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1863年波兰起义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15 评论:0

1863年1月,在波兰王国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沙皇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起义。这是继1848年革命后在东欧土地上又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俄国在波兰王国的殖民统治,鼓舞了欧洲各国人民反对沙皇俄国侵略的斗争。

起义的原因


1863年1月波兰王国起义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在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3次瓜分波兰,使波兰从欧洲的政治地图上消失了。在3次瓜分中,俄国得地最多,占原波兰领土的62%。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俄国又攫取了原先由普、奥占领,而后由拿破仑法国控制的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约占波兰国土9/10)领土,并以波兰王国的名义被并入俄国, 由俄国皇帝兼任波兰国王。波兰人民虽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进行了3次反抗民族压迫的革命斗争(1830、1846、1848年),但先后被俄、奥、普3国占领当局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1848年革命后, 普鲁士和奥地利占领的波兰土地上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而当时波兰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波兰王国却还在沙俄统治下维持着农奴制, 因而封建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在波兰王国表现得最为尖锐。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波兰王国的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851年, 俄国和波兰王国之间的关税卡及波兰商品不得输往俄国的禁令取消了, 这为波兰王国工业开辟了广阔的东方市场, 使波兰的大资产阶级得利甚多。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期间, 俄国对波兰工业品需求增加, 国内交通运输的改善又进一步促进了波兰王国工业的发展。波兰开始了工业革命。在罗兹、华沙和东布罗沃矿区这3个工业中心, 机器生产迅速代替了手工生产。结果,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波兰王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1857年, 已有工厂12,542个, 工人达5万6千多名。1860年工人数目达7万5千人, 产值为3亿2千万卢布。在1840—1860年期间, 工业产值增加4倍多。1860年手工业者达9万1千人。波兰王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超过普鲁士及奥地利占领区。然而, 由于农奴制的存在, 极大地限制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及劳动力市场的扩大。1861年开始的美国南北战争, 使波兰王国的棉花进口量锐减, 罗兹纺织工业受到严重打击,许多工厂停产和破产, 大批工人失业, 工人骚动和捣毁机器的事件层出不穷,敌不过机器生产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城市下层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农村更是动荡不已。十九世纪中叶, 波兰王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家,60%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而占人口70%的农民只占32%的土地。由于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粮食价格的上涨,波兰王国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耕作制度由3圃制向多圃制转变。
