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盟军的反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1日 阅读:109 评论:0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为了加强盟国间的协调,以加速打败轴心国,并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苏、美、英三国决定,于1943年11月底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前,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于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会议发表的三国首脑《开罗宣言》声明,将坚持对日长期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向世人宣告,要剥夺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太地区夺占的一切领土,其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还规定了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此外,还讨论了未来国际组织的问题。罗斯福表示中国将作为四强之一参加未来国际组织的筹建。开罗会议是大战期间唯一有中国政府首脑参加的盟国首脑会议。《开罗宣言》对于战后处置日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罗会议后,11月28日至12月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战时第一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首要议题是关于开辟第二战场以加速击败德国。苏联一直强烈要求美英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在德黑兰会议上磋商和争论的结果,英国放弃了在地中海发动主攻的方案。最后商定,美英联军于1944年5月从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在苏联对日作战的议题上,斯大林表示同意《开罗宣言》的基本原则,允诺苏联将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加入对日作战。三国还讨论了苏联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此外,三国对于战后处置德国和波兰之间边界、建立联合国等问题也达成了原则协议。会议发表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对于协调盟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巩固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与合作,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会后,盟国的反攻进一步全面展开。

在苏德战场,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即转入反攻。1943年8月—12月,苏军沿大卢基到黑海1500千米战线连续发动7次大规模进攻,击溃德军118个师,向西推进300~600千米,收复了第涅伯河左岸地区,为驱敌出境和发起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

从1944年1月起,苏军集中兵力,连续不断地实施相互联系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这就是1944年著名的十次突击。1月—5月,苏军进行了三次突击,北线苏军1月—3月初进行的第一次突击,解放了列宁格勒州和加里宁州部分地区,解除了列宁格勒的被围状态;2月—3月的第二次突击,解放了第涅伯河到德涅斯特河之间的领土,逼近罗马尼亚边界。4月—5月的第三次突击,解放了克里米亚和敖德萨。

5月1日,斯大林发布命令,指出苏军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敌军驱出国境,还要将其最后消灭,解放被占领的欧洲各国。6月—7月,苏军在第四次突击击溃芬兰军队后,发起了第五次突击,即白俄罗斯战役,解放了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部分地区,兵抵华沙近郊。7月—8月的第六次突击,解放了西乌克兰和波兰东南部,进抵喀尔巴阡山和捷克斯洛伐克边境。8月份在比萨拉比亚实施的第七次突击,先后进逼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边境,罗、保两国发生人民起义,推翻亲德政府并对德宣战。9月—10月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第八次突击,解放了该地区。9月底—11月发起第九次突击,在匈牙利境内歼灭大量德军并进入南斯拉夫,解放了贝尔格莱德。与此同时在芬兰北部实施第十次突击,攻入挪威境内。

经过这十次突击,苏军歼敌160万,收复了几乎全部国土,并解放了罗、保和波、捷、南、匈、芬、挪部分国土,使芬、罗、保、匈退出了战争,进逼德国东部和南部边界。

德黑兰会议后,美英盟军开始为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做准备。这一行动计划定名为“霸王”,由艾森豪威尔指挥,共动员86个师288万人、9000余艘各类舰艇和1万余架飞机。1944年6月6日,“霸王”行动计划开始实施。盟军先在诺曼底空降,占领了部分军事要地。而后先头部队在滩头登陆。7月24日,登陆盟军已占据正面宽100千米、纵深30~50千米的阵地,歼敌11万余,胜利完成了诺曼底登陆。随后诺曼底战役进入第二阶段。7月25日,登陆盟军挥师东进,转入进攻。8月15日,另一支盟军实施“铁砧—龙骑兵”计划,在法国南部登陆,挥师北上,与诺曼底登陆的盟军配合作战。至8月25日,盟军几乎占领了整个法国西北部,并解放了巴黎。至此,法西斯德国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

1944年末1945年初,西线盟军逼近德国本土。希特勒为扭转败局,在阿登地区实施了代号为“悲哀之战”的大规模反击。起初盟军较为被动。经过调整部署,于1945年1月3日发起反攻,经数日战斗击退德军。同时,苏军应丘吉尔的请求,于1月12日—14日对德军发起强大攻势,将德军一部分引向东线。到1月底,西线盟军歼敌8万余人,将德军赶回原地。其后,盟军开始了会攻德国之战。

在欧洲南部,意大利退出轴心国后,德军进占罗马和意大利北部,扶持墨索里尼成立傀儡“社会共和国”。1944年1月,盟军在罗马以南登陆,遭到德军反击。其后,盟军两度进攻横贯意大利中部的德军防区,终于突破防线,于6月进占罗马。德军向意大利北部节节败退。此后盟军经多次战斗,至1945年4月底,迫使意大利境内的德军投降。

在太平洋战场,瓜岛战役后美军转入反攻。1943年5月,美军决定在太平洋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同时发起对日进攻。在北路,美军在5月30日占领该阿图岛,8月顺利登陆基斯卡岛。在中路和西南路,美军实行“双叉冲击”:西南方面麦克阿瑟率领美澳军队从1943年6月起至1944年9月先后占领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新乔治亚群岛、布干维尔群岛、新几内亚西部等,打开了进攻菲律宾的通路。中太平洋方面,尼米兹指挥海军部队,采用越岛进攻(先攻占主要岛屿)战术,从1943年11月到1944年9月,先后占领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等。在攻占吉尔伯特群岛、塞班岛时,战斗非常惨烈。

1944年9月,两路美军会攻菲律宾。到1945年3月,攻占菲律宾全境。在夺占莱特岛时,美日进行了大规模的莱特湾海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从此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1944年秋,日军组织所谓“神风特攻队”,由飞行员驾驶载有炸弹或鱼雷的飞机向美舰作自杀性攻击,但未能挽回败局。

中印缅战区(成立于1942年1月)的反攻主要有三次战役。一是按照开罗会议决定,为重开中印缅交通线发起了缅北战役。兵力以中国军队为主,辅以英印军,分两路进兵。1943年9月,中国驻印军5个师进入缅甸,和1944年3月投入战斗的英军协同占领了孟关和孟拱。12月16日,缅北中国驻印军攻克八莫。1944年5月,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17个师越过怒江向腾越、龙陵和拉孟、平戛地区突击,经4个多月战斗,收复了这些地区。1945年1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宛町会师,中印缅公路完全打通,并解放了缅北。

二是英帕尔战役。驻扎在印缅边界的英军为配合缅北进攻,从1944年1月起向若开地区日军发动局部攻势。2月,日军3个师团向印度边境重镇英帕尔进攻,企图打开印度的大门。英军与日军作战4个月,日军伤亡过半,被迫后退。

三是解放缅甸战役。1944年10月,缅北盟军实施“首都作战计划”,收复缅北和缅中。到1945年3月,先后攻占若开、敏铁拉、曼德勒,打开了通向仰光的大门。3月27日,昂山将军领导缅甸人民起义,配合英军反攻。5月1日,英军在缅甸南岸登陆,随后占领仰光。6月,缅甸全境解放。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39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