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德国十一月革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35 评论:0

1918年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自16世纪农民战争以来最重大的革命事件。十一月革命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德国的帝制和各邦王公的专制政权,建立了议会制的魏玛共和国,推动了德国历史的前进。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坚持社会主义要求的无产阶级党派和广大工人群众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些尝试先后遭到失败。

革命的开端


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延续了4年多的帝国主义战争严重破坏了德国的经济。200万精壮劳力葬身战场,连同被俘和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全德人口的1/6。战争使工业产量下降了50%,农业产量下降了40—60%。
德国经济的破坏并没有影响垄断资本家和容克地主的利益,相反,他们利用战争大发横财,在4年多的战争中共获得500亿金马克的巨额利润。仅克虏伯股份公司就赢利8亿马克,约为战前和平年景20年的利润。
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粮食供应因战争和收获不佳而剧减。1916年至1917年民众过了一个“萝卜冬季”,饥寒交迫。战争后期,德国的粮食和原料库存枯竭,约有100万老人、妇女和儿童因营养不足而死亡。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在增长。
俄国的十月革命给德国人民树立了一个令人鼓舞的榜样。苏俄对和平的强烈呼吁,增强了德国人民和士兵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反战情绪在德军的前线和后方蔓延,逃兵数以万计。在东线,德俄两国士兵的联欢事件越来越多。
大战期间,人民群众反战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政治色彩越来越浓。1916年5月1日,数千名柏林工人在波茨坦广场举行反对战争的示威,提出了要求“面包、自由、和平”的口号。1917年4月,全德将近30万人举行罢工,斗争中心是柏林,并波及鲁尔,莱比锡等地。1918年1月,罢工浪潮又席卷德国各大工业中心——柏林、汉堡、不来梅、基尔、鲁尔区、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罢工人数超过50万。罢工者要求政府按照苏俄的建议缔结和约,改善居民食物供给以及在德国建立民主制度。1918年罢工工人总数达250万人之多。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德国迫使苏俄接受了掠夺性的布列斯特和约。这并没有减轻它的经济和军事负担,反而使它陷入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包围之中,约有52个师的兵力被牵制在东线。
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德军在西线再度发动几次大规模进攻。1918年3月21日,德军向索姆河口进攻;5月27日,向马恩河进攻,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7月中又被逐回原来的阵地。8月8日至13日,英法军队对德军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战——亚眠战役。德军遭到重创,在75公里长的战线上退却了10至18公里,损失近5万人。
德国的军事崩溃即将来临。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将军们主张立即签订妥协性的和约,以保存力量。统治集团开始探索迅速缔结和约的途径。一些政治家觉得,突然提议媾和,可能会招致国内的强烈不满,比较稳妥的办法是由一个受国会信任的新政府出面媾和。于是保守的赫脱林内阁被一个联合政府取代,号称“自由派”的巴登邦亲王马克斯被任命为帝国首相。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谢德曼和鲍威尔也成了政府成员。
