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70 评论:0

《布列斯特和约》的全称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它是苏维埃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处于极为复杂而困难的条件下,被迫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签订的条约。这项条约对于苏俄是屈辱性的,但它使苏俄最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必要而可贵的和平喘息时间,为巩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

苏维埃俄国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


俄国在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候,已经饱受3年多帝国主义战争的摧残,整个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据1918年1月1日的统计,国家予算已出现15亿4千3百万卢布的高额赤字。战争的破坏,原料和燃料的欠缺,使得大批工矿企业停产以至倒闭。仅以冶金工业部门为例,偌大的俄国,在1917年只有321个企业开工,15万工人在业;1918年3月时,开工的企业减少到175个,在业工人仅有3万4千人。在首都彼得格勒,1917年12月份就关闭了40家大型企业。交通运输的瘫痪情况比工矿企业更加严重得多。
旷日持久的帝国主义战争,使40%的农村劳动力应征入伍或负担军事劳务,大批耕畜被征军用,大量耕地荒芜,全国粮食奇缺,食品价格猛涨。早在1917年1月末,彼得格勒仅存10天的面包, 3天的食油,无肉类供应。前线士兵只能领到相当于平时的半份口粮。1917年莫斯科的食品价格比1914年提高了7倍多。十月革命胜利后,农村富农拒绝卖粮给苏维埃政府,城市投机商乘机屯积居奇,粮食危机有增无减。这些人想用饥饿来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不仅工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被推翻的阶级也在极力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城市资本家反抗工人对企业的监督,人为地制造歇业,使失业人数剧增。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帝国主义使团的支持下,煽动旧职员怠工,妄图阻挠各级苏维埃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国家银行拒绝向苏维埃政府付款,私下以巨款帮助反革命集团,各地不时发生反革命叛乱。建立不久的各级无产阶级政权亟待巩固。
苏维埃俄国处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给自己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获得喘息时机,让人民休养生息,以便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生活秩序,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
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火併,曾为俄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然而,苏维埃俄国是唯一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它被国际帝国主义所包围,又处在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的交战状态。苏俄既无继续战争的经济实力,更缺乏能够抵御德军侵略的军队。它只有一支15万人的赤卫队,尚未建立正规的红军。前线的旧俄军队接连战败,已趋瓦解。士兵们不愿作战,纷纷溃退或开小差。他们不断写信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要求退出战争,复员回家。一封士兵的来信这样写道:“继续战争将不只是毁灭俄国的独立,而且会使人民受奴役;不只是成千上万,而是成百万计的子孙遭到死亡。因此我们需要和平,和平,和平。”这封信所反映的是前线士兵的普遍呼声。1918年初,为复员旧俄军队召开了全俄军队代表大会,当列宁向代表们询问需要缔结和约还是继续战争时,他们作出的是否定继续战争的答复。列宁为此指出“:俄国军队是不会去打仗的。军队的这种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危机。”①
面对这种情况,苏维埃俄国若继续卷入战争,势必因力量对比的悬殊而使自己蒙受极大的损失,直接威胁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唯一的出路是退出战争,赢得和平。
苏维埃俄国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展开了积极的斗争。1917年11月8日,即在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制订的《和平法令》。法令“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②,要求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苏维埃政府根据上述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步骤,11月20日命令当时的前线总司令旧俄将军杜鹤宁向敌国的军事当局建议: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以便进行和谈。21日,苏维埃政府外交人民委员部向英、美、法、意、塞尔维亚和比利时的驻俄使节发出照会:“建议在所有战线上立即停战,并开始和平谈判”。22日,杜鹤宁因拒绝执行上述命令,被撤去前线总司令职务。苏维埃政府命令克雷连柯继任,并向前线各团、师、军的士兵委员会和全体士兵、水兵发出号召:把和平事业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让反革命的将军破坏和平事业;授予各团立即派代表同敌方的部队进行停战谈判的权利。23日,外交人民委员部照会挪威、荷兰、瑞典、丹麦、瑞士、西班牙等中立国政府,请他们将苏俄关于停战与和平谈判的建议通知各同盟国政府。
同盟国的首要成员德国,虽在3年多的战争中夺取了波兰以及俄国西部大量领土,但它的人员和财力都已受到极大的消耗。德国从战略上考虑,需要在欧洲摆脱两面作战的困难处境,集中兵力对付英法。同时,前线士兵的反战情绪十分强烈;国内人民因遭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和平,柏林、汉堡、斯图加特、不来梅等城市纷纷爆发反战示威。德国的主要盟友奥匈帝国由于粮食紧张已无法进行战争。这些情况有利于俄国争取和平的斗争。
11月26日,苏维埃政府以陆海军人民委员部和克雷连柯总司令的名义发出指令,让前线俄军派出军使,询问德军司令部是否同意停战和进行和平谈判。27日,德国政府发出愿意与苏维埃俄国进行和谈的通知,暂时停止了俄德战线上的军事行动。
苏维埃政府利用德国政府的上述愿望,决定为争取全面的和平作出不懈的努力。它于11月28日向英、法、美等国政府和人民发出呼吁书,通知他们说:12月初苏俄将同德国开始和平谈判,希望各盟国政府派代表参加。呼吁书还表示:“我们希望普遍的和平。但是,如果这些盟国的资产阶级迫使我们单独媾和,他们应承担全部责任”。
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不接受苏俄的建议。从军事上讲,当时的俄德战线牵制着德国总兵力31%共74个师。一旦俄国退出战争,将会增大对西线协约国军队的压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上的原因,协约各国政府担心,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将有助于维护革命成果和巩固政权,把俄国革命的影响传播到其它国家。因此,它们指望俄德两国继续处于战争状态,使两国在交战中相互削弱,甚至借助德国军队消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曾表示:“如果俄国将退出战争,那么革命就将成为决定所有国家人民的命运的最大因素”。协约国集团在11月29日召开的巴黎会议上作出了拒绝参加和谈的决定,并且商定:“将采取对俄国对外政策的进展建立实际监督的措施”,以便阻止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
苏维埃俄国为敦促协约各国参加和平谈判作了最后的努力。11月30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部再次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希望这些国家的政府及其驻俄外交代表,就是否参加定于12月初举行的和谈作出答复。协约各国的政府拒不答复苏维埃政府的照会。苏俄便决定单独与德国及其盟国开始和平谈判。

