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7月至1856年3月的克里木①战争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一场重要国际战争,是法国、英国、土耳其、撒丁等国为一方,俄国为另一方,为争夺欧洲优势与中近东而进行的激烈军事冲突。它起因复杂,后果严重,历来受到各国史学家们的关注。 干戈原由 战局演变
法、英、土、俄兵戎相见,决非偶然。克里木战争是十九世纪前半叶数十年来有关“东方问题”与欧洲霸权的国际斗争的结果。
俄国沙皇为首的欧洲君主于1815年打败拿破仑一世后,建立了神圣同盟。俄国沙皇等认为“保卫信仰、和平与真理”的反动秩序将永世长存。但事与愿违,受到损害的法国图谋复仇,英国对神圣同盟若即若离,互称“亲兄弟”的奥地利、普鲁士与俄国逐渐离心离德。二十、三十年代不断演变的矛盾,四十年代迅速激化,五十年代便导致火并沙场。
当时最突出的矛盾为关于奥斯曼帝国“遗产”的争夺。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此城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 改称伊斯坦布尔①。奥斯曼帝国曾经强盛一时,地跨亚、欧、非3大洲。它于十八世纪末陷入危机, 十九世纪中叶濒临崩溃,但仍包括小亚细亚、巴尔干、波斯湾沿岸、红海沿岸和埃及等广大地区。君士坦丁堡被称为“东西方的金桥”, 欧洲和亚洲的贸易交换,东南欧与西欧的物资流通,黑海与地中海的商业往来, 多以此地为枢纽。俄、英、法、奥等欧洲大国对于奥斯曼帝国的战略地位早已垂涎。谁能获得此份遗产,谁便将成为西方头号强国。但是, 它们之中谁也无力独吞。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问题,史称“东方问题”。
在1815年以前的100年内, 俄军曾数度跨过普鲁特河,甚至有时渡过多瑙河。十九世纪上半叶, 沙皇俄国大力南侵, 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威胁。1829年俄土战争时,俄军长驱直入, 渡过多瑙河,跨越巴尔干山, 占领亚德里亚诺波(埃迪尔内),直接威胁君士坦丁堡。三十年代初,俄国乘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反对奥斯曼帝国素丹马赫穆德二世之机, 以“保护”素丹为名, 派遣海陆军来到君士坦丁堡, 控制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1833年, 俄国迫使素丹签订立翁克尔—伊斯克列西条约: 除俄国外,素丹政府对其他各国军舰关闭两海峡。英、法对此大为不满, 派舰队驶向两海峡。事后, 俄军撤走,但俄国完全控制了黑海。俄国南下的攻势和获得的上述特权激化了国际矛盾。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 俄国的主要竞争者为法国。十九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之后, 英国成为俄国的主要对手。1840年,英国联合奥地利与普鲁士, 迫使俄国取消1833年俄土条约。次年7月, 英、法、奥、普、俄、土6国在伦敦开会, 专门讨论两海峡问题。会议决定, 奥斯曼帝国在和平时期对于各国军舰一律关闭两海峡。这是关于两海峡的第一项国际协定。俄国丧失独自派遣舰队通过两海峡的特权。
俄国忍受如此重大的外交失败,完全出于无奈。它面对英、法、奥、普、土5国的合作只有让步方为上策。但是,尼古拉一世的沙皇宫廷决不就此罢休。四十年代中期,俄国重新加紧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1844年尼古拉一世出访英国。他在伦敦公然说奥斯曼帝国是个“病夫”,“它正在死亡”,建议一旦危机成熟,俄、英应共同进行瓜分。1852年,沙皇再次旧话重提,希望瓜分病夫的遗产。英国对此持保留态度。
