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50年代中期,帝国主义国家的争夺集中在中东这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1956年7月,埃及维护自己的民族权益,将英法资本控制下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为了继续维持它们的殖民利益,勾结以色列发动了侵略埃及的战争。在埃及人民的英勇反击下,英法以的联合进攻遭到失败。埃及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的胜利,标志着英法在中东的殖民统治基本结束。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前后的局势
位于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地区原是连接亚非两洲的地峡。1859年法国殖民主义者费迪南·德·莱塞普斯组建的国际苏伊士运河海运公司驱使埃及数十万民工开凿运河。历经10年艰辛,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为此,埃及付出了1,680万英镑的工程费用,占运河投资总额的79%。12万民工在强迫劳役中丧生。1882年,英国排挤法国,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运河成为“大英帝国的动脉”和“生命线”。1936年8月签订的《英埃同盟条约》进一步确认英国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利。
苏伊士运河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对西方具有重大的价值。运河全长173公里①。它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使欧亚两洲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6,000至12,000公里,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1955年通过运河的船只共14,666艘(货运量达10.750万吨),其中3/4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船只,这里面近1/3属于英国。帝国主义从亚非地区掠夺的石油和其他原料约一半以上通过运河输往西欧。英国1955年进口石油约2,800万吨,其中2,000万吨经运河运来。由于英法掌握运河公司96%的股票,伦敦和巴黎的银行源源不断地获得巨额利润。到1949年底,英国从运河公司攫取的利润,约为它购买股票金额的16倍。1955年运河收入达1亿美元,而埃及所得只有300万美元。苏伊士运河是埃及近百年来蒙受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见证,收回运河是埃及人民强烈的民族要求。
1952年七月革命后,埃及人民反对英军占领运河区的斗争日益高涨。1953年4月,埃及和英国就8万英军撤离运河区问题进行谈判。1954年10月19日,双方在开罗签订《英埃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宣布废除1936年《英埃条约》。英国被迫同意在20个月内分批撤军。埃及也做了让步,同意阿拉伯国家或土耳其一旦遭到外国的武装进攻时,英军可重返运河区。1956年6月12日,最后一批英军撤离运河区,从而结束了英军占领埃及74年的历史。但是,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仍然掌握在英法殖民者手中。
由于埃及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收复失地的斗争,它同以色列的矛盾日趋激化。1955年2月28日,以色列向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发动了自1949年停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进攻。为了阻止以色列的进一步侵略,埃及准备向西方购买武器。但是,英国坚持以埃及支持巴格达条约作为出售武器的条件;法国为了对埃及支持阿尔及利亚的反法民族解放战争进行报复,向以色列输送了大量武器;美国提出除非美埃签订共同安全条约,否则将不提供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埃及于1955年9月27日宣布同捷克签订军火贸易协定,通过捷克购买苏联武器。中东地区的矛盾变得更为复杂。
1955年12月,美英两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抵制苏联在埃及的影响,表示愿在埃及政府计划建造的阿斯旺水坝第1期工程中提供7,200万美元“赠款”(其中美国提供5,600万美元),世界银行也将借给埃及2亿美元。但是,必须以美国对埃及进行财政监督和停止苏埃军火交易为前提,从而被埃及拒绝。为了迫使埃及屈服,7月19日,美国宣布撤回对埃及的“援助”,英国的“援助”,世界银行的贷款也随之取消。
