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1971年印巴战争和孟加拉国的建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28 评论:0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在1947年独立后的25年中进行了三次战争,其中,1971年爆发的第三次战争是70年代国际上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这次战争导致了巴基斯坦的分裂和孟加拉国的建立。

战争的历史根源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前,同属印度的版图,长期受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英国感到难以按过去那样继续统治印度,企图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1947年6月,英国利用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提出当时驻印总督蒙巴顿制定的方案,即“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进一步加深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宗教矛盾。根据蒙巴顿方案,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一分为二,东旁遮普和西孟加拉划归印度,西旁遮普和东盂加拉划归巴基斯坦。消息一经传开,印度教徒就在东旁遮普驱赶和杀害穆斯林,穆斯林则在西旁遮普杀害印度教徒。这一冲突迅速蔓延,席卷许多省份。这场大规模教派间的相互屠杀造成了无数人的伤亡,导致了大批散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向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大迁移。
蒙巴顿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漠和克什米尔(简称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占总人口的77%,按蒙巴顿方案以宗教划分自治领的原则,理应属巴,印度认为克什米尔的土邦王和议会赞同加入印度,所以该地区应属印。1947年10月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开始冲突。1948年8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通过停火,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三阶段解决克什米尔纠纷的决议,为印、巴两国接受。1949年1月,双方停火,结束了长达15个月的第一次战争。印度政府后来违背自己的诺言,阻挠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1965年9月,双方在克什米尔再次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后来升级,引起了两国间的全面战争。这两场战争加深了两国间的互不相让,使两国关系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
按照蒙巴顿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语言,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别,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
印度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在南亚均居首位,独立后一直以大国自居,企图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说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印度独立后对巴基斯坦敢于与其抗衡非常恼火。打击和削弱巴基斯坦,使之不能与印度抗争,便成了印度寻求的目标。

东巴危机和印巴战争的爆发


在近代历史上,东巴的穆斯林长期遭受印度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经济、文化落后,缺少行政管理和科学、技术人材,在军队里更没有多少影响。巴基斯坦独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集中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西巴资产阶级手中,据统计,1971年东巴人口约有7000余万,西巴人口约4500万,但在政府的文官中,东巴孟加拉人只占36%,在中央政府一级的秘书中仅占16%。东巴省政府的历届首席秘书都不是孟加拉人,而一直由西巴人担任。中央政府的一些重要部门,如国防, 内政和财政部的秘书也不启用孟加拉人。孟加拉军官占陆军军官总数不到5%,海空军军官总数不足30%。几乎都是西巴人的22个大家族控制着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它们掌握着全国66%的工业资产,77%的保险基金和80%的银行财产。60年代初,在阿尤布·汗当政的头几年里,巴基斯坦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国家财富增多。由于中央政府无意消除东、西巴的差距,财富分配不均的状况更加严重。西巴的人均收入从1956—1960年比东巴高出32%,到60年代后期高出61%。用于西巴的进口占70%(同期西巴出口占全国的41%)。国家将77%的发展基金和75%的大型工业企业放在西巴。
