宝座,完成了普拉西战役的整个过程。
普拉西战役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受侵略的孟加拉失败了。这是由于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首先,孟加拉内部矛盾重重,侵略者充分利用了这些矛盾。
印度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由于频繁的外族入侵、地区的严重隔绝、宗教和种姓的巨大差异等原因,以至到了十八世纪中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再加上当时莫卧儿帝国正处在衰落的混乱之中,战争的紧急时刻,中央不能支援地方,地区之间也不能互相支援。在纳瓦布的军队内部,多数士兵只知服从自己的军官,根本谈不上对国家的忠诚。
在孟加拉,西拉杰推行的反印度教的政策,引起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的反对。他限制外国商人非法贸易的措施触犯了依附于出口贸易的商人和银行家的利益。他的轻举妄动又引起了一些握有兵权的将领的仇恨。因此,西拉杰在孟加拉内部是比较孤立的。
英国人充分利用这些矛盾,使用分化、欺骗等卑鄙手段,收买了西拉杰的军事将领,使他们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充当内奸,起了英国人所起不到的作用。
其次,英国人在战前扫除了法国人的势力也是保证在战斗中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殖民者和法国殖民者对于印度人民来说同样都是外国侵略者,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形势下,出于各自的利益,其中的一方又可能与印方形成某种暂时的联合,以对抗另一方。克莱武认识到法国势力是自己独霸孟加拉的劲敌,因此,在马德拉斯出征之前就明确表示要把法国人从昌德纳戈尔驱逐出去。3月23日英军对法国人的胜利不仅消除了竞争的对手和西拉杰在反英斗争中可能借助的力量,而且还接受了法国人在昌德纳戈尔的物资储备,壮大了自己,为在普拉西获取胜利准备了更充分的物资条件。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指出:“不占领昌德纳戈尔,普拉西战役就不可能发生,帝国就不可能建立。”
第三,普拉西战役的胜负还取决于双方军队素质的优劣和指挥官个人才能的高下。
克莱武的军队虽然只有3千人,却是按照先进的欧洲方式训练、装备并由欧洲军官指挥的。他们在组织纪律性、机动灵活性和使用武器的熟练程度等方面,都比未受过多少正规训练的纳瓦布军优越得多。尽管纳瓦布军在数量上和大炮的数量、口径上均较英军占优势,但一遇到有组织的抵抗或进攻就溃不成军了。
克莱武机警、灵活、富于冒险精神,他的组织指挥才能比西拉杰要高明得多。作为战斗的必要准备,他还组织了推翻西拉杰的阴谋,分化了他的军事力量。在战役中,面对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印军,他能有效地调整军队部署,避免重大伤亡。并能抓住有利的战机,机动灵活地命令军队发起进攻,夺取整个战役的胜利。而西拉杰在战前就发觉了米尔·贾法尔等人的叛变阴谋,可是他优柔寡断,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剥夺其兵权。在战役中,他又不能利用人力、武器和地形的优势有效地组织进攻,在关键时刻,他轻信叛徒的谗言,轻率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仓皇逃跑,把军队丢在阵地上,铸成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普拉西战役的影响
从军事角度上看,普拉西战役称不上一次战役,只不过是一场炮战,一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它却对印度历史的发展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性质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因此,普拉西战役成了印度近代史印度殖民地时期历史的开端。尼赫鲁为此曾写道:“在孟加拉,克莱武利用鼓励叛逆和伪造的手段,毫不费力地就于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取得胜利。这日子有时被人们认为是大英帝国在印度开始的标志。”印度的史学界也赞成这一看法,马宗达写道:“普拉西战役……比世界上许多最大的战役都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后果。它为英国征服孟加拉和最终征服整个印度铺平了道路。”
为什么说普拉西战役是印度近代史的开端?这是由于它的直接后果和深远影响所决定的:
1.孟加拉由具有主权的独立王国开始变成英国的殖民地。战役前,纳瓦布是孟加拉拥有主权的独立的统治者。战役后,一种新的因素出现在孟加拉的政治生活中,米尔·贾法尔名义上是孟加拉的纳瓦布,实际上不过是英国主子手中的傀儡。他在1757年7月15日签订的条约中表示:“英国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无论他们是印度人还是欧洲人”;“无论何时,当我要求英国人援助时,我将负责供养他们。”这说明纳瓦布完全丧失了主权,在孟加拉出现了一个国家受着一个商业公司及其雇员有组织的掠夺和抢劫的前所未有的先例,标志着印度开始逐渐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组织变成了殖民统治机构。战役前,公司只不过是一个商业贸易组织,在孟加拉的总督面前,公司处在卑下的仆人的地位,其贸易活动要受纳瓦布的辖制。克莱武原来不过是公司的小职员,因普拉西战役“功勋卓著”被任命为孟加拉的第一任省督(1758-1760年),统管公司的孟加拉事务。实际上,他成了孟加拉的太上皇,掌握着纳瓦布的废立大权,直接对孟加拉的地方官发号施令,干预孟加拉的内部事务,没有他的同意,任何重要的决定都不能通过执行。公司还获得了加尔各答以南约2,290平方公里的“二十四区”(县名)领土上的征税权和在加尔各答设立造币厂的特权。它不仅拥有军队,还建立了法庭,变成了印度领土上的“独立王国”。马克思在1853年深刻地指出:“七年战争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正是那个时候,才奠定了现时的这个东方不列颠帝国的基础。”
①3.对英法争霸印度的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役前,英法争霸印度的主要战场是在南印度的卡纳蒂克地区,法国略占优势。英国在普拉西获胜的消息一传出,南印度的地方封建主纷纷疏法趋英。正是孟加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有力地支持英国殖民者在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1758-1763年)中战胜法军,基本上结束了多年来西方列强争夺印度的局面。
4.孟加拉成为英国进一步殖民扩张的基地,孟加拉的物资财富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孟加拉是印度最富庶的省份,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它的手工业品远销全国各地,同时又吸收了全国各地的财富。普拉西战役后,英国殖民者更疯狂地掠夺和搜刮孟加拉的财富,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的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英军进入木什达巴德时,仅盗窃宫廷库藏一项,就为公司及其职员带来了6,000万镑的财富。克莱武分得23万4千镑,董事会的董事各得5万至8万镑,陆军和海军分掉了40万镑。就在7月3日西拉杰的尸体在木什达巴德游街的时候,200条装载金银珠宝的船只顺流而下,运往加尔各答。另外,据1772年两个委员会公布的材料,1757-1766年,战争损失赔偿金达3,770,833镑,印度人送给公司职员的“礼品”不下2,169,665镑,另外,克莱武个人每年还有3万镑的收入。
美国作家布鲁克·亚当斯在1929年指出:“普拉西战役不久以后,孟加拉的掠夺物开始抵达伦敦,并且好象即刻就发生了影响,因为所有的权威们都同意‘工业’革命是在1770年那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下半期掠夺印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的英国”。印度使英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同时,印度却越来越贫穷,它的居民陷入了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的灾难。
① 关于印度近代史的上限,国内外大体有五种看法: 1.1707年,奥朗泽布去世;2.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开始,英法在印度开始争霸;3.1757年,普拉西战役,印度开始沦为英属殖民地;4.1761年,第三次旁尼帕特战争;5.1774年,沃伦·哈斯汀斯就任英印总督。
① 另外两个事件是本文叙述的普拉西战役和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359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