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悍然撕毁慕尼黑协定,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接着,希特勒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整个欧洲。
早在1938年10月下旬,即慕尼黑会议结束不到一个月,德国就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要波兰把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属于波兰通往波罗的海的一条狭长地带——波兰走廊以及但泽自由市“归还德国”。德国要通过“走廊”建造一条双轨铁路和超级公路,把德国同但泽和东普鲁士连结起来。实现这个要求,就等于扼住波兰的咽喉,因而遭到波兰的拒绝。此后,德国一面同波兰进行谈判,一面准备诉诸武力。1938年11月24日,希特勒向三军司令发布命令:“准备利用政治上有利的形势,对但泽实行准革命式的占领”。
1939年3月21日,德国对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强行索取默默尔港。第二天,希特勒同海军司令雷德尔乘军舰前往进行武力恫吓,迫使立陶宛屈服。3月23日,德国占领默默尔,对波兰的威胁进一步加强。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给德国武装部队下达了进军波兰的“白色方案”,要求军队作好准备,“在1939年9月1日以后的任何时间内,(对波兰)发动军事行动。”
就在希特勒加紧准备侵略波兰的时刻,1939年4月7日,他的法西斯侵略伙伴墨索里尼出兵侵占阿尔巴尼亚,并以阿尔巴尼亚为基地,窥伺南斯拉夫,威逼希腊,妄图实现其梦寐以求的变地中海为“意大利湖”的狂妄计划。
德国和意大利于1939年5月22日在柏林签订了所谓的“钢铁盟约”。这个条约抛开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反共烟幕,具有公开的侵略性军事同盟条约的性质。在条约的序言中, 宣布两国“决心并肩协力行动以取得它们的生存空间”。作为该条约核心的第三条规定:“如果与缔约双方的意愿相反,发生了双方中一方被卷入同其它一国或数国的军事纠纷,则缔约另一方将作为一个同盟国立即予以协助,并以陆海空军支援。”这项条约的签订,是德意法西斯互相勾结,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一个严重步骤。
5月23日,即“钢铁盟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希特勒召集戈林、雷德尔等14名陆海空高级将领开会,作发动大战的战略部署。决定“一有合适的时机就进攻波兰”,并命令作好同英法作战的准备,希特勒在会上说,“必须破釜沉舟,有进无退。”
德意法西斯,特别是希特勒德国的这一系列侵略和战争行动,预示一场空前严重的战祸已迫在眉睫。这对包括英法苏在内的欧洲各国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关键时刻,各“非侵略国家”特别是当时对欧洲局势具有重大影响的英法同社会主义的苏联的当务之急是,立即行动起来,结成联合战线,以制止法西斯侵略的战火的进一步扩大,防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为了遏阻法西斯侵略,维护欧洲和平与安全,苏联政府从三十年代初起,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法美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组成联合阵线,但是,由于英法当权集团的一再阻挠和破坏,这一目标未能实现。
英国的张伯伦政府和法国的达拉第政府一贯推行反对苏联、绥靖德国的政策。它们千方百计地排斥和孤立社会主义的苏联,姑息、纵容侵略者,不惜以出卖别国领土和主权为代价,换取同侵略者的妥协,并力图把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协定就是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
英法两国绥靖主义者的目标是维护本国的既得利益,而德国法西斯的目标是要称霸欧洲和全世界。英法同法西斯德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希特勒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进逼波兰,充分暴露了它独霸欧洲的野心。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军事、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都大大加强,这对英法的霸权地位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英法统治阶级从维护其帝国主义利益的目的出发,不能不正视这个现实。当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议会和社会舆论都作出了强烈反应。许多过去支持张伯伦绥靖政策的议员和内阁占半数的阁员都起来反对进一步姑息希特勒,主张对德实行强硬政策。但是,张伯伦政府却一意孤行。1939年3月15日下午,即德军开进布拉格的当天, 张伯伦借口“斯洛伐克议会宣告斯洛伐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因内部分裂而被消灭”,在下院宣布英国政府不再承担保障这个国家独立的义务。他还说,尽管发生最近事态,“但不能因此而偏离我们的方针”,即决心要把绥靖政策贯彻到底。
张伯伦的讲话当即遭到反对党议员和一部分保守党议员的猛烈抨击。自由党议员辛克莱谴责绥靖政策“无非是奉行最不抵抗的方针,既不考虑道德原则,也不考虑把有利的地区和巨大资源交给这些可怕的侵略国家去掌握的后果。”艾登批评政府的外交政策使英国面临一场近乎悲剧的严重局势。他要求成立各党派联合内阁,以便同侵略者作有效的斗争,并主张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紧密合作,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过去一向极力鼓吹绥靖政策的《泰晤士报》、《观察家》报也强烈谴责纳粹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占。《每日写真报》指责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是对慕尼黑协定的践踏,它呼吁同法国、苏联、美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者。
以丘吉尔、劳合·乔治和艾登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力主建立包括苏联在内的反德联盟。
在法国,“必须坚决回击德国侵略”和联苏抗德的呼声日益高涨。
正是在希特勒的步步紧逼和国内抗德舆论的压力下,张伯伦政府和达拉第政府被迫对其外交政策作了某些调整。
1939年3月17日,张伯伦在伯明翰发表了一篇被西方称为“外交革命”的演说。他一方面为自己的慕尼黑行为进行辩解,一方面公开谴责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并且警告说:如果以为英国“在受到挑战的时候也不会尽其全力来同其他国家一起进行抵抗,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同一天,英法驻德大使分别就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
3月21日,法国总统和外长应邀访问伦敦。英法双方都认为,对德国在欧洲的下一步扩张活动,都必须认真加以对待。3月23日,正当德国军舰占领默默尔港时,英法互换照会,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宣布他们愿意对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安全提供保证。3月31日,张伯伦在下院声称:“如果发生任何显然已威胁到波兰独立的行动,而波兰政府因此也认为必须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抵抗时,英王陛下政府将认为自己有责任立即支持波兰。”他还宣布,法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与英国政府持同样立场。4月6日,波兰外长赴伦敦,缔结英波互助条约。法国政府同时重申忠于法波同盟。4月13日,英法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安全作出保证。4月16日,两国对荷兰、丹麦、瑞士作出安全保证。5月12日,英国与土耳其签订双边互助协定。5月19日,法波正式签订军事协定,宣布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法国将在全国总动员15天之后,向德国发动进攻。5月23日,法国也与土耳其缔结了互助协定。这样,英法便从北海到黑海、爱琴海,组成了对抗德国的联盟。
英法在对苏联的关系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不与苏联进行任何合作的僵硬态度,开始主动同苏联接触,作出愿意同苏联改善关系、联苏抗德的姿态。但是,英法当权集团、特别是张伯伦之流的目光短浅,偏狭固执,对社会主义苏联极端仇视和疑惧。他们与苏联接近并不意味着改弦更张,而是企图把同苏联的谈判当作对德国施加压力的一种筹码,迫使德国让步。
至于苏联,鉴于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国际形势的急剧恶化,从维护本国和整个欧洲安全的大局出发,决定摈弃前嫌,同意与英法通过谈判结成抗德联盟。同时,苏联根据英法两国政府的一贯表现,对英法保持高度警惕,提防着英法挑动苏德冲突、从中渔利的阴谋。
1939年春开始的英法苏三国谈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8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