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苏联对东欧改革的制约和干涉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1日 阅读:137 评论:0

东欧国家改革的道路非常坎坷,除了本身的困难和传统思想的框框外,还有苏联的经常干预。赫鲁晓夫1955—1956年曾承认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的道路,但口惠而实不至。东欧改革如履薄冰,难以真正解放思想,独立探索。在这方面,有的国家进行了抵制,有的国家则长期受制于苏联。

波兰在1956年后曾进行若干改革,包括批判个人崇拜、扩大政治民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农村政策等。但1958年,苏联发起对“南斯拉夫现代修正主义”的批判,哥穆尔卡于是表示要与“修正主义”划清界限,在改革上趋于停滞。1959年,哥穆尔卡在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表示重新按照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顺序进行建设,结果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粮食不能自给。60年代的投资积累率逐渐提高,对劳动者工资增长却采取限制和冻结政策,10年间职工的实际工资总共只提高18%。1970年,波兰政府决定提高食品和日用品价格,引起了严重抗议,导致党中央领导层改组,盖莱克接替哥穆尔卡担任第一书记。新领导一方面调整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实行“三高”(高速度、高消费、高积累)的“高速发展战略”,要实现波兰的“第二次工业化”。结果在经历了三四年短暂的表面繁荣后,波兰经济再次陷入比例失调、物价飞涨的窘境。1976年,波兰再度发生危机,不得不再次实行调整。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经历了更大的曲折。苏共二十大以后,捷共领导人诺沃提尼在国内对个人崇拜展开了批判,对经济生活中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片面重视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忽视市场调节机制等重大弊端作了一定改革,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此后,捷共盲目乐观,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1965年)指标定得过高,造成国民经济新的严重失调,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止。捷共领导人又将经济困难归咎于改革,1962年捷共十二大决定恢复中央集权旧体制。

60年代中期,捷共中央又提出进行改革的口号。1967年10月至1968年1月,党内围绕改革问题开展大辩论。主张改革的杜布切克任党中央第一书记,斯沃博达任总统。1968年3月28日—4月4日,捷共中央全会通过《行动纲领》(即《捷克斯洛伐克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提出要“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改革经济体制,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中央计划主要规划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短期调节主要靠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扩大企业职工的经济参与范围,成立由职工民主选举的工厂委员会。第二,改革政治体制,确保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不允许用党的机构代替国家机构、经济领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实行社会主义的多元化政治体制。保证言论、出版自由,允许媒体公开讨论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对外政策方面,奉行独立自主的立场,在尊重主权、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时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捷共的《行动纲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改革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布拉格之春”。但是,苏联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变化是反苏的自由化运动,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68年8月20日晚,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五国军队,突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派领导人被清洗,新领导集团实行“正常化”。此后不再使用“改革”的说法,只能进行更为有限的局部调整,如70年代捷共提出加强经济的集约化发展,1980年提出完善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措施等。

苏联的干预导致东欧改革的曲折坎坷,一再反复,屡次贻误发展时机,最后终于积累成80年代末的总爆发,成为东欧社会主义总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39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