贵族地主为增加收入,一般采用3种方法:一是不断添置和改良生产工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逐步改变对农民的剥削形式,以雇佣劳动代替农民的劳役或是以代役租取代劳役租,国有土地上的农民有90%实行代役租,但劳役租仍占统治地位;三是地主不断扩大自营地,他们取消交错地(地主土地与农民土地互相交错)和地役权(农民对森林、牧场、泽泊的使用权),驱赶农民,致使无地农户数目猛增。据统计,1846—1859年间,波兰王国的农民减少了3万户,到1859年,在330万农民(连同家属)中有130万是无地农民。
1863年起义前的一、二十年,对波兰王国的农民是灾难的年代。歉收、饥饿及瘟疫接踵而至,夺去上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到六十年代,波兰王国的农民,无论是缴纳代役租的、服劳役的,还是无地的,不堪忍受贵族地主的压迫及剥削,纷纷拒绝履行封建义务。他们袭击地主的庄园,为消灭农奴制和夺取土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860年4月初,门兹热奇、梅霍夫、谢德里茨、洛姆任斯克、弗罗茨瓦夫等县的劳役领地的农民起来反对领主,到4月中旬已有176个村庄的4,347农户参加。
波兰王国人民除遭受封建压迫外,还遭受残酷的民族压迫。1830年起义失败后,波兰王国一直被俄军占领着。镇压起义的刽子手帕斯凯维奇成为波兰王国总督,对波兰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压迫,强制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华沙大学被查封,半数中学被关闭,在各级学校里禁止教授波兰文,居民中不识字者占80%。天主教徒被迫改信东正教,全国布满了绞刑架和监狱。哥萨克骑兵在华沙和罗兹等地街头横冲直撞,许多无辜居民死于哥萨克的马刀之下。巨大的军费负担也使波兰王国人民不堪忍受。1856年,帕斯凯维奇死后,米·哥尔查科夫任波兰王国总督,沙皇的殖民政策依然如故, 波兰王国成为人间地狱。
在六十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中, 波兰王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切地感到亡国的痛苦, 迫切希望民族解放。波兰社会处于历史性变革的前夜。实现民族解放是导致1863年起义的根本原因。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 进一步暴露了封建农奴制及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促进了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使农奴制危机发展到极点。农民运动的兴起及贵族自由派要求自上而下的改革, 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于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正式签署了农民改革法令和废除农奴制的宣言。但由农奴主实行的改革, 是对俄罗斯农民的肆无忌惮的掠夺, 高额的赎金、封建义务的保存及“割地”使农民对改革大失所望, 为了“真正的自由”和土地, 俄国农民于1862年底到1863年再次掀起革命斗争, 这种斗争鼓舞了波兰王国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
在欧洲, 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是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时期。1861年, 以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加里波第为代表的意大利统一运动, 用革命方法扫荡了中部和南部的封建势力, 摆脱了奥地利的控制, 实现了意大利的独立和统一。同年, 罗马尼亚两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在库扎大公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罗马尼亚国家。与此同时, 巴尔干斯拉夫人为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也掀起了强大的民族解放运动。总之, 俄国的革命形势和欧洲革命运动是波兰1863年起义的外部有利条件。

“红党”和“白党”


波兰王国的革命形势终于在六十年代初形成了。早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波兰王国就已出现许多爱国小组,其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这些小组没有固定的政治纲领及行动计划,但它们在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些爱国小组宣传和组织起义,推动起义队伍的建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各爱国小组联合,组成有统一领导的革命组织。
