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48 评论:0

德意志关税同盟是1834年在普鲁士领导下建立的一个统一关税区。最初包括德意志的18个邦国,1854年基本上扩展到德意志全境。关税同盟的建立对促进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税同盟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尤其是与拿破仑·波拿巴对德意志的统治紧密相关。
1792年,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军向革命的法国进攻,妄图扼杀革命。法国进行反击,占领了德意志的莱茵河左岸地区,并在那里实行了废除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及封建赋税和徭役的改革。
1799年,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兰西的统治者,成功地执行了扩张主义政策。当时的德意志诸侯各霸一方,虽冠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实际上分裂为360多个独立的邦国。封建割据的德意志成为拿破仑扩展的首要目标。1803年,拿破仑胁迫“神圣罗马帝国”的累根斯堡议会做出决议,一举取消112个小邦国,使法国占领下的莱茵地区成为统一体。1806年7月,拿破仑组织了“莱茵联盟”,把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萨克森等21个邦国置于他的“保护”之下。8月,他迫使奥皇弗兰茨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从此,“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同年10月,他又击溃普鲁士,从而控制了除奥地利以外的整个德意志。拿破仑对德意志的扩张,在客观上大大削弱了德意志的封建割据,对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拿破仑把资产阶级的原则带到了德意志。在他控制的地区,封建制度被铲除,资产阶级的立法拿破仑法典成为这些地区现行法律。1807年以后,在拿破仑允许下,普鲁士和莱茵联盟的大部分邦国相继进行针对封建农奴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同时,在战争年代拿破仑实行的“大陆封锁”政策,也为德意志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政策阻止了英国商品对欧洲大陆的倾销,减少了最发达国家的竞争,促使德意志的萨克森和西里西亚地区出现了发达的棉、麻纺织业,萨克森的棉纺织机从1806年的1万3千台增加到1812年的2万5千台,并出现了拥有近千名工人的大型棉布印花厂。莱茵地区的采矿、冶金与金属加工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800到1820年,德国工业产值从6,000万英镑增至8,500万英镑。
1815年欧洲列强最终战胜拿破仑,以“神圣同盟”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在欧洲到处恢复封建秩序。在列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维也纳会议上,1815年6月15日“德意志联邦”成立。这是一个由38个独立邦国组成的联盟,它的主旨是“要保持德意志内外的安全和德意志各邦的独立和不可侵犯”。其实质是保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联邦的常设机构是设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联邦议会,根据盟约的规定:奥地利的代表为议会常任主席。从1815到1848年间,奥地利首相、著名反动政客梅特涅始终把持着对联邦议会的领导权。恩格斯说:“不错,德意志联邦曾宣称是永远不可分割的,但联邦和它的代表机关联邦议会,却从来没有代表过德国的统一。”
