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普法战争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97 评论:0

普法战争(1870—1871年)是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和普鲁士王国之间进行的一场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战争期间两国的政体皆发生变化,最后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和约,结束战争。普法战争敲响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丧钟,促进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加速了德意志的统一,明显地改变了欧州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从军事角度来看,普法战争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较大的一场战争。

法普之间的深刻矛盾


从1701年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到普法战争的170年中,法普两国的关系几经沧桑。十八世纪,双方以和平为主,冲突甚少。法国大革命时期,普鲁士并非反法联盟自始至终的主力,但两国已经互相作战。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与奥埃尔施泰特战败。1807年签订的提尔西特和约使普鲁士处于不利地位。后来,普鲁士参加了摧毁拿破仑一世帝国的战争,还与俄奥等国组织神圣同盟,在欧州政治舞台上压制法兰西。1866年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军队于萨多瓦取胜,夺得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此后,法普关系急转直下,迅速恶化,终于导致普法战争的爆发。
普法战争是双方战前政策的继续,也是两国长期矛盾和冲突的结果。
法兰西第二帝国发动此次战争具有多种考虑:保持欧陆优势,阻碍德意志统一,夺取来因河左岸地区,防止腹背受敌和摆脱国内政治危机。
英、法、奥、俄等欧州大国历来皆在争夺欧州优势,为此不仅竭力扩大自身版图,而且尽量防止另一大国增添其政治经济力量。1853至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①使法国再度成为欧州大陆首屈一指的强国,并且在十多年内基本保持了这种优势。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波拿巴王朝难于忘却普鲁士王国参与摧毁拿破仑一世帝国的历史仇恨。它更不愿看到在德意志内部纷争中,普鲁士日益获得优势。以前,较为强大的奥地利帝国在历史上曾与法国几度角逐。1866年7月萨多瓦战役之后,普鲁士取代奥地利在德意志民族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以更加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逐步成为德意志民族的核心。面对这个强盛的德意志国家,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者们感到很大不安。为了挫败争夺欧陆优势的对手,法兰西第二帝国过去曾与奥地利作战,现在准备不惜代价反对普鲁士的兴起,防止由它来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法国的对德政策在于尽可能保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让它们的力量由于内部矛盾而互相抵消,为法国从中渔利提供机会。帝国国务大臣卢埃尔于1867年在立法团关于促使德意志保持“一分为三(按:指普、奥和南德),永远不得统一”的演说反映了拿破仑三世的政策。不仅如此,法国政府还企图控制德意志南部巴登大公国、符腾堡王国和巴伐利亚王国等地区。
