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波兰的复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09 评论:0

18世纪后半叶,波兰贵族共和国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3国瓜分。波兰人民备受亡国和民族压迫之苦,经过长达123年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18年重新获得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波兰


波兰于10世纪中叶形成封建国家,曾是欧洲的强国之一。18世纪后半叶, 它被俄普奥3国先后3次瓜分。波兰人民多次举行反抗外国占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都相继失败。1863年1月,在波兰王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沙皇起义。在起义军民的巨大压力下,1864年3月,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以削弱起义者的影响。事实上,沙皇政府给予农民的,不过是起义军早已宣传、并由农民自己实现了的东西。不久,起义被俄军镇压下去。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斗争转入低潮。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登上为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政治舞台。波兰的独立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3个社会主义政党: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1900年,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与立陶宛工人运动的组织合并,成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费·捷尔任斯基、尤·马尔赫列夫斯基等曾是它的领袖。
一次大战爆发前,波兰仍处于俄普奥3国的占领之下。俄国占领东部,在那里建立了“波兰王国”。①这个王国加上被瓜分时划归俄国的波兰领土,共53万平方公里,约占原波兰领土的73%。在经济上,波兰王国是3个占领区中最落后的地区。直到一战爆发,它一直是俄国的原材料供应地,仅有少量的加工工业,1901—1913年的10多年间,工业发展迟缓,工厂数仅增加13%。波兰王国虽然主要是农业区,农业也十分落后。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农民缺地无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当时,农村人口的1/4(约150多万人)是无地农民,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不足俄国农民的1/3。
波兰的东南部是奥占区即加里西亚地区,约8万多平方公里,占原波兰领土的11%以上。这里工业比较发达,主要是冶金、采矿、石油和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发展很快。1900—1911年的11年间,新建500多家面粉作坊,200家酿酒作坊,新建了克拉科夫大型碱厂等。随着工厂的增加,工人人数由1902年的3万多人增加到1912年的6万人,即增加了将近1倍。加里西亚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等和富裕农民的经济地位比较脆弱,而中小地主比较强大,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加里西亚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其经济与市场联系十分密切。
波兰的西北部是普占区,其面积为2万6千多平方公里,仅占波兰面积的5%左右。普占区是3个占领区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它是德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迅速。1907年在工厂中作工的人数为85万多人,到1914年已超过100万人。上西里西亚不仅是普占区而且是整个波兰最大的工业中心。那里的工人人数几乎等于整个波兰工人人数的一半。主要工业有采煤、冶金等。波兹南的制糖工业在德国占第3位。但工人的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德国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小时左右。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一战之前,在大波兰①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拖拉机站。农业单产几乎等于俄国占领区的两倍。这里的农民比其他两个占领区富裕。波兹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粮食产量等于波兰王国的3倍。1910年,波兹南地区每千人平均有613头猪,在加里西亚为229头,而波兰王国仅有51头。
大战爆发前,各占领国对待波兰基本上都是推行民族同化政策,不允许任何具有波兰特征的东西存在。
1905—1907年,在俄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在波兰王国掀起了革命浪潮。沙皇政府用恐怖手段血腥镇压城市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派遣讨伐队镇压农村的游击活动。1908年,沙皇政府决定把工人、教会、社会和文化等团体一律解散。大批革命志士被杀害或被流放到俄国的边远省份。另一方面,它对一些反革命的政党采取拉拢、收买政策,把这些政党的领导人选入国家杜马,达到以“波兰人治波兰人”的目的。
