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建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09 评论:0

地处中东的阿拉伯半岛,其面积的约83%为沙特阿拉伯王国领土。半岛东部、东南、南部,分布着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①、阿曼、南北也门诸小国。这是本世纪20—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格局。

20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


20世纪初,在地理条件上多沙漠的阿拉伯半岛,在政治上也是一盘散沙。仅现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疆域,就分为汉志、内志、哈萨、阿西尔等地区。这些地区又为众多互相敌对的酋长、埃米尔②、谢里夫③统治着。
汉志——红海东岸的沿海低地和山区,它自10世纪法蒂玛王朝时期就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所治理,附属于埃及。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后,汉志归顺土耳其。1805—1840年,这里先后为内志的沙特家族和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总督所占领。埃及撤军后,土耳其势力又伸了进去。1916年反对土耳其统治的阿拉伯大起义爆发后,汉志独立。自969年至1925年,汉志一直保持着谢里夫制度。埃及、土耳其主宰汉志期间,主宰者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废立谢里夫;圣裔家族中为争夺谢里夫职位。弑父杀兄者迭出不穷。官吏玩忽职守,盘剥、残害百姓。整个汉志地区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1908年被奥斯曼帝国任命的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哈希米,上台不久便发动起义,摆脱了土耳其的控制。但他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激起汉志人及外来朝觐者的怨恨。
在阿拉伯半岛最辽阔的腹地内志,18世纪中叶,沙特家族崛起,建立沙特埃米尔国,史称前沙特国。18世纪末,前沙特国统一了内志境内林立的酋长国。19世纪初,它的势力扩展到半岛绝大部分地区,1818年被侵占汉志的埃及总督所灭。19世纪20年代,沙特家族东山再起,重建沙特埃米尔国,史称后沙特国。19世纪末,后沙特国被1830年建于内志北端的沙马尔埃米尔国灭亡。它占领后沙特国首都利雅得,把沙特家族统治者赶跑后,没有继续进军。内志其它地区形成部落割据,相互抢掠仇杀,使整个内志陷于四分五裂。沙马尔国统治者赖希德家族内讧不已,自其1891年战胜沙特家族后的30年间,先后更替了8个埃米尔。赖希德家族还勾结土耳其人,残害内志百姓。
位于半岛西南部、介于汉志和也门之间的阿西尔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附属土耳其,大战爆发后土军撤出。这里居住着伊德里斯和阿伊德两个势力强大的家族,两家争权夺利,战乱不已。百姓不堪其苦,有的部落逃亡异地。
东部沿海湾的哈萨地区,自1869年至1913年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州。
