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31日晚,德军进入波兰边境的前沿阵地,9月1日破晓,德军分北、南、西三路大举入浸波兰,进逼华沙,德波战争终于爆发了。
投入这场战争的德军,总数约150万,分为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实行南北合击,从南部的西里西亚、西部的波美拉尼亚、东北部的东普鲁士三个方向实行对华沙的大包围,企图依靠空军、坦克和海军的突袭,以闪电战征服波兰。德军配备有一万门大炮、2800辆坦克、二千多架飞机。
波兰投入第一线对德作战的部队,总数约100万人, 包括30个步兵师、9个预备步兵师、11个骑兵旅、 2个摩托化旅。分为:波莫瑞、莫德林、波兹南、罗兹、克拉科夫、喀尔巴阡六个集团军及一个后备的普鲁士集团军,布防在各条战线上。波兰装备只有210辆坦克、670辆装甲车、4300门大炮。波军飞机有1000架,但只有400架能参加作战,海军为数不多。
这场战争主要是陆空战。它从9月1日开始, 到10月5日最后一批波兰正规军停止抵抗为止,历时一个多月。大约经过三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波兰边境防御崩溃(9月1日——6日)。9月1日,德国法西斯军队从空中、陆地及海上向波兰发起立体的全线进攻,波军仓皇应战,只有12个师和12个旅投入了战斗。德国的歼击机和俯冲轰炸机直扑波兰的军用机场,猛烈轰击,不到48小时,就消灭了波军1/3的飞机,其中许多还没来得及起飞。德军取得制空权后,对重要军事、行政设施以及工业区、铁路、交流枢纽等进行狂轰滥炸,骚扰波军的第一梯队和预备队,破坏波军的集结、展开和防御。在空军的有力配合下,纳粹陆军以组成楔形队形的装甲部队为先导,突击穿插,分割合围,快速推进。停泊在但泽港的德国舰艇也向沿岸地区开火,支援陆军。希特勒的“第五纵队”趁机策应。他们制造恐怖,占领厂矿、机关,充当德军向导,伪造命令,破坏波军的指挥系统和程序,甚至夺取电台,配合德国宣传机构,散播令人沮丧的消息,进行所谓“神经战”,力图瓦解波兰军民的斗志。英勇顽强的波兰军队,挡不住法西斯军队的凶猛攻势,伤亡惨重,通讯联络一片混乱,大多数部队陷于孤军奋战。波兰虽然进行了维斯特拉普特保卫战, 但无济于事。9月5日晚,波军统帅部下达总撤退令。至9月6日, 德军在一周内摧毁了波军主要防线,占领“走廊”地带、波兹南、西里西亚地区,并攻入波兰腹地,直接威胁华沙。9月6日波军放弃主要防御阵地。同一天,总统伊·莫希齐茨基和波兰政府撤离华沙,波军总司令雷兹一西米格威元帅带着大部分工作人员迁往布列斯特,只有总参谋长斯塔希耶维将军和少数工作人员留在华沙,至此,波兰边境防御已经崩溃。
德国入侵波兰
第二阶段:波兰腹地基本被占(9月7日—14日)。
由于边境交战失利,波军统帅部总撤退令决定,将主力部队撤到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建立新的战略防线。可是,在通讯联络混乱甚至部分中断的情况下,波军统帅部既无法及时将命令下达到各部队,不能有效地指挥退却和重新部署,又缺乏足够的战略和战术预备队,加上部队机动能力差,交通线受到敌机骚扰和纳粹“第五纵队”的破坏,所以波军撤退行动滞缓,未能实现计划。9月10日,波军统帅部再次发布命令,要求退却的部队到波兰东南部靠近罗马尼亚的边境区域集结,建立新防线。命令还没来得及执行,波军的退路就被切断。纳粹德国军队正按照9月6日德军统帅部的训令,准备包围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主力,占领波兰腹地和首都华沙。在实施中,德军击退波军的多次反击,于9月8日进抵华沙郊区,开始进攻华沙。从9月9日开始,波兰军队在华沙西边的布祖腊河展开保卫战,这是9月波兰保卫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至9月14日,德军包抄、拦截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主力,占领波兰中部地区,切断了华沙同外地的联系,基本完成了9月6日训令所规定的任务。
第三阶段:波兰从全面瘫痪到彻底战败(9月15日——10月初)。
9月15日,德军一面围攻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主力,一面向河东的波军发起新的钳形攻势。9月16日,“北方”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队攻占波兰东部重镇布列斯特。9月17日,它与“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会师,完成了纵深的钳形合围。波军残部被分割成若干孤立的抵抗集团,散布全国;波兰政府和统帅部已失去统一指挥和部署全国军民抗击德寇的实际能力。波兰陷于全面瘫痪。