面对这一情况,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自己的力量建造阿斯旺水坝。7月23日,纳赛尔秘密召见埃及石油管理局局长尤尼斯,委托他制定接管运河公司的计划。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总统在亚历山大港发表演说,强烈谴责西方帝国主义企图扼杀埃及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阴谋。他宣读了自己签署并由内阁通过的《关于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法令》。法令规定: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全部财产移交埃及,对股票持有者给予补偿,公司一切机构全部解散,运河航运由埃及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在纳赛尔发表讲演的同时,尤尼斯带领一批军事和文职人员,接管了苏伊士运河公司伊斯梅利亚总管理处和运河设施。另有3个小组分别接管运河公司在塞得港、苏伊士和开罗的办事处。接管运河公司的工作顺利完成。苏伊士运河国有化震动了西方世界。7月26日晚,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召集有三军参谋长参加的内阁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议认为,英国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权益必须保护,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三军参谋长奉命拟定一项计划和时间表,准备在其他办法失败时,采取占领运河的军事行动。当英国发出的“抗议”照会被埃及退回后,艾登认为这是1940年以来英国“所遇到的最危险的局势”。法国政府在7月27日上午和中午连续举行会议,讨论应急措施。英法两国决定冻结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和运河公司的资金;两国的商船通过运河不向埃及交纳通行费;同时调兵遣将,对埃及施行武力威胁。27日,艾登致电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美国和英法一起“对埃及施加最大的政治压力”,“准备使用武力”;并提议3国立即举行外长会议。
美国固然担心运河公司国有化会影响它在中东的石油利益和动摇它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但可利用英法陷入困境取而代之称霸中东。美国采取了既反对使用武力又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局势的策略。8月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携带艾森豪威尔劝阻艾登不对埃及使用武力的信件到达伦敦,参加美英法3国外长会议。会议几经磋商于8月2日发表联合公报,否认埃及拥有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的权利,建议邀请24个国家①在伦敦开会,试图通过国际会议把运河重新置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
8月16日伦敦会议召开,2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埃及和希腊拒绝参加。杜勒斯提出了“4点计划”,中心内容是把运河交给一个“和联合国保持联系”的“国际委员会”管理。杜勒斯计划暴露了美国试图通过联合国攫取运河的阴谋,由于一些与会国的反对或持保留意见而未能通过。会议一致同意的只是把会议记录交给埃及政府当参考。9月3日,由澳大利亚、美国、伊朗、埃塞俄比亚、瑞典代表组成的5国委员会去埃及,诱压纳赛尔接受伦敦会议的建议。埃及坚持反对国际管理运河的立场, 5国委员会只得宣布结束使命。
9月10日,埃及政府照会有关各国,建议成立一个代表苏伊士运河使用国意见的谈判机构,在不损害埃及主权和尊严的情况下解决运河的航行自由和安全等问题。
英法无视埃及的合理建议,除继续加强在地中海的军事部署外,又在9月14日煽动493名运河外籍职员(其中领航员114人)集体辞职。这时,美国别出心裁地提出“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计划。9月19—21日,美英法召集22个国家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问题。苏联等4国拒绝出席会议。会议因意见分歧未取得协议而草草收场。10月1日,“协会”在伦敦成立,实际上只是一个徒具形式的机构。
英法为了在政治上变被动为主动,在军事上掩盖它们的战争准备,于9月23日把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讨论。英法事先曾和美国磋商,美国表示不参加英法向安理会提出的提案,要英法不必要求安理会采取任何行动。10月2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我承认3国在处理苏伊士争执的态度方面是有不同的,……在任何以某种形式或方式涉及到所谓殖民主义问题的地方,美国却是担任着一个多少有点独立的角色。”英法为此感到“愤慨和惊慌”,只好与美国“分道扬镳”。
