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布匿战争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27 评论:0

两千多年前,迦太基和罗马两个奴隶制国家,为了争夺西地中海的霸权,发生了一场延续一个多世纪的著名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所以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历史上也一直这样沿用。

战争的根源


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早有接触,不过在公元前三世纪中期以前,他们基本上是友好相处的。公元前六世纪末他们订立过一个友好条约,公元前348年又续订了条约,进一步调整两国之间的关系。当时迦太基人主要是与希腊人竞争,特别是争夺西西里,无力直接染指意大利半岛,而罗马人在当时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意大利半岛的扩张上,商业尚不发达,因而与迦太基人无论在贸易或殖民方面,都无直接的利害冲突。罗马人统一中意大利之后开始向南意大利扩张,这时,迦太基人还没有把罗马人看作潜在的竞争对手,仍然注目于和希腊人的争斗。罗马人在南意大利遇到的是迦太基人的宿敌——希腊人的殖民城邦,战争爆发后,希腊人向希腊本土求援,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率军前来援助,罗马人连连失利。迦太基人看到形势紧迫,更害怕皮洛斯进军西西里,于公元前279年和罗马订立了互助条约,向罗马提供海军和财政援助。后来罗马人扭转了战局,最后于公元前275年打败了皮洛斯,迫使他率领残余部队撤回希腊,继而征服了整个南意大利。
罗马统一意大利之后,一跃而成为西地中海的强国,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地中海的国际关系由迦太基人和希腊人的角逐变成为迦太基和罗马的两强争雄。迦太基在当时已发展成为西地中海区域首屈一指的强国,所统辖的领土包括北非西部沿海地区、比利牛斯半岛南部、撒丁和科西嘉以及西西里西部海岸。他们原希望在打败希腊人以后他们能独占整个西西里,认为以农业为主的罗马不会对海外发生多大兴趣,然而,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罗马不以占有整个意大利为满足。它在征服意大利过程中,奴隶制发展了,工商业也发展了,这些都要求它在征服意大利之后向海外进行新的扩张。罗马继续对外扩张必然要和迦太基的既得利益发生矛盾,旧日的盟友变成敌手,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爆发战争便是不可避免的。
西西里富饶而肥沃,宜于谷物生长,迦太基人为了占有它和希腊人争斗了数百年;而罗马人在征服意大利之后和西西里只隔着一条狭窄的墨萨纳海峡,近在咫尺,为之垂涎。这样,西西里便成了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争夺的第一个目标,于公元前264年爆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是墨萨纳争端。墨萨纳位于西西里的东北角,公元前289年叙拉古僭主阿加托克利死后,他原先在意大利坎佩尼亚招募的雇佣军占领了墨萨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那些雇佣军自称为“马墨尔提尼人”,意为战神马尔斯的人。阿加托克利的继承人发动了对他们的战争,击溃了他们的抵抗,约在公元前265年包围了墨萨纳城。被围者处境危急,决定向外求援,一些人提议请求迦太基人保护,另一些人鉴于血缘关系,建议与罗马结盟。在墨萨纳海峡巡逻的迦太基军队开进了城里,叙拉古军队没有抵抗便撤退了。罗马在援救墨萨纳问题上因事关重大而未能迅速作出决策。一方面,罗马人不能眼看着墨萨纳落入迦太基人手中,进而控制整个西西里,封闭西地中海;但另一方面,罗马人深知迦太基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军力,特别是海军的威力,出兵墨萨纳就等于立即和迦太基人开战,因而不得不虑及未来战争难以预料的结局。元老院意见分歧,问题提交到百人团大会,最后百人团大会作出了出兵西西里的决定。
