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奥匈帝国的建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28 评论:0

奥匈帝国是1867年根据奥地利、匈牙利统治阶级间的协议,在奥地利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二元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虽各设政府和议会,但外交、国防、财政等重大问题需帝国政府统一办理。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和帝国元首。
奥匈帝国建立后, 利用两国地主资产阶级的联盟, 加紧镇压帝国内部的民族解放运动及革命运动。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国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帝国在1918年终于瓦解, 建立起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部分领土归还波兰和南斯拉夫。

匈牙利民族的新觉醒


奥地利和匈牙利位于欧洲中部内陆。十四世纪末, 奥地利已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公国之一。从1438年起, 奥地利的统治家族哈布斯堡开始当选为帝国的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凭借它在帝国内的统治地位大肆向邻国扩张。
匈牙利自十五世纪末, 开始受到已侵入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土耳其的威胁。1526年8月,匈军在莫哈兹被入侵的土军击溃,被迫寻求奥地利的保护。奥趁机向匈施加压力,要求由哈布斯堡的斐迪南一世任匈牙利国王。由于匈牙利中部落入土耳其手中,所以奥地利只统治了与其毗邻的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
1683—1699年奥土战争以土耳其失败结束,土耳其人被逐出匈牙利。1699年匈牙利正式并入奥地利版图。奥地利军队长期驻扎在匈牙利境内,匈牙利国王由奥地利人担任,世袭相传。在奥地利帝国专制主义统治下,匈牙利人民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
为了长期稳固地统治匈牙利,奥地利帝国大肆推行移民政策。十八世纪初,德意志南部、下奥地利和蒂罗尔操德语的居民,大批向匈牙利南部迁移。1740年玛丽亚·特莱西娅即位后,移民进一步增加,1763年达5万余人;约瑟夫二世在位期间(1780—1790年),又有10万余人移往匈牙利南部。帝国政府为鼓励移民,加速实行日耳曼化,对移民实行优待政策,如发给迁移费、筑房木料、牲畜和农具等,同时宣布在若干年内可以免收赋税,土地可以继承,宗教信仰自由等等。德意志移民在匈牙利南部开设工厂或作坊,雇佣匈牙利人及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从事繁重的劳动。
奥地利帝国摧残匈牙利民族文化,禁止任何民族文化活动,同时规定德语为官方语言。匈牙利民族凡是从政和经商者都必须学习德语。
在经济上,匈牙利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没有自己的货币,不能独立地进行对外贸易,无权征收赋税。匈牙利不允许建立自己的军队,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奥地利统治阶级手中。约瑟夫二世将象征着匈牙利民族独立的斯特凡王冠强行运到维也纳,存入帝国金库。匈牙利当时虽仍保留议会,但形同虚设,无权决定任何国家大事。从1812年起的13年间,规定3年召开一次的议会一次也没有召开。
匈牙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长期受奥地利帝国的控制,严重阻碍了匈牙利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奥地利产业革命开始, 手工劳动逐步向机器生产过渡, 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四十年代初, 奥地利帝国已有135家工厂, 纺纱业尤其发达, 工人达数万人, 全国已拥有90万支纱锭。1841年,奥地利工厂中已有231台蒸汽机, 达2,939匹马力。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运输业。1833年多瑙河轮船公司成立。1822年国家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 1840年铁路长度达144公里, 铁路干线从的里雅斯特伸展到汉堡、奥斯坦德和哈佛尔, 直至北海和大西洋岸边, 将帝国内彼此隔绝的地区联系起来。
