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1905—1911年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52 评论:0

1905—1911年的伊朗资产阶级革命,是二十世纪初西亚地区一次规模较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揭开了现代伊朗民族解放运动的序幕。

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下的伊朗社会


伊朗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十八世纪末叶以来一直是欧洲列强争夺的地区。二十世纪初发现丰富的石油资源后,经济地位日形重要,又成为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对象。延续了100多年的殖民侵略与扩张使伊朗到十九世纪末已沦为半殖民地。在对伊朗实行侵略和扩张的帝国主义列强中,沙俄和英国对伊朗图谋最急。通过侵略战争,沙俄在十九世纪中叶先后吞并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北阿塞拜疆和中亚的大片伊朗属地和领土;英国则夺取了伊朗东疆的一些地区。它们强迫伊朗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以及自由购置土地、开设银行和工厂、开采矿产、修建铁路和港口等特权。英国的波斯帝国银行垄断了伊朗货币的发行权。俄国的波斯信贷银行操纵了伊朗宫廷的国外借贷事务,伊朗北部的俄国商人垄断了进出口贸易。此外,伊朗的海关、邮局和税务局等机构,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里。伊朗王国政府对南、北地方长官的任命,必须获得英、俄政府的同意,英、俄的使领馆还拥有人数不少的武装卫队。伊朗卡扎尔王朝政权实际上成了它们股上玩物。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在伊朗划定势力范围,规定伊朗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则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中部暂为中立区,留给卡扎尔王朝。1908年伊朗南部发现了丰富的油田,英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建立了英波石油公司,掌握了伊朗的经济命脉石油,从而控制了伊朗的经济。俄国则凭借军事力量,通过1879年建立的哥萨克骑兵团(二十世纪初扩大为旅)掌握了伊朗的军队。
伊朗是个封建的农牧业国家,十九世纪末全国人口约为900万,其中农民约占半数,牧民约占25%,其余为城市居民。农村中封建生产关系居统治地位。基本土地占有方式是:一、国家所有,也就是王室所有;二、贵族及部落首领所有;三、宗教领地;四、地主所有;五、小土地所有。前四种方式是主要的,所占可耕地为可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85%的农民无地或少地,须向封建主和寺院承租。伊斯兰法典原来规定:土地所有者须将1/10的收获物上交国库,1/10留归自己,剩下的8/10由耕作者所有。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而是按照所谓的五分制(土地、牲口、水、工具、劳力各算一份)分成,农民辛劳终年,只能得到全部收成的1/5到2/5,剥削极为残酷。此外,农民还要为国王、贵族封建主服徭役,倍受统治者奴役。
十九世纪初外国资本侵入伊朗,破坏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商品货币关系的加速发展,使农业从生产传统的粮食等产品,转向生产棉花、食糖等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伊朗的农业逐渐变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而寻求大量货币以供挥霍的需要,又使封建主纷纷向农民课取高额的货币地租和赋税,封建主和寺院争相兼并土地,这一切又加速了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的过程。本已承受繁重捐税盘剥的城市手工业者,现在又遭受到外国商品的竞争和排挤,纷纷破产。以丝织业为例,十九世纪上半叶,在麦什特城共有织丝机1,200部,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便只剩下650部了。