孟加拉人对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强烈不满。早在1952年2月。在巴基斯坦政府宣布西巴的乌尔都语为官方用语后,孟加拉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迫使政府宣布孟加拉语和乌尔都语同为国语。在1954年东巴省议会选举中,一些政党又提出东、西巴平等,东巴自治等要求。1966年,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东巴人民联盟代表孟加拉资产阶级利益提出6点纲领,要求平等分享国家权力和财富,公开主张巴基斯坦成为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东、西两部分高度自治。6点纲领的主要内容是:1.政府实行联邦制和议会制;2.联邦政府只负责国防、外交;3.发行两种不同的,可在东西巴自由兑换的货币; 4.东、西巴财政自理;5.外贸独立;6.允许东、西巴政府拥有准军事部队。巴基斯坦政府指责6点纲领是一个分裂国家的纲领,因而严辞拒绝。1968年初,巴政府宣布破获一起有印度背景,在印度特里普拉邦首府阿加塔拉策划的分裂国家的阴谋案件,即:“阿加塔拉”阴谋案。穆吉布·拉赫曼等34人被指控犯有分裂国家罪而被捕。此后,巴基斯坦政府与人民联盟等反对党的矛盾开始激化。人民联盟利用东巴人民的不满情绪发起大规模群众运动,反对阿尤布政府的统治,要求释放拉赫曼等人,东巴政局出现动荡。与此同时,西巴人民也开展了反对阿尤布政权运动。1969年初,巴政局失控,阿尤布被迫下台,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接管政权,在全国实行军法管制。叶海亚·汗宣布,一俟国内形势稳定,将尽快举行大选。
1970年底,巴基斯坦举行大选。人民联盟以6点纲领作为竞选纲领,在东巴大获全胜,赢得分配给东巴的169个议席中的167席,占整个国会300席的55.7%,一跃成为巴基斯坦的第一大党。在省议会的选举中,又赢得279个议席中的268个。议会选举结束后,人民联盟坚持以6点纲领制定宪法,与布托领导的、势力主要在西巴的人民党发生尖锐矛盾。人民党强调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国防,外交、财政等要害部门必须由中央政府管理。叶海亚政府倾向于人民党的主张。
由于双方僵持不下,人民联盟从1971年3月起在东巴连续发动总罢工,向叶海亚政权施加更大压力。东巴的正常生活逐步陷于瘫痪,政府机构不能履行职能。在一些地区,实际上是人民联盟在发号政令。3月15日,叶海亚抵东巴首都达卡,与穆吉布·拉赫曼会谈。3月21日,包括布托在内的其他西巴领导人也抵达卡参加谈判。经过5轮会谈,未达成协议。 3月25日,叶海亚置布与人民联盟的谈判失败,并于当天返回西巴。午夜,叶海亚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再次对全国实行军管,取缔人民联盟。
3月26日凌晨,驻东巴的巴军出动,对人民联盟实施镇压。巴军首先解除由盂加拉人组成的军队和警察的武装,攻占由人民联盟势力控制的城镇,搜捕人民联盟领导人和骨干分子。3月27日,穆吉布·拉赫曼被捕。在行动中,巴军伤害了许多普通群众。这样,不仅大批被解除武装的孟籍官兵,警察和准军事部队成员逃亡,而且造成大批难民流入印度。印度采取开放边界,收容难民的政策,数月之内逃亡印度的东巴难民达几百万之众。
在大批东巴难民流入印度之后,印度政府极力把巴基斯坦的内政问题转化为国际争端。
1971年3月26日,就在巴军开始镇压人民联盟的当天,印度外交部长斯瓦兰·辛格在人民院发表声明,称“印度政府对于在如此接近我国边界的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态不能不感到严重不安”。4月11日,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明确表示,“由于有这么多的疏散者来到了印度,孟加拉事件就不再是巴基斯坦一国的内政了”。后来她进一步说,“不能认为难民问题仅仅是巴基斯坦的内部问题。这是印度的问题,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从6月份起,印度政府不断派出内阁部长、特使到欧美和一些亚洲国家首都以及联合国游说。印度国防部副部长维拉迪亚·舒克拉在访问瑞典时公开宣称:“没有理由把难民问题看作仅仅是人道主义问题,这首先是个军事和政治问题,是一个很快可以威胁世界和平的国际问题”,如果联合国和叶海亚总统的立场不改变,“印度则不能袖手旁观”。除官方代表团外,印度还派出许多民间代表团出国活动,还邀请外国记者,议员和国际救济组织到难民营参观,指使驻外使节广泛开展各种外交活动,要求支持印度的立场。10月20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印度再也不能容忍950万难民继续留在印度了”。