这时, 奥地利帝国对匈牙利的统治和压榨进一步加强, 把它变成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匈牙利被强制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每年向奥地利输出大量的谷物、面粉、牲畜、蛋品、羊毛和烟草。工业仅局限在农产品加工方面, 如葡萄酒酿造业。奥地利还通过不平等的关税制度破坏匈牙利民族经济的发展。对从匈牙利运入奥地利的商品征高关税, 但奥地利运入匈牙利的产品却享受优惠的关税待遇。奥地利各类工业产品,如机器、皮革制品、木材制品, 尤其是纺织品大量倾销匈牙利。
奥地利的殖民统治妨碍匈牙利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积累。尽管如此, 在欧洲资本主义向匈牙利的渗透和影响下, 匈牙利的资本主义也在缓慢地发展着。十九世纪初, 匈牙利纺织、铸造、采煤、商业有较大发展, 1841年, 匈牙利煤的开采量在奥地利帝国境内占第四位; 1846年, 匈牙利已有875家手工工场; 同年,商人由1828年的9,018人增加到21,512人。从四十年代开始,在佩斯和瓦茨、索普罗和威聂尔—涅丝达德特、佩斯和索尔诺克之间还修建了铁路。
匈牙利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匈牙利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中小贵族和地主阶级,这时分成温和派和激进派两个派别。温和派以鲍詹尼为代表, 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激进派以科苏特为代表,要求彻底废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进行资产阶级改革。1841年,科苏特创办《佩斯消息报》。他在报上撰文主张把匈牙利变成单独的关税区,以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1843—1844年,他在匈牙利议会中积极宣传这一主张,使议会通过实行保护关税的议案。奥皇粗暴地否决了这一议案。他又建立起保护关税协会,抵制奥货,同时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新的政治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独立的、统一的、由匈牙利人自己管理的国家。
匈牙利资产阶级要求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建立一个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独立国家。资产阶级激进派甚至提出建立共和国的要求。但是,匈牙利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使它同奥地利帝国在各方面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中,他们同资产阶级化的中小贵族结成联盟。
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与奥地利之间政治、经济的矛盾达到异常尖锐的地步。

奥地利帝国的危机


在帝国首相梅特涅的长期统治下,奥地利帝国在1848年前夕,已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除匈牙利民族外,帝国境内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喀尔巴阡乌克兰人、波兰人也掀起了反抗奥地利帝国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848年维也纳三月革命爆发后,受奥地利统治的捷克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纷纷起来反对奥地利的民族压迫。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暴猛烈地冲击着欧洲封建制度, 使奥地利帝国受到沉重打击。1848年革命结束后,奥地利虽又恢复了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 但政治经济上却孕育着新的无法克服的危机, 再也无法完全恢复革命前的旧秩序。
1849年2月下旬, 匈牙利军队在科马罗姆战役中被奥军击溃后, 奥皇弗兰西斯·约瑟夫曾于3月14日颁布新宪法。宪法规定取消匈牙利的自治权, 变其为哈布斯堡君主国的一个行省, 仍属哈布斯堡王朝管辖, 同时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伏伊伏迪和特兰西瓦尼亚从匈牙利领土上割出去。同年年底, 奥地利政府又发布除夕法令,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匈牙利的民族压迫。整个匈牙利实行军管, 城市和农村中宪兵、警察、暗探密布, 书报和新闻检查普遍加强。1851年奥地利正式废除1849年3月的帝国宪法, 恢复君主制。匈牙利在革命前所享有的自治权利被彻底取消。