在外国资本入侵的同时,伊朗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它们主要是由商人和自由地主转化而来的。伊朗资产阶级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买办资产阶级,他们多从事对外贸易,和外资关系密切,实际上是外资的代理人,许多大商人便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多从事国内贸易,只有少数试办了一些工业。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是中等商人,他们不但苦于封建统治集团的苛捐杂税和对他们的政治歧视与压迫,还要应付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倾销,很难立足。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也为伊朗培育了第一批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他们痛感国家境况江河日下,怀有强烈的振兴民族的爱国热情。他们清楚地觉察到:外国殖民主义的侵略是使祖国濒临灭亡的大患,而封建王朝的专制腐败则是民族孱弱的内因。他们之中最著名的人物如曾留学法国的爱国者米尔扎·马尔科姆汗首先反映了民族的觉醒,提出了一整套社会经济改革的纲领(君主立宪,保障人权,普及科学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国家银行等),在国内展开宣传,影响很大。
伊朗工人阶级这时还处于襁褓时期,力量弱小,阶级意识正在形成。但伊朗侨外工人却不少,主要是旅居高加索和里海地区的工人,他们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他们之中不少人回到国内也就把革命思想的火种带了回来。
甚至在统治集团内部,伊斯兰教的高级教士与封建王室和外国势力之间也有尖锐的矛盾。伊斯兰教在伊朗影响十分巨大,教士不仅在思想上左右舆论和群众,还享有司法权和教育权;高级教士则常常干预政治。王室对教士分享司法权和掌有广大地产相当嫉恨,常加限制,引起了教士的不满。而教士们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直接与伊斯兰教义发生冲突也很反感,他们企图借助于人民群众对王室和外国势力进行抵制,以维护自己的特权。一般神职人员则与中下层群众关系较密切,在思想情绪上常受到他们的影响。
因此,在伊朗社会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法治的要求普遍存在,一旦点燃星星之火,便必将形成举国燎原之势。
1890年,伊朗国王在英国的诱骗下,以每年1万5千英镑为代价给予英国塔尔博特公司在50年内垄断全国烟草的收购、加工和销售的特权。由于烟草是伊朗农村中普遍种植的作物,而伊朗各阶层人民也普遍吸烟,这件事便直接损害了生产者、商人和消费者的利益,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伊朗人民开展了一场反对英帝国主义垄断烟草专卖的斗争。伊斯兰教的宗教学者首先发出了抵制吸烟的号召,全国群起响应。德黑兰、大不里士、伊斯法罕、设拉子等城市的市民举行了群众集会。在德黑兰的群众集会示威中,愤怒的群众拥向王宫高喊:“再这样干,我们就不要国王”。伊斯兰教领袖还发布教令,禁止穆斯林抽烟。这一指令得到了彻底贯彻,全国城镇的烟店全部关闭,停止营业,甚至连嗜好吸烟的国王也无烟可抽。
这次大规模反对烟草专卖的群众运动,其矛头虽然主要对准帝国主义,但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满。当时散发的一份传单中曾这样说:“信仰安拉的人们,穆斯林们,伊朗的烟草权断送了,卡仑河断送了,糖的生产断送了,阿赫瓦士的铁路断送了,外国的银行来了,国家断送给了外国人,国王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我们要把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在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下,国王不得不在1891年12月宣布废除塔尔博特公司的烟草专卖权。斗争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了伊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反对英国垄断烟草专卖权的斗争是一个信号,它预示着更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即将来临。
1903—1904年,伊朗因天气干旱发生粮荒,在德黑兰、大不里士、伊斯法罕、麦什特等城市均发生了饥饿暴动,群众哄抢投机商人的商店和粮食。饥饿的群众还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反动官吏和腐败的统治,指责首相阿塔贝克·阿扎姆贪污受贿,为外国人效劳,要求予以撤换。
伊朗社会和政治在动荡不安,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反对专制和政治腐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一切,最终导致了一场以立宪运动方式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立宪运动的兴起