来因河左岸的土地为法国统治阶级垂涎已久的地方。第二帝国统治者心目中的“来因河左岸”,实际包括:来因河与摩泽尔河之间的德意志地区,即当时普鲁士王国来因省的一小部分、巴伐利亚王国的普法尔茨等地;卢森堡大公国和比利时王国。拿破仑一世时期,上述地区皆曾划入法国版图。法兰西第一帝国虽已烟消云散,成为历史旧事,但法国资产阶级并未放弃对于来因河左岸的野心。普奥战争前,1862至1866年期间,在俾斯麦和拿破仑三世及法国外交官员的多次会谈中,双方取得谅解:如果法国对普奥战争保持中立,普鲁士同意在领土方面给法国以“补偿”。当时双方各怀鬼胎,未曾明确商定补偿领土的具体内容。奥地利在萨多瓦败北后,1866年8月,法国驻普鲁士大使两次向俾斯麦要求补偿。法国希望获得来因河与摩泽尔河之间的德意志地区,要求卢森堡改变它与德意志联邦的关系。法国还要求获得比利时。作为交换条件,法国将与普鲁士订立攻守同盟,并同意全部德意志国家加入普鲁士为首之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并不公开反对法国对于卢森堡和比利时的要求,他宣称这是法国因在普奥战争中持中立态度而“要求小费”,俾斯麦表示将用军队捍卫德意志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扩张领土的企图未能实现,法普矛盾激化。
法国决定进行战争还出于一种军事考虑。十六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其领土包括德意志诸邦国、西属尼德兰、弗朗什一孔德、萨瓦、尼斯、皮埃蒙特、西班牙、撒丁、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等处。法国除面临大西洋和地中海之外,处在哈布斯堡王朝的两面夹攻之中,对外关系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如果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又在西班牙执掌政权,那么法国将重陷腹背受敌的境地。对此,不仅拿破仑三世宫廷感到危险,在野的政治家们也深为忧虑。
帝国政府走向战争的最后一种考虑在于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视线,以军事胜利解救国内政治危机。六十年代后期,法兰西第二帝国正在改革其政治体制,资产阶级议会制逐步恢复,国内政治生活大为活跃,共和派运动和工人运动皆掀起新高潮。掌权的大资产者正寻找机会摆脱困境。同时,以皇后欧仁妮为代表的专制制度拥护者们也希望发动战争,乘机否定改革,恢复专制。上述种种原因促使法国政府在六十年代后期推行一种准备与普鲁士决战的对外政策。
普鲁士王国发动此次战争也有自己的打算:实现霍亨索伦王朝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争夺欧陆优势和吞并法国的部分士地。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意志的领导权还掌握在奥地利手中。普鲁士由于力量不足,不敢直接与奥地利争夺。它在国内实行军事改革,于1853年恢复“德意志关税同盟”,以求继续笼络一系列小邦国。它在奥地利对法意的战争中支持哈布斯堡王室。普鲁士甚至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当普鲁士自感羽毛丰满,国力大增时,它便与奥地利一决雌雄,萨多瓦胜利保证它得到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此后,统一德意志的巨大阻力仅仅剩下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国既公开反对以普鲁士为首统一德意志,又索取来因河左岸土地,从而激怒了普鲁士的容克地主与资产者。同时,法国在德意志事务中的影响也使普鲁士感到不安。汉诺威王国和萨克森王国不愿与普鲁士持同样立场。巴伐利亚王国与普鲁士的对立最突出,它与符腾堡王国、巴登大公国等南德诸邦怀疑普鲁士的意图,受到法国的支持。普鲁士统治阶级认识到,不击败法兰西,便无法控制南德诸邦进而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霍亨索伦王朝所代表的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具有争雄欧陆,甚至海外的野心。它于十八世纪最后30年中曾3次参加瓜分波兰,夺得大片土地。它曾参加反法联盟,又为神圣同盟的三个台柱之一。自从打败了奥地利之后,它的野心更大,逐步走向争夺欧陆优势。在普法战争前夕,由于西班牙王位空缺,出现了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出任西班牙国王的可能性。普鲁士统治阶级珍惜继承西班牙王位的良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对于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法国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地区为普鲁士王国梦寐以求的土地。普鲁士王国还以阿尔萨斯和部分洛林地区通用德语为名,提出吞并要求。此外,上述地区的铁矿如能与鲁尔地区的煤矿相结合,将给当时普鲁士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以巨大的推动力。容克地主与资产者对外扩张的野心在争夺邻国领土方面暴露无遗。俾斯麦在普法战争中曾声明需要土地、要塞和边界。可见,普鲁士也怀有扩张领土的野心。
