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共产国际初期和中期的活动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74 评论:0

从共产国际成立到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之前,是共产国际的初期。在这一时期,在列宁和季诺维也夫等人的领导下,共产国际帮助各国建立和巩固共产党,制定争取群众大多数的路线,确定统一战线策略,从而把共产主义运动从欧美推向整个世界。从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到1935年第七次代表大会前这段时间,是共产国际的中期。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提出“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在各国共产党内推行基本上是“左倾”的路线,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直到在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报告中提出,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执行了正确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的工作才有了转变。

扩大和巩固共产主义队伍


共产国际成立以后,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扩大共产主义队伍,以求实现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目标。为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19年5月,同时用俄、德、英、法4种文字出版了《共产国际》杂志①。为了指导各国共产党的工作,共产国际执委会先后在斯堪的那维亚、中欧、巴尔干、荷兰和南俄等地建立分支机构。
从1919年3月到1920年1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陆续派出代表帮助一些国家建立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影响或帮助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美国、墨西哥、丹麦、西班牙、印度尼西亚、伊朗、英国、土耳其、乌干达和澳大利亚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组织,并宣布加入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在帮助各国建立共产党的同时十分重视国际青年、妇女和工人运动的发展。1919年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向各国革命青年组织发出号召书,号召成立青年共产国际。同年11月,13个国家(苏俄、德国、奥地利、瑞士、瑞典、挪威、丹麦、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西班牙、捷克)的革命青年组织的代表在柏林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青年共产国际,并加入共产国际。
为了促进国际共产主义的妇女运动,1920年7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女工代表会议,来自16个国家的2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共产国际执委会于同年11月,建立了由著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女战士克拉拉·蔡特金为书记的国际妇女书记处。
1920年夏,共产国际发起,在莫斯科召开了苏俄、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革命工会代表会议,成立了拥有900万会员的红色工会国际支部。1921年7月,各国红色工会组织在莫斯科正式成立了红色工会国际,索洛蒙·阿·洛佐夫斯基担任总书记。
在共产国际初期阶段,还先后建立了国际工人救济会、农民国际和红色体育国际等国际性组织。
一大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扩大了共产国际的队伍。到1922年底,全世界已经有了58个共产党和5个共产国际的外围组织。但在共产国际初期发展过程中,它还面临着巩固共产主义队伍的任务。
随着一批年轻的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在共产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左”倾思潮,其主要代表是,共产国际阿姆斯特丹局领导人安东·潘涅库克和海尔曼·果特以及在他们影响下建立的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他们鼓吹关门主义,主张西欧无产阶级“必须单独进行革命,反对其他一切阶级”;他们提出“无产阶级只能用群众行动的手段来战胜帝国主义”,反对利用议会进行斗争;他们认为工会“不可能变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因此提出不仅要退出工会,而且还要消灭工会;他们甚至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鼓吹工团主义,等等。
如果听任这股“左“倾思潮蔓延下去,就有可能削弱共产国际。为此,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列宁在书中批评了“左派”的错误观点。他强调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主要武器,没有一个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产阶级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针对“左派”鼓吹关门主义、反对利用议会、主张消灭工会等错误,列宁指出,共产党人必须是,“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①决不能脱离群众;无产阶级必须把议会外的群众行动同议会斗争结合起来;西欧无产阶级应该在工会中进行艰苦的、耐心的群众工作。
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37个国家的69个组织的218名代表。大会前夕,共产国际执委会向各国代表分发了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大会根据列宁在这本书中提出的思想,通过了《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和《共产党与议会制》等决议。这些决议否定了“左派”的错误观点,要求各国党必须强调党的纪律,必须把广大工人群众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必须利用议会进行揭露敌人、团结群众的工作。