1861年秋,在华沙形成了一个成分复杂、组织松驰的组织——“红党”,它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政治团体。参加这个组织的有工厂工人、手工业工人、城市贫民、市民、农民、知识分子、中小贵族及中小资产阶级。
红党成立初期,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纲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波兰的形势及前途有不同的看法。因而红党内部明显地分为左、右两翼。以东布罗夫斯基、谢拉科夫斯基、帕德列夫斯基、符卢勃列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义者组成的左翼,代表农民和城乡劳动者的利益。他们汲取以往波兰起义失败的教训,认为只有用革命方式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关系,广泛动员农民参加起义,把民族起义发展为土地革命,才有可能战胜强大的沙皇侵略军,恢复波兰的独立。东布罗夫斯基明确提出“人民的武装起义是恢复独立的唯一保证”的口号,一部分革命者在此口号的感召下深入农村,着手发动农民。
以东布罗夫斯基为首的波兰革命民主主义者大多是彼得堡总参谋学院的学员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们同以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有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谢拉科夫斯基还同乌克兰革命诗人谢甫琴科有密切联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波兰革命民主主义者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波兰革命民主主义者认为,波兰的起义只有同俄国的革命相结合才能取得胜利。红党左翼是1863年起义的鼓舞者和组织者,代表着波兰民族运动的正确方向。
以吉莱尔、马耶夫斯基、梅洛斯拉夫斯基为首的红党右翼,主要代表中小贵族和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害怕民族革命转变为社会革命, 主张“茅屋和宫廷之间的和平”, 反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不承认农民是革命的生力军, 认为城市才是反民族压迫斗争的可靠支柱, 主张在城市中积极活动, 建立“十人组”、“百人团”。红党右翼普遍对西方大国抱有幻想, 期待着波兰问题“国际化”。右翼中坚之一梅洛斯拉夫斯基, 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 长期旅居巴黎, 成了约瑟夫·拿破仑亲王的密友,他把波兰独立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仑三世身上, 期望法、英等国出面干预, 反对人民革命。他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偏见, 反对同俄国的革命运动相结合, 主张波兰地主保持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农民的封建统治。
1861年10月17日, 红党成立“城市委员会”, 目的是组织城市里的革命活动。从1862年5月起, 城市委员会改称中央民族委员会, 主要成员有东布罗夫斯基、赫美尔尼茨基等人。
在革命力量积聚的同时, 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也在1861年10月组成了“白党”。它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以扎莫伊斯基伯爵为首的前土地协会”成员和以银行家克罗嫩贝格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白党是波兰社会反革命势力的同盟。白党惧怕即将到来的起义, 尤其反对有农民参加的武装起义。白党竭力破坏红党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影响, 阻挠起义, 企图把即将到来的起义纳入“合法”轨道, 进行所谓“道德革命”。白党宣传自由主义思想, 鼓吹波兰王国的当务之急不是武装革命而是提高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白党妄图利用人民的力量迫使沙皇政府让步, 实现波兰的“自治”。它仇视俄国革命, 更反对同俄国革命者合作, 随时准备向沙皇政府投降, 并通过它镇压起义。
