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门罗主义的提出及其演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51 评论:0

门罗主义是美国在西半球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它源于美国第五届总统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提交国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当时通称“门罗宣言”。1853年美国官方人士把门罗宣言升格为门罗主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开始称霸西半球的时候,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主义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不满足半球霸权而要称霸全球,门罗主义不再适应需要而逐渐衰亡。

门罗宣言产生的背景


詹姆斯·门罗就任总统期间(1817-1825年),虽然国内经济迅速发展,政局相对稳定,被某些历史学家称为“和谐时期”,但在国外,门罗政府却面临着比较动荡的局面。
从1810年开始,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开展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独立不久的美国人民对拉丁美洲人民的斗争深表同情,热情支援。而美国政府则利用西班牙穷于应付殖民地起义的困境,夺取其战略要地。1819年,门罗政府的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逼迫西班牙签订“佛罗里达条约”,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垂涎已久的佛罗里达。这个条约在1821年被双方批准生效。1822年前后,西属各殖民地和葡属巴西相继争得独立。美国政府看到拉美各国独立的趋势势不可挡,便于1822年3月决定承认它们的独立。此时,美国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疆域,还成为第一个同拉美独立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在欧洲,1815年拿破仑垮台,以俄、奥、普为首的神圣同盟企图恢复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欧洲旧秩序,到处扑灭革命,恢复旧王朝统治。1821年,圣神同盟指使奥国出兵意大利,镇压了那不勒斯和皮埃蒙特的资产阶级革命。1823年春,法国根据神圣同盟的决定,出兵镇压西班牙自1820年掀起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立宪政府,复辟了费尔南多七世的专制统治。
神圣同盟仇视和镇压一切资产阶级革命的行为使美国舆论界极为不安,他们从中看到对美国本身的威胁。费城的《国民报》在1821年连续发表评论:“毁灭本共和国必然已列入这个君主国同盟的计划之中……在镇压欧洲之后,我们的共和体制将是永久保持那种秩序,将王权统治扩展到整个文明世界的唯一障碍”。法军占领西班牙后,美国人更加担心神圣同盟会利用西班牙宗主国的名义来镇压西属美洲的独立运动,进而把矛头指向美国。
1823年10月9日,门罗政府接到美国驻伦敦公使拉什的报告,说英国外务大臣乔治·坎宁建议同美国发表联合声明,以阻止神圣同盟对拉丁美洲的干涉。在门罗看来,英国的建议证实了神圣同盟侵犯拉丁美洲的意图。英国为争夺拉丁美洲的贸易特权而反对神圣同盟的干涉。在这一点上,美国同英国确有共同的利益。但对于坎宁建议的目的,门罗政府是怀疑的。英、美都久已觊觎西属殖民地古巴。坎宁的建议要求美英共同作出不占有“任何”西属殖民地的保证,门罗政府怀疑英国设下圈套,使美国永远不得染指古巴。为应付来自神圣同盟的严重威胁,门罗总统有意接受坎宁的建议。
前总统杰斐逊也主张与英国合作抵制神圣同盟,甚至宁可暂时放弃割取古巴的机会。杰斐逊致书门罗,认为与英国合作并不违背传统的孤立主义原则,因为即使由此发生战争,这战争也不是“英国的”,而是“我们的”,其目的是“创立美洲体系”,从美洲“清除列强”,“这是坚持我们自己的原则,不是背离它”。国务卿亚当斯坚决反对接受坎宁建议,他认为神圣同盟不大可能入侵拉美。是否接受坎宁建议,门罗总统一时难于做出决断。
