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葡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18 评论:0

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5个非洲国家原来都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的人民曾经同葡萄牙殖民主义的侵略和统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民族解放运动在北非、西非、东非及中部非洲蓬勃兴起的时候,葡属主要殖民地人民也于50年代中期掀起民族独立运动,60年代初期开始了民族解放战争。葡萄牙和罗得西亚及南非的种族主义政权紧密勾结,负隅顽抗,极力镇压安哥拉与莫桑比克等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葡属5个殖民地人民坚持反殖斗争,得到非洲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在70年代中期终于获得了独立。

葡萄牙对非洲的侵略与残暴统治


葡萄牙是最早侵入非洲的殖民主义国家。它在1415年占领摩洛哥北部的休达后①,派遣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逐步占领非洲沿海的一些地区。地处海上交通要冲的马德拉群岛于15世纪30年代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462年葡萄牙人闻进佛得角岛,把该岛变为向南美洲贩卖奴隶的转运站。1495年佛得角正式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522年葡萄牙占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岛,16世纪末占据几内亚(比绍)沿海部分地区。
葡萄牙在非洲争夺最激烈的是安哥拉和奠桑比克这两块面积较大的殖民地。1482年,葡萄牙开始侵入安哥拉西北部沿海地区。1510年,占领奠桑比克沿海地区。1700年,宣布莫桑比克为它的“保护地”。19世纪中叶,加紧向安哥拉内地扩张。在19世纪80年代召开的殖民主义列强柏林会议上,安哥拉与奠桑比克均被划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经过5个世纪的侵略与争夺,到20世纪初,葡萄牙在非洲占领的殖民地主要有: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岛及马德拉群岛等,面积达207万多平方公里,超过西班牙、法国、德国和英国面积的总和,比葡萄牙本土大22倍;人口达1400多万(1972年的人口数),为宗主国人口的一倍半。
葡萄牙侵入非洲后,对当地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19世纪中叶以前,葡萄牙在非洲主要掠夺黄金、象牙和奴隶。据不完全统计,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末的100年中,葡萄牙从非洲掠走的黄金达27.6万公斤。从1580年至1836年,葡萄牙从非洲运出的“黑奴”达400多万人,其中从安哥拉捕获的奴隶即达300多万人。1978年宣布废除海外奴隶制后,葡萄牙在非溯殖民地的大部分地区主要采取强占土地、推行强迫劳动制度与单一经济作物制度、进行不等价交换,征收苛捐杂税等方法,对非洲人民进行掠夺与剥削。1958年在安哥拉,欧洲承租人占据了140多万公顷的土地;而人口比他们多40倍的安哥拉人,却只有180万公顷的贫瘠土地。莫桑比克的情况和安哥拉类似。圣多美岛上的耕地几乎都被白人占据。
为了满足种植园、矿山及交通运输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葡萄牙在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推行强迫劳动制度。其形式之一是以“社会义务劳动”的名义征召当地人修筑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等公共工程,不付工资报酬。另一形式是殖民当局与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签订合同后,以“招募”名义把当地青壮年召来当劳工,规定服役的期限及工资报酬,然后分配给雇主使用。当地人如果拒绝“招募”或犯其他“过失”就要遭逮捕、判刑并被迫从事“惩罚性的劳动”,其待遇和境况就更悲惨。有一部分安哥拉及莫桑比克人还被殖民当局输送到国外去劳动,换取外汇和黄金。本世纪60年代,莫桑比克平均每年有25万名非洲劳工被派到南非和罗得西亚去劳动。70年代初,莫桑比克南部有2/3的青壮年被送到南非和罗得西亚当“合同工”。
在推行强迫劳动制度的同时,葡萄牙极力促使安哥拉、莫桑比克的农民种植咖啡、甘蔗、西沙尔麻、花生等经济作物,把殖民地经济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轨道,以便从中榨取高额利润。本世纪50年代中期,葡萄牙仅从贱买贵卖原料的贸易中,每年就攫取了1500万到2000万美元的利润。葡萄牙当局还向它的殖民地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如“土著税”、“茅屋税”,甚至购买收音机、缝纫机、搬家、过节、留胡子等也都要交税,交不起税就要被迫从事“惩罚性劳动”。
