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影响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270 评论:0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本世纪30年代创立了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该理论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后,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依靠政府调节经济,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成为许多资产阶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此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所出现的变化,对凯恩斯经济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和补充,被称作“新凯恩斯主义”或“后凯恩斯主义”。因对经济增长理论和分配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具体观点不同,新凯恩斯主义分成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两大学派。他们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救60年代末期以来资本主义日趋复杂的经济危机的理论,在西方现代经济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凯恩斯经济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曾在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指导下学习经济学。以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并主编过皇家经济学会的《经济学杂志》,他在20年代主要从事货币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主张实行管理通货以稳定物价和生产发展水平。他在1913年发表表《印度的通货和财政》,一举成名,以后又陆续有《货币改革论》、《货币政策论》、《货币论》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大量工人失业,生产设备严重开工不足。英国政府为弥补严重的财政赤字增发纸币,使英镑购买力仅及战前1/3, 1919年3月英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金本位,在1920—192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次经济危机中,英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打击,在1920—1921年,英国工业生产从最高点到最低点下降了46%,工人失业率达14.8%,在1929—1933年,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3.8%,工人失业率为22.2%, 1932年约有300万工人失业。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并不比英国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4%,国际贸易额减少了约2/3,失业人数达4000—5000万人之多,在这期间,美国加工工业产值下降了47.1%,失业率达32%,约有1700万人。1930年底,纽约美国银行关闭,1932年一年,美国有1400家银行倒闭。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迫切需要从经济学理论上为摆脱危机指明出路。凯恩斯在其20年代从事的关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研究已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完全是因袭马歇尔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他通过对英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已产生了必须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思想萌芽,主张由政府调节经济。1926年,凯恩斯发表《自由放任的终结》一文。他在文中强调,必须把经济调节的某些职能由自由放任转交给国家。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可使资本主义制度比其他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目的”,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可以长期存在下去”。1929年,英国自由党领袖劳合·乔治提出以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案,凯恩斯对此表示坚决支持,因为他看到劳合·乔治主张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同年,他与汉德森合写了《劳合·乔治能做到吗》的小册子,认为兴办公共工程可以缓和失业,同时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1931年6—7月,凯恩斯来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召开的哈里斯基金圆桌会议上,同美国经济学家就运用财政措施调节经济应付经济危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当时同那些强调在美国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美国经济学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凯恩斯认为,运用如降低利息率等方法的货币政策来平衡储蓄和投资,是可靠的政策措施。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在不断变化。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经济学杂志》6月号上发表了《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这篇文章是他在凯恩斯和汉德森合写的《劳合·乔治能做到吗》这本小册子的启发下写成的。卡恩在文章中提出“乘数概念”,以阐述失业与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增加投资对于减少失业有重要意义,一定数量的投资可引起数倍于其本身的国民收入的增加。1933年,凯恩斯在《走向繁荣之路》一书中吸收了卡恩的乘数概念。以前他认为对稳定经济起主要作用的是货币政策而不是财政政策。而在这本书中,凯恩斯转而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这部书的出版被认为是凯恩斯从货币经济学家走向建立凯恩斯经济理论关键的转折。此后,凯恩斯在不同场合多次宣扬其理论,他甚至还赞扬希特勒实行的重新扩军计划,认为这个计划可同时生产出更多的大炮和黄油,使德国不至工人失业、经济萧条。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这部著作动摇了西方传统庸俗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作为凯恩斯经济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专著,问世后立即风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将此书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还有人认为凯恩斯如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和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划时代的贡献一样,是一场“革命”。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部著作所提出的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和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等,仍成为西方各国制定内外政策的理论依据。《通论》一书所阐述的理论体系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标志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形成。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形成除以上述及的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有直接关系外,还同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凯恩斯经济理论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后,受到资产阶级各种经济学流派的攻击,如奥地利学派、德国历史学派、英国剑桥学派等。本世纪初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深刻矛盾和为其服务的经济学理论的苍白无力。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凯恩斯曾攻击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册陈腐的经济学教本”,宣称他对马克思的学说是永远不会同意的,永远不能接受的。他不加掩盖地说,“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资产阶级和垄断资本集团也正是从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大肆宣传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他们提出:我们可以驳斥凯恩斯提出的个别命题,但是如果我们推翻他的整个体系,那我们将会错过挽救资本主义的最后机会。美国经济学家乔利奇在批评某些人低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作用时曾指出:凯恩斯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辩护士,在资本主义处于危急状态的大萧条年代,凯恩斯在资本主义框框内,而不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外改造了政治经济学。他把青年和惊慌不安的人吸引到自己这方面,阻止有知识的一代去当共产主义者。