匈牙利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废除了一些封建义务, 推动了匈牙利资本主义的发展。恩格斯曾指出: “匈牙利是从三月革命时起在法律上和实际上都完全废除了农民的封建义务的唯一国家”。但是革命失败后, 在新的专制政权统治下, 匈牙利的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严重障碍, 明显的落后于奥地利的发展水平。据1850年统计, 按人口平均国民经济收入, 奥地利人为107克朗,匈牙利人为62克朗, 两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84∶16, 商业运输业为83∶17。
匈牙利各阶层对奥地利帝国的不满情绪日渐增长, 但表现并不相同。匈牙利的大贵族和资产阶级并不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只希望改变被压迫民族的处境,跻入帝国统治民族之列;而资产阶级化的中小贵族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开展民族民主运动。在布达、佩斯和匈牙利的其他城市, 他们组织人民示威, 散发传单,要求摆脱奥地利帝国的统治。
在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日益发展的同时,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势力也开始受到严重威胁。1848年革命后,意大利仍分裂为撒丁王国、教皇国、伦巴底—威尼斯地区、托斯卡纳公国、帕尔马公国和卢卡公国等8个小邦国和地区。奥地利帝国直接统治着伦巴底和威尼斯,同时还间接控制着意大利中部各邦。五十至六十年代,由于封建制度在革命中受到打击,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期间,棉织品产量增加3倍,毛织品产量增加2倍,丝织品产量增加1倍;冶金、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开始建立;在北部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大农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统一运动重新高涨。当时撒丁王国是意大利诸国中唯一没受外国控制的独立邦,境内资本主义经济发达;1848年革命后,仍保存有自由主义的宪法,得到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集团的支持。撒丁王国首相卡米洛·加富尔极力主张由撒丁王国萨伏依王朝统一意大利。
加富尔认为,要建立意大利民族统一国家,单靠撒丁王国的力量是不够的,他投靠了法国。1858年,他与法皇拿破仑三世在普隆比埃尔秘密缔结反奥地利军事同盟,以割地作为交换条件换取法国的军事支持。加富尔和拿破仑三世达成协议:法国出兵帮助撒丁王国把奥地利逐出伦巴底和威尼斯,使两地并入撒丁王国后,撒丁王国则把萨伏依和尼斯割给法国,作为报酬。
1859年4月,意法对奥战争爆发,法国和撒丁王国联军连连告捷。6月4日,奥军在马让塔会战中战败; 6月24日,在索尔费里诺战役中又被击溃, 6月底奥军被迫撤出伦巴底,退守威尼斯。
这场战争推动了群众革命运动高涨,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掀起了新的革命风暴, 4月,托斯卡纳公国首都佛罗伦萨爆发起义,人民一举推翻了奥地利的统治者利奥波德大公,资产阶级自由派成立临时政府; 5月3日,帕尔马公国爆发起义,资产阶级自由派接管了政权; 6月中旬, 教皇辖地罗曼那、翁博里等地的人民发动起义, 宣布脱离教皇统治, 成立临时政府。
拿破仑三世害怕革命的发展会使意大利真正统一起来, 与法国抗衡, 决定与奥地利单独媾和。在战争中接连失利的奥地利也有此愿望。1859年7月11日,法奥达成协议。奥地利交出伦巴底,由法国转交给撒丁王国。奥地利虽仍保持在威尼斯的统治, 但它在整个意大利的势力已受到极大的削弱。
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 奥地利帝国的危机进一步加剧。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 德意志被分裂成奥地利帝国, 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符腾堡5个王国, 38个大小不等的邦国, 几十个公国、侯国, 还有4个自由市。在德意志邦国中,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力量最强。德意志从五十——六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经济迅速发展。在五十年代, 工业品产量增加1倍以上。1850—1860年, 德意志的煤产量由年产700万吨增至1,700万吨; 铁从年产20万吨增至50万吨。1861年, 已有300多家机器制造厂。在这期间, 铁路铺设也有较大发展, 1850—1870年, 普鲁士铁路干线由3,800公里增至11,000公里,在农业方面, 地主经济开始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农业资本主义经济中仍保留有大量封建残余, 正如列宁所分析的那样, 它是由“农奴制转变为盘剥, 转变为在封建主—地主—容克土地上的资本主义剥削”
