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69 评论:0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著名战争,拿破仑一开始就投入了几十万兵力,是他对外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对拿破仑后来的命运产生很大影响。毛泽东说:“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拿破仑远征俄国战争的失败,是欧洲两种政治势力消长的转折点,引起了欧洲各国反对拿破仑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

十九世纪初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法国和俄国


1807年7月7日至9日,拿破仑和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分别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和约条件对普鲁士非常苛刻,使它丧失许多领土。但这个和约的签订,对于拿破仑·波拿巴来说,是一个辉煌的胜利。从这时起,拿破仑不仅是法兰西帝国的皇帝,而且成了意大利的国王,莱茵同盟(包括萨克森在内)的大部分德意志土地的保护者,瑞士的统治者。在荷兰和那不勒斯王国,则分别由其两个兄弟路易和约瑟夫为国王;在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德意志的整个中部和北部的一部分)由其三弟热罗姆为国王。拿破仑的军队驻扎在欧陆北部沿海地区的汉堡、不来梅、卢卑克、但泽、柯尼斯堡等地。在波兰,拿破仑任命其附庸和奴仆萨克森国王为大公,在那里建立新军,由法国的达乌元帅管辖。此时,伊奥尼亚群岛卡塔罗城,巴尔干半岛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一部分,也在他的统辖之下;普鲁士只保留了一块很小的领土,并且被剥夺了建设常备军的权利;而奥地利只能对他表示顺从。
拿破仑被在西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曾经踌躇满志地对一个元帅说:“经过五年我将统治世界,留下一个俄国,但我将制服它。”他认为俄国是他通往世界霸主道路上的障碍,为了扫除这个障碍,他找到了开战的所谓“理由”。他说:“难道这些仗是我要打的吗?难道那不是环境所迫而造成的吗?不用说这些战争总是过去同未来之间的斗争的一部分,而且我们的敌人由于结成了长久不变的联盟,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征服他们,不然我们便会为他们所征服。”由于当时英国还在欧洲占着相当的优势,所以早在1810年秋天,他就意识到英国是个劲敌,不管在开罗、米兰、维也纳、柏林、或者在马德里都不能彻底战胜英国。而英国出口贸易主要对象是俄国,所以拿破仑认为,只有在莫斯科才能给英国以毁灭性的、致命的打击。这也是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战略意图之一。
但是,沙皇俄国是决不会容忍由法国来主宰欧洲的。亚历山大一世一度欣然与法国联合,是因为他考虑到法国将比英国更有利于他掠夺瑞典和土耳其。提尔西特和约,实质上是个瓜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条约。俄国“靠牺牲自己昨天的同盟者而获得了新的领土,并且同拿破仑结成了同盟来瓜分世界:西方归拿破仑,东方归亚历山大”
提尔西特和约以后,亚历山大一世自以为他的利益得到了法国的承认,从此以后,他就能够以“同盟者”的姿态出现了。所以每当拿破仑要求他支持时,他总是坚持考虑本国的利益,而向法国索取相当的代价。拿破仑想充当欧洲的主宰,沙皇亚历山大也想成为欧洲的霸主。两家都实力雄厚,野心勃勃,明争暗斗,谁也不认真履行在提尔西特谈判时彼此所作的保证。事实上,拿破仑和亚历山大是势不两立的对手,双方均有发动战争的准备。拿破仑帝国的扩张,必然引起沙皇俄国的不安和反对。
法俄矛盾已经发展到非用战争解决不可的地步,双方都在寻找开战的借口。