1823年10月16日和11月15日,门罗政府接到俄国的两份照会。照会谴责资产阶级共和制,并向美国政府表明:俄国将“忠实于他与盟国一致谨守的政治原则”,决不承认拉美新国家的独立。据俄国驻华盛顿公使解释,这里所讲的“政治原则”就是“西班牙对其殖民地的最高统治权”。沙皇政府的这种态度,不能不给美国政府增加新的压力。
11月16日,门罗政府又收到拉什公使从伦敦来函,报告说坎宁搁置了先前的建议。此时坎宁不再需要美国的合作了,他在10月已迫使法国保证不对拉美进行武装干涉。而法国当时控制着西班牙,又有较强的海军实力,是西属美洲独立运动的主要威胁。没有法国参加,神圣同盟是不能远征美洲的。门罗政府不知道法国的保证,因此对坎宁突然搁置英美合作建议迷惑不解,担心神圣同盟勾结英国从而增加对美洲的威胁,也担心英国单独抵制神圣同盟干涉拉丁美洲,会使拉美国家“完全投入它的怀抱”,“使它们由西属殖民地变为英属殖民地”。素以冷静著称的亚当斯也认为形势十分严重,美国“必须及时果断地行动起来”。

门罗宣言的内容


面对上述国际形势,门罗决定在1823年12月2日的国情咨文中阐明美国政府的立场。经过同亚当斯等内阁成员的多次磋商,门罗在咨文的对外关系部分提出两个原则——“不再殖民”原则和“不干涉”原则。
所谓“不再殖民原则”是指除原有美洲殖民地外,不允许欧洲国家在美洲开辟新的殖民地。门罗写道:美洲大陆从此以后“不能再视为任何欧洲国家殖民的对象”。“对于任何欧洲国家既有的殖民地或附属领地,我们没有干预过,也将不加干预”。
在门罗咨文之前,国务卿亚当斯已经提出过不再殖民原则。1821年9月,沙皇颁布敕令将俄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今阿拉斯加)的南部界线从北纬55度向南扩展至51度,并禁止外国船只在此线以北沿岸的广大海域航行。这种独占性的殖民控制损害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亚当斯于1823年7月照会俄国政府表示反对,并表明美国不准在美洲建立新殖民地的态度。亚当斯认为英国在美洲进行新的殖民扩张的危险远比俄国严重,故也将此内容照会英国。门罗在国情咨文中俨然以美洲的代表者的姿态,公开宣布上述美国的观点,便突出了它的重要性,使它具有针对所有欧洲列强的普遍意义。
“不干涉”原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门罗写道:神圣同盟“将其制度延伸到西半球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图都是对我们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任何欧洲国家对于新独立的拉美国家“进行干涉以压制它们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控制他们的命运,我们只能看作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示”。其二是美国不干涉欧洲。门罗表示,美国从不参与欧洲国家之间为它们自己的事情发生的战争,美国将继续奉行“不干涉”任何欧洲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
不参与欧洲的政治纠纷是美国建国以来一贯执行的孤立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因此门罗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的声明没有什么新东西。但公开宣布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却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孤立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美国对神圣同盟威胁的严重警告。
为了给“不再殖民”和“不干涉”原则提供理论根据,门罗竭力宣扬美洲的共和主义,把美洲当作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同君主专制主义的欧洲截然分开。他说:神圣同盟的政治制度“同美洲的政治制度存在根本区别,这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政体产生的”。这种将美洲与欧洲区分开、隔离开的“美洲体系”思想是门罗宣言的核心。
1823年的门罗咨文是门罗主义的蓝本,但在当时及其后若干年内,并无人称它为“门罗主义”,只称为“门罗宣言”或“门罗原则”。