1918年秋天,德国革命的形势开始成熟。不幸的是:德国当时还没有一个坚持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原来在工人群众中拥有广泛影响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分裂为左、中、右派。右派以1913年当上党主席的艾伯特为首,奉行机会主义政策,大战爆发后,便公开支持资产阶级的政策。中派的领导人为理论家考茨基和1911年当选社会民主党两主席之一的哈塞。他们反对右派赤裸裸的资产阶级政策,于1917年4月脱离社会民主党,另行建立独立社会民主党,以吸引先进工人。左派即马克思主义革命派,以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等著名活动家为首。他们在1916年建立了“斯巴达克团”,办刊物,印传单,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但它还不是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党,它于1917年4月在组织上加入了独立社会民主党。
十一月革命不是从国家的政治中心开始,而是从德国西北地区的基尔港开始的。1918年10月底,德国海军总司令、海军上将冯·谢尔命令舰队出海同英国人决战,目的是以舰队“光荣的沉没”的行动,来鼓舞陆军的士气。这显然是要8万名水兵去白白送死。水兵们不执行这道命令。当局采取高压手段,逮捕了上千名水兵。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上街举行群众大会,码头工人也来参加。卫戍部队士兵拒绝向水兵开枪。集会群众要求释放被捕的水兵。几千人朝监狱方向行进,在十字路口遭到舰队下级军官队伍的射击,当场有8人被打死,29人受伤。对和平队伍的枪杀更如激怒了水兵,他们迅速武装起来。11月4日,基尔的士兵苏维埃成立。同日,基尔工人苏维埃也成立,它决定于第二天举行总罢工,以支持起义的水兵。政府从汉堡和卢卑克派来镇压的军队,有的参加了起义队伍,其余的被解除了武装。基尔的政权落到了工人、水兵苏维埃手中。
基尔水兵起义揭开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序幕。革命火焰迅速蔓延到德国各地。11月5日,卢卑克士兵起义,军官被逮捕,工兵苏维埃取得了政权。11月6日,汉堡所有的造船厂工人举行了罢工,停泊在码头的军舰升起了红旗。工人、士兵和水兵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撤换卫戍司令法尔克。游行队伍在通过易北河隧道时遭到了机枪扫射,9人被打死,几十人受伤。愤怒的工人和士兵攻占了武器库、兵营和车站,城市的政权转到了工兵苏维埃的手中。11月7日,巴伐利亚王朝被推翻。11月8日,不来梅·罗斯托克、不伦瑞克、什未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城市都建立了工兵苏维埃。不久,萨克森、符腾堡等邦的君主相继被赶下台。
革命的火焰燃烧到了首都柏林。这时德皇威廉不在首都,他于10月底到了前线作战指挥的大本营——比利时的小城镇斯巴。社民党领导人以退出政府为威胁,迫使帝国首相马克斯通电德皇,要求他逊位,把皇位传给他的一个孙子。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拯救在革命浪潮中行将覆灭的帝制。斯巴达克派坚决要求废除帝制,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号召首都劳动者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
11月8日,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诞生的柏林工人苏维埃有两名领导人被捕。于是工人苏维埃通过决议:11月9日举行总罢工和武装示威游行。这天清晨,雄壮的工人队伍走出工厂大门,涌上街头。数万名工人从郊区向市中心集中,向宫廷、国会、帝国办公厅前进。政府专门从汉堡调来“维持秩序”的猎骑兵第4营倒戈支持工人。接着,柏林卫戍部队和有些近卫团的士兵纷纷倒戈。只在一个普鲁士兵营前发生了小小的武装冲突,有3名工人被打死。工人和士兵很快占领了警察总局;政府各部、电报局、国会大楼,到处升起了红旗。


“柏林街头的武装群众


革命火焰迅猛蔓延,使统治集团手忙脚乱。马克斯没有等到德皇答复退位问题的电报,已顾不得皇帝本人及军阀们是否同意,便在9日中午宣告“(帝国)皇帝兼(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逊位(18天后,即11月28日,威廉二世本人才正式宣告退位),并擅自决定,他代表退位的德皇建议社民党领导人艾伯特任帝国首相,企图用这种办法为拯救帝制作出最后的努力。
