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1919—1943年)即第三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它是在第二国际破产和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同其他国家的左派社会党人一起,为共产国际的创立贡献了力量。
十月革命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际工人运动和反帝斗争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欧洲到处掀起了蓬勃的革命新高潮。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大战爆发以来就出现的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分化现象愈加明显。
还在战争期间,1918年1月,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就有近200万人罢工,罢工者要求停止战争,改善粮食供应状况。在一些工业中心一度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在沙俄的附属国芬兰,十月革命的影响更为直接。1917年11月13日,芬兰各大城市举行了总罢工,建立了工人武装赤卫队。总罢工迅速演变为武装起义。只是由于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的阻挠破坏,于11月19日宣布总罢工停止,芬兰资产阶级才在德国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夺得了政权。12月6日,芬兰宣布脱离俄国而完全独立。1918年1月28日,芬兰再次爆发革命,赤卫队占领了首都赫尔辛基,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芬兰人民代表委员会。社会民主党左翼曼奈尔,西罗拉、库西宁等人进入委员会。资产阶级政府逃到芬兰北部。南部工业地区的政权掌握在工人手中。人民代表委员会宣布成立芬兰社会主义共和国,实施八小时工作制,无偿分地给佃农,没收逃亡资本家的企业,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1918年3月1日,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订立友好条约。这个革命政权一直存在到4月底。
在保加利亚,1918年9月爆发了夫拉达依起义。3万名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保加利亚军队的士兵(其中有不少人是社会党左翼“紧密派”的成员)奋起反抗政府,要求停止战争,缔结和约和废黜国王斐迪南。起义者捣毁了设在丘斯膝迪耳的参谋本部,占领了腊多米尔。9月27日,起义领导人保加利亚农民联盟领袖达斯卡洛夫根据士兵的要求,在腊多米尔宣布废黜国王斐迪南,成立以斯丹博利斯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这个政府只存在了几天。10月2日,同德军勾结的国王军队占领了腊多米尔,起义被镇压。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了革命。11月3日,海军基地基尔港的8万水兵因拒绝执行作战命令而发动武装起义。水兵得到了工人的支持,在基尔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很快扩展到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11月9日,柏林数10万工人响应斯巴达克派和柏林工人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号召,举行了总罢工。总罢工迅速发展为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霍亨索伦王朝被推翻了。
1918年秋,奥匈帝国境内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波兰人,西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奋起开展民族解放斗争。10月至11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许多城市里产生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无产阶级是这次革命的主力,但由于社会民主党右翼的干扰,未能夺得政权。奥匈帝国崩溃后,相继诞生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在意大利,战争带来的是经济凋敝。数10万复员军人加入了失业大军。人民大众在战争中迅速提高了政治觉悟,迫切要求改变现状。1917年8月,都灵工人举行总罢工,要求改善粮食供给状况。总罢工很快演变为武装起义,工人同前来镇压的军警发生冲突,死500人,伤2,000余人。1919年初,罢工浪潮席卷意大利全境。主要的罢工中心有米兰、都灵、热那亚和北方其他工业城市。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日;同时也提出了政治要求——政府应立即停止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第一次大战后,英国工人运动很活跃,军队中也不断发生骚动。士兵要求复员,要求停止反苏武装干涉。1919年1月,铁路工人、矿工和运输工人在伦敦举行全国会议,通过了“不准干涉苏俄!”的行动纲领。9月,在曼彻斯特成立了“不准干涉苏俄全国委员会”。1919年1月底,克莱德河工业区10万工人罢工,要求缩短工作日至每周40小时。领导这次罢工的是苏格兰工人车间代表委员会。未来的英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威廉·加拉赫是委员会成员之一。
在法国,1917年11月上台的克利孟梭政府执行露骨的反动政策。大战结束后,政府拖延军队的复员工作,想以军事实力对外保持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同时武装干涉苏俄;对内延长战时制度的实施,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这种政策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不满情绪。1918—1920年间,法国工人发动了政治性罢工和示威游行。国内许多阶层投入反对武装干涉苏俄的运动。在著名作家昂利·巴比塞和罗曼·罗兰的倡导下,法国知识界掀起了抗议政府武装干涉苏俄的浪潮。在军队里,士兵拒绝调往东线。1919年4月,停泊在黑海的两艘法国装甲舰上的水兵率先起义,拒绝对苏俄作战。法国政府被迫作出了让步,于5月1日前将法国舰队全部撤离黑海。