在这种形势下,在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和国民民主党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以费·捷尔任斯基和勃·维索沃夫斯基为首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要求大力开展群众运动,并把这一运动同俄国革命紧密结合起来。以国民民主党为首的资产阶级右翼集团则唯恐革命爆发,他们甚至给沙皇写信,请求沙皇镇压群众运动。而以约·毕苏茨基为首的波兰社会党则崇尚个人恐怖手段。
在革命形势的冲击下,1906年波兰社会党内部发生分裂,分别组成以马克西米利安·霍尔维茨①和玛丽亚·科苏茨卡②为首的“波兰社会党左派”和以毕苏茨基为首的所谓“波兰社会党革命派”。
波兰王国的革命浪潮席卷城乡各地。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缩短工作时间;学生罢课要求学校波兰化,不分民族和性别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广大农民要求土地,捣毁地主庄园,反对用俄语作为官方语言,要求建立农村自治法庭和法庭民主化,罢免亲占领者村长的职务等。所有这些,不仅加速了波兰的独立斗争,而且是对俄国工人斗争的有力支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依靠协约国还是依靠同盟国的问题上,在波兰资产阶级政治势力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了两个政治派别。一派是以毕苏茨基为首的所谓“亲奥派”。1914年,毕苏茨基在巴黎的一次社会党人集会上说:“波兰的独立问题只有在俄国被奥匈和德国打败,……才有可能彻底解决。”他主张依靠德奥帝国主义来恢复波兰的独立。另一派是以国民民主党领导人罗·德莫夫斯基为首的所谓“亲俄派”。他认为,日耳曼人不仅对普占区,而且对整个波兰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他说。德国的民族政策是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强大的日耳曼国家,为此,它必须首先夺取波兰。因此,他主张依靠俄国重建波兰的独立。
大战爆发后,波兰成了两个帝国主义集团相互厮杀的战场。瓜分波兰的3个占领国家,为了驱使波兰人民充当炮灰,先后提出了让波兰人民享有“自由和独立”的虚伪口号。1914年8月,德军总司令部发表告波兰人民书,号召波兰人民举行起义,推翻俄国的统治,许诺给波兰“自由和独立”。8月9日,奥匈军总司令部也发表宣言,声称奥波在维也纳城下①有过共同战斗的传统,请波兰人相信“我们首脑的公正和慷慨”,定会使波兰重建“自由和独立”。8月14日,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发表告波兰人民书,号召波兰人民“在沙皇领导下复兴自由的波兰”。俄国的盟国英、法两国则支持俄国的对波政策,竟说波兰问题是俄国的内政。
软弱无能的波兰资产阶级、地主和小资产阶级,依然把重建独立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交战国一方的身上,企图依靠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以罗·德莫夫斯基为首的亲俄派,在华沙建立了所谓的“波兰民族委员会”,企图在战争结束时夺取波兰的政权。由于得不到波兰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一派很快停止了活动,德莫夫斯基等逃往俄国。以毕苏茨基为首的亲奥派,主张波兰应该有自己的军队,训练自己的干部,进行广泛的民主改革,召开立宪议会,建立一个“民主”的或“人民”的波兰。1914年8月16日,毕苏茨基在奥占区的克拉科夫成立了一个“最高民族委员会”,组建了两个兵团,共3个旅,自任第1旅旅长。毕苏茨基率领波兰兵团战士,配合奥德军队开赴波兰王国,参加对俄战争。
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同波兰社会党左派一致认为,不论是奥、德还是俄国在战争中获胜,都不可能给波兰带来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他们号召波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号召波兰工人阶级要与俄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布尔什维克团结起来,砸碎沙皇专制制度的枷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从而使波兰人民获得真正的解放,重建独立的波兰国家。
1915年7月,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波兰兵团的配合下。在东线打败俄军。8月5日,德军攻占华沙,并很快占领整个波兰王国。德军占领波兰北部,奥军占领波兰南部。为了诱使波兰人民继续充当炮灰,1916年11月5日,德、奥两国发表宣言,声称要建立“独立的波兰王国”,但对德奥占领区只字不提。1916年12月6日,德奥当局建立了一个由波兰人组成的所谓“临时国务会议”,任命毕苏茨基为其成员。它并不是波兰政府,只是占领者的一个谘询性机构,因而遭到包括毕苏茨基在内的广大民族主义者和人民的反对。德军控制了波兰战局后,德奥当局于1917年6月强迫波兰兵团效忠于他们,遭到毕苏茨基的坚决拒绝,他愤然退出临时国务会议。波兰兵团的广大官兵也拒绝宣誓。这就是所谓“宣誓危机”。1917年7月22日,德国当局逮捕了毕苏茨基和卡·索森科夫斯基①,把他们囚禁在德国马格德堡监狱。
1916年11月15日,沙皇政府抗议德、奥11月5日宣言,认为这是“干涉俄国的内政”,“践踏国际法”。同年12月2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建立“自由波兰”的伪善口号,其目的在于夺取德、奥占领区,建立“沙皇领导下的统一的波兰”。