普王威廉一世与俾斯麦所代表的霍亨索伦王朝还准备利用对法战争之机,打击普鲁士内部的民主反对派,以便保证容克贵族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与其对于全德意志事务的领导权。
普鲁士王国并非德意志。普法战争前,德意志未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十六世纪初,它的诗人赛巴斯廷·勃兰特已经为祖国的悲惨状况哀叹:“我们的国土没有统一,没有和平……我们象狮子般互相吞噬,象恶狼般互相撕杀……我们的毁灭即将来临。德意志啊!悲泣吧!末日为期不远!”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统一的问题还悬而未决,这影响到经济难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无法迅速进行,它的内部事务受到法、俄、英诸国的干预,很难以强国姿态自立于欧洲大国之林。
六十年代后期,法、普两国关系日趋恶化,来因河上空逐渐汇集战争乌云。法普双方都在寻找盟友,以求壮大自己和孤立对手。奥地利最有可能与法国结盟,但萨多瓦战役之后,它尚未恢复元气,同时还要考虑多数德意志邦国已经倾向普鲁士的趋势。因此,它采取观望态度。意大利对普法之争也持观望立场。奥意两国政府准备当法国在战场上取得初步战果时,再公开反对普鲁士。英国海军强大而陆军甚弱,难于直接插手大陆战争。它从自己利益出发,一向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英国对于法国企图吞并比利时甚为不满,当法国政府明确否认上述打算时,英国便对法普冲突持中立态度。俄国与普鲁士于1868年订立互助条约,它倾向普鲁士,并愿出兵牵制奥地利,以阻止奥地利联法反普。普鲁士既有欧洲强国俄罗斯的支持,又逐渐获得南部德意志诸邦的赞同。相反,法兰西第二帝国缺乏盟友,独自投入战争。

从爱姆斯电报至停战协定


普法战争历时10个月之久。它是继克里木战争之后又一次激烈的军事冲突。爱姆斯电报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爱姆斯电报产生于争夺西班牙王位的外交角逐。1868年西班牙发生革命,代表大资产者和资产阶级化地主掌权的军人政府建立君主立宪制。为了应付国内各派相争的政局,他们寻找一位外国王族成员充当西班牙国王。几经尝试后,他们在俾斯麦的支持下选中霍亨索伦王室的利奥波尔德亲王。1870年6月,利奥波尔德本人接受邀请,并得到普鲁士国王的批准。普王主张作为私人事件处理,但俾斯麦代表容克、资产者和军界的要求,利用此事对法国施加压力。同年7月3日,有关消息在巴黎传开。从外交大臣至拿破仑三世都立即联想起查理五世时期法国两面受敌的危险。帝国驻普鲁士大使贝涅德蒂奉命与普方交涉,并取得成果。利奥波尔德以同意西班牙请求放弃的方式,拒绝王位。
此时,法国政府得寸进尺,竟然要求普鲁士国王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普王威廉一世予以拒绝,他于7月13日将在温泉疗养地爱姆斯会见贝涅德蒂的情况和自己的意见电告普鲁士驻各国的外交代表和新闻界。俾斯麦对此电报加以删改,包括下述词句:“国王陛下拒绝接见法国大使,并吩咐值班副官转告他:国王陛下不再有任何事情通知大使。”删改后的电报具有侮辱法国的语调。公布后,法国报刊哗然,政府决定诉诸战争。19日,法国政府对普鲁士宣战。这正是俾斯麦多年寻求的机会。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等南德诸邦国参战支持普鲁士。
7月末8月初,法普双方动员和集中兵力,法国约26万人,分为两个军团。普鲁士共45万人,分为3个军团。8月2日,法军以3师之众侵入德意志,占领萨尔布吕肯,企图占领萨尔河流域。4日,普军开始进攻,侵入法国领土。太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以大于对方10倍的兵力,于维桑堡战役中首次取胜。法军死伤23%。6日,普法两军于弗勒施维勒尔再战。法军重骑兵曾发起勇猛冲锋,但普军有13万,打败了麦克马洪所部4万法军,占领弗勒施维勒尔,打开了通往阿尔萨斯的大门。同日,两军还在福尔巴克作战,法军再败,敞开了进入洛林地区之路。麦克马洪军团被击溃,它与巴赞军团的联系被切断。
