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马歇尔计划的出笼、实施和影响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21 评论:0

“马歇尔计划”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援欧”计划,又名“欧洲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是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说中提出的,故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提出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用经济手段扶助西欧,使其迅速复兴和稳定,进而拉拢和控制西欧,共同与苏联抗衡。由于西欧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济元气大伤,迫切需要美国在经济上的帮助,因此积极响应这一计划。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4月至1952年6月,历时4年,取得了一定成效。

西欧困境与美国的打算


战前,西欧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谷物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27%,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7%。贸易方面,西欧出口占世界总额的24%,进口占世界3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蒙受战争破坏,加上1946年底的严寒,使西欧经济凋敝不堪。1947年初,德国工业产量仅及战前1938年的27%,奥地利、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工业产量未达到1938年的2/3,英国工业也有一半陷入瘫痪状态。素以农业发达著称的法国,1947年320万亩小麦失收,人民食不裹腹,每人每天口粮只有170克面包。工农业生产一蹶不振,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法国的批发价上涨80%,德国的西部占领区物价则直线上升,货币贬值成为不起作用的纸片,甚至以有香烟取代货币作为交换单位的情况。就外贸而言,西欧出口能力薄弱,进口能力又因外汇储备近乎枯竭而受到严重限制。这样,西欧外贸便陷入半停顿状态。当时,西欧若要进口使经济复兴的必要物资,唯一办法便是向国外借债。1945年中至1946年底,西欧共向美国贷款75亿美元。
西欧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也激化了各国的国内阶级矛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罢工浪潮此伏彼起,共产党力量日渐壮大。法国和意大利两国共产党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政党,并参加政府内阁。西欧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经济困境一筹莫展,对共产党扩大影响更是忧心忡忡,唯恐各国共产党与苏联里应外合夺取政权。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并巩固其统治地位,西欧各国政府纷纷向美国告急求援。
出于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对于西欧严重的情况十分重视。美国政府深知,美国固然强大,但要遏制战后在政治上享有崇高威望、军事上拥有相当实力的苏联,光靠美国一家是不够的。权衡利弊,美国感到在美苏对抗的天平上,西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欧若倾向美国,则美苏实力之比为4:1, 美国占压倒优势。一旦西欧倒向苏联,美苏实力之比便接近于1:1,出现势均力敌的复杂局面。显然,与西欧结盟符合美国全球战略利益。西欧向美告急正成为美国与西欧结盟的天赐良机。
关键在于如何与西欧结盟。究竟是采取“杜鲁门主义”的方式还是另辟蹊径?当时,美国政府内部有很多人批评“杜鲁门主义”公开打出反共旗号,未免过于露骨。国务卿马歇尔觉得“杜鲁门主义”最大缺陷在于高呼反共,却没有抓住西欧要害。据他判断,战后西欧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凋敝。西欧经济如继续恶化,必将成为各国革命形势的催化剂,而且有利于苏联插手西欧。美国若对每况愈下的西欧经济甩手不管,便有可能失去西欧,从而在对苏冷战中落于孤立的不利地位。因此,美国若要增强对抗苏联的实力,首先得协助西欧摆脱经济困境。这样,从经济上扶植西欧便成为美国与西欧结盟、共同遏制苏联的最佳方案。
当然,美国政府决定采用经济扶植西欧的方案,首先是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但也有另一层经济考虑,即对外经济扩张。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3/5,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2/3。美国垄断财团为了解决战后美国生产过剩与市场日趋缩小的矛盾,急于扩大国外市场,尤其是传统的西欧市场。然而昔日贸易伙伴——西欧,如今经济萧条、外汇储备紧缺、外贸赤字日增。显然,美国若要打开西欧市场,首先得在经济上扶持西欧,逐步解决西欧外贸面临的问题。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样,“复兴”西欧便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图密切联系在一起。
至1947年初,美国统治集团已把遏制苏联的政治目标与向外经济扩张的意图揉为一体,“复兴”西欧的“经援”方案日臻成熟。

