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与九国公约的签订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220 评论:0

华盛顿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继巴黎和会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国际会议。会议由美国发起,于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9个国家,即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及东道主美国。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削减与限制海军军备,以缓和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日趋激烈的军备竞赛;同时企图解决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会上缔结的《九国公约》,就是与会的帝国主义列强为调整对华政策,巩固在华势力而签署的一项条约。是它们加紧侵略和加强争夺中国的表现。
华盛顿会议上所确立的远东国际关系格局,是巴黎和会上所确立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补充,一般并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列强在远东的角逐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进入20世纪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争霸越演越烈;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与沙俄是这场争霸战中的主要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德国战败被迫暂时退出了逐鹿;沙俄政府被十月革命推翻;新生的苏俄摈弃了沙俄的帝国主义政策。这些都使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霸局面为之改观。1919年的巴黎和会及其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主要是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对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划分,则因种种原因,悬而未决,成为一大遗留问题。在战争中实力大为膨胀的美国,由于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未能取得充分体现出美国实力的成果,尤其忿忿不满。它极力寻找机会,在东方弥补这一缺憾。
战后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霸最激烈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又以日、美两国的矛盾更为尖锐。正如列宁所分析的那样:“近几十年来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积下了无数的易燃物,因此这两个大国必然会为争夺太平洋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搏斗。”①
帝国主义争夺的重点在于中国。一次大战时,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而无暇东顾之机,加快了对华侵略的步伐,大有独吞中国之势。在政治上,1915年它提出了奴役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使中国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7年,它又通过兰辛一石井协定②,使美国承认日本在华的特殊权益。在经济上,1917年到1918年间通过“西原借款”③,加强对华经济控制。《凡尔赛条约》使日本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非法权益,其势力不仅扩张到华北,而且逐渐向英国在华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与华南渗透。自1914年后,日本在上海投资速度远过于东北,特别是棉纱行业。中国棉纺业里的外商纱厂,几乎尽为日商所有。据统计,日本在华开设的公司数,从1914年的955家上升到1921年的6,141家。日本商品开始排挤英货,英日矛盾日趋加深。日本在华势力的急速膨胀也危及美国的利益。美国不仅对英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华独占鳌头的地位十分眼红,而且也不能容忍日本势力的急速膨胀。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在英国、日本等国已捷足先登的不利形势下,美国只能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打进中国,分享杯羹。因此,它一向倡导“门户开放”政策。一次大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心,依然是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以此来抑制日本的扩张势头。
为了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战后帝国主义进行了疯狂的海军军备竞赛。还在19世纪末,美国军事战略家马汉就极力鼓吹争霸海洋的所谓“海上实力论”,主张美国大力扩充海军,以两洋海军来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优势。此论颇得垄断资产阶级的青睐,成为历来美国政府制订对外政策的战略依据。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建3年计划,打算建造军舰137艘,其中包括10艘主力舰、6艘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尽管一次大战推迟了这一计划的完成,但到1919年,美国已拥有军舰595艘,总吨位为146.8万吨。从1917年起,美国的海军军费超过了英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表示,美国“必须利用它的意志、能力、人力和财力,为建设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最优秀的海军而努力”。1918年,美国政府又准备拨款6亿美元进行新的5年扩军计划。