门罗宣言的发表客观上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当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面临着神圣同盟的威胁,门罗宣言的发表对拉美独立国家是一种道义上的支持,对神圣同盟多少有所牵制;门罗宣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满,宣传了美洲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所以,门罗宣言发表后,拉美的债券立刻涨价,表明拉美国家的信誉有所提高。而神圣同盟的核心人物、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则认为,门罗宣言攻击了欧洲君主们的“原则”和“制度”。
当然,门罗宣言的实质是利己的,包含了美国根深蒂固的扩张主义。宣言发表后,当智利、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为抵制欧洲威胁要求美国援助或缔结同盟时,美国均予拒绝。美国驻智利公使阿兰在1824年春对智利外长说,门罗宣言的意思是美国有权“根据它本身的利益和今后可能产生的需要”采取行动。阿兰的话准确无误地表达了门罗政府的意图。同时,门罗宣言从语气到内容都表现出美国资产阶级以美洲主人自居,所谓“美洲体系”的含义就是“美洲是美国人的”。因此,门罗宣言只是企图限制欧洲列强在美洲的行动,它不仅针对神圣同盟,同时也反映了美英之间的矛盾。然而,它却决不限制美国自己,这便为美国日后在西半球的扩张留下后路。

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门罗宣言发表后,它的原则在一段时间里并未付诸实施,欧洲列强依然在美洲肆意活动。1833年英国占领福克兰群岛,法国在1838年针对墨西哥和阿根廷实行海军封锁,1830至1841年间英国在中美洲这块战略要地曾三次扩大自己的殖民地,美国政府对这一切没有表示任何抗议。这主要是由美国当时实力不足决定的。门罗宣言发表时,美国海军舰只和兵员的数量仅及法国的1/4,俄国1/8,它还无力限制欧洲列强在美洲的行动。因此,到四十年代初,门罗宣言几乎已被人遗忘。
随着美国在北美大陆的不断扩张,复活门罗宣言的时机逐渐来到了。到四十年代,美国西进先锋们已经在太平洋岸定居,要求向西扩张的言论充斥国会内外,弥漫舆论界。但是,在北美有切身利益的英国和法国竭力遏止美国的扩张。在英美共管的俄勒冈,英国力图排挤美国,压缩它的地盘;美国则向英国提出强硬要求,企图占有北至54度40分的全部俄勒冈。对墨西哥所属的加利福尼亚,美、英、法都各怀野心,企图并吞。得克萨斯虽已于1845年3月并入美国,但它仍对英、法两国曾百般阻挠和破坏这次合并耿耿于怀。
1845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波尔克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重申门罗宣言关于“不再殖民”的原则,并断言:“现在来重申和再次肯定门罗先生宣布的原则是适合时宜的”,“我们不同意在北美大陆的任何部分设置或建立新的欧洲殖民地或领地”。波尔克还对门罗的“不干涉”原则作了发挥。他说:只有北美大陆的人民才有权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这里的任何国家如果要求加入美国,“将由他们和我们来决定问题,不许外国干涉”。
在波尔克的国情咨文中,不许欧洲殖民的地方,主要是指加利福尼亚,不许外国干涉的地方,是指已经合并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和以后可能出现类似情况的其他地方。波尔克重申门罗宣言的原则,不是简单的重复。例如,门罗宣言不许欧洲插手的是“美洲大陆”或“西半球”,而波尔克却只讲“北美大陆”。这种变化不是实质性的后退,而是因为美国正忙于在北美大陆扩张,对中、南美洲无力顾及。这种适应形势加以变通的手法正是美国后来运用门罗宣言的一贯作法。
此后,门罗宣言的原则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国会的辩论中,并在美国的扩张中加以实施。1846至1848年,发生了美国侵略墨西哥的战争。美国一举夺得了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在俄勒冈,美英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于1846年划定了以北纬49度为英美管区的分界线。美国横跨北美大陆,囊括两大洋岸的梦想实现了。随着美国实力的加强和扩张野心的膨胀,门罗宣言的地位逐渐提高。1853年,在国会辩论中,人们开始以“ 门罗主义”来称呼“宣言”。但是,此时美国的羽翼尚未丰满,它在整个拉美的经济、政治势力还赶不上欧洲列强,不少政客因此对于门罗主义能否得到实现提出异议。他们认为美国既然无力使欧洲列强遵守门罗主义,就不应提出任何类似的抽象原则或主义。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分歧经过六十年代的一场外交风波得以消除。