葡萄牙对非溯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和剥削是靠严密的官僚军事机器来推行和维护的。殖民当局除了设置总督、区督、行政官员、哨所所长等官吏外,还按照行业系统组织法西斯式的团体,建立星罗棋布的警察网和秘密的情报网,并派遣军队驻扎在各个较大的村社里,对殖民地进行控制和封锁,剥夺殖民地人民的政治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实行“同化政策”,摧残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文化,妄图阻止殖民地人民民族觉悟的提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达到永久占领殖民地的目的。
葡萄牙对非洲的殖民主义侵略和统治不断遭到非洲人民的反抗。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几内亚(比绍)都曾爆发过规模较大的反殖斗争。
安哥拉人民在1580年左右开展的反侵略战争中曾歼灭了500名葡萄牙侵略军;从17世纪20年代开始,又在女英雄安娜·津加·姆班迪的领导下,坚持抗战30多年,一再挫败葡萄牙的进攻。安哥拉南部宽哈马人在19世纪末至1915年坚持抵抗侵略者。北部许多地区的人民于20世纪初也掀起声势浩大的起义。 1924年至1925年,昂博因港及安布里什地区的工人先后举行起义。1928年从内地爆发的驱逐殖民官员的暴动迅速扩展到各海港。1930年,一场由罗安达码头工人带头的反殖运动席卷安哥拉西部。
莫桑比克人民早在1505年葡萄牙开始入侵时即在索法拉战役中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571年又一次击溃侵略军, 歼敌800多人。19世纪末,莫桑比克各王国及各部族坚决抵抗葡萄牙的全面进攻。香加内族酋长冈冈雅纳率领部族成员与侵略军血战于库莱拉附近。几内亚(比绍)人民也于1908、 1920、 1932及1939年先后掀起多次规模较大的反殖暴动。
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反殖斗争由于没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在力量对比不利的情况下先后被镇压了下去,但它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播下了火种。

战后葡属非洲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50年代中期开始至60年代初,葡属非洲各殖民地纷纷建立民族主义政党,提出了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纲领,并为实现这个纲领而在广大群众中进行了宣传和组织工作。这标志着葡属非洲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兴起。
安哥拉在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民族主义组织:安哥拉人民联盟(下简称“安人盟”)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下简称“安人运”)。这两个组织与60年代中期出现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下简称“安盟”)一起成为领导安哥拉实现独立的三个主要政党。
“安人盟”成立于1954年,原名北安哥拉人民联盟,1958年改名。它在1960年公布的纲领中强烈谴责葡萄牙对安哥拉的殖民压迫与种族歧视。1962年该盟与安哥拉民主党联合组成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下简称“安解阵”),主张争取民族独立,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安解阵”主席霍尔敦·罗伯托,1923年生于安哥拉北部圣萨尔瓦多城,曾留学美国。1954年开始政治活动,参与创建“安人盟”, 1960年当选为总书记,1961年任主席。他所领导的“安人盟”,“安解阵”主要在安哥拉西北部地区进行反殖斗争。
“安人运”成立于1956年,由安哥拉非洲人斗争党与共产主义小组联合组成。它于1960年制订的纲领要求实现安哥拉独立,建立共和政体,一切公民完全平等,发展民族文化等。主要领导人阿戈什蒂钮·内图,1922年生于罗安达。1947年到葡萄牙大学学习期间开始从事反殖活动,1959年回国后,参加“安人运”的领导工作。1962年当选为领导委员会主席。“安人运”成立初期通过创办学校、散发传单等活动进行反殖的宣传鼓动,并提倡各民族主义组织联合。
“安盟”成立于1966年。该党主席萨文比,1934年生于蒙汉戈,1958年曾到里斯本大学学医。1961年加入“安人盟”,任总书记。1964年因与罗伯托发生政见分歧,退出“安人盟”,另组“安盟”,主张为民族解放而进行持久的人民战争。“安盟”主要在东南部地区开展反殖武装斗争。
几内亚(比绍)最主要的民族主义政党是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下简称“几独立党”),成立于1956年。创始人阿米卡尔·卡布拉尔,1924年生于几内亚(比绍)的巴法塔市,后毕业于里斯本农学院。1950年返回比绍,任农技师。1954年参与建立“反殖运动”。1956年创建“几独立党”,担任总书记直至1973年去世。“几独立党”的纲领是:“争取真正的完全的和无条件的民族独立,打倒葡萄牙及一切殖民主义”。为实现党的纲领,该党在人民中特别是农民群众中做了大量的反殖宣传和组织工作。