公元前264年,罗马军队渡过墨萨纳海峡,揭开了战幕。罗马军队进展顺利,击溃了叙拉古军队,迫使迦太基军队后撤,占领了墨萨纳城,然后又沿着西西里东海岸南下,直抵叙拉古城下,叙拉古不得不和罗马结盟。叙拉古与罗马结盟大大便利了罗马军队的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罗马军队在西西里东南部继续推进,经过半年多的围攻,于公元前262年夏攻下了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南岸的主要据点阿格立真坦。罗马军队进城后大肆劫掠,有二万名俘虏被卖为奴隶。
罗马军队取得初步的胜利,控制了西西里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但战争的胜负远未确定。因为迦太基的舰队还没有受到攻击,在罗马没有海军的情况下,迦太基可以利用海军进行回击,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海岸,断绝罗马军队的后路,置罗马军队于绝境。也正是慑于迦太基海军的威力,西西里南岸的不少大城市继续据守着。为了争取最后胜利,罗马人作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在希腊人的指导下,迅速建立了一支舰队。当然,这支舰队在机动性和作战经验方面,都远不如迦太基舰队。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发扬罗马步兵良好的战斗素质,罗马人发明了新的海战战术,即在每只船舰的舰首安装一种前端装有钩子、两侧装有栏杆的吊桥,前进时竖起,可以阻挡敌人投掷武器的攻击,接近敌人时放下,吊桥前端的钩子便象乌鸦嘴一样钩住敌舰的甲板,步兵如履平地地从上面冲过去,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战斗。公元前260年,罗马舰队和迦太基舰队在西西里岛北面的米列海岬(在墨萨纳西边)展开了一次大海战,罗马军队用上述桥舰第一次打败了迦太基舰队。为了庆祝这次海战的胜利,罗马广场建了一座大理石纪念柱,上面用俘获的迦太基舰首作装饰。罗马利用舰队进攻科西嘉和撒丁岛,公元前259年在撒丁岛附近再次打败了迦太基舰队。
迦太基人在陆上和海上失利之后,退到西西里西部,凭借那里的海军要塞固守,战争出现了相持局面。罗马人看到在西西里迅速取胜是不可能的,便决定进攻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执政官雷古卢斯和曼利乌斯率领由330只船舰组成的罗马舰队,载着四万名步兵,远征非洲,第一次布匿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罗马舰队由墨萨纳出发,在西西里南岸的埃克诺穆斯海岬附近遇上了由350只船舰组成的迦太基舰队,展开了西方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大海战。罗马的桥舰再次发挥了威力,大败迦太基舰队,迦太基损失约100只船舰,罗马只损失24只。罗马军队在迦太基东面的克卢佩亚登陆,进展顺利,屡败迦太基军队,一直进抵到离迦太基城不远的地方。迦太基人见形势危急,请求媾和。但是自负而缺乏远见的雷古卢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胜利,提出了一些对方无法接受的、带污辱性的条件,结果坐失良机,使唾手可得的胜利化为泡影。迦太基迅速征集了新的雇佣军,大败罗马军队,雷古卢斯本人被俘,只有两千人溃逃到克卢佩亚。公元前255年,载着残余军队的罗马舰队在返国途中又遭遇风暴袭击,使罗马远征军几乎全部覆没。