美国海军军力的增强,引起了列强的惶惶不安。反应最为强烈的是英、日两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说:“大不列颠宁愿化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巴黎和会期间,英美两国发生了“巴黎海军战”①。英国以支持威尔逊“国联”计划为条件,迫使美国放弃5年扩军计划。虽说美国当时答应了英国的条件,但数月之后便将诺言弃置一边,重新批准了扩军计划。英国老羞成怒,亦拼命加紧建造新式军舰,力图保持优势。英国当时拥有军舰737艘,总吨位为230万吨,居世界第一,但它的军舰舰令老化程度远高于美国。后起的日本亦雄心勃勃,1917年底通过了“八四舰队”计划,1920年又扩展为“八八舰队”计划。②海军预算从1914年的8,300万日元上升到1921年的48,350万日元,几增5倍。法国、意大利两国虽战争创痍未复,但也积极参加军备竞赛。
帝国主义国家海军军备竞争愈演愈烈,各国财政负担逐年增加,1920年至1921年间各国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萧条。日本遭到了明治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主要产业必须靠政府或银行救助,才能生存。美国经济也不景气,人民负担日趋加重,一些劳工、妇女、宗教团体都批评政府的扩军计划。连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人认为,军备竞赛加重了财政负担,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不宁的局面。1920年上台的哈定政府,从政党斗争的角度出发,打出了“恢复正常”的旗号,以安抚国内不满情绪,笼络民心。它就缩减军备问题主动与各国磋商,企图召开国际会议,通过外交途径来约束对手,取得美国在军备上的优势。
美国还想通过国际会议来解决英日同盟问题。英、日两国曾于1902年缔结了英日同盟,1911年续约10年,这个同盟先是针对俄国,继而抗衡德国。在其存在的约20年期间,对英日维护其帝国主义利益,起过重要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俄均已退出竞争的情况下,英日同盟的矛头势必针对美国,使美国陷于不利地位。所以,美国视英日同盟为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霸的心腹之患。美国海军部认为,“假如英日同盟继续存在,美国要维护安全,必须拥有一支相当于英日两强海军联合起来的力量,这就意味着美国必须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参议员洛奇也指出:“英日同盟在我们与远东和太平洋的关系中,是一个最危险的因素。”因此,美国想尽力拆散英日同盟。
1921年,续约10年的英日同盟业已到期。英国对于是否再予续约踌躇不决,在同年召开的帝国会议(英帝国各自治领的总理也参加)上,就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加拿大总理米汉、南非总理史末资等人主张不再与日本续约,认为同盟的存在过于束缚自己的手脚,同时又妨碍同美国的关系。考虑到英国对美欠款达47亿美元,得罪债主显然是不明智的。当然也不能轻易与日本闹翻。帝国会议遂决定先将同盟延长1年,然后准备在有日、美两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上协商解决。
而对日本来说,英日同盟可以说是日本自20世纪初以来就已奠定的外交政策之基石,至关重要,日本希望能继续保持同盟,借以加强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霸的地位。1921年, 日本派遣皇太子裕仁访英,以示亲善,并转达日本继续修盟的愿望。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冲突的产物,是日趋剧烈的军备竞赛导致的结果。1921年2月24日,美国参议员首先建议召开限制海军军备的美、英、日三强会议。英国表示欢迎,并于7月6日正式向美国提议召开太平洋会议。 7月8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5国非正式提议召开国际会议。美国的意图是拉笼法、意、中牵制英、日,以免在三强会议上出现2对1的不利局面。8年21日,哈定正式发出邀请。葡萄牙、荷兰、比利时也表示会议议题与己有关,要求参加,于是会议范围遂扩大为9国。
对于美国的邀请,各国出于各自的打算,都欣然应邀。唯独日本犹豫不决。它在7月27日给哈定的复照中,建议会议讨论的范围须事先议定,主要目的应限于讨论与限制军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特别是要“加意回避单独关系某几个特定国家”的问题,凡是“可认为既定事实的事务”,都不要列进会议的议程。言下之意,即日本在华的特别利益不得随意侵犯。由于担心陷入外交孤立,日本政府最终决定与会,但朝野的惊惶情绪却难以掩饰。当时英国驻日大使曾在发回国内的信件中写道:“整个商人阶层简直就把会议的召开,视作将日本传讯于英、美的法庭之前,”“无论朝野均持敌视态度。”

华盛顿会议会场


由于巴黎和会允许日本攫取德国在山东的非法权益,在中国人民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山东问题便成为中日之间的悬案。当美国提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并邀请中国与会时,北洋政府表示欢迎,“愿与各国一律平等参预。”并在外交部成立“参加华盛顿会议筹备处”,由外交总长颜惠庆任主席。中国国内舆论沸腾,各报章连篇累牍地刊载有关华盛顿会议的评论与消息。各界人士组成了“太平洋会议后援会”,希望中国的外交能自强自立,力争维护中国的主权,争回山东问题上的民族权益。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时中国最关心的问题是:“马上解决山东问题,立即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当时尤其是针对日本,要免受日本在中国大陆推行领土扩张和经济渗透政策之害。……中国尤其对会议寄予极大希望。”