这次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讨论和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
共产国际的建立和壮大,在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民主党的分化。在社会民主党广大工人党员的要求下,法国社会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瑞士社会党、意大利社会党、西班牙社会党、英国独立工党等脱离了第二国际,要求加入共产国际。但在这些党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改良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派别,他们希望参加共产国际后仍能保持“自治”,以便能够继续过去的机会主义或中派主义策略。如果允许这些党原封不动地加入共产国际,那么,共产国际就“有被那些还没有摆脱第二国际思想体系的、动摇的、不彻底的集团削弱的危险”①。
大会认为,为了巩固国际,“必须十分确切地制定接纳新党的条件,并向那些已经加入共产国际的政党,指出它们应当承担的义务。”为此列宁向大会提交了《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草案(该草案通过时为21条②。列宁在草案中提出,“凡是愿意加入共产国际的组织,都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撤消改良主义者和‘中派’分子在工人运动中所担负的比较重要的职务”,并同改良主义和‘中派’政策完全决裂;“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必须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象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③,必须服从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等等。
在大会讨论中,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代表阿尔图尔·克里斯、威廉·迪特曼和意大利社会党代表扎钦托·梅诺蒂、塞拉蒂等人反对把开除改良主义者和‘中派’作为加入国际的条件之一,主张“共产国际的大门,应当对所有能够同我们一起实现革命的政党敞开”;不赞成在共产国际内实行铁的纪律,提出“让每一个组织有在本国充分活动的自由,使它能够按照特殊条件并适应这种条件从事活动。”但是多数代表同意列宁的草案。他们认为,为了巩固国际,必须防止不愿丢弃第二国际传统的政党和派别加入国际,“而对于中派,应当采取的策略是:促使它们分裂,建立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派的真正的共产党”。大会最后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
在对共产国际初期历史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21条”持有不同的看法。苏联历史学家费·维·亚历山大罗夫认为,“21条”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机会主义分子渗入共产国际设置了障碍,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巩固了国际共产主义队伍。他的观点在苏联学者中具有代表性。而西方学者对“21条”一致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21条”是“世界工人运动分裂的基础”, 它使“分裂从偶然事件变成了长久的现实”。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认为,“21条”在当时为巩固国际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中有些条文使共产国际变成一个高度集中的“世界共产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与多样化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因此,当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时,这一矛盾就变得愈来愈尖锐了。

争取群众大多数


共产国际二大以后,各国社会党的分化大大加剧了。法国社会党分裂成3派,即反对加入共产国际的勃鲁姆派;不反对加入共产国际,但不完全同意“21条”的龙格派;要求立即加入共产国际的加香一弗罗萨尔派。1920年12月,法国社会党在图尔召开代表大会,加香一弗罗萨尔派获得多数,正式成立了法国社会党(共产国际法国支部)①。所有不参加共产国际的社会党人另组成了一个新的法国社会党。1921年1月,意大利社会党在里窝那召开代表大会,葛兰西、博尔迪加等左派接受“21条”,并同社会党决裂,成立了意大利共产党,宣布加入共产国际。
1921年2月,10个中派党和组织在维也纳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二半国际(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这样,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3个中心,即共产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必须把工人的大多数争取到自己方面来。为此,共产国际执委会决定提前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52个国家的103个政党和组织(其中48个共产党)的605名代表。代表大会的最主要任务,是为各国共产党制定一条争取群众大多数的策略路线,“为新的、日益有决定意义的战斗(无论是防御战或是进攻战)作更周密、更切实的准备”①。

列宁在共产国际三大讲话


