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彼得一世改革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30 评论:0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革。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保障俄国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使俄国从内陆国家扩张成濒临海洋的帝国。

改革的历史背景


从十七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初,荷兰、英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欧其他国家的封建经济关系也在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步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据统计,早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毛织品的产值达700万英镑,原煤年产量达300万吨,占同时期欧洲总产量的4/5。荷兰纺织工业发展得也很快。仅在列伊捷一地就有几十家大型手工工场、几百个小作坊,几万名工人。1664年,荷兰全国生产各种布匹达14万4千匹。荷兰的造船业也特别发达,在阿姆斯特丹就有几十家造船厂。
与西欧相比,俄国还极端落后。到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俄国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它的突出标志是封建贵族土地所有制。沙皇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他在莫斯科的世袭领地大约有1万5千多俄亩。贵族也占有大量的土地。在十七世纪最后25年,沙皇分封给贵族的土地上大约有2万1千多农户。大贵族阿·伊·别兹布拉佐夫所霸占的村庄遍及11个县,男女农奴2,500名。与此同时,农民土地不断减少。到十七世纪末叶,俄国中部各县,农民耕地面积比十六世纪减少了20—25%。农民使用土地要为地主贵族提供大量的劳役地租或代役地租。为了满足贵族的要求,1649年,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维奇颁布法典,规定取消寻找逃亡农奴的年限,寻找逃亡农奴成了无限期的。法典还规定,地主不仅对土地有无限期的占有权,而且对农奴及其家庭成员也有无限期的占有权。1649年法典把俄国的农奴制度最终确立和巩固下来。这项法规进一步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和加强了对农奴的压迫。地主对农奴可以随便审讯、打骂、交换和买卖。在农奴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667—1671年著名的斯杰潘·拉辛领导的起义。
俄国在农奴制的统治下,生产十分落后。农村采用三圃制,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犁、木耙。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几乎年年歉收。工业以小手工业为主。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但数量很少,全国总共只有21家。到改革前夕,生铁、弹药、枪支、呢绒、丝绸、纸张,以及绦带等各种工业品、军需品、日用品和装饰品,几乎都要从西欧进口。
工业落后致使军事力量也十分薄弱。彼得继位初期,俄国没有正规陆军,也没有海军。在莫斯科只有2万名射击军。士兵携带家属,战时打仗,和平时期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还有9万名新制团队、7万多名哥萨克骑兵和2,500人的外国雇佣军。军队装备很差,使用火枪,质量低劣。
文化技术方面也很落后。全国绝大多数人口是文盲,在上层贵族统治阶级中间也有许多人目不识丁。国家非常缺乏人才,各方面的专家、技师、军官以至炮手,都要到西欧去聘请。
在这种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彼得一世妄图对外扩张,夺取出海口。这是贵族地主和新兴商人扩大与西欧通商的迫切要求,也是彼得一世的先辈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彼得继位后,立即着手实现这一目标。开始他是沿着索菲亚的南下路线,于1695—1696年,两次进军亚速,企图夺取黑海出海口。后来,他从西欧访问归来,于1700年发动北方战争,以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俄国工业和军事力量极端落后的状况通过这两次战争充分暴露出来。第一次亚速战争和北方战争的第一次战役纳尔瓦战役都是因为俄国没有海军和军事装备极端落后而遭到失败。这使彼得认识到,俄国要夺取出海口,必须改变落后面貌,加强军事实力。
在国内,彼得还面临着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1682年沙皇费多尔病逝无嗣,彼得的异母兄弟伊凡和10岁的彼得同时并立为沙皇,因伊凡头脑迟钝,彼得年幼,由索菲亚摄政。彼得逐渐成年,索菲亚担心政权将落入彼得之手。为了独霸大权,她于1689年煽动射击军,阴谋杀害彼得。这个阴谋没有得逞,她反而被彼得囚禁在修道院里。但是,支持索菲亚的势力时时威胁着彼得政权。1698年,他们趁彼得在西欧访问之机,又利用射击军反对彼得政府。这次叛乱被彼得亲信平息下去。
彼得上台伊始,就面临着两项巨大而紧密相关的任务:对内,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权力;对外,打败土耳其、瑞典,夺取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完成老沙皇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两项“宏伟目标”,彼得一世开始实行欧化政策,大力进行全面改革。