布列斯特和谈的开始


1917年12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在德军占领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开始了签订停战协定的谈判。苏俄派出由阿·阿·越飞为团长,包括格·亚·索柯里尼科夫、阿·阿·比赞科、列·朱·卡拉汉等8名团员的代表团;德国代表团由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担任团长。
谈判中,苏俄代表建议以《和平法令》提出的原则作为和谈的基础,遭到德方的拒绝。霍夫曼表示,原则问题是政治家的事,他只授权就停战的军事条款进行谈判。苏俄代表提出全线停战半年,以便进行和约谈判;为了不致加强德国在西线的军事力量,建议东线德军不调往西线。霍夫曼表示:“这样的条件只能向战败国提出”。他拒绝接受苏方的建议。
谈判一开始就陷入僵局。12月5日,苏俄代表要求休会。德方担心苏俄退出谈判,表示愿在调动军队问题上让步。双方于是签订了一个为时10天的临时停战协定。此后休会1周。12月15日谈判恢复,双方签订正式的停战协定。协定规定:1917年12月17日至1918年1月14日为停战期,在停战期内进行和约问题的谈判。
停战协定签订以后,苏维埃俄国力争协约国集团各国参加谈判,达成一项全面的和平条约。苏俄的建议再次遭到拒绝。美国国务卿罗·兰辛表示:“美国正忙于作战,故对和平建议不感兴趣。”美国研究未来和约条件委员会在1917年12月22日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东方是德国最容易取得进展的方向,目前是德国利用这里为它提供机会的最好时机”;即让德国继续在东线与俄国交战。这反映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协约国集团的愿望。
列宁充分估计到两个帝国主义集团正深陷于相互厮杀中,矛盾难以缓和,而苏俄则有可能利用这一矛盾摆脱战争。他正确指出:“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上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他们相互之间的敌视和战争,——这种敌视和战争阻碍他们勾结起来反对我们,——取得一定时期的行动自由,来继续进行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①这是列宁贯穿布列斯特和谈过程的指导思想。苏维埃俄国决定单独进行与同盟国集团的和约谈判。
1917年12月22日,苏俄与同盟国集团国家开始了和约问题的谈判。苏维埃政府代表团以越飞为团长,包括列·鲍·加米涅夫、米·尼·波克洛夫斯基等8名成员。同盟国方面:德国由外交部长理查德·冯·科曼任团长,霍夫曼任团员;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代表团团长分别是蔡尔宁、泰立特贝伊和波波夫。
谈判一开始,苏俄代表团根据《和平法令》申明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原则,提出6点建议作为和谈的基础。它们主要包括:不得强行兼并战争期间占领的土地,并在最短期内从这些土地上撤走占领军;恢复在战争期间被奴役民族的政治独立;保证战前未享有独立的民族通过投票自行决定归属或建立独立国家;不支付战争赔款;等等。
同盟团集团内部由于各国不同的处境,持不同态度。奥匈帝国内外交困,难以继续战争,希望在所有战场停战和取得和平,表示原则上接受苏俄的建议。土耳其要求俄军撤出“土属亚美尼亚”。德国不愿意退出被它侵占的俄国领土,但在代表团内存在主和派和主战派之间策略上的分歧。科曼表示,讨论苏俄的建议必须以协约国参加谈判,交战各国普遍承担义务为前提;代表军方的霍夫曼持强硬态度,不同意将不割地、不赔款原则作为和谈基础。德国的基本立场是利用协约国集团拒绝和谈与苏俄处境的孤立,拒绝接受苏俄的建议。
和谈因同盟国要求研究苏俄的建议休会了3天,在12月25日继续进行。科曼声明,四国同盟愿意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然而他再次强调了先前的前提,即“所有互相敌对的大国一致接受对各国人民具有同等约束力的条件”。实际上,他以当时不能实现的先决条件否定自己的允诺。科曼还在27日的会谈中声明:德国只有在缔结和约以及俄国军队完成复员以后,它才能从占领的土地上撤军。与此同时,霍夫曼勾结乌克兰资产阶级政府——中央拉达,并在会谈中突然宣布,乌克兰中央拉达已经派出代表团来参加布列斯特和谈。由于德国代表团无意达成一项公正的和约,苏俄代表团建议休会10天,返回彼得格勒。布列斯特和谈第一阶段结束。
最初的和谈进程表明,苏维埃俄国争取签订和约是一次极为困难的斗争。列宁为此指出:“谁以为和平可以轻易获致,谁以为只要一提和平,资产阶级就会用盘子把和平给我们端过来,谁就是一个十分天真的人。”①他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为此作顽强的努力,采取正确的策略。