大会委托俄共(布)代表团起草了共产国际的《论策略提纲》。该提纲认为,鉴于目前大多数工人群众还处于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的影响下,各国年轻的共产党还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因此“共产国际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完全处于共产国际的影响之下,吸引工人阶级中最积极的部分,参加直接斗争。”为此大会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号召各国共产党员深入到工厂和各种工人群众中去,特别是要深入到旧工会中去,了解工人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要求,关心他们的眼前利益,同他们一道参加各种形式的经济罢工斗争;在斗争中逐渐肃清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的影响,把大多数工人群众吸引到共产国际的旗帜下,以便为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力量。
根据共产国际三大的精神,在列宁等人的领导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开始着手制定统一战线策略。列宁在谈到这一策略时说:“统一战线策略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吸收愈来愈广泛的工人群众参加反对资本的斗争,而不是停留在甚至向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的领袖们再一次发出呼吁。”②1921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发出了《关于统一战线的12月提纲》。该提纲重申了共产国际三大提出的“到群众中去”的口号,“要求共产党和整个共产国际完全支持工人统一战线的口号,并在这个问题上掌握主动权。”提纲明确提出:“所谓工人统一战线,应该理解为一切愿意同资本主义作斗争的工人的统一,其中当然也包括跟着无政府主义者、工团主义者这类人走的工人。”它在具体解释这一策略时指出,各国共产党在执行这一策略的过程中,不应该要求意识形态上的统一,而应该要求反对资本斗争中的行动的统一,应该强调各派工人利益上的一致,而不应该强调意识形态上的一致;在同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达成某种协议时,应该保持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而不应该在组织上搞无原则的溶合。提纲还进一步指出,在发动重大的经济和政治行动时,各国共产党要主动邀请黄色工会控制下的工人组织参加,在他们抵制统一行动时,就应对它们的领袖进行揭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达到孤立社会党领袖,团结工人大多数的目的。
统一战线策略得到了各国共产党人的拥护。1922年3月,英国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提出了为建立工人政府而斗争的口号。在秋季大选中,共产党撤回自己的候选人,投票支持工党候选人,1922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会议,批判了否定统一战线策略的极左集团,表示坚决拥护统一战线策略。保加利亚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制定的统一战线策略,联合农民协会,一起向反动势力发起进攻。
1922年2月21日至3月4日,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一次扩大全会。全会确认了《关于统一战线的12月提纲》,并表示接受第二半国际执行局关于就联合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问题举行3个国际代表会议的建议。
1922年4月2日至5日, 3个国际的执行机构在柏林国会大厦召开联席会议。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布哈林、拉狄克、蔡特金等12人,组成共产国际代表团,参加了会议。第二国际的主要代表是国际社会党执行局主席艾米尔·王得威尔德、书记卡米尔·胡斯曼等;第二半国际的主要代表是第二半国际领导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书记弗里德里希·阿德勒、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领袖克里斯平和法国社会党领导让·龙格等人。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筹备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和工人阶级采取共同行动的问题。共产国际代表在会上阐明了它最近制定的统一战线策略,并建议参加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的,除了3个国际所属的工人组织以外,还应该包括一切工会组织、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组织。为了争取国际工人运动的团结,共产国际还强调指出:“即将举行的国际会议只讨论有关劳动群众当前的实际共同行动问题,也即是讨论不致于分裂而只能团结劳动群众的问题。”但是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的代表在会上提出了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的先决条件。他们要求共产党在格鲁吉亚恢复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政府;停止对社会改良主义的批判;取消工会中的共产党支部;保证不处决因犯反苏维埃政权罪而被捕的社会革命党人。共产国际代表拒绝取消工会中的共产党支部,但在格鲁吉亚和社会革命党人问题上作了某些让步①。
会议最后通过一项协议,“建立一个由9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委托它准备即将举行的3个执行委员会的代表会议,并筹备吸收未加入任何一个国际的政党参加的扩大会议。”会议还号召全世界劳动者在4月20日或五一节共同举行群众性示威游行。但是,由于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所属的很多党的代表,商定召开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际工人代表会议,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代表也迟迟不执行柏林会议关于举行群众性示威游行的决议,因此共产国际代表于5月底发表声明,退出了9人委员会。
柏林会议后,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了第二次扩大全会。季诺维也夫作了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报告。他认为,柏林会议已经表明,不能指望统一战线策略在上层能够取得巨大成果。他强调,统一战线策略应当是“经过一切共产党人的统一战线,达到全体工人的统一战线,再经过工人统一战线,达到对社会民主党和资产阶级的胜利”。他要求各国共产党“不要向上看,而要向下看”,建立下层的统一战线!”