列宁谈到凯恩斯时曾明确指出,他是“研究经济学并且从纯粹资产阶级观点看问题的十足资产者”。①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人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却有本质的区别,而决不象某些西方学者们认为的那样,有什么共同之处或从内容到结构有“相似之处”。还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更荒谬,认为凯恩斯比马克思更前进了一步。因为马克思只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但找不到医治这些弊病的药方,而凯恩斯却找到了。对此,一些西方学者也提出异议。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在《凯恩斯革命》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和凯恩斯提出不同的任务,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总之,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帮凯恩斯都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不起作用和不能适当地起作用的原因。凯恩斯要维护和保持它,而马克思要批判和破坏它。”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千方百计诋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1935年1月1日,凯恩斯在写给英国戏剧家、费边社活动家肖伯纳的信中说,他自己正在写一本使世界经济科学发生革命的书。其“革命”的因素之一,就是要“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李嘉图基础。”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对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企图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历史命运的理论。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经济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对传统庸俗经济学的修正、有效需求原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等。凯恩斯在1930年曾声称:目前我们却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泥淖中,在一个微妙、复杂的机器控制下,被搅得一塌糊涂,这个机器的运转规律,我们却并不了解。凯恩斯的意思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不了解资本主义的结果,他们提出的理论就是为了使资本主义这架“微妙、复杂的机器”更好地运转。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传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可通过市场供求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即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各种产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可在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自由上升或下降,通过价格体系的自动调节作用,使任何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源(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用于生产。这一理论以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为代表,他从价格均衡理论出发,在《经济学原理》、《产业与贸易》、《货币、信用与商业》等著作中详细阐释了这一理论,然而,30年代初期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彻底地宣告了这一理论破产,凯恩斯在事实面前摒弃了这一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经济无法“自动调节”以克服经济危机。但是,他却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认为通过国家干预,刺激消费和投资使有效需求不断扩大,就可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传统理论还认为,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储蓄与投资随着利率的高低或增或减,通过利率的调节作用必然会使储蓄与投资趋于相等。凯恩斯否定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而不是决定于储蓄与投资,因为他认为是通过总收入变化使储蓄与投资相等。凯恩斯接受了庸俗经济学中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工资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理论。认为“自愿失业”是实际工资的要求“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结果,降低实际工资是减少失业的前提。但他不同意通过降低实际工资以增加资本家利润的办法来减少“自愿失业”。在他看来,应用通货膨胀抬高消费品的价格,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降低,从而增加就业。凯恩斯的这些主张与自由竞争、自动调节的所谓自动均衡传统经济理论相反,他反对自由放任政策,要求政府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理论”,人们一致认为这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在他看来,所谓“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总需求,即总的购买力。当提高有效需求时,则可避免失业。具体地说,可认为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成为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将卖不出去,资本家不能实现预期的盈利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将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工人。反之,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将超过商品的供给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将扩大生产,增加雇用工人。资本家为了获得一个保险的盈利环境,总会使供给的产量相对稳定,不有大的波动,从这种意义上说,就业问题实际上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凯恩斯进而得出结论,失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这一理论虽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失业和经济危机,但却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真正原因,否认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需求不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在他看来,“有效需求”是由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心理上对资本的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决定的。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也被称作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有效需求所以不足就是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凯恩斯认为收入的多少决定人们的消费,所谓“消费倾向”即指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收入的增加可使消费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会同收入的增加相等,人们总要留下一部分储蓄起来。这样就导致消费倾向,即消费部分在收入中的比例下降,而使对消费品的需求不足,产品就会卖不出,然后便是生产紧缩和失业。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说人们偏好把一部分货币放在手头,以进行投机活动或支付日常预料之中及预料之外的开支。这种偏好决定了只有在付利息的情况下才能贷款,当出现资本的边际效率低于利率时,资本家便会不再投资,出现“投资需求”的不足,从而产生失业和经济危机。由于上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往往会使得需求低于供给,出现一部分不自愿的失业现象。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通过自我调节解决上述问题而必须依靠“国家调节”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