党内在和约问题上的严重分歧


布尔什维克党内在和谈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策略分歧。1918年初,以布哈林为首,在党内组成一个自称“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他们利用受其控制的莫斯科省委会于1月10日通过决议,要求停止布列斯特和谈,进行反对德国的“革命战争”。他们被苏维埃政权的胜利进军所陶醉,无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认为:“我们一向高举大旗同敌人公开作战,振臂一呼就能摧毁一切敌人”。他们还主张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外交关系。列宁指出,他们提出的策略,“完全忽略了已经开始了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现阶段的阶级力量和物质因素的客观对比”①。
1918年1月9日开始了和谈的第二阶段。苏维埃俄国以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代替越飞任代表团团长,增补了弗·阿·卡列林、彼·伊·斯图契卡、波克罗夫斯基等5名顾问。德国代表团由霍夫曼代替科曼任团长。
谈判一开始,霍夫曼针对苏俄主张承认民族自决权,提出让1月5日到达布列斯特的乌克兰中央拉达代表团参加和谈。托洛茨基未请示党中央,擅自决定承认这个不代表乌克兰人民的代表团。谈判中,德国代表团提出:乌克兰独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脱离俄国。霍夫曼还拿出一张标有称为“霍夫曼线”的地图,这条线从莫昂宗德群岛,经里加偏东、得文斯克偏西的地区,直划到布列斯特。他要求苏俄代表团“承认德国占有这些地方”。他还要求苏俄偿付战争赔款。
托洛茨基拒绝接受德方提出的苛刻条件,写信给列宁表明自己的意见:不签订割地赔款和约,不继续战争,复员军队。1月15日列宁指示托洛茨基:不要采取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的“不战不和”策略。他同时转告托洛茨基,代表乌克兰人民的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团即将去布列斯特,要求托洛茨基中断和谈,立即回彼得格勒。和谈自1月18日休会。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谈判会场