20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多数居民主要从事游牧和半游牧的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沿海居民则以打鱼、采珠为生。当时,游牧和半游牧部落尚处在氏族部落关系瓦解、封建关系产生的过程中。牧场及水井私有制逐步确立,牲畜逐渐向部落头领手里集中。氏族部落内部出现贫富分化,开始形成封建主和贫穷的普通牧民,但阶级关系尚为氏族部落组织所掩盖。定居人口中出现了私有土地和土地的买卖与抵押现象。部落上层人物、商人变成地主阶级,他们支配着土地与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氏族制残余在定居人口中还多少保存着。小村落的居民往往是某个部落的一个分支。他们为防范游牧部落的袭击,保持着大家族的组织。在被称为城镇的大型村落里,常常住着来自各个部落的人们。这里亲缘关系逐渐为地缘关系所取代,村镇首脑已不是部落首领,而是从富人中推举出来的长官。
20世纪初叶,阿拉伯半岛的游牧自然经济发生危机。随着中东地区新的通路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游牧部落经济中最活跃的驮运业和商队贸易逐渐没落,骆驼价格逐渐下跌。封建割据势力的发展,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半岛上本来就不发达的经济状况更趋恶化。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但自中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受基督教、佛教、拜火教等影响,众多的多神教和“异端邪说”在半岛盛行。
18世纪中叶,在内志兴起以恢复穆罕默德和4大哈里发时代、朴素的伊斯兰教为主旨的瓦哈比运动。此运动以其发动者、著名伊斯兰教改革家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瓦哈卜而得名。瓦哈卜坚守的主要信条是严格的一神论。他主张只依据《古兰经》和早期编定的《圣训》持论立说,反对崇拜先知穆罕默德和亚当、耶稣等其他圣徒,反对异教徒和叛教者,反对多神信仰和“异端邪说”。
瓦哈卜的信条和主张得到了当时内志的德拉伊叶酋长国统治者穆罕默德·伊本·沙特的支持。他们共同进行宗教、政治改革、破除多神信仰,恢复独尊安拉的一神教;取消赋税,以天课①。战利品等合法收入充实国库;用圣战取代进行抢掠的部落战争。他们建立起一支由瓦哈比教派信徒——视死如归的圣战者组成的军队,训练军队使用火器,给军队规定严明的纪律、制定灵活的战术。沙特家族借助瓦哈比教派的力量,统一了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广泛传播了瓦哈比教义。
半岛居民信奉瓦哈比教义带有一定强迫性,所以,在沙特埃米尔国两起两落之后,多数人对瓦哈比教义信仰发生动摇以至悖弃。20世纪初,瓦哈比教义在内志定居人口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信奉,瓦哈比教派宗教学者还在活动。但在其它地区,信奉瓦哈比教义者已寥寥无几。占半岛人口多数的游牧部落,其中包括内志牧民,他们已经把宗教信仰抛之脑后,热衷的只是劫掠和杀戮。
20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已经形成英国与土耳其两大外来势力争夺之势。英国殖民主主义者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通过与马斯喀特、巴林、哈伊马角、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的诸教长、酋长签订“贸易协定”、“和平条约”,逐渐控制了海湾地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他们又策划科威特政变、干预汉志谢里夫人选,以培植亲英势力,试图向阿拉伯腹地渗透。奥斯曼帝国在20世纪初虽已日趋衰落,仍然固守它在阿拉伯半岛的属地和势力范围,设法加强其控制力量。
20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氏族部落关系的瓦解,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半岛上存在的封建割据,内战不休,居民信仰各异,各地政令不一,不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也难以抵抗外来的侵略势力。因此,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半岛统一、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阿卜杜·阿齐兹统一内志、哈萨和阿西尔