莫桑比克最主要的民族主义政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下简称“莫解阵”)成立于1962年,是由民族民主联盟、非洲民族联盟及争取莫桑比克独立非洲民族联盟三个组织联合组成。早期领导人为蒙德拉纳。1969年蒙德拉纳被刺后,萨莫拉·马谢尔成为该党领袖。萨莫拉,1933年生于莫桑比克南部加扎省。1963年参加“莫解阵”,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接受军事训练。1964年率领游击队进入莫桑比克北部,打响了反殖武装斗争第一枪。从此他先后担任“莫解阵”军事书记、武装部队总司令、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1970年当选为“莫解阵”主席。“莫解阵”的宗旨是彻底消灭葡萄牙在莫桑比克的殖民统治及一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争取早日实现莫桑比克的完全独立,建设一个发达的、现代化的、繁荣富强的莫桑比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岛于1960年出现了“解放委员会”,1970年改为“解放运动”。该组织提出要反抗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争取独立。领导人是曼努埃尔·平托·达科斯塔。
上述葡属非洲各殖民地民族主义政党的建立及其登上反殖斗争的舞台,为葡属非洲开展有组织的有纲领的民族解放战争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安哥拉人民反殖武装斗争的爆发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形势推动下,安哥拉、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先后爆发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安哥拉是战后葡属非洲第一个开展反殖武装斗争的国家,对于其他葡属非洲殖民地及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有重要的影响。
1961年2月4日,武装的安哥拉人民为了营救被殖民当局监禁的安哥拉民族主义者,在首府罗安达袭击葡萄牙殖民者的监狱和警察总部。同年3月中旬,安哥拉人民在北部的刚果省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人民袭击殖民当局的军事据点和殖民者的种植园。从此,安哥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这两次起义是由“安人运”和“安人盟”分别领导的。起义者所所用的武器除了一小部分从敌人手里夺取的现代化武器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木棍、砍刀以及自制的土枪土炮等。安哥拉人民怀着对殖民主义的深仇大恨,以简陋的武器英勇地同敌人搏斗。至同年6月,斗争烈火席卷安哥拉西北部各州。起义者曾一度控制了从罗安达到马兰热铁路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起义爆发后,殖民当局立即派遣大量军队、警察,出动坦克、装甲车和越野汽车,对安哥拉人民实行残酷镇压。仅在一天内,殖民者在罗安达即屠杀3000名非洲人。从1961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殖民军炸毁25个村庄,屠杀3万非洲人。葡萄牙总理萨拉查自己兼任国防部长,发誓要把安哥拉民族解放战争镇压下去。他大量增加军事拨款,仅4月初的一次拨款即达2100万英镑;并向安哥拉增派武装力量,加紧围剿反殖的人民武装。
在加强镇压的同时,殖民当局玩弄“改革”的花招,对安哥拉人民实行欺骗。1961年8月29日,葡萄牙宣布对殖民地实行“根本改革”,接着公布了几项法令,其中最突出的是撤销“土著法”,形式上承认殖民地人民为葡萄牙公民,增加非洲人在葡萄牙国民议会中的议席,在殖民地发展教育,建筑城市住宅,增建医院,修筑公路等,妄图以这些“改革”来缓和矛盾。
殖民当局的军事镇压与政治欺骗都未能扑灭安哥拉人民反殖武装斗争烈火。1962年4月,“安解阵”宣布成立“安哥拉流亡革命政府”,把武装力量改组为“民族解放军”。这支力量除继续坚持在安哥拉西北部山林地区活动外,还从1966年开始在马兰热的卡松加地区及靠近扎伊尔沙巴地区的东部边境地区进行反殖斗争。60年代至70年代初,“安解阵”的游击队活动已扩展到宰雷、威热、北宽扎、罗安达、卡奔达①、马兰热、隆达及莫西哥等省。
“安人运”也在困难条件下坚持反殖斗争。1963年初派人到卡奔达开辟新战线,还在该地设立培训游击队干部的中心。1964年派遣干部到东部丛林地区开辟新游击区。1966年5月,“安人运”领导的爱国武装力量在卢祖镇附近袭击葡萄牙侵略军,开始了东部战线的武装斗争。1968年后,东部地区的武装斗争扩展到隆达及比耶两省。70年代初,“安人运”武装力量已发展成为五个军区,其先后次序是。丹博斯、卡奔达、莫西哥及宽多库邦戈、隆达及马兰热、比耶。
“安盟”也于1966年3月在安哥拉东部地区建立游击基地,创建了“安哥拉解解放军”。这支反殖武装开始时在莫西哥省活动,后逐步发展到隆达、马兰热、比耶、宽多库邦戈等省的部分地区。1969年5月又扩展到维拉省的部分地区。
安哥拉各民族主义组织在其控制较巩固的地区成立了地方政权组织及民兵、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领导人民进行生产和反殖斗争。广大人民群众给游击队送粮食,运输弹药,送情报,护理伤病员,送子弟参加游击队等,积极支持反殖游击战争。
安哥拉爱国武装力量在根据地及游击区的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下,利用境内山岭绵亘、森林密布的有利环境同敌人展开游击战。他们采取设路障,埋地雷,炸桥梁,切断输电线和电话线,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等办法抗击殖民军警的扫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也经常乘敌人不备,突击敌人的军事据点及巡逻队,烧毁殖民者种植园,使敌人疲于奔命。