在广泛动员国际舆论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的同时,印度政府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从1971年4月起,印军就利用雨季到来前例行战备物资补充的机会,积极向国外购买军火和零配件,加速国内军工生产;部队以各种名义和方式隐蔽地进行针对巴军的训练;陆军参谋部的人员开始拟定入侵东巴的计划。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支持,尤其是苏联的支持。从1971年6月至10月,印、苏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官员频繁互访,就印巴局势进行磋商。印度外长斯瓦兰·辛格和总理英·甘地分别于6月和9月访苏,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副外长查拉普金、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和副外长费留宾先后访印。其中,葛罗米柯访印期间,两国于8月9日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条约第九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向参加与另一方发生的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便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来保证两国的和平与安全。”该条约使印度实际上与苏联形成了某种结盟关系。随后,苏联又向印度提供了价值5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
英·甘地总理从1971年10月下旬起对法国、西德、英国、比利时、奥地利和美国进行为时3周的访问,再次试探主要西方国家对印度以武力解决东巴难民问题的反应。通过这次访问,她确信这些国家不会对印度出兵东巴作出强烈反应。11月12日,她回国后不久对议员说;“应该认为,同巴基斯坦发生战争是迫在眉睫和不可避免的”,孟加拉国问题将在两个月内,或许更近一些时候得到解决”。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对东巴不宣而战,印巴间第三次战争开始。

战 争 经 过


早在1971年6、 7月间,印度陆军司令部就拟定了作战计划,其要点是:通过武装入侵消灭在东巴的巴军,支持建立孟加拉国政府;为防止国际干涉,战争必须速战速决,最长不得超过3周;利用东巴地理上3面被印度包围的态势,从东、北、西3面分数路实施向中心突击,直取东巴首府达卡;占领或封锁东巴主要港口吉大港和库尔纳港,切断巴军海上退路;使用空军炸毁东巴境内的桥梁、机场和内河码头,割断巴军相互联系和支援。该计划还认为,只有迅速占领达卡,才能迅速结束战斗,因此,攻取达卡是印军的首要目标。7月,印度东部军区司令阿罗拉中将根据作战需要,组建第十一军军部,成立空军和海军东部前进指挥部并受陆军东部军区指挥,将四军军部的主体部分移驻阿加塔拉,重新调配部队的隶属关系及部署。10月中、下旬,英·甘地总理连续召开内阁政治委员会及三军首脑会议,研究局势和对付巴基斯坦需采取的步骤。同时,印军提高战备等级,取消军人休假,并命令已休假的人员迅速归队,动员后备役军事力量的工作也同步进行。
面对日益严重的东巴局势和印军入侵的危险,巴政府先后向东巴增调两个步兵师和部分准军事部队,使东巴驻军增加至3个师。1971年10月前后,东巴驻军司令尼亚兹中将在已有兵力的基础上,对部队进行扩编和调整,以正规军为骨干扩建两个临时师部和3个临时旅。
战争开始阶段,战斗主要在东巴边境地区进行。11月21日,印度出动正规部队向东巴的杰索尔、朗格普尔、迪纳吉普尔、锡勒特和库米拉等边境区县发起进攻,其中在东巴西南杰索尔县的战斗比较激烈,双方进行了坦克和炮战,空军亦参战。印军还使用远程大炮轰击了杰索尔机场。
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宣布,由于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巴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24日,印度总理英·甘地命令印军“为了自卫”,可以越过边界。
此后,东巴边境地区的战斗日趋激烈,印军全面越界攻击巴军,并在西南和东北方向突破巴军防御阵地。直取东巴西南重镇杰索尔,占领了东北的沙姆苏纳加尔地区。
为减轻东巴面临的军事压力,吸引国际社会对印巴局势的关注,以联合国的干预来迫使印度停止对东巴的入侵,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仓促决定在西巴出击。12月3日下午5时左右。巴空军对印度的阿姆利则、帕坦科特、斯利那加、佐德普尔、安巴拉等城市的机场进行突然袭击。
当日,印度总理英·甘地宣布印度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国家进入战时体制。印、巴间再次爆发全面战争。
印军的战略目的是以武力肢解巴基斯坦,支持建立孟加P拉国。全面战争爆发后,印军集中优势兵力,放手向东巴发动大规模进攻,在西巴方向主要采取防御态势。根据东巴驻军的布防情况,印军集中6个建制师又3个独立旅的兵力,从西南、西北、北部和东部同时向东巴侵犯。在战争中,印军充分利用海空优势,迅速掌握东巴战场的制空权,严密封锁东巴港口,使巴军处于海空隔绝状态。