独立国家的重建


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对波兰重获独立产生了巨大影响。1917年3月27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向波兰人民发表宣言,宣布要保证波兰人“重建独立波兰的权利”。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宣告波兰人民拥有真正独立的权利。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在1917年3月30日承认“波兰的独立”。但是,它却规定这个未来的独立国家,必须和俄国结成军事同盟。一个弱小的波兰与一个强大的俄国结成军事同盟,这意味着要波兰完全处于俄国的军事控制之下。
由于俄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波兰王国被德国占领,原先亲俄的国民民主党转而投靠法国。1917年7月,该党在巴黎成立以罗·德莫夫斯基为主席的“波兰民族委员会”,并组建波兰军队。这个委员会代表波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依靠法国的帮助使波兰获得独立,以便将来战争结束后打回波兰,建立一个“非革命和非民主倾向的”波兰政府。它主张“恢复波兰的历史疆界即1772年波兰被瓜分前的领土”,反对举行立宪议会。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立即承认“波兰民族委员会”为“波兰的正式机关”。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波兰人民,他们在波兰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加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斗争。在华沙,处于地下状态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总委员会发表告波兰工人书,提出了“打倒战争!”“打倒资本主义!社会革命万岁!”的口号。1918年1月,波兰工人先后在克拉科夫、普什米尔、新采奇、华沙和东布罗瓦矿区等德、奥占领区组织了数10万人参加的罢工和示威游行。罢工者在提出八小时工作制、要面包、停止战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建立波兰国家的口号。罢工期间,在华沙成立了公用事业工人代表苏维埃,要求以苏维埃俄国为榜样、建立工农联合政权,进行社会革命。1918年春天,数万名居留俄国的难民从俄国回到波兰。他们带来了俄国的消息,特别是介绍了波兰工人和士兵参加十月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战的情况,推动了波兰的革命运动。但是,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没有制定出正确的策略,误认为波兰的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将取决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忽视了波兰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口号,因而它在波兰人民中的影响小于波兰社会党革命派和加里西亚—西里西亚社会民主党(这两个政党以后合并为波兰社会党)。


1918—1922年的波兰


1918年8月29日,根据列宁的建议,苏维埃俄国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皇政府与普鲁士、奥地利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同时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同年,苏维埃俄国选派波兰代表参加了俄国与德、奥签订的布勒斯特和约会议,这是波兰被瓜分后第一次派出外交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奥匈帝国的崩溃以及奥地利、德国和匈牙利境内革命运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18年10月,华沙、卢布林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工人再次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奥占区的波兰军民最先解除了奥地利军队的武装,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境。1918年10月28日,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一个地方性政权机构——“波兰清算委员会”。参加委员会的有农民党①、社会党、国民民主党和保守分子。农民党领导人文琴特·维托斯任委员会主席。在波兰王国境内,德、奥当局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摄政会议得不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的支持,只不过是一具政治僵尸。因而组织国家政权的主动权落到了以社会党为首的小资产阶级政党手里。
1918年11月初,波兰各地纷纷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其中主要的有,11月5日在卢布林建立的工人代表苏维埃;6日在波兰南部建立的“达尔诺布热格共和国”,它是由热舒夫省的达尔诺布热格县举行的、有3万农民参加的大会宣布成的地方性农民政权,成立后立即着手分配地主庄园的土地给农民。领导这一运动的是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活动家托玛斯·东巴尔和爱德华·奥肯。11月8日,波兰社会党左派、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以及华沙工会联盟苏维埃统一委员会,共同组织了联合所有工业企业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在短短的时间里,全国各大工业中心几乎都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在一些县则建立了农民代表苏维埃。据统计,当时在波兰王国境内,先后共建立了100多个苏维埃。这是城乡劳动人民建立政权的一种尝试。在工人比较集中的东布罗瓦矿区还成立了工人赤卫队。
1918年12月,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左派召开了合并大会,两党联合组成“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1925年改名为波兰共产党)。它的主要领导人是:阿道尔夫·瓦尔斯基、马克西米利安·霍尔维茨、斯太凡·克鲁利科夫斯基等人。代表大会通过了政治纲领、《致波兰无产阶级宣言》和临时章程。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拥护和支持苏维埃俄国的各项政策,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剥削阶级政权、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任务。它的政治纲领规定了生产资料社会化、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禁止高利贷、反对物价上涨、承认工人代表团和工厂委员会的权力、同苏维埃俄国友好团结等要求。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出版了《红旗》、《群众》、《共产主义者》等刊物,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在东布罗瓦矿区、罗兹、华沙和其他城市,组建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企图通过这一形式夺取政权。由于资产阶级当局的镇压,加上钻进苏维埃内部的波兰社会党右翼分子的破坏和分裂活动,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的纲领未能实现。
1918年11月7日,在奥匈占领业已崩溃的情况下,在卢布林成立了以社会党领导人伊格纳策·达申斯基①为首的资产阶级的“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参加这个政府的有社会党右翼活动家延·莫拉切夫斯基和托·阿尔齐舍夫斯基、农民党“解放派”领导人斯·图古特、尤·波尼亚托夫斯基和农民党“波亚斯特”的代表等。毕苏茨基控制的“波兰军事组织”的代表爱德华·雷兹-西米格威①担任“临时人民政府”的军事部长。“人民政府”宣告波兰为“人民共和国”,宣布公民权利平等,八小时工作制,提出了没收大地主和中等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把某些工业部门收归国有等建议,并许诺把这些建议交给未来的议会审议。这个政府还答应实施失业和老年医疗保险,实施世俗和免费教育,成立纠察队以制止投机,维护社会治安等。