法军初战失利立即产生政治影响。奥利维埃尔内阁垮台。8月10日改由库赞-蒙托邦①领导政府。此人年已74岁,属皇后为首的积极主战派。12日,巴赞元帅代替病魔缠身的拿破仑三世任法军总司令。
福尔巴克战役之后有一个战事间歇时期。普军由于兵力尚未充分展开,不能连续进攻,乘胜追击。法军则无所举动,未曾利用时机使两个军团会合。后来,普军由南拐向正北,切断巴赞退往凡尔登之路,从而完全阻止了法国两个军团的会合。8月中旬,普军在麦茨周围进行了3次战役:博尔尼(14日)、格拉维洛特(16—18日)和圣普里瓦(18日)。博尔尼战役不分胜负。哥本指挥的普军在格拉韦洛特与法军浴血苦战。法军炮火颇为猛烈。普军第一和第二军在圣普里瓦与康罗贝尔元帅所部法军对阵,普鲁士王家近卫军在此损失惨重。后来,普军逼迫巴赞的法军退入麦茨,并完成了对该城的包围。
8月底至9月初为普法战争的关键时期。普军在博蒙打败法军,尾随法军由西向东横渡马斯河,将麦克马洪军团以及法国皇帝围入色当要塞。普鲁士和参战的德意志诸邦国的军队以优势兵力展开围攻。当时随军出征的德国国会议员弗兰根堡在日记中记载了战斗情景:“透过绽破之浓雾可以看到波光涟涟的马斯河与黑影朦胧的色当要塞……如钢似铁的包围圈不断收缩,挤压着麦克马洪的军队。巴伐利亚的炮兵直接轰击色当城,城内与四郊多处起火……从各部送来的消息皆说法军惊慌失措地钻入堡垒避难。”9月1日下午,拿破仑三世下令升起白旗,并致信普王:“我亲爱的兄弟,由于我未能战死军中,只能将佩剑献给陛下”。第二天,他和麦克马洪元帅以及39名将军与8万多士兵成为普军俘虏。
法军在色当投降产生严重后果,本来已经处在危机中的第二帝国随即崩溃,9月4日巴黎革命宣告第三共和国诞生。新的共和国政府自称“国防政府”,特罗胥为政府首脑。这个政府不敢动员全国进行抵抗,实际奉行卖国政策。19日,普鲁士第八军开始围困巴黎。9至10月间,梯也尔曾代表政府出使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意大利,但他未曾找到盟友,失望而归。10月初,当时任内政部长后任军事部长的甘必大乘汽球飞出巴黎,在南方图尔等地组织新的军队反抗普军。10月中,普军南下占领奥尔良市,一度渡过卢瓦尔河,但无力继续南侵。10月底,普军在北部取得进展。巴赞元帅于27日率领17万余士兵在麦茨投降。
法国南方于10—12月先后组建数支新军,如卢瓦尔第一军、卢瓦尔第二军、北方军、东方军和孚日军①。卢瓦尔第一军于11月初在库尔米埃尔击败巴伐利亚军队,夺回重镇奥尔良。后于12月初企图北上解救巴黎,但未能到达枫丹白露。普军重新占领奥尔良。12月末,加里波第在法国东部率领孚日军(1万6千人)从普军手中夺回第戎市。贝尔福市的抵抗从11月3日一直坚持至达成停战协定之日。



1870年底,在法作战的德意志军队达84万,另有预备队40万人。他们于1871年1月遇到了法军新的抵抗。1月2—3日,北方军在巴博姆战胜哥本的普鲁士军队,后收复该城。8—9日,东方军在维勒尔塞克泽尔击败敌军,但胜利后滞留不前达4日之久。1月中旬发生3次战役:西部的勒芒、北部圣康坦与东部的埃里库尔。法国卢瓦尔第二军、北方军和东方军分别战败。东方军被敌人切断后路,只得退入瑞士境内。
战争开始后,法国各地组织国民自卫军。巴黎的国民自卫军等武装力量在围困期间曾数次出击,如10月末与12月末国民自卫军在布尔热、12月初正规军在尚皮尼,均遭失败。1871年1月19日,巴黎西南郊比藏瓦尔出击成为普法战争的最后一战。国防政府命令国民自卫军执行最危险的任务,牺牲数千人,正规军未曾给予增援。
普鲁士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厅①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军队所到之处掠夺财物,焚烧村镇,欺压百姓。巴黎被困的数月中,广大群众忍饥受冻,度日如年。德军的压迫在法国各地激起了普遍的反抗。法国人民组成许多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普法在此次战争中的胜负各有其深刻原因。就军事方面而言,法军参谋部原定计划向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进攻,目的在于切断普鲁士与南德诸邦的联系,迫使南德中立,便于法普单独决战。法国政府轻敌思想颇为严重,据说早在宣战之前,法国军事大臣勒伯弗曾公开表示:“我们准备好了,完全准备好了,我们的军队一切就绪,直至最后一个士兵护腿套上的最后一个钮扣。”实际上法军计划不周,动员缓慢,将领无能,指挥混乱和供应不足,这一切大为削弱了法军的作战能力。法军先进的沙斯波式步枪和勇猛的重骑兵无法挽回败局。