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使国家统一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奥地利和普鲁士都竭力以自己为中心,把德意志各邦并入自己的版图,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奥地利当时是德意志联邦议会的主席, 为了掌握德意志统一运动的领导权,普鲁士千方百计排挤奥地利的势力。1849年5月, 普鲁士提出: 把德意志的行政、外交、军事的权力授予以普鲁士国王为首的各邦国王的联盟,其余事务由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等大邦的君主联席会议管理。在国王联盟之下设两院制的全德意志议会,众议院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院由各邦政府和议会的代表组成。奥地利及支持它的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汉诺威各邦君主坚决反对这一方案。1850年5月,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在法兰克福召开由奥地利领导的全德各邦国王会议时,正式否决了普鲁士的方案,重申实行旧的联邦议会,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计划受挫,于是积极准备对奥地利诉诸武力。
六十年代出现了对普鲁士有利的国际形势。俄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被英法击败,加深了农奴制危机,实力大大削弱。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同英法结盟,没有支持俄国。因此,奥地利这时再也无法指望得到俄国的帮助。普鲁士加快了统一德意志的步伐。1863年底,丹麦合并了德意志联邦成员国什列斯维希公国。按照历史传统,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这两个公国从不分开,而霍尔施坦公国仍留在德意志联邦内。1864年2月,普鲁士向丹麦宣战。为避免奥地利的干涉,解除后顾之忧,普鲁士请奥地利同时参战。奥地利为防止普鲁士独吞这两个公国,也欣然前往。丹麦很快被普奥联军击败。10月签订合约,普鲁士占领了什列斯维希公国,霍尔施坦由奥地利占领。
对丹麦战争结束后,普鲁士积极准备对奥地利战争。普鲁士看到意大利始终对威尼斯仍留在奥地利手中耿耿于怀,于是决定同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共同进攻奥地利,迫使其在两线作战,在北部抵抗威胁着维也纳的普军,在南面抵抗向威尼斯进军的意军。1866年4月8日普鲁士与意大利缔结军事同盟条约,6月,普鲁士挑起了对奥战争。
战争开始后,普鲁士军队很快占领了霍尔施坦及德意志中部、北部广大地区,7月3日,双方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普军统帅赫尔穆特·冯·毛奇将军指挥普军大败奥军。奥军乘胜追击, 7月14日已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在军事进攻的同时, 普鲁士还派密使联系匈牙利境内的匈牙利人及捷克人, 利用他们的民族情绪, 策划反对奥地利统治的起义。奥地利军事上的失败和境内民族矛盾的尖锐,使其被迫求和。在法国的调解下, 普鲁士和奥地利于8月23日在布拉格签订和约。奥地利接受了普鲁士提出的苛刻条件: 奥地利永不复返地退出德意志联邦,旧联邦宣布解散; 奥地利同意以普鲁士为盟主, 建立由美因河以北各邦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 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汉诺威和法兰克福市划归普鲁士; 奥普双方不得干涉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斯塔德等南方各邦的独立自主。威尼斯回到了意大利手中。奥地利还赔款2千万德利尔。
列宁指出, 1866年普奥战争解决了“建立德国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究应属于普奥这两个资产阶级君主国中哪一个的问题”。通过这场战争, 普鲁士基本上统一了德意志。1867年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包括22个邦和汉堡、律贝克、不来梅3个自由市, 人口达3千万, 已成为后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基础。奥地利经过普奥战争的打击, 更加衰弱, 特别突出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开始加剧。大资产阶级指责奥皇在军事上、外交上犯有一连串的错误, 是战败的主要原因。前皇帝斐迪南甚至公开说:“这样治理国家我也能”。

从《十月特许状》到《二月特许状》