1922年11月5日,共产国际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建立下层统一战线”的口号在代表中间引起了争论。德国的路特·弗舍、意大利的博尔迪加、波兰的亨利希·多姆斯基和法国的迪莱等“左派”支持季诺维也夫的口号,反对就建立工人统一战线问题同社会民主党上层领袖进行谈判。但德国代表贝克尔等人不同意把统一战线仅仅局限于下层的统一,认为只要社会民主党的领袖还拥有群众,就应当同他们进行谈判。大会最后通过的《共产国际的策略提纲》指出:“只有‘从下层’、即直接从工人群众的最深处出发,才能使统一战线策略真正实现。但同时,共产党人在某种情况下,不能拒绝同敌对的工人党的领袖们进行谈判,而且应当经常地使群众充分了解这些谈判的进展情况。”为了建立统一战线,争取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大会提出了“工人政府”的口号,要求各国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团结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各种党派,组成既不是资产阶级联合政府,也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无产阶级专政政府的、民主的工人政府。
在共产国际初期活动中,共产国际一直十分重视争取广大东方革命人民,为此它特别强调西方无产阶级要支持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9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巴库召开了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东方37个民族的1,891名代表参加了大会①。大会决定成立由共产国际执委会领导的东方各民族宣传和行动委员会,出版《东方民族》杂志,以支持和统一东方革命运动。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季诺维也夫代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一次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又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来自中国、朝鲜、蒙古、日本等国的共产党、社会党和资产阶级进步组织的代表148人参加了大会①。共产国际执委会再次重申支持任何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了把更多的群众争取到共产国际的旗帜下来,共产国际执委会还分别组织召开了远东各国革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和远东各国劳动妇女第一次代表会议。

推行布尔什维克化方针


1923年德国汉堡工人起义、保加利亚9月暴动和波兰工人斗争相继失败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运动转入低潮,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国际于1924年7月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
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总结1923年德国、波兰、保加利亚革命失败的原因。大会指出,社会民主党领袖们的背叛是各国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各国缺少布尔什维克式的革命政党,而且在革命转入低潮时,各国年轻的共产党更容易出现“左”的或右的偏差。因此大会提出: “现阶段共产国际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共产国际各支部布尔什维克化。”大会根据俄(共)的经验,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化的5个基本特点,即党应该是真正群众性的政党;党应该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策略;党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争取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而斗争的党;党必须是集中的政党,绝对不允许党内派别的存在;党必须在资产阶级军队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共产国际五大以后,共产国际及其各支部反对托洛茨基主义的斗争,成了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后,俄共(布)党内斗争日趋激烈,党内反对派纠集在托洛茨基周围,公开打出托洛茨基的旗帜,进行派别活动。在共产国际内部,托洛茨基主义对各国党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德国,以马斯洛夫和费舍为首的派别集团,反对共产国际的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和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方针,拒不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甚至公开号召党员退出工会;他们声称在俄共(布)党内所有争论问题上支持托洛茨基。在法国,以苏瓦林等人为首的派别集团追随托洛茨基。他们未经党的批准,在党内印制、发行托洛茨基的小册子,鼓吹托派观点,在党内引起了极大混乱。此外,在美国、中国、波兰、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共产党内部,也出现了托派集团和托派分子。托洛茨基主义逐渐发展成一股国际思潮。
1925年3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了第五次扩大全会。这次全会专门通过了《关于俄共(布)党内的争论》的决议,决议完全支持俄共(布)中央对托洛茨基进行的斗争。会议在《共产国际所属各国党的布尔什维克化》提纲中,明确提出,在共产国际范围内开展反对托洛茨基的斗争,是实现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任务。