这时候,连艾伯特也感到,帝国首相这个官衔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因为人民要求推翻旧政权,群众信任的只是各地涌现的工兵苏维埃。因此,艾伯特等人竭力渗入苏维埃,夺取领导权。11月9日下午,他们决定用“工兵苏维埃”的名义发布传单,号召工人举行早已开始了的示威游行。传单声称这次“运动是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所共同领导的。”为了骗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另一位社民党领导人谢德曼在临时安排的对群众演说中,竟欺骗性地擅自宣布德意志为民主共和国。仍然企图维持君主制度的艾伯特对谢德曼的演说十分不满,大发雷霆。
为了使革命深入发展,斯巴达克派在11月9日出版号外,提出了14条要求,其中有:取消戒严状态;释放政治犯;解除警察和反动官兵的武装;解除帝国首相、国务大臣及秘书的职务;把工厂、银行等交给工兵苏维埃;选举拥有立法权、行政权的全德工兵苏维埃;等等。这天下午4时,卡·李卜克内西站在帝国皇宫阳台上,向广大工人和士兵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说,他宣布德意志为自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艾伯特,谢德曼等人建议独立社会民主党人与社民党人联合起来,组织所谓“统一的社会主义政府”。独立社民党右派领导人哈塞等人接受了此项建议。两党达成协议,决定建立联合政府,由3名社民党人(艾伯特、谢德曼和兰兹贝格)和3名独立社民党人(哈塞、狄特曼和巴特)组成。独立社民党人“原则上”同意召开立宪会议,而社民党人则在形式上“承认”:“政权在苏维埃手中”。
11月10日下午5时半,柏林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布什马戏院开幕。约有3千人到会,士兵占绝大多数。艾伯特在发言中把革命成果的获得完全归功于社民党人。他告知大会将成立两党平等的“社会主义”政府,博得了赞成的掌声。大会通过了艾伯特提议的政府成员名单,该政府设有权利平等的两名主席——艾伯特和哈塞。政府取名为“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
11月12日,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公布了《纲领性声明》,它宣布取消戒严状态,取消书刊检查;宣布言论、出版、集会自由;实行政治大赦;宣传从1919年1月1日起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关于失业救济、社会保险、解决房荒等问题讲得十分含糊。《声明》宣称:从革命中诞生的“社会主义”政府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纲领”,但是却没有提出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措施。它根本不提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却明确宣布保护资本主义所有制;它没有谈到工兵苏维埃的作用,却宣布实行普选制和召开立宪会议。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的施政纲领说明:它实质上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

社会民主党各派对革命的态度及其演变


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对于革命航船应驶向什么目标,社民党、独立社民党和斯巴达克派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社民党领导人主张进行“国民”会议的选举,尽快建立“合法”的政府。社民党的《前进报》载文说:我们握有暴力,但我们只利用暴力来建立正义的政权,不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而是全部政权归整个“国民”。他们实际上主张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议会制。