马歇尔发表哈佛演说


1947年3—4月间,美国草拟“援欧”方案,此时正值美、苏、英、法4国外长在莫斯科开会,具体讨论德国、奥地利问题。马歇尔在会上提出德国经济统一的问题,但被苏联否定。会议开了1个多月毫无结果。会议结束前,马歇尔拜访斯大林,斯大林对国际问题及德国问题均未具体表态,只是说:“如果达不成协议,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下次可能达成协议,下次不成,可以等再下一次……必须有耐心,不要悲观”。
莫斯科外长会议结束后,马歇尔抓住斯大林的上述谈话,为美国加快“援欧”计划造舆论。他责怪苏联在欧洲采取拖延战术,其目的不仅使德国问题无法解决,更要使陷入困境的欧洲经济最后崩溃。回国后,马歇尔立即就莫斯科外长会议发表广播演说,介绍欧洲经济现状时,马歇尔强调欧洲的“病人已奄奄一息”,美国必须对症下药,迅即行动。
马歇尔亲自搭班子,研究具体方针,制订具体的“援欧”计划。1947年4月底5月初,他责成助理国务卿威尔·克莱顿就西欧经济现状写成书面报告。此外,他授权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领导国务院政策设计司,在两周内将“援欧”具体建议送交国务院。
到5月下旬,凯南与克莱顿均向马歇尔提交了“援欧”建议。建议认为,美国只有给濒临绝境的西欧经济“输血”,才能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必须把西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打破各国的经济壁垒,协调各国的关系,缓和英、法、德的矛盾,以便一致对付苏联;同时还献计说,美国不必急于发表“复兴”欧洲的具体计划,而是乘欧洲经济濒于绝境之机,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请求。最后留下的是一个棘手问题,即“援欧”范围究竟包括西欧,还是包括整个欧洲。顿时,是否邀请苏联便成为问题的核心所在。纵然美国早将“援欧”范围定为西欧,但迫于形势,为了避免被指责分裂欧洲,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邀请苏联参加的问题。为此, 5月28日国务院召集主要官员与智囊人士开会磋商。
会上,马歇尔很快便把问题集中到一点,即是否要邀请苏联?邀请苏联有什么利弊?副国务卿艾奇逊认为,苏联参加弊多利少,美国国会很可能不肯拨款,从而影响整个“援欧”计划。但据他估计,苏联不一定会参加,因为按照常规,苏联是不愿泄露其国内经济情报的。因此,美国不妨发出公开邀请,然后看一看苏联是否响应。凯南与艾奇逊意见一致,也主张向苏联发出邀请。凯南在发言中进一步分析了邀请苏联的理由。在他看来,苏联是非邀请不可的,唯有这样才能使美国不必承担分裂欧洲的责任。但凯南也承认,苏联当真应邀参加,则又违背美国本意。怎么办?凯南认为,美国只要在邀请苏联的同时,提出苛刻条件,要求苏联象美国一样,多承担责任,多作出贡献,苏联便有可能拒绝参加“援欧”计划。马歇尔感到,凯南言之有理,决定暂不限定“援欧”范围,在宣布该计划时,则尽可能含糊其词,这样便为其后迫使苏联退出该计划埋下钉子。
经过短期紧张筹备,“援欧”计划的大政方针均已确定。马歇尔便借哈佛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并授予他名誉学位之际,发表“援欧”演说。
授予名誉学位的日子定在1947年6月5日下午,哈佛的毕业生与校友围坐在校园榆树下,倾听各界人士讲话。马歇尔对准备在这次演说中抛出援助欧洲的计划一事守口如瓶。马歇尔的讲话稿由自己起草,发表前甚至没有给国务院留下副本,艾奇逊这样写道:“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国务卿带着这样一份远远没有准备好的讲话稿去做如此重要的讲演,而且也没有把最后定稿的内容通过国务院。直到最后几分钟,我才通过电话从卡特上校那里探听到讲演的内容”。马歇尔演说时,身穿便服,表情严肃。演说平板单调,历时只不过15分钟,但是却阐明了美国重大的“援欧”政策。
马歇尔具体阐述了欧洲的经济困境:战争使欧洲变成一片废墟,城市、工厂、矿山、铁路均遭严重破坏。如今,欧洲无法生产足够数量的工业品、粮食、原料。此外,欧洲燃料匮乏,工业装备极为陈旧。马歇尔表示,美国愿意提供援助,尽其所能协助欧洲经济恢复正常。接着他提出美国的“援欧”方针:一是,如果美国政府单方面制订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那既不妥当,也收不到效果。因而欧洲应采取主动,“欧洲必须先行一步”,美国则从旁提供援助。二是,美国这次“援欧”与以前不同,不是向个别国家提供零星援助,而是向联合的欧洲提供援助。至于联合的欧洲,是指苏联在内的整个欧洲,还是只包括西欧,马歇尔不作正面解释。他只是含糊其词地说,该计划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暗示该计划有可能只包括西欧。在演说中马歇尔还说:“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在于恢复世界范围内的正常经济秩序,从而提供一个自由制度得以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我敢肯定,任何愿意加入这一复兴事业的国家,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全力合作。任何企图阻碍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会得到我们的帮助” 。
演说发表后不久,“援助”计划便被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英法响应与苏联东欧拒绝参加