1905年11月,在德黑兰发生的一起抗议帝国主义分子、伊朗海关税务司长比利时人劳斯贪赃枉法的事件,变成了引发一场大规模反帝民主斗争的导火线。
帝国主义各国把持伊朗海关,摧残伊朗民族经济的行为,早就为伊朗人民所痛恨。1901和1903年,英国和沙俄进一步加紧控制海关,胁迫伊朗与之签订新的关税协定,制定了对它们更为有利的新税率。这一新的侵略行径引起了伊朗人民的抗议。事犹未了,劳斯又被揭露有严重的贪赃枉法行为,这就更加激起了伊朗人民的愤怒。群众在德黑兰清真寺集会,要求撤除劳斯的税务司长职务。领头参加这一集会的是伊朗有名的商人和与商人有联系的教士。会上散发的传单中进一步提出了反对外国银行在伊朗发行货币的要求。传单抨击帝国主义“抢去了伊朗的一切,而伊朗人民不得不求乞为生”; 同时,也抨击伊朗政府腐败无能,指责首相艾恩·多拉出卖国家的权益。这场斗争很快波及全国。与此同时, 在伊朗北部地区出现了反对国王政权的秘密组织——“穆扎希德”(正义战士)。伊朗全国出现了政治动乱的局势。
统治集团决定采取镇压的手段。艾恩·多拉下令逮捕为首的教士和商人,并毒打他们,还杀害了1名民族主义者。政府的暴行引起了人民的愤怒。德黑兰的市民采取伊朗传统的斗争方式,去清真寺圣殿避难。数千名教士、商人和其他阶层的市民涌进德黑兰郊区的阿布杜尔·阿吉姆清真寺避难,表示抗议。他们发表告市民书,强烈谴责政府的暴行,要求罢免刽子手艾恩·多拉的首相职务,要求立即召开全国立宪会议和限制国王专制的权力。这一抗议运动很快地从德黑兰发展到大不里士、伊斯法罕、设拉子、麦什特等城市。人民的不满情绪甚至影响到部分军队,他们公开表示拒绝镇压教徒。
在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的压力下,1906年1月初,国王穆扎法尔丁被迫宣布,同意召开立宪会议,撤换了民愤很大的德黑兰省长和克尔曼省长。国王的声明和许诺暂时缓和了群众的不满情绪,群众离开了避难所。
在群众运动暂时平息后,国王并不愿实现自己的诺言,首相艾恩·多拉也原职未动。1906年4月,德黑兰的市民向国王递交请愿书,要求他履行诺言,首先将艾恩·多拉撤职。 国王对群众的要求仍然置之不理,这就再次引起了群众的愤怒。6月21日,德黑兰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军警开枪镇压,死伤多人。这次血腥镇压事件激起众怒,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罢市浪潮席卷德黑兰、伊斯法罕、大不里士、设拉子等城市,抗议国王背信弃义,强烈要求召开议会制定宪法,严惩首相和有关官员。在首都,部分示威者还冲进监狱,企图救出被政府逮捕的群众。事态继续发展, 7月15日,德黑兰市民在一些著名的商人和教士的带领下到英国使馆花园避难,他们的人数与日俱增,到7月底已激增到5千人。此外,由一批教士率领的3万名穆斯林离开德黑兰到伊斯兰什叶派圣城库姆避难,以示抗议。伊朗其他城市的居民也走上街头举行抗议示威。北部首府大不里士的群众集会通过了一项最后通牒,要求国王撤消一切镇压人民的措施,并在两天之后召开立宪会议,否则将进行武装斗争。
最后,国王被迫作出让步, 7月30日宣布撤除艾恩·多拉的首相职务,任命开明派的莫希尔·多拉为首相。8月5日国王下诏,准备召开立宪会议,制定宪法; 9月9日,颁布了议会选举法,随之举行了选举。在英国使馆避难的群众以获得胜利的姿态撤离英国使馆,在圣城库姆避难的教士和穆斯林返回德黑兰。
1906年10月7日,召开了伊朗历史上的第一届议会,出席会议的议员多为贵族、官僚、商人、自由派地主、伊斯兰教神职人员,以及极少数的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在德黑兰选区当选的57名议员中共有10名大商人,加上小商人及手工业者出身的议员,竟占该区议员总额的一半以上。大商人阿明·扎尔卜当选为国会副主席。在群众的要求下,会议采取公开辩论的形式,不但允许群众列席旁听,还可以发表意见参加辩论。伊朗的报纸对议会的辩论和活动都作了详尽的报告,并发表了评论。实质上,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形成了一个群众参加议会辩论的局面。因此,这次议会的特点是,它是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进行的。第一届议会制定了伊朗第一部宪法——基本法,并于1906年12月30日由国王批准执行。基本法宣布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国民代表大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规定国王的权力受议会制约;议会负有批准法律、批准和监督国家预算的权力。国王虽有权暂时不执行议会所通过的决议和解散议会,但新选出的议会如果确认上届议会决议,国王就必须批准它。基本法剥夺了劳动群众及妇女的政治权利,也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制度,但毕竟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限制和约束了国王的权力,对绝对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这是东方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进步意义。