维也纳会议还对德意志的领土做了划分。普鲁士由于在反拿破仑战争中的贡献,而得到了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和半个萨克森王国。它成为几乎占有德意志全部工业发达地区、领土横贯东西德意志的大邦。相反,作为联邦盟主的奥地利失去了它在1793年占有的莱茵地区的领地,分得了意大利的伦巴底和威尼斯地区。它的经济重心已完全偏离开德意志。这对于以后关税同盟的建立,乃至普鲁士在德意志霸权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大陆封锁”结束,特别是1815年和平时期到来后,欧洲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开拓世界范围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已是英国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英国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口号。自1813年,英国商品大规模地涌入欧洲大陆。到1815年,英国商品在大陆的销售额几乎占欧洲大陆总销售额的60%。
在欧洲大陆,除分裂割据的德意志外,其他一些政治统一的国家都有一个巩固的国内市场,而且实行着保护关税的贸易政策。例如奥地利,对输入的外国工业品几乎都要征收高达60%的进口税。而德意志的30多个独立的邦国却设置了百余条关税线,仅普鲁士自身就有60条关税线,致使德意志内部贸易陷于瘫痪。这些邦国对输入的工业品实行15%以下的低关税率,对成本低廉的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几乎没有阻碍作用。1814年,英国棉纺织品的输入量就超过德国自己的产量。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李斯特写道:“在这个国度中大多数工厂或濒于萎缩,或苟延残喘,集市与市场都被外国产品所淹没;大部分商人已无所事事”。
面对严酷的现实,德意志资产阶级掀起了促进德国经济统一的运动。
早在“德意志联邦”的盟约中,资产阶级已提出“促进德意志经济统一”的条款。1817年莱比锡博览会时,来自德国各地的50多名工厂主和商人集会讨论对英国商品的抵制措施。1819年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交易会上,来自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纽伦堡以及达姆施塔特等邦的70多名工厂主和商人联合签名,由弗·李斯特起草了一份致联邦议会的请愿书,要求联邦议会采取果断措施严禁英国商品的输入,并敦促尽快废除德国内部所有关税线,实现经济统一。
呈交请愿书后10天,4月24日,“德意志商人和工厂主协会”宣告成立。其宗旨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促进德国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它倡导建立全德关税区,主张振兴民族工业。协会在全德各邦的重要城市和地区都派有通讯员,随时掌握当地的贸易动向、经济情况以及各邦政府对经济统一的态度。它还派出代表团向各邦的统治者阐述协会的主张,谋求支持,以改变德国的经济现状。李斯特创办了协会的报纸《德国工商界报》作为资产阶级要求经济统一的喉舌。德意志的许多政治家在上面发表文章对协会表示支持。
1819年12月,以协会主席约翰·谢尔为首的一个三人代表团访问柏林,受到普鲁士首相哈登堡等高级官员的接见。事后,谢尔在给协会的信中写道:“我们的主张得到了普鲁士的巨大支持。”此外,巴伐利亚、符腾堡等邦的君主也先后接见过协会的代表,以示支持。
但是,德意志联邦的盟主奥地利及其首相梅特涅却对协会持敌视态度。梅特涅认为李斯特的主张带有“煽动性和革命性”,因此,协会在奥地利境内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受到迫害。奥地利实行的保护关税政策隔绝了它同德意志的经济联系,同协会所倡导的全德统一关税的主张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所期望的通过联邦议会促进德国经济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反,通过普鲁士的经济扩张得到了实现。
关税同盟是普鲁士推行经济扩张政策的产物。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818—1828年,由普鲁士实行关税改革导致地区性关税同盟建立;1829—1834年,地区性关税同盟演变为德意志关税同盟。

普鲁士的关税改革和地区性关税同盟的出现


普鲁士是德意志的大邦,但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经济统一体。普鲁士的状况是当时德意志的缩影。
由于普鲁士几乎占有全部德意志最发达的工业区,英国商品的倾销自然对它的打击最沉重。关卡林立严重阻碍了普鲁士内部贸易的正常进行,又刺激起猖獗的走私活动,使普鲁士政府财政上蒙受损失。再者,普鲁士军费负担沉重,1806到1815年军费支出达到20,600万塔勒, 以后四年中又支出了8,100万塔勒。1818年,它的国债达21,700万塔勒。在这种情况下,关税问题成为普鲁士发展经济和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的焦点。改革势在必行。
