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胡格诺战争·胡格诺战争的经过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34 评论:0

胡格诺战争共经历八次战争,七次议和。根据交战对象和战争性质的变化,战争可分成三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从1562至1577年,交战的一方是胡格诺派贵族,另一方是中央王权和支持它的天主教派贵族。
1562年3月1日,就在太后颁布一月敕令后不久,弗朗索瓦·吉士公爵带领一支卫队经过瓦西镇,偶遇一群胡格诺教徒在一个谷仓里做礼拜。这种违反一月敕令的行为发生在他的领地范围内,他认为这是胡格诺教徒的挑衅。吉士公爵命令他的卫队向手无寸铁的胡格诺教徒袭击,教徒们受到士兵的毒打,企图逃跑者被击毙,最后约23人死亡,100人受伤。
瓦西镇的屠杀激起了胡格诺教徒的愤怒,孔德亲王首先发难,控制了包括奥尔良、里昂等城市的大片外省土地,很多不服吉士家族的贵族纷纷投到亲王麾下,其中就有科里尼。王家军队和天主教派三巨头为攻占卢昂,胡格诺派为进军巴黎,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三巨头夺得卢昂,而在巴黎附近的战斗中两败俱伤:孔德受伤并被俘,科里尼率残部逃往自己领地;三巨头中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被杀,而弗朗索瓦·吉士在企图攻占奥尔良的前夜(1563年2月24日)被一个叫做波尔脱·德·梅雷的贵族暗杀身死。吉士家族认为这是科里尼所指使,从此结下了怨仇。
吉士之死使凯瑟琳太后如释重负,她早想摆脱三巨头的控制,这次如愿以偿了。在权衡两派实力以后,她于1563年3月19日和胡格诺教首领签订了昂布瓦兹和约,规定除贵族可在自己家中做礼拜外,其他胡格诺教徒只能在城外建立教堂和举行宗教仪式。广大胡格诺教徒对和约极为不满,贵族们认为在谈判桌上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东西,除宗教信仰自由以外,他们还想夺得和天主教派在官廷中平起平坐的地位。当时,从力量对比上说,胡格诺派的军队仍占据着王国中将近一半的土地,因此战争迟早还要发生。
太后为了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 确保法国的统一局面,使法国全体臣民,无论是天主教还是胡格诺教徒看到法国宫廷的团结,决定让国王带领宫廷成员(其中有天主教派的蒙莫朗西、洛林主教、国王的弟弟安茹公爵,也有胡格诺派的那瓦尔的年轻王子亨利)到全国各地巡视一遍。 这次历时两年多的旅行(1564——1566年)表明中央王权在法国有一定威信, 但由于两派积怨甚深,冲突终于又起。
太后在旅途中曾和西班牙天主教国王腓力二世会面,当时腓力二世正准备镇压尼德兰的新教,法国胡格诺派首领担心这是一次镇压新教的秘密协议。为争取主动,他们准备劫持国王,认为谁控制了国王也就控制了法兰西。这次行动应绝对保密,日期定在1567年9月。但太后和吉士家族到处设置密探,在事发前就得到消息,挫败了他们的阴谋。
孔德亲王不肯善罢甘休,便起兵围困巴黎,第二次战争(1567—1568年)又起。 在圣·德尼斯战斗中蒙莫朗西丧命。 鉴于失去了得力的将领,加上巴黎被困,面临饥饿的威胁,太后决定议和。1568年3月23日在隆絮莫签订停战协议, 再次确认昂布瓦兹法令。
此后,天主教派又控制了宫廷和巴黎,屠杀胡格诺教徒的事件经常发生,两派并没有放下武器。1569年3月,两派军队在沙朗特河两岸集结,第三次战争(1569—1570年)爆发。这次战争中两派都补充了青年将领,天主教派中的王家军队由年轻的王弟安茹公爵亨利率领;胡格诺派中也出现了两个小将:14岁的那瓦尔王子亨利·波旁以及15岁的孔德亲王之子。战斗中孔德亲王战死。科里尼率残部包围了巴黎,迫使太后停战。1570年8月8日的圣·日耳曼敕令规定给胡格诺教徒以信仰自由,举行宗教仪式也比以往自由得多,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四个具有战略价值的要塞:蒙托邦、拉沙利特、拉罗舍尔、科尼亚克。这更加巩固了胡格诺教在南部和中部的阵地。
战争中两派都向外国求援,吉士家族投靠的是天主家国家西班牙,胡格诺贵族则求助于新教国家英国。作为王权代表的太后试图搞平衡,因此她的对外政策摇摆不定。她虽畏惧西班牙的强大,不敢轻易得罪它,但又因法国和西班牙的利益有矛盾,因此企图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接近。为配合她的外交政策,决定在国内拉拢胡格诺派。为达此目的,她采取了联姻的办法:让她的爱子安茹公爵向英王伊丽莎白求婚(后遭女王拒绝),将她的女儿玛格丽特嫁于那瓦尔王子亨利。太后政策的暂变使科里尼得以再次进入宫廷供职,他唆使法王查理九世派军队支持尼德兰新教徒反西班牙的斗争,结果被西班牙打败。这件事使一向惧怕西班牙的太后极为恐慌。为避免西班牙入侵,她和亨利·吉士等天主教头目密谋于1572年8月22日刺杀科里尼,但未成功。
