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法国启蒙运动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27 评论:0

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阶级基础是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各个阶级和阶层,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反动势力。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为西方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最大的一次搏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并在世界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在诸多社会历史因素中,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出现了深刻危机,是爆发这场思想革命的首要原因。
法国自十六世纪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路易十四以来,随着资本原始积累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入,法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形成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农村普遍凋敝和政府财政破产两个问题上。
法国本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但是到了十八世纪,在专制王朝、封建领主和教会僧侣的重重盘剥下,法国的农业形势十危险恶。特别是贵族和僧侣兼并土地造成严重恶果,土地大量集中,农民负担沉重。全国土地的2/3被总人口不过34万的贵族和僧侣占有,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2,300万农民却只占有1/3。农村中大部分是所谓“份地农民”,他们在土地和司法关系上依附封建领主,一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更为落后的农奴制。农民除遭受领主残酷盘剥外,还要向国家和教会缴纳人丁税、什一税等各种苛捐杂税。敲骨吸髓的封建剥削,使得农村普遍凋敝,农民纷纷弃家外逃。丰年满目疮痍,荒年饿殍载道。1777年,法国竟有10万名乞丐。一个当时记载的文件说,法国贫苦农民“吃野草,啃树皮,象苍蝇一样地死亡”。总之,此时的法国农村,封建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尖锐矛盾,封建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
与农村普遍凋敝相应,专制王朝的财政也陷入困境。路易十四穷兵黩武,宫廷贵族纵情挥霍,早已把法国弄得民穷财尽。路易十五为挽救财政破产,任用苏格兰人约翰·劳进行财政改革,兴办银行,滥发纸币以清偿大量国债,又发行西印度公司股票煽动投机热潮,把路易十四以来实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推向极端。结果,约翰·劳的所谓改革在暂时刺激了一下现金流通和信贷发展以后,由于并无充分的工商业基础,纸币迅速贬值,银行在挤兑风潮下倒闭,一些宫廷显贵和大投机商发了横财,许多富有的资产阶级和大量小生产者倾家荡产,法国财政更濒临绝镜。孟德斯鸠曾讥讽这一“改革”犹如饮鸩止渴,说路易十五和约翰·劳“以为已使法国恢复了丰腴,实际仅仅使法国肿胀”。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法国又参加了历时多年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对英国和普鲁士的七年战争,耗费大量金钱和兵力,结果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利益都被英国攫取。海外财源大大萎缩,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危机。
在经济危机形成的同时,专制王朝的政治形势也日趋黑暗。其主要表现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结构中,作为统治阶级的僧侣贵族和世俗贵族,与无权的第三等级广大群众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长期实行专制统治,造成无数隐患。路易十五当政以后,王权衰落,行政混乱,机构失灵,贿赂公行,贵族官僚昏庸暴虐,国王公然卖官鬻职。专制王朝呈现一派末日景象。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军队和警察残酷镇压此伏彼起的农民暴动和城市起义,恐怖气氛弥漫全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封建专制制度涂洒灵光圣水的天主教会反动势力,肆无忌惮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更进一步把法国推入黑暗的深渊。在十八世纪,天主教会在法国拥有极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遍布全国的1,700余个修道院和其他教会组织,实行无孔不入的神权统治。
散布宗教迷信,煽动宗教狂热,是教会迫害“异端”、控制教徒的重要手段。1762年,法国教会制造的卡拉案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是一桩当时哄动整个欧洲的冤案:新教徒让·卡拉的儿子马克·安东因债务缠身自缢,有人诬告卡拉因安东改宗天主教而将其杀害,教会借机迫害新教徒,宣布安东为殉道者,逮捕卡拉施以各种酷刑,他的其他子女也遭囚禁。同年3月9日,卡拉被车裂而死,并当众焚尸。
类似的宗教迫害案在当时层出不穷。巴尔案也是惊人的一例:一个19岁的青年新教徒德·拉·巴尔被控玷辱了阿倍维耶城一座桥上的木制基督像,巴尔被判处以火刑。教会反动分子丧心病狂地折磨巴尔,拔去他的舌头,砍掉他的右手,然后在广场上将他烧死。
在法国天主教会反动势力中,最反动、最卑劣的僧团是“耶稣会”,它充当了教会血腥统治的急先锋。1759年,这些穿黑袍的恶棍为了“纪念”查禁《百科全书》,居然专门铸造了一块纪念牌,上刻十字架蹂躏地球仪和科学书籍的图样,并题字:“被蹂躏的无神论者的虚伪和智慧”。由此可见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达到了多么疯狂的程度。
但是在近代科学方兴未艾,民主思想四处传播的十八世纪,天主教会的倒行逆施只能进一步激起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对,从而使专制王朝在思想文化领域也陷入了尖锐斗争和深刻危机,而且这方面的危机是促使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直接原因。