从法国方面来说,首先是大陆封锁政策的破产。反英大陆封锁政策,不仅对英国不利,而且对欧洲大陆各国人民都有严重的影响,如日用品、咖啡、茶、砂糖等等,断了货源,因而价格随之腾贵,直接影响着大陆千百万人的日常生活。这特别对俄国统治阶级不利。按照提尔西特和约规定,俄国必须参加法国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体制,但它并未认真执行大陆封锁政策。亚历山大一世于1810年除夕颁布谕旨,宣布俄国不再受大陆封锁体制的约束。它在实际行动上抵制法国货进口,而欢迎英国货入境。当时,俄国的丝、天鹅绒、名酒等高级消费品都是从法国输入的。1810年12月,亚历山大一世规定新的关税率,突然停止了丝、绒、酒等的订货。这就引起了法国货的销售危机。拿破仑非常清楚,破坏大陆封锁政策的“元凶”是俄国,所以异常恼怒,决心要对俄国施行报复。
其次,拿破仑对俄国不认真执行提尔西特和约的其他规定也心存不满。1809年,拿破仑攻打奥国。按法俄联盟条约规定,俄国应当出兵协同作战,但亚历山大只出兵波兰,而没有向奥军攻击。拿破仑认为这是背信弃义。此外,拿破仑当然还找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借口,最明显的就是向俄国公主求婚一事。拿破仑无子嗣,与约瑟芬离婚以后,想娶亚历山大的妹妹安娜·巴夫洛夫娜女公爵为妻。当法国驻俄大使科兰古受命在圣彼得堡向沙皇提出这一要求时, 亚历山大借口其妹之婚事要由皇太后做主, 而婉言推托。此后,皇太后因拿破仑出身微贱,两家门第不配而明确拒绝了这门亲事。为此拿破仑怀恨在心,决心伺机进行报复。
沙俄政府认为,拿破仑想恢复波兰,这里面包藏着挖俄国墙脚的险恶用心,俄国对此不能坐视不问。所以,当华沙大公国扩大以后,亚历山大就敦促拿破仑作“决不重新建立波兰王国”的声明。拿破仑本来指望,一旦法俄战争爆发,可以得到波兰的支持,他当然拒绝作此声明。同时,拿破仑在东方的行动,诸如纵容土耳其反抗俄国等,也引起了亚历山大的不安。此外,因为拿破仑最初求婚于俄国公主,但还未得到俄国正式答复,就转而向奥国皇室联姻,沙皇认为这是在愚弄俄国。
双方都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所以都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进一步作了舆论的和军事上的准备。

1812年的法俄战争


军事行动正式开始之前,双方首先展开了外交攻势。1812年2月,拿破仑以威胁的手段强迫普鲁士与法国结盟。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普鲁士须提供2万名士兵和60门大炮归拿破仑调遣。与此同时,俄国也在四处活动,劝诱普鲁士投入俄国怀抱。法、俄都对奥地利积极进行拉拢。本来,奥地利是仇视法国革命的,慑于法国的强大,同意联姻,并在1812年3月同法国签订条约,结成联盟;然而在暗中却一直与俄国眉来眼去。拿破仑也想拉拢瑞典,但瑞典新王贝尔纳多特对拿破仑的行动十分反感,加上害怕英国的海军攻势,因此叛离了拿破仑转而与俄国结盟。对土耳其,拿破仑答应恢复40年间所失去之疆土作为法土结盟之报酬;俄国则向土耳其表示让步,愿意从所占巴尔干两公国撤走军队,加上英国对土耳其进行威胁,如果它与法国结盟,英国就用海军攻击君士坦丁堡,这就促使土耳其与俄国结成了联盟。
法俄双方在军事上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对俄作战,拿破仑广泛收集有关俄国的情报。早在1810年,他就命令下属将有关俄国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拿给他看。他仔细研究俄国的经济状况,秘密派遣间谍潜入俄国,甚至把伪造的俄国纸币运进俄国,以此扰乱对方的金融市场。1810年底,拿破仑根据特里亚农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筹备了1亿5千万法郎军费。1811年11月14日,拿破仑命令达乌元帅:一有信号就进入普鲁士,并迅速占领全境。
亚历山大一世也一直在积极备战。1811年初,俄国虽然财政拮据,赤字高达1亿卢布,纸币贬值5/6,但沙皇并不因此而削减军备开支;相反,加紧“厉兵秣马”,很快编成了两个方面军,共计20万人。双方磨刀霍霍,准备一战,以决雌雄。
