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柏林会议与西方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210 评论:0

1884年11月15日,欧美列强的代表在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主持下,举行了柏林会议。这次会议原是为了解决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侵占非洲刚果河盆地(即今扎伊尔)问题而召开的。结果,它却成了西方列强对非洲进行大瓜分的分赃会议。此后,列强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接着就发动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884年前列强在非洲的角逐


自十五世纪末新航路发现直到十八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列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为了掠夺非洲黄金,贩卖黑人奴隶,进行多次商业战争,占领了非洲大陆沿海一些地方及岛屿,建立了早期的殖民据点。1876年前后,西方列强在非洲沿海一带所占殖民地的面积,达到全非洲土地面积的10.8%。非洲大陆已被殖民主义势力所包围。
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欧洲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此以前,它们已将亚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瓜分殆尽,这一时期就把非洲当作瓜分的目标,加紧了激烈的角逐。
还在1876年,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非洲的主要探险活动有了结果①,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便发起召开所谓“国际地理学会议”,扬言要讨论“开化非洲所应当采取的最好方法”。当年9月12至19日,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英、法、德、意、葡、比等国的地理学家、探险家以及美、俄、奥匈帝国的代表共35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在进行科学考察和传播文明的幌子下,决定成立“国际中非考察与文化协会”(简称“国际非洲协会”),利奥波德二世被选为会长,协会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各国分别设立委员会。后来,除英国外,各国都设立了这样的机构,并纷纷派人到非洲进行探险侵略活动。其中比利时委员会最为活跃。1878年11月,比利时成立了“上刚果研究委员会”②,利奥波德二世从银行资本家筹措约100万法郎基金支持该委员会,并将它改组为一个实行殖民侵略计划的垄断资本合股公司。布鲁塞尔会议实际上是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序幕。
利奥波德的侵略目标在刚果。在布鲁塞尔国际地理学会议开幕词中,他鼓动列强对非洲中部发起一次“十字军远征”,公然宣称“打开地球上唯一尚未进入的地区,并使之文明化,冲破笼罩着当地全体居民的黑暗,我敢大胆地讲,这是一次十字军远征,这次远征与我们这个进步的时代是很相称的”。可是,列强并未联合发起十字军远征,而是互相争斗。利奥波德二世与英籍探险家斯坦利勾结,抢先入侵刚果。
斯坦利在非洲的探险活动,特别是发现刚果河以南盆地物产丰富的消息,早就使利奥波德二世垂涎欲滴。1871年1月,利奥波德派遣两名特使与斯坦利在法国马赛港会见,不久又在巴黎进行密谈。斯坦利答应“在利奥波德指定的非洲任何地方工作5年;在合同期间,未征得国王事先同意,不公布任何消息,不举行任何报告会”。
1879年1月,斯坦利从比利时上刚果研究委员会领到经费,带领一支探险队,先去桑给巴尔,再转回刚果河口,乘5艘小船溯河而上。他所到之处,威逼利诱,骗得部落首领们订立450多个条约,还建立了22个商站,后来,利奥波德二世以国际刚果协会的名义占领刚果盆地各部落居住区。
斯坦利的扩张活动引起了西欧列强的警觉和嫉妒。1875—1878年,法国军官布拉柴率领一支探险队由奥戈韦河上行到刚果河流域。利奥波德二世想收买他,但未成功。1880年,布拉柴在法国政府支持及资助下,再度侵入刚果河流域,与斯坦利进行竞争。1881年11月底,斯坦利到达刚果河下游,发现北岸飘扬着法兰西的三色旗,那是布拉柴1880年9月建立的据点(即今布拉柴维尔)。斯坦利在南岸安营扎寨,建立据点,这就是后来的利奥波德维尔(即今金沙萨)。
1882年,法国宣布建立“法属刚果”殖民地,限制利奥波德二世和斯坦利向北扩张。同年,占有安哥拉的葡萄牙殖民者也向比利时当局提出抗议, 并求助于英国。 1884年2月,英葡订立条约:英国承认葡萄牙在刚果河口的“主权”,葡萄牙则承认英国在刚果河口地区享有商业特权。为此,法国和利奥波德二世向英、葡提出抗议。
为了缓和与法国在欧洲的矛盾,德国也与法国联合起来,抗议英葡条约。英葡条约尽管在1844年4月被宣布作废,但刚果问题变得复杂化了。
此时,利奥波德二世及其助手们开展了紧张的外交活动。他的一位得力助手、国际非洲协会秘书长兼比利时分会主席施特劳赫在向美国驻利比里亚公使游说时说:“在中非的心脏地区建立比利时保护之下的黑人国家,类似利比里亚共和国的建立,是人道主义的。”1884年4月22日, 美国承认国际非洲协会的旗帜是一个拥有主权的友好国家的旗帜。
利奥波德二世的助手还以“贸易自由”的许诺来说服德国支持他们在刚果地区的活动。俾斯麦于1884年6月27日在德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上宣布,只要能预先得到一个给予德国人的贸易自由的条约,他便支持建立刚果自由邦的计划。
比利时同法国的矛盾虽然极其尖锐,但为了对付强敌英国,利奥波德二世也竭力拉拢取悦法国。施特劳赫在给法国总理兼外长朱费尔的信中表示:国际非洲协会不会向任何强国让出它在刚果和奎卢阿—尼阿里流域建立的据点和占有的领土,但如果协会不得不放弃它的所有权,协会将给法国以优先权。
利奥波德二世在争取到一些国家承认其在刚果的权益后,就威胁说:“如果不让(国际刚果)协会的领地与海洋沟通,(协会)便从该地撤出,让无法和解的竞争者彼此正面交锋。”他竭力利用列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自己捞取好处。由于利奥波德及其助手的活动,1884年11月8日,即柏林会议正式开幕前一星期,德国政府承认国际刚果协会的主权。随后,这一主权相继为英国(12月14日)、意大利(19日)、奥匈帝国(24日)、荷兰(27日)、西班牙(1885年1月7日)、俄国和法国(2月5日)、瑞典和挪威(2月10日)、葡萄牙(2月14日)、丹麦和比利时(2月23日)所承认。
在1884年,引起国际纠纷的不仅有刚果问题,而且还有埃及问题,苏丹问题,马格里布问题,“非洲之角”纠纷。
1875年,英国迪斯累利政府抢先购进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埃及股份,英、法之间的矛盾加深。1882年,英国出兵打败埃及爱国者奥拉比领导的抗英斗争之后,建立了殖民统治。英、法在埃及的矛盾更加尖锐。
1874—1885年间,由于英军侵入苏丹,镇压苏丹马赫迪领导的民族起义,东北非洲的局势变得更严重而复杂。自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法、英、意三国相继入侵“东非之角”索马里沿岸地带,分别在那里建立了“保护地”。1881年,法国强占了突尼斯;摩洛哥也变成了美、英、法、西等国争夺的目标。在马达加斯加,英、法势力激烈竞争。
总之,1876—1884年间,西方列强在非洲沿海和内地展开了全面、激烈的争夺。到1884年底柏林会议召开前夕,它们已侵占了非洲领土的25%。