五十年代初,这场国际争端由于“圣地”问题而激化。耶路撒冷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历史上几经劫洗后,基督教在此保存了伯利恒寺等著名圣殿、教堂与钟楼。掌管这些建筑物与获得其他权利,被称为“上帝陵墓的钥匙权”。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拥有此项权利。十八世纪,钥匙权被东正教夺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问题重新提出。
1850年5月,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向奥斯曼帝国素丹阿布都尔-麦吉德明确要求,应由天主教掌管上帝陵墓的钥匙权。
奥斯曼帝国范围内,尤其巴尔干和希腊,居住着许多基督徒。圣地之争实际为争夺对于广大基督徒的控制,也是一场对于帝国遗产的角逐。法国政府的目的还在于削弱俄国的影响。英国政府表示支持。圣地之争是东方问题的宗教表现。土耳其的贵族们早已愤恨俄国的南侵,希望保持奥斯曼帝国往日的威严。现在,他们在数害之中择其轻者,企图依靠法、英支持,抵御俄国威胁。1852年2月,土耳其素丹同意将圣地钥匙权转交天主教掌管。俄国大为不满。圣地之争成为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沙皇俄国的南侵政策,主要出自俄国封建贵族扩张领土的野心。俄国在近东市场贸易中受到英、法的排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法、英两国的有关政策, 亦出自其重大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英、法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需要寻求广阔市场、大量原料, 保证交通安全与贸易发展。法国在土耳其拥有大量投资。英、法在近东市场已逐渐排挤俄国, 但未摧毁俄国的竞争能力。英、法资产阶级在中近东谋求的政治经济利益, 是驱使它们走向冲突的主要动力。英国企图控制地中海与中近东, 保证自己与印度殖民地的联系。法国希望控制中近东, 并为在远东的殖民侵略建立安全通道。英、法之间虽也存在矛盾, 但它们逐渐联合起来, 共同反对俄国。
1853年初, 圣地之争恶化了局势。俄军15万人奉命在靠近奥斯曼帝国边境普鲁特河左岸结集。英、法舰队也已抵达爱琴海一带。战火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同年2月28日, 沙皇副官海军上将缅希科夫乘俄国军舰到君士坦丁堡。他趾高气扬地与奥斯曼帝国的官员们进行秘密谈判,要求与土耳其建立永久同盟, 并保护素丹所属东正教臣民。在俄国使团的威胁下, 素丹外交大臣富阿德由于执行亲法政策而被迫辞职。5月5日, 谈判破裂。缅希科夫代表俄国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 要求俄土结盟, 保证东正教臣民信仰自由等, 限制5日内答复。
素丹阿布都尔-麦吉德在法、英政府的支持下予以拒绝。缅希科夫于21日离开君士坦丁堡, 行前威胁地表示: “此次便服来访,不久将身穿军装重新归来。”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断交。6月初, 英、法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6月25日, 沙皇尼古拉一世发表强硬声明: 将和先辈一样保护奥斯曼帝国之东正教臣民。7月3日, 俄军渡过普鲁特河,侵入奥斯曼帝国。克里木战争中,就交战的法、英、俄而论, 皆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克里木战争有3个重要战场:巴尔干半岛、克里木半岛和高加索,其中决定性的为克里木战场,故称克里木战争。此外,在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也曾发生零星战斗。
法、英、土为一方与俄国为另一方的这场战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为俄土在巴尔干半岛作战;后期主要是法、英、土、撒丁与俄国在克里木半岛作战。