斯巴达克派努力为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而斗争,主张“全部政权归劳动群众,归工兵苏维埃”。斯巴达克派的领袖正确地把立宪的国民会议看作资产阶级的政权。卢森堡在《国民会议》一文中写道,召开国民会议“将加强资产阶级的地位,削弱无产阶级的地位,并以空洞的幻想蒙蔽无产阶级,将浪费时间于狼和羔羊的无谓争论上,一句话,将帮助那些企图消灭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社会主义的人,将帮助那些企图把无产阶级革命限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围里的人。”
独立社民党人的态度介于社民党人和斯巴达克派之间,其左派领导人,柏林苏维埃执委会主席缪来尔反对召开国民会议,其右派领导人哈塞、巴特等人支持召开立宪的国民会议,而集体通过的决议是:既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也召开立宪会议;苏维埃执委会对政府只行使“监督权”。
列宁在1919年1月谈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根本问题时指出:或者是‘苏维埃政权’,或者是打着各种招牌(象‘国民’会议或‘立宪’会议之类)的资产阶级议会。世界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①。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议会,这两者是不可调和的。独立社民党企图使苏维埃执委会对资产阶级政府实行监督,但是正如列宁所说:“没有政权,监督就是空话”②。
德国十一月革命中诞生的工兵苏维埃,除在不来梅、莱比锡、不伦瑞克等少数地方掌握了实际政权外,在大多数地方并不掌握实际政权,政权仍旧在资产阶级手里。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帝国时期的旧官吏和旧军官继续留任。容克资产阶级政党改头换面又活跃起来。保守党改名民族人民党,民族自由党改名人民党,其左翼与进步自由党合并,组成民主党,中央党还保留原有名称。旧军官也四处出动,组织所谓“志愿部队”。专门对付革命工人。
在柏林,围绕拥护苏维埃政权还是拥护“国民”会议的问题,斗争十分激烈。主张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社民党领导人,对来自右的方面的危险熟视无睹,却时刻提防左派的力量,他们甚至利用反革命的势力,来箝制苏维埃和打击斯巴达克派。
11月10月,艾伯特和德皇军队的总司令,陆军元帅兴登堡签订了秘密合作协议,共同“反对布尔什维主义”。他们计划调集10个师,全副武装开进柏林,驱散工兵苏维埃,解除工人武装,解散“不可靠的”部队。只是由于缺少可靠的部队,一时凑不齐这些师团,才不得不采取逐步打击苏维埃的办法。他们保留了德皇政权的国家机器。政府10个部中有8个部的权力仍操纵在前德皇的国务大臣手里;帝国的军官、法官、外交官及其他官员被大量留任;兴登堡被留任军队总司令。不久,在士兵中流传着由兴登堡署名的传单,传单上写道,如果由斯巴达克派和独立社民党的激进分子掌权,德国就会出现俄国那样的局面,协约国将不同德国签订和约,德国将被分裂,传单最后号召士兵支持艾伯特政府。许多反动军官在艾伯特等人的默许或赞助下,搜罗社会上的失业退伍军人、游民和流氓,组织了形形色色“志愿部队”的反革命武装,在柏林街头寻衅闹事,专门对付革命的工人和士兵。
根据当时出现的种种迹象,李卜克内西在给12月2日《红旗报》写的社论中指出,柏林有发生反革命叛乱的危险。12月6日,柏林果然发生了反革命叛乱。柏林卫戍司令威尔斯集合了一大批士兵和下级军官,在帝国首相官邸前宣布艾伯特为共和国总统。暴乱分子袭击了斯巴达克派的《红旗报》编辑部,闯进了柏林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以所谓“反对艾伯特和谢德曼”的罪名逮捕了一些委员。斯巴达克派立即在首都组织革命工人和士兵示威,抗议艾伯特政府和反革命势力对革命的进攻。下午6时,游行队伍遭到暴乱分子的袭击,16人被打死,30人被打伤。柏林工人和驻在柏林倾向革命的人民海军师迅速向暴乱分子进行反击。由于陆军司令部原定用以包围柏林的“可靠”部队的延误,反革命暴乱被粉碎了。7月和8日,15万柏林工人举行盛大示威游行,高呼“打倒血案祸首艾伯特一谢德曼政府!”“全部政权归工兵苏维埃”等口号。艾伯特政府被迫作出声明,承认苏维埃对政府有“监督权”,但又声称这两股力量应采取完全一致的行动。
反动势力不得不暂时退却,社民党右翼领导人决定从内部搞垮苏维埃。12月16日至21日举行了全德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社民党代表有288人,独立社民党代表有87人(其中斯巴达克派只有10人),无党派士兵代表有27人,资产阶级政党成员有25人。在大会开幕的那天,斯巴达克派为了使大会作出有利于革命的决议,发动了约有25万人参加的大示威游行,提出了“解除反革命武装”,“全部政权归工兵苏维埃”等要求。但是大会在社民党右翼领导人操纵下,通过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决议:召开“国民”会议,在“国民”会议召开之前,把全部立法权、行政权交给艾伯特政府;大会选出的苏维埃中央理事会只具有“监督”政府的权力。