与法国封建制度面临全面危机恰成对照,法国资本主义在十八世纪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新的生产力和在法国城乡到处出现的新的生产关系要求突破封建上层建筑的束缚,历史的进程把法国资产阶级推向反封建斗争的社会舞台。封建社会固有的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和斗争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早已极端尖锐,法国资产阶级日益革命化,更给这种传统的社会矛盾注入了全新的因素,资产阶级开始担当第三等级广大群众反封建斗争领导者的历史角色,使这种传统的斗争发生了质的飞跃,旧式农民没有出路的反封建起义,此时变成了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封建秩序、创造新世界的自觉斗争。这样,作为西方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政治斗争的先导,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


启蒙运动发轫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达到高潮的过程,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一场思想革命终于引发为政治革命,加上它的准备阶段,前后近百年,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思想领域,先后约有200位启蒙学者参加,是西欧近代最壮观的一次文化革命。
启蒙运动的准备阶段早在十七世纪就开始了。继笛卡儿之后,十七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比埃尔·贝尔等人,以怀疑论为武器,针对天主教信仰体系发起攻击,对后来许多启蒙学者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他的《历史批判辞典》一书,更产生了深远影响。贝尔提出,天主教道德充满了虚伪和欺骗,而无神论者却可能具有十分高尚的品质,因此一个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是可能的。贝尔的论断,打破了对教会所宣扬的蒙昧主义的盲目信仰,批驳了教士们对无神论者的肆意诬蔑,为十八世纪的思想战士广为引用。同时,贝尔的朋友、著名科学家丰特涅尔,也为呼唤新世纪思想风暴的来临作出了贡献。丰特涅尔一生小心谨慎,避免公开抨击封建制度,却致力于传播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他写了《关于宇宙的众多性的谈话》、《传说的起源》、《神谕的历史》等通俗著作,宣传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思想、笛卡儿的物理学以及伽桑狄的原子论,对宗教神学和被教会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的许多陈腐说教发动进攻,从而用科学思想熏陶了新一代启蒙思想家。
进入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正式展开。发难者是一位造反的天主教神甫让·梅叶(1664—1729年)。梅叶本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乡村神甫,临终留下三卷巨著《遗书》,公开了隐藏多年的真实思想:他坚决否定一切宗教和教会,尖锐批判天主教教义,无情揭露教会与专制王朝狼狈为奸,长期蒙骗、盘剥人民群众的反动本质,号召人民高举无神论大旗,奋起斗争,推翻国王和贵族的反动统治,打碎天主教会加诸法国的精神枷锁。他预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社会必将来临。
《遗书》的基本内容表明,批判教权主义和专制制度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启蒙运动必然围绕着哲学和社会政治问题两大思想领域展开,梅叶作为它的开路先锋,紧扣运动的这一主题,为运动的全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同时,《遗书》的内容还表明,梅叶不仅激烈反对封建制度,而且反对一切剥削压迫,概括了第三等级中破产农民和早期无产者的阶级要求,从而生动地体现出启蒙运动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如果说梅叶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紧接着便有两员大将出现于历史的舞台,这就是伏尔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鸠(1689—1755年)。
伏尔泰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起投身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至法国大革命爆发前10年逝世,在启蒙运动中积极活动了60余年。高寿使他有幸随着运动发展的进程几乎从头走到底,与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朝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阿鲁埃,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早年就读于耶稣会的大路易中学。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在学生中维持着封建等级制度,伏尔泰和其他资产阶级子弟受到歧视,这给天资聪慧的少年伏尔泰心灵上留下创伤,种下了他反抗封建特权的种子。成年以后,伏尔泰以写讽刺诗步入法国文坛。他以封建秩序的讥讽者面貌崭露头角,不敬等级制度,无视贵族门第,针砭时弊,议论朝政,以谈锋犀利和妙语连珠引人瞩目。因写诗讽刺朝廷和与贵族发生冲突,伏尔泰于1717和1725年被两次投入巴士底狱,并于1726年被驱逐出镜。从此开始了伏尔泰只有少数时间留在国内,大半生逃亡在外的革命生涯。
伏尔泰高举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发挥多方面的才华,运用各种形式的思想武器,揭露敌人,教育群众,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启蒙泰斗。他的著作极为丰富,全部作品有近百卷之多。代表作是1734年出版的《哲学通信》。这本书反映了伏尔泰以自然神论形态表达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反对教权主义、反对宗教狂热、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英国式代议制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他全部启蒙思想最集中、最明确的理论表现。总之,无论从奋斗时间之长和著作数量之巨,还是从斗争范围之广和思想影响之大来说,伏尔泰都是启蒙运动无可争辩的领袖。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世家,还继承了男爵称号和波尔多法院院长的世袭职务。但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当大多数象他这样的贵族都在极力维护专制王朝的反动统治的时候,孟德斯鸠却感受到时代精神,投身于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洪流。10年法院院长的阅历和后来长期而专注的社会考察,使他深刻了解到封建秩序的黑暗、封建法律的弊端和专制制度造成的社会苦难。他通过《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一方面无情地揭露、讽喻专制王朝的腐败和僧俗贵族的罪恶,另方面认真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试图从理论上论证专制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革新势在必行。
