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美苏中程导弹谈判及中导条约的签订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81 评论:0

1987年12月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华盛顿,同美国总统里根举行自1985年3月上台以来的第三次首脑会晤。12月8日,两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条约规定,在条约生效后三年内,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这两种类别的导弹。1988年5月27日和28日,美国参议院及苏联最高苏维埃先后批准该条约,6月1日两国首脑在克里姆林官互换中导条约批准书,并在互换批准书的议定书上签字。中导条约是美苏两国经过多年艰难谈判签署的第一个真正削减核武器的条约。虽然根据条约要销毁的核武器只占两国核武库的很小一部分,但它毕竟是美苏朝核裁军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并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美苏中程导弹谈判的由来


中程导弹是指射程在1000—5500公里的核导弹,美苏两国就此进行的谈判是从1981年11月30日在日内瓦正式开始的。
二次大战以后,美国为了实行针对苏联的战略核威慑政策,曾在欧洲部署过中程导弹。6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战略武器的进一步发展及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过于陈旧且缺乏机动性,美遂将其撤走。70年代后苏联取得了对美的战略均势,开始把大批陆基中导部署在欧洲本土。1977年苏研制成功并在欧洲部署第一批SS—20导弹。美国及其西欧盟国为苏联此举打破了欧洲地区核力量平衡而颇感不安。1979年12月12日,北大西洋公约国家外长及国防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特别联席会议,通过了一个“双重决议”,称:苏联在其欧洲地区部署SS—20导弹使其在中程核力量对比上占了上风,为“对付苏联的这一挑战”,决定“充分支持美国”向苏建议尽快开始谈判。同时表示如果双方不能在1983年底以前达成协议,北约就开始在西欧部署美国制造的陆基中程导弹,包括108枚潘兴Ⅱ式导弹及464枚巡航导弹,以使北约的核力量现代化。对此,苏联提出只有北约放弃上述部署计划和美国国会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苏才同意同美进行中程导弹谈判。1980年秋,苏放弃了上述先决条约。从10月开始,美苏就限制欧洲核武器问题曾在日内瓦举行预备性会谈,未曾取得成果。后在1981年9月经双方外长协商,双方终于在一年后即1983年11月30日正式开始谈判。
中程导弹谈判作为东西方裁军谈判的一个部分,真可谓旷日持久。从谈判开始到达成协议,双方你来我往,建议、方案接连不断,讨价还价异常激烈。其中,谈判曾因陷于僵局而于1983年10月中断。以此为界线可将谈判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1983年10月谈判中断前的头一个时期,双方前后举行了6轮会谈,111次会谈。谈判大致经历了4个回合,未能达成任何协议,反因谈判陷入僵局而促使各自布署了百枚以上的导弹。
第一个回合:是围绕“零点方案”和“冻结现状”方案展开的。里根总统1981年11月18日提出了“零点方案”,主张苏联全部拆除它部署在欧洲地区的SS—20和SS—4、 SS—5陆基中程导弹,而美国则不在欧洲部署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使双方在欧洲的中程导弹都为零。苏联对此表示反对,并于1981年11月30日提出“冻结方案”,主张把美苏在欧洲的中程核武器冻结在原有水平上。其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提出“分阶段裁减方案”,主张对以北约为一方和以苏联为另一方的中程核武器进行“对等裁减”,在第一阶段(到1985年)各裁减1/3,在第二阶段(到1990年)再减1/3。
第二个回合是从苏联1982年底提出的“新建议”开始的。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于1982年12月21日提出“同等裁减”建议,表示如果美国不在西欧部署新的中程导弹,苏联愿意把它在欧洲地区的中程导弹削减到与英国和法国现有导弹总数162枚的同等水平。美国不同意,强调英法的导弹是它们本国的独立核力量,不能纳入美苏谈判范围,认为英法导弹无法同苏的SS—20导弹相匹敌。1983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布什于西柏林公布了里根总统“致欧洲人民的公开信”,,提出美苏举行首脑会晤,以便签署一项禁止美苏一切陆基中程导弹的协定。