根据宪法精神,第一届议会还作出了一些决定,例如废除封建制的包税制和其他苛捐杂税,限制王室的开支,设立世俗法庭,设立贸易厅,筹建国家中央银行等等。在议会的要求下,政府也解除了海关税务司劳斯的职务。第一届国民议会的召开和基本法的通过,是伊朗民族民主革命的初步胜利。
1907年1月8日,伊朗国王穆扎法尔丁在忧郁中病故。王储穆罕默德·阿里继承王位。新国王极端仇视群众运动,反对立宪。他争取英、俄政府的支持,暗中进行准备,筹划反攻倒算。
立宪运动开展以来,伊朗人民民主精神得到发扬。农民运动有了开展,工人运动也产生了,1906年德黑兰印刷工人组织了伊朗第一个工会,1907年伊朗电报工人举行总罢工,这是伊朗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工人斗争。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要求。更引人注目的是,群众自己创造了一种斗争的组织形式,这就是“恩楚明”(意为委员会)。继1906年在大不里士出现第一个恩楚明之后,1907年在全国各城市普遍建立了这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首都德黑兰就建立了140个之多。它的权力广泛,不但监督地方政权的活动,而且还执行某些司法职能,规定食品价格,查办奸商,开办学校和阅览室,推动市民自治运动。但各地恩楚明各自为政,并没有全国统一的组织。它由各地居民选举产生,事实上成为非正式的政权,常与官方机构并立,形成了双重政权。不过,从其成员构成和活动性质看,它还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组织。与此同时,伊朗各地纷纷出版报纸杂志,犹如雨后春笋。到1908年,全国出版的报纸达150种以上。大多数报纸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和民族主义的色彩,它们经常抨击封建专制政体,揭露政府的腐败,攻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各个城市还出现了众多的政治俱乐部,它们大多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所掌握。
北部地区的秘密革命组织穆扎希德受俄国革命的影响很大,还与布尔什维克有联系。从其纲领和性质看,这个组织近似社会民主的政党。穆扎希德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费达伊”(敢死队), 参加的成员主要是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和中小商人。1907年9月,麦什特的穆扎希德召开代表会议,通过的纲领宣布:要求实施直接、平等、秘密投票的普选,实行言论、结社、人身自由和罢工自由,无偿没收王室土地、赎卖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工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等。
宪法颁布后,大商业资产阶级、自由地主、伊斯兰教上层教士认为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因而心满意足。而群众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则使他们不安。他们特别害怕工农群众力量的发展壮大会不利于他们赖以生存的剥削制度,危害到他们的阶级利益。因此,在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之后,便转而设法阻拦伊朗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并与王室妥协、勾结,共同反对群众运动。例如,1907年4月1日,议会审议和通过关于恩楚明组织法时,他们便赞同限制市民的自治权力,限制恩楚明干涉政治事务,而且约束群众参加恩楚明的选举。
立宪派营垒的分化,鼓励了以国王为首的反动势力发动政变。国王穆罕默德·阿里背着议会和首相与帝国主义勾结,向英、俄借款40万金镑,策划反攻。首先,国王逼迫首相莫希尔·多拉辞职,并把忠于王室和亲帝国主义的反动分子阿塔贝克·阿扎姆召回任首相,然后又拒绝在议会已通过的进一步限制国王权力的基本法的补充条例上签字。新任首相阿塔贝克·阿扎姆秉承国王的命令,镇压革命的群众运动。统治集团的挑衅,使拥护国王和反对封建专制政权的斗争趋向白热化。1907年8月31日,阿塔贝克·阿扎姆被穆扎希德派遣的刺客刺杀,伊朗的局势又开始陷入紧张和混乱。