进入1812年,战争已迫在眉睫。法国已经组成了总数达51万之众的远征大军。这支庞大的军队,有半数以上由其他附庸国家提供,包括波兰大公国、巴伐利亚、萨克森、意大利等等。在多数外国军队中都有一个法国师作为支柱和核心。此时,俄国有两支主力军,一支由陆军大臣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率领,约15万人,集结在维也纳北边;另一支由巴格拉吉昂公爵率领,约5万人,驻扎在沃尔希尼亚省。
拿破仑为了确保对俄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权,出其不意,对俄国不宣而战。他预先制定的战略方针是:以速决战的办法,在短期内取胜;通过一两次总决战把俄军击溃后,迅速占领莫斯科,逼迫亚历山大一世投降,订城下之盟。
1812年5月9日,法军经德意志各国向波兰前进,逐渐向维斯瓦河和涅曼河地区集中。5月16日,拿破仑在萨克森国王的陪同下,进入德累斯顿。6月22日,拿破仑在涅曼河附近的维尔科韦息卡签署命令,号召军队“渡过涅曼河,把战争带到俄国领土上。”这个命令被认为是正式的宣战书。6月23日,拿破仑视察了骑兵和步兵驻地。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改换了制服,仔细地察看了部队的部署,察看了架桥和进攻的准备。6月24日拂晓以前,拿破仑指挥军队迅速经过架设在涅曼河上的三座浮桥,进入帝俄领土,并一举占领了科夫诺。法俄战争开始。
俄国军队见法军来势汹汹,采取防御战术,由巴克莱率领第一军团向德里萨方向撤退,接着又退到斯摩棱斯克。法军没有遇到很大的抵抗,就迅速到达斯摩棱斯克城下。8月17日,拿破仑下令用火炮轰城,经过13个小时,全城夷为废墟。俄军拼死抵抗,顽强奋战,使法军付出了伤亡约1万2千人的代价。法军虽然伤亡较大,但在数量上明显占优势,巴克莱下令,放弃大火燃烧着的城市,与居民一道迅速撤退。巴克莱的撤退,在俄国统治阶层中引起了强烈不满。有人说巴克莱是叛徒。巴格拉吉昂认为,继续撤退是民族的奇耻大辱。他说,“陆军大臣是在将法军当作客人直接带往莫斯科”,因而坚决要求撤换巴克莱的职务。当时,出于民族感情,俄国士兵对退却也相当不满。在各种反对退却呼声的压力下, 8月29日,当俄军退到查列沃—扎米舍的时候,亚历山大一世终于下令撤换了巴克莱,任命老将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是俄国杰出的统帅之一。他认为巴克莱的战略设想是可取的,法军劳师远征他邦,不可能在一个离开本土几千公里的、充满敌意的大国中进行长期战争。不熟悉俄国的地理,不习惯这里的气候,这一切对于拿破仑的军队来说是很不利的。但是,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库图佐夫同时也知道,俄国宫廷决不会允许他不战而放弃莫斯科。他接替巴克莱以后,就率11万2千正规军,配备640门大炮,将阵地设在距莫斯科120公里的波罗丁诺村。在这里待命抗击法军的,还有7千哥萨克和1万名莫斯科与斯摩棱斯克的义勇军。库图佐夫想通过波罗丁诺会战来提高俄军士气,并以此平息各方面舆论对战略退却的不满。
9月4日,拿破仑的13万5千人的大军接近了波罗丁诺的俄军阵地。9月5日,攻占了俄军前沿阵地谢瓦金诺多面堡。9月7日,双方在波罗丁诺展开激战。法军拥有587门大炮,首先用炮火轰击俄军阵地。俄军也发起反攻,抵抗非常顽强,即使是一个较小的棱堡也经过多次争夺,几易其手。双方军队进退反复,展开残酷的肉搏战。争夺谢苗诺夫钝角堡的战斗尤为激烈。在这个地区集中了法军的400门大炮和俄军的300门大炮,双方混战成一团,伤亡惨重。在这次战斗中,巴格拉吉昂公爵受了重伤。拿破仑对拉耶夫斯基炮台进行了猛烈轰击。到下午6时左右,法军凭其优势的兵力,占领了炮台。俄军力图挽救战局,终因力量悬殊未能成功。激战一天,俄军炮台的守兵几乎全部牺牲。最后法军占领了波罗丁诺村。
这是一场极其激烈的血战。交战双方都以连续不断的炮火轰击对方,使双方都造成极大的伤亡。法军损失2万8千人,有49名将军死于这次战斗,俄军也损失4万人。波罗丁诺战役的结果,拿破仑未能全歼俄军,库图佐夫也不能给法军以致军打击。