孟德斯鸠对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他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项基本制度,特别是他发展洛克的分权思想,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洛克在其政治著作《政府论》中提出,为实行民主和法制,国家机构必须分权,实行立法权、联邦权(外交事务权)和行政权分立。孟德斯鸠发展洛克的主张,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他认为立法权应“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但不能超越立法和司法,否则就会形成专制统治。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虽然具有某些对君主和贵族妥协的内容,是在他所力主的君主立宪制政治主张的框架内设计的,但它解决国家权力机构内部的相互关系的办法周详而较合理,在一定条件下普遍适用于资本主义制度,因而为以后法国、美国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建立提供了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设计蓝图。唯其如此,孟德斯鸠被公认为堪与伏尔泰媲美的启蒙学者。
十八世纪中叶,代表第三等级内不同阶级利益的启蒙学者竞相出现。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
卢棱(1712—1778年)祖籍法国,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卢梭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过着饥寒交迫、浪迹天涯的生活。这种经历,使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体察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和广泛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培养了他反对剥削压迫、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情绪。卢梭1741年来到巴黎,1749年因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而声誉鹊起。在这篇论文中,卢棱提出文明进步造成人类堕落和社会苦难的新奇观点,在思想界引起长期争论。以后十几年,卢梭又连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绮丝》、《爱弥儿》等几部代表作,建立了一个代表十八世纪法国平民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不平等、倡导人民主权论的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
卢梭不同意霍布斯等人用社会契约思想为君主专制辩护的观点,认为在按照这种“契约”建立的君主制政体中,“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主人和一群奴隶,我绝没有看到人民和他们的首领”。他认为真正的社会契约,不是人民向统治者“转让自由”,而是人民与人民自己结成的政治共同体订立契约,因而“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这种社会契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而是把它发展为道德和法律的平等。卢梭强调的是“主权在民”的原则,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


《百科全书》第一卷封面
在启蒙运动中,卢梭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社会反映。他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成为第三等级中中下层群众的理论旗帜,并在后来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居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人权宣言》和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政策中得到鲜明反映。罗伯斯比尔本人就是卢梭思想的热烈信徒。
启蒙运动经过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后来卢梭的发动、引导,声势壮大,深入人心,给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朝政权以沉重打击,影响和教育了广大进步青年,新一代启蒙学者大量出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逐渐走向高潮。
高潮到来的重要标志,是著名的《百科全书》的编撰和出版。《百科全书》全名《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共35卷。其中,前28卷辞典正文(包括图片11卷),从1751年第1卷问世起,直到1772年才出齐。前7卷由狄德罗和达朗贝共同主编,第8卷到28卷由狄德罗一人主编完成。后来,孔多塞和哈勒等人又续编了补遗5卷和索引2卷,分别于1776—1777年和1780年出版,总计历时30年。
《百科全书》既是启蒙运动的丰硕成果,又是促进运动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着《百科全书》出版发行所展开的激烈斗争,是启蒙运动全部进程的中心环节,而编撰《百科全书》,则为形成和巩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统一战线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恰当的形式。《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也团结了思想领域一切反封建的战士。它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迷误;它用民主理想反对专制统治;它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也对人民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教育。唯其如此,参加编撰《百科全书》的启蒙思想家,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