为了引起欧洲的重视和强烈反响,美国官方人士私下与西欧记者密切通气。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专门召见3名驻华盛顿的英国记者。艾奇逊强调,即将发表的马歇尔演说意义重大,催他们马上向国内发讲话全文,并务必要及时告知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6月5日下午,马歇尔演说结束时,伦敦已是晚上9点。《每日电讯报》接到驻华盛顿记者马尔科姆·马格里奇的电话记录稿后1小时,便迅速将马歇尔的演说全文送到贝文床头。
贝文看了哈佛演说全文后,率先响应。不久,法国总统樊尚·奥里奥尔也宣布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马歇尔计划。6月17日,贝文赴巴黎拜会法国外长皮杜尔。在为时两天的洽谈中,双方的立场颇为接近。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后,英、法两国均沦为二流国家。经济凋敝又促使英法不得不暂时依赖美国。然而,英国总想重振昔日雄威,法国也时刻不忘恢复其大国地位。出于上述考虑,两国决定借响应马歇尔计划的机会,在即将成立的欧洲组织中充分发挥作用,以求借助美国力量,逐步实现重整旗鼓的目的。为此,贝文和皮杜尔经过协商,一致同意成立由英、法、意大利、荷兰、挪威5国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并使之成为未来欧洲组织的核心机构。当然,他们不言自明的意图是英法在该委员会必须起领导作用。
贝文和皮杜尔在会谈中除确定对两国有利的组织结构原则外,还决定邀请苏联共商欧洲响应马歇尔计划的有关事宜。当然,英法的邀请不过是做做姿态而已。他们指望苏联拒绝邀请。然而,万一苏联接受邀请,又怎么办?为此,贝文专门询问美国助理国务卿克莱顿。克莱顿回答说:“除非苏联外交政策有重大转变,否则美国人民将不会批准对苏援助”。贝文得悉美国意图后,决心对苏联设置障碍,迫使苏联不参加马歇尔计划。6月19日,英法联合邀请苏联,商讨关于欧洲响应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
但事实却是,苏联不仅接受英法邀请,而且派遣外长莫洛托夫出席会议。 6月27日英、法、苏3国外长在巴黎会晤,莫洛托夫率领89名经济学家和顾问组成的大型代表团来到巴黎。苏联对这次会议信疑参半。苏联战时蒙受巨大损失,死亡人数为1,500—2,000万,物质损失估计合5千亿美元。因而,苏联指望参加马歇尔计划,争取美援,便于国内经济复兴。另一方面,苏联摸不准接受美援有何苛刻条件,想借此机会作一番试探,看是否有可能接受美援。
会议第1天,英法便先发制人。法国外长皮杜尔主张,以英法苏3国为主,拟定欧洲各国统一的经济复兴大纲。皮杜尔的方案有两点引起了苏联的注意,一是欧洲各国必须将其经济情报和盘托出;二是欧洲必须先拿出计划,然后美国再提出具体援助条件。
莫洛托夫仔细听取英法意见后,直到第2天才全面阐述苏联政府观点。他首先指出,欧洲复兴计划若要取得成功,关键不在于欧洲先拿出方案,而在于美国确定援助的具体数额。莫洛托夫还认为,欧洲若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便要求各国泄露其国内经济计划,其结果必然等于干涉各国内政。他的看法虽与英法针锋相对,但态度比较温和,尽量避免与贝文、皮杜尔冲突。但英、法外长立场却很强硬,甚至在会外还制造苏联破坏会议的舆论。显然,英、法是想撇开苏联“单独干”。为此莫洛托夫只得向国内请示汇报。
7月2日,会议开到中途时,莫洛托夫接到政府的新指示。他情绪激动,贝文看到他“前额上那个凸块又鼓了起来”,莫洛托夫发表了一篇措词严厉的声明,谴责马歇尔计划是不可能促进欧洲各国合作重建欧洲,而只是使用美元干预欧洲各国内政的一个邪恶计划而已。贝文起身驳斥莫洛托夫的声明全面歪曲了西方意图,并宣称英国决不因此而退缩。莫洛托夫听后,立即从椅子上站起来,卷起文件退席而去。
苏联退出会议正合西方的心意。接着,英法便策划召开巴黎经济会议,并邀请东欧各国参加。西方邀请东欧,旨在以经援作诱饵,渗透东欧,以削弱苏联在东欧的影响。但是,东欧各国均拒绝西方的邀请。
然而,东欧各国尤其是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曾经考虑要出席巴黎经济会议。波兰外长曾通知波兰驻法大使格里菲斯,明确表示波兰将派代表赴会。但由于苏联的态度,波兰政府只得收回成命。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宣布将派观察员出席巴黎经济会议。正当物色与会人选时,在莫斯科谈判捷苏双边贸易协定的捷克总理哥特瓦尔德打来一份电报。电报传达了斯大林的意见,要求捷立即撤销原先决定。于是,捷克政府马上公开声明它拒绝英法邀请。