西欧之行


1696年,俄军占领亚速,但没有夺到黑海出海口。彼得派了一个高级使团去西欧。其任务有二:巩固和扩大反土耳其同盟;派“志愿兵”(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同时招聘外国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到俄国传授知识和技术,雇佣军官、水兵、炮手,购买各种武器以及航海器材,等等。
1697年3月2日,弗兰茨·列福尔特、费·阿·戈洛文和普·波·沃兹尼岑率领的250人组成的高级使团从莫斯科出发。其中有35名贵族志愿兵,专门去学习航海、造船和外语。志愿兵共编为三个小队。彼得隐瞒身份、更改姓名,以下士彼得·米哈依洛夫的名义编入小队。他既是使团去西欧学习的普通成员,又是使团的实际领导人。他说自己“是个小学生”,到西欧“是去向老师学习”。
4月初,彼得随同使团到达当时属于瑞典的里加。彼得对瑞典的军事设施发生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参观里加要塞,用望远镜观察军事工事,记录停泊在码头上的船只,统计卫戍部队数字,观看武器装备,而且还测量里加城堡的围墙和画下工事图形。这些行动引起里加城防司令达利贝尔格的怀疑。瑞典当局要求彼得一行立即离开里加。
彼得和使团从里加乘船前往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他同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进行了秘密会谈,并系统地学习造炮技术。普鲁士城防总工程师向他颁发了合格证书,上面写着:“彼得·米哈依洛夫知识丰富,成绩优异,是个出色的炮手。”
8月8日,彼得到达荷兰造船业中心萨尔丹。他参观造船厂,买了一套木工用的工具,亲手进行操作。16日,他到阿姆斯特丹,同10名贵族留学生一起在东印度公司造船厂学习造船。11月中旬,他同留学生一起建造的彼得·保罗号三桅巡洋舰下水。教彼得造船的老师保罗发给他一张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彼得·米哈依洛夫是一个勤奋、聪明、手艺精细的木工,学会了造船和绘图设计。”
1698年1月,彼得一行从荷兰前往英国。11日,来到伦敦。在这里,彼得集中精力学习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他还在捷普特费尔德城的一个造船厂钻研造船理论,绘制英国舰船图样。同时,彼得参观了军需库、高等院校、格林威治天文台、造币厂、天主教堂以及伦敦监狱。他还访问了英国皇家学会,拜访了牛顿和其他专家学者。
6月16日,彼得和使团到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日,彼得同奥皇列奥波利德会晤,双方就结成反土耳其同盟进行了会谈。在会谈中,彼得要求把当时属土耳其的刻赤海峡划归俄国,以控制黑海出海口。奥皇坚决反对,谈判没有取得结果。
7月15日,正当彼得和俄国使团准备启程去威尼斯,突然接到莫斯科罗莫丹诺夫斯基公爵关于射击军叛乱的奏文。彼得决定立即回国。23日,彼得一行到达波兰小城拉瓦鲁斯卡(今属乌克兰利沃夫省),得到叛乱已被平定的消息,便停留下来,同萨克森选帝候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会晤。彼得发现波兰、丹麦等国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发生争端,便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中渔利。为此,俄波双方进行了秘密会谈,在口头上达成了共同反对瑞典的协议。从此,彼得开始改变战略方向,从原来进攻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改为先进攻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
8月19日,彼得和使团到达俄国边境,结束了为期一年半的对西欧的访问。