普鲁士关税改革计划的制订者是高级财政顾问卡尔·马森和财政大臣碧洛。早在1814年,哈登堡首相就指令碧洛,要他着手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准备工作。1817年1月,碧洛向国王威廉三世呈交了关税改革草案。草案中包括征收国内产品消费税以及贵族免征此税的条款。
碧洛的提案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威廉·洪堡对贵族免税的规定提出异议,他认为大多数的普鲁士人不会赞同这个规定,因此这种提案不能在国务委员会中获得通过。提案中拟定的关税税率同时受到了西部省份的保护关税主义者和东部地区的自由贸易论者的抨击:前者认为税率太低,而后者觉得税率偏高。此外,莱茵省和威斯特伐利亚省也持反对态度,他们担心关税统一后,各省的自治权受到削弱。鉴于这种情况,威廉三世没有立即接受碧洛的提案,责成国务委员会对提案逐条进行审议。为此,成立了一个以威廉·洪堡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从1817年4月到6月举行了26次会议,讨论碧洛的提案。最后,除了征收国内产品消费税和贵族免税的条款被否决外,通过了这个提案。经过国务委员会的审议,1818年3月10日得到批准。5月26日国王威廉三世正式颁布了这部普鲁士新的关税法。
新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普鲁士境内的所有关卡和关税,在王国的边界上建立统一关税线;规定了外国产品的进口税:一般原料免税,工业产品、消费品征收10%进口税,殖民地产品征收20%到30%进口税,过境货物按同等等级征税;盐及其制品和纸牌为国家垄断商品,禁止进口。
新税法包括29条关税法,394条执行规定和两部分税率表。它最初分为普鲁士东、西部两种税制,东部关税略高于西部,并分别于1818年9月5日和1819年1月1日生效。1821年这两种税制合二为一,成为普鲁士王国的统一关税。
普鲁士政府严格执行新税法,它的394条执行规定十分详细,甚至连普鲁士的边界线和关税线之间应有几百米的距离,进口货物的纳税方法和监督措施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国内市场建立起来了,普鲁士王国第一次成为经济的统一体。普鲁士的工业也摆脱了层层关卡的束缚,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新税法所规定的关税率虽然不高,还谈不上是保护关税,但是,如果考虑到普鲁士以前混乱的、漏洞百出的关税状况,那么新税法无疑对它的工业起了保护作用。新税法的最大受益者是工厂主们。因此,恩格斯称新税法是“政府对资产阶级的第一次正式承认”。新税法的实施减少了普鲁士政府每年因走私活动而遭受的损失,获得了统一的征税权,从而保障了财政收入。
1818年的关税改革是十九世纪初普鲁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一部分。它为普鲁士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对整个德意志贸易状况及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普鲁士开始了在德意志的经济扩张。
普鲁士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控制着中欧地区从荷兰到东欧,从莱比锡到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的交通线,以及东欧的粮食输出口岸。德意志内部南北之间的贸易完全要通过它的领土进行。当时,运入普鲁士的货物有一半是过境货物。
由于普鲁士的重要地理位置,新税法的实施影响到整个德意志的贸易。首先,普鲁士邻邦的走私贸易锐减。其次,新税法规定的工业品税和以重量与体积征税的方法使大多数德意志邦受到损失,因为它们往往向普鲁士输出粗制品。这也使得各邦对普鲁士的出口贸易减少。第三,普鲁士的关税线阻塞了南北各邦贸易的传统通道,使萨克森等邦国的贸易陷入困境。新税法引起了德意志内部贸易的极大混乱。
各邦一致抨击新税法,称它是普鲁士对德意志的贸易讹诈。弗·李斯特在1819年4月14日起草的请愿书中也指责新税法阻碍德意志统一关税区的实现。但是,无论是各邦诸侯,还是“德意志商人和工厂主协会”,都未能改变普鲁士的政策。于是,出现了德意志各邦对普鲁士的贸易战。例如:1819年拿骚大公国提出在德意志进行贸易谈判的建议,没有得到反应,它于1822年实施了一种在边境征税的新税制;黑森-卡塞尔选侯国则直接提高了普鲁士皮革和铁的进口税。1819到1828年间德意志各邦纷纷修改自己的关税体制,或寻求相互间建立关税联盟来对付普鲁士的新税法。