10月5日安理会讨论运河问题,分歧很大。在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的安排下,英法和埃及3方于10月9日举行秘密会谈,达成6项原则的协议。它们是:(1)保持运河的自由通航; (2)尊重埃及的主权;(3)任何一国的政治问题不得影响运河的经营管理;(4)运河通行费由“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和埃及共同商定;(5)运河通行费中应提出相当大的一部分作为发展之用;(6)如有原苏伊士运河公司和埃及政府之间的争执,双方同意仲裁解决。10月13日英法向安理会提出提案,其中第1部分是6项原则,第2部分仍无理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运河和承认“使用国协会”的特权。10月14日,安理会讨论时一致通过6项原则,对提案中的第2部分苏联行使了否决权。会后英法表面上同意在10月29日同埃及重新谈判,实际上这一天却成为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的日子。
英法以侵略埃及惨遭失败
英法两国的经济制裁、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都未能使埃及屈服,它们只得采取战争冒险挽救自己的失败。早在8月5日,英法联合军事计划小组就奉命拟订一项“准备对埃及发动联合作战,以恢复苏伊士运河的国际控制”的计划。这项定名为“步枪手”的军事行动,原设想攻占亚历山大港后直指开罗,后改为在塞得港登陆,以求尽快占领运河区。英法联军总司令由英国中东地面部队司令查尔斯·凯特莱上将担任,副司令是法国海军中将巴尔若,下辖地面部队、海军特遣部队和空军特遣部队3个司令部。计划调集战斗人员8万名(英国5万人),军舰130多艘(英方100多艘),航空母舰7艘(英方5艘),数以百计的登陆艇,80艘运输军需的商船和2万辆车辆,此外还有大量的空军和空降部队。
在策划和准备这次侵略战争中,以色列充当了“自愿的打手”和急先锋。早在1955年中,以色列就派遣一支小队深入埃及的西奈半岛进行侦察活动。1955年11月,以军参谋部制订了一项侵占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南端沙姆沙伊赫的方案。法国和以色列早有勾结。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前后,两国于9月29日至10月1日在巴黎就联合国侵略埃及的政治和军事问题进行正式会谈。随后法国派代表团去以色列了解和落实法国空军利用以色列军事基地和进一步向以提供军援问题。10月8日,以军参谋部决定了侵占西奈的军事计划。
10月15日,法国政府有关成员向艾登提出英法和以色列联盟的战略计划,并要求英国阻止伊拉克部队进驻约旦。艾登感到以色列进攻埃及可以为英法的军事干涉找到一个“天赐的借口”,但考虑到英国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订有同盟条约,公开和以色列结盟,处境将十分尴尬。10月16日,艾登和英国外交大臣塞尔温·劳埃德飞往巴黎同法国总理居伊·摩勒和外长比诺密谈。会上初步达成英法以3国联合侵略埃及的协议。为了鼓励以色列大胆进攻,艾登签署由法国交给以色列的一份书面文件,表明一旦埃以爆发战争,英国不会援助埃及。从10月22日起,英法以军政头目在巴黎举行一系列决策性的会谈。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开始要求3方同时动手,以免以色列“扮演侵略者的角色”,而英法象是“和平的天使”。英国外长则要求以色列必须先向西奈发动一场“真正的战争”,对运河形成威胁,否则英法难以发出最后通牒。法国主张利用美国总统选举和波兰问题使美苏无暇顾及中东的机会立即进攻埃及,并保证用法国的海空军来保护以色列的海军和空防。10月24日,英法以最后确定3方联合作战的军事行动:先由以色列对西奈半岛发动攻击,吸引埃军主力东援;接着英法要求埃军撤出运河区,由英法军队占领塞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如果埃及拒绝英法的要求,英法就向埃及发动进攻。10月25日,以色列按照预定的计划,秘密而迅速地进行动员。
埃及在运河公司国有化后,已决定在运河区实行军事管制,并征召预备役军人入伍。8月9日,纳赛尔下令成立“埃及民族解放军”。约有常备军10万人,主要是陆军。埃及计划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西奈半岛只留6个营的部队。10月24日,埃及和叙利亚、约旦成立联合司令部。
10月29日晚以色列出动45,000名侵略军,分4路侵入西奈半岛。在南路,首先空降第202空降旅一个营于米特拉山口,该旅其余部队随后从孔蒂拉出发进行策应,矛头直指苏伊士城。中路以4个旅(2个步兵旅, 1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旅)向阿布奥格拉发动猛攻,矛头直指伊斯梅利亚。北路3个旅(2个步兵旅和1个装甲旅)沿地中海海岸公路袭击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首府阿里什,向罗马尼推进。第4路1个步兵旅由孔蒂拉和埃拉特沿亚喀巴湾两岸向西奈半岛最南端的沙姆沙伊赫进军。
为了抵抗以色列入侵,10月30日,纳赛尔发布全国总动员令,并命令装甲部队开进西奈,出动飞机轰炸以色列的机场和空降部队。埃及空军在两天内击落以色列飞机18架。在阿布奥格拉,埃及以2个营兵力抵抗以军4个旅的进攻。在沙姆沙伊赫的1营埃军同数倍的敌人进行激战。加沙守军一直坚持战斗到11月2日。埃及海军也英勇出击。在西奈战役中,埃军击毙以军189人,打伤899人,生俘40人。正当埃军准备向以军大规模反击时,英法向埃及发动武装侵略。埃军只得从西奈前线撤退,在战斗中牺牲约1,000人,负伤约4,000人。以色列乘虚侵占整个西奈半岛,抓走7,000名平民。