为庆祝那瓦尔王子亨利和玛格丽特公主于1572年8月18日举行的婚礼,几乎所有胡格诺教首领都已陪同亨利来到巴黎。谋杀科里尼事件激怒了胡格诺教徒和尚蒙在鼓里的国王,他们要求查清真象。太后怕事情败露,就向国王摊牌,以恫吓和眼泪把他制服,同时和渴望报父仇的亨利·吉士策划,一举消灭胡格诺教首领。屠杀计划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布置下去,武装待命的天主教派以卢浮宫对面教堂的钟声为信号,同时采取行动。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圣巴托罗缪①之夜”大屠杀事件, 发生在1572年8月24日>凌晨。天主教士兵在他们首领带领下一夜间屠杀了约200个胡格诺贵族,亨利·吉士亲自率士兵刺死了科里尼。清晨5时,居民们发现街上到处是尸体。巴黎的天主教徒本来就对亨利和玛格丽特的婚姻不满,事件煽起了他们的宗教狂热情绪,屠杀象火焰一般迅速蔓延,持续了整整三天,妇女、儿童都不能幸免。尸体投入塞纳河,染红了河水。消息迅速传到外省和其他城市,引起连锁反应,里昂、奥尔良、卢昂、波尔多、土鲁兹、莫城等城市都仿效巴黎,发生了类似事件。历史学家米什莱写道:“圣巴托罗缪节不是一天,而是整整一个季节。”因为屠杀一直延续到当年10月,究竟多少人在大屠杀中丧命,无法统计。一部分历史学家作出了比较相近的估计:巴黎被杀的约有2—3千人,外省约有1万人。
胡格诺最高首领里唯一幸免于难的是与王室有血缘关系的那瓦尔王子亨利和小孔德亲王。屠杀之夜他们俩在卢浮宫内。在太后和国王的威逼下他们不得不改宗天主教,否则也难免一死。太后为她的胜利洋洋得意,以为胡格诺教派已群龙无首,教徒们也被杀的被杀,逃亡的逃亡,有一部分慑于淫威也被迫改教。然而太后高兴得太早了,南方各城市又拿起了武器,战火重又燃起,这是第四次战争(1573年)。安茹公爵带领军队前来围困叛乱城市拉罗舍尔。胡格诺教居民虽失去了首领。但顽强抵抗,王家军队从1573年2至6月多次攻城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于7月1日签订拉罗舍尔停战协议,再次确认胡格诺教的信仰自由,并允许他们在拉罗舍尔、尼姆、蒙托邦三个城市举行宗教仪式。
1574年5月30日查理九世夭折,他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即位,称亨利三世。当时贵族集团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天主教派内部分裂,一部分以阿纳·蒙莫朗西之子弗朗索瓦·蒙莫朗西为首主张宗教宽容,参加“政治家派”,一部分是以吉士公爵为首的强硬派。王弟阿朗松公爵因与亨利三世有矛盾而站到胡格诺派一边,逃到自己领地,举起反叛旗帜。亨利三世对此不能容忍,由吉士率1万人攻打阿朗松,这是第五次战争(1574——1576年)。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太后进行了干预,亲自赶到她的幼子阿朗松公爵那儿劝说,最后于1576年5月6日签订博利欧和约,或称“王弟和约”,内容大大有利于胡格诺派:允许他们在除了巴黎以外的所有城市作礼拜,并可占领八个要塞,除原有的四个外,再加上昂古莱姆、索姆台、布尔日、尼奥尔。
1576年6月被软禁于卢浮宫的那瓦尔的亨利成功地逃离巴黎,潜回南方,重新成为胡格诺派的领袖。这时的法兰西已分裂为二。自大屠杀后,南方各城市开始成立自己的代议机构、财政机构和军队,排斥王权的势力,后来各城市联合起来成立了“南方联邦”,脱离北方和中央,而北方天主教派因不满博利欧和约,于1576年6月8日正式成立“天主教同盟”。作为洛林大封建主的亨利·吉士自称是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声言要回到封建割据时代,恢复贵族特权,限制王权,而他的真实目的是要摆脱瓦洛瓦王朝,取而代之。可见,北方封建贵族和王权矛盾也日益加深。
这时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577——158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两派封建主为自身利益互相厮杀,各自又单独与王权斗争。因此第六(1577年)、七次(1579——1580年)战争比前此五次更为激烈和混乱。其中又有两次议和,第一次(1577年9月17日)颁布了普瓦提埃法令,限制了胡格诺教徒在博利欧和约中取得的权利,第二次弗雷克斯和约(1580年11月26日),使胡格诺教徒获得15个要塞。
