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它深刻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 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是全世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和建设新社会的强大思想指针。《资本论》是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辛勤劳动的结晶, 它的问世犹如晴天霹雳, 震撼了整个世界, 唤醒各国劳动者走上英勇的解放斗争道路。它具有无限生命力, 在当代仍是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的理论武器。 二十五年的辛勤研究和创作 《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
为了写作和出版这部不朽的著作, 马克思献出了一生。
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原来学习法律, 附带地研究哲学和历史。他在1842至1843年任德国科伦《莱茵报》编辑期间, 围绕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问题,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这推动了他去研究经济问题。当时, 马克思作为思想上信奉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通过接触德国社会各阶级的现实经济利益问题, 开始对黑格尔哲学的国家和法的观点产生怀疑。为了解决这一疑惑, 他着手从理论上重新批判地考察黑格尔的法和国家学说,并终于得出一系列崭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开始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3年迁居巴黎后,马克思依据初步形成的唯物史观,着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参加大量实际革命活动的同时,他广泛搜集资料,极其勤奋地考察前人的研究成果,仔细研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和让·巴·萨伊、约·雷·麦克库洛赫等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波兰经济学家弗·斯卡尔培克等人的著作,并对绝大部分著作作了摘录,写满整整9个笔记本。这些笔记后来以《巴黎笔记》这一名称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马克思酝酿写一部经济学专著,用来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就是马克思命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巨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来可能是计划中的这部著作的一部分尝试。1845年2月,马克思就这部著作同德国出版家列斯凯签订了合同,但是这一愿望后来未能实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4至8月,是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手稿。不过,这部手稿的哲学意义大于经济学意义。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在认识社会结构及其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方面前进一大步,发展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达到的“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国家的论点,第一次阐述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①他在这里探讨了工资、利润、地租等经济范畴,提出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来说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他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①这一观点实质上是雇佣劳动理论的萌芽形式。
1845年2月3日, 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逐出巴黎, 前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在这里继续研究经济学, 研读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五十余种著作, 并作了摘录。这些摘录笔记现通称为《布鲁塞尔笔记》。马克思在1845—1848年期间的哲学和经济学研究成果,反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他们自己弄清楚问题而合写的著作, 完成于1845年9月至1846年4月。在这部著作中,他们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历史观。他们揭示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指出人类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②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而探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更准确地认识和说明了社会结构, 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发展阶段。《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全面阐述的唯物历史观, 为马克思的进一步的经济学研究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在上述著作中全面而系统地制定自己的新世界观之后, 为了证实列宁称之为“假说”的这一新观点, 马克思立即紧张地投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在同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的论战中写下《哲学的贫困》(1847年)。这是一部哲学和经济学著作。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论证了资本主义的暂时的、历史的性质,从而使政治经济学变为研究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历史科学。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对经济范畴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范畴和概念并不是客观事物赖以存在的基础,现实的生产关系并不是经济范畴本质的实现,而是相反,“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①“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②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还没有提出自己的价值理论,而是以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为依据,并承袭了李嘉图理论中的某些错误成分,如“货币数量论”等。马克思这时也还没有提出剩余价值这一概念,虽然他已尝试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来解决剩余价值理论问题。《哲学的贫困》中所阐述的哲学世界观和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理以及某些经济学观点,为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和建立马克思自己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开辟了道路。
1847年12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就政治经济学问题作了几次讲演,后来以社论形式陆续发表在《新莱菌报》(1849年4月5—11日)上。这就是有名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一经济学著作。这部著作在制定剩余价值理论方面较之《哲学的贫困》又有很大进步,已接近于明确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基本概念,而这种区分是解决剩余价值理论问题的关键。马克思说:“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③后来恩格斯在评价《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部著作时指出: 马克思这时“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 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①
1848至1849年的欧洲革命运动, 使马克思暂时中断对经济学的系统研究, 满腔热情地投入实际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 他流亡英国伦敦, 继续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当时, 英国已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是世界贸易中心, 同时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即英国博物馆所属图书馆, 藏书极为丰富, 是考察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方便的地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马克思每日来图书馆阅览室读书, 废寝忘食地阅读和摘录各种文献资料, 写满整整24个笔记本, 这就是人们现在所常说的著名的《伦敦笔记》。
《伦敦笔记》中所反映的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进程, 在马克思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一时期对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内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的摘录、评注以及在自己的未完成的经济学手稿片断中, 马克思在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新成果。马克思特别在货币理论和地租理论上, 实质上也就是在制定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方面, 大大向前跨进一步。在这里, 马克思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取得深刻而正确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了他从李嘉图那里接受下来的“货币数量论”; 在批判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时,他把地租规律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的地租理论。