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缔造者阿卜杜·阿齐兹·伊本·阿卜杜·拉赫曼·沙特,1880年12月2日(回历1297年12月29日)生于利雅得,自幼聪颍好学、胸怀大志。他11岁时随父亲、后沙特国末代埃米尔阿卜杜·拉赫曼·伊本·费萨尔·沙特逃亡国外,1892年以后客居科威特。但时刻不忘沦亡的故国。
1901年秋,阿卜杜·阿齐兹率领一支由40名内志人组成的敢死队,向利雅得方向进发。由于阿卜杜·阿齐兹及敢死队员们的机智勇敢,加之利雅得及其周围居民大部分人,心向沙特家族,赖希德家族统治者过于轻敌,利雅得城戒备松弛等客观因素,1902年2月,阿卜杜·阿齐兹奇袭利雅得,一举成功,从沙马尔国占领者手中夺得政权。他借助内志定居人口中瓦哈比教派的势力,在1902——1906年间,统一了除沙马尔国本土以外的内志地区。
阿卜杜·阿齐兹在内志夺取政权后,面临着各种不安定因素的威胁:境内游牧部落因为他们热衷的劫掠受到限制,而对中央集权强烈不满;昔日各霸一方的封建割据势力,因为被剥夺权力而对沙特家族怀恨在心;还有沙特家族内觊觎埃米尔权位者,也对阿卜杜·阿齐兹虎视眈眈。
1902—1912年,内志各种反政府势力不断暴乱。特别是1910年作乱的哈赞家族封建主与后沙特国埃米尔沙特·伊本·费萨尔的子孙相勾结,企图攻占通往利雅得的南面要冲哈尔季。反叛者多受土耳其、汉志及沙马尔当权者的煽动和利用。阿卜杜·阿齐兹在定居人口多方支持和帮助下,采取软硬兼施、宽猛相济的手段,逐个消灭了作乱的封建势力。被抓获的哈赞家族19名反叛首领中,有18名被当众处决,另1名获释。企图夺权的王室贵族逃往汉志。
阿卜杜·阿齐兹虽然消除了境内的不安定因素,但他的国家尚处在英、土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英国控制着伊朗南部、海湾、亚丁保护地、埃及、苏伊士海峡;土耳其控制着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也门和哈萨。此外,盘踞在沙马尔山区的沙马尔国统治者赖希德家族还在不时地进行捣乱和破坏。
为了打破对内志的经济封锁,发展内志的经济和贸易,阿卜杜·阿齐兹打算夺取哈萨,以获得出海口。但他担心与控制海湾的英国势力发生纠葛,担心难于战胜土耳其。他通过科威特酋长穆巴拉克与英国联系,向英国讲明双方都是为了摆脱土耳其,不想损害英国的利益。此前,英国没有与阿卜杜·阿齐兹发生过任何关系,它无意干涉阿卜杜·阿齐兹与土耳其间的斗争。阿卜杜·阿齐兹争得了英国的中立。
1911年末,意大利进攻土耳其控制的利比亚首府的黎波里。1912年末,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土耳其日感兵员紧张。1913年初,阿卜杜·阿齐兹派人去哈萨侦察,发现土耳其正在哈萨首府胡富夫及沿海重要城市抽调兵力,增援巴尔干战场。这是难得的好机会。
1913年2月。阿卜杜·阿齐兹率700名精悍骑兵进入哈萨。5月,进攻胡富夫。该城当时有土耳其守军1,200人。经过24小时激战,阿卜杜·阿齐兹攻破敌堡,胡富夫的统治者及守军投降。阿卜杜·阿齐兹继而发兵进攻沿海城市卡提夫。土耳其守军望风而逃。接着赶来的沙特援军廓清了哈萨地区的土匪。整个哈萨遂归阿卜杜·阿齐兹领有。
哈萨被阿卜杜·阿齐兹夺取后,土耳其政府面对既成事实,于1913年秋与阿卜杜·阿齐兹签订条约。条约规定哈萨名义上属土耳其;土耳其向阿卜杜·阿齐兹提供武器、钱财;由阿卜杜·阿齐兹负责该地区安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土耳其加入德国一方与英国交战。阿卜杜·阿齐兹乘机宣布哈萨名义上不再属于土耳其。