在数万名孟加拉游击队的配合下,印军大胆使用迂回穿插的战法,绕过巴军设防坚固的据点和阵地,加快进攻速度,使巴军完全处于被分割状态。从东部进攻的印军为克服梅格纳河和恒河两大天然屏障,使用直升机机降战术,越河建立桥头阵地,或在巴军后方降落,使巴军依靠天然屏障防守的战术失灵。因此。从12月4日起,印军只用不到13天的时间,便兵临达卡城下。12月16日,东部巴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西线,战争进行得也很激烈。印度空军一直集中于袭击巴基斯坦的后勤,轰炸巴军的装甲部队和摧毁部队的集结地;巴基斯坦空军也不断轰炸印度的机场、仓库、道路和前沿阵地。西线地面战斗主要沿两国边界线进行。12月7日,巴军以两个步兵师、3个装甲团的兵力攻占克什米尔的冒布地区,占领该地区的曼迪亚拉镇。印军向巴境内的锡亚尔科特地区发起进攻,双方进行激战,印军攻占楔入印度的萨克加尔突出部约400平方公里的巴基斯坦领土。在南部边境,印军攻占巴信德省的约1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巴军向印度的拉贾斯坦沙漠地区发动4次进攻,但未能突破印军阵地。由于印巴双方在西线均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所以,经过几个回合较量后,双方便形成对峙局面。
东巴军队在12月16日宣布投降的当日,印度总理英·甘地宣布西线印军将于12月17日夜晚停火。17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议,第三次印巴战争遂告结束。据印度方面宣布,停火时,印度占领巴基斯坦5600平方英里的领土,其中大部分是荒漠地区,巴基斯坦仅占印度120平方英里土地。在这场为时约25天的战争中,在东巴共有9.3万巴基斯坦官兵、文职人员被俘,其中正规军56998名,准军事部队18228名;印度在东巴死亡1021名,失踪89名,受伤2915名,在西线印军伤亡6600名,被俘529名。

孟加拉国的建立


1971年4月17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推举穆吉布·拉赫曼为总统,塔杰丁·艾哈迈德为总理。孔达卡尔·莫什塔克为外长。由于拉赫曼当时被关押在西巴,人民联盟副主席纳茨鲁尔·伊斯拉姆任代总统。至1971年12月印度军队攻占达卡前,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主要在印度西孟加拉邦活动。印军占领东巴后,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于1971年12月22日迁入达卡。
1971年12月20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辞职,人民党主席布托就任总统和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1972年1月7日,布托宣布无条件释放穆吉布·拉赫曼。8日,拉赫曼离开巴基斯坦飞往伦敦,10日自伦敦经印度返回达卡,受到盛大欢迎。1月11日,拉赫曼以总统的身份颁布了1972年临时体制法令,宣布孟加拉国实行代议制民主政体,拉赫曼自任总理,重新组织内阁。
在对外方面,拉赫曼政府执行倾向印度和苏联的政策。1972年3月,即孟加拉国独立后不到4个月,同印度签订为期25年的《友好合作和平条约》。该条约在第九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向参加与另一方发生的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便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来保证两国的和平与安全”。条约还规定,双方“就涉及两国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彼此保持定期接触”。两国还签订了《边界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协定》、《铁路协定》、《原子能协定》、《水路过境协定》等一系列双边协定。拉赫曼执政时,印度对孟加拉国的经济援助总额达3亿多美元。
拉赫曼政府与苏联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1972年3月,拉赫曼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苏联,在与苏联总理柯西金签署的联合宣言中,双方表示“就涉及两国利益的所有重要问题定期进行各级政治协商”。两国之间也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定。1973年4月,苏联援助孟加拉国一中队米格——21战斗机,两国建立了军事关系。1974年3月,应苏联的邀请,拉赫曼专程到苏联治病。在拉赫曼执政期间,苏联共向孟加拉国提供两亿多美元的各种援助,并曾派出大批专家到孟执行任务。