普鲁士方面,由国王威廉一世任总司令,很有军事才能的毛奇为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俾斯麦随军出征。虽俾斯麦与毛奇意见不一并不时发生冲突,但普军计划周密,动员迅速,装备良好,基本上实现了攻占阿尔萨斯和洛林、在北部击溃法军并进攻巴黎的目的。普鲁士政府曾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派遣众多情报人员,搜集军事情报和进行破坏活动。德意志军队不仅人数远远超过法军,而且拥有上述可靠的优势。
法国政府早已准备与敌人讲和。1870年9月19—20日,国防政府外长茹尔·法夫尔曾在弗里埃尔与俾斯麦和谈,但未成功。1871年1月,法国败局已定。23日,法夫尔与俾斯麦在凡尔赛再次谈判,并达成协议:双方停战3周、巴黎投降、巴黎的正规军绝大部分要缴械并被宣布为俘虏,法国于15日内赔款2亿法郎并迅速选举法国国民议会以结束战争。28日,法国政府批准上述协定。政府成员中仅仅甘必大主张继续作战,他于2月6日退出政府,以示抗议。但此举无济于事。此时德军已占领法国1/3领土,包括1千万居民。

战争的历史分析


从停战协定到缔结和约经历了3个多月的时间。2月8日选出的法国国民议会于12日在波尔多开会。17日,梯也尔出任内阁首脑,政府由奥尔良派、合法王朝派与共和派资产者组成,得到英、奥、意、俄等国的承认。梯也尔政府继续和平谈判。2月28日梯也尔、法夫尔与俾斯麦代表法德两国在凡尔赛签订和约草案。3月1日波尔多国民议会予以批准。和约草案主要内容如下:法国对德割让阿尔萨斯和铁矿丰富的大部洛林地区,面积1万4千平方公里,居民为160万人。法国赔款总额为50亿法郎,3年内分期付清。在此之前,德军对法国约1/3领土实行占领。法国负责供应占领军的给养。和约草案批准后,德军开始分期分批撤退回国。巴黎保留4万驻军,其他法国正规军队退到卢瓦尔河以南。对法国来说,这是一项苛刻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而俾斯麦所代表的德意志容克地主和资产者的侵略扩张野心则得到了满足。
3月1日,德军开入巴黎,到达香榭丽舍林荫大道一带。参谋部设在爱丽舍宫。德国占领军遭到了居民尤其是劳动群众的普遍反对。商店关门,街道空荡无人,喷泉干涸,许多致哀的黑旗高挂在屋顶或窗前。昔日彻夜灯火的巴黎完全改变了面貌。当时一位目击者如此记载:“到处一片漆黑,林荫大道原来是人群熙熙攘攘,如今空空荡荡比其他街道更令人吃惊。多大的变化啊!”巴黎的普遍敌视,它的国民自卫军还拥有武器等,迫使占领者不敢久留。3日,法德批准和约草案后互相换文。同日,德军匆匆撤出巴黎,他们的实际占领仅仅48小时。俾斯麦曾悄悄地到巴黎察看。德国皇帝未进入巴黎举行祝捷仪式。此时在法国的德军达135万,但他们无法对付充满着复仇怒火的巴黎和全法国的居民。
签订和约草案之后,梯也尔政府获得喘息机会。3月10日,国民议会决定迁往凡尔赛。15日,梯也尔率领政府等机构迁回巴黎。此时,正值法国国内阶级斗争激化时期。18日巴黎发生起义,28日建立巴黎公社。公社接受了和约草案。德国宣布中立,不介入法国内战。实际上,法德两国政府相互勾结镇压巴黎公社。德国陆续释放了10万法军俘虏,后者立即转入凡尔赛军队。俾斯麦为此要求法国加速付清赔款和尽快镇压巴黎公社。他还建议用德军帮助镇压革命。
5月初,俾斯麦与毛奇等为一方,法夫尔等为另一方,在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举行谈判,10日签订了最终和约。它与和约草案基本相同,另增加了若干内容:减缓了德军撤退的速度,不得用法兰西银行的纸币支付赔款,法国应在贸易和航运方面为德国提供最优惠条件,阿尔萨斯与洛林人可在1872年10月之前选择法国国籍。德国同意将贝尔福及周围地区归还法国。
普法战争就法兰西第二帝国和普鲁士王国而言,皆为一场王朝战争,这是双方政策的阶级实质决定的。战争的性质不取决于进攻或防守。在这次战争中,法军首先进入德意志。但从总体而言,主要是德军不断在法国境内采取攻势。列宁曾明确指出:“战争的性质……不取决于是谁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而取决于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这个战争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①