柏林会议


正是在这种互相角逐、互不相让的形势下,由德国宰相俾斯麦充当“调解人”,列强代表在柏林举行会议。会议从1884年11月15日开始,至1885年2月26日结束, 历时104天;参加国有英、法、德、比、荷、葡、意、奥匈、西、俄、丹麦、瑞典、挪威、美国和土耳其15国①。 国际刚果协会因尚未得到正式承认,所以只派观察员列席会议。名义上,与会国均有权参与决定国际非洲协会在中部非洲的领土占领和进一步划分殖民地的原则问题。实际上,一切仍由大国来操纵解决。
德国在普法战争之后,特别是完成产业革命之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俾斯麦已将他的主要注意力,从同法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转向海外, 要同英、法等国争夺“阳光下的地盘”。狡黠的俾斯麦抓住英、法、比、葡等国在刚果河流域的矛盾,以调解人自居,提议在柏林开会予以解决,并成为会议的东道主, 为德国在非洲的扩张铺垫了基石。他在会议开幕词中说:“召开本次会议的帝国政府相信,所有受到邀请的政府都希望,通过打通同这一大陆内地的贸易,向居民提供学习条件,对宣传有益知识的传教会和各种事业进行鼓励,以及准备消除奴隶制,尤其是贩卖黑人等方式,使非洲土著与文明相结合。”这番冠冕堂皇的话多少也道出了与会国瓜分非洲的真实目的。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基本上就是在1884—1890年间形成的。
在柏林会议上,与会国家的争斗十分激烈。以德、英、美等国为一方,它们对刚果同样怀有野心,但在刚果未占有领土,因而强烈主张在刚果河流域尤其河口地区实行自由贸易。以法、葡为另一方,在刚果地区占有领土和权益,它们极力反对在其占领区实行自由贸易。
利奥波德二世善于审时度势,在幕后操纵所有的会谈。方法之一是通过有最熟悉刚果问题的人参加比利时代表团,例如该代表团秘书是在开发刚果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埃米尔·班宁;方法之二是通过一些代理人进行必要的联系,美国代表团中的斯坦利和桑福德就是国际刚果协会的两个代理人。利奥波德二世一再保证,国际刚果协会主张在刚果地区实行自由贸易。他的保证得到德、英、美及多数与会国家的赞许和支持,这些国家认为,比利时国小力弱,与其将刚果交给法、葡,不如交由利奥波德二世统治更好些。就这样,利奥波德二世在“鹬蚌相争”中成了得利的“渔人”。刚果被赐给利奥波德二世。
俾斯麦在刚果问题上采取了促成法、比妥协以抵制英、葡结盟的策略。他听任利奥波德二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在会外进行交易,达成协议。起初,法国代表提出了对刚果河整个右岸以及左岸部分地区的要求。俾斯麦反对这一要求。英国也不同意。在德、英两国的压力下,法国代表只好撤回自己的要求,承认国际非洲协会对刚果河地区的领土权利,只要求在协会万一出卖这块领土时给法国以优先购买权;协会同意法国占有刚果河以北和以西地区,惟刚果河口除外。至于葡萄牙,协会同意它占有刚果河口南岸地带,并保有北岸“飞地”卡奔达,但须将河口以北36公里地区划归协会。
会议期间,协会先后与英、意、奥匈、 西、 俄、瑞典、挪威、丹麦、比利时达成协议。这些协议的内容大致相同,即各国承认国际非洲协会对刚果的主权; 协定中并无“国际共管”的约束条件。这样,利奥波德二世便把刚果盆地变为个人占有的所谓“自由国”。
利奥波德二世在柏林会议上取得的胜利, 使比利时全国“感到局促不安”,以致议会在表决时,“如果不是无可奈何,也纯粹是出于礼貌。它只是表明‘刚果的冒险事业’是国王个人的事情,而比利时概不承担任何费用和责任。”议会声明兼并刚果完全是利奥波德个人的事。
1885年2月16—24日,柏林会议讨论和通过《最后议定书》,计38条, 6万多字。第一章是“关于在刚果河流域、河口和附近地区贸易自由及有关事项的共同声明”。第一条载明:“各国贸易在下列地区将享受绝对自由:1、刚果河流域及其支流的各个地域……2、从南纬2°30′纬度圈到罗格河口的大西洋沿海地带。3、从刚果河流域上行……到印度洋地区”。第二条规定:“各种旗帜,不分国籍,均可自由在上述领土的沿海地带,从各该地带流出入海的各河流,刚果河各水域及其支流,包括湖泊在内,这些水域沿岸的港口,以及……为了联通水运而建立的各种运河……在第一条所载的领土内,通行无阻。”第四条规定:“所有输入这些领土的货物一概免除进口税和过境税”。第五条规定:“任何一国,不论正在或将要享有上述领土上的最高统治权,皆不应在上述有关贸易方面取得任何独占权利或各种特权。”
《最后议定书》的第四章是关于“刚果河航行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刚果河的航行,包括任何一个支流和河流,应对各国商船完全自由开放……凡载有各国臣民和悬挂各国旗帜的航行,在一切方面,均应在完全平等基础上行事。”
柏林会议集中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列强进一步瓜分非洲的原则,其结果载入《最后议定书》第六章:“关于在非洲大陆沿海取得新领土足以被认为实际有效占领的主要条件的宣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十四条,它载明:“任何国家,如在其现有属地以外,今后再占领非洲大陆沿海的一块土地,或过去尚无此等属地,而今后将进行占领之任何国家,以及在非洲大陆已领有被保护国之国家,均应在进行新的占领时,分别通知本议定书之其他缔约国,以便彼等在必要时得以提出彼等之权利主张。”这就是所谓“有效占领”原则。第三十五条申明,本议定书缔约国今后在非洲大陆沿海地区占有领土时,要“根据规定的条件,保证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
《最后议定书》还规定,上述原则适用于尼日尔河流域,但由英、法当局实行“保证”。
柏林会议的议定书还讲到禁止奴隶贸易、改善非洲人生活等问题,但空洞无物,毫无保证措施。
柏林会议后,为了禁绝非洲内地的奴隶掠夺和贩卖,1889年由英国发起,法、德、比、意、西、葡、荷、奥匈、俄、瑞典、挪、美、土耳其、波斯、桑给巴尔以及“刚果自由国”的代表又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非洲废除奴隶制度和取缔奴隶贸易,禁止猎奴和陆上运奴,在海上搜捕贩奴船。布鲁塞尔会议实际上是柏林会议的继续,因为列强要利用“人道主义”旗帜去进一步侵略和瓜分非洲内陆地区。