第三个回合是1983年3月至5月美苏双方分别提出“最新建议”。3月30日,里根总统提出美苏在相等基础上就减少陆基中程导弹达成临时协议,主张导弹限额以弹头为计算单位,美国大幅度地减少原计划在西欧部署的新式导弹,苏则在全球范围内把陆基中程导弹的弹头数减少到与美国同等的水平,苏从欧洲削减下来的导弹不得移到亚洲。里根以这个“临时方案”替代原先的“零点方案”,但仍把“零点方案”作为最终目标。4月2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表示拒绝。5月3日,安德罗波夫再次提出“新建议”,表示愿意与美国准备就既包括运载工具又包括弹头的欧洲核潜力均衡问题达成协议,并称这个协议要把英法的相应武器考虑在内。
第四个回合是从1983年9月6日到11月23日的谈判阶段。在此期间,美苏双方各提了两个方案.8月27日,安德罗波夫提出,如果美国放弃在西欧部署导弹的计划,苏联可以把从欧洲地区裁减下来的那部分SS—20导弹销毁而不东移。里根9月26日则建议,如果苏同意在全球范围内对中程导弹实行限制和削减,美国则不要求它在欧洲部署的中程导弹与苏在全球部署的中程导弹数量相等,只保留美国在其他地方部署的权利。同时可以考虑把中程轰炸机列入谈判之内。10月27日,苏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向《真理报》发表讲话,表示苏愿意把它在欧洲中程导弹数量减少到140枚,其导弹数量与英法保持同等水平,而美则不能在西欧部署新导弹。美国拒绝了这个建议。11月14日,出席日内瓦谈判的美方首席代表尼采提出把美苏双方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的中程导弹的弹头具体限制在420个以内,这一方案遭到苏联的拒绝。
由于谈判陷于僵局,美国按照前述“双重决议”开始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1983年11月下旬,第一批巡航导弹和潘兴Ⅱ式导弹运抵西欧,分别部署在英、意和联邦德国。苏于11月23日退出谈判。11月24日,安德罗波夫发表声明,宣布将加速在民德和捷克斯洛伐克部署新型战役战术导弹系统的准备工作,包括布署SS—21, S S—22 , SS—2 3中短程导弹,作为针对美在西欧部署新式中导而采取的反措施。至此,中程导弹谈判无限期中断。苏还中断了同美进行一年多的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此后,直到1987年12月,美苏签署中导条约为止,美已在联邦德国完成部署潘兴Ⅱ式导弹108枚,在西欧部署巡航导弹256枚。苏则部署SS-4导弹112枚,SS—20导弹441枚(其中欧洲270枚,亚洲171枚)。

中导谈判恢复与进展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发展太空武器的“星球大战计划”。此后,苏联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这一领域。1984年6月,苏联建议美苏双方举行防止太空军事化的谈判。美国表示同意,但先决条件是必须同被苏联中断的中程导弹和战略武器的谈判结合起来进行。经双方外长协商,最后决定1985年3月12日在日内瓦开始就战略武器、中程导弹和太空武器一整套问题进行谈判。这一天恰好是戈尔巴乔夫继契尔年科之后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第二天。由于戈尔巴乔夫上任后推行一整套“新思维”外交政策,从而为美苏核武器谈判注入了新的活力。美苏中导谈判恢复并进入第二个时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
从1985年3月到1985年10月,美苏双方经过激烈讨价还价,在裁减中程导弹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双方同意在3至5年内逐步裁减直至全部销毁各自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但在亚洲方面尚存分歧,美国主张苏联应同时销毁它部署在亚洲的SS—20中程导弹,而苏则只同意冻结。在此期间,苏联放弃了原先把英法核力量一并计入的要求,并一度同意把中导同战略武器和太空武器分开单独解决的主张。在战略武器方面双方同意各自削减50%。苏联放弃了把美国部署在欧洲前沿基地可以直接打到苏本土的武器系统列入战略武器谈判范围的要求,但坚持美国必须遵守1972年双方签订的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10年内不得退出,以此限制美国发展太空武器的“星球大战计划”。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1986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会晤。双方同意完全销毁各自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苏联在亚洲地区,美国在本土各保留100枚中导弹头。战略武器谈判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坚持对美国发展太空武器进行限制,并重新要求把中导、战略武器和太空武器三者联系起来一揽子解决。冰岛会晤终于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冰岛会晤后,美苏双方把未能达成协议的责任推给对方,但并未关闭谈判大门。1987年1月15日,美苏关于中程导弹,战略武器和太空武器的第七轮谈判如期举行。这一年正是美苏中导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从年初到9月双方达成原则协议,谈判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联“脱钩”与西方的“挂钩”
