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危机爆发,美国首当其冲,遭受的打击最沉重。至1932年,经济降到谷底。此时与1929年相比,破产的银行和商行分别为5861家和109371家;工业生产下降了46.7%;失业人口从1930年4月的300万增至1200万~1300万,另有半失业者400万~500万;出口总额不足1929年的1/3;“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大批农场破产;国民收入从878亿美元减为402亿美元。胡佛政府不愿实行强有力的大规模国家干预政策,不愿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下层人民处境。人民群众极为不满,把贫民窟称为“胡佛小屋”,破旧汽车称为“胡佛车”。罢工斗争高涨。1930年,美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120万失业工人的游行示威,高呼“不愿饿死,必须战斗”。1932年,20万退伍军人“向华盛顿进军”,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美国政府竟下令镇压。在此形势下举行了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许诺“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关心“被遗忘的人们”,获得胜利,于1933年3月4日入主白宫。
罗斯福认识到“千百个穷苦汉不会永远是忍气吞声的旁观者”,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克服危机,改善民众处境。为此,他推出了一系列反危机和改革的措施,使“新政”逐渐形成体系。新政以整顿银行和金融为先导,调整农业和复兴工业为两大支柱,兴办公共工程、实行公共福利和调整劳资关系也是其重要内容。从1933年3月至1935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抑制危机、恢复经济活力;1935年后为第二阶段,重点是社会改革,以增强社会稳定性和长期效益为主。有人把“新政”的内容归纳为三个“R”,即Recovery(恢复)、Relief(救济)和Reform(改革)。三个“R”相辅相成,在恢复和救济中贯穿着改革,通过改革来达到恢复经济和救助贫困者的目标。
整顿银行、稳定金融系统是克服危机措施的第一步。1933年3月,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授予政府管制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及外汇交易的紧急权力。政府下令全国银行休假4天,以避免银行在挤兑中进一步破产。然后便开始了三方面的整顿工作。一是刺激通货膨胀。政府投入30亿美元新钞,以支持大银行开业。不久,全国多数银行经初步整顿,陆续开业。政府下令禁止黄金出口、禁止以银行券兑换黄金,同时收购民间黄金,宣布美元贬值,以刺激生产和外贸。二是改革银行制度。为恢复银行信用,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建立联邦储备体系,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由政府保证5000美元以下存款的安全。1935年又以法律规定,拥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州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三是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控。规定私人银行必须长期接受政府监督,禁止银行同时经营存款和证券业务,并建立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对证券发行的监管。
调整农业是新政的主要方面之一。作为应急措施,政府拨出巨款,大量收购剩余农产品进行销毁。政府又同农业经营者订立有关产量、价格、销售量的总协定,协调农场之间的竞争,要求农场主按比例减少种植面积和牲畜饲养量,政府则给予补贴,意在将农业纳入一定的调控轨道。1933年5月,政府公布《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当年小麦棉花各减耕1000万英亩,玉米减耕900万英亩,1934年减耕总面积达4000万英亩。1936年,农产品价格回升至1929年的78%。1938年,政府公布第二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规定政府确定每年的农业产量和价格,用财政手段加以推行。1936年,政府颁布了《农业信贷法》,成立农业信贷总署,以解决向农民提供贷款的问题。
复兴工业。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并成立全国复兴总署以贯彻执行。其后两年颁布了一系列政府法令,把全国工业分为17个部门,成立协商委员会,确定各企业各部门的产量、质量、价格和销售额,也统一规定了不用童工、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最高工时每周35小时等雇佣条件。政府对执行该法的企业挂“蓝鹰”标志,以供公众识别。这些措施,实质上是由政府组织企业家订立总协定即强制卡特尔化,实现工业的干预,减少无限制的恶性竞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生产、销售的宏观干预,也缓和了劳资矛盾。
由政府出资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是工业复兴计划的重要内容。1933年,政府设立公共工程署。1935年又成立活动范围更大的工程规划署。在开办的公共工程项目中,最大的有治理田纳西河流域工程和建立民间护林保土工作队,修建和开辟了大面积的林区、公园和游览设施。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国家既投资兴建了私人无力也无兴趣而又对经济长远发展有利的大型建设项目,又以工代赈,刺激了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吸收了不少劳动力,缓解了失业的压力。
实施社会福利计划,调整劳资关系。1933年5月,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法令》,政府设立联邦救济署,先后拨款30亿美元救济失业者。1933—1935年,政府先后颁布《全面就业服务法令》、《铁路员工退休法令》和《社会保险法令》,为工资收入者提供社会保险和失业保险,对贫困家庭、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提供资助,费用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工人和资方共同承担。1935年7月的《劳工关系法》(又称“华格纳法”)则重申了《工业复兴法》规定的劳工权利,并规定当局和雇主不得以任何方式禁止工人罢工或干涉工人组织的内部事务。为此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局,负责贯彻执行该法,受理劳资纠纷。1938年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最高工时和每小时最低工资等。
此外,罗斯福政府还实行主要针对富有者的税收政策。一是从1934年起,实行高收入者的累进所得税制。1935年,年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者的所得税率达75%。二是加征遗产税和财产遗赠税。政府以此得来的资金用于社会救济和福利等开支。
在对外政策上,罗斯福政府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拉丁美洲实行“睦邻政策”,加强美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在对外贸易方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削减高保护关税,以扩大对外贸易。对于日益加剧的法西斯战争危险,罗斯福政府实行“中立政策”,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国内的经济恢复和改革上,但这一政策却起到了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作用。
“新政”引起一些大资产者和保守派的反对,保守的最高法院宣布一些新政立法“违宪”,有人称“新政”是搞“社会主义”。“新政”当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美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改良主义的大规模试验,其“新”在于放弃了保守派的自由放任主义原则,实行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改革。从短期看,“新政”有助于美国克服危机,恢复生产,收到了明显的社会综合治理效益。从1933年6月起,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以每月10%的速度回升,农民纯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多项公共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减少失业,并产生了长远的效益。另一方面,“新政”也有助于缓和社会冲突,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当时美国的法西斯和极右派团体也颇为活跃,有人声称美国需要一个墨索里尼。除老牌极右势力“三K党”、“美国军团”外,还产生了“德美同盟会”、“黑色军团”、“争取社会正义同盟”等新的法西斯或准法西斯组织。“新政”产生的效果,树立了人们对美国现行民主制度的信心,有利于削弱法西斯和极右势力的影响。
从资本主义发展史看,“新政”也具有长远的意义。它使美国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国家只是作为资本的“守夜人”的角色,而是作为“总资本家”来承担起广泛的经济和社会职能。罗斯福说,“新政”是“政府对于经济生活所负责任和义务的新概念”,是要砍去文明大树上的枯枝败叶而保留健壮的新枝新叶。“新政”首次在和平时期以立法形式较全面地确立了国家干预的形式和体制。它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关系的局部调整,限制了其中某些极端的方面,从而缓和尖锐的矛盾。由“新政”作为先导,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394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