西方列强对非洲的彻底瓜分


柏林会议《最后议定书》一经签字,俾斯麦就根据议定书第三十四条之规定通知各国:德国已占领“东非”。原来,这是德国探险家彼得斯在桑给巴尔素丹国所属巴加莫约港附近骗得部落酋长承认的“保护地”。1885年2月,德属东非公司接管了这些保护地, 5月间又扩大到维图地区。
在东非的角逐中,英、德最为激烈。桑给巴尔和坦噶尼喀沿海一带是印度洋航路和通向东非内陆的战略要冲,英、德双方都竭力夺取。俾斯麦先前宣布“有效占领”的巴加莫约一带保护地,原有15万平方公里,1890年扩大到坦噶尼喀全境,还包括卢旺达和布隆迪在内。
这时期,英国借口禁止奴隶贸易,经常干涉桑给巴尔素丹国的内政。到1890年,它宣布对桑给巴尔实行保护制度。
德国同英国争夺东非的结果是于1890年订立“赫耳果兰条约”。根据这项条约的规定,德国承认英国对桑给巴尔的保护权;放弃原有对肯尼亚塔纳河河口维图一带以及布干达的保护权;放弃对尼亚萨兰(今马拉维)的领土要求;并与英国划定了多哥—黄金海岸的边界。英国则承认德国占有坦噶尼喀,德国在西南非洲(纳米比亚)东北角上占有一条宽约20英里而伸展到赞比西河上游的狭长地带(卡普里维)。英国还把北海上的赫耳果兰岛让给德国作为海军基地。
1895—1896年间, 英军侵入肯尼亚和乌干达内陆,建立了所谓的“英属东非”保护地。东非已被瓜分完毕。
葡属莫桑比克和安哥拉殖民地领土在柏林会议后,从沿海一带扩大到内陆地区。按照“有效占领”的原则,葡属安哥拉1885年同刚果自由国,1886年同法属刚果,1886年同德属西南非洲,1891年同英属赞比亚签订了边界条约。在莫桑比克,葡萄牙人遭到各部落人民长期激烈的抵抗,直到1910年才基本上征服全境。
1894—1895年,利奥波德二世以“反对奴隶制度和奴隶贸易”为理由,派遣雇佣军去苏丹西南部的加扎勒—尼罗河上游省区,帮助英国殖民军镇压马赫迪起义。虽然遭到挫败,英国还是把加扎勒河省区,连同阿伯特湖区、马哈吉港租借给刚果自由国。当时,英国正计划打通从南非开普殖民地到埃及首都开罗的走廊,恰好利用刚果自由国代管上述地区。1896年,英国殖民军侵占苏丹全境,双方划定了苏丹—刚果的边界。
与此同时,英、法、意三国殖民势力侵入“非洲之角”,把索马里一分成三。1884年,法国侵占奥博克和吉布提,之后在这一带建立“法属索马里”。1887年,英国以红海北岸的亚丁港为基地,进占索马里北部,建立“英属索马里”。1889年,意大利在索马里南岸的奥比亚港登陆,强迫当地部落接受保护制度,到1894年建立了“意属索马里”殖民地。
在非洲东北地区,意大利企图吞并埃塞俄比亚帝国。1896年3月1日,意大利远征军在阿杜瓦战役中被埃塞俄比亚军民打败。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放弃以前侵占的土地,同意不得将厄立特里亚地区转让给他国,并赔款200万美元。英国未能达到由它控制尼罗河上游的要求,只得在1897年与埃塞俄比亚划定英属索马里的边界。法国为了抵制英、意的扩张,在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中,对埃塞俄比亚表示友好,提供军火援助,借此换得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修建铁路的特权①,控制埃塞俄比亚的出口贸易。
