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危机的到来及发展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46 评论:0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时期的繁荣在美国表现得特别突出,以致人们普遍认为,只要能投资于“可靠的普通股票”,就可以致富,就可以发财。

从1928年3月起,股票行市由于受到哄抬,价格不断上涨。到1929年9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每股从179美元涨至335美元;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每股从128美元涨至396美元。仅从1929年1月底到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就从110点涨到440点。工业、公用事业、铁路、银行各业都拼命印制新证券以满足这种难以满足的需要。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价目表的股票从1925年1月的4.43亿股猛增到10亿股以上。股票的票面价值早已超出了实际拥有财富的价值,而这种没有实际财产担保的股票又以其票面价值的3倍至20倍的价格售出。一些经济学家估计,1929年有些股票甚至是以50倍或更高的价格卖出的。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所导致的股票价格的狂涨,更为处于危机前夜的美国经济勾画了一幅虚假的繁荣景象。

可怕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券交易所突然刮起了一阵空前强烈的抛售风。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的纸带运转速度已经赶不上股票价格猛跌的速度。许多投资者和股票持有人,从指示器上显示出的无情的数字中意识到:自己在一瞬间已经变得一无所有了。这一天,有八个投机家用性命抵偿了突然间从天而降的巨额债务。当天收盘时,有近1,300万股股票转了手,与1929年以前每天不足100万股的正常交易量相比,星期四这天的数字简直可以说是一场恐慌了。“黑色的星期四”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了可怕的记忆。

这一天中午12点,以摩根为首的几名金融巨头,在华尔街摩根财团办事处紧急集会,商讨对付股票抛售浪潮的办法。会议决定,筹集一笔可观的资金来购买股票,以维持股票市场的价格。究竟他们筹集了多少资金,人们永远不得而知,有的经济学家估计有3千万美元,有人则估计有近2.4亿美元之巨。星期五和星期六的股票行市暂时被稳定住了。1907年,第一代摩根曾经用自己的财力支撑了一个将要倒闭的公司,从而刹住了一场危机,现在他们正在盼望着出现同样的奇迹。

然而这一次,奇迹却没有出现。股票行市在稳定了几天以后,到28日,证券交易所内再度刮起抛售风。当天,925万股股票被抛售出来。金融巨头们不得不再次聚集到摩根办事处。由于股票的票面价值和售价早已超出了实际拥有财富的价值,即使这些财神爷倾家荡产,也无力全部吃进。面对着全国性的股票抛售浪潮,金融巨头们终于被迫承认了自己的无能。28日晚间,他们在一项公开发表的声明中宣布:他们并未承担维持任何股票价格的义务,而只是想保持一个有秩序的市场。阻挡股票抛售浪潮的堤坝终于决口了。

10月29日,作为1929年大危机的开端被载入史册。上午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大厅内开盘的锣声一响,大量股票便如潮水一般涌入市场,不计价格地向外抛售。开盘才半小时,便有300万股股票抛出,到中午12点,交易量已超过800万股,到下午1点半,超过了1,200万股,收盘时竟达到16,410,030股的最高记录。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据《纽约时报》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点。某机械公司的股票以前是48点,28日跌至111/8点,29日跌至1点,仍然无人开价买进。连《纽约时报》产业股票也下跌了43点。到29日为止的一周之内,仅纽约证券市场价格暴跌所带来的损失就达100亿美元。当1933年7月股票市场价格跌到最低点时,大约有740亿美元消失了。这个数字相当于1929年9月时股票价值的5/6。

股票行情历来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股票价格的暴跌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崩溃。紧接着,大批银行倒闭,工厂破产,美国首先被卷入了可怕的经济大危机。很快,危机的瘟疫蔓延到了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袭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论是工业国还是农业国,也不论是宗主国还是殖民地,都遭到了危机的致命打击。这场危机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它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打击的严重程度史无前例,这是1929年危机的两大特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战费1,805亿美元还要多近700亿美元。危机使大量企业倒闭,大量的工人被抛进了失业者的队伍。据统计,1930年底,世界33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总人数已达2,500万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危机期间失业人数最高时曾达到3,500万人。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如果拿危机中全国工业生产的最低点1932年7月与危机前的最高点1929年5月相比,工业生产则下降了55.6%。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7%,汽车工业下降了95%。危机期间,美国有13万多家大小企业倒闭。根据美国官方统计的数字,1933年全国完全失业的总人数达1,280万人,占当时美国劳动人口的24.8%。

失业者们由于付不起房租而被赶出住所,只得在大城市周围用找得到的任何材料(包括破汽车壳、木板、油布、包装箱、甚至牛皮纸)来搭一个挡风遮雨的栖身之所。当时的总统胡佛在上台时曾保证要使每个工人家的锅里有一只鸡。这个信誓旦旦的诺言还在人们的脑海里记忆犹新,面对着这些凄惨敝陋的建筑,人们恰当地把这讥讽为“胡佛小屋”,这些小屋聚集的区域则被称为“胡佛村”。