改革的主要内容


彼得随使团出国访问,受到西欧很大影响。他一心想使俄国全面欧化,完成他对内、对外的“宏伟业绩”。
改革首先从一般风俗习惯开始。1698年8月25日,彼得回到莫斯科。第二天,他亲自用剪刀把来向他祝贺的贵族的大胡子剪掉,不准人们留胡须。1699年2月,在一次宴会上,他把贵族们的长袍剪短,不准人们穿俄罗斯旧式长袍,只准穿西装。同年12月,他实行历法改革,下令改变“创世日”即9月1日过年的俄国传统习惯,用公历即1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
彼得改革的内容很多,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有下述几项:军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内容。他几乎用去毕生的精力建立俄国的正规陆军和创建海军。改革前,他曾做了两件事,为建立正规陆军奠定了基础:其一是,1691年彼得组建了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谢苗诺夫斯基两个“少年游戏兵团”。后来在军事改革中,这两个兵团成了他的正规陆军的核心。其二是,1698年,他解散射击军,把原有2万人的射击军和9万人的新制团队改编成正规军。为了扩大兵源,他取消雇佣制和贵族军队,从1699年开始实行征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农民,贵族和僧侣免服兵役。根据规定,每25户征召士兵1人,每次征召3—4万人。彼得在位期间,共征兵53次,应征入伍人数达284,187人。到1709年,军队改编工作基本完成。
彼得所建立的正规陆军由步、骑、炮、工四个兵种组成,以步兵为主。四个兵种从编制到武器,从大炮口径到军服式样都作了统一规定。步兵继续使用滑膛火枪,新增加了三刃刺刀和榴弹。骑兵除冷兵器外,配备了短火枪、手枪和大军刀。每个骑兵团配备2门榴弹炮和4门臼炮。炮兵配备了重型大炮和4门轻臼炮。彼得政府下令在国家中部地区建立造炮场,在图拉和谢斯特罗列茨克建立两个大型兵工场;每三个教堂取下一口铜钟,铸造大炮。通过这些措施,俄国军队使用了本国制造的武器。在1700—1725年期间,彼得政府建立的兵工场共制造25万多支火枪,5万支手枪,3,500多门大炮。1706—1708年间,每年生产3—4万普特的火药。
彼得多方采取措施培养俄国贵族军官,逐步代替外国军官。1701—1719年,彼得政府先后开办了炮兵学校、军事工程学校、军医学校。1718年,彼得政府设立陆军院,加强中央政府对军队的统一指挥。为了让军官真正具有指挥作战的能力,彼得规定,贵族青年到军队服役必须首先从当士兵开始,然后逐级升为军官,从而打破了贵族一入伍就当军官的旧制度。彼得政府设立了军衔制度,军官分成14级,根据军功任用军官。
为使军队逐步俄罗斯化,1711年彼得政府规定,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任职不得超过俄国军官的1/3。1720年,陆军院发布命令,禁止外国人再到俄国军队中任职。1721年,俄国政府规定,炮兵军官必须从俄国军人中挑选。
1716年,彼得制定《陆军条例》,规定了军队组成、军官义务、军规军纪和军事刑法等。条例要求全体官兵大胆勇敢,意志坚强,能经受得住战争的严峻考验,懂军事艺术,既能进攻,也能防御,能熟练地使用武器等等。彼得十分重视激发士兵的斗志。在1709年波尔塔瓦大战前夕,彼得鼓动士兵说:“你们不是为彼得而战,而是为俄罗斯祖国而战”。这样,到彼得执政末年的1725年,一共组建了130个团的俄国正规陆军,人数达20万人。
彼得认为,“仅仅拥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既有陆军又有海军才能成为双手俱全的人”。他从1695年第一次亚速战争失败以后,就着手建立亚速舰队,自己参加造船。他下令,教会领地上每8千农户集资建一艘军舰,世俗贵族领地上每1万农户集资建一艘军舰。到1696年春,俄国建成了各装有36门大炮的“圣徒彼得”号和“圣徒巴维尔”号舰船、4艘放火船、23艘帆桨大船、30只小船、1,300只平底木船。到1698年,俄国建造了52艘军舰。