为了消灭安哥拉反殖武装斗争,葡萄牙采用美国在越南使用过的“焦土战”、“细菌战”及建“战略村”等手段。1967年末,殖民当局强迫原分散居住的安哥拉农民密集地居住在指定的地点。有的居民点周围设置了铁丝网等障碍物。殖民者原以为这样可防止游击队渗透,便于割断当地居民与游击队的联系,得以孤立,削弱并消灭爱国武装力量。但集中营式的生活使安哥拉广大人民对殖民当局更加不满,使他们更同情和支持游击队的反殖斗争。各民族主义组织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力量都逐步得到发展。以“安盟”为例,1966年刚开始游击活动时,只有11个游击队员,1挺机枪和2枝步枪。到1970年,武装力量发展到3000多人,能够进行营一级的较大规模的战斗。据不完全统计,到1974年,安哥拉反殖武装力量已发展到1.5万人,解放了2/3的国土和100多万人口。

几内亚(比绍)人民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在安哥拉爆发武装斗争后,几内亚(比绍)人民加紧准备武装斗争。1961年7月“几内亚解放运动”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袭击了靠近塞内加尔边境的葡萄牙苏扎纳哨所及瓦雷拉避暑旅社。1963年1月23日,由“几独立党”领导的一支游击队在热巴河南岸的蒂特市向殖民军发起了进攻,开始了武装斗争。起义人民以弓箭、匕首、砍刀以及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手枪和手榴弹等武器同比自已强大好多倍的敌人拼杀。至同年3月,爱国武装力量控制了南部地区,战斗向几内亚(比绍)全境发展。
葡萄牙殖民当局使用各种方法极力镇压几内亚(比绍)的起义人民。1964年初,它调集3000名“精锐部队”在飞机掩护下从海上向南方科莫岛的游击队反扑,妄图重新占领这个岛屿作为进攻南部解放区的跳板。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科莫岛爱国军民同仇敌忾,治血奋战,接连几次击退敌人的登陆部队。经过75天的战斗,击毙击伤殖民军官兵650名,还击毙司令官1名,击沉击伤汽艇13艘,击落击毁飞机5架,于同年4月粉碎了殖民军的进攻,取得科莫岛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几内亚(比绍)爱国军民在反殖起义以来所进行的一次历时最长的战役。在这次战役鼓舞下,北部爱国军民相继击退敌人多次进犯,保卫了解放区。同年底,爱国武装力量又在莫雷斯地区打退1000名殖民军的入侵,毙伤750多名。1968年5月至1969年2月,当两个营的敌军进犯南部边境地区,妄图切断解放区运输线时,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达9个月之久,终于用迂回战术打败敌军,保住了这条重要运输线。1971年12月下旬,爱国武装力量再度粉碎敌人对莫雷斯解放区的进犯。打死敌人100多名,打伤数千名,迫使敌指挥官自杀。
几内亚(比绍)反殖武装力量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敌人,稳步地发展自己力量,最重要原因是“几独立党”比较重视发动群众,重视解放区的建设。1964年10月,“几独立党”在加布地区举行政治和军事负责人会议,通过了加强政治组织、发展生产和加强武装斗争等项决议。在已解放的地区普遍建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村政权及乡政权,有的解放区还设立军政训练中心、医院及学校等。 1967年“几独立党”从解放区选送470名青年到欧洲一些国家学习,培养医生、护士、机械师及电工等技术人才。
“几独立党”很重视武装力量的建设。它在军事组织方面采取三级制。有正规部队,称“人民革命武装部队”。有紧急民兵部队,主要用于小型作战和防卫工作。另有农民兵,负责协助正规部队及民兵部队作战。到70年代初,“几独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共约1万人,其中正规部队约5000人。
解放区的建设促进游击战的发展,游击战的不断胜利保证解放区的巩固与扩大。至1971年,南部地区已成为较巩固的解放区,东南部解放区也连成一片。东北部爱国武装力量当时正在压缩敌人的据点。南部的游击战已威胁到殖民当局的首脑机关所在地——比绍。爱国武装力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在民族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及解放区逐步巩固、扩展的基础上,1973年9月23日至24日,几内亚(比绍)第一届全国人民议会在东部的马迪纳——博埃解放区举行。会议正式宣布成立几内亚(比绍)共和国,通过宪法,选出国务委员会。至1974年3月,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得到70多个国家的承认,被接纳为非溯统一组织的成员国。联合国通过决议承认它是独立主权国家。几内亚(比绍)人民在几独立党及新成立的革命政权领导下,继续为解放全部领土而斗争。