9月18日,波兰政府和统帅部越过罗马尼亚边界后发回电报,命令波军残部继续抵抗。虽然大多数部队没有接到命令,但他们同当地爱国群众一起,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在德寇重点进攻的华沙,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市民主动组成“志愿军”,在爱国将领和市长斯·斯塔任斯基的指挥下,积极配合正规军,用鲜血和生命进行了华沙保卫战,捍卫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尊严,从9月8日一直坚守到9月28日弹尽粮绝。但泽港的“门卫”——韦斯特普拉特半岛上的280名波军,坚守的时间更长。从开战以来,这个弹丸之地就不断遭受来自德军海陆空的猛攻。爱国官兵在亨·苏哈尔斯基少校指挥下,与3400名德军坚持浴血奋战,缺粮断水后,仍坚守七昼夜。可歌可泣的战例不胜枚举。
就在波兰整体防御崩溃的时候,苏联通知波兰大使:“波兰国家及其政府已不复存在。这种形势构成对苏联的威胁,迫使它无法再继续保持中立。”9月17日,苏联军队越过波苏边界,向西推进; 9月18日,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相会。
此后,即从9月18日至10月初,波军残余部队在卢布林省、华沙、莫德林和赫尔半岛,进行孤立无援和顽强的抵抗,直至被迫投降。
英法两国在德国侵波的第三天即9月3日,宣布履行援助波兰的诺言,对德宣战。然而,它们并没有象波兰所期望的那样在德国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只是在大西洋和法德边境上,与德国有几次小规模交火。对波保证履行的义务和军事援助,实际上是一纸空文。
在这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殊死搏斗中,弱小而勇敢的波兰几乎是单独抗击最凶恶的德寇,结果全军覆没,敌方仅伤亡四万多人。从此,波兰人民的抗德斗争进入地下抵抗阶段。
波兰在一个月零五天的时间内迅速败亡,并不是偶然的。因为这是一场双方军事思想、作战方案、军队部署和实力差异极大的战争。
纳粹德国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总体战”和“闪击战”。入侵波兰的各种作战计划都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这些军事方案,很注重“闪击战”学说中所谓突然性、快速机动和重点突破三要素,决定集中使用既快速机动,又便于重点突破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空军的大力支援下,突然进攻,以华沙为总方向,南北夹击,纵深合围,从速消灭波兰军队。为此,建立了两个集团军群。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伦斯德上将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辖有第八、第十、第十四集团军,共33个师,包括4个坦克师、4个轻装师和2个摩托化师,第四航空队负责提供空中支援。它在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展开,从西面和西南面向华沙进击。另一个是包克上将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由第三,第四集团军组成,共21个师,其中有2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并配有第一航空队。它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从北面和西北面南攻华沙。同时,两个集团军群还抽调部分兵力南北夹攻波兰东部重镇布列斯特,对波军实施纵深包围。此外,在德波边境上布署边防部队和预备部队,在捷克斯洛伐克东部部署了傀儡军队。海军执行辅攻任务。
波兰的军事思想是保守和落后的。它主张先防御,再进攻,即战争初期以阵地防御为主,一俟军队全部动员、集结和展开完毕,就发动进攻。这种理论只注重1920年波苏战争的经验,让骑兵担任主攻,严重忽视装甲兵、航空兵等新的军兵种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法西斯国家的“总体战”、“闪击战”的理论,而且战线长,分兵把口,固守待援,根本无法抵御德军的闪击战。