本来,红党应当同白党的阻挠武装起义的反革命活动作坚决斗争,向广大人民揭露白党的反动性,积极宣传武装起义的必要性,全力做好战斗前的物质准备。但是由于红党主要领导人在起义和对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使红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未能制定出自己的纲领。吉莱尔还曾一度退出中央民族委员会,试图分裂红党。红党右翼的另一代表人物马耶夫斯基甚至秘密参加白党,暗中帮助地主、资产阶级破坏起义。红党的这种情况,不仅破坏了内部团结,大大削弱了自身的战斗力,而且没能很好地利用国内的革命形势,争取广大农民,为起义做好充分准备,给起义罩上了“先天不足”的阴影。

起义的爆发和过程


起义前的3年,是波兰王国人民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的时期。1860年6月11日,革命民主主义者利用为索文斯基将军的遗孀举行葬礼的机会,在华沙组织了30年来的第一次爱国示威游行。同年11月29日,为纪念1830年起义30周年,华沙的学生及工人又举行示威游行,“波兰没有灭亡”的歌声在华沙上空回荡。
1861年2月25日,华沙人民又举行了规模更大的示威游行。27日,示威群众同沙皇军警发生冲突,有5名群众被打死,数十人受伤。4月7日,华沙人民抗议当局取缔土地协会、请愿代表团和民卫队这3个群众组织而举行大规模示威。翌日, 示威群众同军警发生流血冲突, 有200多群众遭枪杀, 近千人受伤,沙皇政府的血腥暴行, 不仅未能吓倒波兰王国人民, 反而激起他们更大的革命热情。
同年10月, 华沙等地接连举行示威游行。10日, 为安葬深孚众望的爱国大主教费阿尔柯夫斯基, 在华沙举示盛大的游行示威。同一天里, 在戈罗德洛也举行同样的示威游行。15日, 为纪念1794年起义的领导者、民族英雄塔代乌什·科希秋什科举行了示威。19日, 纪念著名将领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逝世48周年又爆发示威游行。
与城市居民的斗争相呼应, 反对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农民运动在波兰王国的农村广泛开展起来。仅1861年4—5月间, 就大约有1千个村庄的18万农民参加了运动。他们拒绝服劳役,要求无条件地获得解放及平分土地, 在许多地方农民同沙皇军警发生冲突。贵族地主惊恐不安, 要求沙皇当局加强镇压。
与波兰王国毗邻的立陶宛, 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也爆发了农民运动, 农民要求废除农奴制, 获得土地。他们同波兰王国的农民运动相互影响, 相互支持。
这些群众性示威活动唤醒了广大城乡人民, 在他们中间传播了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思想, 也为即将到来的起义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力量。
从1862年起, 红党开始积极进行起义的组织工作。东布罗夫斯基及其助手赫美尔尼茨基在工人、学生中间积极活动, 到1862年夏天,他俩已组织起一支7千人的队伍。为了更好地领导起义,红党领导人在这年5月建立了“中央民族委员会”。
争取俄国革命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是起义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1862年9月底,帕德列夫斯基和吉莱尔抵达伦敦,以中央民族委员会的名义同赫尔岑和奥加廖夫就波兰起义的纲领问题举行会谈,商讨起义的时间问题。俄国革命者强调在起义中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10月,帕德列夫斯基又秘密来到彼得堡,同“土地与自由”社中央委员会举行会谈。鉴于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和起义准备尚未就绪,双方商定波兰起义不得早于1863年春举行。
沙皇政府对波兰王国出现的革命形势和俄波两国革命者的合作深感不安。它一方面镇压俄国国内的革命者,利用1862年彼得堡大火,诬陷革命民主主义者。1862年7月逮捕了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同时,它又加紧镇压波兰王国的革命运动。1861年10月,俄国殖民当局发布命令:禁止3人以上的集会活动,宣布波兰王国处于战时状态,并在华沙的各个主要街道派兵驻守。为破坏波俄革命者的联系及合作,将被认为同波兰革命者有联系的驻波俄军调往他地。1862年8月又逮捕了波兰起义的重要领导人物东布罗夫斯基。10月6日,沙皇政府接受波奸、大贵族维洛波尔斯基的建议,按编定的名册征召城市青年入伍,决定在波兰王国实行强制性征兵,凡被怀疑具有革命情绪的波兰青年均被列入征兵名单,以此破坏起义的准备工作,将起义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这紧急关头,红党右翼领导人吉莱尔主张无限期地推迟起义,实际上是取消起义计划。左翼领导人帕德列夫斯基认为,除了立即组织起义之外别无其他选择。他一面组织青年隐蔽疏散,一面准备提前起义。在帕德列夫斯基主持下, 中央民族委员会决定在1863年1月22日举行起义。