1987年2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一项声明中提出新建议,宣布中导问题与“一揽子解决”方案分离,表示苏联愿意以冰岛会晤商定的方案为基础,单独同美缔结一项中导协议,即双方在5年内消除所有在欧洲部署的中程导弹,苏联在亚洲地区和美国在本土各保留100枚中导弹头。苏联还主张冻结双方在欧洲的中短程导弹,并在达成中导协议后就中短程导弹进行谈判。戈尔巴乔夫的这一出人意外的建议实际上是接受了里根5年多以前提出的零点方案。美国很快作出反应, 4天之后就提出了中导条约草案。里根称:“达成一项武器裁减协议现在已伸手可及”。
但是,西欧国家却担心在美苏双方消除欧洲中导后苏联在欧洲中短程导弹方面的巨大优势,要求同时裁减中短程导弹。在西欧盟国的牵制下,美国代表提出,在未来的中导协议中应对中短程导弹规定一个最高限额。由于美国在西欧没有部署这类导弹,它提出在苏联保持现有水平的情况下,美国有权在欧洲增加中短程导弹并达到苏联的同等水平。美表示,为保持平衡,美国准备把拆除下来的潘兴Ⅱ式导弹卸下一级火箭改装成射程在1000公里以下的潘兴IB中短程导弹,并准备把巡航导弹转移到水面或水下舰艇上。苏联当即加以拒绝,并声称:如果美国这样做,苏联就要把SS-20改装成洲际导弹。直接威胁美国本土。谈判刚刚出现转机,又陷入僵局。
第二阶段:苏联打出“第二个零点方案”,即“欧洲双零点”方案,西方频繁磋商,协调立场。
戈尔巴乔夫1987年4月10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次讲话中建议。美苏双方立即就削减和最后消除射程为500—1000公里的欧洲中短程导弹进行谈判。他强调,在谈判期间,双方必须承担义务不增加中短程导弹义务。4月14日,戈尔巴乔夫在会见访苏的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时表示:苏联愿意在中程导弹协议中写进承担在较短时间内(例如一年)完全消除它在欧洲的中短程导弹的义务,但要求美国不要在欧洲部署中短程导弹。
苏联的这一欧洲“双零点方案”是苏联为争取达成中导协议所做的新的让步,它再次出乎美国和西欧的意料之外。舒尔茨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建议使中导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但表示还要与美的盟国磋商。4月16日,舒尔茨在布鲁塞尔向北约盟国通报情况时提出三种选择:一是拒绝苏的建议;二是坚持有权部署数量与苏方相当的中短程导弹或是部分把该销毁的潘兴Ⅱ导弹改装为中短导;三是接受苏的“欧洲双零点方案”。
西欧各国因顾虑欧洲”双零点方案”的实现有导致欧洲非核化和美欧防务脱钩的危险而颇有保留。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于5月7日和5月15日两次声明表示拒绝,甚至提出中导协议“必须包括射程在零到1000公里之间的全部核武器”(即所谓“第三个零点方案”)。法国总理希拉克4月访美时则表示反对完全消除中短导,支持美国增加部署这类导弹。法国防部长吉罗把美苏中导协议称为“新慕尼黑”。英国领导人也强调,中短导协议必须考虑苏的常规力量和化学武器优势。
“零点方案”本来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美国和西欧公众一直对此抱有很大希望。何况苏联在欧洲已部署了387枚中短导,而美国则没有部署,美国是以无换有,又何乐而不为呢?里根总统一再要西欧国家放心,说他不会使西欧非核化,即使没有中导和中短导,美国还有数千件战术核武器留在西欧。他还表示他不会放松谋求欧洲常规力量平衡的努力。因此,在美国同西方盟国的反复磋商下,5月下旬,形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西欧各国纷纷转而采取有条件地支持“欧洲双零点方案”。在一次北约外长会议后,里根于6月15日宣布接受苏联的欧洲“双零点方案”。
第三阶段:“欧洲双零点加100”与全球“双零点方案”。
关于美国在本土,苏联在其亚洲地区各自保留的100枚中导弹头部署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从4月23日美苏第八轮谈判一开始双方就发生争论。苏联主张双方都部署在打不到对方本土的地方,美国却主张将其在本土保留的100枚中导弹头部署在可以打到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阿拉斯加。苏联表示坚决反对。美国提出希望双方都不保留这100枚弹头,这样不但可以解除对亚洲国家的威胁,免除将这些弹头运回欧洲的可能性,且便于核查。5月19日,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的一次讲话中对此作出反应。称:如果美国撤走它在日本、南朝鲜和菲律宾的导弹,并限制美国航空母舰在亚洲地区的活动,苏联就消除它部署在亚洲的SS—20导弹。苏联这一建议提出的第二天就遭到美国拒绝,理由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部署的核武器根本不属于这次中导谈判中所限定的陆基中程导弹系统。在6月11日举行的一次北约外长会议上,与会国一致要求在全球基础上全部消除中导和中短导。与此同时,中国、日本等亚太国家也一直敦促美苏按同等原则处理在亚洲的中导。这样,在欧洲“双零点方案”的问题解决后,亚洲中导问题又突出起来。