“波兰第一届议会开会”


波兰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轻信了卢布林政府的许诺,以为这个“人民政府”会代表他们的利益,因而支持了它。然而,“临时人民政府”仅仅存在了7天。11月10日,原波兰兵团的首领毕苏茨基从德国的马格德堡拘留地回到了华沙。11月11日华沙光复。卢布林政府立即把自己的政权拱手交给毕苏茨基,并于11月14日停止了自己的活动。克拉科夫“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的领导。11月11日被定为波兰的独立日。遭受123年亡国之苦的波兰人民终于赢得了独立。

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及面临的问题


1918年11月18日,被誉为“天赐神人”的毕苏茨基公开宣布自己为“国家元首”和“军事统帅”。在卢布林政府的基础上,毕苏茨基在华沙组建了以波兰社会党领导人之一延·莫拉切夫斯基①为首的所谓“中左政府”。
华沙政府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下令解散波兰苏维埃,公开反对苏维埃俄国,反对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11月22日,华沙政府颁布一项临时国家法令,宣布波兰为“共和国”,实质上,它是一个军事独裁专政的政府。参加这个政府的只有一个党即波兰社会党,而且是其右翼。1919年初,波兰社会党“革命派”和加里西亚—西里西亚社会民主党合并于以毕苏茨基为首的波兰社会党。波兰社会党“革命派”的首领们在把政权交给毕苏茨基之后,便参加了在野派。
1919年1月16日,毕苏茨基再次进行政府改组,任命伊格纳策·帕德列夫斯基②为政府首脑。1919年1月26日,伊·帕德列夫斯基迫于各在野党和人民群众的压力,匆匆忙忙举行立法议会选举。选举是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进行的,有的地方原奥普占领者的代表竟然也在议会选举中当选。选举结果右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原波兰王国,右派获近半数(45%)的选票,中间派为8%,左派为31%,其他小党派为13%。在加里西亚地区,中间派和左派占优势,中间派获43%的选票。左派为37%,右派仅获得10.5%的选票。以后在波兹南和波莫瑞举行的选举中,右派获得了大多数的选票。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抵制了这次选举。
选举之后,议会颁布了所谓的“小宪法”。这是一个过渡性的宪法条例。“小宪法”宣布:1)立法议会为独立的最高权力机构;2)国家元首是议会的代表及其法令的最高执行者,3)国家元首在与议会协商后组织政府;4)国家元首及其政府对议会负责并向它报告自己的工作。1919年2月10日召开立法议会,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在波兰取得了合法地位。
毕苏茨基 一帕德列夫斯基政府宣布解散人民警察,由宪兵队和军队取而代之(人数为17万人,主要成分是原在法国建立、现已回国的波兰军队)。新政府依靠宪兵队和军队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宣布共产主义工人党为非法,迫害共产党人,反对工人代表苏维埃及其他在野党。
法、英、美、意等国政府迫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波兰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以及世界舆论的压力,同时考虑到他们自己将来在波兰的利益,企图利用波兰作为反苏的前进基地,发表了关于“建立波兰国家”的声明。1919年6月28日鉴订的凡尔赛和约,确认波兰独立。波兰代表帕德列夫斯基和德莫夫斯基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按照和约规定,波兰东部以东布格河即后来的所谓“寇松线”①为波苏边界,西部仅获得波兹南地区和波莫瑞的一部分。维斯瓦河口,格但斯克(但泽)及其三角洲地区,则设立国联监督下的所谓自由市。按照和约规定,上西里西亚、下西里西亚的一部分、瓦尔米亚和玛佐尔地区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问题。(1920年投票结果。上述地区均落入德国之手)战胜国不顾波兰民族利益划定的波德边界,无论从经济上、政治上还是从战略上都有利于德国。波兰的固有领土西里西亚和波莫瑞的大部分仍被德国占领。在北部,波兰仅获得一块没有出海口的、狭窄的半荒芜地带,即所谓“波兰走廊。”走廊两旁都是德国领土,这为日后德国入侵波兰提供了方便。
毕苏茨基一帕德列夫斯基政府对外奉行反苏政策。它把恢复1772年以前的边界,占有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作为重建波兰的重要任务。然而,120多年来,领土变迁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和乌克兰要求独立的呼声很高,无意同波兰合并。1918年11月1日,乌克兰成立了一个“乌克兰民族委员会”,宣布建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该委员会反对与波兰合并,并与波兰发生了武装冲突。1918年11月22日,波军攻占利沃夫城。1919年5月,波军发动新的攻势。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处境岌岌可危。英、法等国出面调停。11月21日,双方达成协议,波兰同意乌克兰人民的自治权,期限为25年。