1584年6月,阿朗松公爵去世,瓦洛瓦王朝失去了唯一的王位继承者,那瓦尔的亨利作为王室旁系波旁家族的后裔行将成为王位的当然继承人。吉士公爵早已觊觎王位,他一方面把西班牙作为自己的强大靠山,于1584年12月31日与腓力二世订立若安维尔条约,另一方面利用因政府加重税收而感到极度不满的北方资产阶级。1585年几乎所有北方城市都加入了天主教同盟,吉士成了北方城市和北方贵族同盟的领袖,宣布要成为没有后嗣的亨利三世的继承人。法兰西不仅南北分裂,北方天主教同盟也与王权决裂。国王亨利三世在吉士的胁迫下不得不于1585年7月和他订立条约,给天主教派以特权,并废除以往所有和平协议,废除那瓦尔的亨利的王位继承权。新教势力当然要支持那瓦尔的亨利反抗,于是战争进入第三阶段,这场战争是围绕着夺取王位继承权进行的。这是第八次战争(1585——1598年),也是最长的一次。因为参加的是国王亨利三世,胡格诺教的亨利·波旁和天主教的亨利·吉士,故也称“三亨利战争”。
1587年10月20日,那瓦尔的亨利在库特拉首战告捷,但他并未立即进军巴黎,因为他不愿把国王推向吉士。吉士则相反,他以维护天主教信仰的英雄自居,骗得了巴黎天主教徒的信任。1588年5月12日,崇拜吉士的巴黎人民在他的煽动下举行起义反对国王,即著名的“街垒日”起义。亨利三世逃出首都,于同年12月23日派人将吉士公爵暗杀。
摆脱了吉士,亨利三世便与那瓦尔的亨利联合起来围困起义的巴黎。暗杀吉士激起了天主教巴黎的愤怒,一个叫做雅克·克兰芒的狂热分子假扮使者潜入亨利三世住处,将他刺伤(1589年8月2日)。当夜,那瓦尔的亨利赶到,临终前国王拥抱了他,并要求他改教和继承王位。这时,太后凯瑟琳·美第奇也已去世8个月。
亨利四世登上王位,从此他不再是一派封建主的首领,而成为法国的君主,中央王权的代表了。但是天主教同盟(亨利·吉士死后,由他的兄弟梅埃纳公爵领导)和巴黎拒不承认一个异教徒当法兰西国王。尽管亨利四世在阿尔克(1589年9月)和伊伏利(1590年3月)两次战役中获得胜利,却攻不进巴黎。掌握在天主教同盟手里的北方各城市也都不承认他。
当时的形势对于中央王权来说极为不利,可以说处于千钧一发之际。首先,法国内外很多王族的亲戚或显贵企图争夺王位,其中主要有梅埃纳公爵和西班牙国王的女儿。其次,西班牙国王竟乘人之危在巴黎各区代议机构“十六人委员会”的配合下,将驻南尼德兰的西班牙部队开进了巴黎。
面对这种危险局面,亨利四世越来越感到必须审时度势,采取政治解决的办法。由于连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他决心利用时机,首先争取人民的信任,使首都向他打开大门。1593年5月16日,他宣布改宗天主教的决定,同年7月25日,他来到圣·德尼斯教堂举行改教宣誓仪式,欣喜若狂的巴黎人民向他高呼:“国王万岁!”翌年2月27日,在沙尔特举行加冕典礼, 3月22日,巴黎人终于被“征服”,大开城门迎接亨利四世。1595年6月亨利在封丹—弗朗塞兹大败西班牙军队,梅埃纳公爵也只得投降国王。其他天主教同盟领袖以及北方各城市也纷纷归顺王权。促使贵族转向王权还有一个原因。几十年内战,法国人民遭受巨大损失,捐税负担加重,人民无以为生,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都发生暴动,规模最大的是席卷法国西南部和中部的“克洛堪起义”。农民高呼“打耗子”的口号攻击贵族、收税官和士兵,农民武装队伍的人数达4万。起义目标是针对整个封建统治者的,封建贵族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团结在王权周围才能保住封建统治。这就是各派贵族倒向王权的重要原因。
由于亨利的改教,胡格诺教徒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疑虑或反抗。为了安定他们的情绪,彻底平息宗教纷争,亨利四世向胡格诺教徒作出重大让步。他于1598年4月13日颁布南特敕令。不仅像以往一样在宗教上给胡格诺教徒以信仰自由以及较大范围的作礼拜自由,而且在政治权利上允许他们和天主教徒一样可担任公职,有权向国王进谏,并在一些城市设立了两教各占半数的法庭,在军事上允许他们驻军占领144个城市要塞。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主张宗教宽容的法令,它使国内和平得到恢复。1598年5月2日,法国和西班牙在韦尔樊签订和约,对外战争也告结束。胡格诺战争终于以专制王权的胜利告终。

① 圣巴托罗缪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 8月24日为圣巴托罗缪节。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0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