30年间,前后参加《百科全书》编辑部工作的有30余人,撰稿者多达160人以上。这近200人的队伍,就是百科全书派的全部阵容。绝大部分启蒙学者都汇集在《百科全书》的旗帜下,团结奋斗,组成了极为广泛的反封建的阵线。其中既有老一代启蒙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和中途决裂而去的卢梭,也包括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和布封、孔多塞、哈勒,哲学家孔狄亚克、奈戎,文学家马孟戴尔、博马舍以及重农学派的政治经济学家魁奈和杜尔阁等人。百科全书派的核心人物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几位唯物主义哲学家,即狄德罗(1713—1784年)、拉美特利(1709—1751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等人。他们公开宣扬唯物论和无神论,为《百科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在批判宗教神学和教权主义的斗争中最坚决、最彻底,是启蒙运动高潮时期的中坚力量。特别是《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为《百科全书》的编撰出版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几十年,在伏尔泰等老一辈启蒙思想家和众多年轻进步学者的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顶住教会、政府和反动文人几次三番、各种形式的迫害,冲破一道道禁令,终于按计划全部出齐,为法兰西民族建立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纪念碑。
在启蒙运动高潮中,涌现了一批来自法国资产阶级和从贵族营垒分化出来的上层开明人士,他们企图以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来挽救危机深重的法国社会,谋求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和发展。他们力图既不触及封建专制政权,又能克服发展资本主义的重重障碍,确立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以魁奈、杜尔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重农学派。
魁奈(1694—1774年)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受到启蒙运动中科学思潮的熏陶,以后成为著名医生。1749年被任命为宫廷侍医。1752年被封为贵族。他身居凡尔赛宫,广泛接触政界人士和思想家,对法国政治经济情况比较熟悉。1753年,他年届六十高龄时,开始转而研究经济问题,并为《百科全书》撰稿。1758年,魁奈发表了著名的《经济表》,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系统地表述了重农主义经济体系和政策,成为建立重农学派的基本纲领。魁奈认为,经济规律是整个社会自然秩序中的核心内容,经济学是“作为社会制度的基础的伟大学科”。他主张从经济事实出发同科学的抽象相结合,来探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规律。魁奈强调,经济研究的重心应从流通领域移向生产领域。他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是农业生产,因为“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唯一的生产性劳动。魁奈根据重农主义理论,向封建统治者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例如,以资本家向地主租地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改造封建的自然经济;提倡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实行只向地主征税的“单一税”制等。魁奈在晚年领导重农学派积极活动,力图实行社会经济改革。
重农学派另一位杰出代表杜尔阁(1727—1781年)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家庭,受到启蒙思想和魁奈重农学说影响,成为重农主义者。1766年写成其代表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系统地阐述并发展了重农主义学说。1774年他出任财政大臣,大力推行重农主义的改革:取消对国内谷物贸易的限制,建立国内的谷物自由贸易,减少输入城市的粮食税,并把这种税转派到封建特权者身上;以赋税代替徭役,取消农民的徭役义务,代之以向贵族地主征收道路税;实行酒类贸易自由,取消封建领主的专利权。杜尔阁的改革遭到封建特权阶级的强烈反对。1776年他被免职,全部改革化为泡影。
重农学派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称之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启蒙运动无疑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思想主导、矛头所向、领袖人物和基本队伍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它同时又汇集了第三等级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革命力量,而且运动伊始就显示出,无财产的贫苦群众的思想代表,使这场运动远远超出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而具有十分激进的性质。这一特点不仅经过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卢梭的发扬,极大地影响了后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且还由于运动高潮时期涌现了马布利、摩莱里的空想共产主义理论,而使这场思想斗争的批判精神具有空前的理论深度。
马布利(1709—1785年)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出身于一个司法界贵族家庭。他与许多启蒙思想家有联系,哲学家孔狄亚克、《百科全书》副主编达朗贝,都是他的同族兄弟,马布利还与孟德斯鸠等建立了友谊。他的主要著作有《罗马和法国的比较》、《根据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现在的各项条约建立的欧洲国际法》、《希腊史纲》、《罗马史纲》、《法国史纲》等历史名篇,以及集中反映他社会政治观点的《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哲学家经济学家对政治社会的自然的和必然的秩序的疑问》、《论法律和法律的原则》等。在大量著述中,马布利不仅从政治历史的角度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秩序的启蒙思想,而且通过讨论现实政治经济问题反映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最神秘的一个人物,至今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情况所知甚少。经过摩莱里著作研究者的多年考证,知道十八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出版的八部著作出于他的手笔:《人类理智论》、《人心论》、《美的物理学》、《君主论》、《巴齐里阿达》、《自然法典》、《路易十四书信集》、《伊曼复仇》。这些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教育、美学、历史、政治、法律等许多领域。