无论是对19世纪传统庸俗经济学的补充、修正,还是系统化的“有效需求理论”,其中心内容都是强调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凯恩斯认为这是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失业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息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总揽。”所谓总揽并不是实行企业国有化,而是实行“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国家并不损害或剥削垄断资本所获取的高额利润,相反,在“合作”之中可帮助资本家得到更多的好处,其实质是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凯恩斯认为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即1.利用税收制度控制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如实行累进所得税缩小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这样可以刺激消费;2.通过国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发行量,压低利息率,从而把货币引向私人投资;3.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在扩大投资和消费以弥补私人投资和消费不足的同时,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的扩大。这三点是凯恩斯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核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凯恩斯又具体提出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对外经济扩张政策。在这些政策中,同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主张国家预算平衡完全相反的赤字财政政策是最基本的政策。他认为为了防止经济萧条进一步恶化,能很快走出低谷,出现经济复苏和繁荣,必须用赤字预算的方法而不是平衡预算的方法。这样,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从而有可能实现预算平衡。美国经济学家汉森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这就是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大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如降低税率减少税收,扩大政府财政开支,同时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当经济繁荣时,则实施紧缩政府财政开支以压缩总需求,提高税率的政策,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汉森认为,这种补偿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可保证资本主义社会有稳定的就业水平,不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对缓解经济危机有特殊的作用。当货币发行增加时,既可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又可压低利率。利率降低后可同时刺激投资和消费,这便会使就业增加,经济回升。凯恩斯还认为通货膨胀是对付工人的有效手段。因为公开的降低货币工资会立即遭到工人的强烈反抗。而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时可以不仅不降低工资,反而适当增加些工资,使工人产生一种工资增加了的幻觉,但在实际上工人们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却提高了,工人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得到高额利润的仍是资本家,通货膨胀的最终结果是把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使工人受到更严重的剥削。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问世后,使其名噪一时,成为英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显要人物。人们认为他是一名官方经济学家,在近代经济政策历史记载中扮演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他自1940年起担任财政大臣顾问,1941年起兼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被授予勋爵爵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任国际基金货币组织和国际建设开发银行的董事。凯恩斯的理论经其追随者的阐释,逐步形成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成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哈罗德、罗宾逊,美国学者汉森、萨谬尔逊、克莱因等是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虽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对于缓解失业和严重的经济危机却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消灭失业方面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因此有些人认为凯恩斯拯救了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引上坦途,并把战后25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那一段时间称为“凯恩斯时代”。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深,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本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破产。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局面,这使凯恩斯的追随者也感到对凯恩斯韵理论应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在修改和补充失灵了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过程中,新凯恩斯主义(亦称后凯恩斯主义或现代凯恩斯主义)得到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现有两个大的流派。其一是新古典综合派,亦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即美国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萨缪尔逊、J·托宾、R.索洛,W.海勒等人,其活动中心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其二是新剑桥学派,亦称新凯恩斯派,后凯恩斯经济学或新李嘉图学派,即英国凯恩斯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J.罗宾逊、N.卡尔多、P.斯拉法、L.帕西内蒂等。其活动中心在英国剑桥大学。