战争前期,或称巴尔干时期。1853年5月俄土断交以后,7月3日,米·德·戈恰科夫率领8万俄军渡过普鲁特河,侵入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①。此两公国当时仍属奥斯曼帝国版图。俄军入侵表明沙皇政府对奥斯曼帝国不宣而战。战火首先由沙皇俄国点燃,“东方危机”演变成为“东方战争”。此后局势迅速变化。9月末,英、法舰队应素丹要求,由达达尼尔海峡到达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政府在英、法支持下,要求俄军于18天之内撤出侵占地区。俄国不予理睬。10月4日,土耳其向俄国宣战。11月1日,俄国对土耳其宣战。不久,土军15万人到达维丁和沃耳特尼察等地,迎击多瑙河对岸的俄军,其中1万人渡过多瑙河与俄军作战。此时,俄土军队之间仅仅发生小规模战斗,双方隔河对峙。俄军侵占两公国的局面未有变化。与此同时,土、俄双方在高加索也开始战斗。
11月30日,继俄军越过普鲁特河之后,纳希莫夫率领的俄国黑海舰队袭击了停泊于锡诺普港湾的土耳其黑海舰队。土耳其舰队仑促应战,交锋数小时,结果几乎全部覆没,舰队司令奥斯曼帕夏受伤被俘。停泊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英、法舰队受到公开挑战。
锡诺普海战终于促使英国内阁决心反对俄国, 也激怒了法国政府。1854年1月4日, 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俄国于2月21日向英、法宣战, 27日, 英、法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3月初,英、法、土3国缔结军事防守同盟,“决心保卫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3月23日, 俄军5万人渡过多瑙河, 向土军发起攻击。27日,英、法政府对俄国宣战。至此,主要参战的国家已经卷入战局。
1854年夏天在克里木战争的前期具有重要意义。5月, 俄军围攻多瑙河右岸的锡利斯特拉, 土军顽强防守。俄军被歼5万多人。锡利斯特拉之战引起了奥地利的干预与法、英军队登陆瓦尔纳。
奥地利十分关注战局。俄军侵占两公国与控制多瑙河口, 使它与该地区的贸易大受损失。奥地利帝国对于巴尔干半岛早已怀有野心。现在, 面临俄国威胁, 它派遣8万大军云集东部边界,准备攻击俄军后方。奥国于6月3日发出最后通牒, 强烈要求俄军撤出两公国。法、英看到巴尔干战局不利于土耳其, 便派遣两国联合舰队运送5万英、法军队于6月24日在瓦尔纳登陆, 并向多布罗加进兵,企图从侧翼打击俄军。土军的坚持抵抗, 英、法军队的侧翼包围和奥军的背后威胁, 使俄军陷入困境。6月末,俄军开始撤退,9月,撤回普鲁特河左岸, 放弃了一度占领的两公国。俄军掠夺了当地金库。奥地利根据与土耳其的协定, 出兵占领两公国。
俄国进攻与土耳其防守是当时战事的主要态势。恩格斯曾指出:“尼古拉自恃有百万大军……在1853年向西方进行挑战”①。但是, 巴尔干初期交锋的结果对俄国颇为不利, 锡利斯特拉之战使俄国遭受惨重损失。它未能实现占领两公国的企图, 却促成了国际局势于己不利的演变。
战争后期,或称克里木时期。俄军撤走后,法、英两国政府并不满足,它们充分了解俄军实力犹在,企图给俄国以真正打击。法、英在瓦尔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攻打克里木半岛。它们的作战方案,在于夺取塞瓦斯托波尔,占领克里木半岛等地,以求消灭俄国黑海舰队,切断俄国与黑海的联系,从而阻止它的南下势头。
1854年9月13日早晨,俄国海军上将科尔尼洛夫与中将纳希莫夫在塞瓦斯托波尔最高点——海军图书馆阁楼上用望远镜瞭望。他们大为吃惊地发现海面天际驶来一群敌舰。14日,300多艘舰船运载的6万2千名法、英、土联军在该城北方的耶夫帕托里亚登陆。
法、英军队经过周密考虑,不曾直接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塞瓦斯托波尔是俄国在黑海的要塞、舰队的基地。法、英军队在克里木半岛登陆,战火烧到俄国。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登陆军队未曾遇到抵抗。当时,沙俄宫廷正调集大军密切注视西部边界,等待敌人进攻首都彼得堡。它仅仅派遣缅希科夫率军3万余名防守克里木半岛。缅希科夫昏庸无能而狂妄自大,对敌军来犯毫无估计,半岛设防不严。