战场重新回到西西里。罗马人重建了舰队, 于公元前251年攻下了西西里北岸的主要城市帕诺尔穆斯,后来又一直把迦太基人挤到西西里西部的利里拜乌姆和德瑞帕努姆。公元前247年,西西里的迦太基军队改由年轻的哈米尔卡尔指挥,他在西西里陆上向罗马军队展开了反击,同时从海上骚扰意大利,使迦太基人在西西里的处境有所改善。不过罗马人在重建了再次被风暴摧毁的舰队后,展开了新的攻势,终于占领了迦太基人在西西里的最后据点利里拜乌姆和德瑞帕努姆,公元前241年又在西西里西部的埃伽特斯群岛附近的海战中打败了迦太基舰队。连续二十三年的战争已经使迦太基筋疲力尽,只好授权哈米尔卡尔与罗马谈判媾和。这时罗马也感到财匮力乏,便与迦太基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迦太基向罗马割让西西里及其与意大利之间的其它岛屿,十年内向罗马赔款3,200塔兰特。这样,第一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结束,西西里成了罗马的第一个行省。公元前238年罗马又乘迦太基雇佣兵和奴隶起义的机会,占领了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后把它们也变成罗马的行省。

第二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并没有彻底解决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矛盾。罗马虽然扩大了势力范围,得到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还没有掌握对西地中海的控制权,而迦太基并不甘心失败,它虽然战败,但它的经济政治力量并没有被摧毁。它利用它所拥有的广大的殖民地的丰富资源,轻易地偿付战争赔款,迅速从战争灾难中恢复了过来。因此,爆发新的战争势在必行。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即开始为新的战争进行准备。它在平定了国内的雇佣兵和奴隶起义以后,于公元前237年派主战派代表、曾经在西西里担任过迦太基军队司令的哈米尔卡尔率军去西班牙,恢复和扩大在那里的地盘,以弥补在上次战争中的损失,并为未来的战争准备进攻基地。公元前228年哈米尔卡尔在一次作战中阵亡,他的女婿哈斯德路巴尔成为继承人。哈斯德路巴尔进一步拓展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领土,在西班牙的东南海岸建立“新迦太基”城,成为迦太基在西班牙的主要据点,附近巨大的银矿又为迦太基提供了丰富的财政来源。罗马对哈斯德路巴尔在西班牙的成就感到不安,但由于意大利北部的高卢人正准备南犯,形势十分紧张,无力去西班牙抗争,因而便于公元前226年派了一个使团到西班牙去,要求迦太基人不要越过希伯鲁斯河。哈斯德路巴尔乐意答应这样的要求,因为这等于罗马人承认他们在西班牙既得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21年哈斯德路巴尔被人杀死后,哈米尔卡尔的长子、年仅25岁的汉尼拔成为继承人。汉尼拔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矢志与罗马为敌,据说当哈米尔卡尔带他去西班牙时,曾经让他在神坛前发誓永远仇恨罗马。汉尼拔掌权后,继续前任们的政策,几乎征服了希伯鲁斯河以西的整个地区,完成了战争准备。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是萨贡杜姆事件。萨贡杜姆可能在公元前226年后与罗马结了盟,是希伯鲁斯河以西唯一没有被迦太基人征服的城市。汉尼拔为了挑起事端,于公元前219年春围攻萨贡杜姆,萨贡杜姆没有得到罗马的及时支援,坚守八个月后陷落了,在萨贡杜姆陷落之后,罗马于公元前218年春派以费边为首的使团去迦太基交涉。罗马历史学家李维是这样描述罗马使者在迦太基元老院进行交涉的最后场面的:迦太基人拒绝了罗马人的要求,“这时费边撩起长袍前襟,做了个褶,说道:‘这里我给你们带来了战争和和平,你们喜欢什么,就挑吧!’他的话得到了同样高傲的回答,说他自己喜欢什么,任他给。当费边放下长袍,宣布给他们战争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一致回答说,他们应战,并且将以应战时的同样决心进行战争”。这样,第二次布匿战争便开始了。由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整个进程始终和汉尼拔的行动,特别是和他远征意大利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因而许多历史家又称这次战争为“汉尼拔战争”。