六十年代初,乘美国内战之机,西班牙在多米尼加重新建立了殖民地,法国拿破仑三世在墨西哥建立了以马克西米连为首的傀儡王朝。这无疑是对门罗主义的严重挑战,也是对美国利益的威胁。美国国务卿威廉·西华德本着门罗主义的精神,强烈要求西、法撤出多米尼加和墨西哥。与此同时,多米尼加人民和墨西哥人民掀起了武装反抗欧洲殖民者卷土重来的激烈斗争,西、法国内人民也反对本国政府的政策,加之西、法财政拮据,这一切使西、法政府陷入困境,终于在1867年之前,先后撤出多米尼加和墨西哥。美国政客不能全面估计促使西、法撤军的各种因素,他们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推行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巨大胜利。此后,门罗主义成为美国统治阶级一致采用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正如美国总统格兰特在1870年5月31日的一份咨文中所说:“门罗总统宣布的主义已经成为所有政党的信条”。
从1845年波尔克复活门罗宣言到1870年格兰特奉门罗主义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信条”,这一期间欧美的形势与1823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神圣同盟已经垮台,进步的美洲同封建反动的欧洲的对立不复存在。门罗借以标榜的反对欧洲封建专制主义干涉威胁的理由早已不复存在。相反,波尔克重提门罗宣言后,美国立即发动了侵略邻国墨西哥的战争。门罗主义成了美国同欧洲列强争夺拉美的工具。

美帝国主义称霸西半球的旗号


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广阔的销售市场,而距美国最近,又具有很大潜力的拉丁美洲市场却被欧洲列强统治着。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与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争夺变得日益激烈。门罗主义则成为美国称霸西半球的旗帜。在门罗主义演变历史上,围绕委内瑞拉和英属圭亚那边界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英国当局不断改划英属圭亚那的西部边界,侵吞委内瑞拉领土,使得委内瑞拉共和国和英属圭亚那之间常常发生边界争端。在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委内瑞拉曾几次请求美国帮助抵御英国的欺凌,美国均不理睬。到九十年代,随着扩大销售市场的需要日益迫切,美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银行家杂志》在1894年写道,若“从德、英手里夺得南美市场并永久保持它,那真是一大胜利,即使付出重大牺牲也是值得的”。
在委内瑞拉边界争端中,美国特别注意到英国当局把原属委内瑞拉的奥伦诺科河口划入英属圭亚那的版图。此地是南美北部地区贸易路线的要冲,落入英国手里将对美国十分不利。1895年6月,颇有影响的参议员亨利·洛奇著文声称:英国侵吞委内瑞拉领土是“直接违犯门罗主义”,“美国人民尚不愿丢掉门罗主义,也不愿放弃他们在西半球的正当的最高权力。相反,他们现在……准备为维护门罗主义而战斗”。
1895年7月20日,国务卿奥尔尼在致英国政府的照会中,对门罗主义作了新解释。他写道:“今天美国是本大陆的实际主宰,它的指令就是它干预范围内的人们的法则。”奥尔尼要求英国把争端交付国际仲裁解决。这个要求遭到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的拒绝。美国总统克利夫兰随即作出更强硬的反应。他在同年12月17日的咨文中宣称,如英国拒绝仲裁,美国将作单方面调查,然后将把英国对于确属委内瑞拉土地的掠夺视为“对美国权力与利益的蓄意侵犯”,美国将“以一切方式予以抵抗”。一时间,美英之间剑拔弩张,似乎战争一触即发。