彼得堡造舰所
北方战争(1700—1721年)爆发后,彼得创建波罗的海舰队。1701年,他命令在瓦尔霍夫河和卢卡河建造600只平底小船;1702年,在霞西河造了6艘三桅巡洋舰。在1702—1715年期间,俄国共建造25艘战列舰,19艘三桅巡洋舰和298艘其他船只。1711年,枢密院会议通过决议,计划建造装载60门或50门大炮的舰船各10艘,装载26门大炮的三桅巡洋舰6艘,载有12或14门大炮的双桅侦察舰6艘。到1724年,波罗的海舰队实际拥有装载50—96门大炮的战列舰32艘、双桅侦察舰8艘、三桅巡洋舰16艘、帆桨大船85艘、小船300多只。彼得政府为培养俄国海军方面的专门人才,于1701年在莫斯科设立第一所航海学校。1715年,这所航海学校迁移到彼得堡,改为彼得堡海军学院。1718年,彼得政府设立海军院。
对外战争要求彼得进行军事改革,同时也要求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彼得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1701年俄军在纳尔瓦战役失败后,彼得立即在乌拉尔开办了11个炼铁场和炼铜场。他先后开办了呢绒、丝织、制毛、制帆、皮革、造纸以及缆绳和玻璃等手工工场。到1725年,彼得政府所建造的各种类型的手工工场大约有240家。
为给手工工场提供劳动力,1703年,彼得下令把国有农奴编入手工工场。1721年1月18日决定,允许工场场主在不单独转卖的条件下,购买整村农奴。他贷给工场主数以万计的卢布,以解决资金问题。在彼得的扶植下,俄国工业品、军需品以及日用品的生产取得一些进展。俄国一向极度缺乏生铁,1700年全国总共只生产了15万普特,到1725年生铁总产量增加到81万5千普特。1726年出口生铁5万5千普特以上。
彼得为筹集军费和资金,进行了财政改革。从十七世纪末到1718年,彼得靠增加间接税和直接税来扩大军费和资金来源。他巧立名目,强行征收养蜂税、烟囱税、磨刀磨斧税、蓄须税以及灰眼珠和黑眼珠税。但是,这些税收仍不能满足彼得政府的需要。所以,1718年11月26日,彼得政府开始进行人口调查,改征人头税,代替过去按户纳税的办法。据1723年调查结果,全国共有1,400万人口,共中有540万纳税男性居民。根据规定,贵族、僧侣不纳税,地主农民每年每人交纳人头税74戈比,国家农奴交1卢布14戈比,郊区居民每人交1卢布20戈比。征收人头税后,国家预算中直接税总额占总收入的55.5%,从1680年的493,900卢布增加到1724年的4,731,100卢布。1724年,俄国全部税收总数为850万卢布,其中人头税就占460万卢布。人头税使国家税收几乎增加了3倍。
彼得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1724年,颁布了关税法,目的是奖励输出,限制输入,限制西欧工商业同俄国竞争。关税法规定,如果国内某种商品的生产超过了该种商品的输入额,则对这种输入品按其输入价格的75%课税;如果国内某种商品的生产达到了输入额的25%,则对这种商品按25%课进口税。在输出方面,奖励输出制成品,限制输出原材料。以山羊皮为例,输出没有经过加工的山羊皮,征收75%的税;如果输出经过加工的成品,只征收6%的税。通过保护关税政策,保障了俄国工业的顺利发展,限制了西欧工业品与本国产品的竞争。
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政府开办了矿业学校、算术学校和外语学校。1702年底至1703年初,彼得政府创办了俄国的第一份报纸《新闻报》。1710年,简化了俄文字母,采用活字印刷术。1714—1719年,建立俄国第一座博物馆。1724年,枢密院决定筹建科学院。
彼得很重视对政权机构的改革。原国家最高政权机构贵族杜马对彼得实行改革政策非常不满。彼得对贵族杜马也极不信任。他在处理国内外重大问题时,经常不通过杜马,而由他一人决定。由于彼得对杜马采取这种态度,杜马成员人数逐渐减少。1699—1701年期间,贵族杜马成员从112人减少到86人,实际参加会议的人数只有30—40人。到1708年,只剩下8人。贵族杜马名存实亡。
1699年,彼得指定8个亲信组成办公厅,代行贵族杜马职务。1711年3月2日,彼得下令建立枢密院,代替贵族杜马。他亲自任命9个枢密官,全面管理国家经济、军事、行政、司法等各项事务。3月5日,彼得命令枢密院设立督察官,秘密监督各部门的工作。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1718—1720年决定枢密院设立12个院,代替过去职能混乱的80多个衙门,其中以陆军、海军、外交三个院为主。1722年,彼得又设置被称之为“帝王的眼睛”的总督察长的职务,监督、检查枢密院的工作。
彼得还进行了两次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以巩固地方政权。1708年,他把全国划分为8个省,每省设总督1人。总督不仅拥有行政上的权力,而且拥有军权。总督由沙皇任命,直接听命于中央。各省成立了贵族参议会,监督各省总督。1719年进行的第二次地方行政改革,把全国划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50个州,每州又划分成较小的区。各州直属枢密院,州长直接同枢密院联系。俄国第一次建立了比较统一的地方行政机构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彼得在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过程中,还进行了市政、贵族土地继承权和用人方面三项较为重要的改革。
1699年,彼得决定在莫斯科建立商人自治机构市镇局。这个机构协助彼得政府征收税款,同时保证商人在经营中不亏本、不滞销。后来在地方行政改革中,市镇局征收税款的职能由省地方机构所代替。1720年,彼得政府在彼得堡成立市议会,在市议会上讨论市政问题,选举市长。这个机构代表大商人、大企业主的利益,规定商人有自定捐税、建立同业公会等一系列特权。
1714年3月23日,彼得政府颁布“一子继承法”,规定贵族只能把土地和其他不动产传给一个儿子,防止土地分散,进一步巩固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同时,俄国形成了一批没有土地的贵族,他们或到国家机关中去任职,或到军队里服役。这项措施既保护了贵族的经济利益,又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地位。
1722年彼得政府颁布的《官职等级表》把文武官职分成14级。在选拔各级官吏时,打破贵族世袭制度,不凭出身门弟,而是量才使用,论功取士。当非贵族出身的人升到8级时,就可以获得贵族称号。这项措施有利于提高彼得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强军队的战斗力。
彼得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还进行了宗教改革,限制教会占有土地和农奴的数目,第一次使教会服从世俗政权。1701年,他恢复了教会衙门,由世俗官吏,前阿斯特拉罕总督伊·阿·穆欣-普希金任教会衙门的主管。同年,他把教会大部分收入收归国库。1721年,他宣布取消大教长职务,成立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规定教会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局长在世俗官吏中任命。从此,在俄国结束了教会与世俗政权分庭抗礼的局面,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关于彼得一世改革,斯大林曾经指出,“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尝试”。彼得一世进行这种“独特尝试”的目的是要改变俄国极端落后的状况,以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同反改革派的斗争