这时环绕着伊朗,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变化,争夺伊朗最烈的英国和沙俄突然达成了妥协。在立宪运动期间,英、俄两国从各自的帝国主义立场出发,各支持一方(英国支持立宪运动,沙俄支持王室),这就有利于伊朗人民利用英俄矛盾来推动立宪运动。但当时欧洲局势的发展(主要是德国积极加强与英、法争霸)却迫使英国大力拉拢沙俄,以便与德国抗衡。1907年,英国决定在黑海海峡等问题上作出让步,以换取沙俄妥协,英、俄终于在当年的8月31日,签订了关于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国西藏划分势力范围的“英俄协定”。协定把伊朗的领土划分为三部分。居民稠密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北部地区为俄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保证在属于俄国势力范围的北部地区不企求任何商业租借权,并阻止其他国家在该地区获取这种权利。对保卫印度、阿富汗和波斯湾而具有战略价值、蕴藏着丰富石油资源的南部地区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俄国则承担相应的义务。中部为英、俄利益均沾地区,也是双方势力的缓冲地带,则划为中立区。
9月16日, 英、俄两国政府将上述协定正式通知伊朗政府。英、俄公开瓜分伊朗的行为,公开蹂躏伊朗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立即引起伊朗各界的强烈反响。德黑兰、大不里士、伊斯法罕和麦什特等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和游行示威,向英、俄提出强烈抗议。英、俄的妥协使它们得以联合对付伊朗立宪运动,对立宪运动形成了重大威胁。因此,立宪运动营垒中那些曾止步不前,甚至转向与王室合作的上层分子(大商人、高级教士等),又重新加入了反帝行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把伊朗立宪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9月24日,议会一致谴责英、俄的瓜分计划,宣布英俄协定无效。穆罕默德·阿里国王也被迫发表声明,拒绝承认英俄协定。
在新的革命形势的压力下,1907年10月7日,穆罕默德·阿里不得不违心地在基本法的补充条例上签了字。至此,伊朗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终于全部完成了。补充条例规定,伊朗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政府对议会负责,但国王仍保留了宣战、媾和以及任命各部大臣、充当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等权力。条例宣布人身、财产、住宅和私人通信不受侵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义的原则下,人民有受教育、出版、集会、结社自由;伊斯兰教什叶派为伊朗正式国教。这部宪法与当时亚洲其他国家宪法相比,在形式上民主成份较多。

护宪和复辟势力的激烈斗争


穆罕默德·阿里虽然被迫在限制国王权力的基本法补充条例上签了字,但并不甘心失败,积极筹划镇压。首先,他把效忠王室的由俄国军官指挥的王家近卫军和其他封建势力的武装调集首都,准备进攻革命武装。1907年11月,德黑兰恩楚明要求国王罢免反动的内务大臣和撤出武装力量。穆罕默德·阿里则无理要求议会和政府解散恩楚明,但遭到议会和首相拒绝。被议会推选为首相的立宪分子纳赛尔·马列克,一直采取措施限制国王的专制权力,要求把军队置于政府和国防大臣监督之下,取消国王统率军队的权力。立宪派和国王的矛盾达到顶点。12月,国王派王家近卫军驻扎议会广场,由俄国军官利亚霍夫上校指挥的哥萨克骑兵旅占据德黑兰的战略要地。反动势力的猖狂进攻,激起了首都居民和立宪派的愤怒,他们奋起保卫革命的成果。议会中的左派议员、恩楚明的成员和费达伊武装部队占领了议会大厦和附近的谢巴赫·萨拉尔清真寺,数千名武装的革命群众也进入议会广场,与王室近卫军相对峙,决心保卫宪法和议会。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并派出武装人员驰赴首都支援革命力量。双方力量对比对王室不利,伊朗反动派不得不暂时退却。国王被迫解除了一些反动大臣的职务。
1908年2月,穆扎希德派人谋刺国王未遂,使国王和立宪派的矛盾又趋向激化。穆罕默德·阿里在得到俄国的支持、英国政府的默许后,决定不顾一切地镇压人民的革命。6月23日,在国王的命令下,哥萨克旅炮轰议会大厦和谢巴赫·萨拉尔清真寺,一些议员、恩楚明成员和大批革命志士共数百人遭到残杀和逮捕。在其他一些城市也发生了类似的反革命事件。
在德黑兰发生血腥镇压革命的事件后,伊朗革命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发达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阿塞拜疆省首府大不里士。大不里士的恩楚明在与反动势力的斗争中,逐步成为该地区的实际政权机构。在德黑兰的反革命政变后,大不里士的革命组织向全国发出号召,呼吁人民起来拯救宪法,为重新召开国民议会而斗争,还要求废除国王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大不里士的居民拿起了武器,在大不里士恩楚明委员、革命派领袖萨达尔和石匠出身的革命者巴盖尔为首的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坚决抵抗从德黑兰派来的6千名军队的进攻。他们不仅守住了阵地,到年底还占领了阿塞拜疆省的大部分地区。