英国资本家害怕在美国的大量投资受损失而反对同美国作战,此时英国在外贸及殖民扩张中又面临新崛起的德国的严重挑战。索尔兹伯里为避免在国内外孤立,于1896年1月表示愿同美国妥协。经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同意由美英各出两名代表,加上一名俄国的国际法专家,组成仲裁法庭来裁决有争议的边界问题。1899年10月仲裁的结果是委内瑞拉保住了奥伦诺科河口,其余大部分争议地区划归英属圭亚那。委内瑞拉对这个决定十分不满,只是迫于美国的压力才勉强接受。海上霸主英国在领土上虽未吃亏,但它终于接受了美国的干预,这表明它默认了门罗主义的原则。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军事上成为世界强国。英国却在1899-1902年陷入布尔战争的泥潭,它在远东与德、俄等国也有争夺势力范围的尖锐矛盾。为了摆脱外交困境,英国不得不在西半球对门罗主义继续作出让步。1901年,英国同美国签订海约翰一庞斯福特条约,美国获得单独开凿和控制中美地峡运河的权利。1903年2月14日,英国首相鲍尔弗在一次演讲中竟为门罗主义捧场。他说:“我们欢迎美国在西半球增加影响……因此门罗主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由于美国扩张咄咄逼人,不仅迫使英国对门罗主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而且其他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影响也日益削弱。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列强仍在经济和财政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拉丁美洲。它们是拉美国家的债主,为了逼债经常调动军舰进行威胁和骚扰;同时列强又以金钱为诱饵,嗾使拉美诸国内部各派纷争,从中坐收渔利。美国要完全成为西半球的“主宰”,就必须排除欧洲在大洋此岸的经济财政势力,并对拉美国家实行监护,为此门罗主义又有了“延伸”的需要。欧洲债权国为了讨债,企图强行控制多米尼加海关和税收。面对这种危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于1904年12月6日在国情咨文中又对门罗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他写道:“在西半球坚守门罗主义可能迫使美国……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
老罗斯福在发表宣言之后,立即采取行动。他抢在欧洲国家前面干预多米尼加。1905年初,他派出的谈判代表迫使多米尼加政府同意由美国人代管海关,并分配海关收入。在这过程中,老罗斯福曾派美国军舰游弋多米尼加水域,以防止多米尼加人民的反抗。
塔夫脱政府(1909-1913年)完全继承了老罗斯福的政策。国务卿诺克斯是美国垄断资本的著名代理人,他推行“金元外交”,即以外交掩护美国资本在国外的掠夺,同时又以资本输出来推进美国的外交,达到由美国垄断资本全面控制弱小国家的目的。在拉丁美洲,他便是打着门罗主义旗帜,以“国际警察”的粗暴手段来实现这个目的。
1909年春,尼加拉瓜政府为偿还旧债继续在伦敦举借新债,悖逆了美国要顶替欧洲做拉美新债主的欲望。1909年10月,尼加拉瓜国内爆发反政府暴乱,塔夫脱政府乘机颠覆尼加拉瓜政府,扶植亲美分子上台。在美国国务院安排下,由纽约银行家向尼加拉瓜贷款,供其偿还欧洲债务。尼加拉瓜的海关则由纽约银行家来掌握。1912年,塔夫脱应亲美的尼加拉瓜新总统迪亚士之请,又派2,500名美国水兵在该国登陆,帮助镇压反迪亚士的暴乱。事后美国留下一部分水兵长期驻在尼加拉瓜,名义上是美国公使馆的“卫队”,实际上是支撑那里的傀儡政府。
1913年,威尔逊就任美国总统。他声称:“我要教导南美国家选举贤明人士上台!”实际上在充当国际警察的角色。1915年7月,他派美国海军干预海地的内部纠纷,将海地变成完全依附于美国的保护国。在海地,不仅海关,就连国内财政收入、公共工程以及警察部队都由美国人控制。美国还有权采取任何措施来“保护”海地的“独立”。在老罗斯福时期沦为美国保护国的多米尼加,从1911年起,接连发生骚乱。威尔逊于1916年派海军予以占领,由美国海军军官组成军政府在那里直接统治达6年之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实力本已落后于美国的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力顾及西半球。门罗主义为美国同欧洲争夺西半球作辩护的作用已经减弱,而成为美国帝国主义直接干涉拉美国家的工具。在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占有5个保护国,除上述多米尼加、尼加拉瓜、海地外,还有美西战争后控制的古巴和1903年从哥伦比亚分裂出来的巴拿马。这些保护国都处在加勒比海和中美地区,是开凿和保卫中美地峡运河的战略要地,又是美国控制南美以及西进太平洋的要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由威尔逊倡导成立了国际联盟,通过了《国际联盟公约》。