在新税法的实施过程中,普鲁士政府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对待它境内的“飞地”
在普鲁士东部,易北河两岸有9块“飞地”。它们共有居民16万人,其中安哈尔特家族的3块领地柯腾、斑堡和德骚面积较大。安哈尔特-柯腾地处普鲁士重要的水路交通线易北河上。这些飞地的进出口贸易必须通过普鲁士领土进行,而且它们所需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绝大部分靠进口。如果普鲁士政府对这类进口听之任之,势必会在它的关税线上打开缺口,使新税法形同虚设。
因此,1818年底普鲁士政府决定对输入到这些飞地的外国商品征收进口税。此举给这些弹丸小邦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迫于压力,1819年10月25日施瓦尔茨堡-桑德豪森小公国同普鲁士签署协定,加入了普鲁士关税区。协定的主要内容是:桑德豪森加入普鲁士关税体系;按照同普鲁士东部地区的人口比例,桑德豪森得到相应的关税收入;它同普鲁士共同承担着防止边界线上走私活动的责任。这个协定后来成为所有飞地加入普鲁士关税体系时拟定协议的样本。
桑德豪森开创了先例,其它飞地在以后10年中陆续加入了普鲁士的关税体系。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是安哈尔特-柯腾同普鲁士所进行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柯腾大公费迪南德是普鲁士新税法最激烈的反对者。因为普鲁士的征税使他的政府财政受到损失,使他的尊严受到伤害。1819年底和1820年初,在联邦成员讨论经济形势的维也纳会议上,他曾多次申明自己的经济窘境,以图会议做出决议迫使普鲁士改变关税政策。但他失败了。因为联邦主席奥地利不愿为这些小事同普鲁士决裂。梅特涅只是暗地里表示支持他。这位首相指示奥地利驻莱比锡的商业代表亚当·米勒为柯腾大公出谋划策。米勒建议柯腾利用易北河来输入商品。因为易北河是联邦决定的自由通商渠道之一,这样就可以避开普鲁士征税。然而,这个建议一经实行,立即引起普鲁士的反应。1820年6月普鲁士关税卡扣留了柯腾商人舶运的货物。于是,柯腾向联邦议会提出指控。由于大多数邦国的反对和奥地利的压力,1821年12月普鲁士同意不再征收易北河上的过境税,柯腾商人的货物被发还。
费迪南德取得胜利之后并未就此罢手,他的目的是依靠联邦议会的支持来破坏普鲁士的新税法。在短短几个月中,大批外国商品涌进柯腾,这个小公国成为向普鲁士走私的基地。普鲁士虽然从1820年起就在安哈尔特的三个小国的边界上设立了严密警戒的关税线,但它不能防范整个易北河流域的走私。在1821年到1826年间普鲁士政府因走私活动受到的损失每年达50万塔勒。新税法实际上失去了效用。1825年普鲁士新任财政大臣阿道夫·冯·莫茨提出对柯腾采取强硬措施的主张。同年2月,普鲁士政府恢复在易北河上征收过境税;同时在联邦议会里也采取了强硬立场。尽管遭到各邦的强烈指责,普鲁士的做法却取得了胜利。1828年夏,孤立无援的柯腾被迫加入了普鲁士的关税体系。
经过10年的斗争,普鲁士终于拔掉了插在体内的钉子,巩固了它的统一关税区。而新税法引起的贸易纷争并没有结束,德意志联邦的无能为力迫使各邦自谋出路。德意志中部和南部的一些中、小邦出现了谋求经济联合的运动。
早在1819年底德意志联邦成员讨论经济形势的会议上,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邦的代表就为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税同盟问题进行了接触。1820年5月,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萨克森-魏玛、萨克森和洛斯等小公国的代表又聚会于达姆施塔特,讨论建立统一关税区问题。这次会谈持续了近三年的时间。1823年夏,各邦间达成一个统一关税的临时协议,但它最终未能成为现实。究其原因,是因为会谈的各邦由于经济状况不同对关税同盟的看法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等拥有较强工业基础的邦希望同盟能起到保护自身工业发展的作用;而达姆施塔特等经济落后的邦则希望有一个自由贸易区。谈判解决不了彼此的根本分歧。达姆施塔特因财政面临困境不得不向普鲁士靠拢。