7月22日,戈尔巴乔夫再作让步。他在接受印度尼西亚《独立报》采访时声明,如果美国采取同样的作法,苏联准备清除在其领土上的全部中程导弹。他还说,中短程导弹也将消除。换句话说,我们将接受“全球双零点方案”这一概念。在7月24日举行的日内瓦裁军谈判中,苏联代表奥布霍夫进一步阐明,苏联接受“全球双零点方案”的建议与美国在南朝鲜、菲律宾以及迪戈加西亚岛上的核存在无关,它只要求美国不要再增加在那些地方的核武器。随后,美国通知苏联,美国保证不改装潘兴Ⅱ式导弹, 也不把陆基巡航导弹转移到舰艇上。至此,双方似乎很快就要达成协议了。但是在潘兴IA导弹问题上的分歧又突出起来。
第四阶段:潘兴ⅠA导弹拆除与达成协议。
潘兴ⅠA导弹是70年代部署在联邦德国的一种老式中短程导弹,射程为750公里,共72枚,计划在1989年退役更新。导弹本身为联邦德国所有,弹头由美国掌握。在美苏双方讨论实现全球双零点方案时,苏联提出,由美国配备和控制的这72枚导弹应予销毁。美则认为潘兴ⅠA导弹属于第三国武器系统,不应包括在美苏谈判之中。但苏联态度强硬,表示如果不销毁这些核弹头,苏联准备在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保留中短程导弹。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并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发表长篇演说,对联邦德国施加压力。为此,美国政府也派出代表同联邦德国政府进行磋商。8月26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发表声明,表示,如果美苏双方就消除中程导弹达成协议并经立法机构批准生效,联邦德国随着美苏最终消除中程导弹,将对潘兴ⅠA导弹不实行现代化并可拆除。美国也同意拆除安装在这些导弹上的美国核弹头。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争执之后,美苏两国终于在9月18日相互让步的基础上达成了原则协议。余下来尚未解决的细节问题主要是中导和中短导销毁的期限,在一定时间内双方各销毁多少的比例以及核查权限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美苏两国外长随后在两个月内举行了三次会谈。1987年11月24日,两国就消除中导和中短导问题完全达成协议。

美苏签署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于1987年12月8日由美国总统里根和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条约共17条,除对有关术语、技术性名词和实体性名词在第二、第三条作出规定和解释外,从第四条和第十七条对双方就消除有关导弹的范围,方法和时间,对消除导弹的各阶段要求,双方互相通报情况,对消除有关导弹的核查与监督,条约的法律效力与修改等作了规定。有关条款涉及的导弹及导弹发射场的具体内容,如位置和数据等详细情况由条约所附的协议备忘录作出规定。这是一个永久性条约。条约及其附件协议备忘录和消除议定书、核查议定书须按宪法程序分别由美国参议院及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1988年5月27日和28日,美苏双方已先后批准),自双方交换批准书之日起生效( 6月1日里根总统与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官交换批准书)。
条约称,其所遵循的目标是加强战略平衡,各条款阐明的措施将有助于减少发生战争的危险性和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
条约规定在3年内消除迄1987年11月1日止的美国潘兴Ⅱ式、陆基巡航导弹两种型号中程导弹和潘兴IA式中短程导弹;苏联的SS-20、SS-4、 SS-5中程导弹和SS-12、 SS-23中短程导弹,包括已部署和未部署的导弹、弹头以及发射装置、辅助设施和辅助设备。在条约生效18个月以后,双方都不得有中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等。29个月以后各方拥有的已部署中导发射装置不得超过运载171枚弹头的能力,中程导弹数量不得超过运载180枚弹头的能力,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导发射装置总数不得超过运载200枚弹头的能力。3年以后双方不得再有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等。今后双方不得生产、试验和部署任何中程和中短程导弹。