革命并没有局限于欧洲。在亚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在1919年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印度,为抗议英国殖民者颁布的镇压“骚乱”的罗拉特法案,1919年4月6日在国大党领袖甘地的组织下举行了总罢市。1919年3月1日,朝鲜汉城爆发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人民起义。此外,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先后爆发了反帝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土耳其和阿富汗获得了民族独立。
在拉丁美洲各国,反抗外国资本的压迫同摧毁存在于农业的封建和半封建的生产关系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秘鲁、智利、乌拉圭的劳动人民提出了一系列民主要求,诸如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劳动,工会结社自由,改革大学教育,等等。
十月革命胜利后出现革命高涨的形势表明,需要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运动。然而,这时的社会民主党却不能担当这个重任。自大战爆发后,几乎所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内部都出现了分化。围绕着对待战争和本国政府的态度问题,分成了左、中、右3个不同的派别。左派受到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的拥护,日益壮大。
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谢德曼等人公开支持政府,并运用党内纪律,强迫议会党团成员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指责以卡尔·李卜克内西为代表的左派。然而,左派并没有屈服。1915年3月,左派秘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会后出版了《国际》杂志,提出“不要国内和平,要进行国内战争!”和“重新建立国际”的口号,并于1916年1月组成斯巴达克派。1917年4月,以哈塞、考茨基为首的中派利用党员和工人群众对右翼领导人的不满,脱离社会民主党,另立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斯巴达克派加入其中。
十月革命胜利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分化愈加明显。右派不惜参加巴登邦的马克斯亲王的政府,为挽救濒于覆灭的帝国出力。只有斯巴达克派始终站在革命的前列。1918年10月7日,在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前夕,斯巴达克派举行了全国代表会议,对国内政治局势和阶级关系作了分析,确定了德国无产阶级当前的任务是实现民主革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斯巴达克派又和11月初成立的柏林工人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一起,号召柏林工人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王朝,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威廉二世出逃后,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艾伯特组织新政府,独立社会民主党应邀派出3人参加。斯巴达克派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主张,未加入这个政府。11月11日,斯巴达克派改名为斯巴达克同盟,选出了由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等13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出版了机关报《红旗报》,有自己的盟员证。12月14日,卢森堡在《红旗报》上发表了《斯巴达克联盟要求些什么?》,从而提出了斯巴达克派的纲领性宣言。12月30日,德国共产党在柏林成立。德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的左翼与右倾机会主义和中派主义的彻底决裂。德国共产党在成立大会上表示坚决反对恢复第二国际,主张建立“采取真正革命行动的国际”。德国共产党的成立,加速了第三国际的建立。列宁十分重视这个第二国际中最大的党的发展变化,他认为,当斯巴达克同盟改名为德国共产党的时候,真正无产阶级的、真正国际主义的、真正革命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建立,就成为事实了。
与此同时,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西班牙、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比利时、瑞士、挪威、丹麦等国社会民主党中的革命派都有了发展。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的成立要晚一些,但是,这些国家中的左派的发展也同样为建立共产国际创造了条件。
在世界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至1918年底为止,在欧美一些国家建立了第一批共产党。1917年5月,瑞典的左翼社会民主党人组成了独立的政党,奠定了瑞典共产党的基础。1918年1月5—6日,阿根廷左翼社会党人成立了国际社会党,后改称共产党。1918年8月29日,芬兰共产党人在莫斯科召开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芬兰共产党。1918年11月3日,奥地利左翼社会民主党人的代表召开了代表会议,会上宣布成立奥地利共产党。1918年11月17日,在希腊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改称共产党。荷兰的左派社会主义集团“论坛派”于1918年11月19日宣布成立荷兰共产党。1918年11月24日,匈牙利共产党诞生。1918年12月16日,波兰、立陶宛的社会民主党以及波兰社会党左派的代表,在代表大会上宣布成立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所有这些共产党的成立都为建立共产国际奠定了基础。
