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日耳曼部落大迁徙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20 评论:0

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波罗的海西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在公元前一千年代,他们不断扩张,四方迁移,占领新的土地。至公元一世纪前后,日耳曼人已在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定居下来,过着亦农亦牧的生活,成为罗马帝国北方的邻居。
日耳曼人向罗马境内迁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末期,基姆伯尔人和特乌托涅斯人为了寻求土地,他们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国土,与罗马人几度发生激战,最后被罗马彻底打败。可是,三百年后,当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当皇帝时,日耳曼部落中的马可曼尼人等越过多瑙河进犯帝国边境,奥勒利乌斯已经无力将他们全部打退了。公元172年,他只得允许一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多瑙河以南,想利用他们抵御其他蛮族。此后,越来越多的日耳曼人涌进罗马帝国,有的前来经商,有的作为战俘安置在大农庄中劳动,有的充当罗马雇佣兵,个别上层分子还获得罗马的高职,当了军团的长官。这批先来的日耳曼人,成为大迁徙期间新进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的天然同盟军。
公元一世纪,日耳曼人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经开始解体。到三至四世纪之交,日耳曼人由于战争的需要,各部落经过合并和组合,已结成许多部落联盟,如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部落联盟等。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接触,使他们掌握了较先进的工具与武器,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增多,助长了向外迁徙扩张的趋势。部落联盟的首领和氏族贵族,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经常越过多瑙河,袭击罗马帝国的北方行省,使帝国政府陷入困境。
然而,日耳曼人的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却是从四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这是由于受到匈奴人西迁的影响。匈奴人原住在中国北部,东汉初年分成南、北两部。后来,南匈奴臣服汉朝,逐渐与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因和汉朝对抗,被击败后,于一世纪末期迁到中亚一带定居。其后,便在那里生息繁聚,形成匈奴大同盟。匈奴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为了掠夺牧场和财富,便继续向西扩张迁徙。374年,匈奴从里海附近的草原出发,进兵欧洲,连战连胜。经过五、六年的战斗,他们便到达蒂萨河流域的匈牙利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建立匈奴帝国。由于匈奴人由东向西的驱赶,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勃艮第人等,为了逃避匈奴人的兵锋,离开他们所居住的故土,迁徙到罗马帝国境内,从而造成日耳曼部落大迁徙的浪潮。