波兰的地理环境也很不利。它一马平川,适合机械化部队的运动。它三面被围,与德、捷接壤的国境线长达二千多公里,主要工矿企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靠近边境,难以防守。於是波兰期望英法盟国在战争爆发后,履行对波援助的诺言,在德国西线发动进攻,牵制德国攻波行动。
基於上述理论和考虑,波军统帅部于1939年3月开始制订对德作战的“西方方案”,决定先进行战略防御,全线布防,全力固守,特别是在敌人可能先行动手的但泽和走廊地区及最重要的经济区,一直坚守到军队全部展开和两线英法盟军把部分德国侵略军吸引过去,再适时总攻。据此,波军主力组编成七个集团军和四个战役集群,其中,六个集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作为战略防御的第一梯队,配置在漫长的边境附近,余下的一个集团军和3个战役集群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这样的防御纵深不够,重点不突出,也没有针对性地设置坚固的反坦克防线,况且,波兰的军事动员、集结和展开远没有德国那样迅速。1939年3月22日,波兰第一次进行针对德国的秘密局部军事动员,共动员五个兵团。第二次是在8月13日至18日,动员了9个兵团。8月23日,波军主力开始秘密动员。总动员令是在8月31日下达的。由于时间紧,部队机动能力差,运输条件差等原因,一些部队没有能及时完成组建和集结、展开的过程。因而影响了防御能力。
在德国侵波战争中,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当时德军与波军军事力量的对比是:步兵1.8比1;坦克6.5比1;空军7比1,显然,德方占全面优势。在各个主攻方向上,更占有压倒优势。双方的差距不仅在於数量,还在於质量。德军的武器装备基本是新式的,官兵的战斗训练水准很高,战略战术意识较强。而波军的武器装备多数陈旧不堪,官兵虽然英勇,却缺乏先进的军事理论的指导和战斗训练,军事素质较差。
军事实力的差异是以经济、政治实力的差异为前提的。纳粹德国有近七千万人口(不包括它侵占的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工业强国之一,而且早就动手搞经济军事化。波兰人口只及德国的一半,是欧洲较落后的农业国。尽管它在1936年就成立了权力很大的全国防御委员会,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四年计划和发展武装力量的六年计划,然而到战争爆发前夕,经济发展未能如愿,军工生产只能勉强满足和平时期军队的日常需要。政治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不断强化,波兰则比较软弱,以一批将军、上校为政治代表的波兰地主资产阶级普遍保守、骄横、甚至腐败无能,因而民族纠纷和群众示威不断,社会动荡,政治不稳。
还应当指出,在主观因素上,波兰统治集团把希望寄托在英法的保护伞上,以为希特勒可能会停留于威吓和局部争端,而不致于导致全面入侵;战争爆发时,又指望英法的援助,开辟西线战场,因而尽管早已作了动员,仍仓皇失措,处置失当,调动不灵,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毋庸讳言,在军事思想、作战方案、军队部署和军事、经济、政治实力差异如此显著的情况下,加上英法虽然在9月3日对德宣战,但在波兰战争期间,西线大约110个法国师和英国师对峙着德国23个师,竟完全按兵不动,仍然推行安抚、纵容的绥靖政策,没有对波兰履行自己“保证”的义务,也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援助。英法的“静坐战”使德国得以集中兵力对付波兰,波兰失败是必然的。
① 国际史学界一般持三阶段说, 但对每个阶段的起讫日期说法不一。例如,格列奇科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第一阶段:9月1日—8日;第二阶段:9月9日—16日;第三阶段:9月17日—10月5日。普拉托诺夫等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伊万诺夫的《战争初期》也各执一说。米歇尔和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则含糊其同。本文阶段划分属本人管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