1906年被赶回沙马尔山地区的赖希德家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追随土耳其,接受土耳其提供的金钱和武器援助,反对沙特家族。英国从协约国利益出发,向阿卜杜·阿齐兹提供援助,鼓励他进攻土耳其的盟友赖希德家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赖希德家族因土耳其战败而失去靠山,转而投靠英国。英国企图利用赖希德家族的力量牵制阿卜杜·阿齐兹。因此,英国驻海湾地区代表斯尔贝里斯·考克斯提出,他愿为沙马尔与内志举行谈判进行斡旋。阿卜杜·阿齐兹拒绝谈判,他不顾英国保存沙马尔为独立埃米尔国的企图,向沙马尔山地区连续发动进攻。1921年11月2日,沙马尔国末代埃米尔穆罕默德·伊本·塔拉勒·赖希德,在其都城哈伊勒被包围55天后,宣布投降。沙马尔国就此灭亡。
接着,阿卜杜·阿齐兹派兵占领靠近汉志、原附属沙马尔国的焦夫、锡尔汉涸谷及海巴尔、太马两个绿洲。整个内志地区皆归阿卜杜·阿齐兹统治。
阿卜杜·阿齐兹在进攻沙马尔国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阿西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从阿西尔撤军。阿西尔成为伊德里斯家族统治下的酋长国。它由阿西尔·帖哈麦(沿海地区)和阿西尔·萨拉特(山区)两部分组成。
1919年,当地封建贵族阿伊德家族占领阿西尔·萨拉特的首府阿卜哈。阿西尔国酋长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跑到内志,请求救助。阿卜杜·阿齐兹借机出兵打败阿伊德家族,把穆罕默德送回阿西尔·帖哈麦首府基赞,并把阿西尔·萨拉特并入内志。
1921年,阿伊德家族在阿卜哈谋反,赶走内志守卫部队。1922年,阿卜杜·阿齐兹发兵打败阿伊德家族军队及其支持者汉志侯赛因的援军。
1923年,阿西尔国酋长穆罕默德死后,其子阿里·伊本·穆罕默德·伊德里斯继位。他懦弱无能,被他的叔父哈桑·伊德里斯所取代。也门国王穆罕默德,叶海亚·伊本·哈米丁乘乱借口边界问题进攻阿西尔·帖哈麦,哈桑因力量不支,要求阿卜杜·阿齐兹保护。1926年10月,哈桑与阿卜杜·阿齐兹签订条约。从此,阿西尔·帖哈麦置于阿卜杜·阿齐兹保护之下。叶海亚不敢与阿卜杜·阿齐兹争锋,遂停止其军事行动。
1932年,哈桑在阿卜杜·阿齐兹的反对派“自由汉志人”的怂恿下,欲以武力收回其全部权力。也门军队也乘机开进阿西尔。阿卜杜·阿齐兹派军队打败哈桑。哈桑逃往也门。阿卜杜·阿齐兹将整个阿西尔划入沙特版图。

阿卜杜·阿齐兹统一汉志


阿卜杜·阿齐兹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关键性步骤是统一汉志。
汉志谢里夫与内志沙特家族之间的矛盾,始于瓦哈比运动兴起之时,既是教派之争,也是政治权力之争。特别是1908年侯赛因成为汉志的谢里夫以后,他雄心勃勃地要统一阿拉伯东方,与志在统一阿拉伯半岛的阿卜杜·阿齐兹的矛盾发展到了顶点。1910年,侯赛因出兵阿西尔,同年攻入内志边境。1911年,侯赛因宣布把内志领土阿提拜并入汉志。1912年,侯赛因又从阿提拜虏走阿卜杜·阿齐兹的弟弟萨尔德·伊本·阿卜杜·拉赫曼,同时在内志制造内乱。当时,阿卜杜·阿齐兹为集中精力镇压国内的反叛,对侯赛因采取了暂时忍让的态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分别拉拢侯赛因和阿卜杜·阿齐兹,争取他们站在英国一边反对土耳其。一方面。英国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在与侯赛因通讯中表明,英国政府承认侯赛因在汉志的主权,答应他在战后建立包括肥沃新月地带①和整个阿拉伯半岛(亚丁除外)的独立的阿拉伯国的要求;同时,英国又派考克斯代表英国政府与阿卜杜·阿齐兹签订乌凯尔协议,承认内志和哈萨独立,归阿卜杜·阿齐兹所有,许诺协约国在战后瓜分土耳其领土时不考虑这块地方。
阿卜杜·阿齐兹此时不知侯赛因与英国的关系,想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进攻“土耳其的盟友”侯赛因,被英国代表劝阻。1916年6月2日,侯赛因宣布反土耳其起义。阿卜杜·阿齐兹因此主动与侯赛因讲和,承认侯赛因在阿拉伯民族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条件是侯赛因不得干涉内志的内部事务。