西哥特人的迁徙


374年,匈奴大同盟十数万人在军事领袖巴兰姆伯尔率领下向西突进,住在黑海北岸地区的东哥特部落战败后,被迫归附。一部分不愿屈服的东哥特人,在新选的首领阿拉修斯和萨弗来克斯的领导下,渡过德涅斯特河,向达基亚(今罗马尼亚)逃生。
匈奴人继续西进,住在达基亚的西哥特人不战而溃,退到多瑙河北岸,请求允许渡河到罗马帝国避难,表示愿为罗马边防军提供兵员。罗马皇帝瓦连斯在要求他们解除武装、提供人质的条件下终于同意了西哥特人的要求。同时答应拨给土地,供应粮食。于是,一群群西哥特人乘着船只、木筏,于376年春季南渡多瑙河。日耳曼部落大迁徙从此开始。
哥特人渡河来到帝国的麦西亚省(今保加利亚)。罗马政府不履行诺言,非但没有供应粮食,反而勒索沉重的捐税,拐卖哥特人充当奴隶。饥饿的折磨,迫使哥特人卖儿卖女,以换取少量食物。但罗马官员却没能使哥特人解除武装。罗马人背信弃义,哥特人奋起反抗,占领了色雷斯大部地区。滞留在多瑙河彼岸的阿拉修斯和萨弗来克斯率领下的东哥特人,闻讯赶来和他们汇合,当地的奴隶、隶农和色雷斯的矿工也踊跃参加。378年8月9日,西哥特人的军事首领弗利提恩率领起义队伍与瓦连斯的军队在亚得里亚堡附近激战,哥特人的骑兵压倒了罗马的重装步兵,罗马军队惨败。瓦连斯战死。
379年弗利提恩逝世,哥特人内部发生纠纷。新皇帝提奥多西乌斯乘机使用怀柔措施,让东哥特人定居在潘诺尼亚,让西哥特人定居在色雷斯、马其顿等地,保证供给粮食,分给土地,起义得以平息。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这时,西哥特人新推选的领袖阿拉里克利用帝国分裂之机,率军横扫马其顿和希腊。东罗皇帝阿尔卡狄乌斯束手无策,于397年任命他为伊吕里库姆地区总督。利用这一合法地位,阿拉虽克收缴罗马人的大批武器、粮食和其他物资,增强了实力,提高了他在哥特人中的声望。
四年以后,他决意进兵意大利,并且在那里组建王国。阿拉里克从伊吕里库姆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沿途的奴隶和隶农都纷纷加入他的队伍。他在未遇到任何阻碍的情况下,进入北意大利。西罗马皇帝荷诺里乌斯见形势危殆,遁入拉温那。这时,幸有西罗马司令官、汪达尔人斯提里科火速召回驻不列颠和莱茵河的军团,蹑踪西哥特人之后,于403年击败西哥特人,阿拉里克退回原地。
斯提里科挫败强敌,意大利因而得救,罗马元老院为他举行盛大的凯旋式;此后他权势日增,为其政敌所忌恨,408年8月终于被荷诺里乌斯下令处死。斯提里科之死,激起他麾下的三万名蛮族官兵的愤慨,他们毅然投奔阿拉里克,要求他再进兵意大利,为枉死的斯提里科报仇。
408年秋,阿拉里克再次越阿尔卑斯山,沿着亚得里亚海岸,南下翁布里亚平原直趋罗马城,并抢占奥斯提亚港,断绝粮道。被围困的罗马城陷于饥馑,龟缩在拉温那的罗马皇帝坐视不救,罗马人只得求和,向阿拉里克交出黄金五千磅和白银三万磅。西哥特人撤围退走。
但是,阿拉里克并没有退出意大利,而是移师北上,包围拉温那,向皇帝提出要求割让威尼西亚、伊斯特里亚、诺立克和达尔马提亚诸省,实际上就是要建立由西哥特人自己统治的国家。这一要求被拒绝,阿拉里克准备攻城,适有东罗马派来四千援军,给荷诺里乌斯解了围。410年,阿拉里克挥戈南进,再次包围罗马。这一次,他拒收财物,决意攻占罗马城。
自从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陷罗马以来,八百年中古罗马的首都还不曾被异族攻陷过,因而被誉为“永恒之城”。在西哥特人的围困下,城内奴隶和下层自由民起义了。8月24日午夜,城内奴隶打开了萨拉里亚城门,放进了西哥特人的军队。西哥特人占领罗马后,城内遭到延续六天的洗劫。
阿拉里克劫掠罗马后,为掠到更多的粮食与农田,又引兵南下,到布鲁提伊扎营。这时,意大利境内到处有奴隶、隶农和贫苦农民起义,生产遭到破坏,粮食歉收。阿拉里克打算渡海夺取北非,在盛产粮食的阿非利加行省找一块久居之地。但正当准备出发时,阿拉里克在康森蒂亚病逝。
阿拉里克死后,由妻弟阿多尔福继任西哥特人领袖。其时,阿多尔福已感到他的族人疲于征战,遂放弃去北非的计划,而与皇帝荷诺里乌斯言和,并接受罗马将军头衔。412年,西哥特人的全部人马,在阿多尔福率领下进入南高卢,受到当地巴高达运动的强大支援,迅速占领阿奎坦尼亚地区。继之,他们又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419年,阿拉里克之孙提奥多理克任领袖,他以土鲁斯为首都建立西哥特王国。从此,西哥特人结束了历时将近半个世纪的大迁徙活动,在南高卢和西班牙定居下来。

汪达尔人的迁徙


汪达尔人原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约在公元前一世纪迁居波罗的海南岸,占据维斯瓦河与奥德河之间的一片土地。三世纪他们南下中欧,被哥特人所败,后向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贿纳重金,被准许定居在帝国的潘诺尼亚行省。其后,又有大群的苏维汇人来自匈牙利的东北部,并有大群被匈奴人所逐的阿兰人来自里海一带,他们都和汪达尔人杂居于此。他们之间虽然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却能友好相处。