1926年1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第七次扩大全会。斯大林在会上作了《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的报告,对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进行了批判。鉴于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结成反党联盟,蔡特金、陶里亚蒂、库西宁和片山潜等人代表各党提出一项议案,认为季诺维也夫继续担任共产国际的领导职务是“不适宜的”。会议通过了这一议案,解除了季诺维也夫共产国际主席的职务①。全会还决定把德国的马斯洛夫、费舍等4人开除出德共和共产国际;把法国的苏瓦林开除出共产国际。1927年6月,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后,托洛茨基等人被正式开除出共产国际执委会。1928年2月,共产国际向各国党内的托派分子发出警告:“参加托洛茨基反对派,赞同它的观点,是同今后继续留在共产国际队伍内不相容的。”
在共产国际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英国、意大利、美国、波兰等国共产党内也开展了反对托洛茨基主义的斗争,先后从党内清除了托派分子。1938年9月3日,托洛茨基纠集英、法、美、俄、德、意、波、比、希、荷等10个国家的托派组织代表,在巴黎成立了与共产国际相对抗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即第四国际)。
布尔什维克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共产国际及其各支部的反右倾斗争。这一斗争是从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始的。
1928年8月17日至9月1日,共产国际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65个共产党的532名代表。在这次代表大会之前,在联共(布)党内,斯大林和布哈林等人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到共产国际六大时,出席六大的联共(布)代表团把联共(布)党内的分歧带到了代表大会。他们以由布哈林签署并准备提交大会审议的《国际形势与共产国际的任务》决议草案未经代表团审议,并且其中包含某些机会主义观点为理由,对布哈林的草案作了约20处修改。大会通过了修改后的草案,它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即将结束,世界革命即将出现一个新的冲突时期即“第三时期”①大会根据这一提纲,要求各国党在新的革命时期到来之前,把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调和主义这个“主要偏向”的斗争,提到首要位置。
共产国际六大以后,联共(布)党内的分歧变成了公开的冲突。1929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联席会议上第一次宣布:“我们党内形成了由布哈林、托姆斯基和李可夫组成的特殊的布哈林集团”,并强调“布哈林集团是一个右倾投降主义集团”。①1929年4月联共(布)对布哈林等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把他们说成是“共产国际各支部中的一切机会主义和调和主义集团的中心”。随后布哈林被解除了《真理报》主编和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主要负责人的职务。②
根据共产国际六大决议,各国党都开展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调和主义的斗争。
共产国际六大后不久,以亨利希·布兰德勒和奥古斯特·塔尔海默为首的德国共产党反对派坚决反对六大决议,他们认为“代表大会选择了一条极左的取消正确的共产主义方针的道路。”他们不同意六大决议对世界革命形势的分析,并正式宣布,“拒绝第六次世界代表大会的那些为错误的极左方针提供辩护和支持的决议”。反对派的观点在德共党内引起了争论。德共中央把这一问题提交给了共产国际。1928年12月19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发表致德共党员的公开信,把布兰德勒和塔尔海默等人斥为“真正的左翼社会民主党政客……改良主义者的工具,共产党内的改良主义代理人”。公开信宣布把反对派重要成员豪森和加仑开除出德共和共产国际,并对德共党内所有反对派成员提出警告。不久,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应德共中央的要求,把布兰德勒和塔尔海默开除出联共(布)③。
共产国际在处理德共党内问题时,还批判了执委会主席团委员、瑞士共产党领导人之—安贝尔-德罗,原因是“……他企图支持德国共产党内的右倾分子”。1929年5月31日,瑞士共产党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召开扩大全会。扩大全会指责以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瑞士共产党总书记弗里兹·约瑟夫为首的党中央没有执行共产国际六大的路线,而是执行了机会主义路线。以后,支持安贝尔-德罗的党内领导人瓦尔特·布林戈特等人被开除出党,约瑟夫也被迫辞去总书记的职务。
在共产国际六大上,以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美国共产党执行书记杰伊·洛夫斯顿为代表的美共多数派,不同意共产国际对世界革命形势的估计,他们认为至少在美国还未出现革命高潮。共产国际六大后,洛夫斯顿等人被斥为右倾机会主义者。1929年2月,共产国际作出决定,撤销洛夫斯顿执行书记的职务。不久,洛夫斯顿和9名中央委员、5名中央候补委员及200余名多数派成员被开除出党,理由是他们“提出了‘美国例外论’的机会主义政纲……来与共产国际六大的纲领与决议相对抗”。