1月21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中央委员与出席苏维埃“三大”的党员代表的联席会议,这是首次讨论关于签订对德和约的党中央会议。列宁提出了《关于立即缔结单独的割地和约问题的提纲》。这个提纲指出,俄国尚未具备反对德国的革命战争的条件,只能按德国的苛刻条件缔结和约,以便获得喘息,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得到巩固。提纲认为,鼓吹革命战争是一种拿苏维埃政权孤注一掷的冒险策略,它“必然会使俄国在遭受最严重的失败以后,被迫签订更加不利的单独和约”①。布哈林及其支持者不同意列宁的提纲,毫无根据地认为德国将发生革命,不可能进攻俄国,要求停止和谈,进行革命战争。参加党中央会议的托洛茨基也反对列宁的提纲,要求“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参加会议的63人中有32人支持布哈林的意见,16人支持托洛茨基的意见。列宁的提纲未被通过。
1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再次召开中央委员会。列宁批评了布哈林的观点,他指出:德国只是孕育着革命,寄望德国爆发革命去制止德国的侵略是不现实的;俄国在条件显然不利的情况下进行革命战争,只能加强帝国主义的力量,牺牲苏维埃政权。列宁还指出,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结果只能引起德军的进攻,使俄国被迫签订条件更苛刻的和约。列宁的意见得到与会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等中央委员的支持。多数“左派共产主义者”企图再次阻止党中央通过列宁关于缔结单独割地和约的提议,暂时收起革命战争的主张,转而支持托洛茨基不战不和的策略。
列宁努力防止已经开始的和谈中途夭折。他考虑到德国的柏林自1月中旬以来爆发了有40万人参加的工人运动,开始建立工人苏维埃,科隆、汉堡、慕尼黑等城市掀起反战的人民运动,奥地利的维也纳出现工人罢工,从而有可能迫使同盟国集团收起咄咄逼人的态度。因此,他在中央委员会提出新的建议:尽可能拖延和谈,直到德国提出最后通牒,那时应立即按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列宁的这个建议虽遭到布哈林、托洛茨基等9人的反对,但在中央委员会以11人赞成的多数获得通过。
两天之后,全俄苏维埃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拖延和谈的决议,授权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
2月1日,布列斯特和谈复会。不久,乌克兰革命军队取得推翻拉达政权的重大胜利。3日列宁通过广播电告苏俄代表团“基辅拉达已经垮台,乌克兰全部政权已由苏维埃掌握”。乌克兰苏维埃政府向布列斯特派去代表,表示愿与俄罗斯人民团结一致去签订和约。形势对拉达和同盟国不利。库尔曼与蔡尔宁急忙于5日回柏林商讨对策。他们不顾拉达政府已在8日被逐出基辅退驻敖德萨的窘境,在9日与拉达单独缔结和约。在这同时,德国在1月中旬兴起的工人运动被镇压,统治集团中的军队头目反对将和谈拖延下去。德国代表团于2月10日向苏俄代表团提出最后通牒:立即缔结和约,要求苏俄放弃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得文斯克一线的大片领土。
托洛茨基返回彼得格勒时,列宁曾向他强调:“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一直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才让步。”①然而托洛茨基不顾党中央1月24日会议的决议与列宁的意见,固执己见,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不签订和约,单方面结束战争状态并复员军队。第二阶段的和谈因遭受严重挫折而结束,苏俄代表团离开布列斯特。
托洛茨基擅自拒签和约,给德国重开战端提供了借口。2月13日,德国召开由威廉二世主持的政府会议,否定了科曼关于以更苛刻的条件继续进行和谈的建议。兴登堡、霍夫曼、鲁登道夫等军方主战派的意见占据上风。会议决定给予俄军以“短期而沉重的打击”,声称“托洛茨基不签订和约本身将自动导致停战的结束”。16日,德国政府发出通知:自18日中午开始,恢复同俄国的战争状态。
德国的进攻迫在眉睫。布尔什维克党在17、18两天接连召开了3次中央委员会。在17日晚的会议上,列宁为挽回危局,表示不能再观望和等待,要求立即向德国发出恢复和谈并签订割地和约的通知。托洛茨基不顾即将受到德国进攻的现实,声称“德国人不会进攻”。布哈林等“左派”认为,“在德国没有出现大规模进攻和这种进攻未对(德国的)工人运动产生影响之前,对恢复和谈需等待”。他们都反对列宁的建议。
