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尼克松主义与70年代的“缓和”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1日 阅读:337 评论:0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重重困难,全球扩张导致严重后果,越南战争激发强大的反战运动,统治集团内部也是严重争吵。在国际上,西欧和日本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者;苏联战略地位加强,特别是战略核力量方面与美国形成了大体均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很大提高,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已告失败。于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初现端倪。

1969年上台的共和党理查德·尼克松政府认为,世界出现了“五大力量中心”,美国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尼克松政府实行了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关岛讲话,提出美国将恪守对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要求盟国为自己的安全承担更多的责任,此即“尼克松主义”。1970年,尼克松进一步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地位、以谈判代替对抗”为三大支柱的“和平新战略”。据此,美国不再实行“不加区分的全球主义”,逐步结束了越南战争,从亚太收缩力量,实行“多极均势外交”,改善了对华关系。美国对苏联也按照“现实主义”原则,把竞争的现实与共处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力图使美苏关系纳入“国际秩序”和“相互依存”的体系,以促使苏联克制、合作,不要谋求“单方面的利益”。此时苏联也正在争取冷战的缓和,谋求与西方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并使欧洲的分裂和战后边界现状得到承认。60年代苏联由于与中国关系全面恶化,更希望缓和与美国的对抗。1971年,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六点“和平纲领”,把和平攻势推到一个新高潮。

于是,东西方“缓和”形成了一个高潮。70年代上半期,美苏两国首脑进行了一系列互访。双方达成了一些重要协议,其中有多年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最重要的是1972年的限制战略武器协定,其次是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的召开。1975年的欧安会首脑会议通过了最后文件,其中写明了欧洲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欧洲的边界现状。而西方则强调人员和思想交流自由,以便进行和平渗透。1971年,美、苏、英、法还达成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终于实现了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的缓和。美苏两国还签订了《美苏相互关系原则协定》和《防止核战争协定》。协定规定处理两国关系要实行和平共处原则,不以武力解决分歧,共同努力防止核战争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两国试图对世界事务实行联合共治的意图。美苏双方的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往来有较大的发展。

缓和并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遏制”。美苏双方都没有放弃冷战思维和冷战政策。在缓和时期,苏联利用美国收缩力量的机会,积极扩张,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广泛扩张。而美国却由于国内困难,“越南战争后遗症”和“水门事件”的影响,一度未能对苏联积极抗衡,因而形成苏攻美守战略态势,并最终断送了缓和局面。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39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