彼得一世改革触犯了世袭贵族和教会的切身利益,引起了旧贵族和反动僧侣的不满。改革自始至终是在同反改革派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处理皇太子阿列克塞案件使这场斗争达到高潮。
阿列克塞生于1690年,是彼得一世和他的第一个妻子叶夫多基亚·洛普辛娜的儿子。他从小不和彼得生活在一起,彼得不喜欢他的生母,父子之间一直很不融洽。反对改革的旧贵族和神甫们紧紧聚集在阿列克塞周围,形成一个“太子帮”,经常向皇太子灌输仇视改革的情绪。他们企图利用阿列克塞反对彼得改革。
阿列克塞充当了反改革派的总代表,表示一旦他当了沙皇,就解散军队、毁掉海军,恢复祖先施行的旧秩序。彼得一世多次争取皇太子支持改革事业。他置若罔闻,不听劝阻。彼得向阿列克塞严厉指出,如果不愿继承自己的改革事业,就要他出家,去当牧师。阿列克塞在密友基金的策划下,行韬晦之计,表示不继承皇位,愿当牧师。
1716年,阿列克塞逃到维也纳,请求奥皇查理六世援助,夺取帝位。查理六世把他窝藏在那不勒斯高山上的圣·哀里莫城堡里。1717年,彼得派心腹、富有经验的外交家鲁勉采夫和彼得·托尔斯泰到奥国交涉,要求奥皇交出阿列克塞。9月,他们见到了皇太子,面交了彼得命令他回国的亲笔信。彼得在信中说:“如果不回国,就以叛徒论处”。1718年1月,阿列克塞回到莫斯科。
在莫斯科期间,彼得亲自审问了阿列克塞。3月,阿列克塞和他的同谋者被押送到彼得堡,继续受审。6月24日,彼得政府组成127人的最高法庭,宣判皇太子犯了借助外国军队,企图阴谋暴动,颠复国家政权,篡夺皇位罪,处以死刑。6月26日,阿列克塞死于彼得·保罗要塞狱中。其他同谋者,有的被判处死刑,有的被流放和监禁。反改革的太子帮遭到了失败,彼得政权得到巩固,改革得以继续进行。
1722年2月,彼得为避免阿列克塞事件重演,宣布“取消长子继承权”,规定今后由沙皇自己逃选满意的继承人。