德国遭受危机的打击程度仅次于美国。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从危机前的最高点到危机中的最低点,德国全国工业生产总指数下降了40.6%。其中重工业部门的生产下降尤剧,达到53%。以1932年与1929年相比,机器制造产值下降62.1%,汽车产量下降64.2%,钢产量下降64.9%,生铁产量下降70.3%,造船吨位下降83.6%。危机年代里,有几十万家中小企业倒闭,甚至一些大企业,如毛织业的杜尔巴赫康采恩,也被迫宣告破产。全国失业人数最高时达到800万人,几乎占全国工人总数的一半。

法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进入危机较晚的一个国家,直到1930年秋“贝壳银行”破产,经济危机的涡流才开始席卷法国的工商企业。但是,危机使法国经济遭受到的打击,并不比其他国家轻。危机期间,法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以危机前的最高点和危机中的最低点相比较,下降了36.2%。重工业部门下降的幅度更大,一般都在40—50%之间。其中生铁产量下降46.6%,钢产量下降41.9%。轻纺工业下降的程度稍微轻一些,这是因为二十年代轻纺部门本来就没有多大发展。到危机发生前,纺织工业甚至始终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生丝产量和羊毛产量,1913年分别为654万吨和3.3万吨,到1929年时则分别是231万吨和1.8万吨。因此,危机中的轻纺工业绝不比重工业的状况好。法国虽然危机开始较晚,但危机延续的时间相对较长。直1936年,法国经济才稍见起色。但从1937年下半年起,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爆发新的危机,法国重新陷入危机的泥潭。

英国由于在危机前的二十年代没有出现经济高涨局面,固定资本亦未大规模更新,因而在危机中所受的打击较轻。工业生产指数以危机前的最高点和危机中的最低点比较,下降了23%。煤产量和棉花消费量分别下降19.7%和27.5%。但钢铁产量则下降了50%左右,而造船吨位更下降了91%。失业情况最严重的1932年,失业人数近300万人。

大危机的风暴波及到日本后,刚刚经历了1927年金融危机的日本经济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从1929年至1931年,日本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2.9%。按月计算,以危机前的最高点和危机中的最低点相比,煤产量下降了36.7%,钢产量下降了47.2%,造船吨位则下降了88.2%。失业人数在1931年时达到41.3万人。

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1929年大危机的又一特点,也是这次危机比历次危机更深刻的一个原因及表现。在工业危机的同时,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地爆发了农业危机。战后一直处于慢性危机状态的农业,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情况更糟。农产品大量“过剩”,价格急剧下跌。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1926年为100)从1929年的104.9下降到1932年的48.2,下降了54%,法国小麦价格从1930年每公担150—165法郎,下降到1932年的80法郎。农业危机使农民减少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工业品因而更趋“过剩”;而工业危机则使农产品市场进一步缩小,加速了农产品价格的跌降,两种危机相互影响,促进了危机的深化。

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大农场主和农业资本家大量销毁“过剩”产品:在加拿大,大批小麦被烧掉;在巴西,几千万袋咖啡倒入了大海;在美国,谷物被用来代替煤炭作燃料,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使这条河变成了“银河”;在日本,大量的粮食被农场主有意地留在田里和仓中霉烂。当资本家大量销毁农产品的时候,穷苦的农民却在忍饥挨饿。在美国的肯塔基州,有的佃农一个月也挣不到一美元,无法养家糊口,只得住到荒野,靠紫罗兰叶子、野洋葱、野莴苣等野菜野草充饥。在日本,1930年的农业大丰收则给农民带来了骇人听闻的“丰收饥馑”。

危机年代,世界贸易额的缩减比工业生产的缩减更为猛烈。以危机前的最高点和危机中的最低点相比较,英国的出口额下降66.4%,美国下降75.7%,法国下降69.1%,日本下降62.3%,德国下降69.1%,德国进口总额则缩减了70.8%。在危机期间,各国还先后爆发了货币信贷危机,大批银行倒闭,整个信贷制度濒于崩溃。美国在整个危机期间,有一万家银行破产,仅1933年破产的银行就达四千家。到罗斯福上台时,全国所有银行实际上已停止营业,使得罗斯福被迫宣布全国银行休业。德国国库的黄金储备在危期间减少了4/5。伦敦在此之前是欧洲的黄金自由市场,英镑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危机期间,法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银行纷纷在英格兰银行提取和兑换黄金,使英国黄金大量外流。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基本上还在执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英国经受不住对外贸易额急剧缩减和货币信贷危机的双重打击,为了加强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维持英镑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英国于1931年9月首先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停止了黄金的自由兑换,实行英镑贬值,并建立英镑集团。该集团由英国的殖民地、自治领(加拿大除外)和与英国经济联系密切的一些国家组成。在集团内部,各国货币与英镑保持一定比价,相互间可自由兑换,各成员国间贸易以英镑结算。继英镑贬值以后,英镑集团各国、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日本、美国和法国等也相继放弃金本位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一片混乱,货币战、贸易战、关税战迭出不穷。

危机持续时间长,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是这次危机的又一个特点。从绝对数字上看,到1932年,历时四年之久的经济危机才达到自己的顶点。从1933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终于爬出了危机的泥潭,开始进入“特种萧条”阶段,直到1937年世界经济危机再次到来,未见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繁荣景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6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