1918年春,与内志接壤的汉志胡尔马地区信奉瓦哈比教义的地方官哈立德投向阿卜杜·阿齐兹。侯赛因进兵胡尔马。哈立德率领居民反抗,同时呼吁内志援救。阿卜杜·阿齐兹由于宗教信仰的一致,而把胡尔马居民视做自己的子民,但碍于在1915年乌凯尔协议中他已向英国承诺不进攻英国的盟友,只向侯赛因提出抗议。侯赛因依仗英国的支持,对阿卜杜·阿齐兹的抗议不予理睬,且扬言要出兵内志,赶走沙特家族。
同年夏,胡尔马居民再次奋起反抗。侯赛因派其子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哈希米率兵镇压。阿卜杜·阿齐兹决心支援胡尔马。英国代表对此进行了干涉,认为惩处胡尔马居民是汉志的内部事务,内志无权干涉。阿卜杜·阿齐兹向英国提出抗议,并决计出兵。当阿卜杜拉率汉志军向胡尔马进发时,阿卜杜·阿齐兹也率1万2千内志军驰援胡尔马。阿卜杜拉军到达胡尔马以西25公里的图腊巴扎营,遭到400名内志军先遣队的夜袭。汉志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阿卜杜拉逃回麦加。阿卜杜·阿齐兹顺利占领胡尔马和图腊巴。
图腊巴战役打开了阿卜杜·阿齐兹进军汉志的大门。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英国认为圣裔侯赛因的可利用性还很大,不愿抛弃他,因而向阿卜杜·阿齐兹发出通牒,限他在6小时内撤军,否则英国将出兵干涉。阿卜杜·阿齐兹被迫撤军。但他从图腊巴战役中看出了侯赛因军事力量的虚弱。
1919年春,侯赛因从土耳其手中攻取麦地那后,准备再度惩罚胡尔马和图腊巴居民。阿卜杜·阿齐兹把侯赛因的动向告知英国驻伊拉克代表,未得到答复。于是,他出兵胡尔马和图腊巴,以保护那里的居民。3月24日,阿卜杜拉率领汉志军进入图腊巴。25日,内志军赶到,攻占此地,消灭5千汉志军。英国出于对阿拉伯东方分而治之的考虑,不愿看到阿卜杜·阿齐兹的势力不断扩张,6月4日迫其从图腊巴撤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控制了叙利亚,英国控制了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英国答应侯赛因成立独立的大阿拉伯国的许诺一直没有实现。1924年3月,土耳其废除哈里发制度。侯赛因为了争得阿拉伯民族对自己的支持,抬高自己在英国人心目中的身价,借机自立为哈里发。侯赛因的这一举动激起大多数穆斯林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侯赛因多年坚持要建立一个由自己统治的大阿拉伯王国,有悖于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他自立为哈里发,更使他的大阿拉伯政策,开始带有不利于英国的、泛伊斯兰主义色彩。因之,英国逐渐对他疏远。
1924年,巴勒斯坦、伊拉克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及英法在伊拉克境内摩苏尔问题上矛盾的尖锐,使英国在中东处境困难,它一时无力顾及内志、汉志之争。当时法国也忙于应付叙利亚人民的反法起义,同样无暇顾及阿拉伯半岛事件。
阿卜杜·阿齐兹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于1924年8月率两千内志军(后又有1千汉志人加入)从胡尔马、图腊巴突入汉志,向塔伊夫挺进,9月初到达塔伊夫附近侯维叶村。汉志军400人携机枪、大炮迎战失利。侯赛因派其子阿里·伊本·侯赛因·哈希米率军增援塔伊夫,但亦不能挽回败局,内志军占领了该城,随后,又进占胡达,打通了去麦加的道路。
汉志政府惊恐万状。侯赛因一面拼力抵抗,一面向英国寻求支援,却迟迟得不到答复。10月初,侯赛因在汉志祖国党负责人及一些学者、名流、商人的联名敦促下,逊位给其长子阿里。阿里自认为他不存猎取“大阿拉伯王”和“哈里发”的非份之想,英国或许肯助他一臂之力。他一上台,立即向英国求援。英国的答复是:侯赛因家族与沙特家族间的斗争属于教派之争,其目的是解决哈里发让位问题所引起的矛盾。英国人根据其传统,不介入这场斗争。阿里见依靠英国人已无指望,便转请阿卜杜·阿齐兹提出条件。阿卜杜·阿齐兹得知英国已抛弃侯赛因父子,遂答复:“不见最后一个哈希姆家族的人离开汉志,我们决不放下武器。”