十月革命后出现的世界革命形势和第一批共产党的建立,使得破产了的第二国际的右派十分惊慌。为了同正在酝酿成立的新的国际争夺工人群众,他们匆忙于1919年2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社会党国际代表会议。社会民主党右翼的头面人物在会上推崇国际联盟,攻击十月革命和俄国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会议通过了恢复第二国际的决议,也通过了支持国际联盟和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决议。并决定设立一个常设委员会。
筹备建立共产国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列宁就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的主张。他在1914年11月1日发表的《社会主义国际的状况和任务》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第三国际万岁!”的口号,指出:“第三国际现在面临的任务是,组织无产阶级的力量向各国的资本主义政府举行革命进攻,发动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夺取政权,争取社会主义的胜利!”①列宁不仅为建立第三国际进行宣传,而且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是同瑞士和意大利社会党就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反战派国际代表会议达成了协议。1915年9月5日至8日,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得举行了战时第一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参加者有来自俄国、德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荷兰、瑞士、瑞典、挪威等11个国家的代表30余人。在以列宁为首的8名左派代表的坚持下,会议通过了宣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谴责社会沙文主义和“保卫祖国”的口号。齐美尔瓦尔得会议结束后,左派建立了自己的组织,选出了领导机构——国际社会党委员会,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先驱》杂志,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建立第三国际而斗争。
1916年4月在昆塔尔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代表会议,这次会议由俄国、德国、波兰、奥匈、英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葡萄牙和瑞士的代表共40余人参加,左派增至12人。由于左派的斗争,会议通过决议,谴责了第二国际执行局的机会主义立场,并批判了和平主义。但是,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立场仍然未被采纳。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不久,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创建共产国际的具体措施。首先是派代表团出国,同各国的的社会主义政党建立联系。1917年12月14日有列宁出席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提出了召开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的问题。
1918年1月24日在彼得格勒召开了一些左派党和左派集团的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俄国布尔什维克代表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代表,瑞典、挪威、波兰、立陶宛、罗马尼亚、美国、亚美尼亚的代表以及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际主义者。会议决定采取若干具体措施,为召开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作准备。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以下列条件为基础召开国际左派代表会议:“1、各党和各组织同意进行反对本国政府的革命斗争,争取立即媾和;2、支持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这表明会议赞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准备成立一个把机会主义分子清除出去的第三国际的方针。彼得格勒会议选出了国际局,以便筹备国际主义者代表会议。会议的决定曾分送各国左派的党和组织。
在加强同各国的联系方面,俄共(布)中央外国人团体联合会和俄共(布)穆斯林组织中央常务局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有来自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200万以上的士兵和军官战俘,还有几十万到俄国寻找工作的外国劳动者。其中有德国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芬兰人、比利时人、意大利人、伊朗人、中国人以及朝鲜人等。这些外国劳动者和战俘同本地劳动者一起,投入了反对沙皇、地主和资本家的斗争。在斗争中,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的组织,并同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联系,其中有些人还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许多人参加了红军的国际部队,一些优秀分子成立了共产主义团体,成为俄共(布)外国人支部,后来又联合成立了俄共(布)外国人团体联合会,成立时的主席是库恩·贝拉。列宁经常关心联合会的活动,把它看作是共产国际的基础之一,指出它在建立共产国际中的意义。