1857年,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马克思预计这场危机将加速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因而力图尽快完成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以便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武装工人阶级。他日夜工作,从1857年8月起到1858年6月为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写下长达50个印张的篇幅巨大的经济学手稿,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资本论》第1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阐述了自己的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和一些细节,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正是这一发现同唯物史观的发现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对商品、劳动、价值、货币和资本作了详细的探讨,阐述了商品以及创造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以及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转化形式和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的对抗性矛盾和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为这部手稿写的《导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他详细地论证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手稿中开宗明义声明:“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①稍后又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②这表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的这一规定非常重要,是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根本前提。马克思进一步说明不能孤立地考察生产,而应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联系中来考察生产。他论证了这四者的辩证关系,并指出生产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③马克思还第一次详细阐述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以及这一逻辑方法同现实即历史过程的一致性。
从1858年开始, 马克思在“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而写的上述手稿的基础上, 开始酝酿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并计划分册出版。第1分册原计划包含3章, 即商品、货币和“资本一般”,他估计到5月底即可付印这个分册。然而, 由于患病,生活困难,再加上治学精神严谨等原因, 直到1859年1月下旬才完成第1分册的定稿工作, 不过内容有所变化, 即只包含商品和货币这两章, 并于6月11日在柏林正式出版, 书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印行1千册。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他从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形式商品入手, 揭示了商品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解决了表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难题,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完整的经济学理论。在为这部著作写的不长的《序言》中,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极其深刻的全面概括, 言简意赅地表述了自己的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可以简要地表达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①马克思的这一表述对历史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被认为是唯物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出版后,马克思计划迅速出版以后各分册。从1859年10月起,他着手第2分册的写作,并联系好出版事宜。马克思乐观地估计,大约只需6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一工作。然而,由于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处理日常的斗争,以及由于不时患病,经济状况未见好转等原因,这一分册的写作竟被拖延下来了。
1861年,马克思恢复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继续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篇第3章,即继1859年出版的第1分册之后的第2分册《第三章:资本一般》。8月,马克思开始按他自己所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章提纲草稿》进行写作,但在写作过程中改变原来按分册出版的计划,决定将这一手稿以《资本论》为书名单独出版。到1863年7月,经两年的努力,马克思重新写了一部篇幅很大的手稿,共23个笔记本,约200个印张,这是继1857—1858年手稿之后的《资本论》第2个稿本,通称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著名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Ⅰ—Ⅲ册)就是这一手稿中的一部分。手稿其余部分现也已全部发表,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48卷。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按计划首先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从1861年8月至1862年3月,写完这一部分的前3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1862年3月至同年12月,他跳过第3节的未完成部分和第4节,写成第5节“剩余价值理论”,这是按照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结构形式而写的学说史批判部分。原来在第1分册中, 马克思曾在各节正面阐述自己的理论后附有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关学说的历史批判。后来,马克思又计划把篇幅可观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一手稿编为单独一卷, 即作为《资本论》的第4卷出版。马克思生前未能实现他的这一愿望。从1862年12月至1863年7月,马克思继续写作“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和利润”篇。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手稿中, 马克思在五十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和深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除继续考察资本生产过程的理论问题外, 还附带地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有关学说作了历史的考察和批判, 从而完成了建立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工作。
《资本论》第2稿完成后, 马克思按照1863年1月拟定的计划再次着手整理《资本论》各卷, 准备付印。特别是第1册(即后来的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进入为付印而写作的最后阶段。大致到1867年初, 马克思重新写出《资本论》第1、2、3册的草稿。与此同时, 他决定先出版《资本论》第1卷。还在1866年初, 就开始第1卷的最后“誊写和润色”。1867年4月2日, 马克思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写信给恩格斯, 告诉他《资本论》第1卷“已经写好了”。4月10日, 马克思带着他心爱的产儿——《资本论》第1卷付排稿离开英国, 乘船回到祖国汉堡面见《资本论》的出版者奥托·迈斯纳。经简短协商后全书迅速付印。1867年9月14日,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资本论》第1卷在德国汉堡
《资本论》第1卷1867年汉堡第1版
恩格斯为出版《资本论》后两卷作出的贡献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31—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3页。
② 同上书,第14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 第1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② 同上书,第22页。
③ 同上书,第36—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679页。
② 同上书, 第831—8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29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第92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473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2-12-25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04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2-12-04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