在新的革命形势推动下,伊朗南部的巴赫蒂亚尔部族酋长怀着自己的目的加入了护宪运动的行列,1909年1月率领部族武装进入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城,夺取了政权。同年2月,吉兰省的腊什特发生反对国王的武装起义。3月,立宪派在南部的布什尔、阿巴斯港和其他一些地区也夺取了政权。至此,国王穆罕默德·阿里的处境又趋于危险。为了挽救卡扎尔王朝的政权,英、俄政府决定进行直接武装干涉。1909年4月25日,俄国借口保护侨民和俄国在伊朗的权益,派遣军队渡过阿拉斯河,侵入伊朗的阿塞拜疆省。 4天之后,俄国侵略军攻占了伊朗护宪运动的中心大不里士,镇压了伊朗人民的革命运动,摧毁了革命政权和残酷迫害伊朗爱国军民。英国政府也派遣了侵略军在伊朗南部波斯湾沿岸登陆,占领了布什尔、阿巴斯港和林格等地区,镇压了那里的起义者。但英、俄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并没有吓倒伊朗人民,他们继续进行护宪斗争。
同时,王室也同意召开新的议会来骗取伊朗革命人民放下武器。但国王虚假的建议,遭到立宪派的拒绝。立宪派在吉兰省的力量发展很快,它们派出费达伊部队向德黑兰进军,于5月17日进抵德黑兰近郊。英国政府害怕立宪派获得伊朗政权,便怂恿巴赫蒂亚尔部族武装向德黑兰进攻。巴赫蒂亚尔部族的首领历来反对向卡扎尔王室臣服,因此也派出队伍日夜兼程向德黑兰挺进。国王的军队在南北夹击下被迫投降。7月13日,反国王的军队进入德黑兰。国王穆罕默德·阿里逃入俄国使馆,寻求沙皇的保护。
立宪派进入首都后,在7月16日召开紧急议会。会议宣布:恢复宪法,废除穆罕默德·阿里的王位,另立14岁的王子艾赫迈德为新国王,组成了以谢巴赫达尔①为首的立宪主义者和巴赫蒂亚尔部族酋长的联合政府。实际上,新政府的权力已由民族资产阶级之手转入自由派地主和部落酋长手里。因此,新政府比上一届政府更加软弱。它不敢触动英、俄帝国主义在伊朗的特权和利益,还在俄国的压力下,允许穆罕默德·阿里废王到俄国“休养”避难。对由俄国军官指挥的哥萨克旅也原封不动。新政府的妥协态度,为自己留下了致命的祸根。

伊朗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新政府成立之后,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谢巴赫达尔政府不敢触动外国资本的利益,却采取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克服财政困难。这一增加人民负担的政策,引起社会各阶层广泛的不满,农民又开展了抗缴赋税和地租的斗争,工人举行罢工抗议物价上涨。在新的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下,谢巴赫达尔政府倒台了。1910年7月,莫斯图菲·马马列克出任首相,这个政府继续执行对内限制群众运动,对外屈从于帝国主义的政策。在英、俄的支持下,它竟动用巴赫蒂亚尔部族和亚美尼亚族武装力量,强迫解除革命的费达伊部队的武装。这实际上是自毁长城,使伊朗新政权失去了最可靠的武装力量的支柱。
在英、俄联合面前,莫斯图菲·马马列克政府企图找到一个大国作为依靠。1910年底,伊朗政府作出决定,向美国政府聘请财政顾问团,改革被英、俄控制的财政。这一行动为美国进入长期被英、俄控制的伊朗,创造了有利条件。伊朗政府的这项决定,引起了英、俄政府的强烈不满,特别是俄国政府,它害怕美国进入伊朗将会损害俄国在伊朗的地位。因此,英、俄政府先后向伊朗政府发出警告,不允许第三国的势力进入伊朗。在这场外交危机中,莫斯图菲·马马列克政府倒台了。1911年,谢巴赫达尔东山再起,重新组阁,仍坚持引进美国的方针。从此,英、俄、美三国便在伊朗展开了激烈竞争。
1911年,以摩根·舒斯特为团长的美国财政顾问团一行5人抵达伊朗。舒斯特出任财政总监,总揽伊朗财政、借款、石油租借、税收和国家预算的大权。他还积极筹建一支由他领导的为数1万的宪兵队。美国顾问团野心勃勃的计划,引起英、俄政府的恐慌。俄国政府积极策划反政府、反立宪运动的武装叛乱。北部地区保王派集团虽多次发动武装叛乱,但均在政府军和群众武装的反击下遭到失败。俄国政府最后决定放虎归山,护送在俄国避难的废王穆罕默德·阿里返回伊朗。1911年7月,穆罕默德·阿里在里海南岸登陆,企图利用在那里收买的3万名土库曼部落武装向首都德黑兰进攻,复辟王位。他的兄弟萨拉尔·多拉也在库尔德斯坦发动武装叛乱。伊朗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反对复辟,并重新组织了费达伊部队。谢巴赫达尔政府为了保卫政权,也调集了军队迎战叛军。叛军在向德黑兰进军的途中,不断遭到群众武装和政府军的痛击,最后被消灭。
英、俄政府幕后策划叛乱的计划失败后,不得不亲自进行军事干涉。1911年7月,英、俄政府分别向伊朗南部和北部增兵。同年11月,又联合向伊朗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48小时内驱逐美国财政顾问团;今后伊朗政府不经英、俄两国政府的同意,不得聘请任何第三国顾问;还要求伊朗赔偿这次英、俄向伊朗调动军队的费用。英、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蛮横的要求,激起了伊朗人民的极大愤慨。伊朗议会通过决议,拒绝英、俄的最后通牒。革命群众喊出了“不是独立,就是死亡”的口号。