马布利和摩莱里继承梅叶的政治思想,把反对封建主义推进到否定一切形式的压迫、剥削制度,憧憬一种实行财产公有制度的彻底平等的社会,从而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从法学的角度第一次用理论的形式表达了早期无产者群众的心声,使启蒙运动的人民性和群众性进一步反映出来。
通过各阶级阶层启蒙学者的宣传和实践活动,通过《百科全书》编撰、出版、发行过程中持续多年的斗争,启蒙运动蓬勃发展,人民日益觉醒,运动所倡导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深入人心,天主教会受到沉重打击,专制王朝人心丧尽。1778年巴黎发生的一件戏剧性事件可以充分反映出,启蒙运动由几簇思想火花终于燃起燎原大火的历史辩证法:这一年,曾两次被专制王朝投入巴士底狱,大半生被迫流亡国外的伏尔泰,以84岁高龄重返巴黎,受到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群众迎接这位启蒙运动领袖的狂热场面,变成对封建势力的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极端仇视伏尔泰的天主教会和王朝政府,这次再也不敢将他逮捕或驱逐,生动地预示了一场彻底摧毁封建关系的人民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虽然持续时间很长,有几代启蒙学者参加,各个启蒙思想家又有不同的阶级背景、代表第三等级中不同阶层的利益,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存在各不相同的意见,甚至内部也不断发生争吵、分化和决裂事件,而且由于仅仅是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组织,百年之间始终保持着自发性质,但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却可以发现这场思想革命具有极为鲜明的历史个性。时代的要求决定了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同样决定了它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
首先,作为一次资产阶级和第三等级各劳动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封建势力的运动,启蒙运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来没有偏离自己的任务,始终如一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封建专制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天主教反动势力。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尽管有分歧,有争论,但是凡是涉及到与封建反动势力斗争,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各个启蒙学者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在各自研究的文化领域的具体情况和条件,自始至终把主要攻击、批判的矛头对准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朝,用理论的、文艺的、科学的各种思想武器,与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蒙昧主义、信仰主义斗争。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响往“理性的王国”,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其次,启蒙运动之所以百年之间始终有明确的斗争目标,除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各位启蒙学者之间有共同的哲学基础作为各自学说的根据,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参加反封建思想战线的各位启蒙学者中间,虽然大部分是自然科学家或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甚至还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某些宗教学者,哲学家人数并不多,但是批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神学和十七世纪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需要,决定了哲学是启蒙活动的主要领域。哲学家构成了启蒙队伍的主力、核心、先锋和领袖。梅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等人在启蒙运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当时就是公认的。就是那些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有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他们的启蒙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广泛吸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和继承笛卡儿的物理学、洛克的经验论而形成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认识论。这种以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有自然神论和公开的无神论两种表现形式,它们不仅在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而且构成启蒙运动自始至终没有偏离斗争目标的理论保障。如果说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革命作了政治革命的先导,那么它首先也作了启蒙运动这场思想革命的先导。
再次,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不但有基本相同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而且也有大体一致的政治追求作为行动纲领。这一特征,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所有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政治思想,都建立在当时流行的自然法理论之上。无论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还是马布利、摩莱里,都根据所谓“自然状态”或“自然法权”论来阐发自己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思想,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只是都企图根据同一社会理论论证不同阶级政治理想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自然法理论虽然是一种历史唯心论,并没有真正的科学根据,但它是针对宗教历史观而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理论,有其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除去并列于启蒙学者行列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封建压榨的同时也反对资本剥削,因而具有特殊性之外,其他的启蒙思想家所共同信仰和追求的,都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他们之间尽管存在着主张仿照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和打倒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卢梭)之争,但那只是关于建立怎样一种资产阶级政权形式的不同主张,而要用资产阶级专政代替封建阶级专政,即在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问题上,都是一致的。他们之间的分歧是所谓“政体”问题,而不是“国体”问题。