起义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2月。1月22日, 中央民族委员会宣布自己为临时民族政府, 颁布了宣言和土地法令。宣言宣布: “所有波兰的儿女们, 不分信仰、种族出身和地位, 均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宣言号召波兰人民、立陶宛人民参加起义, 推翻沙皇统治, 为建立独立、民主的波兰而斗争。土地法令宣布: 废除农奴制, 将农民耕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无地农民将从国有土地中分得3莫尔格土地。恩格斯称赞这是“一个在东欧提出过的所有革命纲领中最激进的革命纲领”
在临时民族政府号召下, 从1月22日夜到23日, 工人、学生和农民组成的6千名起义军在红党领导下, 向驻扎在波兰王国的10万俄国占领军发动了33次攻击。由于武器装备严重缺乏, 许多起义者手持猎枪、镰刀和长矛同敌人作战。红党左翼在一些农村中严格执行土地法令, 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土地法令的贵族地主,使起义获得农民的支持, 特别是在基埃尔策和卢布林等东部省份取得不少胜利。但是, 由帕德列夫斯基指挥的攻打战略重镇莫德林和普洛茨克的战役均遭失败。2月起, 沙皇政府不断派遣增援部队围剿起义军, 起义军被迫转入农村, 开展游击战。
波兰王国起义后不久, 临时民族政府于1月29日和2月7日分别向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发表文告, 号召它们同波兰王国人民一道反对沙皇俄国。红党左翼领导人谢拉科夫斯基在立陶宛、卡林诺夫斯基和符卢勃列夫斯基在白俄罗斯领导起义。立陶宛的起义运动规模较大,4—5月间,在科温省及维连省发生战斗36次,沙皇政府为瓦解起义队伍假惺惺地宣布大赦所有在5月1日前回到自己家中的起义者。4月底,谢拉科夫斯基在波涅维日县组织了一支2,500人的队伍,分3路向彼尔日城进发。途中起义军宣传土改法令,动员群众参加起义。在彼尔日城,起义军同沙俄军队激烈战斗,但因力量悬殊而失败。谢拉科夫斯基被捕, 6月惨遭杀害。
立陶宛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很大,“因为:(1)它超出了会议桌上的波兰的疆界; (2)农民大量参加运动;而在库尔兰附近,它甚至直接具有土地运动的性质。”同时,这里的起义吸引了一部分沙俄军队。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波兰王国的运动。
4至8月是起义的第二阶段。这阶段总的特点是:游击战争不断发展,起义队伍扩大到2万1千人,武器增多,战斗频繁,仅在4、5月间,就有127次。6月份,起义达到高潮。
起义最激烈的地方是波兰王国的西部和南部。在西部的加里茨和马佐夫舍省,有云格领导的一支700人的队伍。在克拉科夫省有梅洛斯拉夫斯基领导的队伍。在桑多米尔省,小贵族恰霍夫斯基领导的400起义者击败了一支300人的俄军后,起义队伍扩大到1千多人。在卢布林省,叶泽兰斯基领导的700人的队伍于5月6日同俄军激战6小时,获得胜利。这是起义开始以来取得的最大的胜利。在北方的普洛茨克省,帕德列夫斯基领导着一支近千人的队伍。4月21日,他突然被捕,5月15日不幸牺牲。他死后,梅洛斯拉夫斯基继续他的未竟事业,但他在5月的战斗中也壮烈牺牲。
波兰王国的起义得到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大力支持。赫尔岑的《钟声》杂志和土地与自由社中央委员会号召俄国人民和驻波俄军中的革命官兵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而斗争。赫尔岑说:“我们希望波兰独立, 因为我们希望俄国自由, 我们同波兰人一起,是因为同一条锁链把我们两个民族锁在一起。”
以安·波捷勃尼亚为首的300多名驻波俄军中的革命官兵调转枪口, 同波兰王国起义战士共同战斗,最后英勇殉难。大批俄军革命官兵因同情波兰人民起义而被枪杀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俄国革命者还不顾生命危险, 从敌人手中救出被俘的东布罗夫斯基和符卢勃列夫斯基, 使他们逃离俄国。在同情和支持起义的俄国官兵中有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父亲克鲁普斯基中尉。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说:“父亲参加当时的革命军官组织,帮助波兰人逃遁,为此几乎被下士枪毙。”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关怀和支持波兰人民的解放事业,当1月起义的消息传至英国时,马克思欢呼波兰起义的爆发。他在1863年2月13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有一点很明显, 在欧洲又广泛地揭开了革命的纪元。”①马克思还以实际行动帮助起义者。马克思和流亡在伦敦的赫尔岑、巴枯宁、加里波第、马志尼、科苏特, 同波兰流亡者一起组织了国际军团,准备开赴立陶宛,支援波兰人民起义。不幸, 这一行动为沙俄的侦探获悉, 当载着志愿人员和武器弹药的船只自伦敦开出后被慑于沙皇政府压力的瑞典政府扣留。各国志愿人员只好从瑞典乘小船秘密驶往立陶宛, 但途中遇大风, 人员及武器损失极大, 致使这次行动未遂。