柏林会议后,法国计划打通从佛得角到红海的走廊。它与英国和刚果自由国的争夺激化了。根据柏林会议《最后议定书》,法属刚果与刚果自由国的边界是划在刚果—乌班吉河。至于刚果河上游以及尼罗河河源地区(在苏丹西南部),并未订约划界。1896年,法国马尔尚上尉率领由8名法国军官和120名非洲士兵组成的远征军,从刚果出发,沿乌班吉河—韦累河向东跋涉5千公里,于1898年7月12日到达苏丹南部尼罗河上游的法绍达村(今科多克),升起了法国的国旗,表示“有效占领”。当时,英国基庆纳将军已侵入恩图曼—喀土穆地区。他得到法军占领法绍达的消息,便率军南下,9月18日抵达法绍达,强令法军撤走。马尔尚表示未接到本国命令之前,决不撤离。英法两军对峙。这就是“法绍达危机”。法军劳师远征,孤军深入,毕竟敌不过英国在苏丹西南的势力。法国政府不得不下令马尔尚撤军。1898年11月3日,法军撤出法绍达。1899年3月21日,英、法发表共同宣言。法承认苏丹南部和白尼罗河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英确认苏丹以西的赤道非洲是法国势力范围。1909年,两国立约划界,划定了苏丹以西的边界。1910年,法国建立了“法属赤道非洲”殖民地,包括加蓬、中刚果、乌班吉—沙立,与法属西非殖民地联成一片。
在刚果自由国南部,除刚果河口地区已按柏林会议裁决划定法属刚果与葡属安哥拉殖民地的边界之外,1891年5月,刚果自由国和葡属安哥拉瓜分了隆达部族居住区。利奥波德二世支持“加丹加公司”抢占了姆西迪部落住地的铜矿,把刚果自由国的边界扩大到英国所占的赞比亚北部。到1911年,英国与比利时订条约,划定了英属乌干达和比属刚果①的边界。
柏林会议后对西非的瓜分,主要在英法两国之间进行。法国先后夺取了达荷美(今贝宁,1894年)、马里(1895年)、几内亚(1895年)、尼日尔(1897年)、塞内加尔内地、上沃尔特(1896—1909年)、今毛里塔尼亚全境(1912年)、象牙海岸内地,以及乍得一部分。英国侵占冈比亚、尼日利亚内地和塞拉利昂全境(1896年)、黄金海岸(今加纳,1897年)。1898年6月14日,英法两国订立巴黎条约,确认了彼此侵占的领土,从而结束了在西非的争夺。
在西非,德国先后割取多哥(1884年)和喀麦隆(1884—1902年)。西班牙占领了里奥·德·欧罗(今西撒哈拉南部)和赤道几内亚。葡萄牙占有葡属几内亚(今几内亚比绍)。
在南部非洲,英国、德国的争夺趋向白热化。1885年,英国殖民军已侵占贝专纳(今博茨瓦纳)全境,建立了保护国。1888年2月,罗德斯强迫南非的恩德贝莱酋长洛本古拉将马绍纳兰的全部矿权“租让”给英国。1889年10月,在英国政府和金融资本家的支持下,罗德斯成立了“南非公司”。该公司享有“特许权”,可以在南非地区擅自订约、立法、修路、开矿、分配土地、设立银行与警察等。
1884年,德国同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订立商约。以克虏伯公司为首的德国工业垄断组织开始为德兰士瓦提供铁路投资和设备。德国各大银行也在德兰士瓦设立分支机构,它们完全控制了布尔人的军火工业。1886—1896年,德国对德兰士瓦的出口贸易额从30万英镑增至1,200万英镑,10年中增加40倍。1890年,德国已侵占从葡属安哥拉边界到奥兰治河的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全境。
英国在南非的扩张遭到布尔人的激烈反抗,并诱发了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布尔人虽然被打败了,但是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就同布尔人联合起来,1910年建立一个继续统治黑人的政权——南非联邦①。