巴黎经济会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苏联东欧拒绝参加后,马歇尔计划的范围便限于西欧。7月12日,西欧经济会议在巴黎开幕。英国外交官奥利弗·法兰克斯爵士主持了会议,法国外长则在会上致开幕词。除英法外,奥地利、丹麦、冰岛、希腊、土耳其、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爱尔兰、瑞士、葡萄牙、意大利、瑞典、挪威等共16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决定成立以奥利弗·法兰克斯为首的巴黎经济会议的常设机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下设执行委员会与技术委员会。会议结束时,宣布西欧16国将于8月底向美国提交一份联合申请美援报告。西欧要求美国提供总数为28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认为要价太高,要求修正。9月22日16国代表签署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的总报告,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4项原则”:(一)各国努力发展生产;(二)维持国内财政稳定;(三)在参加国之间发展经济合作;(四)采取措施解决参加国与美洲大陆之间的赤字。总报告向美国提出在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的援助要求。
美国政府在反复审批西欧联合申请美援报告前后,在美国国内成立了克鲁格委员会、诺斯委员会与哈里曼委员会,侧重分析美国的外援能力与提供外援的必要性以及外援原则。哈里曼委员会全面阐述了外援与美国的利害关系,强调美国在西欧不仅有经济利益,还有战略与政治的利益,那就是在冷战期间联合西欧对抗苏联的需要。1974年12月19日,杜鲁门向国会提交“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咨文,要求国会在1948—1952年拨款170亿美元。经过数月辩论,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终于批准“马歇尔计划”。
接着,美国和西欧先后成立相应机构。美国成立经济合作署。该署为马歇尔计划的领导机构,负责掌管受援国的援助分配大权,甚至左右受援国的计划、政策与行动。经过精心挑选,美国政府物色斯蒂培克汽车公司原总经理保罗·霍夫曼担任该署署长,前驻苏大使哈里曼任驻欧特别代表。该署在西欧各受援国设立代表处,监督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周后,西欧16国代表和美、英、法驻德占区军事长官聚会巴黎,在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基础上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比利时的保罗·斯巴克当选为主席。该组织是马歇尔计划的执行机构,任务是互通经济情报,逐步加强各国经济合作。
经济合作署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先后成立后,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在计划的第1阶段(1948年4月至1949年6月底),欧洲经济合作组织首先重点解决粮食问题和工农业生产问题,经过1年多努力,西欧农业出现回升迹象,工业初步有了起色。接着,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责成各国制订经济计划,在产量回升基础上逐步发展经济。然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虽有雄心,却无财权,只得仰仗经济合作署。借此机会,经济合作署利用“对等基金”①,把西欧经济纳入它的轨道。经济合作署要求各国协调经济计划,力求做到专业分工,有所侧重。在法国,经济合作署拨款12亿美元,插手法国煤钢工业。经济合作署还要求意大利发展那不勒斯热电厂,英国发展沿海造船工业和轻纺工业,西德发展高精尖工业。
经济合作署不仅影响并协调各国经济计划,更指望西欧经济在协调基础上逐步联合,成为一个统一市场,便于美国资本渗透。为此,它在计划第1年便设法打破西欧以双边贸易为主的格局。1947年,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曾缔结一项多边支付协定,却因缺乏结算货币而夭折。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经济合作署紧紧抓住西欧内部贸易支付的上述弱点,将“有条件援助”①与汇划结算揉合起来。1948年10月,在美国提议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签署欧洲支付协定,即多边支付协定,确立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由瑞士巴塞尔银行担任结算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冲破了西欧双边贸易的束缚,初步打开了西欧多边支付的新格局。这样,美国从贸易着手,促进了西欧经济的联合。
1949年7月至1951年夏,马歇尔计划进入第2阶段。在这一阶段,西欧各国工农业产量继续回升,财政较前稳定。随着经济好转,英国于1951年起停止接受美援,其他国家也逐渐减少美援数额。为此,经济合作署将进一步促进西欧经济联合,1949年10月底,经济合作署署长霍夫曼亲自出马,对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发表演说,要求西欧在初步形成多边支付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取消贸易进口的数量限制和国内外有别的双重价格。霍夫曼强调,西欧若不接受上述条件,美国便会削减“援助”。慑于美国压力,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于1949年11月20日宣布取消50%的贸易进口数量限制,次年1月底又宣布取消60%的进口数量限制。1950年9月,马歇尔计划的16个参加国宣布成立“欧洲支付同盟”。“欧洲支付同盟”的成立,奠定了贸易支付逐步自由化,贸易限制逐步减少的基础,并为西欧日后建立各种自由贸易区提供范例。
经济合作署感到,要促进西欧经济联合,只是贸易自由是不够的,还必须冲破民族疆界,大搞跨国援建项目。经济合作署的上述设想受到美国政府赞赏。美国政府立即宣布将100万美元以上的“特别项目”批准权授予霍夫曼,指示他利用“美援”,在电力、钢铁和炼油等重要工业部门尝试并积累跨国工程项目建设的经验。1950年5月,经济合作署支持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即以西德和法国的煤钢工业为主体,联合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的煤钢工业建立煤钢联营组织。近一年后,1951年4月,签署舒曼计划的6国代表宣布成立欧洲煤钢联营组织。该组织以跨国形式将上述6国的煤钢工业揉为一体,这是朝着西欧经济联合迈出的重要步骤。
1951年秋,马歇尔计划实施进入第3阶段即尾声阶段。这时朝鲜战争爆发已有1年。为了适应朝鲜战争后西欧扩军备战的需要,美国对西欧援助以军援为主。1951—1952年,美国援欧总额中,经济援助仅占17.2%,军援占82.8%。为了贯彻以军援为主的外援方针,美国国会于1951年10月10日通过共同安全法,授权总统成立共同安全署。该署统抓一切外援计划,原则是军援为主,兼顾经济、技术援助。此后,共同安全计划代替了马歇尔计划,经济合作署也为共同安全署所代替。至1952年6月底,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完毕。