社民党领导人知道,全德苏维埃代表大会虽然作出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决议,但政权问题的最后解决还得诉诸武力。艾伯特政府一方面厉兵秣马,扩充自己的武装;另一方面制造阴谋,削弱无产阶级的武装力量。为了使列吉将军在柏林郊区组建的反革命军队进驻柏林,它蓄意制造阴谋,使人民海军师陷入“混乱状态”。人民海军师原来驻守皇宫,它的3千名水兵是充满反叛情绪的年青人,12月6日曾协助柏林工人粉碎了反革命叛乱,以后又日益革命化,成了反动势力的眼中钉。政府为了将它调离柏林,暗中散布谣言,诽谤该师水兵在守卫皇宫时,盗窃了大量珍宝财富。柏林卫戍司令威尔斯乘机停发了人民海军师的军饷。人民海军师司令多林巴赫带领部分水兵于12月23日来到柏林卫戍司令部,同威尔斯谈判。这时在大街上等待谈判结果的水兵突然遭到卫戍部队的袭击,当场有2人被打死, 3人受重伤。愤怒的水兵逮捕了威尔斯,把他押往练马场大楼。当天晚上,列吉将军的军队——配备有大炮的近卫骑兵部队开进柏林。24日清晨,政府军包围了皇宫和练马场,命令水兵交出武器,释放威尔斯。水兵们拒绝了这些要求,皇宫和练马场大楼遭到了大炮的轰击。双方激战两个小时。接着大批来自柏林北部各企业的工人涌向皇宫,其中有很多妇女和孩童,他们渗入政府军的士兵群众中,迫使他们停止了战斗。水兵和政府之间开始了谈判。结果政府同意水兵留在柏林,但要离开皇宫,还要保证不参加反政府的活动。列吉的部队返回原来的宿营地;威尔斯被解除了卫戍司令的职务。
这次流血事件中60多名牺牲者的鲜血,使许多工人认清了艾伯特政府的面目。在群众的压力下,独立社民党的代表哈塞、迪特曼和巴特于12月27日退出了艾伯特政府。
革命的进程使斯巴达克派觉悟到,必须组织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还在十一月革命刚开始时,就有许多斯巴达克派成员要求退出独立社民党而单独建党。但是卢森堡认为,斯巴达克派应该继续留在那里,争取群众,排挤掉机会主义领导人,变独立社民党为无产阶级革命党。她还认为,斯巴达克派如果不留在独立社民党内做争取群众的工作,就有在革命浪潮中脱离群众的危险。卢森堡的观点得到了斯巴达克派另一领导人约吉歇斯的支持,因此在11月10日的会议上,斯巴达克团仅仅改组为斯巴达克同盟。同盟虽然有自己选出的中央委员会,能够领导在全国各地开始建立的支部,但它还不是独立的政党,组织上仍留在独立社民党内。
在革命过程中,斯巴达克派不断批评独立社民党右派领导人的妥协政策,谴责他们加入艾伯特政府,反对他们支持召开“国民”会议的态度,但都不能改变哈塞等人的妥协政策。圣诞节前的流血事件发生后,由于独立社民党领导人对政府刁难水兵的事件不肯明确表示态度,斯巴达克派终于同独立社民党决裂。12月29日,斯巴达克派在柏林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到会的有46个地区的83名代表。经过简短的讨论,会议以80票对3票的多数,通过了关于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决议。
1918年12月30日召开了德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大会由威廉·皮克主持。李卜克内西作了关于独立社民党的危机的报告,阐明了从组织上脱离社民党的必要性。卢森堡作了关于党的纲领的报告。大会选出了由12人组成的党中央委员会,其中有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约吉歇斯、皮克等。
卢森堡起草的纲领,即在12月14日《红旗报》上刊载的《斯巴达克同盟要求些什么?》一文,经大会稍作修改,被确定为德国共产党的纲领。《纲领》指出: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是造成千百万人死亡的世界大战的根源,只有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当前唯一的救星;工人阶级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才能取得统治,而共产党人是这种革命的先锋战士;工人阶级专政即政权归工兵苏维埃,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建立工人赤卫队以保卫革命成果等。