罗马人对于这场新的战争也有准备,他们的计划是由两位执政官兵分两路,一路以西西里为基地,进军非洲,打击迦太基本土;一路进军西班牙,钳制汉尼拔的军队。但在战争开始后,罗马人的进军计划却因他们自己行动迟缓和汉尼拔进军的大胆和神速而被打乱了。汉尼拔的计划是以西班牙为基地,避开罗马人的海上优势,由陆路进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出人意料地出现于意大利,寄希望于他在意大利的军事胜利会促使受制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解体,从而打败罗马。
公元前218年春,汉尼拔率领由九万步兵、一万二千骑兵和几十只战象组成的军队从新迦太基城出发,开始了对意大利大规模的军事远征。部队顺着西班牙东部向东北方向行进,渡过希伯鲁斯河,穿过比利牛斯山,然后沿着高卢南部海岸继续前进。罗马人由于对汉尼拔的进军意图认识不足,拖延了出征西班牙的时间,当普·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率军从海路到达罗丹河口时,汉尼拔已经进抵那里,并且迅速渡过了河,然后溯河北上,躲过了罗马军队的拦截。斯奇比奥悟出了汉尼拔的进军意图,便派自己的弟弟格·斯奇比奥率领军队继续去西班牙,自己则率一部分军队迅速上船,赶回意大利。这时,汉尼拔经过长途跋涉,于9月初到达阿尔卑斯山麓,他不顾严寒和饥饿的折磨,坚韧地在已开始被冰雪封盖、人迹罕至的狭窄山道中前进。当他走出阿尔卑斯山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两万步兵和六千骑兵,战象几乎都死掉了。汉尼拔进到山南高卢以后,让疲惫不堪的部队休息了一下,对兵员和给养作了补充,准备迎接即将开始的和罗马军队的战斗。
罗马元老院采纳了斯奇比奥的意见,立即派他率军去波河流域,准备在那里阻击从阿尔卑斯山下来的汉尼拔,同时命令另一位执政官率领的准备进攻非洲的部队也由西西里开来意大利,与斯奇比奥会合。在波河支流提基努斯河和特雷比亚河流域,罗马军队在汉尼拔的打击下接连失利,高卢人发动了反对罗马的起义,整个山南高卢倒向汉尼拔一边,汉尼拔的第一步计划实现了。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只好改为保卫中意大利,阻止汉尼拔继续南进,于是便派两位执政官分东西两路进行拦截。汉尼拔选择了穿过伊达拉里亚的近路,采用迂回战术,绕过了罗马军队的营地,用四天三夜的时间涉过了被认为无法通过的阿尔努斯河下游的沼泽地,出人意外地出现在罗马军队的后面,在特拉西美诺湖北岸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谷地打败了冒然追赶上来的罗马军队。特拉西美诺湖之战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罗马损失惨重,15,000人阵亡,数千人被俘。
汉尼拔踏上了通向罗马的大道,罗马紧张起来,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加强城防;另一方面任命费边为独裁官,统一指挥军事行动。然而汉尼拔并没有直接向罗马进军,因为他知道,以他现有的兵力无论是采用急袭的方法,还是采用围攻的方法,_都不可能拿下罗马,因此按照原先的设想,在意大利土地上纵横驰骋,蹂躏意大利土地,打击罗马的抵抗力量,同时采用区别对待的手法以图瓦解意大利同盟,孤立罗马。这样,他在特拉西美诺湖胜利以后,没有立即挥军南下进攻罗马,而是向东穿过翁布里亚,进入皮凯努姆,到达亚得里亚海岸,在那里补足给养以后再向南前进,进入阿普里亚。