达姆施塔特是中德的一个小邦,9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对外贸易是它获得工业品和输出农产品的命脉。普鲁士的关税线堵塞了它赖以生存的商路。1825年,达姆施塔特财政与外交大臣杜·蒂尔试图同普鲁士签订一个贸易互惠商约,遭到莫茨的拒绝。莫茨坚持达姆施塔特必须加入普鲁士关税区。达姆施塔特最终屈服了。1828年2月14日,双方签订条约。条约规定:达姆施塔特实行普鲁士的关税法,它的税收机构在普鲁士人的指导下进行改组;双方的关税收入按人口比例平均分配。这个条约还包含一个秘密条款,即由普鲁士来掌握达姆施塔特的财政机构。这样;达姆施塔特虽然保住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并因关税收入而改善了财政状况,但丧失了部分主权。对普鲁士来说,这是它经济扩张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普鲁士外交大臣爱希霍尔在给国王的报告中指出:“那些小邦都将沿着同样的道路前进,来依附于我们周围”。
普鲁士与达姆施塔特的结盟谈判和条约的签定,明显地表现出普鲁士经济扩张的意图。这促使德意志其它邦之间谋求经济联合的步骤加快了。
1828年1月,巴伐利亚和符腾堡,这两个工业较发达的邻邦建立了关税同盟,史称“南德关税同盟”。南德关税同盟采取了高额保护关税措施,以对付来自普鲁士和外国的贸易竞争。
南德关税同盟的出现使那些零散的小邦,尤其是象萨克森这样工业发达的邦,处境更加窘迫。萨克森面临南北两道关税壁垒的包围,工业品的输出和原料的输入受到阻碍。工厂主们在1828年曾两次上书国王,要求加入南部或北部两个关税同盟中的任何一个,以摆脱困境。可是,萨克森国王和贵族集团却持反对态度,他们担心这样会失去统治权和在图林根地区的霸权地位。
1828年,中德各邦以及汉诺威、不伦瑞克等北部邦,由于反对南德和普鲁士两个关税同盟而相互靠拢。8月22日,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拿骚、不伦瑞克、奥尔登堡、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不来梅及一些小邦的代表在卡塞尔城集会,开始结盟谈判。12月8日,宣布成立“中德商业同盟”。同盟的协议中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关税制,最重要的内容是禁止入盟各邦同南北两个关税同盟订立任何商约。
这样,在德意志出现了三个同盟并存的局面。普鲁士以经济扩张来建立德意志关税区的设想受到严重挑战,而奥地利政府对此感到满意。因为限制普鲁士的经济扩张,维持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意味着加强奥地利在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斗争中的地位。奥地利采取的高额保护关税政策隔绝了它同德意志各邦的经济联系,分裂状况对它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同时,它还可以利用自己控制的德意志联邦来对付普鲁士。分裂,还是统一,成为奥、普两强争夺德意志霸权斗争成败的关键。

从地区性关税同盟到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1829年,发生了两件涉及关税统一的重要事情。一是5月间普鲁士同盟同南德同盟签订交通与贸易协定。协定规定:在两个同盟之间修建两条公路;一些本地产品,如铁制品,可在两个同盟间自由贸易;棉纱或棉织品的关税降低25%。然而,这两个同盟之间有中德商业同盟的成员邦阻隔,必须打开一条通道,协定才能付诸实行。为此,普鲁士财政大臣莫茨同图林根的两个小公国:萨克森-麦宁根和科堡进行接触。在普鲁士许诺给两个小邦以财政援助之后,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共同修建南北德之间的公路。同时,这两个小公国还答应在1835年1月中德商业同盟条约期满之时,它们将加入普鲁士同盟的关税区。
面对南德同盟和普鲁士的接触、图林根小国麦宁根及科堡对普鲁士的依附,中德同盟的其他一些成员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1830年5月,汉诺威、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和奥尔登堡这四个领土相连的邦达成协议,建立了一个内部贸易自由的关税区,但是它们未能在统一关税上取得一致。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给德意志以影响,萨克森、不来梅、汉诺威、巴伐利亚等地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王朝的革命运动,给封建统治以很大冲击。汉诺威和萨克森统治者迫于压力取消了1815年恢复起来的等级议会制,实行了立宪制度。黑森-卡塞尔的选帝侯威廉公爵被迫退位。这些变化给普鲁士的经济扩张提供了机会,因为小邦诸侯们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增加经济上的收益,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1831年1月,萨克森-魏玛公国同普鲁士签署协定,决定1835年加入普鲁士的同盟。不久,黑森-卡塞尔这个中德同盟重要的成员也开始向普鲁士靠拢。