最后,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还在于这场长期的思想文化运动,不仅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是直接面向群众,以整个第三等级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宣传对象的。启蒙思想家们自觉地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他们宣传科学思想,以广大青年为对象;他们反对宗教狂热和宗教偏执,揭露教会黑暗和教士罪行,也以法国信仰天主教和新教的绝大多数居民为对象。在宣传和教育,即“启蒙”的形式上,他们不仅完成了许多专门的学术性、理论性著作,出版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而且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大量出版发行通俗易懂的文章和小册子,并且多方面利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接近大众的文艺形式,力求让更多的群众受到教育。这些思想敏锐、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的思想战士,绝大多数都是令后人惊异的多面手。社会政治理论家可以用文学形式写作,而哲学家不但写小说,写长诗,也写剧本。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伏尔泰就是一个典型。他不但在哲学领域由于介绍和宣传洛克的唯物主义而开辟了法国哲学的新时代,著有《哲学通信》、《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等哲学专著;在史学领域因《教会史》、《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史学家;而且年纪轻轻就以大量讽刺诗和多部长诗独步法国诗坛;同时又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正剧、喜剧、悲剧和歌剧;而且还创作了26篇情节奇特,立意新颖,富于哲理而又精练、隽永、幽默的中短篇小说,成为启蒙文学的杰作,至今享有盛誉。
革命时代的法国资产阶级把实现自己的理想诉诸广大群众,这个阶级的杰出的思想代表甚至真诚地认为自己当真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这是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无法企及的。诚如恩格斯所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的革命精神,他们追求正义、向往光明的热情,不仅洋溢在他们不朽著作的字里行间,而且也表现在他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胆识上。

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犹如一首气势磅礴的历史交响乐,自始至终交织着两个主题:民主和科学,深刻地反映了法国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广大群众反对封建秩序的时代精神,在社会发展史和人类思想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不仅对法国,也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具体来说,可按如下几个方面概述。
第一、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在法国封建专制制度陷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全面危机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它是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压迫的直接产物,它批判的对象也是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反动势力,这种规模宏大、斗争深入的思想革命,必然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在启蒙运动中,形成了系统的、成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启发、教育了广大群众并激起了群众运动的巨浪,涤荡封建意识,冲击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创造了理论的、思想的和群众的有利条件。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在欧洲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几次大搏斗中表现得最坚决和最彻底,除去有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启蒙运动为它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决定因素之一。
第二、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整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近代欧洲各国在完成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前,都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变革。文艺复兴就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十七世纪进步哲学家、思想家更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大军扫清了道路,作了准备。但是这些早期的启蒙运动,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条件,活动比较分散,理论不够成熟,反封建带有妥协性。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则不同,它的力量雄厚壮大,扫荡封建意识猛烈无情,展示的新思想、新理论绚丽多彩,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德国、俄国等封建大国中启蒙思潮的传播。在德国,产生了“狂飙运动”,莱辛、歌德、席勒领导的文学革命和康德开启的哲学革命;在俄国,促进了普希金、拉吉舍夫反对封建农奴制的思想斗争和十二月党人的活动;在意大利,诱导、启发产生了许多启蒙社团,它们的主要领导者都自称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信徒和学生。