费边就任独裁官后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他看到汉尼拔的军队,特别是汉尼拔的骑兵战斗力强,罗马军队难以直接抵御,但是汉尼拔是孤军深入,后援困难,急于求胜,而罗马军队虽然屡遭失败,但在本土作战,人员和给养补充都比较容易,时间、地理对它有利,因而决定采用拖延战略。费边率领四个军团在阿普里亚和汉尼拔接触上了,虽然汉尼拔一再向他挑战,但他总是避免和汉尼拔发生大的冲突,驻守时扎营于不便于汉尼拔的骑兵活动的山区,行进时尾随在汉尼拔军队的后面,伺机进行骚扰。费边的拖延战略在当时是比较可行的,但也包含着很大的风险。罗马的威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大利同盟城市对其人力、物力的支援,汉尼拔蹂躏意大利土地可能引起同盟城市和广大农民对罗马的不满,从而倒向汉尼拔。在罗马,人们对他拖延和汉尼拔决战发起了越来越强烈的攻击,称他为“孔克塔托尔”,意即“迟疑不决的人”。他的骑兵长官米努基乌斯·卢福斯便是激烈反对他的战略的人之一,利用他暂时不在军队的机会向汉尼拔出击,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这更增加了人们对费边的不满,但是不久米努基乌斯中了汉尼拔的埋伏,只是费边及时赶来救援,才免于全军覆没。
公元前219年末,费边六个月的独裁官任期届满,统帅权交给新当选的执政官,这时要求与汉尼拔决战的舆论越来越强烈。公元前216年夏,在南意大利的康奈附近的原野上发生了一场西方古代史上著名的大战役——康奈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是:罗马步兵八万,骑兵六千;汉尼拔步兵四万,骑兵一万。从力量对比看,总的兵力汉尼拔比罗马弱,但他却占有骑兵优势。双方沿奥菲都斯河列阵,罗马阵线的中心部位是密集的重装步兵,骑兵配置在两翼,目的是以强大的步兵猛攻敌方的阵线;汉尼拔则把步兵排成半月形,突面对着敌人,骑兵放在两侧。战斗开始后,罗马步兵向敌人阵线的中心部位发起强攻,敌人的中心部位开始后缩,罗马军队继续向前逼进,结果阵线越拉越长,队伍越陷越深。这时,汉尼拔的两翼步兵发起了攻击,骑兵也向罗马骑兵冲杀过来,在打垮罗马骑兵后便包抄到罗马步兵后面,立即形成了对罗马步兵的包围圈。罗马军队惊慌起来,阵线开始混乱了,士兵越挤越紧,密集得使敌人枪无虚发,石无虚投。结果罗马军队大部分阵亡,万余人被俘,幸存者甚少,汉尼拔军队仅损失六千。后来,“康奈”成了包围并全歼敌人的大会战的同义语。
康奈惨败对罗马是个重大的打击,前线瓦解了,罗马又作了汉尼拔直扑罗马城的准备,十七岁以上的青年都应召入伍,此外还由国家出钱赎买奴隶,组成了两个军团。可是这次汉尼拔还是没有向罗马进军,因为他知道罗马的力量还没有从根本上被摧毁。不过他在康奈的胜利确实引起了对他非常有利的巨大反响,南意大利的大部分城市都投到他的方面,甚至中意大利有些城市也发生了转向。公元前216年秋,坎佩尼亚的最大城市卡普亚背离罗马,这是汉尼拔在分化意大利同盟方面的一个重大胜利。在意大利境外,在康奈战役胜利的影响下,汉尼拔运用灵活的外交手腕,争得了马其顿王腓力五世的结盟。叙拉古也背离了罗马,使罗马几乎失去西西里全岛。当时形势对罗马人来说是严峻的,他们总结了失败的教训,重又回到费边的战略上去,谨慎行动,避免和汉尼拔发生大的决战,努力保卫余留地区,支持继续忠于罗马的城市,惩罚倒向汉尼拔的城市,破坏汉尼拔的补给,消耗他的有生力量。在当时,中部意大利仍然基本上忠于罗马,随时为罗马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补充,这是罗马得以稳住阵脚的关键因素。此外,罗马的一支军队在西班牙阻挠了汉尼拔从那里及时得到补给。西西里的叙拉古也在公元前213年被罗马攻陷。而迦太基政府对汉尼拔心怀疑忌,一直没有给他什么真正的支援;汉尼拔瓦解意大利同盟的愿望未能实现,他在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的情况下,孤军深入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开始转守为攻,围攻卡普亚。汉尼拔率军前来救援,但两次都未能解围。他为了引开围攻卡普亚的罗马军队,只好施用调虎离山计,率军北上向罗马挺进。罗马紧闭城门,准备坚守,同时继续对卡普亚的围困。汉尼拔自知力薄,攻不下罗马,便在罗马郊外驻扎了一段时间,撤回到坎佩尼亚,尔后又撤到南意大利去了。卡普亚不得不向罗马投降。以后,罗马又攻占了一些坎佩尼亚城市。公元前209年罗马军队攻占意大利南部的最大城市塔林敦,给了汉尼拔又一个沉重的打击。