条约规定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导和中短导及其发射装置、辅助设备应转移至协议书指定的销毁地点加以销毁。销毁方法包括炸毁、焚毁、压碎、铲平及无害发射等。在条约生效后头6个月内,用发射方法销毁的中程导弹不得超过100枚。已经试验尚未部署不属前述类型的苏方SSC—X—4导弹,美方的潘兴IB导弹亦应在6个月内销毁。
条约除规定互相交换数据、通报情况的具体方法外,并规定每一方拥有就地核查的权利。核查的范围包括对方领土及部署国领土。每一方有权在协议备忘录规定的导弹作战基地、导弹辅助设施及销毁地点进行核查(生产导弹的设施除外)。核查的时间将延续13年。头3年内每一方有权在一年内核查20次,在此之后的6年内每年可核查15次,最后5年内每年可核查10次。条约还规定可在装配陆基弹道导弹的设施中安装常设固定监督系统,并规定这种常设监督系统可设在苏联的沃特金斯克机器制造厂和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美国的赫丘利1号工厂、马格纳市和犹他州。
根据条约规定,将建立特别监督委员会和减少核危险中心,以便互相沟通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在美苏签署中导条约后,英、荷、联邦德国、意和比5国同美国签署协议,允许苏联核查人员进入各该国的导弹基地进行核查。民主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也同苏联签署了允许美国核查各该国导弹基地的相应协议。

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的原因及影响


美苏中导条约所以能在经历了6年多的艰苦谈判之后得以签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国际舆论的强烈要求和压力。近年来,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军备竞赛、要求和平和裁军的正义呼声日益高涨。第四十二届联大通过了几十项有关裁军的提案,敦促美苏两国履行它们对裁军所承担的特别责任,率先采取实际行动。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它们要求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民族经济、建设自己的国家。它们坚决要求裁军,首先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停止军备竞赛,完全禁止核武器,使人类免于核战争的威胁。就是分属于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西欧、东欧成员国,他们固然需要美苏的核保护,但亦不愿意把欧洲变成一次新的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战场。因此西欧和东欧国家都要求裁军,要求美苏两个超极大国降低核军备水平,并缓和东西方紧张局势。各国人民为维护和平、实现裁军和缓和而举行的一系列集会游行和抗议示威等活动,对美苏裁军淡判亦形成了一股巨大推动力。
第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了“新思维”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加快了谈判进程。自1986年以来多次提出裁军新建议。特别是1987年后,态度更为积极、主动,让步较多。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与美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戈尔巴乔夫为改革其处于停滞状态的经济,扭转其科技落后的局面,需要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军备竞赛,缓和紧张局势,以便为国内改革腾出资金和争取较为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诚然,从较为近期的原因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两年多,国内改革进展并不明显,外交上的调整也尚未取得新的实破。因而他迫切需要同美国达成某种裁军协议,以便在国际上改善形象。在国内进一步加强自身地位。此外,苏联还看到了面临大选的美国也有此需要,遂抓紧时间,急于在1987年达成协议。
第三:美国财政经济困难和里根的政治需要。
对于美国来说,对于中导条约的需要首先是出于财政经济困难的考虑。美虽然仍是一个经济强国,但持续以巨大的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军备竞赛已日益困难。里根就任美国总统7年(迄1987年)使美联邦财政赤字累计达11020亿美元。为弥补赤字而借债导致了美国国债的猛烈增长,达到2万亿美元。美外贸赤字在1981年到1986年的6年里亦达到了5292亿美元。在这种财政经济情况恶化的条件下,签署中导条约,减少军事开支,适当降低军备竞赛水平,自然符合美国利益和需要。
当然,被人们称为“鹰派静的里根总统,在其离任之前也希望以“和平总统”形象载入史册。由于苏联最后接受了他早先提出的“零点方案”,这为里根标榜自己“以实力求和平”主张取得了胜利成为可能,中导协议的签署不仅可以提高里根的声望、亦可为共和党在1988年的大选增加一点资本。