10月30日下午4点多钟,英法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立即停火和从运河两岸各后撤10英里,由英法派军进驻运河区重要港口。任何一方若在12小时内不接受上述要求,英法将进行军事干涉。当晚埃及内阁召开会议,决定拒绝英法通牒。
10月31日下午5点50分,英法出动飞机轰炸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和一些机场。埃及宣布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断绝同英法的外交关系,查封英法在埃及的银行,接管英法在埃及的石油企业。纳赛尔下令驻西奈半岛的军队立即后撤,并封锁运河,以粉碎敌军两面夹击的阴谋。同时,指派内政部长毛希丁统一指挥全国游击活动,将40万支来福枪分发给民兵,决心依靠群众战斗到底。
英法侵略者在连续数日狂轰滥炸后,决定攻占运河北端的塞得港。11月5日上午,英国向该港空投1个营的伞兵,法国500名伞兵降在运河东岸的富阿德港,下午英法空降第2批伞兵,他们遭到当地军民的围攻。11月6日晨,英法从马耳他海运22,000名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附近登陆。塞得港军民同窜入市区的敌人进行肉搏和巷战。英法侵略者先后出动8万海陆空军,在塞得港军民的英勇反击下,直到最后停火时,仍未占领该港,其先头部队只能进至塞得港以南27公里处的卡卜。埃及军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塞得港,有1,000多居民牺牲,2,000多人受伤,12,000幢住宅毁于战火。
在埃及人民反抗侵略的日子里,阿拉伯各国人民掀起支持埃及反对英、法、以侵略的正义斗争。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继埃及之后与英法断交,约旦、伊拉克同法国断交。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切断了英国资本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的输油管。英军在利比亚的油库被炸毁。沙特阿拉伯决定暂停向英国供应石油。巴林群岛举行总罢工。苏丹向埃及派出了志愿军。一些阿拉伯国家不准英国使用它们的军事基地。苏伊士运河战争“使英国失去了阿拉伯世界”。
亚非拉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游行示威,支持埃及人民收回运河和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援埃及反抗英、法侵略,并决定赠送埃及2,000万瑞士法郎和大批物资。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的码头工人对英法船只进行了抵制。塞浦路斯人民加紧了袭击英军的活动,使英法的侵埃基地受到威胁。参加巴格达条约的4个伊斯兰国家也召开会议,谴责英法以的侵略,并拒绝英国代表出席巴格达条约会议。
英法的侵略也遭到欧美各国包括英法两国人民的抗议。11月4日,伦敦5万市民在特拉法加广场集会,反对英军侵略埃及。有1万多群众喊着“艾登必须滚蛋”的口号,涌向唐宁街的英国首相府,同警察发生了“20年来最大最、猛烈的一次冲突”。法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致使摩勒总理不得不要求议会授予他应付紧急局势的权力。
侵埃战争使英法的财经状况急剧恶化。英国仅军事行动一项就耗费约1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年度防御计划开支的1/16。9—11月期间英国的黄金储备减少15%。沉重的军费负担使英法财政赤字激增,外汇储备锐减。由于运河封闭,油管截断,油源枯竭,使英法许多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物价上涨,劳动人民的生活下降。美国则为在中东谋取更大的利益,利用英法的经济困难,压它们停火撤军。美国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表示,在英法军队离开埃及以前,美国拒绝给英国贷款,同时反对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中提取任何款项。
内外交困的局面促使英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之间的争吵达到白热化。10月31日,工党对保守党内阁提出弹劾。11月1日,两党议员在下院互相辱骂,以致议长不得不宣布休会半小时。上院有30名议员谴责政府对埃及使用武力。保守党内部也发生分化。外交国务大臣安东尼·纳丁、公共关系顾问克拉克、财政部经济次官波伊尔因反对侵埃相继辞职。许多人退出艾登政府和保守党。法国议会和社会党指责侵略埃及是“灾难性的政策”。以色列在国内外同样面临着严重困难,它在11月5日占领沙姆沙伊赫后即宣布停火。