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处境虽然每况愈下,但他对战局并未绝望,寄希望于留在西班牙的两个弟弟的支援。公元前208年,他的大弟弟哈斯德路巴尔甩开了罗马军队的追击,率领援军离开西班牙,基本上沿着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路线进军意大利,但在翁布里亚境内的墨塔尔鲁斯河畔被罗马军队击溃,哈斯德路巴尔本人战死。汉尼拔断绝了从西班牙得到支援的希望,只好退到意大利南端的布鲁提伊。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战局实际上已经确定。
罗马为了在另一条战线上打击迦太基人,于公元前210年末派普·斯奇比奥去西班牙。斯奇比奥于公元前209年攻克新迦太基城;在哈斯德路巴尔离开西班牙之后,又于公元前207年打败汉尼拔的另一个弟弟玛戈,从而结束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统治。
公元前204年春,罗马军队在斯奇比奥的率领下,从西西里的利里拜乌姆出发,进攻非洲,第二次布匿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罗马军队在迦太基北边的乌提卡附近登陆,得到东努米底亚首领玛西尼萨的支援,连连取得胜利。迦太基形势危急,只好召汉尼拔回国救援,汉尼拔不得不承认他的进军意大利的计划的破产,含恨撤离转战十五年、没有遭受过一次重大损失的战场。公元前202年,斯奇比奥和汉尼拔在扎玛(位于迦太基南边)会战,双方步兵势均力敌,但玛西尼萨的骑兵对罗马军队的支持起了决定作用,汉尼拔有生以来第一次被打败。迦太基被迫向罗马求和,于第二年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迦太基只能保留非洲本部的土地,不经罗马允许不得和邻国作战,除保留10只船舰防止海盗袭击外,必须交出全部舰只和战象,此外还得交出一百名名门子弟作人质,五十年内向罗马赔款一万塔兰特。第二次布匿战争就这样以罗马再度战胜迦太基而结束了,由于这次胜利,罗马成为西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第三次布匿战争


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摧毁了迦太基的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力量并没有被摧毁。在失去海外殖民地的情况下,它注意发展农业,依靠非洲本土的资源,迅速从战争创伤中复苏过来,重又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同时商业也兴旺起来,不仅和当地部落建立起频繁的贸易往来,而且和埃及、本都等国家和地区重又建立起了广泛的商业联系。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立即利用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之间的矛盾,走上了向东方扩张的道路,先后征服了马其顿、希腊、叙利亚等,把东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建立了对整个地中海四周广大地区的统治权。迦太基的迅速复苏引起了罗马的忌恨和不安,特别是引起了在前两次战争之后新兴起来的、与对外贸易有密切关系的罗马骑士阶层和一部分新贵的不满,他们不能允许迦太基妨碍他们在海外的利益,不希望看到迦太基又成为他们在贸易方面的竞争对手。老加图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他是一位大农场主,和商业阶层也有广泛的联系。公元前153年他率领一个使团去非洲,调解迦太基人和玛西尼萨之间的纠纷,看到迦太基的繁荣景象,回来后每次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最后总要加上一句:“我认为迦太基是必须摧毁的!”