在18日上午的中央委员会上,列宁建议立即讨论向德国发出恢复和谈的电报。托洛茨基只是改换了理由,提出要“等待德国人的进攻将在德国人民中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依然不同意恢复和谈。列宁坚决表示,现在一个小时也不能浪费了,强烈要求中央委员会迅速对恢复和谈作出决断。由于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等的继续反对,中央委员会仍未就恢复和谈问题作出决定。
这天中午,德国以30个师的兵力对苏俄发起进攻。国内的反动势力乘机蠢蠢欲动。从布列斯特和谈开始以来,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制造舆论,诬蔑布尔什维克要用“可耻的和约”“出卖俄罗斯”,他们在“爱国主义”的幌子下,鼓吹向德国人交战。而当德国军队发动进攻,占领了德文斯克和列日伊察等城市时,他们便欣喜若狂地迎接德国侵略军,让自己的军官戴上旧俄的肩章,无耻地宣布:“德国人终于来了,他们会替我们建立秩序”。这些反面的事实表明,革命战争的策略在客观上迎合了敌人的需要。
18日晚又一次召开了党中央委员会,继续讨论立即恢复和谈问题。当时俄国已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布哈林依然坚持革命战争的策略,甚至建议“让农民去对付德国人的进攻”。托洛茨基则以需要询问德国人对苏俄有什么要求为理由,对恢复和谈持拖延态度。列宁严厉批评他们把德国人的进攻当作儿戏。他警告说:“现在不能再观望了。观望就意味着听任俄国革命遭到破坏。”①唯一的出路是向德国政府建议恢复谈判,通过发表声明,表示愿意签订德国提出的和约。列宁的意见得到斯维尔德洛夫和斯大林的支持。中央委员会经过激烈争论,终于以7票对6票的微弱多数(这次托洛茨基投了赞成票),通过恢复谈判和“马上向德国政府提议立即签订和约”的决定。
列宁代表苏维埃政府于19日凌晨向德国政府发去无线电报。列宁在电文中对德国的进攻提出抗议,同时表示:“愿意根据德国政府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所要求的条件,正式签订和约”。但是,德国政府为获得更加有利的和约条件,藉口电报不是正式文件,要求将列宁签署的原稿送到德文斯克,故意拖延时间,不立即答复苏维埃政府的建议,继续大举进攻,又占领了苏俄西部大片领土。彼得格勒面临严重威胁。
2月20日,全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紧急选举了以列宁为首的临时执行委员会,授予保卫苏维埃国家安全的全权。21日,列宁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发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的紧急法令。法令号召人民“奋不顾身地保卫苏维埃共和国,抗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德国的匪军”①。 同时,列宁通过《真理报》发表文章,公布党内在布列斯特和谈问题上的分歧。在列宁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组成了第一批红军部队,开往前线,挡住了德军向彼得格勒方向的进犯。
德国政府于23日通知苏维埃政府,同意恢复和谈,提出割让包括新占领土地的更加苛刻的和约条件,要求在24小时内答复。
23日晚至24日晨,党中央委员会就战争与和平的最后决策进行了空前激烈的争论。布哈林及其支持者提出,签订和约会推迟西方正在成长的革命,不能挽救苏维埃政权,要求进行“神圣的战争”。托洛茨基故态复萌,重弹不战不和的老调,认为“媾和与进行战争都有危险。”他提出:“我们可以签订和约,那也就失去了我们在工人阶级先进分子中间的基础”。他甚至指责列宁“有很多主观主义”,并以“不妨碍党的统一”为名,表示“不能继续留任并对外交事务承担个人的责任”。列宁不得不发出严肃的警告:如果不接受德国提出的最新条件,那么在3个星期后就将在处决苏维埃政权的判决书上签字。列宁向中央委员会提出最后通牒:如果让革命战争的空谈继续阻碍签订和约,他将退出苏维埃政府和党中央委员会。
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曾因德国提出的新的和约条件太苛刻,一度不赞成缔结这样的和约。经过列宁的说服,他重新支持列宁的意见。由于列宁据理力争,中央委员会终于以4票反对、4票弃权和7票赞成通过按德国的新条件签订和约的决定。
投票之后,托洛茨基声明,他不同意签订和约,但为避免党的分裂投了弃权票。布哈林及参加会议的其他“左派共产主义者”也发表声明:保留反对党中央决定的权利,要求辞去党内外职务。
列宁根据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24日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名义通知德国政府:同意按新条件进行签订和约的谈判。同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组织局发表由列宁和斯维尔德洛夫共同起草的告全体党员书:“全体党员为了履行党员的义务,为了保持我们自己队伍的统一,应该执行中央领导机关——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决定”①。