为遏止政治危机增长, 奥地利帝国想方设法缓和重重民族矛盾,因为占帝国人口78%以上都是被压迫民族。在这些民族中,首先是设法安抚民族矛盾最尖锐的匈牙利。184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后,匈牙利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并没停止。1850—1859年,匈牙利出现过多次程度不同的武装反抗。原科马罗姆炮兵指挥官马克·尤若夫曾领导人民举行起义,裁缝学徒工利伯尼还曾对奥皇行刺。奥皇虽只受了轻伤,但被吓得魂不附体,从而采取新的高压政策对付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匈牙利各阶层人士。匈牙利妇女运动的著名领袖苏特·茹饶,勒韦伊·克拉劳和泰莱基·布朗卡等人都被帝国政府逮捕。
以科苏特为首的流亡在国外的革命者也积极开展了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斗争。科苏特及其战友1849年8月逃往土耳其后,以后又到了美国、英国。科苏特同反对奥地利的法国、普鲁士建立了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展开积极的外交斗争。他定居在撒丁王国的首府都灵,时刻关注着奥地利帝国政治形势发生的变化。
1859年意法对奥战争爆发时,正值匈牙利文字改革家考津奇·费伦茨诞生100周年。匈牙利举国上下举行了具有政治性质的纪念活动,要求摆脱奥地利统治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整个战争期间,匈牙利到处都在歌颂科苏特和意大利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匈牙利地区不时出现反对奥地利统治的骚动。1860年3月15日,佩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同武装警察发生冲突,一名法学院大学生被打死。4月8日,在奥地利警察当局的迫害下,年已七旬的匈牙利著名政治家塞切尼含恨自杀,噩耗传来,匈牙利人民无比愤怒,一场新的反抗斗争迫在眉睫。
为挽回日益严重的政治局势,奥皇弗兰西斯·约瑟夫作出表面上的让步,表示在保持帝国统一的前提下放弃专制制度。10月20日,奥地利帝国政府颁布《十月特许状》,实行联邦宪法,由中央集权向联邦制转变。特许状规定,皇帝将吸收帝国境内各地区的贵族地主代表参加立法。非奥地利人也可以参加国家管理,各地区的地方议会和由各地区代表组成的帝国议会共同行使立法权。特许状还宣布恢复1849年被解散的匈牙利议会, 恢复在维也纳特设的匈牙利事务部和宫内的匈牙利事务处, 其中的人员缺额可优先由匈牙利人补充; 允许匈牙利国家机关中使用匈牙利语。
但是, 匈牙利并不满足这些让步。因为特许状只答应将来给匈牙利一定的自治权, 在准备成立的帝国议会中,343名代表中只有85名匈牙利代表, 而这些代表又都是贵族, 并不能代表广大匈牙利人民群众。恩格斯在揭露特许状的实质时说:“这是打算安抚匈牙利, 然后把它变为帮助专制的奥地利摆脱困境的工具”。许多人表示要把流亡在国外的科苏特等人选进匈牙利议会, 匈牙利人民为争取更多的自由, 展开了包括抗税在内的广泛的抵抗运动。
《十月特许状》不仅遭到匈牙利人的反对, 而且奥地利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也反对它。因为有一定自治倾向的联邦宪法损害了他们的特权。1861年2月26日, 奥地利帝国颁布《二月特许状》,转而实行中央集权的宪法。同《十月特许状》相比, 帝国的政策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二月特许状》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国会有立法权, 但奥地利皇帝有权对国家内政外交重大问题独自作出决定,无需由国会通过决议或等待国会批准。国会议员由省议会选举产生, 省议会通过大土地所有者、城市、工商业公会和农村公社4个选民单位选出。这就保证在奥地利的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占有绝对优势。《二月特许状》虽承认帝国内存在有奥地利、波兰、捷克与匈牙利这样两个国家集团, 但匈牙利在事实上并没有获得任何自治权。
匈牙利各阶层强烈反对《二月特许状》, 拒绝参加国会工作,抵制国会。人民群众的抗议运动迅速发展,即将掀起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匈牙利民族运动领导人费伦茨·德亚克这时极力把一触即发的起义引向消极抵抗。在多瑙河西部地区地主的支持下,他主张在承认奥皇弗兰西斯·约瑟夫是匈牙利国王的前提下,用上书的办法,求得奥地利帝国政府给匈牙利自治权,承认匈牙利民族同奥地利一样,同属帝国内的特权民族。尽管如此,奥地利帝国仍拒绝接受这些要求,并将国会解散,恢复军事法庭,匈牙利人陷入更加深重的民族压迫中。费伦茨·德亚克继续执行消极抵抗的政策,他说:“我们将不惜忍受一切,就象我们的祖先那样忍受苦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卫国家的权力。因为被暴力和强权夺走的东西,终将由时间和幸运重新带给我们。”