在海上,英国舰队是主力。在陆地,法军从人数到战斗力皆超过英军。土军人数较少。法军司令是圣阿尔诺元帅,英军司令为拉格兰勋爵。
法、英联军登陆后,于9月19日发兵南下,指向塞瓦斯托波尔城。20日,法、英联军在阿尔马河遇到俄军,双方发生激烈战斗。法军博斯凯的骑兵师猛攻俄军左翼,英军攻其右翼,俄军败走。缅希科夫被人们称为“伊兹缅希科夫”,即叛徒之意①。他率领俄国野战军队通往塞瓦斯托波尔东北的巴赫奇萨拉依。科尔尼洛夫和纳希莫夫奉命负责塞瓦斯托波尔的城防, 守军约为2万水兵。法、英联军在此重要关头未曾充分利用俄军城防甚差并在阿尔马战败之机, 立即挥戈南下直取塞瓦斯托波尔。此种犹疑迟缓举动令当时国际舆论吃惊, 也使后世史学家与军事家费解。俄军得到喘息机会后, 加固城防, 准备坚守。
塞瓦斯托波尔守军凿穿数艘军舰, 沉入港内, 封锁了港口。俄国水兵和部分居民在城外修建了由多层工事组成的保护圈。守军自感力量不足, 盼望缅希科夫所部野战军队的支援。阿尔马战后, 由康罗贝尔将军接替病重的法军司令圣阿尔诺。法、英联军数日后开始南下, 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城。克里木战争的高潮塞瓦斯托波尔争夺战从此开始, 并延续了349天。
俄国野战军队得到增援, 10月末在巴拉克拉瓦进攻并取胜。11月, 法、英军队在英克曼之战中以少击众, 俄军损失1/3。远在约2千公里之外的彼得堡宫廷, 无视俄军在克里木半岛的困境。沙皇尼古拉一世于1855年2月下令进攻, 以求切断法、英联军的供应线。战斗发生于耶夫帕托里亚, 俄军再次惨败。沙皇政府认为缅希科夫无能, 令其“因病”辞职, 改由米·德·戈恰科夫担任克里木半岛俄军司令。司令官的更替也未改变俄军处境。8月,乔尔纳亚列奇卡一战, 俄军的进攻又以失败告终。俄国野战军队从此无力解救围城。塞瓦斯托波尔只得任凭法、英军队攻击。
自从1854年9月末开始围攻以来, 法、英联军不断加强攻城力量。土耳其也从多瑙河调来援军3万5千人。同时, 法、英积极争取盟友。它们于1855年1月与撒丁王国结盟。撒丁王国立即派遣1万5千军队参加战斗。军事力量的增加使法、英处于十分有利地位。盟军达到12万之众,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供应良好。守卫在克里木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城的俄军共有5万多人,后又派来增援军队, 共计为十数万人。
1853年—1856年克里木战争地形图 1
1853年—1856年克里木战争地形图 2
战争与外交
巴黎和会
① 克里木为今苏联南方的一个半岛,旧译克里米亚。
① 1930年土耳其政府正式宣布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① 参阅本书《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的统一》一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85页。
① “伊兹缅希科夫”(изменщиков)的发音与俄语“叛徒”(изменник)一词发音相近。
① 黑山国大公1851年执政后,宣布成立黑山大公国,要求国际承认。1852年土耳其向黑山国宣战,奥地利不愿土占领黑山而进行干预,土被迫停止进攻,1853年战争结束。
① 关于克里木战争双方损失的统计数字历来众说纷纭。《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认为双方损失各为25万人左右。该书1910—1911年版为:俄国损失25万6千人,盟军25万2千人,共50万8千人。霍布斯巴伍姆认为总共伤亡60万人,包括死50万,伤10万,其中俄国约50%,法国约30%,英国20%左右。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认为双方共损失103万9千人,其中俄国52万2千,土耳其40万,法国9万5千,英国2万2千人。法国学者德比杜尔指出,法军在克里木战场共为30万人,回国者仅1/3。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04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