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


对彼得一世学习西方,实行改革,从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维护专制政体的俄国贵族历史学家尼·米·卡拉姆辛说,彼得一世实行欧化政策,进行改革,是“丢掉了民族精神”。斯拉夫派代表伊·基列耶夫斯基谴责彼得走西方的路“是错误的和危险的”。西方主义者代表波·卡达耶夫同斯拉夫派的观点完全相反,认为彼得学习西方、实行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他说:“在彼得以前,俄国是野蛮的、愚昧的,或者说,纯粹是一张白纸,只有彼得才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了图画”。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赫尔岑、杜勃罗留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把彼得改革看成是革命,认为彼得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1903年,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党在庆祝建都200周年的传单里写道:“彼得改革给自己当时的时代带来不少好处”。
斯大林指出:“彼得大帝为了提高地主阶级和发展新兴商人阶级是做了许多事情的。彼得为了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是做了很多事情的”。斯大林同时也指出,彼得“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正因为彼得改革的这种阶级局限性,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和其他劳动人民对它的改革进行了反抗。1705年,爆发了阿斯特拉罕起义;1707—1708年,布拉文率领哥萨克举行起义;1705—1711年,乌拉尔地区少数民族巴什基尔人在季尤麦伊和伊曼-巴梯尔领导下举行起义。彼得派军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彼得改革是在极端落后的农奴制条件下进行的。他开办手工工场使用的劳力、资金,建设军队征召的士兵、使用的军费,以及开凿运河和兴建彼得堡等,都是农奴承担的。所以,他不会也不能废除农奴制度。1721年,他发布命令说,对农奴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来出卖”。在彼得改革后,俄国既没有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也没有建立起象西欧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于西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但是,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的发展具有进步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马克思曾指出:“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彼得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保护了俄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成长。彼得改革是俄国近代化的开端。他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他的先辈米哈依洛维奇时期,在费多尔和索菲亚时期,都是不曾有过的。列宁曾明确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进步性。

① 射击军又称特种常备军,1550年伊凡四世建立。射击军终生服役,由国家供给武装和少量粮饷。
② 新制团队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建立。新制团队士兵由征召而来,武器和装备由国家供给,平时士兵从事自己的职业,每年秋后,集中训练一个月。
① 索菲亚是彼得一世同父异母的姐姐。
② 费多尔是彼得一世同父异母的哥哥。
① 彼得政府对乌拉尔地区少数民族巴什基尔人征收了72种税,其中一种是黑眼珠税和灰眼珠税。长黑眼珠的人交2个阿尔登(俄国旧铜币,1阿尔登相当于3戈比)、长灰眼珠的人交8阿尔登的税。
① 贵族杜马:沙皇俄国中央和地方谘议机关。十五到十七世纪俄国贵族谘议机构。
①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
① 斯拉夫派:俄国十九世纪三十到七十年代哲学和社会思想的派别。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反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特别反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学说和唯物主义哲学,更抱敌视态度。他们认为俄罗斯有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
② 西方主义者:俄国十九世纪崇拜西欧者。
③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298页。
④ 同上书,第29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47页。
② 《列宁全集》第2卷 第150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84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北方战争
下一篇: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