11月6日下午1时,艾登通电摩勒:“我们必须停火”。摩勒含泪恳求艾登再坚持几个小时,使部队能到达苏伊士城。艾登回答说:“我是进退两难啊!我不能坚持了。我正在被所有的人抛弃。……英联邦面临着分裂的威胁。……我不能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再干下去。”摩勒最后只得同意停火。11月6日下午5时,英法被迫宣布当天午夜停火。至此,英法动员16万兵力(不包括以色列的20万军队),耗费3亿美元军费的侵略战争彻底失败。
大国的纷争和埃及的胜利
英法以联合侵略埃及后,美国乘机排挤英法,妄图乘虚而入,独霸中东。
英、法、以在酝酿侵埃过程中,为避免美国从中作梗,对美国采取封锁的作法。摩勒曾说:“如果我们把决定的日子告诉美国人,新的耽搁、新的会议又会强加于我们,那时以色列有可能会逃之夭夭”。美国则对英法背着自己对埃及采取武力行动十分不满。
早在以色列实行动员后,美国就发现法以之间的外交电讯来往急增,预感形势将迅速变化,匆忙下令从中东有关国家撤退侨民。在以色列发动进攻前夕,美国两次向以色列发出不要出兵的“紧急呼吁”。以色列进攻西奈后,杜勒斯觉察到这可能是英、法、以的合谋,认为事态“严重”。艾森豪威尔当即召见并警告英国驻美代办库尔森:“中东事态的发展已牵涉到美国和英国的威信”,“两国有义务履行我们关于支持任何侵略受害者的诺言”,表示“不理解”法国勾结以色列的行动。当库尔森探询美国是否首先要求召开安理会时,艾森豪威尔明确表示,明天“早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先于苏联去找联合国。
10月30日晨,美国要求召开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提出提案,要求以色列停火撤军,并要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在该地区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在提案表决时,英法第一次使用了它们在安理会的否决权。
英法空袭埃及后,艾森豪威尔立即发表广播讲话,指责英、法、以侵埃“没有同美国进行任何磋商”就采取这一“错误”行动,声称“美国将不卷入敌对行动”,并将把它关于“终止敌对行动的要求”提交联合国大会。
11月1日下午和晚上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亚非拉国家反侵略的呼声很高。美国急忙提出一个既适应这些国家愿望又便于自己排挤英法的停火决议提案①。 11月2日,大会以64票对5票通过了上述提案。艾登对此深表伤感:“在联合国带头采取反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的行动的不是苏俄,也不是任何阿拉伯国家,而是美国政府”。
由于英法拒绝停火,11月3日埃及政府要求立即召开联合国大会,采取行动制止侵略。在这次大会上,美国提出关于苏伊士运河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企图打乱会议主题,转移斗争目标。联合国大会排除美国的干扰,于次日通过亚非国家提出的关于限定英法在12小时内停火的决议。大会还通过得到美国支持的加拿大提案:组织一支保证和监督停火的“联合国紧急部队”。
决定建立联合国紧急部队后,美国为迫使英法早日停火和撤军,以中断石油供应,不准使用美援武器,甚至动用第6舰队,对英法进行威胁。11月6日晨,艾森豪威尔电告艾登:“如果你想保持美英团结与和平的话,我要求你立即下令停火,我不能再等下去了。”艾森豪威尔还命令美国部队进入戒备状态。
英法被迫停火后,11月7日艾登提出同摩勒当晚去美国与艾森豪威尔会谈的要求。艾森豪威尔在国务院的反对下,要求艾登和摩勒推迟访问。他认为英法首先应执行联合国关于撤军的决议。艾登为此牢骚满腹地说,美国差不多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对英国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停火后比停火以前更加严厉”。支配美国政府的唯一思想就是折磨他们的盟国。
正当新老殖民主义者为了争夺中东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联也利用战争和战后矛盾错综复杂的局面,向埃及和中东地区渗透。战争开始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曾多次给艾登和摩勒写信,暗示苏联正密切注视着中东局势。战争开始阶段苏联采取观望态度。英法轰炸埃及时,叙利亚总统库阿特利正在莫斯科向赫鲁晓夫、朱可夫等人会谈。库阿特利认为苏联“必须进行干涉”。苏联领导人表示他们不可能进行军事干涉,只能通过联合国采取政治手段解决。库阿特利向纳赛尔转告了苏联的态度: (一)苏联不准备打一场世界大战;(二)基于这一点,苏联不能进行军事干涉,甚至不能派遣志愿军;(三)苏联所能提供的援助最多不过是运送一些装备和派遣一些技术人员。11月5日,布尔加宁给艾登、摩勒和本—古里安分别送去措辞非常强烈的照会,说苏伊士运河战争可能会“发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战”,声言苏联“决心使用武力”。同时他还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苏美“紧密合作”共同出兵埃及制止英法侵略。信中说苏美是“两个拥有包括原子弹和氢弹在内的各种现代武器的大国”,如果两国“坚决表示保证和平反对侵略的决心,那么侵略将会结束,再也不会有战争”。艾森豪威尔认为苏联建议美苏“联合行动”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在联合国多方施展策略,就是为了抢在苏联之前行动,避免苏联插手停火撤军等事宜,为此,美国特别警告说,任何新的部队进入中东,都将使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包括美国在内,不得不采取有效的反措施。