9月13日,库图佐夫在莫斯科近郊的费里村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将军们对继续与法军作战还是撤退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库图佐夫坚决主张撤离莫斯科,以保存有生力量。他说:“失掉了莫斯科并不就是失掉了俄国”。最后决定撤退。9月14日,俄军从莫斯科向科洛明和梁赞撤退。俄军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对军需品和生活用品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销毁,居民和军队一起撤走。莫斯科变成了一座空城。
库图佐夫放弃莫斯科,把俄军集中在塔鲁丁诺村地区,切断了拿破仑军队向俄国南部地区前进的通路,为组织和准备对法军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库图佐夫还竭力扩大俄军的数量,用后备军补充正规军队。他也注意扩大和统一游击队的活动,并用正规军队加强游击队伍,为全面反击作准备。
9月15日,法军进入莫斯科。全城静悄悄的空无行人,几乎像一座死城的可怕情景呈现在远离国土的法军面前。当天晚上,莫斯科突然起火,克里姆林宫的特洛伊茨塔也燃起火焰,熊熊大火一直烧了六天六夜。
法军历经长途跋涉和作战,早已十分疲惫,在大火之后的莫斯科,住处只能勉强解决,而口粮的供应则成了大问题。两个星期过去以后,士兵开始挨饿,尽管四处掠夺,也无济于事。拿破仑进驻克里姆林宫以后,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进退两难:滞留莫斯科,将军们是乐意的,但大部队长期离开法国十分危险;追击库图佐夫,又不知俄军去向,而法军中的马匹已死去大半,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大不如前。
拿破仑反复权衡利害得失,决定与亚历山大一世缔约。莫斯科大火后不久,拿破仑派洛里斯顿将军,去俄国统帅部大本营求见亚历山大。拿破仑表示愿意让俄国在土耳其,包括君士坦丁堡自由行事,并暗示波兰问题也可以按照沙皇的意图解决。但亚历山大一世发誓,只要还有一个法国兵留在俄国,他就决不能跟敌手谈判。
库图佐夫带领军队放弃莫斯科之后,不再继续向东撤退,而把兵力移到卡卢加,一方面保护有兵工厂的图拉,另一方面可以控制法军的交通线。在这里,他改组和扩建了军队,兵力超过10万人。此时,已近冬季,占领莫斯科30多天的拿破仑,看到同俄国缔约以谋求和平的设想已不可能实现,不得不下决心撤离莫斯科。他让莫蒂埃元帅率1万名法军留守莫斯科,10月19日,自己带领11万5千军队,沿着旧的卡卢加大道去追击库图佐夫。莫蒂埃在部分炸毁克里姆林宫之后,不久与大军会合。
10月24日,当法军抵达马洛雅罗斯拉维茨时,与俄军遭遇。战斗极为激烈,在一整天的血战中,马洛雅罗斯拉维茨八易其手。最后法军占领了马洛雅罗斯拉维茨,损失了5千多人。在第二天举行的军事会议上,拿破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变更计划,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撤退,争取在俄军没有截断第聂伯河和别列津纳河之前渡河。
此时俄军得到新的补充,人数达12万人。为避免消耗兵力,库图佐夫不想猛追“穷寇”。在马洛雅罗斯拉维茨之战以后,俄军有意让拿破仑军队撤退,不对其施加任何压力。对库图佐夫来说,全部问题在于如何使拿破仑迅速退出俄国;但对英国在俄军中的官方代表威尔逊和很多德国人以及流亡的法国人来说,拿破仑退出俄国,事情并没有结束,而是新的麻烦的开始。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摆脱拿破仑的压迫。所以,他们对库图佐夫不满,责备他缺少魄力。然而为了俄国的利益,库图佐夫没有让步。
严冬的风雪开始席卷俄罗斯的大地。法军撤出斯摩棱斯克时,人马已经疲惫不堪。饥寒交迫的兵士跌倒在雪地就再也爬不起来了,道路上尸体纵横。离开莫斯科时,法军还有11万5千人;11月14日离开斯摩棱斯克时,只有3万5千人了。11月16日,法军后勤基地明斯克被奇恰果夫率领的俄军占领,大批粮食落到俄国人手里。11月20日,奇恰果夫的军队抢占了波里索夫的桥梁,并占领波里索夫城,赶走波兰守将东布罗夫斯基。波里索夫大桥是拿破仑的安全所系。法军乌迪诺元帅竭力争夺,未能夺回。拿破仑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大桥的失守,迫使拿破仑改变渡河地点,决定在北面的斯土江喀渡河。