《纲领》确定了政治、社会和经济各领域的当前任务: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全部政权归工兵苏维埃;没收王室财产;废止国债和战债;没收银行、矿井、大工厂、商业单位、交通企业和大地产;立即解除警察、军官的武装,建立工人民警和赤卫队等等。但是《纲领》也包含了一些错误,如对政权的意义估计不足,表现了斯巴达克派对夺取政权的消极态度。在《纲领》的最后部分有这样的思想:“即便是谢德曼、艾伯特已经破产,独立社民党人因与他们合作而进入了死胡同,斯巴达克同盟也拒绝掌握政权。只有当德国无产阶级群众的大多数明显地表示出这种愿望的时候,只有当这些群众自觉地接受了斯巴达克同盟的观点、目的和斗争方法的时候,斯巴达克同盟才会夺取政权。”这表明年轻的德国共产党尚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也缺乏历史使命感。《纲领》对无产阶级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也注意不够,没有提出给贫雇农分配土地这样的能吸引农民群众参加革命的措施。《纲领》虽然包含了一些错误,可是它毕竟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德国工人运动史上革命的、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纲领,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共产党的建立不仅推动了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具有国际意义。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二国际的各党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居于主导的地位,所以它的左派摆脱机会主义的羁绊,建立了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对欧洲其他国家共产党的诞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列宁认为,德共的建立表明:“真正革命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就在事实上成立起来了。”①

柏林的一月战斗


德共建立以后,反革命势力加紧镇压革命工人。1919年1月4日,一位颇受工人爱戴的左派独立社民党人埃喜霍恩被艾伯特政府撤去柏林警察总监的职务。这原是柏林唯一不属于社民党人的职务。政府此举不仅是为了把持这一重要的职位,以削弱革命的力量,也是想以此诱使工人去进行没有准备的战斗。
愤怒的柏林工人果然在1月5日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德共号召工人提出下列要求:恢复埃喜霍恩的职务,解除反革命的武装,武装工人。1月5日晚上柏林的工长举行会议,号召工人于次日开始群众性的罢工。会上建立了由独立社民党人和共产党人组成的“革命行动委员会”,领导人为左派独立社民党人列德堡、硕尔泽和共产党人李卜克内西。革命行动委员会号召推翻艾伯特政府。对此德共中央并不同意,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因为在柏林的工人尚未组织起来,反动势力在市郊集结了相当数量的军队,不用说农村,就是一些革命城市也没有立即支援柏林工人的准备。1月6日,柏林爆发总罢工,上街工人达50万。大批工人向市中心集中,革命行动委员会把从警察总局和其他一些地方得来的武器发给工人,因此,示威游行者有了部分的武装保卫力量。许多工人决心大干一场。面对声势浩大的运动,独立社民党领导人动摇了,他们刚刚还主张推翻政府,现在却主张坐下来同政府谈判。1月6日晚上,革命行动委员会以51票对10票通过与政府谈判的决议,
谈判还在进行,政府却早已决定采取武力镇压了。1月6日早晨,政府和全德苏维埃中央理事会召发了联席会议,艾伯特和另一名社民党领导人诺斯克要求用武力对付革命工人,没有人反对。有人提议近卫骑兵师师长霍夫曼将军担任总指挥,许多人怕引起广大群众的愤怒而否决了这项提议。当有人推举诺斯克担任这个角色时,诺斯克说:“总得有人来做嗜血狗,我不怕担这个责任。”被任命为柏林总督、政府军总司令的诺斯克立即调兵遣将,准备血洗柏林。
那几天,在柏林的一些地方已经发生激烈的冲突,工人占领了火车站、电报局、印刷厂、铁路管理处等地方。但半个月前由于柏林工人支援才得到解围的人民海军师,却准备履行不参加反政府活动的保证,在这次冲突中采取“中立”态度。
1月8日晚上,革命行动委员会同政府的谈判破裂。独立社民党左派领导人号召工人坚持武装斗争,但是却没有对武装起义进行具体的组织和技术指导。年轻的德国共产党在柏林只有300多名党员,力量很弱,还不足以独立地组织和领导起义。政府军加紧了对革命工人的进攻。