《四国条约》和《五国海军协定》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美国国务卿休斯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会议主要议题有二:一为限制军备问题,二为处理有关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前者由美、英、日、法、意5大海军国组成的“裁减军备委员会”商讨,后者则由与会9国组成的“远东问题总委员会”合议。大会期间共有7次公开的全体会议,听取正式报告,批准各项决议。大会虽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先由英、美、日、法4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决定,其中又主要受美国代表休斯、英国代表贝尔福和日本代表加藤操纵。会议共批准与通过了7项条约与13项议决案①,其中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在10项以上。在所有条约中最重要的是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鉴订的《四国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5国鉴订的《五国海军协定》,以及同日由9国订立的《九国公约》。
要达成限制军备的协议并调整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关系,首先必须解决英日同盟问题。拆散英日同盟,美国最为起劲。还在会议之前,美国就曾对英国打招呼说,英日同盟的缔结是以抗衡俄、德两国为目标的,既然来自两国的威胁已不复存在,美国认为没有理由继续保持同盟。20年代初,英国正遇到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麻烦,休斯借机对英施加压力,声称美国对爱尔兰独立是否予以承认,当视英、日关系而定。实际上是威逼英国放弃英日同盟。
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日本是英国的旧盟友,双方在20年的同盟中,甚有所益,当今美国与英国极为协和,我认为首先应该与美国增进友好的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对日本的亲善与合作”。英国决定以两全之策,即用英、美、日3国协定来取代英日同盟。1921年11月11日,英国代表团刚抵达华盛顿,贝尔福便就这个问题与休斯秘密会晤。12月1日,英、美、日三方再次密谈。贝尔福首先提出以英、美、日3国同盟来取代英日同盟的方案。由于这个方案不仅限于太平洋区域,还包括对华问题在内,并要求缔约国承担一定的军事义务,因而遭到美国反对。
美国表示不能承担军事义务,对华问题应另结国际公约来解决,还提议邀请法国参加,缔结4国条约。休斯后来谈到此举的目的时说:“法国的加入,将使盟约有4票而不是3票,因此没人能说英、日可联合起来反对我们。”
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协商,12月13日,美、英、日、法签订了《四国条约》,1922年2月6日又签补充条约。其主要内容为: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发生争端,则召开4国会议解决。一旦受到外部威胁,则4国协商采取行动。经商定,一俟缔约各国批准,英日同盟应予终止。条约有效期为10年。
对美国来说,拆散英日同盟的外交目标已达到,为了防止有承担军事义务之虞,1923年美国参议院在批准条约时仍保留声明:美国“不投入武装力量、不结盟、不承担参加任何防御的义务。”
英国也把条约的缔结看作是外交上的成功,认为条约有利于维护英国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既不失与日本修好,又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一举而数得。
英日同盟的终结,对日本无疑是一大冲击,日本代表私下讽刺英国人说:“无论如何,你们给同盟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但在另一方面,日本也以英、美承认日本在太平洋区域的地位而自慰。外相内田康哉说:“四国条约是华盛顿会议的一大成功,日本的国际地位有加无己。”《四国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企图缓和矛盾,巩固现有秩序,以协同对付正在蓬勃兴起的远东与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但帝国主义之间的妥协和联合是暂时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并未基本解决。正象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华盛顿会议上缔结的英、美、法、日四国同盟,首先像所有帝国主义的同盟一样,是极不巩固的,其次,是与所有其他民族为敌的。”①
作为华盛顿会议主要议题之一的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始终是列强争吵不休的中心。在1921年11月12日第1次会议上,美国代表休斯提出一个方案,引起与会各国的震动,被称为休斯的“外交炸弹”。其要点为:“(1)各国放弃一切现有的和正在制订中的主力舰造舰方案;(2)各国废置一定数量的旧舰,以便进一步裁军;(3)有关各国的现有海军实力将一般地予以照顾;(4)以主力舰的吨位作为计算海军力量的尺度,同时容许按比例配备辅助舰只。”按照休斯的方案,5强拥有主力舰吨位的比例应是:英美各50万吨,日本30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同时规定最大主力舰吨位不得超过3万5千吨。美国的目的首先是争夺“裁军”旗号,捞取政治资本;其次是先发制人,率先提出有利于确立美国优势地位的方案,迫使英、日接受其在军舰吨位比例上的领先地位。
英国虽在会前即曾通过海军大臣李氏,表示愿意放弃自1887年以来所奉行的“双强标准”①,接受海军力量对等的原则,并愿与美国就此达成协议,但美国的突袭,仍为英国所始料不及。英国代表波蒂听到休斯要求英国停止建造4艘新式大型军舰时,竟为之晕厥。现实的经济实力对比,使英国意识到无力继续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只得退而接受力量对等原则。为了在欧洲保持优势,英国把眼睛盯在法国的陆军与潜艇上,提出对潜艇加以限制与裁减陆军的要求,以削弱法国在潜艇方面与英国相差无几的实力和赖以称霸欧洲大陆的陆军,遭到法国代表白里安的强烈反对。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几乎使会议陷入僵局。由于意、日的反对,英国才未如愿,潜艇与陆军问题不了了之。