和约的签订


3月1日开始了和谈的第三阶段。苏维埃俄国委派索柯里尼科夫为首席代表,包括彼得罗夫斯基、卡拉汉、齐切林等为代表、越飞为顾问的和谈代表团,抵达布列斯特。苏俄代表团谴责了德国军队的侵略行动,表示被迫接受德方强加的和约条件。3日晚双方签订了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包含一系列掠夺性条款。和约规定:苏俄与同盟国之间停止战争,俄国军队全部复员,军舰驶回本国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土地脱离俄国,由德奥两国决定它们的命运;高加索地区的卡尔斯、阿尔达罕、巴统割让给土耳其;俄国赔款30亿卢布;包括赤卫队在内的全部俄国军队撤出乌克兰;等等。对苏维埃俄国来说,它失去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600万人口。然而正如列宁所指出,在只有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它的力量还很弱小的情况下,“不管是从我们的观点来看或者是从国际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保卫这个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和国是高于一切的”①。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以后,党内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并未解决。3月6日,布哈林发表了题为《致全体党员书》的声明。他称党中央同意签订和约的决策离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将引起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投降”。他甚至号召党员反对缔结和约的做法。
3月6日至8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讨论《布列斯特和约》问题。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政治报告。他详尽地分析了1918年初的形势,指出俄国正处在从苏维埃政权胜利进军过渡到巩固革命成果的异常艰难的时期。签订和约即使是屈辱的,也是必要的。他严肃批评了党内的左倾反对派,指出他们的错误“实际上是帮助了德帝国主义者”②。他要求党代表大会批准已经签订的和约;号召全党要善于利用和约所换来的喘息时机,加强已在俄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
布哈林代表左倾反对派作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副报告》。他为革命战争的策略辩解,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
认为俄国革命的巩固只能依靠欧洲爆发革命。他宣称苏维埃俄国的“出路就是进行反对德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以便引起德国以至整个欧洲发生革命。他把签订和约的行动错误地视为“全线投降,对外投降,对内投降”。
出席“七大”的大多数代表不同意布哈林在副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他们还否决了“左派”中有人认为托洛茨基“在布列斯特不签订和约是完全正确的策略”。代表大会最后以多数票通过由列宁起草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这个决议写道:“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十分苛刻和极端屈辱的和约”。
“七大”召开以后,考虑到国家的安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于3月10日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从这天起莫斯科成为苏维埃俄国的首都。
在“七大”召开前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得到了苏俄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彼得格勒各区的工人纷纷举行集会,通过支持对德和约的决议。其中一份决议写道:“为使俄国革命能够摆脱立即遭到武力摧毁的危险,为同帝国主义进行新的战争积聚力量,必须批准《布列斯特和约》”。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也举行类似的集会,通过决议。其中的一份决议表示:“我们像需要空气一样需要喘息,抛弃空谈,签订和约”。一些原先曾被“左派共产主义者”控制的地方党组织,在3月初分别召开了党的地方代表会议。这些会议通过谴责“左派”与拥护布列斯特和约的决议,并改组了地方党的领导机构。
3月14日至16日,全俄苏维埃召开了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列宁作了关于签订和约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满怀信心向代表们解释说:“战争史已经最明显不过地告诉了我们:失败的时候签订和约是积聚力量的手段”①。俄国革命遇到了胜利与曲折的交替,当革命力量相对弱小时,就需要退却和等待,善于养精蓄锐,准备重新奋起。出席“四大”的代表以784票对261票的多数通过了批准《布列斯特和约》的决议。
从布列斯特和谈开始到签订和约有3个月时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国际和党内都经历了空前复杂与艰难的斗争。这场斗争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巧妙地利用了两个帝国主义集团的深刻矛盾,与同盟国一方单独签订了和约,使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虽然是不得已的行动,但是,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避免了可能被帝国主义消灭的危险,赢得必要而可贵的喘息时间,以便组织正规的工农红军,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活秩序,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所有这些,为苏维埃俄国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的叛乱, 取得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对于德帝国主义来说,它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中夺取了大量的权益,但是好景不长。3年多的帝国主义战争使它愈益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人民不满,军队混乱,西线失利。这年的11月,德国终于爆发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的统治。11月13日,俄国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布废除不平等的《布列斯特和约》。

①、② 《列宁选集》第3卷,第458页、第354页。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第421页。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第323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第414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第415页。
① 《列宁全集》第27卷,第101页。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第492页。
① 《列宁选集》第3卷,第436页。
① 《列宁全集》第27卷,第44页。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第425页。
② 《列宁选集》第3卷,第447页。
① 《列衣全集》第27卷,第102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8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