1929年初,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捷共中央书记伊列克因其“右倾立场,”被撤销党的领导职务,党中央委员会也受到了指责。大会选出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几乎没有原来的中央委员。两个月后,伊列克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博伦、托兹尔、阿洛伊斯、诺伊腊特等人被开除出党。
1929年7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了第十次全会。这次会议把反右倾斗争推向了高潮。全会作出决定,免除布哈林、安贝尔-德罗等人主席团委员的职务,把洛夫斯顿和伊列克等人开除出执委会。这次全会特别指出:“在共产国际的许多支部中,如在瑞典支部中,还广泛存在着右倾的危险,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巨大危险。”在共产国际六大时,瑞典共产党代表奥斯卡·萨米尔森等人反对共产国际关于瑞典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论断。共产国际六大后,党内逐渐形成了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卡尔·基尔博姆和萨米尔森为首的多数派。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1929年10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决定把瑞典共产党多数派和基尔博姆等人开除出共产国际,因为他们在对“瑞典帝国主义”的估计上持有“右倾观点”。
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波兰、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挪威、中国和南非等国也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一大批共产党领导人被开除出共产国际和本国共产党。1930年12月,被共产国际出除的美国、德国、法国、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挪威、奥地利、芬兰、意大利和加拿大共产党内的反对派,在柏林成立了国际反对派组织——国际共产主义者反对派。他们仍然称自己是共产国际的一部分,但他们否定“第三时期”理论;要求改变共产国际控制各国共产党的局面;主张扩大对共产国际领导机构进行批评的权利;要求撤销对所有反对极左路线的反对派的开除处分,等等。

争取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后,世界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速了20年代初出现的法西斯主义的蔓延。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成了世界各国革命人民的一项迫切任务。
早在共产国际初期,共产国际就提出了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任务,主张各国工人政党和工人组织不分党派地联合起来,开展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但从共产国际五大以后,共产国际却认为,社会民主党和法西斯是一对孪生兄弟,它“永远不能成为无产阶级反对法西斯主义斗争中的可靠同盟者”。在共产国际六大提出“第三时期”理论以后,共产国际不断强调“要加强反对社会民主党的斗争,特别是反对社会民主党的‘左翼’,因为它是共产主义在工人运动队伍中最危险的敌人”。
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长期对立,分散了整个工人阶级的力量,影响了反法西斯主义的共同斗争。这也是法西斯分子之所以得逞的原因之一。1933年1月,希特勒终于在德国上台执政,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法西斯分子,也在向共产党和一切民主力量猖狂进攻。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934年2月,法国共产党和统一总工会参加了社会党和总工会为反对法西斯分子的进攻而组织的罢工。这次罢工粉碎了法西斯分子暴乱的阴谋,显示了两派工人联合在一起的力量。在法共中央3月全会上,共产党重新估计了国内的主要危险,认为法西斯是当前主要的打击对象,因此要团结一切同盟者,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5月30日和6月5日,法共中央向法国社会党常设执行委员会提出关于共同反对法西斯的建议。社会党在以J·热罗姆斯基和K·若斯特为首的左派坚持下,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7月27日,两党正式签订了统一行动公约。
随着奥地利国内法西斯危险的日益增加,奥地利共产党向社会民主党提出了联合反对法西斯的建议。但当时吸引着90%的工人的奥地利社会党拒绝了共产党的建议。1934年初,奥地利法西斯分子突然发起进攻,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社会党被解散;奥地利实行了法西斯宪法。
法国成功的经验和奥地利失败的教训,向各国共产党证明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34年9月,西班牙共产党和社会党一道参加了工人同盟,朝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迈出了一大步。1934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抛弃了“组织共产主义的统一战线以反对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向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党、捷克的日耳曼人社会民主党和捷克国家社会党提出了联合行动的建议。此外,英国、罗马尼亚、芬兰、美国、希腊等国的共产党都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努力。