法国最关心的是意大利与它在军舰吨位上的对等,认为法国与二等强国意大利平起平坐,意味着法国在地中海优势的削弱,所以它也对休斯方案提出异议,要求法、意之比应该“类似于美、日之比。”然而在整个会议期间,法国常遭英、美的排挤,孤掌难鸣,再则大战创伤未愈,最后只好接受休斯的方案。
日本明知经济状况不允许其进行更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但它仍拼命反对美国的方案,坚持提出10:10:7的比例。英美当然不愿让步。美国宣称,如果日本执意孤行,美国将以牙还牙,日本造1艘军舰,美国就造4艘。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日本提出以美英在太平洋海域中的某些岛屿不设海军基地与新的要塞为条件,换取对美国5:5:3方案的赞同。日本政府指令加藤对美国阐明日本的立场,即日本认为“关于设防工事问题,是整个海军军备协定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日本决心为此争论到底。”加藤还声言,军舰比例少于10:7,将引起日本公众舆论的反对。
经过激烈的争吵,日、美达成妥协,1922年2月6日《五国海军协定》签字,规定各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英、美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即维持5:5:3:1.751.75之比例;同时还规定了一个为期10年的停止建造主力舰的“海军休息期”。此外,还就太平洋地区设防工事问题,作出若干规定:除夏威夷和新加坡之外,英、美不得在太平洋西部地区建设与加强海军基地,连关岛和菲律宾的防御工事均不得加强。日本亦不得在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岛屿加强防御工事,但不包括日本本土。
所以从总体上看,日本虽在主力舰比例上逊于英美,但会前日本在小笠原群岛的设防工事已经竣工,五国协定对之并无影响,而对英美的限制却大得多。日本在太平洋海军基地的建设上显然占了便宜,实际上“更有利于日本海军对中国海岸的控制”。日本军方认为:维持太平洋防务现状的规定,使日本“赖以挽回颓势不少”,“得以弥补‘八八舰队’计划的财政破绽,太平洋上的势力得以保持平衡,为不幸中之大幸。”日本通过《五国协定》所占有的优势,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国协定》是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某些方面的军备竞赛和冲突,但作用极为有限。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新式军备不断涌现,新的军事竞赛很快又在其它领域内开展起来,使这一条约随之失去了实际意义。

《九国公约》和“门户开放


华盛顿会议上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商讨解决远东和太平洋问题,而中国问题无疑是这一议题的核心。中国希望能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英、美的支持,从日本手中收回山东主权,并且能解决列强在华的一系列权益问题。然而,帝国主义列强却完全漠视了中国的愿望。
1921年11月15日深夜,也就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总委会第一次会议的前夜,中国代表团突然接到美国国务院的通知:中国代表团可在次日的会议上提交报告。在美国的授意下,中国代表匆匆起草了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十大原则,大旨为:尊重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赞成“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各国缔结有关中国及远东条约时须通知中国;废除过去中国给予各国在华的一切特权;撤消各国对华各种政治上、司法上、行政上的限制;现有的对华条约应有期限规定;凡涉及让与权的解释应有利于让与国;中国如不参战,应尊重中国的中立;订立解决远东与太平洋和平问题的条约;设一专门会议定期讨论远东与太平洋问题。
中国北洋政府提出的这十大原则,是十分空洞的,而且并未提出实施的具体要求,其中第2条“中国既极赞同所称开放门户主义,即与约各国一律享有工商业机会均等主义,故自愿承认该项主义,并实行于中华民国各地方,无有例外。”特别迎合美国的心意。美国代表鲁特又把十大原则中稍有涉及具体的各条舍去,着重保留了维护现状与门户开放方面的内容,修正为4条,称之为“鲁特四原则”。其内容为:“(1)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2)给中国一个完全无阻碍的机会,使之能发展并维持一个强有力而巩固的政府;(3)运用各国的影响,以求切实建立和维持在全中国领土上的各国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4)不得利用中国的现状,以求获得特别权利,而致削弱其它国家的权利,并不得奖助有害他国安全的行动。其实质就是在尊重中国独立与领土完整的幌子下,维护机会均等和门户开放的主张。
鲁特的四原则在11月21日的会议上提出之后,日本代表曾问,“行政完整”的意义是什么?鲁特回答说,并不影响合法的特别利益。这就更进一步表明,所谓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行政完整,是受不平等条约的约束的。对此,日本代表表示满意。此后,美国代表休斯又向大会提出“关于中国门户开放案”,重申“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但当中国提出归还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关税自主、收回治外法权、收回外国租借地、撤退外国驻军等具体要求时,帝国主义列强或拒绝,或推诿拖延,或仅在十分次要的小问题上作点微不足道的让步。因此,中国的要求基本上未能实现。
1922年2月6日签订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共9条。鲁特四原则被列为第1条,构成了这一公约的核心。其它各条的主要内容是,保证第1条原则不受侵害,并规定为保证“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之实施,各缔约国不得”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获取有关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还就中国铁路运输的运费待遇,尊重中国战时保持中立及条约具体实施的技术性问题,达成协议。