为了迷惑俄军,拿破仑假装要从波里索夫渡河,让乌迪诺率领部分军队进攻波里索夫。他亲率大军悄悄渡过别列津纳河,往维尔纳后撤。11月26日开始渡河,27日,有一支近1万4千人的掉队法军,被一支哥萨克军追到河边。还没有渡河的维克多元帅,指挥部队把他们击退。哥萨克迅速将法军渡河的动向报告库图佐夫。库图佐夫立即通知奇恰果夫追击。奇恰果夫来迟了一步,拿破仑及其残部已到了右岸。
早在11月6日,拿破仑就获知马莱搞政变的消息。马莱是法国共和派分子,正当拿破仑在俄国激战时,他假造文告,说拿破仑已被俄军俘虏。拿破仑听到这一消息感到很懊恼,为了保住皇位,他不能不迅速回巴黎去。12月5日,拿破仑对他的元帅们说,他要离开部队,赶回巴黎再招30万名士兵,以迎击来犯的俄军。他把军队交给缪拉指挥。12月6日,拿破仑在科林库尔、杜洛克等伴随下,离开军队回国。


拿破仑从俄国战败归来
缪拉率残部于12月12日到达科夫诺。库图佐夫主力离维尔纳尚有几昼夜的路程,残存的法军才侥幸地渡过了结冻的涅曼河。
至此,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之战,以法军的失败,俄军的胜利而告终。后来拿破仑又组织军队试图卷土重来,终因莫斯科之战,法军元气大伤,国家财力消耗过大,拿破仑再也无法重振昔日威风。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则以解放欧洲为幌子,拼凑反法联盟,组织大军步步紧逼巴黎。

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的原因及后果


法俄1812年之战,是法俄争夺欧洲霸权的一次大较量。战争之爆发,是因为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然而,就法国方面来说,拿破仑把大军开到人家的国土上,进行的无疑是一场掠夺性的战争;俄国人民被迫应战,打击入侵者,是一场正义的保卫战。列宁说:“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征俄战争,是拿破仑一生中使用兵力最大,也是损失兵力最大的一次战争。由法国人和非法国人组成的军队进入俄境,战死者达12万5千人,因天寒冻死者达12万2千人,被俄军俘虏者达19万3千人。仅以帝国近卫军狙击兵第六团为例,在大军撤出斯摩棱斯克之时,还剩下300名兵士,31名军官。到12月19日返回法国领土时,只剩下军官14人,兵士10人了,几乎“全军”覆没。俄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昂贵,库图佐夫的12万大军,损失达7万人。
这次战争,为什么导致了拿破仑失败、俄国胜利的结局呢?从法国方面来看。提尔西特和约以后,尽管法国处于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但其内部矛盾是无法克服的。1812年远征俄国以前,拿破仑与法国一部分资产阶级分子之间产生了分歧。他力图使资产阶级服从自己的意志。他认为,国家是“目的本身”,对欧洲进行经济掠夺,是为了法国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所以他在1810年8月5日的特里亚农敕令中规定,凡是从殖民地运来的重要产品都要课以重税。这当然对资产阶级中的商人阶层不利。这些人表示反对,破坏敕令的执行。有人甚至故意抬高物价,扰乱市场。即使拿破仑的亲属也并不真心实意地按他的意旨办事。
在拿破仑控制下的附属国,政治形势亦不妙。拿破仑在这些国家广为推行法国的制度,任何反对的意见都被看成是对他专制政权的不忠。然而,拿破仑无法在各附属国畅行无阻地推行他的政策。1811年2月,拿破仑责成瑞典执行大陆封锁政策,否则法军将占领瑞典所属波美拉尼亚。这一威胁未能使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俯首听命。1812年初,瑞典与俄国结盟订约。而更重要的是欧洲各国的民族运动及民族战争蓬勃兴起,严重地打击了法国的力量。自1807年起,在一些地区接连不断发生反法运动和反法起义。特别是西班牙人民的抗法斗争轰轰烈烈,虽然约瑟夫建立了一支2万3千人的军队来维护帝国的利益,镇压人民的反抗,也无法将西班牙人民的斗争烈焰扑灭下去。在这种矛盾继续激化的情况下,拿破仑向俄国发动战争,是不可能带来好结局的。