当红党左翼领导人在前线率众奋战时, 起义领导权落到了红党右翼手中。2月, 梅洛斯拉夫斯基曾一度建立为期两周的军事独裁, 两次作战失利后逃往巴黎。3月,在白党的策动下,波兹南贵族出身的曾在普鲁士军队中服过役的兰盖维奇将军又建立了短命的(一周)军事独裁。他反对游击战争, 公开镇压农民的起义。战斗失败后, 他逃入奥地利。
4月,吉莱尔掌握了起义的领导权,政府吸引了大量有产阶级加入起义队伍。这些有产阶级囿于私利,根本不想开展社会革命,竭力限制农民参加起义。吉莱尔还任命贵族瓦·查尔托雷斯基为民族政府驻巴黎代表,开始了红党与白党的合流。6月,建立了马耶夫斯基为首的民族政府。由于他秘密加入了白党,因而使6月政府明显地执行白党政府的方针:停止执行解放农奴的法令,继续镇压农民起义,拒绝同俄国革命者合作,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法、英同俄国的矛盾上,通过查尔托雷斯基请求法、英两国政府出面调停。
波兰起义爆发后,俄国同普鲁士于1863年2月8日签订了共同镇压起义的协定。拿破仑三世害怕俄、普同盟影响法国在莱茵地区的扩张,遂接受调停波兰问题的建议,以图拆散俄普同盟。6月,法国联合英国和奥地利,向俄国发出照会,要求在波兰实现停战并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波兰问题。俄国拒绝它们的调停。3国在波兰问题的态度决不是为了波兰的独立,更不愿为波兰而同俄国开战,它们只不过是利用波兰问题向俄国施加压力,以求得俄国在外交上的让步。当调停被俄国拒绝后,3国政府也就袖手旁观,听任沙皇军警镇压起义。
沙皇政府为不让波兰王国的起义,特别是立陶宛、白俄罗斯的起义转移到俄国,加紧镇压起义军。3月,俄军已达20万人,4月增到27万, 7月又增至34万,几乎占了俄国陆军总兵力的一半。在残酷的战斗里,起义者经常是以少对多,加之武器不足和装备简陋,因而连遭失败。红党左翼领导人帕德列夫斯基、谢拉科夫斯基和卡林诺夫斯基等人先后壮烈牺牲。符卢勃列夫斯基受伤被俘。革命领导力量损失殆尽,形势急转直下。
第三阶级是1863年9月—1864年夏天,这是起义的尾声。从秋天起,起义领导权已完全为白党控制。10月,罗·特劳古特将军从白党手中夺回领导权,继续领导起义。他把分散的起义队伍改编为正规军, 严格执行1月22日法令, 企图通过发动农民来挽救起义。
沙皇政府于1864年3月2日颁布敕令, 宣布在波兰王国土地上解放农奴。许多农民失去了起义的热情。4月11日, 特劳古特及其4个战友一起被捕, 8月5日, 在华沙壮烈牺牲。至此, 持续一年半之久的波兰王国起义终于被沙皇政府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起义失败原因和起义的意义


马克思在认真研究了1848年以前波兰历次起义之后认为, 波兰起义要取得胜利的一个先决条件是, 把民族起义发展为土地革命, 即发动广大群众——农民——进行一场人民革命①。
1830年起义失败后, 波兰王国丧失了自己的军队。1月起义前匆忙组织起来的军队不仅人数少(只有2万人, 最多时也只有十几万人),而且未经训练, 武器弹药又极度匮乏。起义初期, 起义军只有600支步枪, 与人数多达34万、且装备优良、训练有素并得到普鲁士援助的沙俄侵略军相比, 力量相差悬殊。在这种不利的客观环境中, 要取得起义的胜利, 就要充分发动农民, 进行人民战争。
但是红党右翼分子害怕土地革命, 拒不执行1月22日法令,限制农民参加起义军, 并怂恿白党分子镇压农民起义, 把波兰的独立寄托于法、英的“援助”上, 贻误战机, 导致失败。红党左翼是一批真诚的爱国志士,他们虽与城乡劳动人民有联系, 但未在农民中间生根, 因而在同红党右翼斗争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当时波兰的社会阶级关系决定的。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波兰王国,客观上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当时没有一个阶级能胜任领导这场革命。无产阶级处于形成之中,尚未登上历史舞台。大资产阶级由于得到了广阔的俄国市场,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心甘情愿地充当沙皇的奴仆。中小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有一定的联系,他们虽然参加起义,但当起义中一些革命措施触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往往动摇及至退出革命运动,幻想依靠西方的援助恢复波兰王国的自治地位。由于红党左翼力量的薄弱,右翼的错误政策,白党的反革命立场,使这次起义未能发展为土地革命。