罗马人和“蛮人”的厮杀


住在潘诺尼亚的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因受匈奴人威胁,被迫西移,到达诺立克和里西亚两省。从此,他们便踏上大迁徙的征途。
当时,阿拉里克正率领西哥特人向意大利进军,结果在波连提亚被罗马军打败;不久,另一支日耳曼人成分混杂的队伍在东哥特人拉达加伊苏斯率领下又进入了北意大利,后在佛罗伦萨附近的法爱苏里也被罗马军打败。为了击退这两支日耳曼人进攻意大利,罗马政府召回驻扎在莱茵河和高卢的军队参战,因而放松了北方行省的边防,这就给汪达尔人以及其他日耳曼部落大举涌进高卢,提供了方便条件。406年,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越过莱茵河,侵入高卢。
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在高卢劫掠二年后,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到达西班牙,占领了整个伊比利安半岛。他们分割土地,苏维汇人获得半岛西北部的加里西亚;阿兰人占据西部地区;半岛上其余地区则落入汪达尔人之手。
不久,西哥特人到达南高卢的阿奎坦尼亚地区。416年,西罗马皇帝唆使自己的同盟者西哥特人进攻西班牙。汪达尔人在军事首领贡塔里克领导下,且战且退。经过十年的激烈战斗,至425年,汪达尔人、阿兰人被迫退到半岛南端的卡塔黑那和塞利维亚;苏维汇人则被压退到半岛的西北隅。正当汪达尔人处于困境之中,贡塔里克死去,他的兄弟盖塞利克继任汪达尔人的军事首领。此人深谋远虑,意志坚强,可算是公元五世纪日耳曼人中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受任于败军之际,深知要摆脱困境,只有改变战略。于是,他决意去攻打罗马的北非行省。
429年5月,盖塞利克从塔里法城出发,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在仗达附近登陆。盖塞利克所率领的部众共八万人(阿兰人在长期战斗中已与汪达尔人混合)。他们一踏上北非的土地,便和当地的阿哥尼斯特运动汇合起来,参加这一运动的奴隶、隶农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北非总督卜尼法斯率军镇压,被打败后退守希坡城。盖塞利克包围了这座城市,围攻十个月,因缺乏攻城器械,未能攻克,这是汪达尔人在北非所遇到的唯一抵抗。盖塞利克撤围后,攻掠其他地区,屡败罗马军队,终于攻占希坡城。两年后,罗马的北非行省,除迦太基等城市外,其余的地区都被汪达尔人占领。西罗马皇帝瓦连提尼安努斯三世只得求和。435年,双方在希坡城签订协议。根据协议,汪达尔人成为帝国的同盟者,只纳少量的贡赋。盖塞利克利用同帝国议和的机会,获得喘息时间,在自己的内部和占领区进行整顿。
经过四年多的整顿,盖塞利克便撕毁协议,发动进攻,于439年占领北非的首府迦太基城。迦太基的陷落,标志着罗马帝国在北非六百年统治的结束。盖塞利克以迦太基为首都建立汪达尔人王国。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455年,盖塞利克又渡海北上,攻陷罗马,洗劫十四日,使罗马遭受严重的损失。