1月11日晨,诺斯克指挥政府军进攻被革命工人占领的《前进报》报社大楼,用榴弹炮发射了70多发炮弹。楼的正面被轰毁,存纸仓库起火,大楼被占领,300多工人被俘。当天深夜,政府军开始用榴弹炮和掷弹筒轰击约有300名工人守卫的警察总局。12日晨,士兵冲进大楼,开始了疯狂的镇压,俘虏遭毒打,许多人被就地枪杀。诺斯克要求居民交出武器;政府宣布共产党员不受法律保护。据官方缩小了的统计数字,柏林在1月份被打死156人。
在激烈冲突的日子里,士兵中流传着一些传单,说谁杀死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谁就可得到奖赏。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劝说这两位领导人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他们同意变换寓所,但是不想停止在《红旗报》的工作,他们在纽科伦区隐藏了两天,后来又藏在柏林区——曼海姆路上的维尔迈村一个私人寓所。1月15日晚上,这个地点被社民党“国会”团“第14组”的密探侦破。当晚他们被资产阶级的“自卫民团”逮捕,被解送到动物园附近的艾登旅馆。驻守在那里的近卫骑兵师司令部下令将被捕者逐个押往莫阿比特监狱。先后被带走的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遭到出口处站岗的轻骑兵用枪托猛击,然后在途中被反动军官枪杀。第二天谣言四起,说李卜克内西是在企图逃跑时被击毙的,而卢森堡则是被愤怒的人群用私刑杀害的,连尸体也找不到(卢森堡的遗体于1919年5月31日在兰德维尔运河被发现)。德国反动分子的残暴屠杀,激起了德国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极大愤怒。
1919年1月19日,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进行国民会议的选举。社民党和独立社民家在3,000万选票中只得了1千4百万票,占有45.5%的席位;各资产阶级政党共得了1千6百万票,取得了54.5%的席位。共产党抵制了这次国民会议。
2月6日,“国民”(制宪)会议在土林根的一个小城市魏玛开幕。当天,全德工兵苏维埃中央理事会通过决议,把从“全德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取得的”权力交给“国民”会议。11日,“国民”会议选举艾伯特为共和国总统。12月,谢德曼组织政府,社民党公开地同资产阶级政党组织了联合政府。

革命的余波


柏林无产阶级的一月战斗得到了德国许多地区工人的响应。1915年1月至5月,德国的工人运动继续广泛开展。这时期,广大工人的政治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通过刽子手诺斯克的血腥暴行,进一步看清了社民党右翼领导人所奉行的罪恶政策。同时,工人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由于军工生产的缩减和军队复员、失业人数剧增。到1919年2月,失业大军超过100万,仅柏林一地就超过30万。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生存权利,加强了革命斗争。
不来梅的斗争很激烈,那里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人约翰·克尼夫享有很高的威信。早在1918年12月24日,不来梅苏维埃就拒绝承认全德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把政权交给“国民”会议的决议。1919年1月10日,不来梅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由共产党人、独立社民党人及士兵代表组成的政府。不来梅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民主改革。增加失业津贴,提高工人工资,对资产阶级报刊实行新闻检查制度。1月11日,靠近汉堡的小城库克斯港也宣布成立苏维埃共和国。
诺斯克镇压了柏林工人斗争后,立即调遣一个师的政府军去消灭不来梅和库克斯港的苏维埃共和国。不来梅和库克斯港的工人向汉堡工人求援。由于汉堡的社民党领导人拒派援军,汉堡苏维埃的成员台尔曼直接向汉堡工人呼吁,号召他们组成志愿军前去支援。但是工会领导人命令铁路局不准运送这些志愿军,援兵只得步行而未能及时赶到。2月初,这两个城市的苏维埃政权先后遭到镇压。
