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波兰后,凭藉经济、军事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不到一个月便以“闪电战”打垮了对手。随后,它又趁英法对德宣而不战之机,调兵北上,征服了丹麦和挪威,然后于1940年5月,在西线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同德国正面交锋一个多月於6月22日就投降了。20多万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丢盔弃甲,退到英伦三岛。希特勒德国在军事上取得暂时的胜利。
希特勒打败法国后,根据其既定的侵略计划, 准备挥戈向东,入侵苏联。7月31日,他在高级军事会议上宣布了第二年春天进攻苏联的决定。于是,对德国来说, 同日本缔结军事同盟,利用日本的力量牵制美、英,夹击苏联的问题又提上了日程。意大利看到德国在西欧的胜利,在法国败局已定的时刻,于6月10日匆匆向英法宣战,完全站到了德国一边。
法国败降后,日本对于缔结三国军事同盟问题的立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39年8月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使日本外交政策受到猛烈冲击。德国入侵波兰后,日本政府奉行“避免卷入”的政策,实际上是企图等欧洲局势明朗化以后再作决断。随着法国败降,日本统治集团一方面为德国在欧洲发动“闪电战”的战果所鼓舞,认为南洋一带殖民地已由于法国、荷兰等宗主国的败降而成为“真空地带”,因而是实行“南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天赐良机。另一方面,侵华战争使数十万日本军队被拖在中国战场上,造成日本战略上的严重失调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日本侵略者又企图通过“南进”,攫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维持侵华战争,促进“中国事变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的“南进”论甚嚣尘上,与德意缔结军事同盟重新成为紧迫的问题。
1940年7月22日,发动侵华战争的罪魁之一近卫文麿组成第二届近卫内阁。就在受命组阁前三天,近卫同即将上任的外相松冈洋右、陆相东条英机和海相吉田善吾在东京的近卫官邸举行了一次重要决策会议。会议留下了一份题为《组阁中四巨头会议决定》的文件,决定要加强日、德、意轴心关系,实行“南进”方针。7月22日,在日本政府与大本营联席会议上,通过了《适应世界局势发展处理时局要纲》。其中规定:“首先要把对德、意、苏三国的政策作为重点,特别要迅速加强同德意两国的政治团结”。
德日之间再次开始关于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7月30日,日本外务省制订了德日合作的新方案:“如德意方面要求军事援助以对付英国,帝国将在原则上表示同意”。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邀请德国驻日大使奥特参加茶会,围绕同德国结盟问题进行了试探。此后,德日双方在东京和柏林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了一系列会谈。为了加速谈判的进程。9月7日,德国派遣特命全权代表施塔默尔前往东京,9月9日,施塔默尔和驻日大使奥特代表德国同松冈外相举行会谈。德方的基本立场是:德日缔结军事同盟后,日本应在东亚牵制美国,并阻止其投入欧战,并吸引苏联的几十个师和空军;德国则同意向日本提供武器和军事物资,并承认日本在东亚的“政治领导权”。这是日本方面大致可以接受的。因此,德日谈判进展顺利。9月19日,日本天皇裕仁在全体内阁成员和陆海军最高首脑出席的会议上,认可了施塔默尔—松冈会议所产生的三国同盟议定书。
9月19日至2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 同墨索里尼、齐亚诺举行会谈,就德意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进一步互相支持达成了协议,并说服意大利接受三国同盟条约。
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国在柏林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为: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在缔约国一方遭受尚未参与欧战或中日冲突的国家攻击时,三国保证以政治、经济、军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
谈判期间,德日两国就南洋问题签署了秘密协定,商定一旦日本与英国发生冲突,“德国将尽其可能, 以所拥有的一切手段援助日本”。德国同意曾处于日本委任统治下的德国过去在南洋的殖民地,仍由日本管辖,但德国得到一定的补偿。
与此同时,德日意三国还签署了建立三个委员会(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的协议。 总委员会的任务在于协调三国的大政方针;军事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的任务则是解决三国间协同作战和相互进行经济援助的问题。
这样,德、日、意三国终于在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上全面勾结起来,结成了比较紧密的军事同盟。此后,1940年11月23日罗马尼亚安东尼斯库政府签署了罗马尼亚加入三国条约的协定书;1940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政府签署了加入三国条约的协定书;斯洛伐克傀儡政权也于1940年11月24日宣布加入三国条约;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正式宣布加入;南斯拉夫则在1941年3月25日签署了加入这个条约的议定书,两天后又宣布取消。 另外,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虽然没有正式签署协定,但在实际上参加了这个集团。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德、日、意为核心的侵略集团。
德、日、意之所以能结成侵略性军事集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上看,德日意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其社会政治制度仍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第一次大战后,法西斯主义与法西斯运动的祸水分别在三国国内泛滥开来。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三国又以不同的方式先后建立起了法西斯专制统治。
从一次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来看,德国是第一次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中失去了全部殖民地和传统势力范围。日本和意大利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中未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和目标,自认为吃了大亏。因此,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第一次大战后形成的、由英、法、美等国所操纵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为不满。随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德日意三国都把以武力改变世界现状、重画世界地图,规定为自己的基本战略目标。它们因此而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再从经济、军事潜力来看,德日意三国同英、法、美等国比较起来,它们的财政经济力量有限,军事力量起初也并不雄厚。更何况,它们的侵略行动与战争政策势必使它们遭到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或希望维护和平的力量的反对。这就决定了谁都没有力量单独从一开始就发动一场世界性的全面战争,而须在采取局部性侵略行动、发动局部战争的过程中勾结起来,结成侵略性的政治军事同盟。
如果说,以上所述揭示了德日意三国在采取侵略行动、发动侵略战争时结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话,那么,在历史的实际发展中,这种结盟又并非一下子便由可能变为现实的。这还要取决于诸多的因素,如整个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遭受侵略的弱小国家的抵抗,西方“民主国家”的反应,以及法西斯国家自身各个时期的实际战略需要与内外处境等等。因此,德日意三国从最初采取侵略行动时基本上各自为战,然后逐步接近,最终结成了侵略性的政治军事同盟,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三国同盟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德国法西斯就悍然发动侵苏战争,接着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2年1月18日,德日意又签订军事协定,以东经70度为界,划定了各自的作战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终于燃遍了全球。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9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