在各国共产党联合社会民主党及各派民主力量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策略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1934年4月22日,季米特洛夫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书记,同时被指定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中欧书记处领导人。根据欧洲各国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季米特洛夫认为,必须改变共产国际过去在实际上只注重建立下层工人统一战线的作法。1934年5月11日,季米特洛夫在同法共领导人多列士谈话中,完全赞同法国共产党所采取的统一战线的步骤。他强调指出:“共产党的工人和社会民主党的工人之间的隔阂应该打破。凡是能实现这一目的的任何方法都是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政策必须摆脱季诺维也夫时期的陈旧的教条主义公式。
1934年5月2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决定召开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拟定了代表大会的议事日程。根据拟定的议程,季米特洛夫将就“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这一问题,向大会作报告。1934年7月1日,季米特洛夫在准备报告的过程中向共产国际执委会写了一封信,对社会民主主义和统一战线等问题提出建议,要求执委会考虑。季米特洛夫在信中提出:(1)笼统地把社会民主主义说成是社会法西斯主义,是否正确?(2)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是资产阶级的主要社会支柱,是否正确?(3)认为社会民主党的一切左翼集团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主要危险,是否正确?(4)笼统地把社会民主党和改良主义工会的全体领导干部都说成工人阶级自觉的叛徒,是否正确?”季米特洛夫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因此他提出,必须改变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策略,不应当把统一战线的策略仅仅当作揭露社会民主党的手段,而不认真设法在斗争中建立真正统一的工人队伍;必须抛弃那种认为统一战线只能在下面实行的观点,不能再把向让会民主党领袖发出的一切呼吁看成是机会主义。
季米特洛夫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为共产国际实行正确的策略转变,最终确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前,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通过的关于奥地利、德国、保加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共产党的任务的一系列决议中,明确支持各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工人统一战线所作出的努力,开始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采取了一些实际步骤。自此以后,执委会便将建立国际范围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一项最紧迫的任务。

① 1932年11月左右,又出版了西班牙文版和中文版。另外1921年9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用多种文字出版了《国际新闻通讯》。
① 《斯宁选集》第4卷,第209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第308页。
② 列宁的草案最初是19条,后增加两条,即关于愿意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建立领导机关问题的第20条,和关于党员如否认共产国际提出的义务和提纲,应予开除出党的第21条。
② 《列宁选集》第4卷,第309页、第312页。
① 1921年1月,正式改名为法国共产党。
① 《列宁全集》第32卷,第509页。
② 《列宁文稿》第4卷,第348页。
① 即同意由3个国际的代表组织一个委员会,研究格鲁吉亚的状况,同意争取让另两个国际的代表作为辩护人参加审讯社会革命党人。对于后一点让步, 列宁写了《我们付的代价太大了》一文,对拉狄克、布哈林等人进行了批评。(见《列宁全集》第33卷,第293—297页)。
① 其中包括7名中国代表。
① 其中包括44名中国代表。
① 这次全会同时废除了共产国际主席和执委会主席的职务,建立了一个集体领导机构——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成员有布哈林、莫洛托夫、皮亚特尼斯基(苏联)、贝尔(英国)、瞿秋白(中国)、什麦拉里(捷克斯洛伐克)、库西宁(芬兰)、巴尔贝(法国)、兰麦尔(德国)、塞拉(意大利)、达贝尔-德罗(瑞士)、曼努伊尔斯基(苏联)、契达罗夫(青年共产国际)、洛佐夫斯基(红色工会国际)。
① 根据这一草案,共产国际六大提出,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23年欧洲各国革命失败为第一时期,即资本主义体系发生最尖锐的危机和无产阶级进行直接革命发动时期;从1923年到1928年前后为第二时期,即资本主义体系逐渐形成局部稳定时期;而从共产国际六大前后开始,世界进入了大规模阶级搏斗时期,即革命高潮时期,共产国际称之为“第三时期”。
① 《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74页。
② 布哈林被解除职务后,到共产国际七大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之前,实际负责执委会工作的是莫洛托夫。
③ 他们也是联共(布)党员。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9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