到1918年底,成立共产国际的思想已得到国际工人运动许多左翼代表的支持。这时列宁提出了立即召开国际共产党人和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代表会议的建议。列宁于1918年12月27日给格·瓦·齐切林写信,提出筹备这一代表会议的具体行动计划。他认为,为了建立共产国际,应赶快筹备国际社会党代表会议。在谈到制定共产国际纲领的基本原则时,列宁建议,采取俄共(布)纲领和斯巴达克同盟的纲领性文件《斯巴达克同盟要求些什么?》中所阐述的原则精神。信中提出了邀请各组织参加国际代表会议的主要条件如下:“1、坚决主张同社会爱国主义者(即在1914—1918年帝国主义大战时直接或间接地拥护资产阶级政府的人)决裂;2、赞成现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3、原则上赞成‘苏维埃政权’,反对用资产阶级议会制限制我们的工作,反对服从资产阶级议会制,赞成苏维埃政权是更高级的和更接近于社会主义的政权类型。”①
信中还提出应邀请以下3种类型的政党和组织参加会议:第1种类型是已站在共产国际立场上和完全拥护正式建立共产国际的“斯巴达克同盟”、波兰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芬兰、奥地利、匈牙利、荷兰、俄国、乌克兰、爱斯兰、拉脱维亚共产党、瑞典左翼社会民主党人。第2种类型是有争取基础的党,如保加利亚“紧密派”、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苏格兰社会党、挪威社会民主党、丹麦社会民主党人小组(玛丽·尼尔森)和接近布尔什维主义的工团主义派、“同盟”(美国)或Ю·德布斯小组以及英国和意大利社会党。被列宁列入第2类的几乎所有组织中都还有中派分子。第3种类型的组织是社会沙文主义政党内,或多或少接近布尔什维主义的派别,例如瑞士社会民主党内的左派和青年派,法国的洛里欧小组。列宁还同意邀请中国、朝鲜和伊朗革命工人组织的代表以及“日本党”,作为来宾参加代表会议。
1919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有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左派社会党和小组参加的代表会议。与会者一致同意列宁提出的在近期召开国际革命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大会的建议,并讨论通过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邀请书》。
1919年1月24日,由8个党即俄国、波兰、匈牙利、奥地利、拉脱维亚、芬兰共产党以及巴尔干革命社会民主主义联盟和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代表签署的邀请书,在《真理报》上发表。书中写道:“世界革命形势一日千里地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各资本主义国家狼狈为奸,打着骗人的‘国际联盟’的旗号,策划反对革命,致使世界革命有被扼杀的危险;社会主义叛徒的政党正串通一气,企图互相‘饶恕’,帮助本国政府和本国资产阶阶再次欺骗工人阶级;另一方面,革命经验已经相当丰富,整个革命进程业已国际化。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倡议把讨论召集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国际大会的问题提出来,作为当前任务。”会议建议欧、美、亚三大洲的39个共产主义和左翼社会主义政党、团体和组织,派遣自己的代表出席这次会议,参加建立共产国际。
列宁仔细考虑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的筹备工作并拟定了日程。根据他的意见,代表会议应听取各国党代表的报告,成立共产国际,讨论纲领性问题(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政权,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态度,剥夺剥夺者和社会化),研究策略问题(对资产阶级政府和其他政党的态度),以及解决组织问题。
这样,由于俄共(布)中央在列宁的领导和直接参加下,同各国国际主义者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莫斯科召开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
共产国际成立大会
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大厅里,开始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的工作。21个国家35个组织的52名代表①出席。其中包括苏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芬兰、瑞典共产党的代表,挪威、瑞士、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英国、荷兰、土耳其、伊朗、中国、朝鲜的左翼社会民主党、左派社会主义者或工人组织的代表,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克斯坦、俄罗斯东部民族的共产党人,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中的共产党人,也都有自己的代表参加。
共产国际一大主席团
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迫害和伯尔尼国际的阻挠破坏,外国共产党人来到苏俄参加共产国际代表会议时,历尽艰难险阻,有的甚至横遭逮捕。奥地利代表K·施泰因哈特(格鲁贝尔)在代表会议上讲述了他从维也纳到莫斯科花了17天,以流浪的帮工身份才完成的全部旅程。
中国当时旅居苏俄的华工联合会负责人刘绍周(即刘泽荣)和张永奎,作为享有发言权的代表被邀出席了会议,这是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第一次参加国际无产阶级组织的活动。这一事实表明,第三国际与第二国际不同,它不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的革命组织,而且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动群众的革命组织。
会议的许多参加者都认为,必须在这次会议上立即成立新的国际。但德国共产党的代表麦克斯·阿尔伯特(胡果·埃贝莱因)提出,由于他未接到德共中央的指示,建议只召开共产主义代表会议,以便先制定可作为联合基础的政治纲领。他还认为,召开代表大会的准备时间太短,因为并非所有组织都得到了成立共产国际的通知,而许多代表又不能来到莫斯科。