“新古典综合”一词是萨缪尔逊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初步分析》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所谓新古典综合学派是指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的综合。该学派首先承认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即承认资本主义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可以实现充分就业。该学派同时又接受了凯恩斯关于由国家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张,即通过经济微调方法使呆滞的经济活跃,或使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该学派认为西方经济是介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混合经济,这种经济体制中兼有政府管理、干预经济和市场组织生产和消费两种成份,新古典综合派以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提出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资本与产量的比例,可使资本主义经济的紊乱得到克服,从而经济发展,就业充分,这种观点是凯恩斯经济学和传统庸俗经济学的结合。从这种认识出发,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只要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自由竞争就可同时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问题也都可解决,此外,工人增加工资问题,自然资源的供给问题、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问题等也会解决。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存在。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会出现失业现象;投资大于储蓄时会出现通货膨胀,然而,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这使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受到极大震动。为了对付这种并发症,该学派又提出推行宏观财政金融政策的同时,采取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即实行工资、物价管制攻策,以法律或税收手段限制垄断组织和工会对物价、工资的操纵,同时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调节,尽快消除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并存的状况。解决失业的主要措施是发展能多吸收劳动力的服务单位,政府直接雇用私人企业不能容纳的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训练,为其就业创造条件等,新古典综合派虽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但无法从理论上对于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作出解释。因此,这一学派在战后西方经济学界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了。
新剑桥学派不是象新古典综合派那样,把凯恩斯的理论同马歇尔等人的新古典学派理论去综合,而是在坚持凯恩斯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凯恩斯的理论重新解释和修改、补充。这一学派的思想来源是美国的制度学派、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者及原来追随凯恩斯的一些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持批评态度,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错误是重新回到传统庸俗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均衡论的老路上,这是凯恩斯坚决反对的。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将实物与货币分开,而新古典综合派都以微观和宏观分析的名义下重新采纳将实物与货币相割裂的研究方法,因此产生了一系列与凯恩斯相悖的理论错误,如凯恩斯认为投资决定储蓄,而他们都认为储蓄决定投资,凯恩斯认为物价决定于货币工资率水平,他们认为物价决定于货币的流通量。
新剑桥学派强调把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统一起来。但这种统一同新古典综合派所标榜的将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的综合截然不同。他们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微观的生产要素供给分析和市场均衡分析。他们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拼凑,在回到充分就业均衡论的同时,破坏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完整统一。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体系,产量和就业水平在短期内会经常发生波动,只有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才能看清这一经济发展的趋势及运动规律。因此,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更应着眼于宏观。宏观研究同微观研究的结合,是要使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分析诸如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这些具体的理论问题。
新剑桥学派试图对西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滞胀现象作出解释。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卡尔多指出: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并发症是一个新现象,解释这种现象是对经济学家提出智力的挑战。卡尔多将商品市场划分为初级产品市场和制造品市场两种市场,或将其划分为三类部门,即1.为工业活动提供必要的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的初级部门,2.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供投资或消费用的第二级部门,3.为其他部门提供各种服务以及提供欣赏的服务(如音乐、舞蹈、戏剧演出)的第三级部门。他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初级部门和第二级部门。“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两个部门的产量的增加应符合必要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可出售的农矿产品产量的增加,应该和需求的增加相一致,这种需求的增加又是反映第二级(以及第三级)部门的增长的”。但是,“从技术观点看,不能保证由节约土地的革新所推动的初级生产的增长率,正好符合第二级和第三级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的增加所要求的增长率。”这就是说,初级部门生产的增长和第二级部门生产活动的增长之间出现了比例失调的现象,这样便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滞胀现象。
新剑桥学派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的办法,也反对其他关于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观点,而强调政府在分配领域内进行必要的干预,他们主张从宏观的角度夹认识国民收入,将其分解成工资和利润两大类。工资指工人的收入,利润指资本家的收入。在一定的货币工资率、一定的投资生产率和一定的储蓄倾向的条件下,工资上升不可能超过利润上升,经济增长率越大,工人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小,而资本家的利润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因而出现分配失调的现象。新剑桥学派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垄断组织的高额利润,实行“收入均等化政策”,以提高工人及其他中小企业主的收入,而实现社会分配的公正。这些主张为新剑桥学派赢得了“凯恩斯左派”的美名,但其并不能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用政府干预分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
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这些理论对于暂时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所蕴含的失业和经济危机,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为政府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站在改良主义的立场上,认识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要力量。但是,凯恩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考察,毕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大量的失业和危机,同时也认识到了资产阶级传统庸俗经济学的谬误,并在此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①《列宁全寨》第31卷,第411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04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