法兰克人的迁徒


法兰克人祖居莱茵河下游,分为滨海法兰克人和滨河法兰克人两支。三世纪起,法兰克人经常侵入高卢,掠夺财富和土地。至四世纪末,滨海法兰克人作为罗马的同盟者在埃斯考河和马斯河下游一带住了下来;滨河法兰克人则定居在莱茵河和马斯河之间。
五世纪初,高卢地区的巴高达运动余焰重燃。法兰克人获巴高达运动的支援,于420年向南推进。这一年,被认为是法兰克人大迁徙的开端。但是,他们的迁徙,并不是舍弃原有的故土,而是以它为根基,采用蚕食的方法扩大地盘,这是和其他日耳曼部落进行长途跋涉的迁徙所不同的。
在法兰克人向北高卢进犯时,勃艮第人占据了高卢的东南隅。勃艮第人原住在波恩荷尔姆岛,后来迁至奥得河口一带,四世纪时继续南下,跨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36年他们在军事首领贡德里斯率领下迁徙到罗纳河流域定居。
451年春,匈奴国王阿提拉率军攻打高卢,西罗马军事统帅阿提乌斯联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于6月20日在卡塔龙尼安平原的特洛伊城附近与匈奴人会战。两军伤亡惨重,不分胜负。战后,阿提拉退出高卢,阿提乌斯也回意大利去了。滨海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墨洛温乘机向南侵占罗马的土地,把疆域从埃斯考河推进到松姆河流域。不久,贡德里斯以里昂为首都建立勃艮第王国。这个王国建立后,切断了意大利和北高卢的交通。从此,西罗马帝国政府和北高卢的联系中断了。
由于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等相继入侵,罗马高卢领土到五世纪中叶就四分五裂了。整个西南部的阿奎坦尼亚地区和南部的普罗旺斯属于西哥特王国;东南部的罗纳河与索恩河流域是勃艮第王国的疆土;西部的阿尔摩利克半岛,为从不列颠渡海而来的不列颠人所占据。只有高卢的中部地区,即从卢瓦尔河到松姆河和马斯考河上游地带,仍属西罗马帝国。但由于勃艮第王国的隔阻,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从464年起,它由罗马化的高卢贵族西阿格留斯治理,史称“西阿格留斯王国”。它的领地的东北部正同法兰克人的领土接壤。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残留在高卢的“西阿格留斯王国”四面楚歌。这时,住在都尔奈地区墨洛温的孙子克洛维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481年他继任军事首领后,便联合滨河法兰克人及其他法兰克人部落合兵进攻“西阿格留斯王国”。486年,双方在苏瓦松附近进行决战,西阿格留斯兵败被杀,西罗马帝国残存的军事力量被彻底消灭了。当年,克洛维便以苏瓦松为首都,建立法兰克王国。不久,克洛维将首都从苏瓦松迁到巴黎。
496年,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取得罗马主教和高卢地区基督教会的支持,从而使他很快地赶走南高卢的西哥特人(507年)而占据高卢全境。克洛维的继承者继续扩张,到六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便据有与现在法国大致相同的疆域,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迁徙


盎格鲁人祖居日德兰半岛南部,半岛北部为朱提人,撒克逊人则住在易北河和威悉河下游一带;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关系密切,他们的语言和风俗很难区分,历史上通称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与法兰克人毗邻,由于法兰克人势力强大,无法向高卢发展,因此在五世纪中期,当匈奴人进犯北欧时,他们便渡海徙入不列颠。
不列颠或称大不列颠岛最早住着克尔特人的原始部落。公元一世纪中叶,被罗马征服,设置行省,派总督治理。不列颠被分成军事区(西北部山区)和行政区(东南部平原区)两大部分。实际上罗马人只控制着行政区,西部的威尔士和北部的苏格兰仍在克尔特族的不列颠人的手中,他们经常联合起来掀起反抗罗马占领军的斗争。
从四至五世纪起,罗马帝国在奴隶、隶农起义和日耳曼人入侵的联合打击下,日渐衰落,帝国政府逐渐放弃对边远行省不列颠的控制;从407年起开始撤退戍军,至442年全部退走。从此罗马对不列颠长达400年统治结束了,克尔特人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克尔特人虽摆脱异族的压迫,建立一些小的公国,它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混战不已,削弱了自身的防御能力。这就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提人乘虚而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日耳曼人中罗马化程度最低的原始部落。从三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人就划着小船横渡北海,对不列颠沿岸地区进行骚扰,从事海盗劫掠活动。考古学家曾发现这种小船,长约75英尺,宽10英尺,满载时吃水两英尺,通常使用36名划手,行驶轻便快速。为了防止这些海盗,罗马人沿东南海岸,从梭伦特到屋西建立要塞和瞭望台,配备军队专门对付他们,从而这一地区被称为“撒克逊海岸”。四世纪时,为了加强防守,罗马皇帝设置海疆防卫长官,授权他统一指挥驻守要塞和瞭望台的军队。这一措施曾使罗马获得一个短暂的安宁时期。但不久之后,随着罗马军团的全部撤退,克尔特人内部纷争,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提人便大举入侵不列颠。有关这些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颠的详情,所知甚少,根据为数不多的记载,只能描绘出一个粗略的轮廓来。
朱提人最早来到不列颠。据说肯特地区一个克尔特人的部落首领屋提吉伦,为了抵御皮克特人和斯克特人海盗式的袭击,邀请朱提人以同盟者的资格入境。朱提人的军事首领海恩吉斯和豪沙两兄弟率亲兵于449年从泰晤士河上岸,进入肯特。他们为屋提吉伦服务达六年之久,后因薪饷问题,同屋提吉伦发生争吵,最后以武力驱逐他们的主人,占领肯特地区。
与朱提人进入肯特的同时,撒克逊人从北海的东南岸起程,乘船到达沃什湾进入英格兰,然后溯乌斯河向南进发,在剑桥附近上岸,再沿罗马人修筑的伊克尼尔克大道进入泰晤士河流域。盎格鲁人则横渡北海,取道恒比尔河口进入英格兰的中部。克尔特人对入侵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从被征服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城市破败,耕地荒芜,罗马人的遗物几乎全遭毁坏来看,克尔特人和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进行过激烈而残酷的战斗。这和其他日耳曼部落进入罗马帝国时,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和支持,是大相径庭的。
克尔特人的顽强抵抗,使征服过程拖延相当长的时期。500年左右,入侵活动曾一度停顿。当时有一位名叫阿鲁狄尔的武士,领导克尔特人坚壁清野,打了一连串胜仗,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顿山之战。阿鲁狄尔获胜,遏止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前进达数十年之久。
约在巴顿山之战前后,克尔特人中的一支不列颠人,为躲避入侵者的蹂躏屠杀,横渡英吉利海峡,迁徒到高卢西北部的阿尔摩利克半岛,这个半岛因此而得名布列塔尼(或称小不列颠)。
550年以后,入侵者又重新向前推进。南部的撒克逊人,打败克尔特人的抵抗,把疆土扩张到布里斯托尔湾。613年,盎格鲁人在今日诺丁汉郡的切斯特获胜,把占领区推进到爱尔兰海岸。这时,不列颠岛的大部才被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占领。从此,他们便在这个岛上定居下来。