帝国主义瓜分下的非洲(迄1914年)


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又进行了重新瓜分非洲的斗争。1900年,列强已侵占非洲土地的90.4%。到1912年末,竟占96%。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形式上保持独立外,整个非洲沦为殖民地。列强在非洲所占殖民地的比例是很不平衡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情况大致如下①(单位:平方公里):

国 别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与本国相比
英 国9.020.92030%大37倍
法 国10.387.52135%大18.8倍
德 国2.447.0188%大6.8倍
意大利2.397.2067.9%大7.9倍
比利时2.345.8097.9%大77倍
葡萄牙2.061.7206.9%大20倍
西班牙330.0001% 

① 参阅《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分册《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探险活动》一文。
② 1882年改称“国际刚果协会”。
① 有的书上说是14国,即荷兰没有参加。
① 这条铁路线从吉布提修到哈拉尔,预定于1915年延长到亚的斯亚贝巴。
① 1908年比利时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利奥波德二世统治的刚果自由国接管,改称“比属刚果”。
① 参阅《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四分册《英布战争》一文。
①关于列强在非洲所占殖民地面积,各书数字略有不同,这里根据杨人楩教授的《非洲通史简编》第274、276页所引材料。
②参阅《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05页。
③参阅《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四分册《两次摩洛哥危机》一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83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