10月底,内志军攻占麦加。阿里退守吉达。11月初,阿卜杜·阿齐兹率5千大军奔赴麦加前线。驻吉达的英、法、意、荷、伊朗等国代表联名写信给进占麦加的内志军将领,表示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对内志、汉志之争持中立态度。
面对侯赛因父子败局已定的局面,英国决定与阿卜杜·阿齐兹打交道。它一面派代表团去见阿卜杜·阿齐兹,一面派外约旦军占领汉志北端的亚喀巴。英代表与阿卜杜·阿齐兹围绕锡尔汉涸谷和亚喀巴两个战略要地的归属问题,举行会谈,达成如下协议:阿卜杜·阿齐兹从锡尔汉涸谷撤军,但保留对该地居住的部落的主权;对亚喀巴,阿卜杜·阿齐兹暂不提出领土要求,亚喀巴的命运留待将来谈判解决。
阿里退至吉达后,继续谋求与阿卜杜·阿齐兹谈判、订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约。但阿卜杜·阿齐兹声明,要为穆斯林解放汉志。
1925年12月5日,麦地那被围10个月后向阿卜杜·阿齐兹投降。12月17日,阿里在吉达宣布投降。从而,整个汉志地区被阿卜杜·阿齐兹占领。
占领汉志使阿卜杜·阿齐兹的国家打开了通向红海的出海口,打破了敌人的包围,使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成为定局。
阿卜杜·阿齐兹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上述地区,共花费了30年时间。随着领有疆土的不断扩大,国家的名称也数次变更。1902年阿卜杜·阿齐兹攻占利雅得后,他所创建的国家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沙特埃米尔国。1921年阿卜杜·阿齐兹攻占哈伊勒,统一了整个内志和哈萨后,他的国家成为内志及其属地苏丹国。1925年阿卜杜·阿齐兹征服汉志后,1926年汉志人拥戴他为汉志国王,这样,汉志和原来的内志及其属地形成由一个统治者统治的两个国家,即汉志王国和内志及其属地苏丹国。1927年,内志人对阿卜杜·阿齐兹的称呼,由内志及其属地苏丹改为内志及其属地国王。自此,两个独立的国家就变成了一个联合的王国,即汉志、内志及其属地王国。1932年阿西尔并入后,为了进一步清除封建割据势力、统一行政管理、巩固中央集权,阿卜杜·阿齐兹发布敕令,将这一联合的王国变为统一的王国,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阿拉伯半岛统一成功的原因


阿卜杜·阿齐兹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事业之所以获得成功,有下列原因:
阿卜杜·阿齐兹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首先发动了旨在使游牧民转入定居生活的伊赫万运动,造就了一支亦农亦军的强大队伍。建国初期,占人口多数的游牧民不断反叛。阿卜杜·阿齐兹逐渐意识到,游牧民所以叛服无常,是因为他们无定居的土地。给他们以土地、帮助他们建立固定的国家,有助于使他们俯首听命。1910年,阿卜杜·阿齐兹着手组织宗教学者,在游牧民中宣传瓦哈比教义,警告他们不得信仰多神,引导他们敬奉唯一的真主安拉;并发起成立“伊赫万·陶希德”意即敬奉唯一真主兄弟会,做安拉的信徒。伴随游牧民加入伊赫万而来的,是游牧民向定居生活的转变。1912年,阿卜杜·阿齐兹在内志北部的阿尔塔维叶建立起第一个移民点“希吉拉”,先使木太尔部落转入定居。阿卜杜·阿齐兹从内志西部派了一些农民教游牧民垦荒,向他们传授耕耘和灌溉技术。国家为希吉拉的定居者修建房舍和清真寺,提供种子和农具。这些伊赫万逐渐适应了农业劳动。此后,不断有新的希吉拉建立起来。1917年,阿卜杜·阿齐兹颁布教令,指定伊赫万一律转为定居。1918年,他又发布政令,规定内志的各个游牧部落必须遵照指定的程序加入伊赫万。伊赫万运动因之得到迅速发展。