《九国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无视中国在会议期间提出的上述具体要求。其主要之点在于确立了美国主张的“门户开放”、“利益均等”原则,为美国排挤英、日,加强对华扩张准备了有利条件,这是美国取得的重要成就。因此休斯心满意足地声称:“由于有了这个公约,‘门户开放’才在中国终于变成事实。”美国外交史家普拉特也承认,《九国公约》是“首次将美国对华关系的传统政策,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会议期间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插曲,是中、日关于山东间题的谈判。中国原先希望大会能直接解决山东问题,但日本坚决反对。而1914年英国与日本共同出兵,从德国手中夺取山东时,曾许诺将山东作为日本参加对德作战的酬报,所以仍然支持日本。美国虽表面上支持中国对山东的要求,但为了使日本承认“门户开放”政策和在海军军备问题上让步,又决定同意日本关于通过中、日谈判解决山东问题的要求。在英美的斡旋下,中日举行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谈判,英美并派观察员列席。
中、日会谈从1921年12月1日开始,到1922年2月4日结束,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两个月。在谈判中,双方争执最烈的是胶济铁路问题。日本态度蛮横,坚持霸占一切有关铁路的权益。而中国代表则要求收回胶济铁路,并愿向日本给予补偿。日本拒绝了这一要求,使会谈陷入僵局。但由于中国人民要求归还山东权益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代表顾维钧等人据理力争,同时美国也对日本施加压力,最后日本不得不在山东问题上被迫后退。
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山东归还中国,但中国必须开放若干商埠口岸;胶济铁路路权归属中国,但中国要偿还日本5,300万马克(合3,200万银元)的铁路产值;在未偿清之前,车务长与会计长的职务仍由日本人担任。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与胶济铁路路权,是对《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规定的修正,也是中国在华盛顿会议期间所取得的一个外交成果,但实际上日本仍对山东保持了重大的控制权。
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它所建立的华盛顿体系补充了凡尔赛体系在东方的空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从而成为一次大战后维系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基石。
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它既迫使英国承认了两国在海军军备上处于平等地位,又迫使日本接受了在中国问题上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从而使自己在华盛顿体系中处于优越地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华盛顿会议使日本独霸中国的狂妄野心受到压制,“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①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依然如故,中国革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华盛顿会议暂时地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但缓和中又酝酿着新的冲突。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华盛顿体系,当然不会是巩固的,它必然逃不脱崩溃的命运。

① 《列宁全集》第27卷,第341页。
② 1917年11月2日, 日本前外相石井菊次郎与美国国务卿兰辛以换文方式,签订协定,宣布两国承认在中国维持门户开放及机会均等,美国则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特别是在同日本属地毗连的地方”。
③ “西原借款”,指1917到1918年间,中国北洋政府曾以出卖铁路权等为抵押,先后向日本举债约1亿4千万元,因日方负责交涉之人是日本寺内内阁的代表西原龟三,故统称“西原借款”。
① “巴黎海军战”,指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期间,因海军力量问题而发生的争论。这种说法出自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之口。
② 即拥有一支以主力舰8艘,巡洋舰8艘为基础的舰队,故称。
① 7项条约包括《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条约的声明》及前者的《补充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海军协定》,《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潜水艇和有毒气体的条约》,《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九国间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13项议决案包括《关于建立法学家委员会以便研究修改战争法律的议决案》,《关于限制法学家委员会权限的议决案》,《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批准以前出售船舰议决案》,《关于远东问题审议局议决案》,《关于在中国治外法权议决案》,《关于在中国之外国邮局议决案》,《关于在中国无线电议决案并附声明书》,《关于统一中国铁路议决案并附中国声明书》,《关于裁减中国军队议决案》,《关于中国及有关中国之现有条约议决案》,《各国连同中国在内赞同关于中东铁路之议决案》,《除中国外各国赞同关于中东铁路议议决案》。
① 《列宁文集》第23卷,俄文版第277页。
① “双强标准”,即英帝国一国的海军力量,要等于世界上其它两个最强大海军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29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03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