俄军5千人侵入伊朗北部,同时英军也侵入伊朗南部。在帝国主义对伊朗南北进行军事占领的情况下,伊朗复辟势力乘机于1911年12月在德黑兰发动政变,占领了立宪派的据点议会大厦,逮捕和屠杀立宪分子,卡扎尔王室重新掌握了伊朗政权。资产阶级立宪革命最后失败了。
但伊朗人民并没有中止斗争,各地的革命力量继续进行顽强的抵抗。在大不里士,费达伊部队坚守据点,抗击俄国侵略军,最后弹尽粮绝。直至1912年1月初,俄国侵略军才完全占领大不里士。
一场历时6年之久的轰轰烈烈的伊朗资产阶级革命最后终于被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这场革命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推翻封建王朝和封建制度的革命纲领,是一场软弱和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它不足以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尤其是吸引占全国人口中最多的农民投入革命。除北部各省的某些地区外,广大农民基本上置身事外,成为这场革命的旁观者。这就大大削弱了革命的实力,使革命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夹击下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大大方便了封建势力的复辟。二、这场革命缺乏一个革命的、坚强的领导力量。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是大商人、自由地主和伊斯兰教上层神职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王室的要求,在革命初期曾领导群众坚决斗争,但又十分害怕群众,害怕革命深入发展会危及自己的阶级利益。因此,一俟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他们本身的阶级要求大体上得到满足时,便立刻止步,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谋求妥协,甚至和它们勾结起来,回过头来镇压革命群众。他们不是彻底的革命者,不能领导革命进行到底,甚至也不能巩固革命已经取得的成果。三、这场革命面对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的强大联盟,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而国际形势对伊朗革命也十分不利,为争夺伊朗而多年厮拚的英、俄突然达成妥协,出现了他们联合对付伊朗革命的严重局面。这些客观因素也是促使伊朗革命陷于失败的重要原因。
1905—1911年伊朗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世界近代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是二十世纪初东方各国(伊朗、土耳其、中国)革命高潮的一部分,是一个有“世界意义的事变”①。它和东方各国其他民族民主革命一道,标志着亚洲的觉醒。
1905—1911年伊朗革命在伊朗历史上是件大事。它在伊朗历史上开辟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为伊朗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开辟了道路。它沉重地打击了伊朗封建专制制度,使伊朗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议会,约束和削弱了卡扎尔王室的权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为不久之后这个王朝的垮台准备了条件。伊朗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伊朗的势力和阻止了帝国主义对伊朗的瓜分。
对伊朗人民群众来说,1905—1911年革命又是一所大学校。人民群众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受到了实际的锻炼,提高了觉悟,为投身此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准备了条件。

(此文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刘陵同志作了较大修改)

① 谢巴赫达尔是吉兰省大地主,因同情立宪派主张,在1909年参加了吉兰省的护宪运动。
① 《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6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