希吉拉不仅是新型的农村,而且是新型的军屯。希吉拉的伊赫万每人都发给一支枪,边生产边习武。当希吉拉稳定下来的时候,阿卜杜·阿齐兹就开始从它的居民中为新军招募士兵。未入伍的适令者被编为预备役。阿卜杜·阿齐兹教育伊赫万士兵,尊重、帮助同教兄弟;向他们灌输一切异教徒和叛教者都是不共戴天的仇敌,除却奠定在《古兰经》和《圣训》基础上的政权,别无其他统治者。经过宗教熏陶的伊赫万士兵,逐渐成为为安拉而战、为传播瓦哈比教义而战的勇士。1918年和1919年两次图腊巴战役中,伊赫万军对汉志军作战旗开得胜,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此后,夺塔伊夫、取麦加、克麦地那、占吉达,维护汉志新秩序,兼并阿西尔,阿卜杜·阿齐兹主要是凭借这支伊赫万军。
此外,阿卜杜·阿齐兹用兵沿袭沙特前朝传统,以布道士开路,大军继后,形成敌方信仰瓦哈比教义的军民与沙特军里应外合之势,而沙特兵力则着重对付固守的敌人,迫使他们降服后,再强迫他们接受瓦哈比教义。传播瓦哈比教义开辟进军的道路,并以军事的胜利推动瓦哈比教义的传播,这是沙特家族开疆扩土,行之有效的策略手段。
半岛统一后,为了加强国家经济、军事的现代化建设,阿卜杜·阿齐兹提出了开明的瓦哈比理论,即对任何技术,只要与伊斯兰教精神没有抵触,即便《古兰经》没有明文规定,也可以接受。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国家从西方引进了电话、汽车、无线电等先进设备。阿卜杜·阿齐兹允许免税进口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汽车运输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不仅增加了朝觐收入、扩大了贸易,而且对于巩固国防,维护社会治安也起了很大作用。为使军队增强机动能力,提高战斗力,阿卜杜·阿齐兹决定广泛使用装甲车和无线电联络。对那些认为唯有巩固信仰才是加强军队的正当途径,拒绝将刀剑、骆驼换成机枪、战车的伊赫万保守分子,阿卜杜·阿齐兹作了坚决的斗争。1928年底和1929年底爆发的伊赫万保守派反叛被荡平后,一支以现代化技术武装起来的正规军,随即取代了建立在游牧民的宗教狂热和尚武精神之上的伊赫万军事组织。国家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半岛统一后,阿卜杜·阿齐兹还进行了某些推动国家机构现代化和管理制度一元化的改革。他摆脱了一些落后的穆斯林传统的束缚,参照欧洲样式,1931年组成汉志大臣会议,1932年又成立汉志咨议大会。以后,国家管理体系逐渐整齐划一,将汉志大臣会议、咨议大会的职能向内志扩展,汉志政府各部与内志宫廷各府合并,并逐步健全主管全沙特行政各部。地方各部落酋长也改由政府任免。酋长被赋予一定的职权,负责本部落成员遵守国家法令、按期如数缴税、随时待命为国王服役。在阿卜杜·阿齐兹的监督下,各部落相互间缔结了捐弃前嫌、和平相处的协议。
阿卜杜·阿齐兹谋求国家机构、经济、军事现代化的改革,对克服地区分立主义,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军事力量,起了重要作用。
阿卜杜·阿齐兹实行灵活的外交政策,使年青的沙特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913年阿卜杜·阿齐兹从土耳其手中夺取哈萨前,他尽力争取控制海湾地区的英国保持中立,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纠葛。夺取哈萨后,为照顾土耳其的脸面,又同意哈萨名义上属于土耳其,以此换取了物质利益,但确保了自己对哈萨的控制权,等到一次大战爆发,土耳其实在无力西顾时,他才乘机宣布,哈萨名义上不再属于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国与阿西尔签订了基赞条约,继而又占领了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汇合处,控制了阿拉伯河,随时可以南下进攻哈萨。内志东部、西部、南部也都有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完全可以封锁内志。在此险恶环境下,阿卜杜·阿齐兹审时度势,作出必要的退让,与英国签订乌凯尔条约(1927年又以平等的吉达条约取代之),接受了英国的保护。但他绝不像汉志的侯赛因,在防务上完全依赖英国,而是坚持壮大自己的力量。事实上,他也没有完全受乌凯尔条约的束缚,而是看准时机,两次进行图腊巴战役,取得了对英国的盟友侯赛因的胜利。