主战派在罗马占了上风,战争借口是不难找到的。东努米底亚首领玛西尼萨在罗马的支持下野心勃勃,企图吞并迦太基的领土,经常和迦太基发生纠纷。公元前150年,他又向迦太基寻衅,·443·迦太基忍无可忍,被迫进行抵抗,结果虽然被打败,然而罗马却从中找到了挑起新的战争的口实。罗马宣称迦太基违背了公元前201年和约,于公元前149年对迦太基宣战,开始了第三次布匿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完全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罗马派出由八万步兵、四千骑兵、六百艘船舰组成的军队在两位执政官率领下攻打迦太基。迦太基人害怕了,他们向罗马求和,罗马元老院接受了迦太基的投降要求,责令他们交出300名人质,并履行罗马执政官发出的一切指令。执政官首先要求迦太基人交出一切武器和军用物品,迦太基人不折不扣地履行了这些条件,然后执政官又命令迦太基人摧毁城市,在距海不近于15公里的内地另建新的居民点。迦太基人被激怒了,他们杀死了主张向罗马投降的元老,决心保卫城市。全城居民日夜赶造武器,修筑工事,贮存粮食,妇女们甚至剪下自己的头发搓绳索。当罗马军队来到城下的时候,城市已经巩固地设防。罗马军队包围了城市,但是城里有充足的粮食贮备,城外有部分野战军策应,海岸也没有完全被封锁住,迦太基人坚持斗争。罗马军队连续围攻了两年,没有能拿下城市。公元前147年,非洲征服者老斯奇比奥的养孙斯奇比奥·埃弥利阿努斯(后来通称小斯奇比奥)当选为执政官,率领援军来到非洲。他整顿了军纪,对迦太基实行严密的海陆包围,断绝了迦太基同外界的联系,于是城里发生了饥馑和瘟疫。公元前146年春,罗马军队对城市发起了最后攻击,从一处防守薄弱的地方进入了城里。迦太基人进行殊死的抵抗,巷战进行了六天六夜,最后迦太基人退到卫城,放火烧了里面的神庙,与之同归于尽。根据罗马元老院的命令,五万被俘的迦太基人全部被卖为奴隶,城市被付之一炬,大火一直烧了十五天,然后被夷为平地,用犁耕出沟来,禁止人在那里居住。那些在战争中站在迦太基一边的其他非洲城市也得到同样的命运。这样,第三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被彻底摧毁而告终,从此,迦太基领土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的一部分。
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最后覆灭而告结束,连同战争期间对东方的扩张成果,罗马基本上实现了称霸地中海的愿望。战争的爆发是两国掠夺殖民地和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必然结果,列宁说:“罗马同迦太基的战争,从双方来看都是帝国主义战争。”①战争的起因和全过程说明了列宁论断的正确性。整个战争使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人民蒙受了惨重的苦难,数十万人丧生于战场,上千艘船舰葬身于地中海底,许多城镇遭到浩劫,大片田野变为荒芜,无数的平民和战俘或遭屠杀,或被卖为奴隶,战争中真正获利的是罗马大奴隶主。
在这场规模巨大、历时长久的战争中,罗马是胜利者。罗马获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共和制罗马当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尽管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作为统治阶级不同阶层的平民和贵族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平民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废除了债奴制度、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益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平民在国家生活中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国家政治生活暂时比较安定,这些为罗马顺利对外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前提。罗马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掠夺土地、财富和奴隶,对这种掠夺要求最迫切的当然是奴隶主阶级上层分子,然而平民也并非毫无兴趣,许多人也希望从战争虏获物中得到一点小利。特别是当意大利的土地显得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对外扩张的结果可以使平民对土地的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虽然他们往往成为战争的受难者和牺牲品。这样,在对外扩张问题上,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是比较一致的。罗马对外扩张的主要工具是组织严密的军团,这些军团由罗马公民组成,平民特别是农民是罗马军团的中坚力量。由于上述原因,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战争过程中虽然屡遭失败,但是在每次失败之后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相比之下,迦太基在许多方面远不如罗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张主要维护和巩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为商业集团,主张继续进行海外扩张,扩大在海外的利益。两派之间一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时常此起彼伏,影响和左右了迦太基的对外政策。哈米尔卡尔、哈斯德路巴尔和汉尼拔代表的主要是后一派的利益,主要活动基地和据点是西班牙和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国内和政府内部,往往是地主派占上风。汉尼拔转战意大利期间一直没有得到过迦太基政府的支援,原因就在这里。汉尼拔虽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统率的是一支孤立无援、与本国几乎断绝关系、主要由雇佣军组成的军队,而且是在他国领土上作战,处境是十分困难的。以上这些情况都使迦太基在战争中最后失败而被毁灭。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42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86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