鲁尔区工人在1919年1月要求实现矿井社会化。诺斯克调军队前去镇压。鲁尔区的工人士兵苏维埃于2月16日号召工人举行总罢工。有的地方的工人夺取枪支、大炮和手榴弹,同政府军发生冲突。“国民”会议为了欺骗工人,通过了所谓“关于煤炭工业社会化”的法律。但是这项法律根本没有触及矿井所有权的问题。
2月下旬,德国中部地区的矿工也举行大罢工,要求实现矿井社会化。
为了支援鲁尔和德国中部的矿工,柏林无产阶级斗争再次高次涨起来。在一月战斗中持“中立”立场的柏林苏维埃也不得不行动起来。它在工人的压力下,于3月3日通过了举行总罢工的决议,要求政府释放被捕的工人,解散反革命的“志愿部队”,承认苏维埃,同苏俄恢复外交关系等,3日当天,诺斯克宣布首都戒严,工人和警察在街头发生冲突。5日,工人斗争发展为武装起义。政府军在工人密集的区域竟动用飞机和大炮轰击。由于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在柏林三月战斗期间,约1,200名工人殉难。
镇压了柏林工人起义后,政府加强了对鲁尔区和德国中部工人的镇压,屠杀浪潮席卷全国。
巴伐利亚无产阶级的斗争,在德国十一月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十一月革命之初,巴伐利亚的君主制度被推翻,成立了以独立社民党人埃森奈尔为首的共和政府。1919年2月21日,埃森奈尔被保皇党人刺杀。3月17日,成立了以社民党人霍夫曼为首的新政府。由于广大工人对苏维埃制度的向往,霍夫曼政府打出了“苏维埃”政府的招牌。4月7日,独立社民党人宣布巴伐利亚为“苏维埃”共和国,多来尔组织了自称的“苏维埃”政府。这个政府保留了全部旧的国家机器,也没有采取任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措施。
从慕尼黑逃到巴伐利亚北部的霍夫曼政府声称,它仍然是巴伐利亚的“合法”政府。在它的策动下,4月13日慕尼黑发生了反革命叛乱。反革命分子逮捕了多来尔政府的成员后,集中力量打击共产党。自称的“苏维埃”政府投降了。共产党号召工人举行总罢工,号召工兵苏维埃清除叛徒,同反革命势力进行斗争。革命的工人、士兵镇压了反革命暴乱后,把政权授予由工厂委员会和士兵苏维埃所建立的行动委员会,其中起领导作用的是以欧根·莱威奈为首的共产党人。这样就建立了真正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巴伐利亚苏维埃政府立即解除资产阶级武装,建立赤卫队和红军,武装了3万工人;对银行和工厂实行国有化;没收存粮分配给工人;成立肃反委员会。
但苏维埃政府的处境很困难。霍夫曼政府在谢德曼全德政府支援下,建立了6万人的军队,于4月19日开始向慕尼黑进攻。红军战士英勇作战,取得一些胜利。但独立社民党领导人在关键时刻却动摇了。苏维埃政府的防务因而被削弱。4月26日,在苏维埃的例行全会上,多来尔同一伙企图妥协的独立社民党人发动了诬蔑共产党人的宣传运动,利用极端困难的粮食问题,迫使共产党人退出政府。重新被多来尔控制的行动委员会企图通过谈判进行妥协。接替多来尔指挥前线一个战斗阵地的独立社民党人克林格尔霍费尔不战而退,把阵地送给敌人。5月1日,霍夫曼军攻入慕尼黑,共产党人领导的那部分红军顽强抵抗,逐街防守,坚持数日,至5月5日战斗才结束。
巴伐利亚苏维埃政权被颠覆了。无产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尝试遭受了严重挫折。德国十一月革命至此结束。
尽管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具备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工人群众向往社会主义,在革命过程中,巴伐利亚、不来梅等地还一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总的来说,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主客观条件还未充分具备,革命的领导力量还不成熟,因此不仅没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甚至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没有彻底完成。尽管如此,德国十一月革命还是为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世界现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① 《列宁全集》第28卷,第409页
② 《列宁全集》第24卷,第202页
① 《列宁全集》第28卷,第408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9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