国联公约第二十一条规定,该约绝不妨碍“象门罗主义那样的地区性协议”,这是第一次在国际关系文件中正式载入并承认门罗主义。被战争削弱了的欧洲列强终于公开地承认了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国联把门罗主义说成“地区性协议”,是对拉美人民权利和意志的漠视,遭到了拉美人民的强烈反对,但是,美国参议院仍拒绝批准国联公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客们不满意国联公约对于门罗主义的解释。他们认为,什么是门罗主义,只能“由美国自己来解释”,“完全不受”国联的“管制”,国联对于美国认为与门罗主义有关的任何问题都不应插手。此时美国统治者推行门罗主义的狂热达到了高峰。

门罗主义的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负债累累,美国则从债务国变为最大的债权国,成了欧洲国家的债主。它将势力伸向全球,开始追求全球霸权。仅为美国半球霸权服务的门罗主义已不再适应垄断资产阶级追求全球霸权的要求而开始走向衰落。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侵占墨西哥大片领土时,拉美人民便开始对美国产生恶感。到二十世纪初,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作出新解释,美国在西半球充当国际警察后,拉美各国朝野上下越来越严厉地批判门罗主义。洪都拉斯总统指出,拉美国家认为门罗主义“是对它们存在本身的威胁”。墨西哥外交部针对国联公约有关门罗主义的第二十一条宣称:“墨西哥没有承认也不会承认门罗主义”,“因为它侵犯墨西哥的主权和独立,强行把美洲国家置于被保护地位”。在1928年于哈瓦那召开的第六次美洲国家大会上,21个与会国家中有13个不指名地谴责美国的武装干涉政策。迫于拉美国家舆论,胡佛政府于1930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备忘录宣布,1904年老罗福斯对门罗主义的解释与门罗主义原义不符,说门罗主义并不包含武装干涉政策,企图以此缓和拉美人民对门罗主义的不满情绪。
从1929年10月到三十年代前期的经济危机,削弱了美国垄断资本家对拉美的投资和贸易。他们对拉美的兴趣暂时低落,这成为美国放松武装干涉拉美的契机。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宣布,美国将执行“睦邻政策”。1933年12月28日,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此后美国的明确政策是反对武装干涉”。在这次演说前两天,美国政府代表在第七次美洲国家大会上签署了《各国权利与义务公约》,保证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外事务”。1934年底之前,美国把驻在海地等保护国的驻军全部撤回。后来,德国、意大利法西斯猖獗,他们在美洲的爪牙加紧活动。美国为了稳住“后院”,更加强了对拉美的怀柔政策。
罗斯福尽管在拉美放弃了武装干涉政策,却未放弃门罗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和战争之初,罗斯福政府接连援引门罗主义,声称美国有权保护加拿大、纽芬兰、百慕大、格陵兰,禁止荷属西印度群岛和法属圭亚那等地转归德国,因为这些地方都位于西半球,属于门罗主义不许欧洲干涉的范围。
1941年12月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7月美国参议院顺利地通过批准联合国宪章的决议,此时的参议院与1919和1920年否决国联公约时的情形迥然不同,几乎没有什么人提到门罗主义,没有什么人以门罗主义为理由反对美国参加联合国这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杜鲁门政府于1949年签订北大西洋条约,正式同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结盟,抛弃了门罗主义的基础即所谓“美洲体系”原则。虽然美国官方从未正式宣布放弃门罗主义,实际上门罗主义终因时过境迁而逐渐衰亡。此后,美国干扰、控制、甚至武装干涉拉美国家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但它所打的旗号已不再是门罗主义,而是所谓维护“世界秩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11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