第三、推动、影响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和理论,例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和许多法国启蒙学者都倡导的平等、自由、民主、博爱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在欧美各国迅速传播,有力地促进了当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特别是在美国,表现得十分鲜明。法国启蒙运动还在蓬勃展开之际,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通过的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许多思想来自洛克的政治学说,但同时又受到卢梭学说的深刻影响。《独立宣言》宣布:人有生而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天赋人权。正是为保障这些权利才建立起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是被治理的人民所授予的。任何政府一旦损害到这些权利,人民就有权改换它或废除它成立新的政府”。令人感兴趣的是,《独立宣言》受卢梭影响之深,更可以从这样一个事实看出来:与后来颁布的美国宪法不同,《独立宣言》没有把私有财产权列为人类的“自然权利”,这一思想是与卢梭的学说完全吻合的。
第四、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涌现的哲学和政治理论,是一笔重要历史遗产和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哲学领域,把机械唯物主义发展到顶峰,有的人如狄德罗还猜测到某些辩证法原理,对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直接影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它以吸取、改造法国启蒙思想作为出发点,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更是对法国唯物主义在发展基础上的“复归”;法国启蒙运动中的重农学派,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比较严整、科学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吸收和改造了重农学派的基本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也源于启蒙运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但批判继承了梅叶、马布利、摩莱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可取因素,而且他们的空想学说也是建立在法国唯物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甚至他们空想学说的根本缺陷(唯心史观)也来自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总之,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初欧洲产生的三大文化成果,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又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可见法国启蒙运动和运动中产生的各种革命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
当然,法国启蒙运动毕竟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流所表达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带着深刻的资产阶级的烙印,除去历史的、时代的局限以外,还必然具有阶级的局限性,我们在充分肯定它的进步历史意义的同时,对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缺陷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所提出的口号、思想和原则,由于其鲜明的反封建性质,在我国也产生过历史的回响。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来,启发和鼓动过不止一代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康有为的变法维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赞颂,都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法国的启蒙泰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曾把中国的封建秩序理想化,向法国人民推荐一种经他们极力美化了的“东方的开明政治”;同样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中国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们又把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奉为救国救民的法宝,东西方资产阶级先进人物思想交往的这一史实,堪称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① 笛卡儿(1596—1650年):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二元论者。主要著作有《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
② 比埃尔·贝尔(1647—1706年):法国哲学家,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主要著作是《历史批判词典》。
③ 丰特涅尔(1657—1757年):法国科学家,曾长期担任巴黎科学院秘书,贝尔的朋友。
① 约翰·洛克(1632—1704年):英国经验论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论》和《政府论》。
① 霍布斯(1588—1679年):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公民》、《利维坦》、《论物体》、《论人》等。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4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9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