第四:美苏双方储存的核武器达到超饱和状态使消除中导成为可能。
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受到各国政府领导人和国际舆论的普遍欢迎。撒切尔首相称:这个条约的签署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发表声明说,“这是控制武器进程中的一个真正的里程碑。”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说,“在核时代,并不是武器越多越安全,消除所有的中程核武器正是这一信念导致的第一个实际成果。”
根据该条约,双方应销毁的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只占美苏两国核武库的4%左右,军事意义不大。但它是美苏战后第一次销毁两个类别的核武器签署的条约。它突破了过去双方坚持的均衡裁减的原则,开创了谁的数量多谁多裁的先例。特别是这个条约制订了一套核查方法,包括对导弹作战基地、辅助设施及销毁地点的现场观察,突击性的临时检查以及在对方生产或装配导弹的工厂安装常设固定监督系统。这为今后其他核裁军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导条约的最后签订对于整个国际形势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可能引起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推动裁军谈判进程进一步向前发展。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对苏美两国人民发表讲话说,在签署中导条约以后,主要的任务是:“在保持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情况下尽快地达成战略武器协定,削减常规武器协定”。他称:“这既是可以期望的,也是可以达到的。”美国参议员克兰斯顿说:“中中导条约是一小步,如果我们能创造出更好的气氛,那就能为今后采取某些非常重大的步骤开辟道路。”美苏双方商定,今后将就削减50%战略武器达成协议,其他如常规武器谈判,化学武器谈判等业已开始,并出现了积极势头。可以认为,双方某些武器的进一步裁减,甚至大幅度裁减是可能的。当然,美苏两家也需要在各自财力、技术力量允许的条件下继续实行各自的武器现代化计划,但是以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长期内难以复现。
其次:美苏对抗代之以东西方关系缓和。军备竞赛一直是美苏对抗的重要根源之一。随着中导条约的签订以及双方在其他方面的调整,美苏关系及东西方关系已再次出现缓和趋势。目前,苏联同西欧国家的经济关系正在进一步发展,一些美国经济界人士已提出放宽对苏的限制,扩大同苏联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要求。东欧国家同西方国家及美国的经济政治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的积极态势似有可能持续下去。
再次,北约防务战略及美欧关系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西欧盟国对美苏达成中导协议既欢迎,亦有保留。它们认为这是一次积极成果,但亦有很多担忧。联邦德国《世界报》说: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在心理上是一个突破,在政治上是一个成就,在军事上只有有限的重要性,而在战略上却是可疑的”。长期以来,苏在欧洲驻有重兵,且华约组织国家的常规力量同北约国家相比,占有明显优势。而北约组织一直靠着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对苏联可能发动的常规力量的进攻作出反应。在中导消除后,苏联的常规兵力优势更加突出。西欧国家怀疑,一旦欧洲爆发常规战争,美是否会冒核战争危险来保护西欧。他们担心消除中导会造成美欧关系“脱钩”。因此,西欧国家加快了联合防务的步伐。如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军事合作有了进一步加强,英法两国在核防务和武器采购方面也增进了合作。
基辛格曾称:美苏中导条约给西方盟国造成的“危机”可能使其“寻找新的行动方向”,“过去那种靠美国监护的格局将要消失”。这预示着西欧的安全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虽然里根一再表示不会影响美对西欧盟国的防务承诺,在常规武器及化学武器的不平衡状态消除之前,“美国不会再削减其在欧洲的核武器”,但今后美欧之间的猜疑和矛盾必将增多,美国影响盟国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受到削弱,西欧独立自主的倾向将进一步发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1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