英法宣布停火后,美国坚决反对英法和苏联参加联合国紧急部队。11月上旬,联合国决定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外的国家招募部队。这支部队从11月15日起分批进入埃及,到12月中旬,总数达到3,700人。埃及政府为了促使英、法、以撤军,同意联合国部队入境,但规定它的参加国、进驻人数、驻扎地点和期限,事先应征得埃及同意。在埃及和全世界人民坚决斗争下,英法侵略军于1956年12月22日全部撤出埃及。联合国部队按规定于12月24日开始撤出塞得港,不久撤出整个运河区。
直到1957年初,以色列军仍然拒绝撤出西奈半岛南端的亚喀巴湾地区和加沙地带。1957年1月1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要求以色列立即从埃及撤军的决议。1957年2月2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两项决议,要求以色列“不再拖延地完全撤至1949年停战线后”;并决定在以色列完全撤出沙姆沙伊赫和加沙地带后,派遣联合国紧急部队驻扎在埃以停战线上。决议通过后,以色列提出两项撤军条件:(一)要求保有加沙地带的民政管理权和警察部队,(二)以色列获得自由通过亚喀巴湾的保证。由于阿拉伯国家的坚决反对,以及苏联指责美国利用以色列“在中东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艾森豪威尔认为,以色列拒不撤军不仅会妨碍苏伊士运河通航和中东石油对西方供应,而且增加了苏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因此,美国一方面尽力阻止联合国对以色列作出强迫性的决定,另一方面秘密向以色列提出“安全”保证。1957年3月8日,以色列被迫撤出加沙地带和沙姆沙伊赫,联合国紧急部队进入这两个地区。3月17日,埃及政府宣布接管加沙地带,任命自己的行政长官。
战争结束后,埃及立即着手清除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内的英法殖民势力。1957年1月1日,埃及政府宣布废除1954年签订的英埃协定; 1月15日,将所有外国在埃及的银行、保险公司和贸易公司收归国有。4月10日,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24日,埃及政府重申运河由埃及经营管理,通行费一律交付埃及的运河管理局。5月13日和6月12日,英法先后被迫宣布它们的船只向埃及当局交纳通行费。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正如纳赛尔在庆祝运河国有化1周年的大会上说:“今天的苏伊士运河属于埃及了,而过去埃及是属于苏伊士运河的”。
苏伊士运河战争使英法在中东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促使英法在整个亚非地区的殖民统治迅速崩溃。1956年11月27日,约旦继民族主义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后,宣布废除英约同盟条约,撤销英国在约旦的军事基地。同月,叙利亚接管英法开办的学校。1957年3月和8月,英国在亚非两个影响较大的殖民地——加纳和马来西亚宣布独立。1958年7月,伊拉克人民推翻了费萨尔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并于1959年3月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1958年9月,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在开罗宣布成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英国最保守的“苏伊士集团”哀叹说:“从埃及的撤退,导致了大英联邦这个旧概念的瓦解”。
① 关于运河长度说法不一,另有174公里和175公里之说。本文所列长度根据埃及出版的《苏伊士运河地图》的资料,从苏伊士的陶菲克港至伊斯梅利亚为84公里,从伊斯梅利亚至塞得港为78公里,从塞得港灯塔至灯标为11公里。
① 被邀请的24国是:埃及、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土耳其、英国、苏联、澳大利亚、锡兰(今斯里兰卡)、丹麦、埃塞俄比亚、联邦德国、希腊、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新西兰、日本、挪威、巴基斯坦、葡萄牙、瑞典和美国。
① 这项提案的要点是: (一) 各方立即停火,停止将军队和武器运入该地区;(二) 缔结停战协定的各国立即将军队撤回停战线后;(三) 联合国各会员国不将军事物资运往敌对地区; (四) 一俟停火生效,即采取步骤使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并恢复安全的航行自由; (五) 联合国秘书长观察本决议遵守情况,并就此事迅速向安理会和联大提出报告,以便它们采取适当的进一步行动; (六) 在决议得到遵行以前,联合国大会继续进行紧急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