流亡在国外的科苏特反对“由时间和幸运”来改变匈牙利的命运,主张展开积极的斗争。他说:“匈牙利应成为烧死那个奴役它的奥地利的柴禾堆”。1862年,科苏特提出建立多瑙河联邦,共同反抗奥地利的压迫的主张。他发出“匈牙利人、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人之间建立团结、谅解和友好”的口号,按照他的设想,多瑙河联邦将由匈牙利、霍尔瓦特、埃尔代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组成;联邦由联邦委员会领导,每年轮流在各国首都开会。除国防、外交、贸易属于联邦共同事务外,联邦各成员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则完全独立。但是,这一设想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短时期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六十年代中期,匈牙利统治阶级中的妥协路线重新抬头。他们认为除此之外,别的办法都行不通。而奥地利,除在外交上1859年对意法作战失败,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霸权陷入困境外,国内形势也危机四伏。随着奥地利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虽还没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它作为新的社会阶级却在不断发展壮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六十年代中期,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地区的先进工人,开始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 建立起独立的工人组织; 在农村, 资本主义沿着“普鲁士式的道路”缓慢地发展着, 农民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 各种骚动连绵不断。
在被压迫民族地区, 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加强。在匈牙利抵制国会的同时, 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威尼斯也拒绝向国会推选议员。不久, 已参加国会的捷克和波兰议员也都抵制国会。在这种形势下, 奥地利帝国的统治阶级也产生了同匈牙利在一定程度上妥协的愿望, 他们认为, 站在帝国背后的匈牙利是国家不安定的根源, 匈牙利问题一天不解决, 奥地利帝国就一天不会变得强大。
1865年4月, 费伦茨·德亚克在《佩斯日志》报上发表题为《复活节有感》的文章, 表示“我们随时准备通过合乎法律的途径使我国的法律与帝国安全一致起来”。同时还强调说, 这决不是要破坏帝国的坚实基础, 表达了要与奥地利帝国协调关系的愿望。奥皇弗兰西斯·约瑟夫决定改组无力整顿帝国紊乱的什梅林内阁, 改由摩拉维亚贵族毕尔克列基执政。从这时起, 奥皇派代表同费伦茨·德亚克开始了直接谈判。为创造有利于谈判的气氛,1865年年底重新召开了被解散的国会。

奥匈帝国的建立


1866年奥地利对普战争惨败, 加速了奥匈双方妥协谈判的进程。在奥地利方面, 布拉格和约使其不能对德意志统一再进行干预, 同时它还被彻底排挤出意大利, 匈牙利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匈牙利方面,匈牙利统治阶级并不希望奥地利帝国由于战败被过份削弱, 一旦奥地利帝国解体, 匈牙利在俄国和德意志帝国之间更难生存,俄德不会允许有一个独立的匈牙利存在。
在奥匈双方有相同愿望的基础上, 1867年春达成协议, 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君主国——奥匈帝国, 以莱塔河为线, 包括特兰西瓦尼亚、阜姆及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的匈牙利王国称外莱塔尼亚; 奥地利、捷克、摩拉维亚、西里西亚、格尔茨、伊斯特里亚、的里雅斯特、达尔马提亚、布哥维纳、克莱那与加里西亚等地称内莱塔尼亚。
协议规定, 奥皇为奥匈帝国的元首, 同时也是匈牙利国王。帝匈帝国建立3个共同的部: 外交部、陆海军部、财政部, 后两个部在帝国两部分内同时设立。除3个共同的部外, 其余各部则由奥地利与匈牙利各自独立成立。关于共同事务的财政支出, 决定由帝国两部分按一定比例负担。1867年, 奥地利负担70%, 匈牙利为30%。关于奥匈帝国共同事务的立法权力, 通过由两国议会选出各60人组成的代表团执行, 例行会议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轮流召开。奥匈之间订立的贸易、税收、开支等协定, 每10年重订一次。这样, 匈牙利有了自己的议会和责任内阁, 享有政治及行政的自治权, 成为君主国内受一定限制的“独立国家”。
奥匈帝国是奥地利、匈牙利统治阶级之间的联盟。它是奥匈两国地主及大资产阶级相互勾结, 牺牲广大劳动群众及被压迫民族根本利益的产物。科苏特反对建立奥匈帝国。当时他写给费伦茨·德亚克的公开信中说: “我从这一事实中看到民族的灭亡,正因为我看到这一点……我的责任感使我不能再沉默下去。不是为了要和你辩论, 而是以上帝、祖国和后代的名义恳求你: 请你用远大的政治家的眼光来考虑一下长远的后果吧, 你将把祖国引向何方。我们不但应该热爱它正在飞逝的现在, 而且也应该热爱它业已无法改变的过去和行将来临的未来。请不要把我们的民族引向那今后无法驾驭的地方!”