恩格斯根据当时整个欧洲的形势及波、俄两国的具体情况认为,波兰王国要取得起义的胜利,就必须同俄国革命相结合。因为“波兰的独立和俄国的革命是互为条件的”。然而,在波兰起义前后,俄国革命并未像波、俄两国革命者希望的如期爆发。1861年,沙皇政府以农民改革削弱了当时国内的革命运动,第二年又加强了对俄国革命者的迫害,从而阻止了革命的爆发。这样,沙皇政府能够调集更多的兵力镇压波兰王国的起义。波兰人得不到革命的支援,孤军奋战,寡不敌众,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镇压了起义后,沙皇殖民当局在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实行白色恐怖。1,500多名起义者被处死,1万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将近7千人流亡到西欧和美国。全国军警密布,监狱林立,继续强制推行俄罗斯化政策,所有机关和学校禁止使用波兰语,甚至连“波兰”的名字也不得使用。残酷的军事殖民统治的枷锁依旧套在波兰人民身上。
波兰起义的被镇压,重新加强了以沙俄为首的欧洲反动力量。马克思认为,镇压波兰起义是“是1815年以来最严重的欧洲事件”
波兰1863年起义, 虽然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了, 但它的意义不可低估。列宁给这次起义运动以很高的评价。他说:“只要俄国和大多数斯拉夫国家的人民群众还在沉眠不醒, 只要这些国家还没有什么独立的群众性的民主运动, 波兰贵族的解放运动, 不但从全俄, 从全斯拉夫的民主运动的观点, 就是从全欧民主运动的观点看来, 都有头等重大的意义。”
1863年起义是一次未完成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也是十九世纪波兰历次起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长的一次起义。它虽然失败了, 但起义者的鲜血并未白流, 正是这次起义迫使沙皇政府承认既成的事实,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1864年2月19日土地改革敕令规定: 农民使用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一些无地农民也得到分给他们的小块土地。此外, 还为农民保存了使用地主所有的及国家所有的森林和牧场的权利, 地主夺自农民的“割地”归还给农民, 政府不规定土地赎买制度, 地主从国库取得补偿金。可见, 正是由于这次革命运动, 才使波兰王国的农民获得了比俄国农民更多的土地和自由。由于1864年封建农奴制的废除, 使波兰全部地区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开始了波兰历史的新时期。

① 波兰被瓜分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在1807年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规定在普鲁士所瓜分的波兰土地的基础上建立华沙大公国,由法国控制。到1809年又把奥地利所瓜分的波兰属地归入华沙大公国。
① 土地协会成立于1858年,是一个讨论发展农业和研究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基础上解决农民问题的地主组织, 成员约2千人。
① 约瑟夫·隆京·索文斯基(1777—1831年),参加1830—1831年反沙皇政府的起义,1831年在保卫华沙的战斗中阵亡。
② 请愿代表团是1861年2月示威被镇压后,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代表团,向沙皇政府驻波兰王国总督哥尔查科夫请愿,要求他追查2月镇压事件。
③ 民卫队是在为1861年2月27日示威中被打死的5人举行葬礼时, 为维持华沙城的社会秩序而组织的一支约有2千人的临时队伍, 主要成员是小手工业者和青年学生。
④ 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1763—1813年)大公, 参加过1794年克拉科夫起义。
① 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秘密革命组织(1861—1864年),主要领导人是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① 莫尔格系波兰和立陶宛旧时的土地单位, 1莫尔格约合0.5公顷。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第322页。
① 参见马克思《关于波兰问题的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02页。
①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33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4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