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北非战局突然逆转,托卜鲁克失守,开罗和亚历山大港危在旦夕,英国的海上运输线有被切断的危险。丘吉尔在国内的地位不稳。以此为理由,丘吉尔于7月8日致电罗斯福,向美国提出英美在法属西、北非登陆以代替在法国登陆的作战方案。在7月10日举行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反对在西、北非登陆的“体育家”计划。他们当时“脑子里主要想的是俄国垮掉的问题,认为在北非作战是极其危险的。”7月中旬,马歇尔等被派往伦敦与英方协商。英方坚决要求在北非登陆,罗斯福逐渐倾向于同意英国意见。7月25日,英美不顾联合公报,在参谋长联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商定,执行1942年秋天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即原来的“体育家”计划)。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再次被搁置起来,事实上也对1943年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造成了困难。
为此,丘吉尔和美国总统驻英特使艾夫里尔·哈里曼等于1942年8月专程访问莫斯科。丘吉尔等向斯大林解释了英美在1942年秋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企图说服斯大林,在1942年派6—10个师在西欧登陆是不可能、也是不适宜的,并说明准备在1943年发动几个大的战役。斯大林对英美不能于1942年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提出抗议,提醒这是违背6月12日公报的。丘吉尔仍坚持1942年最好的第二战场就是“火炬”计划。
英美用执行“火炬”计划来代替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绝非偶然。罗斯福不顾马歇尔等人的反对,同意了丘吉尔的意见,这反映了美英之间的妥协。美国的让步是为了在政治上维护美英之间的伙伴关系,不让战略分歧损害政治联盟。同时,北非登陆也符合英美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
对丘吉尔来说,实施北非战役完全是从保护大英帝国的利益出发。丘吉尔深知,控制西、北非对英国是利益攸关的大事。一旦占领西、北非,盟军可以确保经苏伊士运河通向远东和直布罗陀的航路安全,维护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保住中东石油;进而北上意大利、巴尔干,夺取东南欧,恢复英国的势力范围。如果置此不顾,集中力量横渡海峡进攻欧陆,便会有“赢得战争,失掉帝国”之虞。同样,盟军保住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的石油,阻止德军与日军会师,确保印度洋、南大西洋、巴西以及整个南美洲的航道安全,也是美国安全所必需的。这就是罗斯福要求“必须守住中东”的出发点。英、美领导人估计,英美军队不用付出多大代价,就可夺取西北非。如果英美这时在西欧登陆,那就要同法西斯军队进行殊死的拼搏,势将遭受巨大牺牲。英美统治集团采取了既不让苏联垮台、也不让苏联迅速取胜的战略。
1942年11月到1943年5月,英美联军在北非歼灭大量德意侵略军,取得了北非战役的最后胜利。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7月25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9月3日,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接着,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10月13日,意大利对德宣战,轴心国侵略集团开始土崩瓦解。
斯大林肯定了英美军队的上述行动。他指出红军给予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打击,曾得到盟国在非洲、在地中海区域和在意大利南部的战斗行动的协助。但斯大林指出,“这不能看作是第二战场”。
1943年2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这一年,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正如毛泽东在1943年10月指出:“国际局势已到了大变化的前夜,现在无论何方均已感到了这一变化。……英美也正在利用这个变化:罗斯福、丘吉尔正在等待希特勒摇摇欲坠时打进法国去。总之,德国法西斯战争机构快要土崩瓦解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问题已处在总解决的前夜”①。
1943年1月3日,苏联要求英美告知预订于1943年9月份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和日期,并且要求尽量提前。但丘吉尔仍以北非战役和西西里战役来搪塞。5月12日至25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代号为“三叉戟”的第三次会议,决定到1944年才有可能开辟第二战场,并把这一决定通知斯大林。斯大林感到非常失望和不满。他指出,把开辟第二战场从1942拖到1943年,又推到1944年春,“将对战争进程产生严重后果”,“这不只是苏联政府感到失望的问题,而是要维持它对盟国的信任的问题,这种信任正经历着重大考验”,并且强调英美借口“准备不足”“缺乏登陆艇”等理由是不充分的。
在8月17日举行的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又对1944年在法国北部登陆的问题进行了磋商。丘吉尔和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力图用“巴尔干计划”来代替在西欧登陆,遭到美国军方马歇尔等人反对。美国坚持在法国登陆进攻德国心脏地区的作战计划。争论结果最后确定,大体上将于1944年5月1日开始实施从法国西北部登陆的“霸王”计划。
然而,丘吉尔并没有彻底放弃他的“巴尔干计划”。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德黑兰会议上,讨论开辟第二战场问题时,丘吉尔不敢公然反对在法国登陆,主张“同时从西欧和巴尔干发动对德军的进攻”。他推托说:“我不能仅仅因为为了保留5月1日这个日期不变而牺牲地中海战役”。斯大林支持罗斯福的意见,他极力要求在5月份实施“霸王”行动,并说:“我不管日子定在5月1日、15日或者20日,但有个确切日子是重要的”。
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激烈争论的结果是三国终于“就从东、西、南三方面将发动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会议决定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
英美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两种战略的争论,都是从维护各自的大国地位和利益出发来考虑的。丘吉尔一向把注意力放在地中海和南欧,就是要保持大英帝国的世界利益和海上生命线。丘吉尔的巴尔干战略,目的是想抢在苏军前面在中欧打进楔子,同苏联争夺欧洲。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和他的儿子伊利奥谈心时,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丘吉尔巴尔干战略的目的。罗斯福说:“丘吉尔很迫切地想打进中欧,使红军无法进入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假如可能的话,甚至匈牙利也不让红军进入。斯大林知道这一点,我知道这一点,而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是深入德国心脏地带的捷径,是粉碎西线德军主力的最合理的战略,远比从巴尔干登陆进行侧翼迂回进攻的战略有利。而且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仅仅一水之隔,是屯兵几百万的最大最理想的前进基地。保卫英国本土的地面部队也可以直接用来发动进攻。而跨越横亘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从南部进攻德国,历来是军家之大忌,也不足以致敌于死命。然而,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不支持丘吉尔。他坚持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在争夺欧洲统治地位的斗争中战胜苏联,是为了确立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当时美国高级军事战略家认为,“战争结束时俄国将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在击溃德国以后,欧洲没有一个国家能同俄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抗衡。诚然,大不列颠正在巩固它在地中海的地位以对付俄国,这是有利于造成欧洲均势的。但是即使在这里,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它也不能同俄国相抗衡”。为了同苏联相争,罗斯福认为,要“尽量多用美国军队去占领德国”,“要尽快地把美国军队开进柏林”。而取道法国这条通往德国的捷径是迅速达到上述目的的最上策,因此美国主张在诺曼底登陆。
综上所述,开辟第二战场的确是一个重大的军事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反映了英美苏三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充满了不同利益的尖锐斗争和矛盾。由于英美苏三国都有消灭法西斯侵略者的共同目的,最终还是从反法西斯的战略全局利益出发协调了作战行动。正如斯大林指出:“问题不在于有分歧,而在于这些分歧没有超出三大国一致的利益所容许的范围,以及归根到底都是根据这种一致的利益来解决的”。①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17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9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3-01-0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