拿破仑在民心极不稳定的情况下,率领千军万马,跋山涉水,长途征战。战场远离本土,运输困难,后勤供应很难得到保证。这诸多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到法军战斗力的充分发挥。远征俄国的几十万军队又是拼凑而成的“杂牌军”,没有多少人真心实意为拿破仑卖命,这就大大地减弱了法军的战斗力。而且法军劳师远征,不适应俄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在这里,盛夏天气闷热,大雨滂沱,道路泥泞难走。从涅曼河到维尔纳的50里行军中,有1万匹马因疲劳过度或吃了杂草而死亡。俄国的严冬更为难过。拿破仑曾谈到当时的情景说,“路上都是冰,每晚都死好些马,一死不是论百匹的死,而是论千匹的死,不过几天之内冻死3万多匹马,骑兵无马可骑,大炮及运输无马可用”。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拿破仑在战略上的轻敌思想。他没有预料到俄国人民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时誓死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他也没有料到,俄国人会把自己国家的城市烧光以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再从俄国方面看。在1812年的法俄之战中,与拿破仑拼凑而成的“杂牌军”不同,俄军是保卫祖国而战的正义之师。俄军战略指挥得当,又在本土作战,补充兵员、供应物资都很有利。重要的是俄国进行了一场人民战争,这是打败法国的决定因素。
在这场战争中,俄国的义勇军有力地配合了正规军的作战。在他们当中出现了无数英勇杀敌的农民爱国英雄。农民库林组织的游击队,计有5千名步兵和5百名骑兵。他们俘虏了大量敌军,夺取了三门大炮,还得到了其他武器。女民兵瓦西里沙·科任娜组织青少年和妇女,用大镰刀和木叉作武器,四出打击敌人,俘虏了很多拿破仑的士兵。俄国的人民战争,使法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拿破仑在欧洲其他任何地方从未遭到过这样的抵抗。所以早在1812年9月23日,他就向俄军统帅提出抗议,反对使用“野蛮异常”的作战方法,建议停止人民战争,说“军事行动应当符合一切战争中已有的作战规则”。
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的战争,加速了法兰西帝国的灭亡。俄国人打败拿破仑,宣告了拿破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的破产。这次战争不但对拿破仑的军事威力,而且对他在欧洲建立的政治体系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拿破仑的大军在从莫斯科撤退时全军覆没,这成了西方普遍起义反对法国统治的信号”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889页。
② 当时的法兰西帝国包括比利时、德意志西部、皮埃蒙特和热那亚。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页。
① 对大火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是俄国人为了困死法国军队而放火;一是说拿破仑事先有计划破坏这座城市;还有的说是酗酒的士兵乘火打劫的结果。
① 列宁在这里讲的帝国主义是泛指对别的国家的掠夺。
②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3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3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