莫桑比克人民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继安哥拉和几内亚(比绍)之后,莫桑比克人民于1964年掀起反殖武装斗争。这一年的9月25日,“莫解阵”发表《武装大起义宣言》,号召人民全面举行反殖起义,为实现莫桑比克的彻底独立而斗争。莫桑比克爱国武装力量随即在德尔加多角州的沙伊镇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烈火。在起义后的第一年里,反殖武装斗争扩展到全国一半领土。游击队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袭击殖民军据点、监狱及政府机构,狙击敌军卡车,偷袭火车及巡逻艇,给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
葡萄牙千方百计要扑灭起义的烈火。结果同样未能阻止反殖力量的发展。“莫解阵”武装力量从1964年的250人增加到1967年2月的7000名士兵和3000名干部。他们除了在德尔加多角州和尼亚萨州建立较牢靠的基地外,还在莫桑比克州及赞比西州开展游击活动。1968年在太特州开辟了新战场。同年7月,“莫解阵”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再次强调武装斗争是解放奠桑比克的唯一道路。
为了坚持长期武装斗争和争取独立斗争的最后胜利,“莫解阵”很重视在它所控制的广大农村和森林地带进行解放区和游击基地的建设工作。在解放区建立州、县、乡各级政权,发展教育和卫生等事业。1966年,仅在德尔加多角州就设有初级学校100所,可供1万个儿童入学。各级政权重视发动和组织农民,武装保卫解放区,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解放区的发展引起殖民当局的惊慌与仇视。1970年5月,葡萄牙纠集3.5万人的兵力,动用1.5万吨军事物资,还出动海军、空军和特种部队向德尔加多角州、尼亚萨州和太特州的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莫桑比克爱国军民对殖民军的进攻早有警惕和准备。经过3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歼敌400多人,炸毁敌军车几十辆,击落敌机4架,不仅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解放区,迫使敌人在德尔加多角州放弃了7个据点,而且还利用敌人后方空虚的机会向南推进,进一步扩大了解放区。至1970年7月,爱国武装力量已发展成为近万人的有组织的、训练有素的,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队伍。
1970年下半年后,爱国武装力量乘胜继续袭击葡萄牙殖民军。从1970年11月至1971年11月的一年里,爱国武装力量进行了数百次的游击活动,打死打伤敌人2000多人,摧毁敌军兵营及据点40多个。1972年7月25日,爱国武装力量又在马尼卡——索法拉州开辟新战线。对殖民军的一些战略据点发动进攻。同年11月对太特州的太特镇和兴戈齐机场发动猛攻,击毁17架飞机及附近的30个兵营。从1972年9月至1973年9月,爱国武装力量共歼敌2 300多名,袭击了120多个敌人哨所及基地,击落击毁飞机49架击沉舰只11艘,击毁军车280多辆。至197 3年底,“莫解阵”已控制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占全国1/4以上的土地。

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瓦解与葡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


葡属非洲各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斗争,特别是60年代以后所进行的武装斗争,给葡萄牙的法西斯政权以沉重的打击。葡萄牙为了镇压日益强大的起义人民,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军队和物资投入非洲,应付殖民战争的需要。1972年,葡萄牙20万兵力中约16万人陷入非洲。军队需要兵员的增加,国内兵源的不足,迫使葡萄牙当局降低征兵的条件,延长士兵服役的期限,甚至强迫不适于服役的人入伍。葡萄牙的军费开支不断膨胀。1963年葡萄牙本土及殖民地的军费支出为1.93亿美元,1967年的军事预算仅海外领地的防务一项即达2.17亿美元。据里斯本官方数字, 到1974年5月前,葡军共伤亡3.4万余人, 另有8.4万人“生病”。葡萄牙所进行的不义的殖民战争不仅激起殖民地人民武装斗争的烈火越烧越旺,而且在葡萄牙本土引起各阶层人民日益不满与反对。60年代末70年代初,葡萄牙国内的工人、青年、学生广泛开展罢工,罢课,游行示威,反对继续镇压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民主自由。被征召派往非洲的葡萄牙士兵及下级军官越来越多地采取起义、集体逃跑或拒绝上船等方式反对当局在非洲进行的殖民战争。
在国内外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情况下,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军队中一批中下级军官组成“尉官运动”(后改称为“武装部队运动”),发动政变,推翻了以卡埃塔诺为首的葡萄牙法西斯政权。新政权表示“将采取政治解决办法而不是军事办法解决海外战争问题”。同年5月起,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代表和葡萄牙代表先后在伦敦、阿尔及尔等地进行谈判。双方于同年8月26日达成协议,宣布葡在法律上承认几内亚(比绍)共和国,葡萄牙的武装力量将在同年10月31日前全部撤出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的领土。