费伦茨·德亚克得到地主阶级中大部分人的支持, 坚决成立奥匈帝国。他为自己的政策辩护说:“武装斗争和革命即使有成功的希望,也只应是万不得已时才能采取的手段”。“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等待着令人怀疑的未来,而且这期间民族的力量、幸福、信任和希望一天天在消蚀,这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打算。因为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所等待的事情不会到来,或者当它到来的时候,对我们变得越来越弱的民族已经太晚了。因此,除了试一试第三种方式(即妥协)没有别的办法。”
1867年初,奥地利政府更迭,费迪南·冯·博伊斯特男爵接替毕尔克列基。2月,他和费伦茨·德亚克分别代表奥匈政府在协定上签字;5月,由帝国议会批准; 12月21日, 弗兰西斯·约瑟夫批准了奥匈协定。
奥匈帝国建立后,为匈牙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867—1890年,匈牙利的信贷机构增长了24倍,资本总额增长了9倍多。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全国铁路网基本建成。但匈牙利民族作为奥匈帝国内的特权民族之一,却造成了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奥地利统治阶级把奥匈协定作为他们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支柱。在匈牙利地区,有36%的居民是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他们没有土地或仅有很少土地,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匈牙利地主手中,奥匈帝国成立后,匈牙利地主进一步加紧了对他们的剥削。
奥地利通过建立奥匈帝国, 消除了匈牙利完全独立的可能,同时与奥地利资产阶级达成协议,对其作出一定的让步,有利于奥地利资本主义的发展。1867年12月颁布的新宪法, 即“十二月宪法”,满足了资产阶级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改革税收政策、改革教育和婚姻法等要求,资产阶级自由派开始参加内阁,使其开始有“资产阶级内阁”之称。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匈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奥地利帝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完成。
奥地利企图通过建立奥匈帝国消除一切不稳定因素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奥匈帝国成立后不久,捷克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日趋活跃, 提出要实行三元制, 以里加尔和帕拉茨基领导的捷克国民党右翼提出: 既然承认并允许匈牙利国王的领土独立, 那就没有任何理由阻碍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捷克国王领地独立,因为它们是与匈牙利同时加入哈布斯堡君主国的。1868年, 奥地利被迫宣布布拉格处于戒严状态。
奥匈帝国成立后, 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少城市开始建立工人委员会。1868年, 举行了各族工人代表大会。大会发表宣言, 号召各民族工人阶级团结起来, 打破民族界限, 建立统一的工人组织, 工人们要求实行普选权利, 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国家, “逐步使工人有可能把生产掌握到自己手里, 而不必满足于几乎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微薄工资”。从这时起, 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奥地利、匈牙利及其他各民族工人中开始传播。在奥匈帝国内部, 工人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奥匈帝国刚刚成立, 即已预示着一场新的、更大的暴风雨将要到来。

① 斯特凡(975—1038年),从1001年起任匈牙利第一个国王,斯特凡王冠亦被称为匈牙利王冠。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363页。
①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第219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 第1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第250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8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