众所公认,拿破仑三世与普鲁士作战的目的是非正义的。但对于俾斯麦政策的估计往往引起争论。马克思早有正确评论:“是谁使路易·波拿巴有可能对德国进行战争呢?正是普鲁士!正是俾斯麦曾和这个路易·波拿巴暗中勾结,以期摧毁普鲁士内部的民主反对派,并使霍亨索伦王朝兼并德国。”②“战争不是法国人民,而是帝国发动的,俾斯麦实质上是和波拿巴一样有罪的。”③当代德国的史学家也承认:普鲁士宫廷和德意志大资产阶级“他们自始便是追求王朝的侵略的目的”。
普军在占领地区的征集政策足以证明其政府的意图。法国居民被迫向普军士兵每人每日提供700克面包,500克肉,250克猪油,30克咖啡,60克烟或5支雪茄,半公升葡萄酒(1公升啤酒或100克白酒),向军官每人每日提供6—8法郎,即相当于士兵供应3—4倍的价值;为每匹马每日提供6公斤燕麦, 2公斤干草和1,500克麦穗。普军还将一些工业企业的设备拆运回国。普鲁士进行的王朝战争当时已遭到德意志工人运动先进分子的谴责。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7月23日)中引用了萨克森5万工人抗议大会的决议、不伦瑞克工人大会的宣言和国际柏林支部的宣言。德意志工人们纷纷谴责这场王朝战争。
但是,还应看到整个德意志的民族要求和国家利益。数十年来,法俄等欧洲大国都在阻碍德意志的统一,都在反对一个强盛的德意志国家的兴起。自从克里木战争后,法国拥有欧陆优势,在反对德意志统一中起着主要作用。德意志统一有利于该地区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拿破仑三世有关政策正与此背道而驰。列宁对此写道: “从德国方面看来,1870—1871年的战争在拿破仑第三失败以前,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因为拿破仑第三和沙皇曾一道压迫了德国许多年,支持了德国的封建割据。”①就普鲁士主观意图而言是为了使霍亨索伦王朝统治整个德意志,但在色当投降之前,它所进行的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统一的事业。
色当投降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为普法战争的转折点。拿破仑三世政权得到应有下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随即产生,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阻力已经消失,而德军却还占领着法国广大地区,继续对法国人民进行掠夺。这样,战争便成为“反对法国人民”的战争和“掠夺法兰西”的战争。停战协定、和约草案与最终和约的苛刻条件都表明了霍亨索伦王朝的侵略意图。
色当之后,法国实际并未丧失抵抗能力。它还拥有丰富资源、充足财力与卢瓦尔河以南的广阔国土和众多居民。法国后来于1872年提前交清50亿法郎赔款促使德军于1873年9月16日提前全部撤走,充分证明了法国巨大的财政力量。后来建立的数支新军作战时有胜有负,仍具备相当作战能力。各地的游击斗争也是打击侵略者的一种力量。但是,法国资产阶级不敢发动全国人民抗击侵略军与占领者。特罗胥政府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国防政府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便把自己变成了卖国政府”①。梯也尔政府继续推行前任政策。当时,只有法国人民自发奋起反抗,只有甘必大等少数资产阶级共和派力图继续抵抗挽救危亡。
普法战争给法国带来了严重后果。法国丧失了阿尔萨斯与大部分洛林地区及其重要工业与铁矿资源。德军的强行征集导致法国农业的破产。战败的法兰西完全丧失了它在欧陆的优势。另一方面,战胜的德意志帝国成为欧陆强国之一。德国兴起与法国战败为导致十九世纪末欧洲国际斗争激化的因素之一。此后,德国竭力阻碍法国的复兴,法国始终不忘复仇,俄国对于德国的强大也逐渐不满,法俄接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些迹象已经依稀可辨。

① 参见《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二分册《克里木战争》一文。
① 夏尔·库赞-蒙托邦(1796—1878年)即所谓八里桥伯爵。
① 孚日军因法国东部的孚日山脉而得名。
① 镜厅在凡尔赛宫内,长75米,宽10米。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79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54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1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