卡塞尔地处普鲁士东、西两部分之间,西部同莱茵省接壤,东部与普鲁士的萨克森省为邻。普鲁士为了打通自己东、西部之间的通道,在1818年曾向卡塞尔提出建立统一关税区的建议。但是,黑森大公惧怕这个强邻危及自己的统治,始终拒绝同普鲁士谈判。七月革命迫使威廉大公退位,他的后继者意识到民众的骚乱是其统治地位的主要威胁。另外,这个面积只有3,700平方公里的小邦却有700公里长的边境线。它的贸易通道完全被普鲁士所阻断。它赖以生存的粗呢制造业、成衣制造业因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受阻而濒于破产。为此,它于1831年初同普鲁士开始了谈判, 8月29日加入普鲁士的关税区。在双方签订的条约中,卡塞尔得到了同达姆施塔特一样的待遇。
这样,普鲁士的关税区终于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中德同盟中经济最发达的萨克森王国和汉诺威、不伦瑞克及奥尔登堡却隔置两方。1833年3月24日,萨克森加入普鲁士同盟。中德商业同盟完全解体了。
在卡塞尔加入普鲁士同盟之后,1832年12月,普鲁士同盟和南德同盟即开始了关税联合的谈判。这时,南德同盟的巴伐利亚与符腾堡的工业品的传统市场不是被普鲁士同盟囊括其中,就是阻隔在外。它们的南方和西方则是奥地利和法国两道高额关税壁垒,外国工业品输入关税都在50%以上。在这种独木难支的情况下,1833年3月22日,南德同盟与普鲁士同盟双方达成统一协定。它规定:按照普鲁士1818年新税法的条款建立统一关税区;条约于1834年1月1日生效。5月11日,所有图林根地区邦国也加入了这个协定。
1834年1月1日,在德意志2/3的土地上,由18个邦,2,300万人组成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出现了。同盟盟约第四条规定:“在成员邦国的疆域内应具有统一的进口、出口和过境关税”。第六条规定:“在各成员邦国之间将实行贸易和交通自由”。这样,在德意志核心地带,一个内部贸易自由、对外有统一关税的国内市场终于建立起来。


德意志关税同盟

建立关税同盟的影响


关税同盟是一个以条约为纽带的经济联合体。1833年普鲁士与各邦订立的条约有效期为8年,1841年续订后条约的期限改为12年。其后,在1853和1865年,同盟条约又两次续订。在此期间,关税同盟的范围不断扩大。
1835年1月,汉诺威曾纠集原中德商业同盟的残余邦国组织了一个税务同盟。其成员有:汉诺威、不伦瑞克、奥尔登堡和里普-萨姆堡。但为时不久就被强大的关税同盟所吞并。首先是奥尔登堡于1836年依附于普鲁士,到1852年汉诺威也加入了关税同盟。此外,南德的巴登和拿骚,莱茵河上的法兰克福市在1835和1836年归入关税同盟。这时,除了汉堡、不来梅、卢卑克三个经营中介贸易的海港城市外,同盟扩展到了德意志全境。到1854年,普鲁士已基本达到了它将“同盟建成一个包括所有邦国在内的,以共同关税和贸易体制维系的整体联盟”的目的。而奥地利作为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对手则始终被摒弃于关税同盟之外。
关税同盟所造成的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日趋巩固,为德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从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德国处于所谓“李斯特时代”。关税同盟逐步采取了保护关税政策。1843年,它的棉纱进口税提高50%。次年,生铁和毛纺织品税提高35%,其它金属制品税则提高了一倍。保护关税抵消了英国产品的竞争,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1840年,德国的工业产值达到1亿5千万英镑,为1820年的两倍,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2%。到1860年,它的产值大大超过法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6%。这一时期内,德国的纺织业、采矿、冶金和机器制造业都得到迅速发展。机械织布机从1843年的5,018台,增至1861年的15,258台。蒸汽机1840年为4万马力,1860年达到85万。