1974年6月及9月,葡萄牙新政府同“莫解阵”先后进行了两次谈判。“莫解阵”代表在谈判中揭露葡萄牙提出的“葡非联邦”的殖民主义本质,坚持要实现完全独立的立场。在“莫解阵”坚持斗争下,双方达成《卢萨卡协议》。协议规定:葡萄牙承认莫桑比克人民的独立权。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正式宣告独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运动也同葡萄牙新政权进行谈判,于1974年11月在阿尔及尔达成协议。1975年7月12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告独立。
1974年12月9日,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同葡萄牙政府签订了关于佛得角岛独立的协议。根据协议,佛得角群岛于1975年7月5日正式宣布独立。
1975年1月15日起,安哥拉三个民族主义组织在葡萄牙的阿沃尔市同葡萄牙政府举行一系列谈判后签署了关于安哥拉独立的协议。协议承认安哥拉人民的独立权利并承认三个解放组织是安哥拉人民的合法代表。安哥拉于1975年11月11日独立。至此,除了亚速尔群岛及马德拉群岛外,其余葡属殖民地都取得了独立。
武装斗争是民族独立运动最激烈的形式,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三国正是依靠武装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在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中,依靠武装斗争方式取得独立的国家为数不多,葡属非洲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因而更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葡萄牙对葡属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镇压不亚于罗得西亚白人政权。秘密警察象盖世太保那样监视殖民地人民的行动,民族主义政党被取缔,民族主义者被大肆逮捕,群众的反抗活动惨遭镇压。葡萄牙总理萨拉查扬言“葡萄牙永远也不会同意讨论海外领地的自决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葡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政党只得处于地下活动,各组织的领导机构长期设在国外。正如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人蒙德拉纳所说:“到1961年时,两个结论是明显的了。第一,葡萄牙不会承认自决和独立的原则,也不会允许它统治下的民主权利有任何扩大……。第二,温和的政治行动,如罢工、示威、请愿等,只会导致参加者自己的毁灭。因此,我们面前只剩下这两种选择:要么无尽期地长此生活在高压的帝国统治下,要么找到某种用武力来反抗葡萄牙的办法……。”正是由于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几内亚(比绍)人民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对殖民主义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才迫使葡萄牙政府走到了谈判桌前,取得了最后的政治解决。
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几内亚(比绍)的民族独立运动虽然发展过程各异,但它们都是在各自的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尽管在某些组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它们的斗争目标却是一致的:坚决反对葡萄牙的殖民统治,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实现民族独立。它们的武装斗争都是以游击战的方式进行的,由袭击敌人哨所、设置障碍、伏击巡逻队、逐步发展到攻击敌人军事基地和设防城镇。它们在开展游击战的同时,都很重视根据地的建立,不断扩大解放区和游击区,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人民的支持。它们的斗争都得到了已独立的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国际援助: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通过邻国送往战区;各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的领导机关——总部都设在了相邻的国家,既保证了运动的领导机构免遭葡萄牙法西斯的破坏,又可以在此直接指导国内的武装斗争,同时也为争取外援提供了便利条件。
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几内亚(比绍)的独立使世界上最古老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它沉重地打击了罗得西亚和南非的白人种族主义政权,为南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 休达今名塞卜泰。 1580年起即被西班牙占领至今。① 又译卡宾达,位于于刚果和扎伊尔之间,西濒大西洋,1885年沦为葡萄牙“保护国”。二次大战后,葡萄牙宣布卡宾达是葡属安哥拉的第15个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16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