当时波兰的东部边境地区是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如南边的利沃夫市和北边的维尔诺市就是如此。在农村,地主大多数是波兰人和俄罗斯人,而农民则是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待东部边境地区问题上,各个政治集团之间意见不一。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以毕苏茨基为首,他们从俄国是波兰的主要危险的观点出发,主张支持俄国境内各民族的独立运动,期望这些民族获得独立后同波兰联合,组成以波兰为主的联邦制国家。这一主张首先遭到乌克兰的反对。以罗·德莫夫斯基为首的国民民主党主张实行兼并政策,即把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立陶宛的领土合并到波兰来,把非波兰人同化。
上述两种主张都未能实现。1919年2月,以毕苏茨基为首的波兰政府,为了恢复瓜分前的疆界,实现“从海洋到海洋”(指从波罗海到黑海)的梦想,趁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之机,在法、英、美的支持下,一再拒绝苏维埃俄国关于在和平和睦邻原则基础上建立波苏关系的倡议,发动了对苏战争。毕苏茨基动员了50多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分南、北两路进军,先后攻占布列斯特、维尔诺、明斯克、白俄罗斯全境和西乌克兰等地。1920年4月25日,他被授予元帅称号,开始所谓“向基辅进军”,5月6日攻陷基辅。不久,苏俄红军开始反攻,波军节节败退,红军直逼华沙城下。7月29日,苏俄红军攻占比亚威斯托克城,7月30日在该城市成立以尤·马尔赫列夫斯基和费·捷尔任斯基为首的波兰临时革命委员会。委员会发表了告波兰劳动人民宣言,宣告“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政权成立,这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个工农革命政府。宣言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提出了维持正常生活,恢复工业交通、改革教育事业等措施。它并着手建立波兰红军,在苏俄红军攻占的加里西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也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8月中旬,苏俄红军在通往华沙的要冲地带受挫后开始退却,波兰临时革命委员会也停止了自己的活动。
波军在前线虽然有所进展,但波兰政府已无力继续进行战争了。1921年3月,波苏先后在明斯克和里加举行和平谈判。3月18日,波苏两国鉴订里加条约,确定了波兰东部的新边界。根据条约,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包括其首都维尔诺)仍划归波兰。
重新独立后的波兰领土为38万8千平方公里,人口2,700万。1921年3月17日,波兰立法议会通过宪法,宣布波兰为两院制的共和国。宪法宣布: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应通过议会行使;议会在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和按比例投票的基础上选举产生;波兰语为国语;天主教为国教;公民享有“自由”和“权利”。宪法还规定实行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保护妇幼、分土地给农民等等政策。这样,从1918年开始的重建波兰国家的过程到此结束。
重建后的波兰,基础脆弱,困难重重,危机四伏。
波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全国2,700万人口中,波兰人为1,863万,占69%。乌克兰人为378万,占14%。犹太人为216万,占8%。白俄罗斯人和日耳曼人各为108万,各占4%。斯拉夫少数民族(即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住在东部。日耳曼人住在北部、西部。在这些少数民族中,部分乌克兰人和日耳曼人非常轻视波兰国家。他们数量多、能量大,而且日耳曼人又得到德国当局的支持,从而构成了对波兰的严重威胁。
重建后的波兰面临复杂的国内形势。首要的任务是急需把原来的3个占领区统一起来,不仅要统一法律、教育、货币和行政管理制度,甚至还需要统一交通体系。长期的外国占领和战争破坏,使波兰的许多城镇和乡村被烧毁,工厂缺乏原料和机器,农村缺乏耕畜和工具。75%的波兰居民居住在农村,使得农村人口过剩,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中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单就文化水平来说,水平最高的是普占区,那里已经消灭了文盲,而东部的俄占区,文盲约占60%。
重建后的波兰,国内政治腐败,政党林立,但没有一个政党能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因此,只能建立一个联合政府或所谓的超议会政府,因而内阁更替频繁,政局极不稳定,是一个软弱的国家。
波兰地处苏联和德国两大强国之间。重建后的波兰自称执行“等距离外交”政策,但实际上执行的是亲德、亲英、亲法而反苏的政策。在东部,苏俄政府对毕苏茨基持不信任态度, 对1921年的里加条约所确立的波苏边界不满;在西部,德国对波兰的领土,尤其是对“波兰走廊”和格但斯克早已垂涎欲滴、虎视耽耽。此外,在国界以外的波兰人共650多万,其中150万生活在德国境内,他们中的一些人曾被以后德国利用来入侵波兰。
在上述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波兰,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不断发生,终于在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的闪电战下迅速崩溃。