关税同盟的建立,打破了关卡林立、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为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1835年,从纽伦堡到富尔特的第一条长6公里的铁路通车。1837到1839年,从莱比锡到德累斯顿长达150公里的铁路建成。到1860年,全德铁路总长度达11,633公里。铁路网的出现和交通现代化无疑为德国的工业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关税同盟的建立也为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与德意志联邦相比,普鲁士领导的关税同盟是个能够统一行动的组织。在同盟建立之初,梅特涅已经预见到它对联邦的致命威胁。他说:“在大联盟中出现了一个小的附加的同盟,它位于这个躯体最敏感的核心,联邦也只得很快适应这个赘物并走向灭亡。”在关税同盟中,各小邦都将自己的对外贸易和改变关税的权力交给了普鲁士。所以弗兰茨·梅林说:小邦“加入关税同盟就是普鲁士统治德国的开始”。
从关税同盟的组织形式上看,在1867年以前,它没有常设机构,决策机构是每年举行的同盟大会。在同盟会议上,大致是每个邦国都有一票表决权。在普鲁士打败奥地利之后,1867年关税同盟建立的同盟议会,成为普鲁士的铁血首相俾斯麦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的附属机构。德意志各邦真正成了普鲁士的仆从。
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欧洲经济政治形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同盟成立之初,英国皇家贸易委员会的官员就指责它“实质上是抵制英国工业和贸易的一个联盟”。法国同样反对关税同盟。它不希望一个强大的普鲁士出现在边界旁。同时,法国的葡萄酒和丝织品对德意志的出口因此受到了限制。历史证明,关税同盟是普鲁士扩张政策的产物,而它的建立又造就了一个强大的普鲁士。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直接影响到在普鲁士领导下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关税同盟是普鲁士的一个巨大成就。它意味着战胜了奥地利的势力,这还算不了什么。主要的是:它把中小邦的整个资产阶级都吸引到普鲁士一边来。……同时,关税同盟愈扩大,加入这一国内市场的小邦愈多,这些邦的新兴资产者也就愈习惯于把普鲁士看成是自己在经济上的前卫和将来在政治上的前卫。”
关税同盟使德意志民族结成一个经济实体,使它在政治统一之前就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梅纳德·凯恩斯恰当地指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血和铁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更真实些”。这“煤与铁”的基础则正是关税同盟铸造的。

① 全名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62—1806年。
① 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同英国争霸斗争中所采用的一种经济战略,内容为禁止一切英国产品输入欧洲大陆,以图在经济上扼杀英国。它以1806年7月拿破仑发布的柏林赦令为开端,1812年以失败告终。
② 旧译“德意志邦联”。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3页。
① “飞地”即一国处于它国领土包围之中的领土。
① 这三个城市于1888年才加入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关税区。
② 1841年李斯特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出版。他的关于德国经济情况的精辟论述,以及保护关税政策的正确主张,在德国资产阶级中引起巨大反响,同时也为普鲁士领导的关税同盟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指明了出路。1842年起,关税同盟逐步提高了工业品进口税,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这一政策,执行了近10年。这一时期史称“李斯特时代”。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0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92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