马歇尔计划的后果和影响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美国国会为之拨款131.5亿美元。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它既通过经济上的渗透和扩张加深了西欧对它的经济依赖,又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巩固了它的盟主地位,促使西欧在美苏冷战中更加唯命是从,追随美国,遏制苏联,从而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马歇尔计划是一项对苏“遏制”政策。所以杜鲁门说,执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伟大事业”。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战后以来影响颇大的对外经援政策。它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促进了西欧经济复兴,使困顿不堪的西欧经济呈现起色。该计划结束时,西欧地区工业产量比战前上升35%,农业产量较战前提高10%。此外,马歇尔计划还推动了西欧的经济联合。欧洲煤钢联营与欧洲支付同盟便是在计划实施期间成立的。
尽管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复兴与联合,但这段时期的美欧关系却具有两重性,既有遏制苏联的一致性,又有貌合神离的矛盾性。当时,西欧各国由于经济衰竭,又担忧苏联以东欧为跳板,继续向西欧推进,于是以曲求伸,仰仗美国。但西欧各国不甘长期屈从美国,更不甘经济联合主动权抓在美国手里,待到50年代,西欧各国经济恢复,羽毛渐丰,便在政治经济上向美国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1958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6国在欧洲煤钢联营基础上成立了西欧共同市场,标志着西欧已将经济联合主动权抓到自己手里。此后,欧美关系便从马歇尔计划的依赖关系逐渐变为平等的伙伴关系。

① 根据规定,美国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拨款(包括赠款和贷款)给经济合作署,由该署向美国企业采购西欧复兴的必需物资,然后把这些物资输往受援国。美国政府把这笔款项连同运输费在内的劳务费,记入专门开列的特别账户。受援国得到这批物资后,把销货所得也记入特别账户。
① 若一个西欧国家向另一个西欧国家提供货物,后者缺乏结算手段,美国则给予前者一笔贷款,其数额相当于后者的赊款数额,以此结算了账。这便是所谓的“有条件援助”。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0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