他还机敏地利用英国与土耳其之间的矛盾,接连进攻土耳其的盟友、沙特家族的夙敌赖希德家族,终于将其最后消灭,
在对汉志统治者侯赛因的关系上,沙特家族与麦加谢里夫是势不两立的,双方的既定方针都是要吃掉对方。但阿卜杜·阿齐兹却善于运用适当的策略,来达到目的。当侯赛因宣布反土耳其起义以后,阿卜杜·阿齐兹一反其历来的反侯赛因立场,赞扬侯赛因拿起武器反对阿拉伯各国人民共同的敌人土耳其,并主动与侯赛因讲和,承认其在阿拉伯民族运动中的领导地位,还鼓励盖西姆的内志人参加侯赛因的军队。而当侯赛因自立为哈里发后,阿卜杜·阿齐兹看出他已招怨于伊斯兰世界,便立即率先发出声讨侯赛因的檄文,谴责他只热衷于非法自立为哈里发,而对阿拉伯土地被人占领却无动于衷等等。这些举动及时又合乎情理,赢得了大多数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支持。所以,当阿卜杜·阿齐兹向汉志进军时,很少有人对侯赛因表示同情。
在向汉志进军的时机的选择上,阿卜杜·阿齐兹十分注意英国对侯赛因态度的变化。当他看到英国还需要利用而不愿抛弃侯赛因时,他决不冒然行动。而当他确认侯赛因因触犯英国利益,而被英国疏远以至抛弃时,则不失时机地作出了进军汉志的决定。
阿拉伯人民要求摆脱土耳其统治和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愿望,以及他们为此进行的斗争,给了阿卜杜·阿齐兹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事业以有力的支持。内志人民反对土耳其傀儡赖希德家族统治的斗争,支持了阿卜杜·阿齐兹收复利雅得和整个内志;哈萨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斗争,支持了阿卜杜·阿齐兹夺取哈萨地区;伊拉克、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阿拉伯人民反对英、法殖民主义侵略的斗争,使它们无力顾及阿卜杜·阿齐兹进军汉志的行动。这一切都大大帮助了阿卜杜·阿齐兹去统一阿拉伯半岛。
阿卜杜·阿齐兹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斗争,矛头是指向奥斯曼土耳其和英国帝国主义的,因而带有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性质。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建立,则打破了阿拉伯半岛封建割据的落后状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独立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在阿拉伯半岛的崛起,对激发阿拉伯各国人民继续进行反帝、反殖的伟大斗争,具有积极的意义。

① 包括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富查伊拉、哈伊马角7个酋长国,原为英国“保护国”,1971年12月2日宣告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② 阿拉伯人对王子、君主的一种称呼。文中“埃米尔”指君主,其地位介于国王和酋长之间。
③ 统治汉志的穆罕默德后裔的称号。
① 伊斯兰教的宗教课税。纳天课为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
① 指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的弧形地带。它包括现今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该地带因土地肥沃、形似新月,故有肥沃新月地带之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