东哥特人、伦巴德人的迁徙


上文说过,东哥特人原住在黑海北岸地区。374年匈奴人进兵欧洲,东哥特人的首领亥尔曼率领军队进行抵抗,失败后自杀身亡。其子呼纳蒙特所率的一支东哥特人,遂于375年投降,归顺了匈奴。此后,东哥特人长期活动在达基亚和潘诺尼亚一带。451年,他们曾随同阿提拉征战高卢。匈奴帝国解体后,东哥特人获得了独立。后经东罗马皇帝马尔契安同意,定居于潘诺尼亚。不久,他们发动对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掠夺,470年攻占辛吉敦(今贝尔格莱德)和内索斯。次年,特奥多里克被推举为东哥特人的军事首领。
488年,特奥多里克率领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他以东罗马军队长官的身份,获得罗马贵族的大力支持,经过四年多的战争,打败奥多亚克,占据拉温那,并以此为首都,建立东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存在了约半个世纪,至555年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所灭。但为时不长,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又被新来的日尔曼部落伦巴德人占领了。
三世纪伦巴德人住在易北河下游,后又南移,在匈奴人入侵时曾归顺匈奴。后经查士丁尼同意到诺里克和潘诺尼亚定居。553年,他们曾协助东罗马军队攻打东哥特人。568年4月,伦巴德人在军事首领阿尔波音率领下向意大利移动,其目的是占领土地,长期定居。当时,意大利正处在长期兵燹之后,人烟稀少,少数东罗马驻军无力抵抗,因此,伦巴德人迅速占领了北意大利的波河平原,建立伦巴第王国。572年定都帕维亚。
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是日耳曼部落大迁徙的最后一幕。此后,他们都在已经占据的领土上定居下来,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日耳曼部落大迁徙,在历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自三世纪以来,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奴隶、隶农和贫民的起义连绵不绝,遍及帝国各地。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日益衰落的罗马帝国,动摇了它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日耳曼人大举迁入罗马境内,屡败罗马军队,到处摧毁罗马的地方政权,直至攻陷罗马城,并在帝国领土上建立起一系列蛮族王国。所以,西罗马帝国是在人民起义和日耳曼人入侵的联合力量打击下灭亡的。
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后,夺取了罗马人大量土地,一部分分给日耳曼人各公社,大部分则被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占为己有,于是这些首领和亲兵贵族都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他们把土地分给原来田庄上的奴隶、隶农耕种,从中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从中萌发了封建制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耳曼人公社也发生分化,自由农民纷纷破产,他们和先前的奴隶、隶农逐渐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新的农奴阶级。这样,在奴隶制瓦解的基础上,由于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相互影响和激荡,使西欧逐渐产生了新的封建制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19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