孟加拉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是缓慢的。1972年8月,孟加拉国申请加入联合国,未能获得批准。同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两项互相依存的决议,把执行1971年安理会307号决议,即遣返巴基斯坦战俘同接纳孟加拉国入会一并考虑。1973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达成遣返9万名巴战俘和平民的协议,但孟加拉国仍坚持审讯195名战俘。直到1974年4月上旬,印、巴、孟3方才达成释放巴195名战俘协议。4月底,巴基斯坦战俘全部遣返完毕。至此,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已得到完全执行。1974年9月,在孟加拉国再次提出加入联合国的申请时,被一致同意接纳加入联合国。
在对内方面,穆吉布·拉赫曼政府宣布实行“民主、政教分离、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政策。1972年3月,拉赫曼政府宣布把银行、保险和原属西巴人的企业,以及固定资产超过150万塔卡的黄麻、纺织、制糖等工业国有化。不久,又把最后一项规定扩大到其他工业部门,在很短时间里,使得全部工业固定资产80%左右收归国有,宣布农民拥有的土地量不得超过100比卡(200亩),拥有25比卡以下的农户免征农业税。
显然,拉赫曼政府对独立后的困难估计不足,对人民联盟由反对党变为执政党后产生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预见。独立后,孟加拉国很快就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首先面临的是严重的经济困难。经过9个月的动乱和战争的破坏,孟加拉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工业国有化以后,普遍出现经营管理不善,官僚主义严重等弊端,加上资金和原材料缺乏,电力不足,工业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仍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大多数企业负债累累。
农业生产下降。1972—1973年度农业产值比1969—1970年度下降了14.5%。大米和黄麻是孟加拉国的最主要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前者产量到1974—1975年度仍较战前的1969—1970年度低4.2%,后者产量则逐年下降,至1974—1975年度,从1969—1970年度的717万包降至396万包。大米和黄麻的歉收,减少了政府的外汇收入,给国计民生带来严重影响。
财政拮据,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独立后孟加拉国外贸年年逆差,外汇储备濒于枯竭。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大量发行货币,通货膨胀率每年高达50%,物价成倍增加。
其次是社会动乱,人民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在战争期间,孟加拉国成立了名目繁多的游击队,独立后,它们各自为政。为统一武装力量,拉赫曼政府解散了杂牌武装组织,组建了一支名为保安军的第二武装部队。保安军经常无故逮捕、审讯公民。此外,由于大量武器流散在社会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武装抢劫集团。随着经济的恶化,杀人、抢劫等案件频繁发生。
独立初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向孟加拉国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其数额高达2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赠送的。这些援助未能有效地用于安置难民和恢复经济生产,相当一部分进入某些政府官员和私人的腰包。虽然拉赫曼政府曾多次开展反贪污、取缔走私等运动,并撤消一些犯有贪污罪行的官员和国会议员的职务,均无济于事。
1974年7月9日,孟加拉国遭受特大水灾,加剧了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由于政府救济不力,重灾区朗格普尔县的一些地区十室九空,在首都达卡,流落街头的灾民每天有70至100人死亡。这场水灾造成的饥荒夺去了数以十万计人的生命,也使孟拉国人民丧失了对拉赫曼政府最后一点希望,开展了大规模反拉赫曼政府统治的斗争。
拉赫曼政府以镇压回答人民的不满。1974年11月,孟政府宣布实行紧急状态,1975年1月又宣布紧急权力法,全面禁止集会和游行,任意逮捕和拘留持不同政见者.1月25日,拉赫曼改代议制政体为总统制,并自任总统,独揽一切权力; 2日,宣布成立农工人民联盟,禁止任何其他政党合法存在,实行一党专政。
拉赫曼政府的上述行为,不仅激起了人民更大的不满,也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1975年8月15日,孟加拉国陆军的一批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杀死拉赫曼,成立了新政府。艾哈迈德就任新总统。10月3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建立外交关系。孟加拉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9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