① 波兰王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凭借军事实力,攫取了原为普奥占领而后被拿破仑法国所控制的华沙大公国领土的大部分,在这里建立起波兰王国,沙皇兼任国王。1915年波兰王国被奥匈军队和德国军队占领。
① 大波兰:波兰历史地名,波兰国家创建时的中心,在瓦尔塔河流域的波兰西部地区,包括现在的波兹南、卡利什、谢拉兹、温奇查、库雅维—布列斯特、伊诺弗洛茨瓦夫等省和多布任地区。
① 马·霍尔维茨(1877—1937),波兰工人运动活动家,波兰社会党左派的领导人之一,后加入波兰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活动家。
② 玛·科苏茨卡(1879—1939),著名波兰革命运动女活动家,参加过1905—1907年的革命,波兰社会党党员,后为波兰社会党左派和波兰共产党领导人。
① 指维也纳解围战。1683年9月12日,波奥军队曾在波军统帅杨·索别斯基三世(后为波兰国王)率领下打败土耳其军。
① 卡·索森科夫斯基(1885—1969)。波兰将军,毕苏茨基亲密合作者之一,参加过1939年9月的波德战争,从1940年起,参加波兰流亡政府,1943—1944年,为流亡政府军事首脑,反对与苏联友好。
① 农民党。1895年在奥占区的热舒夫建立,参加的主要是农民。它的宗旨是反对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1913年以后该党分裂出左、右两派,左派以激进的农民为主,称为“解放派”,右派以富裕农民为主称为“皮亚斯特”派。1931年两派又联合为统一的农民党,反对毕苏茨基的内外政策。
①伊·达申斯基(1866—1936)。波兰社会党右翼活动家,先为加里西亚社会民主党、后为波兰社会党领导人。1918年出任卢布林政府总理,1928年—1930年为议长。
①爱·雷兹-西米格威(1886—1941)。波兰元帅,政治家,1920年波苏战争时的波军统帅,1935年毕苏茨基死后为波兰政府领袖。1939年9月波德战争时任波军总司令,9月17日逃亡国外,1941年潜返华沙后死亡。
①延·莫拉切夫斯基(1870—1944)·波兰政治家,右翼社会党人,1918—1919年为波兰政府总理。
②伊·帕德列夫斯基(1860—1944)·波兰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政治家,1919年为波兰政府总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从事争取波兰独立的活动;一生创作了许多歌剧、歌曲和交响乐等。
①寇松线:1920年波苏战争时,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出面调停,向波苏交战双方提出大致以布格河为界的停火线,因称“寇松线”。该停火线大体是1918年12月巴黎和会波兰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波兰东部国境的临时界线,也基本上是现在的波苏边界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84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北方战争
下一篇: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