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谈判的第二阶段从1939年4月15日开始到7月底。其主要内容是关于缔结三国互助条约问题。谈判在莫斯科举行。
英法国内要求建立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抗德联盟的呼声越来越高。两国的有识之士都很清楚,如果没有苏联的参加,就不可能建立起强有力的抗德阵线。3月31日,张伯伦在下院宣布对波兰的保证后,当天晚上在与劳合·乔治会见时,劳合·乔治便尖锐地批评了张伯伦忽视苏联的态度。他明确指出:“没有苏联的积极援助,任何‘东方战线’都是不可能的。”“在缺乏同苏联有可靠的协议的情况下,我认为您今天的声明是不负责任的赌博,可能结果十分坏。”4月13日,当张伯伦在下院宣布英法把安全保证扩大到罗马尼亚、希腊,仍没有提到苏联时,议员们纷纷叫喊“俄国怎样?!”英国报纸4月份举行民意测验,92%的人赞成跟苏联结成同盟。
张伯伦政府迫于形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才不得不重新同苏联对话。4月15日,英国政府致函苏联,说它已经给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了安全保证,希望能得到苏联“某种程度的合作”。它建议苏联政府单方面发表一个声明,宣布“在发生针对苏联任何一个欧洲邻国的侵略行动时,只要这个国家抵抗侵略,都可以指望得到苏联的援助。”当时苏联的欧洲邻国有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在这六个国家中,波兰和罗马尼亚已得到英法的安全保证,因此,按照这个建议,如果德国侵略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必须同英法一起对这两个国家进行援助;而如果德国撇开波兰和罗马尼亚,把侵略矛头转向芬兰或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时,则苏联将单方面给这些国家以援助,英法却不承担任何义务。因此苏联认为这个建议很明显地把苏联置于不平等地位,是极不合理的。
4月17日,苏联向英法提出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缔结三国互助条约的八项反建议。其主要内容是:“1.英国、法国、苏联缔结为期5—10年的盟约,承担在欧洲一旦发生针对任何一个缔约国的侵略时,互相立即给予包括军事的一切可能的援助。2.英国、法国、苏联约定,在发生针对分布于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同苏联接壤的东欧国家的侵略时,给予这些国家包括军事的一切可能的援助。3.英国、法国、苏联约定,在最短的时间内讨论和确定,在执行第1和第2点时给予这些国家中每个国家的军事援助的规模和方式。”
对于苏联这个合理的建设性的建议,英法政府拖延了三个星期,迟迟不予答复。直到5月8日,苏联政府才收到英国的复文。英方虽然在形式上稍微改变了一下它4月15日的建议,提出当英法为了履行其对比利时、波兰、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国的义务而卷入军事行动时,苏联应立刻给予对方愿意接受的一切援助。但对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遭到侵略时,英法是否也应同苏联一道给予这些国家以一切援助的问题,则仍只字未提。
5月14日,苏联答复英国,指出英国建议“不能作为爱好和平国家组织反对侵略势力在欧洲进一步扩张的抵抗阵线的基础”,因为“英国的建议不包含对苏联的互惠原则,并且置苏联于不平等的地位。”它重申必须以4月17日苏联所提八项建议中的三项主要内容为基本条件,缔结苏英法三国互助条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制止侵略。
英法政府对苏联的建议依然采取拖延态度,说明它们对谈判缺乏诚意,因而遭到国内公正舆论的强烈谴责。5月19日英国下院就三国谈判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辩论。丘吉尔、艾登和劳合·乔治等人都强烈地批评张伯伦的态度,主张接受苏联建议,立即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同苏联结盟。丘吉尔明确指出,苏联的建议“是公平的建议……这是一个更为简单、更为直截了当和更为有力的建议。”他还说,“没有强大的东战线,我们在西欧的利益就不能有令人满意的防卫;而没有俄国,也就不能有强大的东战线。”艾登在辩论中也力主建立英法苏三国同盟,“如果英法俄能够达成谅解,就是和平的一大收获,协定越快,越全面,影响越大,就越好。”劳合·乔治强烈呼吁本国政府“立即在平等的条件下.同苏联缔结有远见的协定。”
国内舆论的压力、德意“钢铁盟约”的签订和“德国在莫斯科伸出触角”的消息,迫使英法政府作出让步。5月27日,英法向苏联提交一份关于缔结三国互助条约的新建议。与过去的相比,它前进了一步,放弃了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义务的条款,承认了三边互助的原则。但是在互助条约的内容上仍作了许多保留,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点:其一,依然没有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列入三国提供安全保障的范围;其二,关于三国间相互援助的规模和方式,只是说:“一旦出现可以要求履行互相援助和支持的义务的情况,三国政府应立刻开始就既成局势进行会商,”这是非常抽象和不肯定的。
6月2日,苏联又提出一个互助条约草案,作为对英国建议的修正和补充。它明确规定,三国提供安全保障的国家为:比利时、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等八国,并且指出,除这些国家外,欧洲任何一国遭受侵略时,都将给予援助,只要这个国家提出要求;三国要尽快就提供援助的规模和方式缔结相应的军事协定,与互助条约同时生效;一旦开始反侵略战争,三国必须共同协商后才能停战与媾和。
对于苏联这个提案,英法表面上持积极态度。6月3日,达拉第在会晤苏联驻法全权代表时表示,他认为“莫斯科的要求是合理的”。6月8日,哈利法克斯会见迈斯基时也说,苏联“关于波罗的海国家的要求实际上是正当的”,他还建议用“园桌会谈”来代替“远距离交换照会方式”,以“使最后协议尽快达成。”可是当莫洛托夫邀请哈利法克斯到莫斯科参加谈判时,他却托词拒绝邀请,只派了外交部中欧司司长斯特朗前往。这同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期间,张伯伦为了同希特勒达成协议三次亲赴德国,形成鲜明对照。
6月12日,斯特朗前往莫斯科。从6月15日到6月底,又经过半个月的谈判。7月1日,英法代表向苏联递交一份关于三国条约的修正案。英法接受了苏联关于三国共同对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和芬兰提供安全保证的要求。谈判取得了较大进展。可是接着双方又在“间接侵略问题”上发生分歧。7月3日,苏联提出一份修改案作为对英法提案的答复。苏联提案除基本上采纳了英法修正案的内容外,要求指明“侵略行为”包括直接侵略和间接侵略。苏联解释说:“‘间接侵略’一语系指上述任何一国在另一大国的武力威胁下或无此种威胁而同意的,并且导致利用该国领土和军队侵略该国和某缔约国,因而使该国丧失独立或中立地位的行为。”
苏联提出间接侵略问题是有根据的。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证明,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决不限于直接侵略,他也可以通过其代理人发动法西斯政变,扶植傀儡政权,“自愿”要求德军入境的方式,侵略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并把它们变为反苏基地。况且在这以前,英法政府也曾明确提出过防止间接侵略问题。1939年4月6日英波联合公报中就写道:“大不列颠和波兰无论哪一方在受到任何直接或间接威胁的情况下相互援助。”可是,当苏联提出这个问题并对其含义加以解释时,英方却以“必须避免被解释为有意要干涉另一国内政”为理由,加以拒绝。英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它虽然同意在波罗的海各国遭到直接侵略时,同苏联一道给予援助,但拒绝在它们遭到间接侵略时给予援助。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谈判陷于僵局。8月4日,斯特朗奉调回国。三国谈判的第二阶段到此结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7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