考虑到诞生中的国际这一最大政党的代表的意见,列宁和其他与会者决定不坚持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主张,这次会议仍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开始工作。代表会议的任务是制定行动纲领,选举常务局和号召左派共产党加入组织。开幕式由列宁主持。列宁在开幕词中确定了代表会议的任务和主要工作方针。会议的中心任务是,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消除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幻想,帮助各国建立共产党。代表们批准了预备会议关于此次会议应作为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召开的建议。
迟到的奥地利、巴尔干和瑞典的代表的到达,使代表会议更具有代表性。为此,3月3日决议起草委员会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再一次提出讨论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3月4日,这一问题被提到代表会议的全体会议上讨论。奥地利共产党、瑞典左派社会民主党、巴尔干社会民主党联盟以及匈牙利共产党的代表提出了一项关于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提案。他们认为,为了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为反对机会主义国际的复活,以及为显示各国共产党的团结,应当立即成立共产国际,并由正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来实现这一要求。埃贝莱因再次发言反对这个建议,他认为尚未形成建立共产国际的组织基础。
代表会议的其他与会者大都不同意埃贝莱因的意见。季诺维也夫以俄共(布)代表团的名义建议立即成立共产国际。芬兰共产党代表И·拉希亚认为埃贝莱因反对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论据不足。他宣读芬兰代表团的声明说,“芬兰共产党认为,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业已成熟,这种必要性是由总的国际形势和国际革命无产阶级运动的任务所规定的”①。最后,代表会议的参加者进行投票表决,在1票弃权(埃贝莱因)的情况下通过的决议说:“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决定成立新的国际,并采用共产国际的名称……各党、组织和小组在8个月内保有申请加入共产国际的权利。”②代表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表决的结果。表决后埃贝莱因发表声明说,尽管他主张推迟成立共产国际,但他回国后将尽力促使德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成立共产国际的决定。
代表会议自3月4日起,即作为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继续进行。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解散齐美尔瓦尔得联盟的决定。声明中指出:“齐美尔瓦尔得联盟中的一切真正革命因素,正在由共产国际所接受和继承。”③会上,列宁就代表大会议程中的主要问题,即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作了报告。大会通过了这个报告的提纲。同时,还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和《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号召工人阶级为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最后,代表大会研究了组织问题,鉴于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刚刚建立,还没有在所有国家建立共产党,许多国家革命组织的代表未能参加成立大会,因此决定推迟制定和通过共产国际章程。与此同时,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关于组织问题的简短决议,其中谈到共产国际的领导机关是执行委员会,并决定该机关设在莫斯科。
3月6日第1次代表大会闭幕。大会结束后立即成立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由俄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巴尔干、瑞士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共产党的代表参加,并将为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党代表保留了名额。执行委员会选出一个5人的执行局,其成员有列宁、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拉科夫斯基和普拉廷。季诺维也夫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
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了共产国际的成立,从理论上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初步经验,为各国年轻的共产党指明了方向。大会谴责了伯尔尼国际,揭露了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者和中派领袖,要求各国党同他们决裂。列宁高度评价共产国际成立的意义。他强调共产国际是各国无产阶级共同奋斗的成果,是由于存在于“各处猛烈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环境而诞生的。它继承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优良传统,但清除了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脏东西,并已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①。
① 《列宁全集》第21卷,第23页。
① 《列宁文稿》第7卷,第283—285页。
① 关于参加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及其所属国家、政党的数字,各种书刊记载不尽相同。
①②③ 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记录),1933年,莫斯科俄文版,第125页、第218页、第132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第8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