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对苏联发动了背信弃义的进攻。当晚9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声明,表示要支援苏联对德抗战。他说:希特勒“进攻俄国,只不过是企图进攻不列颠诸岛的前奏”,“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6月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国准备给予俄国可能提供的一切援助。
在1941年,第二战场问题还只是苏英政府之间讨论的主题。
6月27日,英国战时内阁成员、军需供应大臣比弗布鲁克对苏联驻英大使迈斯基说,大不列颠政府“准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减轻德国对苏联的压力”,“愿意讨论在军事方面更为密切的合作问题”。其中谈到三点具体建议:一、加强对德国西部和法国北部的轰炸;二、英国船队在摩尔曼斯克和佩特萨莫地区参加对德海上作战;三、在法国北部沿岸进行大规模袭击。6月29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在约见英国大使克里普斯时说,比弗布鲁克的所有建议是正确的和现实的。6月底,以麦克法伦将军为首的英国军事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7月8日以苏联副总参谋长戈利科夫为首的军事代表团抵达伦敦,受托向英国政府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7月8日,丘吉尔给斯大林发出了第一封私人信件,信中写道:“我们要在时间、地域和我们日益增长的资源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力帮助你们”。7月12日,英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协定,双方保证在对德作战中互相给予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不同德国进行谈判。
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斯大林指出:“……我也想到开辟这一战场是有困难的,但是我认为,应该不顾困难开辟这样的战场,这不但是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而且也是为了英国本身的利益”。斯大林还指出,当前是开辟第二战场的最好时机,因为德国的军事力量被引到东方来了。7月21日,丘吉尔复电拒绝斯大林的建议,理由是“德国人光在法国就有四十个师”,“在沿海,德国已修建的防御工事、大炮、铁丝网、碉堡和海滩地雷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小规模袭击只能招致惨败。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但他许诺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轰炸德国”。8月29日,丘吉尔在会见苏联大使时声称,他打算1942年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区实施重大战役。
在德军兵分三路进逼莫斯科的严峻形势下, 9月3日,斯大林再次致电丘吉尔强调指出,德国这次进攻“削弱了苏联防御力量,而使苏联面临着致命的危险”;并指出,德国之所以调兵东线,是因为德国人相信“西方不存在第二战场,并且将来也不会有第二战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本年内在巴尔干或者法国的某地开辟一个第二战场,足以使德国人从东战场调走三十一四十个师”,否则“苏联将会遭到失败”。9月4日,丘吉尔复信斯大林,推托说,在西欧除进行空中轰炸外,不可能在西线采取吸引东线德军的任何行动;没有土耳其援助,决不可能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至于能否在1942年登陆欧洲,也要取决于一些不可预料的事件。
9月13日,斯大林致电丘吉尔,第三次提出第二战场问题,重申如不开辟第二战场“只会有利于我们共同敌人的阴谋”。斯大林甚至提出如目前难以在西方开辟第二战场,建议英军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登陆25—30个师,或者通过伊朗把它们运到苏联南部地区,以便在苏联国土上同苏联军队进行军事合作”。9月19日,丘吉尔复电再一次拒绝了斯大林的请求,并嘲笑苏联的建议是“荒唐的想法”和“想入非非”。
综上所述,迅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之所以成为对德作战中的紧迫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一、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德战场成了欧洲的主战场,苏联几乎承受了德国全部军事力量的压力,苏联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造成的十分危急的军事形势,迫切需要英国在西线夹击敌人,以减轻德军对苏军的压力;二、德国在兵力、武器装备上对苏联占有很大优势,苏联希望盟国开辟第二战场,赢得一个喘息时机,充分发挥自己在兵员潜力上的绝对优势,克服扩充武装力量和增加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困难,为加强防御力量创造有利条件;三、苏联要求开辟第二战场,不仅是出于保卫苏联的利益,而且也是出于保卫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切民族的利益,是捍卫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共同利益的需要。显而易见,如果希特勒德国征服苏联,它就会独霸欧洲,夺取世界霸权,统治和奴役全人类。所以,第二战场问题的提出,完全符合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全局利益。这对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协同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周年纪念》的报告中,首次公开地向全世界提出了第二战场问题,指出它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使围绕这一问题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94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